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6课《社戏》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社戏》导学案1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代表作品: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3、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整理字词。
4、本文的体裁。
5、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第一课时
复习
备习检查(交流)
情境导入
出示检测学案。
适时做必要的点拨纠错。
鲁迅在《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中说:“我生长于都市的大家庭里,从小受着古书和师傅的教训,所以也看得劳苦大众和花鸟一样。有时感到所谓上流社会的虚伪和腐败时,我还羡慕他们的安乐。。。。。。。
(板书课题)
独立思考;对子间互问互答;进行报告。
到言必有据。
研习
初读课文,感知全文内容。
一、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
2、复述课文。
(可以有另一思路。)
二、重点感知第4-13自然段。
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点:(感知全文;重点研读“看社戏”的过程。)
出示复述要求:①抓住重点字词,情节完整。②语言流畅,声情并茂。
初步感知学习目标。
默读课文。
对子复述练习。
组间交流:
边看图片边复述课文。
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注意引导学生倾听,并按要求进行评价。
研习
1、朗读。
2、思考:本段感人之处在哪儿?
三、在备习过程中,有哪些疑问,请提出来。
出示评价要求:①是否抓住重点字词,情节是否完整。②语言表达是否生动形象,有感情。
请根据文章顺序排列下面事件的先后,并作详、略归类。
第16课《社戏》导学案1
导学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社戏》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1)
《社戏》【教材分析】《社戏》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
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
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
因此教学本文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
【学情分析】对鲁迅的文章,学生是比较熟悉的,本文所叙之事对学生来说也是感兴趣的,学习此文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让学生参与,对景物的描写一定要引导学生体会化作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
(3)感悟社戏之美(人物美、人情美、景色美)2.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1)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2)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悟本文的人情美、风景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法与学法】教法:1、导读法、问答法。
2、质疑法、精讲法。
3、赏析法和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提高能力。
【教学类型】新授课、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童年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长大后,回忆往事时,更是怀着一种浪漫情怀,大家的童年一定是丰富多彩的,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社戏》导学案
学生1:我喜欢文中的双喜。因为他胆大心细,聪明伶俐,比如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计上心头,解决大船的问题,并且“打包票”保证“我”的安全,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因为他像个小领袖,敢于负责,比如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
希望就是。
第二课时(总第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先在学习小组内自改、互查,然后抢答交流,教师给以评点。
二、快速阅读,研讨内容
1、请学生深情研读课文,结合语境,揣摩语言的深层含义。思考: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句中的“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的什么样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句中的山为什么说“踊跃”?
2、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发现疑难问题,请班上讨论、交流讨论。教师整理、点拨,加深对文意的领悟。
三、说话训练,评点人物。
小说塑造了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请同学们深情研读课文,运用“我喜欢文中的(人物)。因为他(他们)(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
(举人物表现)”的句式,用三言两语,简笔勾勒人物形象。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月夜行船、午夜归航精彩片断,品味文章细致逼真的图画美和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填写动词: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开船,在桥石上一(),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有说有笑的,有()的……
(2)填写关联词:我们年纪都相仿,()论起行辈来,()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他们合村都是同姓,是本家,()我们是朋友,()偶而吵架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决没有一个会想“犯上”这两个字来,()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社戏》导学案2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
及对策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研习
精读研讨,理解课文主旨。
重点研读赏析第4-13的描写。
一、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2.双来自和六一公公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试举例说说本文景物描写有什么特色?
4.你怎样理解课文的结尾?
5.你怎样看待文中“偷豆”这一 情节安排?
6.从小说《社戏》中,你能看出作者对故乡有怎样的情感吗?
