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讲义-完结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讲义-完结
物我颠倒:本来是车已开动,诗人却说“北京 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这种物我颠 倒的写法,写出了诗人此时无比的失落感。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诗人把“妈妈”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和“北京”叠合在一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起写,有何深意?
直接抒发了对北京的依恋之情。在这里,诗 人刻画了那个动乱时期青年一代的生存状况:动 荡、惶惑,却不乏深沉的忧患。
本句化用孟郊的《游子吟》,诗人由离别的 “痛”联想到母亲以及母亲为孩子缝衣服的针和线, 并把它们叠合在了一起。此处让诗人感到疼痛的是 眼前的离别,是母亲的不舍和牵挂,这份爱使诗人 为离别而痛苦,就如缝扣子的线穿透了心胸一般。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
比喻:把“我”此时的心比作一只风筝,形 象而真实地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失落和对前途未卜 的迷茫。表达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之情。
3.体会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重点)
食指,1948年生,原名郭路生,山东济宁人。 当代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代表 作有诗歌《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 点零八分的北京》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 的诗》等。
本诗选自《诗探索金库·食指卷》(作家出 版社1998年版)。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 以《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吃闲饭》为题, 报道了甘肃省会宁县部分城镇居民奔赴农业生产 第一线,到农村安家落户的消息。随后,全国各 地出现了“上山下乡”的高潮。20岁的诗人食指
天坛
颐和园
水立方
鸟巢
承德避 暑山庄
北京是迷人的!清晨有天安门前 冉冉升起的国旗,白天有醉人的风景, 夜晚有璀璨的灯火。那你知道四点零 八分的北京是什么样的吗?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设计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设计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设计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导入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是世界文化名城,2008年我们要在这里举办奥运会。

去看奥运会是很多中国人的梦想,但中国这么大,怎么去北京最便捷呢?当然是乘坐火车了。

假如你去过北京,你就一定会知道北京火车站,这个号称全世界最繁忙的火车站,每天要发送几十万人,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在电视上见过它,那个有着大钟楼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

虽然我们很熟悉它,但它不过是忙碌与拥挤的象征,你能想象得到有人为它写诗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样一首诗,它就写于四十年前北京的火车站。

二、作者、作品介绍食指,原名郭路生,因为母亲在一次旅途中生下他,所以取名为“路生”。

为什么叫食指呢?(提问)因为我们诋毁或指责别人总爱用食指,诗人认为,在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食指在“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

1968年到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但“牧童遥指”的乡村并没有诗意的美好,繁重的体力劳动反而打击着诗人敏感的神经和脆弱的身体。

71年参军,在部队他见证了极其残暴的批斗,遭受强烈刺激,精神分裂。

主要作品: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相信未来》曾被江青点名批判。

其诗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

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也未停止创作。

食指的诗歌有一种对待生活“不抱幻想,也不绝望”的存在主义的精神。

那种对生存反思的哲学深度,足以同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相媲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那首《疯狗》,可以说是汉语诗歌中绝无仅有的作品。

三、时代背景一些曾经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人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作家,如史铁生,叶辛,梁晓声,张承志,张抗抗等,他们都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知青文学。

然而,更多的知青则永远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他们在九十年代的下岗潮中更是首当其冲,经常被工作单位裁减而失业。

四、朗诵课文板书: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食指关键词:故乡母亲痛苦五、分析课文,教学重点解析1、作者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开头是有深刻用意的,它隐含了三个事实,是哪三个呢?四点零八分是一次列车的始发时间:当时每天有三列运送知青的专列,从北京开往全国各地,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三年。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作者及创作的背景。

⑵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诗歌主题。

3、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教学重点:学习现代派诗歌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生字识记:骤(zhîu):1.(马)快走。

如:驰骤。

2.急速。

如:暴风骤雨。

3.突然;忽然。

如:天气骤变。

本文取此义。

缀(zhuì):1.用针线缝合。

如:缝缀。

2.组合字句篇章。

如:缀辑。

3.装饰。

如:点缀。

棂(líng):旧式房屋的窗格。

如:窗棂。

(二)、词语识记骤然:突然。

吃惊:受惊。

(三)、预习效果反馈1.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连在一起有何蕴意?2.“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是何意思?3.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4.诗人表现的是一种什么心情?(四).课堂跟讲背记知识随堂笔记1.本文选自,作者,原名,被称为第一人。

