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期末总复习导学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1. 回顾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点,包括字词、语法、修辞、文学常识等。

2. 分析重点课文,梳理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进行阅读理解、作文等综合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本册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

2. 自主复习:学生自主复习课本内容,梳理知识点。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4. 练习巩固:进行阅读理解、作文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复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阅读理解、作文等练习:评估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3.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新人教版。

2. 教案:教师自编教案。

3. 课件:教学课件。

4. 练习题:阅读理解、作文等练习题。

5. 参考资料:相关语文学习资料。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复习中的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典型病例,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巩固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八、教学计划1. 第1-2周:回顾字词、语法、修辞等基本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和练习。

2. 第3-4周:分析重点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七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导学案

七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导学案

七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导学案《山中避雨》课标要求:一、本文就是叙事性记叙文,必须弄清楚它们的“六要素”,进而把握住文章内容要点,弄清楚文章中心意思,品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课文的作者及其主要代表作。

三、掌控课文注释中及课后“字词累积”中词语的音形义。

学习目标:1.累积词语;厘清记述六要素,把握住山中躲雨全过程;(教学重点)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段,把握文中叙事、抒性两条线索,了解文章内容及结构,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验音乐巨大的感染力。

(教学重点)3、认知文中对照的读法。

(教学难点)【自主先学】(借助课本、工具书或其他资料或你掌握的知识完成)1、掌控以下加点字的读音:仓皇()寂寥()趋之如归()冗长()弄堂()工尺()和唱()陶冶()萍水相逢()嘈杂()怨天尤人()乐以教和()2、掌控以下词语的意思(利用课文注解或者工具书顺利完成)寂寥、怨天尤人、嘈杂、冗长、望洋兴叹、陶冶、萍水相逢3、《山中躲雨》Lizier《》。

丰子恺,现代、、、、。

4、本文记述的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5、熟读课文,能概括本文主题的语句:完备地阅读课文,引经据典每一自然段,归纳段意,把握住文中故事情节,抒情两条线,初步领会主题;然后根据文章主题阐释文章关键句段,把握住文中写作者拉琴,众人高唱这部分内容,更深刻地领会主题“乐以教和”。

最后链接生活,切身体会体会主题。

【问题探究】1、快速韵头课文,恳请详述山中躲雨的全过程。

2、用“读了这篇课文,我感受到了”的句式说说你的体会。

复习所必须达成一致的效果同意着课堂听讲效果。

课前朗读课文至少2不下,写下上段序。

在整体整体写作的基础上,先打听文中的关键句子、词,再予以归纳,以旁批的形式写下在课段落边上,最后读后,归纳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时也可以产生一些自己一时无法提问的问题,写下下来,等候课堂上批评、探讨。

这就是个开放性的较为有效率的题。

3、细读课文,说说在山中避雨的过程中,“我”和两个女孩的心境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三家村”的气氛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专题教案完整全套【含习题解析答案】

【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专题教案完整全套【含习题解析答案】

【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专题教案完整全套【含习题解析答案】一. 教材分析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专题包含了本学期所学的重点知识点,如重点词汇、语法、阅读理解、作文等。

通过本专题的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的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回顾和巩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语文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但还存在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回顾和巩固。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词汇和语法的理解和运用。

2.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3.作文写作技巧的指导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例句和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采用任务驱动法,给学生布置具体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料,如PPT、教案、习题等。

2.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语文小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对本学期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呈现,如重点词汇、语法等。

通过具体的例句和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操练(10分钟)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4.巩固(10分钟)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通过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点。

5.拓展(10分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拓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

如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篇阅读材料,让学生独立完成阅读,并进行讨论和分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本册所学的重要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复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1. 回顾本册所学的重要知识点,包括词语、成语、古诗词、文言文、现代文等。

2. 针对不同知识点,进行相应的练习和讲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本册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复习本册所学知识点,遇到困难时可以与同学讨论。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进行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复习任务。

4. 练习讲解:针对不同知识点,进行相应的练习和讲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进行总结,提醒学生注意复习重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表现。

2.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参与程度。

3. 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新人教版。

2. 教辅资料:相关练习题和讲解资料。

3. 教学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复习本册所学的重要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教学难点:针对不同知识点,进行相应的练习和讲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

2. 运用提问、讨论、讲解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复习效果。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八、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本册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复习本册所学知识点,遇到困难时可以与同学讨论。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进行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复习任务。

4. 练习讲解:针对不同知识点,进行相应的练习和讲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进行总结,提醒学生注意复习重点。

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巩固课堂内容。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教案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教案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教案教案标题: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复习七年级上学期所学的语文知识,巩固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复习:选取七年级上学期的重点课文进行复习,包括课文的理解、背诵和分析。

