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 文言文阅读: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
- 生字词掌握:熟练掌握并运用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劝、学、蒙、肃、才、识、就”等。
- 语言表达:学会运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和复述。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孙权劝学》是一篇描绘古代人物劝学的故事。文言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价值。
2.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孙权劝学》的具体内容。这个案例展示了孙权如何劝导吕蒙学习,以及学习给吕蒙带来的改变。
3.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主旨和人物形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文言文句式和词语的理解,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2. 语言表达:引导学生运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复述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3. 思维发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合作探究孙权劝学的背景与意义,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 文化传承:通过学习古代人物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让学生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和传统美德,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学习相关的问题,如“如何激发学习兴趣?”等。
2. 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模拟孙权劝学的情景,体会人物心理和文章主旨。
3.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04-1孙权劝学》教案(第1课时)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04-1孙权劝学》教案(第1课时)一. 教材分析《04-1孙权劝学》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劝诫儿子孙登学习的故事。
通过孙权的劝学和孙登的成长,展现了家庭教育和亲情的重要性。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古代历史人物和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困难,对于文中蕴含的哲理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能理解不够深刻。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孙权劝学的过程和孙登的成长。
3.学习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深入体会家庭教育和亲情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实词和虚词的学习。
2.难点:对家庭教育和亲情重要性的深入理解,以及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2.以情促知法,通过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课文注释和翻译。
4.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时期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引入孙权劝学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对课文进行翻译和注释。
引导学生理解孙权劝学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孙登的成长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孙权劝学和孙登的对话。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体会家庭教育和亲情的重要性。
4.巩固(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家庭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4:第4课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关键字词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2.比较阅读,理解《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明白后天学习的重大作用,勉励学生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一个多学期的观察了解,我觉得初一年的学生的学习特征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1、学习自觉性差,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应有的分析、归纳、表述能力。
因此,应以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学习能力为能力目标。
2、感性认识强,理性认识差,特别是对文言文的学习连感性认识都没有,因此,想办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3、学习目的不明确,因此,千方百计挖掘教材的优秀思想品质,时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很有必要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包括自由朗读、齐读、分角色读等。
2.比较阅读法:以对比的写法为突破口,理解《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3.圈点批注法:充分感知文本,提高学生的感悟鉴赏能力。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1、多媒体教室、朗读录音带、三用机。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材料介绍司马光及《资治通鉴》。
六、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一)、资料助读,了解作品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材料介绍司马光及《资治通鉴》。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学生注意文中的重点字音及朗读的语气、语速、停顿等,要求及时圈点标注。
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字音,可以先让一名学生指出,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多媒体显示:卿(qing) 岂(qD 邪(y6) 孰(shu) 遂(sui) 更(qeng)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继续注意文中的重点字音及朗读的语气、停顿等。
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词义,识记文学常识,疏通文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抓住关键语句,深入品味人物对话,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学会划分文言句子的节奏。
3、学习吕蒙虚心接受意见、努力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抓住关键语句,深入品味人物对话,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学会划分文言句子的节奏。
2、学习吕蒙虚心接受意见、努力学习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说到三国,不由得让人想起“滚滚浪花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鼎立时期,英雄辈出,刘备、曹操、孙权可谓水火不容,但是,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能让对手如此赞叹,可见孙权非同一般。
孙权手下有员大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信赖。
可是他就是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
现在孙权又来劝说了,今天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2、作者介绍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居涑(sù)水乡,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晚年自号迂叟。
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
3、了解作品《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上起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贯串了1362年间的史事。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所以命名为《资治通鉴》。
4、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和通假字。