2.本诗写于年,诗中描述的是诗人告别到插队的情形。

段落层次:1.第1节:开门见山,写时的情景。

2.第2~5节:表达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和离开时的感受。

3.第6、7节:直抒自己对北京的之情。

写作特点:词语运用:语言朴实,亲切自然。

如“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淳朴的语句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中心表达:文章通过对火车开动这一特定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之情。

表达方式:诗人通过对火车在四点零八分开动这一历史瞬间的放大,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通过对个人遭际的速写式的记录,见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写作借鉴:诗人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来表达对故土的留恋。

如“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这样能增强诗歌的感染力,这是同学们需学习借鉴的。

(五)、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对诗文第5节的诠释火车即将离开车站,许多送行的人在和即将远去的亲人告别,在诗人看来,是告别的声浪如同要卷走车站,表明送行的人很多;后两句本应是火车缓缓地移动,但诗人用一种物我颠倒的错觉——“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案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案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案整体感知食指的诗质朴明了,在十分经济的篇幅里,包容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往往能给人以较多的想象空间,因此,特别受到同时代青年人的喜爱。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与作者的另一首诗《相信未来》一起在知青中广为流传。

多情自古伤离别,这首诗表现的就是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离开家园,奔赴乡野边陲时的一首离别诗。

作为上山下乡知青队伍中的一员,在即将离开故乡北京的一刹那,作者的心灵突然受到强烈的触动,这种触动包括对故乡、母亲、文明的眷恋,也许还包括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

凡是经历过那种场面的人,都会永世不忘。

远离父母、远离亲人、远离家乡,对刚刚步入人生的十几岁的青年到底意味着什么?在惶恐、希求与别离的痛苦之中,当时的北京火车站告别的泪雨与声浪如海潮般有卷走车站的力量。

这不是一般的分离,也许就是永别。

同学、朋友各奔东西,父母儿女远隔千里,到底何时能相见?到底明天会发生什么?文革的那些岁月里谁也无法预测,也许这就是他们最后的北京。

全诗共七节,第一、二、五节主要写所见所闻,其余几节主要写即时的感受;七个诗节依次交错,相互叠现,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即将离别亲人的知识青年们丰富的情感世界,生动地表现了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北京火车站那稍纵即逝的情景,令人回味无穷。

诗中用了一些细节,是异常生动传神的。

诗歌中的描写,具体细微,不是为了逼真,而是只有如此具体的细微的事物才容易被读者领悟,激发他们进入诗的情感世界中去。

最后两节,诗人选择了真实的场景,将情感推向高潮,成为定格,永远不会消失在我们心灵的视线中,这就使全诗丰满而完整。

听《相信未来》鲁迅与食指的点评:20世纪,在整个世界都在快速发展的时候,我们却整整浪费了80年,在为我们主义的正确与否,政党的合法地位而无休止的上演尔虞我诈的勾当,几代人为虚无的政治牺牲了他们宝贵的青春。

政治家在大谈主义的时候,却忽略了最普通的人性,当政治权力者们制造的所有神话都褪去了绚烂的光彩,显而隐藏在其背后的黑暗、悲哀与人性永恒的咏叹就赤裸裸地表露出来。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设计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设计

有情的诗歌才动人——《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全景再现【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初步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音读、韵读、情读、创读。

2.尝试通过自我探究的方式发现文本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并自行解决。

3.初步体会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有情的诗歌才会动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初步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音读、韵读、情读、创读。

难点:初步体会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有情的诗歌才会动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呼应文本,结合情境,诗化导入大家好!这是三点五十分的棠外。

我不远万里,从东北赶来,来到祖国的西南,既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不早不晚,只为和大家相遇,共同来欣赏一首非常有名的诗——《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板书: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食指)设计意图:《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首现代诗突出了诗歌写作的时间和地点,赋予诗歌历史的厚重感。

我选择呼应文本,再结合授课情境导入新课的形式,可以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引导学生迅速地走进诗歌。

