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八 第20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欧洲城市建设的开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改变;欧洲日常生活的变化;近代亚非拉美地区的社会生活的缓慢变化。
二、要求学生认识1.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是推动近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2.由于遭受殖民奴役,广大的亚非拉美等地区,社会生活的变化比西欧缓慢。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引导学生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提高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利用课本知识,通过问题设计,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史实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重点和难点重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表现。
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教学设备投影、幻灯或多媒体。
教学方法学生阅读,教师启发,师生共同讨论。
教学要点一、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二、近代欧洲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1.欧洲的城市建设。
2.社会发展和进步。
3.饮食、时尚等日常生活的变化。
三、亚非拉美地区的社会生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们文化思想的变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有了哪些变化?导入新课。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请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1.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资产阶级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他们追求自由、平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传统的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
2.工业革命推动近代社会的进步工业革命促使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
机器的运用虽然一开始遭到工人的反抗,他们认为他们的苦难来自于机器,但在一定程度上机器代替了最艰苦的体力劳动。
技术的应用则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1840年,英国推行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邮递制度。
第一封电报也在同年问世。
以后随着电、石油、合成织品、汽车、电话、无线电、电影、唱片和高速印刷的出现,日常生活中也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
课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及变化原因;2、把握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影响,思考其对推动全球化的作用;3、了解近代报业的发展和影视的普及及影响;4、了解新中国成立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迅速发展;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近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等新史观分析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迁及原因;2、从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角度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3、关注对社会史的考查,总结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规律;4、结合政治、经济、科技进步、思想观念变化等方式考查如何影响社会生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纵观鸦片战争后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两个阶段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过程,体会中国从传统社会文明逐步迈向近代化发展的进程,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民族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及变化原因;把握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影响;2、从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角度看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基础梳理】一、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1、原因:2、表现:(1)摒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①社交礼仪:②发型服饰:③在称呼上:④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2)摒弃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权意识增强:(3)生活与习俗西方化,求奢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①服饰变化:②饮食变化:③“住”:④行:乘汽车,讲究奢侈成为有钱人追求的一种时尚;⑤娱乐及习俗:3、影响:(二)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1、变化原因:2、变化:①服装从单一款式向多样化,颜色从灰监变为五彩缤纷:②衣食住行:③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政府延长节假日休息时间,休闲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
④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一)近代以来交通运输业发展:1、原因:2、表现:(1)铁路交通及工具:(2)公路及交通工具:3、特点:4、影响:(二)通讯工具的变革:1、表现:(1)邮政业务:(2)电报业务:(3)电话业务: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三、大众传媒的发展:(一)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1、原因:2、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刊。
2019精选教育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doc
专题十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人们日常的物质生活之中往往积聚了许多那个时代的因素,人们生活各方面发生的变化,则体现着某个时代在政治、经济及思想观念上的变化。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在人类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衣、食、住、行四项中,衣被列为首位,它起着护体、御寒、遮羞、标识和美化人们生活的作用,所以说服饰是人类生活的橱窗。
服饰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是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文化风俗现象,是政治、经济、心理、习惯诸多因素的综合表现。
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
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的服饰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服饰的变化1、近代(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20世纪上半期))(1)男子服饰:长袍马褂在清代是最为常见的男性便装----西装(鸦片战争后,真正流行开来是在民国之后)----中山装(辛亥革命后)①西装流行的表现:被规定为男子礼服之一;着装人数的增加;②西装流行的原因:A穿着的角度看:适体、潇洒。
B社会政体转变的角度: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
共和建立,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为时代潮流。
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
民国成立后,之前的服饰都已经过时,为人们所抛弃。
但是在民国初年,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于是在易服的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目的西化倾向C社会思潮的角度: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
③中山装的概况(前面我们提到,服饰不仅是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服饰上面也体现着一定的文化与思想,中山装便是如此)袖扣:三民主义四衣袋:礼、义、廉、耻前排扣: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督五权分立(2)女子服饰变化:旗袍的流行:宽松肥大---合身适体,短袍窄袖。