卿( qīnɡ)涉猎( shè liè)岂( qǐ)邪( yé)遂( suì)孰若( shú)(2)一词多义当{当涂掌事(掌管,担当)但当涉猎(应当)以{蒙辞以军中多务(用,拿)自以为大有所益(与“为”连用,可译为“认为”)(3)古今异义孤{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精品教案
4孙权劝学【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资料。
3.通过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4.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己于国都意义重大的道理,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会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1.朗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设想】1.朗读法。
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分角色朗读等。
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最终实现美读课文的目的。
2.表演法。
学生自编课本剧,进行表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
3.探究法。
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共同探讨解答。
1/ 6【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学习是何等重要。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则阐述了学习须“勤奋”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学习的文言文——《孙权劝学》。
二、基础积累1.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及其作品,请看大屏幕,完成填空题。
(多媒体显示)(1)司马光,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
(2)《孙权劝学》选自《____________》,该书是一部____________体通史,记载了从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共1 362年间的史事。
(学生完成,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正确答案,学生识记)明确:(1)君实北宋政治史学(2)资治通鉴编年战国五代2.看来同学们预习得不错,你会读下面的字吗?请看大屏幕,给加点的字注音。
(多媒体显示)卿.今当涂掌事( ) 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 ) 孰.若孤( )2/ 6(学生完成,互相订正。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3)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内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例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孙权的劝学行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例如: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探讨孙权劝学的现代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孙权劝学》是一篇典型的文言文,它以古朴典雅的语言,传达了学习的道理和智慧。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它对我们传承文化、提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孙权劝学》这篇课文。通过分析孙权的劝学策略,了解他在文章中如何运用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学习并运用这些论证技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辩论活动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孙权劝学》在现代学习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此外,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的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小组在展示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如何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学生在联系实际生活时,对于孙权劝学的现代意义理解不够深刻。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我将在教学中加入更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在学习中深入理解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及作家作品。
2、品析生动传神的人物对话。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
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
其手下有一员大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的信赖。
可他不爱读书,吴王多次劝说,他总(过渡语)大家能告诉我学习文言文的第二要素是-------“译的顺畅”。
三、译一译PPT4:翻译方法:保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可照录不翻译。
替换: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调整:调整倒装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充:补出省略句中省略的内容删除: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师:大家结合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疏通文意,同桌和前后位之间相互讨论,提出质疑。
过渡语:一组读原句,一组翻译。
PPT5:全文翻译: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分别几天,就应当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请同学们对照PPT的翻译,对自己翻译的不全面的地方进行补充。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五篇】
【导语】本⽂选⾃《资治通鉴》司马光主持编撰《资治通鉴》的⽬的是想让后⼈通过历的⼀些的失吸取教训从⽽更好的治理国家。
⼩编整理了七年级下册语⽂《孙权劝学》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导⼊。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孙权劝学》它选⾃《资治通鉴》,同学们先看⼀下《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
关于司马光,同学们都知道他砸缸的故事,下⾯再了解⼀下。
⼆、感知课⽂ 1.学习⽂⾔⽂最重要的是朗读。
朗读要求读准字⾳,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下⾯⽼师读⼀下,同学们要听准字⾳、停顿。
2.好,请同学们看⼤屏幕,看看这⼏个字怎么读。
3同学们,该你们来朗读了!千万要注意读准字⾳,还要把握好节奏。
4.好,下⾯谁愿意给⼤家展⽰⼀下你的朗读才能啊? 5.下⾯,让我们来了解⼀下⽂章⾥的⼈物! 孙权(182-252)即吴⼤帝。
三国时吴国的建⽴者。
字仲谋,吴郡富春⼈。
公元200年,兄孙策死后,他18岁便继承了孙⽒政权,据守江东。
208年与刘备联合,⼤败曹操于⾚壁。
222年夷陵战役,吴军⼤败蜀汉军队。
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吕蒙(178-219),字⼦命,三国时吴国名将。
安徽⾩南⼈,少依孙策部将邓当。
邓当死代领其军。
后从孙权攻占各地。
曾随周瑜、程普等⼤破曹操于⾚壁。
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
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占领荆洲。
不久病故。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
字⼦敬,临淮东城⼈。
出⾝⼠族,为孙权所敬重。
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破曹军于⾚壁。
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6.理清了⼈物关系,下⾯我们来疏通⽂意。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来疏通课⽂,有问题尽量在⼩组内解决,若组内有疑难,则提出来全班解决。
有哪个词哪句话不理解,提出来 请同学们看⼤屏幕。
还有两个成语出⾃本课,看⼤屏幕;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的⼈. ⽬相看): ⽤新的眼光来看待.希望同学们能把它们积累下来,并熟练运⽤。
最新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孙权劝学》教案【课时课题】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1课时)【课标要求】1.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的成语意思。
2.参考注释,大致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文章所讲述的故事。
3.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