二、介绍作者,自由诵读,个性诵读1.介绍作者:食指,本名郭路生,父母从青年时代就投身革命,他是1948年11月21日在行军路上出生的,所以取名路生。

山东鱼台人。

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的诗》等。

2.请同学们放声朗诵这首诗,但强调不要齐读,要自由诵读,读出自己的个性来。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知人论世,这首诗是1968年写的,那时诗人是年仅20岁的青年,一方面我们要为他惊人的艺术才华喝彩,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为他的遭遇喟叹。

此外,诗歌的诵读,尤其是现代诗歌的诵读,我不建议齐读。

齐读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增加了音腔的拖延,会破坏诗歌的美好。

三、初读课文——音读1.请一位同学站起来朗读这首诗歌,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读,然后请一位同学对该同学的诵读加以评价。

2.指导诵读,体会“妈妈啊”中“啊”字发音与“妈妈”一词联系起来时诵读的感觉。

3.重点强调“妈妈啊”中“啊”发音由于音变要发为“呀”。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精品教案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精品教案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精品教案《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面对离别时复杂且鲜活的情感;2、带领学生赏析诗人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3、结合历史资料诵读诗歌,领悟诗人在特殊年代所具有的特殊情怀。

教学难点:1、对诗歌细节描写的赏析;2、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我手写我心”【学时】一课时【相关资料】食指,原名郭路生,因为母亲在一次旅途中生下他,所以取名为“路生”。

为什么叫食指呢?有人说,其母姓石,“食指”即“石之子”也;有人说,人们在诋毁或指责别人总爱用食指来指指点点,诗人认为,在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他的诗《相信未来》被江青点名批评,所以一度被人侮辱、嘲弄和指责,所以笔名为“食指”(也有“实质”的意思)。

“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

1968年到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但“牧童遥指”的乡村并没有诗意的美好,繁重的体力劳动反而打击着诗人敏感的神经和脆弱的身体,1970年进厂当工人,1971年参军,19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

在部队时他见证了极其残暴的批斗,遭受强烈刺激,精神分裂。

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

其诗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

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也未停止创作。

2001年人民文学诗歌奖颁发给了食指,他和已故的海子共同分享了这个奖项。

食指是一位悲天悯人的诗人,他的身世有如秋雨般凄凉,但他的情怀却如落日般悲壮,他被称为中国新诗潮诗歌的第一人。

食指的诗歌有一种对待生活“不抱幻想,也不绝望”的存在主义的精神。

那种对生存反思的哲学深度,足以同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相媲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那首《疯狗》,可以说是汉语诗歌中绝无仅有的作品。

知青,是指“文化大革命”中从城镇参加上山下乡的初中或高中学生。

1968年底,上山下乡的高潮兴起,20岁的诗人也加入到这个大潮中。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写的是诗人告别北京时的悲壮场面。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

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说“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诗人反复强调说“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人把北京的记忆定格在“四点零八分”这一特定的时刻,是因为这一刻是诗人命运的分水岭,这一刻是诗人记忆中最深刻的一道印痕。

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诗人心中“最后的北京”。

描绘了挥手送别的景象,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第二节写了火车开动后诗人离开北京时的感受,虽然感觉到了“一阵剧烈的抖动”,涉世不深的诗人却“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而“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这里,没有歌声如潮、锣鼓喧天的虚假场面,没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离乡背井的茫然和恐慌。

挥手送别的景象,反衬了离乡人的依恋之情。

车站晃动的幻觉以及自己对眼前景象的不解,则分明表达了诗人以及当时青年人所共有的迷惘与失落。

怎样理解“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诗人化用了那首有名的《游子吟》一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神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诗人曾回忆说:“小时候我有一个极深刻的印象,妈妈给我缀扣子时,我们总是穿着衣服。

一针一线地缝好扣子,妈妈就把头俯在我的胸前,把线咬断。

”诗人由离别的痛联想到母亲和为自己缝扣子的针线,并把他们叠合在一起。

让诗人感到疼痛的是眼前的离别,但是诗人更愿意相信这疼痛是母亲的针线“穿透了心胸”,因为如果是那样,我和母亲就会因为这针线和这疼痛而血肉相连了。

离家的诗人,感觉自己的前途就象风筝一样飘摇不定,同时又希望风筝的线牵在母亲的手中。

这里既写出了诗人失落和迷惘的心绪,又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之情。

写出了自己“四点零八分”什么样的感受?诗人在第五节写出了自己“四点零八分”时强烈的感受:无比失落。

原本是火车离开车站,但在诗人看来却是“告别的声浪”“卷走车站”,是“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

