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书法教育中文化精神培养机制构建初探-精选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高校书法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高校书法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高校书法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书法艺术的认知与理解也不断地提高。

高校的书法课程更是成为许多学子们了解书法艺术的门户。

如何构建一个系统完整、变化多样、注重实践的高校书法课程体系,以培养更多的书法人才,成为当今教育界的一大需求。

一、高校书法教育现状分析当今时代,书法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字形式表现,而是成为了一门独立艺术,其更广义的涵义已超越了纯文字的表现,成为了高级的审美与情感传达方式。

而在我国的高校书法教育中,不仅仅是传统的基础和技能教学,也注重着人文精神的培养,表现出其清晰的文化属性和审美创新。

目前高校书法教育已有一些规范体系,主要是以传统的中国书法技法为基础,旨在强调师生间的交流学习、合作创新和社会责任意识。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变迁,书法艺术也在不断地更新、创新和完善,报道中间她们具有一个更加明晰的主旨或者是价值追求等等。

因此,高校书法教育的体系也应当与之形成反映和互动,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高校书法课程体系构建构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高校书法体系,必须面对的是如何从多方面出发,建立体系化的高校书法学科体系。

1.从专业素质出发的体系建设在构建书法课程体系时,应重点关注学生的专业素质,既不能忽略基础传统技能的教学和训练,也不能缺少对时代潮流和社会环境的了解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因此,高校书法课程的体系应有哪些则应体现出这种基于学科实践和市场需求的过程,以更高的教育质量,更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书法课程质量。

既重视学生的集体性训练、技能考核,更注重针对学生个体的教育评价,以便确保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专业素质的提升。

2. 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书法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关键的一环。

在书法教育领域中,仅具有专业素质是不够的。

除此之外,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还必须兼备德育、智育、文化育等多方面素质,具备道德、知识、实践等方面的基本素养。

高校的书法课程,一定要坚持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注重培养一批一流又有社会责任感和智力高度的书法教育工作者,以逐渐形成一支教学水平优秀、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校书法师资队伍。

以书法校本课程为抓手打造书法特色校园文化

以书法校本课程为抓手打造书法特色校园文化

以书法校本课程为抓手打造书法特色校园文化课程是传递文化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之一,文化借课程以传播。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与课程之间存在着更为密切相互交融的内在本质联系.作为课程和文化分支的的校本课程与校园文化同样具有这样的内在联系。

多项调查表明,目前国人汉字书写的质量着实令人担忧,从小学生到大学生,从体力劳动者到脑力劳动者,再到各级各类学校的老师,汉字书写的质量明显呈急剧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成人提笔忘字、字迹潦草;中小学生涂改字迹数量繁多、错别字频率增加、执笔姿势及坐姿严重不科学;汉字书写离楷书、行书规范越来越遥远。

为了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实现“以字育德,以字启智,以字修身,以字促美”的教育目标,打造具有民族、传统文化气息浓厚的校园文化,我校在实施地方课程《书法艺术》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开发实施书法校本课程,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学校独具书法特色的校园文化初步形成。

一、书法校本课程促使学校的物质文化凸显书法特色“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校本课程建设是促进校园文化形成的有效因素,我校在实施书法校本课程的同时,通过书法校本课程有形成果的展示,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提供了素材,促进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为了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我校能够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打造独具书法特色的校园文化。

在书法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对教学楼中的墙壁、走廊、楼梯间进行合理规划,以书法作为校园文化的亮点,重新定位学校文化内涵.走过校园的每个角落,学生都能感受到规范书写的魅力。

用学生书法作品点缀的文化长廊、展示师生书法作品的宣传橱窗、教室里秀秀我的书法作品、书法社里悬挂的学生毛笔书法作品、每个楼层走廊内与书法有关的格言名句,所有的一切,让师生在浓郁的书香氛围里浸染熏陶,优雅前行。

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已经成为学校文化长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师生书法作品已经成为学校宣传橱窗的重要内容,结合各种节日进行的书法作品展已经成为师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

学校教育书法传统文化方案

学校教育书法传统文化方案

学校教育书法传统文化方案一、介绍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时尚文化的影响,许多学校教育中书法的地位逐渐被忽视。

因此,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书法文化,学校应该制定书法传统文化方案。

二、重建书法教育的意义1. 弘扬传统文化: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审美和艺术价值应该得到重视和传承。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学习书法,学生可以培养对美的敏感性和欣赏力,提高审美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学习书法,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心。

三、制定书法传统文化方案的必要性1. 加强书法教育的体系化:通过制定书法传统文化方案,可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书法教育体系,使书法教育更加系统和有序。

2.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书法传统文化方案可以提供给教师指导教学的依据和方法,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 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通过制定书法传统文化方案,可以设计出更加有趣和富有挑战性的书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四、书法传统文化方案的内容1. 课程设置:将书法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并根据学生年龄和水平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

2. 教学资源:为学校提供书法教学所需的教材、字帖和其他教学资源,确保教学质量。

3. 培训教师:通过组织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书法水平和教学能力。

4. 举办比赛和展览:定期举办书法比赛和展览,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并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积极性。