(20世纪20年代改良)(旗袍是女性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
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综合提升教学案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综合提升教学案新人教版一、近代中国的五种经济形态经济形态产生条件发展概况历史影响小农经济封建土地制度;封建政治制度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被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在近代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外国资本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为主要表现形式,新中国成立后消亡凭借其政治特权和经济实力,长期占据优势地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经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在甲午中日战争后覆灭是清政府的一次自救运动;只学技术,不变制度;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民族资本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发展曲折,1953-1956年间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中国经济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和动力官僚资本1927年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而形成,抗战期间迅速膨胀,新中国成立后被人民政府没收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严重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相互关系自然经济在其他经济发展中不断走向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时又具有依赖性和妥协性;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夺项目原因核心内容意义土地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1.1953-1957年(1)工作重心:中共八大提出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所有制结构:通过三大改造建立起单一公有制经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3)经济体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经济建设:农业生产上实现合作化,走上集体经济道路;工业建设上开展以工业化为中心的“一五”计划建设,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近现代中国的开端1.1 教学目标: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1.2.1 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1.2.2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2.3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1.4 教学活动:1.4.1 导入:通过展示鸦片战争前后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1.4.2 讲授: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4.3 讨论:分组讨论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分享各自的观点。
1.4.4 总结:总结鸦片战争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转折。
第二章:洋务运动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革2.1 教学目标: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2.2.1 洋务运动的发起和过程2.2.2 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2.3 洋务运动后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2.4 教学活动:2.4.1 导入:通过展示洋务运动前后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2.4.2 讲授:详细讲解洋务运动的发起、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4.3 讨论:分组讨论洋务运动后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分享各自的观点。
2.4.4 总结:总结洋务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转折。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革3.1 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3.2.1 辛亥革命的发生和过程3.2.2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2.3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岳麓版2019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近代史课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基础知识回顾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近代社会生活 (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 房等;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4)习俗
②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2)改革开放后 ①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到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 ②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菜篮子工程”丰富了餐桌。 ③住: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安居工程”。 ④习俗:休闲方式多样化及新风尚的形成。
基础知识回顾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④民众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 (2)现代因素 ①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发展水平有限; 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思想解放、对外开放; ③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高考真题例析
外国杂货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反映出中 国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
问题可转化为社会习 俗的变革有何进步意 义?可从反封建、民 主、平等等角度回答
据上述材料可知近 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受到了民主革命和 民主思潮的影响
重点知识精讲
2.近代①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②维新思潮、革命思潮、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③社会经济的发展;
3.互联网的兴起 (1)历程 ①诞生: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 ②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被称为 “第四媒介”。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特点 ①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 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②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③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必考部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如交通和通信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交通和通
信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等。
03 社会结构和社交礼仪的变化
CHAPTER
社会阶层的变化
传统社会阶层的瓦解
随着封建制度的崩溃和近代化进程的 推进,传统的士农工商社会阶层逐渐 瓦解。
社会流动的加剧
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加剧了社会流动 ,人们的社会地位更加多元和动态。
信息化社会到来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使得信息化社会已经到来,人们的生 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绿色环保成为生活理念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环保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理念,人们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垃 圾分类等环保行为。
谢谢