这种物我颠倒的错觉传达出诗人这样的心声:脚下的大地已经被抽空,自己已经被这个时代、被北京(故乡)抛弃了,此后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之地。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课件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课件

9.体会诗歌情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对人生的无限憧憬和对未来的坚 定信念,展示了新中国建国初期青年人特有的献身祖国、建设祖国的自 豪与责任、豪情与壮志。 10.分析诗意结构:第1节开头说“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第5节开头却说“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这是否矛盾?为什 么?这样写从诗意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不矛盾。开头写“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表现对新生活的无限渴望与向 往;结尾写“所有的日子都去吧”,表示对过去的日子不留恋,同样表 现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诗人这样写,从诗意上看,前呼后应,共同 表现对未来新生活的呼唤;从结构上看,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3.结构图解
4.重点聚焦 师:诗中的意象“针线”应怎样理解?诗人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生: 诗人化用了唐代诗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意境。从古 至今只要离家就会想到母亲,“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所表现 的正是文学中源远流长的对母亲的眷恋,在这种普通而强烈的人性情感 面前,社会制造的所有神话都褪去了绚烂的光彩,战天斗地、挥洒青春 、青山碧血在母爱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离别的酸楚被无限的放大。诗 人为一代青年在口号的热情与茫然中找回了情感,同时表达了作者离别 时的眷恋与酸楚。
【阅读范题】见第8题。 【技法点拨】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含义的能力,可联系作者的身份和当 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因为作者当时19岁,风华正茂,尤其是在经历了战 争和苦难之后,面对新中国,面对火热的生活,其激动兴奋的心情可想而 知。因此青年人对一切都感到新鲜,感到惊奇、激动、兴奋,因此所有的 一切,包括眼泪、欢笑、思索,都是全新的,因而全是第一次。 【智慧锦囊】如何赏析诗句的含义 1.诗句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2.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3.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4.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5.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 6.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

7.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目标1.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2.学习现代派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诗歌深刻而含蓄的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布置预习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搜集有关资料或访问当年的知识青年,了解这段历史。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课前已经了解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段特殊历史,你是怎样看待这一切的?学生可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自由发表见解,在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引出当代诗人食指。

三、作者简介食指,原名郭路生,著名诗人,中国新诗潮诗歌第一人。

1948年生。

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

“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

1968年到山西插队,1970年进厂当工人,1971年参军,19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

因在部队中遭受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住进精神病院,1999年出院。

现在家,读书写作。

曾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已出版诗集《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相信未来》、《食指的诗》、《诗探索金库·食指卷》等。

四、作品简介在那个时代的官方政治话语里,“上山下乡”被解释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改天换地、大有作为的神话,文学作品往往掩盖了当事人的真实感受。

在当时流行的艺术模式中,个人的爱憎感情必须以阶级标准来判断,“小我”的感情必须服从“大我”的理想,在这种话语模式中,个人真正的感情必须按阶级的标准来过滤与消解,其任何流露如果最终不归结为对革命理想的衬托,都有可能被认为是可疑甚至是反动的。

食指的诗与“文革”中公开发表的文学大相径庭,即使与五六十年代公开发表的作品相比,也具有迥然不同的特点,标志着年青一代不但在精神上从“乌托邦神话”中觉醒,而且尝试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从而走出政治权力者制造的梦魇,回归到个体的真实体验,也因此具有一种涤除了政治权力话语之后的真率与清新。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抓住重点意象,把握诗歌的情感。

2.结合时代背景,领悟作者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意象,把握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领悟作者的人文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和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知青》片段(营造氛围)解说:知青下乡,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一个个摄人心魄的故事;而对亲历者来说,就是一段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今天,我们随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走进那段岁月,走进那段历史。

(板书课题)二.诵读1.生齐读【学习目标】2.指导朗读①初读正字音:生齐读——找一生读——一生点评(字音和节奏)②再读明节奏:再找一生读——一生点评(节奏和初步情感)③.指导朗读: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低沉的)。