4.积累文言字词,翻译重点句段。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中孙权对学习的认识以及他所阐述的学习方法。
2.掌握文中重要的词汇和句式,学习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1.理解孙权是如何以事论理,以理服人的。
2.体会文章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与本文有关的内容和人物介绍,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孙权劝学》,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将会了解到三国时期有关的故事情节以及三国时期一些重要的人物。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节课学习目标:1.有节奏的诵读,体会不同人物说话语气,学会划分文言断句。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并体会文章意思,学习文言翻译方法。
3.通过自我朗读,体会不同语气下的人物性格特点。
4.赏析劝学艺术,学会正确的学习发法。
(二)、预习指导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卿( ) 岂( ) 邪( ) 孰( ) 涉猎(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4.孰若孤?( )5蒙乃始就学。
( )6卿今者才略。
( )3.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本文的故事情节。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3.教师提问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解释和翻译。
4.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重点和难点。
5.学生齐读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分析课文,理解主旨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问题如下:(1)孙权为什么要劝学?他是如何劝学的?他的劝学有什么作用?(2)吕蒙是如何学习的?他的学习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它对我们有什么启示?(4)如何解读孙权劝学的思想?(从哪些方面?提示:重视教育、培养人才观念;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精神;知错能改、善于纳谏的品质等方面)(5)当代青少年如何践行孙权劝学精神?2.学生分组讨论以上问题,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朗读与理解、重点词汇解析、句子结构与修辞手法分析、课文主旨探讨、相关历史文化背景介绍。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课文朗读与理解: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孙权劝学的目的和意义。
2.重点词汇解析:讲解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如“劝学”、“博学”、“笃志”等,帮助学生掌握词语含义。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劝学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模拟古代劝学的场景,体验劝学的重要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体会。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孙权劝学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中重视学习的传统,增强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感,促进文化传承与交流。
4.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在讲解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时,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部分内容仍然较为抽象,难以消化。因此,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加入更多互动环节,如让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文言文句子,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能够主动思考问题、发表见解。这说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掌握了劝学的核心理念。但在讨论过程中,也有部分学生较为内向,参与度不高。为了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小组互动游戏,鼓励大家相互交流,共同探讨。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研读课文《孙权劝学》,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分析孙权劝学的目的、方法和效果,学习其勤奋好学的精神;
3.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成语和典故,如:“竭泽而渔”、“刺股读书”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孙权劝学》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文言文阅读、修辞手法和正确学习观念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5.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本节课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文本细读和深入理解的习惯,增强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了解;
本章节核心素养目标紧密围绕新教材要求,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孙权劝学》这篇文言文,教师需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主题、结构、修辞手法等,以便于理解孙权劝学的精神内涵。例如,重点讲解文章开头的“吴大帝孙权,博览群书,见往事耳”一句,让学生理解孙权好学的形象。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课文中运用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学生需要学会识别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人教版语文七下(2017)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孙权劝学》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言文学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学习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知能力,通过朗读、解析,提高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文学作品中提炼主旨,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3.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的能力。
4.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了解孙权劝学的文化背景,认识我国古代文人重视学习的优良传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课文解析: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孙权劝学的背景、原因和目的,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4.文化背景了解:介绍孙权及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古代文人重视学习的传统观念。
5.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孙权劝学的故事中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总之,在《孙权劝学》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我既看到了学生的进步,也发现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我会认真反思这些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期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人教版语文七下(2017)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7)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课文解析、文化背景了解及主题探讨。具体涉及以下方面:
1.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课程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了解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也称涑水先生。
谥号文正,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
政治上他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力主祖宗之法不可变。