2. 语法知识复习:重点复习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句子成分等基础语法知识。

3. 阅读理解:选取一些经典的阅读理解题目进行复习,包括主旨大意、细节理解、推理判断等。

4. 写作训练: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作文写作和写作技巧训练。

教学步骤:1. 复习课文:选择2-3篇重点课文进行复习,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和情节,分析课文结构和语言运用等。

2. 语法知识复习: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选择相应的语法知识进行复习,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的语法知识。

3. 阅读理解训练:选择一些经典的阅读理解题目,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帮助他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写作训练:给学生提供写作题目,让他们进行写作练习,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不同类型的写作。

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互相讨论、交流和合作完成任务,提高学习效果。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3. 情景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或个人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评估:布置适当的作业,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检查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课本和教辅资料:根据教材和教辅资料选择适当的课文和练习题。

2. 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课件、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最新七年级语文期末总复习导学案

最新七年级语文期末总复习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期末总复习导学案(五)古诗文默写填空1.“今夜月明人尽望,”是唐代诗人《十五夜望月》中的咏月名句。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是代著名文学家,号东坡居士。

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词句是:“,”;直接写明月的词句是:“,,”;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旷达胸襟的词句是:“,,”;道尽千载离人心愿表明诗人对远方亲人美好祝愿的名句是“,”。

3.一首律诗可分四联,代诗人《次北固山下》的颔联是:“,”。

诗中有一个对偶句,暗示时光流逝,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5.代诗人的《赤壁》中,“,”两句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更妙的是“,”两句议论,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6.《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是北宋文学家写的一首词。

词中“,!”两句表现出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0.代文学家被人们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如画家设色作画,描绘早春特有景色的句子是:“,”;后两句“,”,转为议论,突出早春的可爱。

11.南宋爱国词人在《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雀)中用嗅觉和听觉捕捉夏夜景物特征,描绘丰收在望的诗句是:“,”。

诗中的两组对偶句分别是:“,”和“,”。

12.唐代文学家的《秋词》一反前人悲秋之作,写出了秋高气爽的独特感受。

其中“,”写出了秋天胜过春天的原因。

诗中直抒赞秋胸臆的诗句是:“,”。

14.《迢迢牵牛星》想像丰富,把天上的两颗星星写得像人间的恋人一样,写的是天上神话,表达的是人间悲情。

“终日不成章,”“盈盈一水间,”。

16.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众多著名诗人,其中最负盛名的三位诗人是、、。

诗人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感情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

“,”两句,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18.《幼时记趣》选自《》。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导学案

第1页,共6页第2页,共6页一2013-2014年学第二学期七年级( 语文 )导学案导学案编号: 审核人: 日 期: 班 级: 小 组: 姓 名: 教 师 评 价: 小组评价: 好 ( ) 良( ) 加油( ) 课题:期末复习、语言积累与运用。

(共2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2分) A.黄晕(y ūn) 蜿蜒(w ān) 飞窜(cu àn) 舐吮(sh ǔn) B.纤弱(xi ān) 蠕动(r ú) 寒噤(j ìn) 恪守(k â) C.愠怒(y ùn) 喧嚣(xi â) 孱弱(ch án) 惩罚(ch ãng) D.憎恨(z ēng) 倒戈(g ē) 哂笑(sh ěng) 祈祷(q í)2.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请用横线标划出来,并依次改正在下面横线上。

(没有划出就改正不得分)。

(2分)穿流不息 舍生取义 一愁莫展 呕心沥血 心驰神往别出心裁 拙拙逼人 侃侃而谈 融汇贯通 戛然而止3.下列斜体词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2分)A .乍暖还寒(刚刚开始) B. 孔武有力(很、甚)C.几处早莺争暖树(暖和的树)D.稍逊风骚(差,不及) 4.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2分)A .全班同学和团员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发言。

B .一只狗在一只麻雀看来该是多么大的怪物啊!C .通过这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我们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D .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五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5.李明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讲话时,他引用的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2分)A.同学张华要到外地去上中专,李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多珍重啊!”B.同学刘欣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C.李明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有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太美了!”D.李明的同桌张海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明意昧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6.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报道,请用一句话概括新闻主要信息。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本册语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复习方法,如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练习巩固等,提高复习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生字词复习:重点复习本册语文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2. 语法复习:回顾本册语文中的重点语法知识,如句子成分、句式变换等。

3. 课文复习:选取本册语文中的重点课文进行复习,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作文复习:总结本册语文中的作文要求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本册语文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

2. 生字词复习:采用游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复习生字词。

3. 语法复习:通过例句分析、练习巩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语法知识。

4. 课文复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5. 作文复习:分享优秀作文案例,指导学生掌握作文写作技巧。

四、课后作业:1. 生字词练习:要求学生课后自主复习生字词,加强记忆。

2. 语法练习:完成课后语法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课文背诵:挑选课后课文要求学生背诵,提高语文素养。