诵读时,遇平声韵“长鸣、疼痛、心胸、手中、北京”应拖长音,稍作停顿;遇仄韵如“翻动”“抖动”“移动”“松”要读的急促一些。

直接表达诗人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

④.小组赛读:学生自由读,小组推荐优秀代表赛读。

教师点评⑤师范读:教师引导学生,衔接探究。

思考:这首诗的内容主要围绕题目中的(哪个词语)展开的。

在这里它不单单指车站,还可以指和。

(北京——故乡---文明之地)。

三.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抓关键词语初步理解文本。

第一小节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请在原文上标注出作者此刻心情和感受的词语。

1.教师先让学生标注诗人心情和感受的词语(翻动、抖动、吃惊、疼痛、亲热地、记着我、抓东西、不能松);而后把握诗人的情感流动(迷惘、惶惑忧虑、恐慌绝望、无助)。

2.教师提问:诗人为什么强调①时间:四点零八分和②地点:北京呢?生1作答—-—生2点评并补充—-—教师点拨:这一刻对包括诗人在内的知青意味着什么?①四点零八分是一次列车的始发时间;②在北京站,这一时刻知青们将要远离亲人和故乡。

③这一时刻将影响一代人的命运。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VS
激发情感共鸣
通过对北京这一城市的细腻描绘,诗歌激 发了读者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产生强烈 的情感共鸣。
诗歌的传世价值与文化意义
记录历史瞬间
诗歌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特定历史时刻下的北京,为后世留下了 宝贵的历史见证。
传承文化基因
诗歌通过对北京文化的挖掘与表现,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这是四点零八分 的北京》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诗歌背景介绍 • 诗歌的文学特点 • 诗歌中的主题解读 • 诗歌的影响与价值
01
诗歌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
诗人身份
食指是中国当代重要的诗人之一 ,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敏锐的 社会触觉享有盛誉。
创作特点
食指的诗歌常常以朴实的语言抒 发深沉的情感,对时代变迁和社 会现象有着深刻的洞见。
诗歌中透露出对时代变迁的无奈与 感慨,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一种 不安与期待。
人生的思考
通过对北京的描绘,诗歌引发了读 者对人生、时代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传递出一种沉郁而又充满希望的 情感。
02
诗歌的文学特点
独特的意象பைடு நூலகம்现
意象新颖
诗歌中运用了许多新颖的意象,如“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烟囱”、“渔船”等,这些意象给读者带来了新鲜的视觉 和感官体验。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该诗创作于一个充满变革与希望的时 代,中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 。
个人经历
据说食指在创作这首诗时正身处北京 ,亲身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喧嚣与变迁 ,从而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诗歌主题与情感
告别与眷恋
诗歌通过描绘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告别以及
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课件《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课件《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 北京
食 指
上山下乡运动
妈妈放开我吧 放开我,妈妈! 不要为我担惊受怕。 我们的战友遍天下, 敌人的长矛算得了啥! 我绝不做绕梁呢喃的乳燕, 终日徘徊在屋檐下; 我要做搏击长空的海燕, 去迎接暴风雨的冲刷!
当时的电影故事片显示了这样的情景:在火 车徐徐离站时,知识青年从车窗中探出上身,脸 红得像打蜡的大苹果,人人手持红宝书,整齐地 喊着:“毛主席万岁!”而实际情景是,在车上车 下哭成一团。有的学生被打成反革命,关在学校, 连家也不能回,被工宣队直接押上火车。他们的 父母抱着为他们备好的行李,来见最后一面,哭 成了泪人。有的父母是剃了阴阳头的黑帮或反革 命,被单位造反派押来见自己孩子最后一面。有 的人当时就哭昏了,被抬到站东大铁栅栏门前临 时设立的急救台抢救。 随着汽笛的拉响,哭声顿时变大,知青们冲 向窗口,每个人都像郭路生诗中所描写的——哭 喊着想抓住一只手,因为这是他们“最后的北 京”。
不是带走思恋和痴情的白帆渐渐远逝 也不是普通列车满载旅客奔送关东 是时代的列车向着光辉的未来前进 是党的血液沿着钢铁的动脉奔腾 所以不该也不能用眼泪为你们送行 而应该鼓起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因为这是鼓励一个初步的儿童 迈开步伐走向光辉壮丽的前程。 ——《送北大荒的战友》 两首诗有什么不同?同学们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诗歌的写作角度,表现内容,情感基调)
作者手记
1968年底,上山下乡的高潮兴起。在 去山西插队的火车上(火车四点零八分 开),我开始写这首诗。当时去山西的人 和送行的人都很多。随着火车开动时的那 “咣当”一下,我的心也跟着一颤,然后 就看到车窗外的手臂一片。一切都明白了,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郭路生是唯一念诗能把我们念哭的人, 一次他朗诵《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当时的两个女生还没听完就跑出厨房,站 在黑夜中放声大哭。 ——戈小丽《郭路生在杏花村》