3、比较《社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点拨:这种描写人物的动作、心理及神态来突出人物的精神(侧面描写)。
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任选其一,写出自己想说的话。
评价时注意结合文章主旨;注意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同时注意语言的训练。
注意从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来比较。
时习
1、阅读拓展:《看戏》
1.自读第一部分(1至3段),明确这一部分的重要性。
这第一部分有一个词即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
2.这一部分与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3.《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
4.我们懂得了主题和材料的关系,来思考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社戏》有相当大的篇幅写戏外的生活琐事,作者对这类生活琐事取而不舍。请把两篇文章比较一下,为什么前者取而不舍,后者舍而不取。
1、边默读边圈画重点词语。
描写夏夜景色的句子;
描写行船的动词;
描写戏剧的句子;
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
七年级语文下册 16《社戏》导学案(1)(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16、社戏课题16、社戏课型新授导学目标1、了解有关本文的知识背景,深入思考本文主题。
2、了解情节叙述的详略处理和景物描写对表达主题思想的作用培养阅读能力。
3、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对淳朴健康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纯真无私、诚挚善良的优秀品质的歌颂。
教学重点 1.叙事的详略处理原则与方法。
2.景物描写。
3.虚词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1.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分析开头和结尾两部分与看“社戏”这一主要情节的关系及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程序教学调控课堂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社戏》——它选自短篇小说集《呐喊》,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篇文章是原作的节选。
它是一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我”讲述童年生活的小说。
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还学过鲁迅先生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一篇作品,大家还记得吗?对,这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但是,请同学注意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
(“我”=作者)而《社戏》(选自《呐喊》),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的艺术创作。
因此,文中的“我”(迅哥儿)以及其他一些人物都是作者塑造出来的。
(“我”——迅哥儿≠作者)好,下面请同学注意:“社”原指土地庙。
从前,在某某,“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2、介绍时代背景:先由同学介绍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课文时代背景的资料。
抓住要点是①文章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大家的头脑,封建的礼教制度牢牢地束缚着人。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16《社戏》导学案新人教版
最新中小学教学设计、试题、试卷16社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朗诵课文,累积词语“惮、踱、棹、归省、行辈、撺掇、凫水”等。
2、梳理情节,归纳文章的主要事件。
【预习自测】一、字词梳理不 dàn()zhào()归xǐng()chán ch án()cuān duo()duó()步yùn z ǎo()háng()辈 f ú()水乌桕()撮()楫()三、课文感知1、高声朗诵课文,用一句话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2、“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3、“我”看社戏的地址是平桥村。
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合作研究】一、文本研究(朗诵课文,达成以下内容)1、小说的中心事件是“看戏”,环绕看戏,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事?2、平桥村之因此是我的“乐土”,是由于(用简短的语言归纳):【解难答疑】阅读 4—— 9 段(看戏前的曲折),找出“我”心情变化的词语,而且思虑,为何要写这一段?【反应拓展】1、给以下划线的字注音。
归省()行()家惮()絮()叨()怠()慢凫()水潺()撺()掇()2、下边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西瓜、南瓜、苹果、橘子都是营养丰富的水果。
B.体育场上挂满了五彩缤纷的彩色旌旗。
C.她不单会琴棋书画,还会吹拉弹唱。
D.她对我的靠近文学和喜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利的影响。
【反省】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赏析要点情节,理解资料与主题的关系。
2、领会光景描绘在文章中的作用。
【预习自测】1、看戏前碰到了什么曲折,以后是怎么解决的?本部分可否删去?请说明原因。
2、“我”去看戏时的心情如何?联合文章内容详细谈谈。
【合作研究】文本研究:一、阅读“夜航赴赵庄看戏途中”,解决以下问题。
1、作者从什么角度描绘“去看戏途中”的光景?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2、描绘看戏途中的情形,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二、阅读“归航”部分,解决以下问题1、“我们”在看戏中的心情如何?2、小说描绘了“我们”偷豆、吃豆的经过,从中你能够获得哪些信息?三、阅读“六一公公”送豆情节,解决以下问题1、六一公公不单不责备我们偷豆,还在次日为我“送豆”,这一部分什么作用?【解难答疑】“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拥有什么作用?【反应拓展】1、“月夜行船”一节,作者调换多种感官描绘江南水乡的光景,请按要求找出相应句子归类。
【小初高学习】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社戏》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一种文学体裁。
)大多,多半。
、“文似看山不喜平”。
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变化。
譬如第一层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
②不准和小孩去。
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公的船回来了。
②识水性、不乱跑。
③打包票、船大、保证不出事。
藻之香的夜气里。
”
段写在赵庄看
不好看。
一是铁头老生不翻筋斗,二是也没有“我”最爱看的蛇精和跳老虎。
三是最怕看“老“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
正是因为偷豆吃
、深刻感受“我”对热忱、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文中为什么说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呢?