THANKS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取得了重要成果,为 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领导力量。
06 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CHAPTER
科技发展的历程与成就
洋务运动时期的科技引进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科学技术 ,建立了近代工业,推动了中国科技的初步 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成就
丰富了生活内容
科技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娱乐方式,如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同 时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如智能手机、电子支付等。
提高了生活质量
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如医疗技术的进步 使得人们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提升。
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趋势
城市化进程加快
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 了显著改善。
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领袖倡 导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 迷信,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进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
明备考方向握主旨精要课程标准(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本讲主要讲述了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以来,中国在社会生活等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西文明在碰撞中走向共存和交融。
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时期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社会物质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社会习俗发生了深刻变化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晚清政府与民国政府的推动。
(2)表现:①衣:“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中山装”旗袍与传统服饰并行。
②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和咖啡店。
③住:西方建筑样式开始出现并逐步盛行。
④社会习俗:“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成为新风尚;婚丧仪式改为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时期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建国初期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比较拥挤,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改革开放以后服饰:服装颜色由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饮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巧学助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大趋势”:从封闭守旧逐渐文明开化。
“两个原因”:内因(中国历史的巨变)和外因(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
“三大阶段”:近代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后。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0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教必修2)
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课标]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衣:从长袍马褂、布衣到洋布、洋装、中山装和旗袍进入生活。
(2)食:从满汉美食、粗食到面包、咖啡等西餐进入生活。
(3)住: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4)习俗:从蓄发缠足、繁琐的婚丧礼仪到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社交礼仪、历法节日都有变革。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衣:由衣着朴素到多彩多样。
(2)食:由食物简单到解决温饱,注重吃好。
(3)住:由拥挤简单到宽敞舒适,高楼林立。
(4)习俗:由革除陋习到婚姻自主,树立新风和休闲方式多样化。
思维升华我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总趋势和原因(1)总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文明化和走向世界。
(2)原因:①内因:中国历史的巨变(政治环境、社会形势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
②外因: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铁路与公路1.铁路交通(1)19世纪______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2)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3)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4)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5)20世纪90年代,国家加快铁路建设,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______位、世界第四位。
(6)在机车制造方面也有很大进展,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
2.公路交通(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1.1 教学目标: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迁。
1.2 教学内容:1.2.1 鸦片战争的背景及原因1.2.2 鸦片战争的过程及结果1.2.3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1.2.4 鸦片战争后的社会变革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讨论教学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评估学生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晚清社会生活的变迁2.1 教学目标:了解晚清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晚清时期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2.2 教学内容:2.2.1 晚清时期的政治变革2.2.2 晚清时期的经济变迁2.2.3 晚清时期的文化生活2.2.4 晚清时期的民生状况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晚清社会生活的变迁。
2.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晚清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3.1 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掌握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3.2 教学内容:3.2.1 辛亥革命的过程及结果3.2.2 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3.2.3 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3.2.4 民国时期的社会变革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
3.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4.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4.2.1 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变革4.2.2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变迁4.2.3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生活4.2.4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生状况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广东版)学案8.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
第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历史广角]票证指有关部门发的购买某些物品等的凭证,如粮票、油票、布票等。
我国是世界上使用粮食票证最早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后,达到鼎盛时期,在20世纪90年代初,粮票终止流通。
[历史广角]孙中山与铁路建设中山先生说:“国家有交通,始可以收政治运用敏活之效。