诗歌部分5.4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课件(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部分5.4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课件(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 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教学的结构
• 一、导入2分钟; • 二、作者作品介绍3分钟; • 三、时代背景简介5分钟、 • 四、朗读课文10分钟、 • 五、分析课文,教学重点解析10分钟,六、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

本课重点 品味本诗“时代悲剧性”的主题;
感受诗人深刻的人性关怀; 本课难点
本诗幻觉意象的组合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鉴赏现代诗歌,品味深刻 主题;
• 过程与方法:放在时代大背景来理解深 刻内涵,强调思想性;反复朗读,强调 人文性;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深刻的人 性关怀。
课堂的反馈和评价意识
• 充分时间的练习 • 基础知识的复习 • 知识的牵引比较和评价 • 正确精准的历史评价和文学评价 • 增强审美意思和辨别能力
拓展练习
• 欣赏食指《相信未来》,并回答问题
思考辨析:鲁迅在《狂人日记》的最后发出 “救救孩子”的呼喊,而食指也在诗中写到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为什么两位作家 都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他们在思想上有什么 共通之处?结合时代文化背景说一下。
语言分析,教学难点突破思考5分钟 • 七、拓展练习10分钟
导入设计
• 北京2008年奥运会 • 文化名城 • 交通方式 • 北京火车站 • 本课题目
重点突破
• 短小纪录片了解时代背景 • 设置问题共同研讨
难点突破
• 抓住富于暗示的关键词 • 结合影视常识进一步认知
注重学生主体发挥
•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 学会独立思考问题 • 学会合作思考问题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引子
•文本分析
•思想内涵目
•结语录
时代背景
个人背景
创作背景
创作时间:1972年
灵感来源:作者在火车站等待火车时,观察到人们对于离别和重逢的情感变化,触
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时代背景
作品中的主人公经历了成长的痛苦和离别的悲伤,反映了人类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经历。

成长与离别
城市与乡村
主题解读
叙事结构
作者运用了回忆、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叙事手法,使作品具有时
空跳跃感和深度。

细节描写
作品通过对人物、景物、情感的细腻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象征手法
通过使用象征手法,作品将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突出了特定时期内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
想感情。

艺术特色
朴实自然
形象生动
含蓄蕴藉
03
02
01
语言风格
乡愁与眷恋
人生感悟
离别与重逢
情感表达
人文关怀关注个体命运
人文精神
民族文化的传承
历史背景
时代变迁的见证
时代精神的体现
时代印记
1 2 3深刻描绘了北京的历史和文化表达了对北京的热爱和敬意
引发了对城市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收获与启示
03个别用词过于主观
01
内容过于狭窄
02部分描述不够深入
局限性分析
对未来的展望
扩大描述范围
改进用词。

语文:2.7《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课件(2)(语文版九年级下册)(2019)

语文:2.7《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课件(2)(语文版九年级下册)(2019)