作为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1、老师范读。
(学生注意停顿、节奏、语气、情感)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卿(qīnɡ) 岂(qǐ) 邪(yé) 孰(shú) 遂(suì) 更(ɡēnɡ)2、自读质疑:学生翻译课文大意。
3、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教师点拨)四、合作探究,互动释疑1.质疑、释疑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小组内设计问题,挑战另一小组,每组提问两个问题,不得重复。
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教案(7篇)
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教案(7篇)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教案1教学目的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课文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课文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__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重点:(1)学习课文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课文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__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课文。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课文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 《孙权劝学》 教案
孙权劝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资治通鉴》及作思2、预习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1、揣摩文章对话,品味文章用对话形式组织文章的妙处。
2、学习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吕蒙和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从而养成重视学习热爱读书的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主旨,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1、品读课文,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
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出类拔萃的历史人物灿若星辰,他们以超凡的能力和崇高人格,在历史舞台上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三国时期,吴国吕蒙经过孙权的劝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那么我们今天走进《孙权劝学》(板书)2、作品写作背景本文所述故事发生在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曹、刘、孙三方鼎峙局面初步形成,后周瑜病死,鲁肃代之,孙权劝鲁肃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3、作者介绍司马光,字君实,谥号文正,陕川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4、《资治通鉴》简介简称《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的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划分节奏,教师范读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注意节奏与读音)2、学生齐读三、译读课文,理解文意①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教师翻译,逐字翻译)注意重点字句:谓······曰:对······说今:现在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妻间也以“卿”谓爱称当涂:当道、当权掌事:掌管正事不可不学:双重否定句式,不可以不学习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1)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知识目标:反复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品读生动传神的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培养读书兴趣、理解读书对于人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
教学难点:品读生动传神的对话,分析人物语言。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有这样一本书,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争相读之,并给予高度评价。
近代学者梁启超说:“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
”一代领袖毛泽东曾17遍阅读,每一遍都认真做批注,他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这本书就是《资治通鉴》。
这本书在古代主要是为统治者提供政治借鉴,但对我们现在的中学生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资治通鉴》中一篇关于学习的小文章《孙权劝学》。
2、学生介绍《资治通鉴》,明确资治通鉴的得名由来。
3、出示学习目标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顺1、学生自由朗读2、一生配乐示范朗读,学生点评。
明确易错读音:邪更3、全班齐读三、小组研读,答疑解惑1、四人为一组,翻译课文,标注解决不了的字、词、句。
2、学生提问,老师和学生共同解答。
3、强调重点词句。
明确:代词:孤卿孰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古今异义:博士往事4、全班齐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四、品读对话,演绎劝学1、学生画出孙权劝学的三个句子,齐读。
2、品读孙权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孙权劝说的语气、神态和心理分别是怎样的?(方法提示:注意人物的身份、语气词、句末标点和句式特点。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不可不学”是双重否定句,语气坚决,有命令的意味。
孙权为什么这么坚定地劝说吕蒙读书呢?重视部下的学习,重视学习型团队建设。
孙权称呼吕蒙为“卿”,是爱称,可见孙权对吕蒙不仅有严厉还有关爱。
(生用严中有爱的语气齐读这一句)吕蒙学习了吗?从哪看出来的?那么孙权会怎样?找出最能体现孙权生气的句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课程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学习目标】1.通过多层次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2.通过译读课文,在把握文言实词的基础上,理解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词的含义。
3.通过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对话,读出劝诫的语气,品味历史人物的复杂情感和精神风貌。
4.通过悟读课文,领悟学习与成长的关系,理解学习对于自我提升的重要意义。
【重难点】1.通过译读课文,在把握文言实词的基础上,理解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词的含义。
(重点)2.通过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对话,读出劝诫的语气,品味历史人物的复杂情感和精神风貌。
(重点)3.通过悟读课文,领悟学习与成长的关系,理解学习对于自我提升的重要意义。
(难点)【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当你取得很大进步时,经常会听到别人这么夸赞你。
“你进步的这么大,真是让人刮目相待啊。
”【屏显:刮目相待:比喻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我们今天要讲的小故事就是跟这个成语有关。
在这个历史故事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孙权、吕蒙、鲁肃,我们先来认识一下。
【屏显:孙权,字仲谋。
年少继兄位,成为东吴的建立者,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吕蒙,字子明,东吴大将。
备受孙权、鲁肃信赖。
鲁肃,字子敬,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三国时吴王的得意谋臣。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司马光的《孙权劝学》,读书明理。
首先看到我们的学习目标。
二、初读,读准字音【过渡句:正所谓“书读千遍,其义自见。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要做到读准读顺,读通读懂】。
请同学们看到ppt的重点字音,大声读出来。
【屏显:卿(qīng) 邪(yé) 岂(qǐ) 涉(shè)猎孰(shú) 遂(suì)】请大家自己再读两遍。
三、二读,读准停顿课前同学们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接下来听老师范读,边听边划出停顿。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文常,翻译课文,积累词语。
2、熟读课文,分析、感受人物形象。