否则,国家有广大土地,丰富之物产,高尚思想之人民,而无交通以贯输之,联络之,则亦有等于无。
”他把修建铁路列为中国立国之本的第一政策。
1912年他主持在上海成立了“中国铁路总公司”,督办全国铁路。
中山先生计划在全国修建10万英里铁路,其中有关新疆的铁路就有1万多英里。
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历史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媒介资本规模及其强势话语霸权的冲击,我国近代报业开始兴起,改良派与革命派兴办的报业纷纷出笼。
我国国人独立创办报刊,最先是艾小梅1873年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但此报存在时间很短。
随后,1874年1月,我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在香港主持创办《循环日报》,这是当时在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同一时期,留学生容闳在上海创办《汇报》,结束了上海报业由外商垄断经营的历史。
主题一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自主探究·读史有得]材料一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的电灯或瓦斯灯;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
他们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
上海如此,香港也如此。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八册材料二照得编结毛辫,向非汉制所遗。
自从满清入主,强迫人民为之。
现已实行改革,积习自当力除。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通用三篇)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通用三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致辞讲话、短语口号、心得感想、条据书信、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hrases and slogans, thoughts and feelings, evidence letter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通用三篇)《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篇1课题《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我的想法古代中国史学的资政性和史官制,使得官史所记载的内容,绝大部分是统治者的政绩训令、文治武功、礼仪大典、星变灾异、生产经济和征伐边务等国家和皇家大事。
2019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课件第八单资料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
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
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第20讲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本 讲
(1)衣:从长袍马褂、布衣到洋布、洋装、中山装和旗袍进
栏 目
入生活。
开 关
(2)食:从满汉美食、粗食到面包、咖啡等西餐进入生活。
目
开 关
(三)互联网的兴起
1.产生与发展
(1)互联网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
(2)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风靡全球。
(3) 1994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第20讲
2.特点
(1)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第四媒介”。
(2)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
讲
栏
(1)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目
开
(2)技术:引进——自制自研。
关
(3)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4)对象:平民化、普及化。
(5)进程:先慢后快。
(6)种类:海陆空。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第20讲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本 讲
(1)19 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创办报刊,比较著名
第20讲
第 20 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 纲]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
本 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
讲 栏
[课 标]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2019-2020年高考历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导航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导航教案新人教版【知识图表】【复习导航】本单元介绍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程,分别从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交通与通讯、传媒等方面介绍变化的状况以及产生变化的原因。
09年高考考查交通工具、社会生活、婚姻制度变革等方面内容,以单选题、材料解析题等方式出现。
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同时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又具有不平衡的特点。
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学生应该明白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学生重点掌握如下内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物质生活与风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史实及其影响;报刊业、电影、电视发展的史实及其影响;互联网的优势、缺陷、社会影响【考点串讲】1.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风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考查方向】重在考查近代中国人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史实及其原因。
学生应该从西方列强影响、政治制度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等方面认识其变化的原因。
同时认识到城市的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较大的变化,而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贫穷状态,传统习俗坚若磐石2. 新中国成立后物质生活与风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考查方向】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线,人民的物质生活与风俗变化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刻认识到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化,建设具有时代内涵的精神文明3.铁路交通发展的史实以及对社会的影响【考察方向】重在考查不同时期中国铁路交通发展的史实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百姓生活的影响。
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把握中国铁路交通发展的史实,深刻理解铁路交通发展有利于各地区的物资交流和劳动力流动,促进经济发展;交通便利快捷;机车内部环境舒适,给百姓出行带来方便4.近现代公路、水路、航空的变迁【考察方向】学生应该明确近代公路、水路、航空的变迁史实,明确近代史上由于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等因素影响,近代公路、水路、航空发展缓慢。
2019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新人教版
2019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新人教版基本思路:-学习目标: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机和电影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易服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重、难点: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出现。
难点:轮船、火车、照相机和电影等为什么都是西方人发明的?自主学习一、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1、19世纪,、相继传入中国。
作用,。
2、19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架设。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1、和传入中国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镜头。
2、年,上海创办的了当时最著名的报纸。
3、年,上海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1、时间:后。
2、社会习俗的变化的表现:(1)颁布了、和等法令;(2)废除跪拜礼,代之以、礼;(3)废除“老爷”“大人”等称谓,代之以“”“”等称呼。