5. 建立书法社团:学校可以建立书法社团,让对书法感兴趣的学生有机会进行交流和学习。

6. 文化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大师的作品,参加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书法传统文化方案的实施1. 学校领导的重视:学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书法传统文化方案,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

2. 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是书法传统文化方案的关键执行者,他们应该积极参与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以书法教育推进学生素质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2019年精选文档

以书法教育推进学生素质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2019年精选文档

以书法教育推进学生素质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汉字书法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它维系着中华民族之根,传承中华文化意识,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书法教育势在必行。

教育部在《关于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中国书法将汉字的表意功能和造型艺术融于一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汉字书写的美学价值得到了超越汉字使用范围的承认。

因此,写字教学可以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和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文化的理解,既有利于写字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增进学识修养。

”《语文课程标准》,尤其是修订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写字教学制定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并加重了写字教学的份量。

几年来,我校以“写字教学”为基础的“书法教育”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推进学生素质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转变观念,形成共识几年来,汪清县第一实验小以书法教育推进学生素质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张秋丽(吉林省汪清县第一实验小学吉林汪清 133200)学领导班子对书法教育主要基于以下认识:一是继续和发扬民族传统的需要。

汉字和汉字文化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写好它是固国之本。

二是书法它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

在今天科技发展逐渐走向无纸化的情况下,书法在传达感情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尤其是书法教育和书香校园建设对于学生意志的磨练,情操的陶冶,良好习惯的形成,意志的培养,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是书法教育和书香校园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我们积极打造书法特色,既是为了提升学校的办学品味,更是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发挥师生特长,培养多层次,多类型人才的有效措施和重要途径。

二、倾心优化,突出实效书法艺术的教育,注重求实效,我校在落实上重点抓好以下措施:(一)抓好“三字”过关活动我校教师毛笔字相对于钢笔字、粉笔字较弱。

发挥书法育人功能,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发挥书法育人功能,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发挥书法育人功能,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

通过学习书法,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提高情商和情操,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本文将结合书法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讨书法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一、传统文化与核心素养的培养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瑰宝,其中包含了民族的经验、智慧和理念,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审美价值。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在接受现代文明的也能够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学生核心素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是指学生在人文、科学、社会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情感态度、身心健康、创新创造等多个方面。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和艺术,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核心素养。

二、书法育人的功能和意义2.培养学生的气质。

书法注重笔墨情致、意境陶冶,通过练习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心智品格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商和情操修养,增加学生的人格魅力和气质魅力。

3.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

通过学习书法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内涵,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性,增加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国民素质。

4.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习书法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逻辑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通过书法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核心素养。

三、书法育人的实施方法和策略1. 强化书法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

通过开设书法课程、举办书法比赛、举办书法展览等多种方式,强化书法教育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增加学校对书法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力度。

2. 注重书法教育与综合素养的融合。

通过整合书法教育资源、设计跨学科的书法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书法与综合素养之间的关系,增强书法教育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保障。

书法文化精神的规定性探究

书法文化精神的规定性探究

中国书法在漫长的自我演进中逐渐形成为承载和蕴含着中国文化精神的迹化形式。

书法的文化精神越来越成为书法最具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的重要特性而被世人关注,在不同时代特别是现代深受东西方具有独特视角的文化学者的重视和研究。

一、强调“文化精神”是书法艺术本质性研究的内在要求首先,作为文化载体的艺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一直都以体现人性力量、精神诉求和共同理想为己任,体现着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的本质特征。

在中国,书法向来被视为与绘画有着同等地位的艺术,以不同的形式构成和审美特征各自承载和反映着中国文化的内涵,由此可知,文化性是书法艺术的本质属性。

其次,人类社会拥有的物化力量和精神力量之和共同构成人类文化能力,将两者放在同等重视的位置,实现对文化内涵全面的把握和认识,方体现出对文化的正确态度。

书法艺术要求具有基本的技术能力和建立在技法基础之上的体现审美内涵和精神诉求的能力,从能力的角度进行考察可知两者的紧密结合集中体现着人类文化能力的基本特征,这是书法艺术有文化精神的关键因素之所在。

再次,作为文化精神核心的艺术,是对主体生命意义的持存、对人类自由精神的感悟、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护。

[1]人类文化精神最终都归结于实施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终极关怀,即人类社会特有的人文关怀,这种精神的体现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呈现得更为突出,实际上恰是书法本身与生俱来的文化特性。

从此角度又可探析出文化性之于书法的本质性显现。

确定书法的文化本质性是得以对书法有关领域进行全面剖释和认识的根本保证,是强调在高层次书法艺术教育中进行文化精神培养的基本理论依据,是进一步深入探究书法文化精神的具体规定性的理论基础与学术起点。