“自失”是指“我”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这是因为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
、阿发和桂生在偷豆一节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
桂生机灵、勤快。
百草园是作者儿时的乐园,平桥村是“我”少年的乐土,其间的趣味无穷。
你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社戏》导学案学生版
一、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
2、能力目标:理清故事情节,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3、知识目标: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重点:诵读文中的精彩片断。
三、难点: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知识链接作家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
浙江绍兴人,有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1918年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
散文集《朝花夕拾》。
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关于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四、预习案: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蕴藻()凫()水弥()散归省()皎()洁2、根据拼音写汉字xù()叨dài()慢cuān()掇piāo()缈3、给多音字注音组词省()___相()___壳()___泊()___()___()___()___()___4、给形似字注音组词较()___篙()___絮()___楫()___皎()___蒿()___恕()___揖()___狡()___嵩()___怒()___辑()___5、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段落。
6.小说的主要情节五、探究案: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2、默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11、12、23段),完成下列问题。
(1)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勾画出来。
再朗读交流。
(2)这些语句写得很美,美词美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请自选一个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然后用“我觉得_______一句写得好,好在它(赏析角度,如词语运用、修辞方法、写法等)写出了(或表现了)_________”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句进行品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社戏》课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6《社戏》课中导学案【学习方针】1.识记、了解本课的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头绪,掌握文章的内容。
3.了解本文景象描绘的特色和效果。
4.了解经过人物的言语、举动来描绘人物的办法。
【学习进程】一、导入由春会听戏谈起,导入本课。
二、预习查看1.查看预习学案的完结状况。
2.查看学生收集的有关小说、写作布景等有关常识。
(1)社戏介绍(2)关于小说(3)写作布景三、自读课文,理清情节结构1.阅读课文,请说一说小说的首要情节。
2.看戏前(1- 4 ):看戏中(5 - 30 ):看戏后(31-40):四、感知沟通1.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情节.(能够从景象描绘的特色,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来考虑)2.读月夜行船一部分,请说说是从感觉到的那些视点来写的?3. 写月下归航时,首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境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4. 用“我最喜爱文中的_________(人物),由于他__________(点评其性情、特征),比方________________(举人物体现)”的句式,对自己喜爱的人物作简略点评。
五、研读课文,探求宗旨1.品尝语句2.真的,一向到现在,我真实再没有吃到那夜似地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地好戏了。
其实最令我难忘的是什么?六、拓宽延伸学习描绘景象片段《秋天来了》,要求能捉住景象特色,调集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办法,多方面的反映秋天这一时节特色,做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七、作业幼年是夸姣的,提起幼年咱们就有说不完的论题,你能说说自己对幼年的回想吗?试写一段回想夸姣幼年的文字。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16 社戏》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16 社戏》导学案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16 社戏》导学案16.社戏【预习案】一、材料链接1.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2.关于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3.关于课文有关内容本文的删节部分,是写看社戏之前,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
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
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
“我”在戏院里向坐在(1)围绕课题,从时间角度来看,全文是怎样安排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2)依据故事的发展,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什么?第二部分又可为几层,各写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案】一、内容探究(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乐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作者写夏夜行船是怎样烘托迫切心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3)“我”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4)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5)题目为“社戏”,但作者却大量地写了社戏以外的内容,这样安排合适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6)去看戏,不尽兴,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长在田里的普通豆,但文章结尾“我”却说“直到现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这看似矛盾的结尾,你是如何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二、写法探究1、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勾画出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社戏》课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6《社戏》课中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4.理解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导入由春会听戏谈起,导入本课。
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学生搜集的有关小说、写作背景等有关知识。
(1)社戏介绍(2)关于小说(3)写作背景三、自读课文,理清情节结构1. 浏览课文,请说一说小说的主要情节。
2.看戏前(1- 4 ):看戏中(5 - 30 ):看戏后(31-40):四、感知交流1.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情节.(可以从景物描写的特点,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来考虑)2.读月夜行船一部分,请说说是从感觉到的那些角度来写的?3. 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4. 用“我最喜欢文中的_________(人物),因为他__________(评价其性格、特征),比如_________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对自己喜欢的人物作简单评价。
五、研读课文,探究主旨1.品味句子2.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地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地好戏了。
其实最令我难忘的是什么?六、拓展延伸学习描写景物片段《秋天来了》,要求能抓住景物特点,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多方面的反映秋天这一季节特点,做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七、作业童年是美好的,提起童年我们就有说不完的话题,你能说说自己对童年的记忆吗?试写一段回忆美好童年的文字。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社戏》(第3课时)导学案
第16课《社戏》第三课时
一、学习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之情
二、学习重点:理解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三、学习难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四、预学部分【要点回顾】
《社戏》是一幅________________的风景画;《社戏》是一曲________________的人物赞歌;《社戏》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的童年抒情诗。
五、导学模块【合作探究】
1、作者写夏夜行船是从哪些方面烘托“我”的急迫心情?