4. 作文练习:根据课后作文要求,动手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测试成绩:组织期末测试,评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4.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策略:1.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复习过程,提高课堂活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课文为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期末总复习导学案(五)古诗文默写填空1.“今夜月明人尽望,”是唐代诗人《十五夜望月》中的咏月名句。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是代着名文学家,号东坡居士。

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词句是:“,”;直接写明月的词句是:“,,”;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旷达胸襟的词句是:“,,”;道尽千载离人心愿表明诗人对远方亲人美好祝愿的名句是“,”。

3.一首律诗可分四联,代诗人《次北固山下》的颔联是:“,”。

诗中有一个对偶句,暗示时光流逝,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5.代诗人的《赤壁》中,“,”两句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更妙的是“,”两句议论,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6.《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是北宋文学家写的一首词。

词中“,!”两句表现出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0.代文学家被人们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如画家设色作画,描绘早春特有景色的句子是:“,”;后两句“,”,转为议论,突出早春的可爱。

11.南宋爱国词人在《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雀)中用嗅觉和听觉捕捉夏夜景物特征,描绘丰收在望的诗句是:“,”。

诗中的两组对偶句分别是:“,”和“,”。

12.唐代文学家的《秋词》一反前人悲秋之作,写出了秋高气爽的独特感受。

其中“,”写出了秋天胜过春天的原因。

诗中直抒赞秋胸臆的诗句是:“,”。

14.《迢迢牵牛星》想像丰富,把天上的两颗星星写得像人间的恋人一样,写的是天上神话,表达的是人间悲情。

“终日不成章,”“盈盈一水间,”。

16.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众多着名诗人,其中最负盛名的三位诗人是、、。

诗人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感情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

“,”两句,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18.《幼时记趣》选自《》。

作者,代文学家。

文章以生动的笔调记述了作者儿时的一些“神游其中,”的趣事,充满童真童趣。

19.《论语》是经典着作之一,主要记录。

孔子,名丘,字仲尼,时期家、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 ,。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来表示;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⑥能表明孔子自谦的句子是:,,!⑦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⑧在欢迎会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欢迎大家来到我校。

”⑨“, , ,则不复也。

”孔子的这些话强调了学生用心思考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⑩《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

谈学习态度的有:。

谈学习方法的有:。

20.《三峡》选《》。

作者,北魏着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文章从视觉角度描写三峡群山连绵的句子:“,”。

写三峡山高谷深的句子:“,,,”。

写夏季行船之快的句子:“,,,,”。

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春冬时节,则,。

,,。

,”。

描写秋季三峡景色的句子:“,,,,,。

”文中引用了两句渔者的歌词:“,!”21.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韩非子》)22.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吕氏春秋》)23.“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有游。

,,。

”出自《天上的街市》。

作者,他的代表诗集有《女神》等。

24.小草偷偷地从土里,,。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朱自清《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古诗文默写填空答案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唐代诗人王建《十五夜望月》中的咏月名句。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苏轼,是宋代着名文学家,号东坡居士。

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词句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直接写明月的词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旷达胸襟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道尽千载离人心愿表明诗人对远方亲人美好祝愿的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一首律诗可分四联,唐代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的颔联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诗中有一个对偶句,暗示时光流逝,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中,“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两句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更妙的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6.《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一首词。

词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表现出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0.唐代文学家韩愈被人们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如画家设色作画,描绘早春特有景色的句子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后两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转为议论,突出早春的可爱。

11.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雀)中用嗅觉和听觉捕捉夏夜景物特征,描绘丰收在望的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诗中的两组对偶句分别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和“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12.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前人悲秋之作,写出了秋高气爽的独特感受。

其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写出了秋天胜过春天的原因。

诗中直抒赞秋胸臆的诗句是:“自古逢秋悲寂廖,我言秋日胜春朝”。

14.《迢迢牵牛星》想像丰富,把天上的两颗星星写得像人间的恋人一样,写的是天上神话,表达的是人间悲情。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6.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众多着名诗人,其中最负盛名的三位诗人是李白、杜甫、白居易。

诗人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感情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18.《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

作者沈复,清代文学家。

文章以生动的笔调记述了作者儿时的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满童真童趣。

19.《论语》是儒家经典着作之一,主要记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能表明孔子自谦的句子是: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⑦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⑧在欢迎会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欢迎大家来到我校。

”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发,则不复也。

”孔子的这些话强调了学生用心思考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⑩《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

谈学习态度的有:学而不厌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20.《三峡》选《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北魏着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文章从视觉角度描写三峡群山连绵的句子:“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写三峡山高谷深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写夏季行船之快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春冬时节,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描写秋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文中引用了两句渔者的歌词:“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21.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22.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23.“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有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出自《天上的街市》。

作者郭沫若,他的代表诗集有《女神》等。

24.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