当堂达标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选择的最佳手段有()A、拍有线电报B、写封书信C、发无线电报D、打长途电话2.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传媒工具是()A、广播电台B、因特网C、电视D、报纸3.你认为黄兴见到孙中山时所行的礼节,不可能的是()A、鞠躬B、握手C、点头D、跪拜4、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A、女子停止缠足B、男子易服C、废除跪拜礼D、取消“大人”称谓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火车、轮船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交流B.近代,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C.辛亥革命后开始取消“老爷”“大人”等称呼,使用“先生”“君”等平等称呼D.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创办报纸,主要给中国人看。
6、近代文化生活的变化是由于的传入:①照相②电视③电影④报纸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7.民国初年最具特色的服装是()A.西服B.旗袍C.中山装D.唐装8.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的目的()A.为了显示新政府的革命性B.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C.为了实现三民主义D.为了政府管理方便9.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是在()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C.洋务运动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10、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A.《定军山》B.《歌女红牡丹》C.《风云儿女》D.《渔光曲》9.观察图片、回答问题:-请回答:(1)图一的报纸创刊于哪一年?创办地点在哪里?它主要刊载什么内容?(2)图二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字是什么?在当时该出版机构主要出版什么书籍?-板书设计:。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八 第20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梳理·基础知识]一、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b)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变化表现3.新中国服饰变化(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流行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
(2)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3)改革开放以后:由穿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二、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b)1.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和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等。
2.主要表现(1)婚俗①清末民初,青年男女主张婚姻自主。
婚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2)丧礼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趋于简化,出现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3)其他:民国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等活动。
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点头鞠躬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突破·核心要点]要点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原因史料一“革命后,……湖南女子开始冲破旧礼教的封锁线,要有选择配偶的自由”。
1915年,李书同为母办丧事,概不收受财物,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改行鞠躬礼,整个仪式简朴感人。
[读史用史] 史料一反映辛亥革命后中国婚丧礼仪的哪些方面的变化?提示:辛亥革命后女权的提高,婚姻更加自由;丧葬礼仪由铺张浪费到简洁节约。
史料二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读史用史] 史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高考历史第8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案
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髦的转身——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4)社会习俗时期变化特点戊戌变法“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中国近代史》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
(2)表现: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人们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2.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1)原因: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2)表现[教材补遗]__现代婚姻习俗的进步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女子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
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到1952年底,自由、自主婚姻已占绝大多数,民主和睦的家庭和模范夫妇不断出现。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历史沿革►探究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史料一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梳理·基础知识]一、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b)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变化表现3.新中国服饰变化(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流行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
(2)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3)改革开放以后:由穿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二、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b)1.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和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等。
2.主要表现(1)婚俗①清末民初,青年男女主张婚姻自主。
婚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2)丧礼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趋于简化,出现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3)其他:民国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等活动。
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点头鞠躬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突破·核心要点]要点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原因史料一“革命后,……湖南女子开始冲破旧礼教的封锁线,要有选择配偶的自由”。
1915年,李书同为母办丧事,概不收受财物,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改行鞠躬礼,整个仪式简朴感人。
[读史用史] 史料一反映辛亥革命后中国婚丧礼仪的哪些方面的变化?提示:辛亥革命后女权的提高,婚姻更加自由;丧葬礼仪由铺张浪费到简洁节约。
史料二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读史用史] 史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提示:洋气:西方式生活时尚。
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要点二近代中国服饰变化特征史料下图是我国近代的一幅照片[识图解史] 图示人物服饰从左至右依次是中山装、长袍、西装。
图示反映近代以来民众服饰变化的怎样特征?提示:近代以来,民众服饰反映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西化或中西合璧是主要特征。
[精练·选考题组]【例】史料考查近代婚嫁习俗变迁(2017·浙江4月选考)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
我中华,旧俗真堪嗟,抑女权,九州铁铸错。