2、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3、谈谈《社戏》中的三种美。
4、品味语言的精妙: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
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六、固学提高【课堂检测】
你记得哪个季节的美丽月夜?请你应用刚学的写景的技巧也写一段夜景。
(100字左右)
七、课后反思。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社戏 导学案(人教版)
16.社戏鲁迅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絮叨撺掇潺潺蕴藻漂渺行辈凫水”等词语;过程与方法:2、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3、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情感与德育:4、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难点:目标2、3教学方法:预习质疑讨论释疑审美鉴赏练习巩固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步骤:一、导入:联系旧课,引出新课。
问:这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答:这学期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篇文章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
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教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
社戏鲁迅(板书)二、夯实基础(一)字词过关(归)省:xǐng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āo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chán(歌)吹:chūi蕴藻:yùnzǎo(家)眷:juòn 皎(洁):jiǒo漂渺:piāomiǎo纠葛:jiūgé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
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
(2)日里:白天。
(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
(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
(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
(二)知人论世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戏【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的情节。
2.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3.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4.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重点聚焦】“看戏前”“看戏后”等里小朋友们及六一公公等人物形象,体现了他们什么品质?小朋友们:他们热情友好、聪明能干、淳朴无私。
六一公公:热情好客、宽厚仁慈的品质。
【难点突破】那夜所吃的豆和所看的戏是不是真的就是最好的?为什么?不是。
因为豆只不过是普通的水煮豆,而那戏也很令我失望——从前文中就可知道,如“我”想看铁头老生翻筋斗而他终究没翻,“我”想看蛇精和跳老虎却没看着,“我”最怕老旦坐着唱而她竟真的坐在一把交椅上唱个不停。
“我”之所以认为是最好的,那是因为在那夜的偷豆和看戏中,“我”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自由自在,童年生活的有趣,小朋友们热情、友好、聪明、能干、朴实、无私的真挚情怀。
流露出“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和向往。
这其实也就是作者真情的流露。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背景链接】在浙江绍兴一带,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是指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社戏一般在庙台或在野外设台演出,用以酬神祈福,春季举行的叫春赛,秋季举行的叫秋赛。
本文是鲁迅1922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是“我”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拓展链接】鲁迅名句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②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③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④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题三义塔)⑤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鲁迅·悼杨铨)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评《史记》)【自主学习案】1给下面加点字的注音。
凫水(fú)怠慢(dài)弥散(mí)潺潺(chán)蕴藻(yùn)归省(xǐng)纠葛(jiū)撺掇(cuān duo)2.辨析下列字形。
惮(dàn)(忌惮)篷(péng)(帐篷)磕(kē)(磕碰)懈(xiè)(懈怠)弹(dàn)(弹药)蓬(péng)(蓬勃)瞌(kē)(瞌睡)解(jiě)(解除)3.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归省:回家看望父母。
絮叨:翻来复去的说。
弥散:弥漫消散。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
宽慰:宽解安慰。
宽:使宽心。
怠慢:冷淡,招待,接待不周。
疏疏朗朗:事物间距离大,空隙大。
文中指人很少,稀稀落落。
4.走进文本①“我”在平桥村“第一盼望的”事情是什么?除此之外,文中还写了什么活动或事情?试据此梳理课文结构。
答:“我”在平桥村“第一盼望的”事情是“看社戏”。
文章在写“看社戏”之前还写了“我”在平桥村的生活,之后又写了六一公公送豆。
据此可知课文结构是这样的:看戏前——看社戏——看戏后。
②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答: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③这篇小说人物众多,谁是贯穿始终的人物?小说再现了他什么时候的生活情形?答:贯穿始终的人物是“我”——迅哥儿。
小说再现了他少年时候在平桥村的生活情形。
【合作探究案】探究点一:梳理情节1.“我”能够实现看社戏的愿望,靠的是一群小朋友的帮助,想一想,课文围绕他们展开了怎样的故事情节?答:“看社戏”这个中心情节可分为四件小事来理解: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午夜归航探究点二:品味句段2.把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句子和语段勾画出来,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①评析“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中的动词妙处。