3、从人物和故事中获得启示,感悟道理。
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2、体会文中的人物语言3、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目标一1.了解文常《资治通鉴》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书名“资治通鉴”,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人。
谥号文正,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政治上他反对王安石的新政,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
作为史学家他主持编撰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2.初读课文(1)默读一遍课文,在书上给下面字注音卿(qīng)涉(shè)岂(qǐ)邪(yé)孰(shú)更(gēng)遂(suì)(2)在书上划分朗顿停顿,边划分边朗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小组齐读课文。
(4)班级展示小组齐读课文。
3.翻译课文(1)强调重点解词初:当初,起初谓……曰:对……说今:如今。
掌事:掌管政事。
以:介词,用。
岂:难道。
为:成为。
但:只,仅。
当:应当。
耳:语气词,罢了。
多务:事务多,杂事多。
务,事务。
孰若:谁像我一样。
孰:谁,哪个;若:像益:好处。
就学:指从事学习。
与:和。
论议:讨论议事。
大:非常,十分。
惊:惊奇。
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
三:几天,这里指“几”。
即:就。
更:重新。
何:为什么。
遂:于是,就。
拜:拜见。
别:离开。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辞:推辞,推托。
务:事务。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即“我”。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治,研究,专攻。
“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者的官职。
邪[yé]:通“耶”,反问语气词,表示“吗”。
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乃:于是,就。
始:开始。
及:到了……的时候。
肃:指鲁肃。
过:到。
寻阳:县名,如今湖北黄梅西南。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
复:再。
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
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
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睛。
待:看待。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见事:认清事物。
乎:啊。
表感叹语气。
蒙:指吕蒙。
(2)翻译课文(独立翻译,组内交流,班级展示)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
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3.归纳词语⑴注意古代的称呼。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大兄: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
⑵注意一处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
谓……曰:对……说。
⑶注意古今异义的词语。
但:但当涉猎(只)往事:见往事耳(历史)过:及鲁肃过寻阳(到)博士:治经为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⑷注意一词多义的词语。
以蒙辞以军中多务(用)自以为大有所宜(认为)见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⑸注意句末语气词所表达的语气。
例子参见课后练习,此略。
⑹积累运用成语。
①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至穷困而富有了,都可以说:非复吴下阿蒙。
造句:这人啊,可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只是个穷小子的小王,而今却成了大企业家,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②刮目相待:指用新的眼光来对待。
造句:平时不善言语、性格内向的张军,这次却在全国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大家不得不对他刮目相待了。
第二课时目标二4.分析内容,归纳人物形象小组讨论——班级展示(1)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他怎样劝学的?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学”;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即可以看出他善于劝学,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在东吴,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是周瑜之下的二号人物。
鲁肃之所以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了鲁肃的爱才、敬才,二人的情投意合。
这也是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孙权、吕蒙、鲁肃各是怎样的人。
孙权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
好学。
吕蒙知错能改,谦虚好学,有军人的坦诚豪爽。
鲁肃敬才爱才,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
(4)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人物的心理。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期望。
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
卿言多务,孰若孤?神情激动,语气殷切,以自己的经历向吕蒙说明“学”的可能性。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惊奇,又为吕蒙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侧面表现吕蒙因“学”而取得了很大进步。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指责中带有自豪,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5)表演课本剧孙权、吕蒙、鲁肃、旁白4.理解主旨(1)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或者劝人怎样做?告诉了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劝人上进成才,读书明理。
(2)联系实际谈感受以“我从《孙权劝学》中学习到了……”句式谈一谈这节课你的感受。
示例:“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现已演变成一耳熟能详的成语。
请问这一成语带给你哪些启示?这一成语告诉我们,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知识与才干。
(读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读书可以改变人生,非学无以成才。
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开卷有益”是良言。
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蒙乃始就学给你什么启发?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劝人要讲究策略。
鲁肃看到吕蒙变化后的表现对你有什么启示?要爱才但不能忌才。
5.归纳写法本文刻画人物形象以对话刻为主,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其中刻画吕蒙还通过其前后对比表现变化,写鲁肃的言行也是侧面烘托吕蒙的变化,从而突出了孙权的善“劝”。
6.比较阅读比较一下方仲永和吕蒙,你又有哪些启示?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好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两文的写法也不同: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后者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欧阳修苦读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①以荻②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③士人家④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⑤,下笔已如成人。
〖注〗①太夫人:祖母②荻: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③闾里:乡里④士人家:读书人家⑤文字:文章1.文中“教以书字”中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D、乃丹书帛日:“陈胜王”2.翻译句子。
⑴欧阳修四岁而孤。
⑵惟读书是务。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精神是__________________。
4.欧阳修的成才,除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2.⑴欧阳修四岁就成了孤儿。
⑵只知道从事读书。
3.废寝忘食。
4.乡里读书人家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