”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B.民生主义影响巨大C.婚俗中西合璧土洋结合D.婚嫁旧俗受到冲击解析材料体现了男女平等、自由结婚,因而会冲击婚嫁旧俗,A、C两项材料未体现,B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 D练1 考查促进近代习俗变迁的因素(2016·浙江10月选考)19世纪初叶,《中国丛报》一篇文章写道,在中国“最时尚的区域里,大部分的妇女都缠足”。
促动缠足陋习开始改变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C.新中国成立D.改革开放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缠足陋习开始改变的重要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
答案 A练2 历史照片考查近代婚丧习俗的变迁(2016·浙江4月选考)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解析材料两图片均反映的是婚嫁习俗,排除A项,图示无法体现习俗的先进落后与否,也体现不出D项观念。
故选C项。
答案 C练3 图表信息考查现代社会变迁(2017·绍兴3月模拟)翟一达在洽村调查时整理了该村改革开放以来嫁妆变迁的情况:这一变迁反映了( )①人们的风俗习惯发生了改变②嫁妆中不再出现传统的物品③轻工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④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材料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婚嫁活动中嫁妆的日益丰富和现代化,可知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 D考点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梳理·基础知识]一、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b)1.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交通走向近代化。
2.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1)人力:①人力车(洋车)——民国时期流行,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②自行车——又称脚踏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
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中国有了“自行车王国”之称。
(2)机械动力:①有轨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②轮船——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
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③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铁路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④汽车——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⑤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史论要点] 近代交通工具的进步不仅方便了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也在客观上冲击着近代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传播着男女平等、民主科学等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思想理念。
二、近代以来中国通信工具的发展(b)[突破·核心要点]要点一近代交通发展的影响史料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读史用史] (1)史料说明铁路交通促进信息流通、知识传播,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据此说明交通发展的影响是什么?提示:铁路交通发展有助于打破传统习性,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2)“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
此竹枝词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提示: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客观上冲击了传统思想,传播了男女平等观念、民主科学精神。
要点二交通通讯近代化过程中新旧观念的交锋史料马拉火车[识图解史] 1881年,清政府筹建了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
朝廷的大臣们却以“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为由,竟下令卸下火车头,改用马匹来拖拉,结果演绎了一出世界铁路史上绝无仅有的“马拉火车”的笑话。
图文史料反映了近代社会怎样的现象?提示:新事物引发的新旧观念的激烈交锋。
[精练·选考题组]【例】史料考查近代通讯发展历程(2016·浙江10月选考)某记者回忆从业生涯时说,20世纪80年代他曾以“书信电报”的方式发送文稿。
他先把整篇稿子逐字填写在电报纸上,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利用电流把“点点杠杠”符号传输,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
这种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19世纪中期B.19世纪末期C.20世纪初期D.20世纪中期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有线电报出现在19世纪末期,1906年开始创设无线电报,材料“无线电接收机”可知该通讯方式出现在20世纪初期。
答案 C练1 考查近代交通通讯的发展(2015·浙江会考)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迁。
下列史实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建成②中国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③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④中国人开始自办有线电报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①④②③D.④①②③解析依照时间即可。
①建成于1865年,②建成于1906年,③出现于1924年,④建成于1877年。
答案 C练2 诗歌考查近代交通通讯事业(2017·温州十校高三联考)“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中国近代哪一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A.航海事业B.铁路运输C.航空事业D.电报电讯解析从“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可知反映的是与通讯有关的电报电讯业,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答案 D练3 考查近代交通通讯变革带来的影响(2017·浙江超级全能生3月联考)“中国传统交通方式以自然力为动力造成流动困难,这一方面限制了人们流动范围,形成安土重迁的传统;另一方面形成交通特权和等级性,流动多为官、士、商,国家设官道、驿站、舆轿等级制度。
开口通商后,西方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清末民初时已经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大众化、公共化长途交通网和城市交通体系。
”材料表明,中国近代交通方式的变革( )A.使中国对外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B.有利于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C.促进中国交通在城乡的均衡发展D.冲击了社会等级和特权制度解析近代中国出现的大众化、公共化交通体系,改变了人们出行的方式,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冲击了社会等级和特权制度,D正确。
A错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对外开放通商口岸;B错误,共和思想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错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地理条件的限制,近代中国的交通事业发展并不均衡。
答案 D考点三大众传媒的更新[梳理·基础知识]一、(加试)报刊、影视业的发展(b+)(一)大众报业的发展1.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2.国人办报(1)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3.以消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广受民众欢迎:通俗性报刊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取材世俗,运笔浅显,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
民国成立后,通信性报刊更加活跃。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1.广播(1)近代广播事业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2)1926年6月1日,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3)1928年8月,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4)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改革开放后广播事业有了新发展。
2.电影(1)发展历程:电影事业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2)发展: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首次放映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