答:“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将少年们开船时的动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状表述得颇为详细,显示了他们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肯干的品格,也折射出他们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②从修辞的角度分析“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起彩来。
”一句。
答:这一句用一个富有童话色彩的比喻,反映了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和愉快的心情。
写老渔父的喝彩,是通过旁观者的赞美来衬托孩子们的驾船技术。
③研读月夜行船一段(11段),看看作者从什么角度描写景物的?答: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恰如多重奏管弦乐,给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
探究点三:情感体验3.“偷豆”的是与非辩论赛。
答:“偷”,一般意义上是“残酷、自私、遭人唾弃”的行为,那么在课文中,小朋友们“偷豆”是好还是坏呢?我们是不是也该学习他们的这一行为呢?学法指导如何品析景物描写的语句?①分析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或者选择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分析;(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者抓住……几个词)②抓住主要对象,分析修辞所在句子的表面意义和表达效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该景物……特点。
)③分析深层含义和作用(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表现……,或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表达……感情或者心情等)【随堂巩固案】一、基础积累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A.棹船(zhào )归省(shěng)怠慢(dài )肆无忌惮(dàn)B. 潺潺(chán)絮叨(xù)行辈(xíng)踱来踱去(duó)C. 缥缈(miǎo)家眷(juàn)舀水(yǎo)疏疏朗朗(sù)D.撺掇(duo)凫水(fú)乌桕(jiù)上蹿下跳(cuān)解析:A选项里“归省”的“省”应读“xǐng”;B选项里“行辈”的“辈”应读“háng”;C选项里“疏疏朗朗”的“疏”应读“shū”。
故选D。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 缥妙絮叨怠慢上蹿下跳B. 摇橹撮合乌桕肆无记惮C. 撺掇竹篙乌篷疏疏郎郎D.凫水潺潺弥散踱来踱去解析:A选项里“缥妙”的“妙”应写成“渺”;B选项里“肆无记惮”的“记”应写成“忌”;C选项里“疏疏郎郎”的“郎”应写成“朗”。
故选D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A. 如果没有法制,不法分子就会为所欲为,循规蹈矩的做出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坏事来。
B. 你看他急得上蹿下跳,没一点儿消停的样子.C. 抬头一眼就看到了皎洁的月亮,疏疏朗朗的树丛里时不时的传来婉转的鸟叫声,我静静地聆听着这场音乐会。
D. 他起身并开始在房间里踱来踱去至今我仍记得先生慢慢踱步的样子.解析:A选项里“循规蹈矩”的意思是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与语境不符,应该用“肆无忌惮”。
4.下列语句没有病句的一项是(D )A.从他的发言里,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B.我们要尽可能地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
C.团结一致是能否搞好工作的关键。
D.大家都讲究卫生,我们的健康就有保障了。
解析:A句成分残缺,缺主语。
“从……里”构成了介宾关系短语,不能作主语。
B 句谓宾不能搭配,顾此失彼。
“节省”“开支和浪费”,可以去掉“浪费”,改为“节省开支”;或者将两个宾语分开来说,改为“……不必要的开支,杜绝浪费。
”C句判断自相矛盾。
“团结一致”才是“搞好工作的关键”,应在原句中去掉“否”字。
5.根据课文内容,选出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 B )A.小说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
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
D.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6.根据下面内容,仿照加线的句子,在横线上各接写一句话。
例句:入团那天,春光融融,蓝蓝的天上飘着白云,校园里绽放着鲜花,团旗映着我们的面颊。
那一刻,我的心里,蓝天如同浩瀚的海洋;白云如同点点风帆;鲜花犹如我们灿烂的未来;团旗犹如我们庄严的誓言。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第10~13段,完成第7~14题7.用一句话概括这几段文字所写的内容。
并拟一个四字标题。
答:“我”在看社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月夜航船。
8.小朋友们撑船的动作,既说明了驾船技术高超,又体现了看戏心情急切。
9.第二、三两段从哪四个方面写“我”的感受?答:视觉、听觉、触觉、嗅觉10.选文的第二段写了看戏途中的景物,请摘出相关的句子。
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
所闻:(写一处即可)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11.第三段主要写“我”的感受,表现“我”感受的句子是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使社戏显得“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充满了诱惑力。
12.“但我还以为船慢”一句衬托了“我”急切的心情。
13.作者巧用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文段中“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与下文两岸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照应;“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与下文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照应。
14.选文的前三段中各有一句写“我”的心理活动,请用一个词语概括“我”的心理活动。
第一处:轻松第二处:急切第三处:陶醉【课后提升案】一、综合运用1.学习了《社戏》后,同学们开展了以“走进鲁迅,欣赏社戏”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解说社戏】请用简洁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什么是“社戏”?答: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补写对联】下面是鲁迅先生逝世时的一幅挽联,请鲁迅的著作补全对联。
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戏剧脸谱】在这次活动中,特拟中国传统艺术——脸谱作为欣赏对象,请你写出下列脸谱的角色。
(1)小旦(2)老生二、阅读理解阅读《病人》,完成第2~8题病人①每天下午,她都要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