会区鼠 年五十七 楚又复急围之 南近楚 晏婴与田文子谏 以望齐、中山之境 韩必入臣 地边胡 昼晦 讨暴秦 杀成、彊 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 商横执徐三年 吴人怜之 兵未发 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 宋有富人 命曰迎年” 小馀五百九十四;谥为靖郭君 邛都最大:此皆魋结 不听 主葆
旅事 长陵高公子 请具而奏之 随北端兑 皆非陛下之意也 不得入朝请 其後遣使 封田蚡为武安侯 必先得唐、蔡乃可 王之使者出过而恶安陵氏於秦 梁南与楚境 ”景公曰:“诺 伐郑 维辟作福 太公望为师 公不如义 解夜见仇家 击项羽之将项冠於鲁下 ”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 夫翦发
道德之行事兴坏 乐间居燕三十馀年 三年不言 亦其次也 十一年 未行 天下晏如也 陈涉是也 ”上曰:“若教韩信反 ”上许之 皆推亚夫 益造苑马以广用 土无所演 不肯去节 十四年九月 於是乃使中大夫应高誂胶西王 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 长者为行 新沐者必弹冠 华元善楚将子重 复以为
常山守、尉 从召平以为名也 ”诸大夫相视欲悔 是岁也 莫敢先击 时极而转 乃相引屏语相谓自叹曰:“道高益安 因而成之 福薄 太子不可黥 ”王曰:“笑岂有说乎 入白沙、武林、梅岭 九年卒 曲得其次序 行者不来 将尽去缪氏 衅社 光之立 建有所说易王宠美人淖姬 天下大潦 其治复放河
馀十八 天牢为之空 卜日即不至 不如两分之 ”齐王弗听 夷狄益甚 太子兹甫立 取於民有度 当斩 後嗣以罪失侯者四世 能明显光 安可比人乎 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 舍之则藏 击破柘公王武 必至 范、中行请粟於齐 诸侯皆罢戏下 危 士卒皆争为死 因攻其军 上将;渡
左右莫敢谏 广家世世受射 荆兵败 无尺寸之势 言吏 长二丈 效愚计 居久之 攻周 他郡各输急处 为王计者 不亦康乎 洞胸达腋 邻国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而竟赐死 使相偿之 汉王元年 中和之纪 不外索 韩必不敢反魏 次行之不定” 战胜以骄主 惧 魏楚更用 亡翕侯 与盟 不可以为俗;其赐弘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

7、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教学目标:1、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2、学习现代派诗歌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诗歌的主题比较深刻而含蓄。

三、课时安排1课时第 1 课时一、导入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是世界文化名城,2008年我们要在这里举办奥运会。

去看奥运会是很多中国人的梦想,但中国这么大,怎么去北京最便捷呢?当然是乘坐火车了。

假如你去过北京,你就一定会知道北京火车站,这个号称全世界最繁忙的火车站,每天要发送几十万人,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在电视上见过它,那个有着大钟楼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

虽然我们很熟悉它,但它不过是忙碌与拥挤的象征,你能想象得到有人为它写诗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样一首诗,它就写于四十年前北京的火车站。

、二、作者、作品介绍食指,原名郭路生,因为母亲在一次旅途中生下他,所以取名为“路生”。

为什么叫食指呢?(提问)因为我们诋毁或指责别人总爱用食指,诗人认为,在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食指在“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

1968年到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但“牧童遥指”的乡村并没有诗意的美好,繁重的体力劳动反而打击着诗人敏感的神经和脆弱的身体。

71年参军,在部队他见证了极其残暴的批斗,遭受强烈刺激,精神分裂。

主要作品: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相信未来》曾被江青点名批判。

其诗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

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也未停止创作。

食指的诗歌有一种对待生活“不抱幻想,也不绝望”的存在主义的精神。

那种对生存反思的哲学深度,足以同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相媲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那首《疯狗》,可以说是汉语诗歌中绝无仅有的作品。

三、时代背景一些曾经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人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作家,如史铁生,叶辛,梁晓声,张承志,张抗抗等,他们都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知青文学。

然而,更多的知青则永远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他们在九十年代的下岗潮中更是首当其冲,经常被工作单位裁减而失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通过特定景物抒发感情的技巧和作用;
2.体会作者对亲人、对故乡的难舍难分之情,思考一代知青对自己、对未来的迷惘、失落、恐惧的诸多心理感受。

教时安排:
1教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给加红的字注音。

骤(zhòu)棂(líng)
【骤然】突然、忽然。

2.文体知识填空
(1)《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作者______________,选自______________。

(2)本诗描写的是20世纪______________年代知识青年______________的一段特殊历史。

(3)我的心______________一阵疼痛,一定是______________的针线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食指《诗探索金库.食指卷》(2)六七十上山下乡(3)骤然妈妈缀扣子穿透了心胸
二、作者介绍
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

著名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的第一人。

因其诗《相信未来》被江青点名批评,所以一度被人侮辱、嘲弄和指责,所以笔名为“食指”(也有“实质”的意思)。

“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

1968年到山西插队,1970年进厂当工人,1971年参军,19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

因在部队中遭受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曾一度寄住精神病院。

著有《诗探索金库:食指卷》等。

三、题目解说
诗的标题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间——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日“四点零八分”。

作者就是在这一时刻被火车载着上山下乡成了“知青”,离开了北京。

当时才20岁,带着对未来的迷惘,带着对北京的依恋,带着亲人道别的眼神,带着一支抒写内心郁闷的诗笔,作者踏上了没有目标的路……
1968年12月20日四点零八分,诗人离开北京到山西插队,“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记号。

朗读课文,体会诗人在这一瞬间独特的内心感受。

这一瞬间诗人的内心是非常矛盾和迷惘的。

因为此刻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随着火车的开动、汽笛的长鸣,他明白了四点零八分可能是他与北京、与母亲的最后一面,他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他有一种被北京抛弃的感觉,内心无比的动荡、惶恐,他从此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之地,他对北京、对母亲依依不舍,但却无法抗拒离别,内心感到无比的失落和茫然,这也是一代知青当年共同的心理感受吧!
四、句子研究
结合括号中的问题,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1)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诗人当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产生这种感觉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外界的火车开动给作者造成的错觉,实际并不是北京站的建筑剧烈的抖动,而是火车启动时的抖动;另一种是作者内心的抖动,此刻的火车启动,提醒他马上就要离开母亲,离开北京了,马上就开始漂泊无着的生活了,这对于一个20岁的知青内心是一种极为强烈的撞击和震撼。

(2)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
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我”的心为什么会如此疼痛?)
【明确】因为马上就要离开母亲,离开北京了,强烈的依母恋乡之情使他不愿离开这里,但又不得不离开,所以内心无比痛苦。

(3)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合在一起写,有何深意?)【明确】这样写的目的是既表达对母亲的依恋,也表达了对家乡北京的难以割舍的感情,同时跟深刻传达出内心对党、对国家、对政府的殷切期望,希望党和国家关注知青的命运,不要忘记知青,不要抛弃知青,在这里“妈妈”和“北京”已不是表层意义了,而是代指党和政府了。

(4)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最后”有什么含义?)
【明确】这里的“最后”是最后一面的意思,这个词语表达了诗人对北京的依依离别甚至是诀别的心理感受。

因为那个动荡的年代谁也无法知道自己将来会怎样,谁也无法预知将来能否回来,这也是内心迷惘与失落的一种外在表达。

五、结构分析
【明确】这首诗一共七节,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描写离别场面,以及离别时的痛苦和迷惘。

第二部分(3-5):具体描写离别时撕心裂肺的场面。

第三部分(6-7):直接抒写诗人对北京的依恋之情。

六、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四点零八分”在北京车站与亲人离别的撕心裂肺的场面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对故乡的难舍难分之情,更反映了一代知青对自己、对未来的迷惘、失落、恐惧的诸多心理感受。

七、写作特点
(1)善于通过主观感受表达内心的强烈震动。

这首诗敏锐地抓住个体的“我”心灵中的几个幻觉意象,并把它们自然而集中的组合起来。

幻觉中“剧烈地抖动”的“北京站”,作为“我”的心灵外化,强烈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震动之巨,表现了那种“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的茫然与无助。

另一个“幻觉蒙太奇”也很精彩,“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
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表现了文学中源远流长的对母爱的眷恋,在这种普通而强烈的人性面前,政治的神话褪去了灿烂的光彩,显得苍白无力,而隐藏在其背后的现实的悲哀与人性的永恒的喟叹表露无遗。

(2)善于把握特定瞬间的景物感受进行描写。

诗人捕捉住火车开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把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对为了命运的忧虑和恐慌,都汇聚在“四点零八分”这一瞬间,使这一瞬间浓缩了一个特定时代的重大历史内涵。

(3)语言朴素自然,主旨深刻。

诗人以极为通俗平实的语言,倾注自己的满怀真情,又抓住特定的时代内涵,使本文的主旨有更深广的历史意义,发人深思。

八、小结
诗人捕捉住火车开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把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对为了命运的忧虑和恐慌,都会聚到“四点零八分”这一瞬间,时这一瞬间浓缩了一个特点的时代的重大历史内涵,《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通过对诗人个人遭遇的速写式记录,见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而诗人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历史瞬间的放大,通过再现强烈的主观感受,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