二、书法艺术包含的物质性因素书法的技术层面属于书法本体构成中的物化因素即物质性因素,包括能够足以产生优秀书法作品的基本技法和动手能力,即技能部分,也包括具体运行笔法、字法和章法这“三法”的所有行为,即过程部分,这两大部分是一整套相对完备的技术和法则构成系统,是完成体现审美精神诉求的物质性基础。

书法教育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构建

书法教育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构建

书法教育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构建发表时间:2018-06-06T11:42:26.45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4月下作者:刘秀兰[导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构建中国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价值观的根基、思想资源和文化土壤。

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传统书法是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沈阳开明女书法家协会,110141)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构建中国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价值观的根基、思想资源和文化土壤。

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传统书法是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章认为,可以通过加强传统书法教育来推进中国价值观的培育和构建,正确认识传统书法文化性本体,引导树立正确中国价值观取向;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书法教育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构建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书法教育;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构建1、前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深刻变革、日益严重的西方文化渗透、多元价值观的激荡冲击,亟需培育和构建当今中国价值观体系,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和引导。

探讨书法教育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性,以此作为切入点,增进民族文化认同,构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体系,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巨大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基于书法教育领域下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构建2.1提高书法教育在素质教育与文化建设中的地位由于互联网冲击以及人们思想观念改变、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等因素影响,中国书法教育在一定时期受到阻碍,没有得到与其作用功能相匹配的重视,甚至出现“国外盛于国内”之势。

虽然近年来书法教育“冷门现象”有所改观,书法教育出现回暖趋势,国家教育部也把书法教育列入中小学教育的内容,并出台了《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等重要文件,从多个方面加大对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支持力度。

但现有的政策更多的是局限在基础教育的层面上来推进,因此认识还是不全面的,支持的力度也偏弱。

当代高等书法教育中的学科体系化建设

当代高等书法教育中的学科体系化建设

当代高等书法教育中的学科体系化建设作者:杜世源李家欣张念念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55期【摘要】我国文化博大精深,书法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书法学中学科设置与培养计划有很大关系,书法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书法人才。

对人才培养定位明确,如个别院校主要定位培养创作型人才。

从聘用教师到学科设置都是以实践创作为主,尤其对应对各类书法展览的学科设置特别突出。

学校强调学生在接受书法教育中的临摹、创作,重在学生毕业之后的社会创作能力。

书法专业学科设置,要重视技法,培养学生临摹、创作能力是基础要求,但是不能忽略理论知识的作用,要有与书法专业有关系的专业介入,如古文字学、文学、哲学、史学、美学等相关专业的融入。

其实,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古人留下的文献及书法作品,大部分都与以上这些专业有关。

现在对高等教育设置学科中的诸多不足还是挺多的。

如在教学过程中有技巧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美育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可见,学生们仅仅在四年内把字写好是不够的,需要有文化知识的支撑,才能提高审美能力。

如写篆书不懂古文字是行不通的。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当代高等书法教育中的学科体系化建设做论述,详情如下。

【关键词】高等书法教育;学科体系化;建设引言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最经典的民族文化符号。

教师在中学阶段重视书法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和审美能力,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感知力与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教师重视书法教学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承书法,就是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利用平时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重视书法教学,就算学生达不到专业的书法水平,也要力图让学生写得工整、正确。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明确书法教学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从更新自我观念,提升自我专业素养,入手成为学生书法学习路上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书法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文理精神

书法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文理精神

书法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文理精神作者:马斌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6年第12期书如其人。

书法既育人也养人。

书法教育,让学生学书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喜欢书法。

人的一生,无论是学生还是成人,都需要培养一种文理精神。

没有理性,决策时容易头脑发热;没有感性,做事就没有激情,没有激情就没有创新。

因此,教育要把理性思考和感性顿悟结合起来。

理性从哪里来?科学教育。

感性从哪里来?艺术教育。

而书法的独特在于,它是一门艺术,同时又内含许多辩证的科学思维。

长短、肥瘦、浓淡、收放等等,有几十对笔法、墨法、章法的辩证要素,都涉及哲学范畴,如动与静,楷书是静态的,行、草、狂草是动态的,楷书静中写出动态,草书动中写出气韵,就是要追求更高级的哲学思维和艺术境界。

书法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文理精神,就要在如何实现育人养人上去思考、去研究、去实践。

第一,要客观认识书法是文化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真正落实书法教育进课程的国家要求,将其摆上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地位。

第二,要吸纳教育文化资源,包括纸质资源、社会资源、虚拟资源,尤其是虚拟资源。

智能化是改变教育未来的路径,也是江苏基础教育原创性课程基地的理念之一。

书法教育融合多种智能化手段,通过各种感官进行体验式学习,可以把江苏的孩子从聪明的孩子培养成智慧的孩子。

第三,要强化基地建设,包括校内基地、校外基地。

通过书法基地强化教学研究,搭建活动平台。

教研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作用,书法教育如何深入教学改革,书法教育如何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如何和我们的新课改、核心价值培养相一致,这些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行政部门也要积极支持。

第四,书法特色学校要发挥好自身职能作用。

其一,书法特色学校本身要做到四有:有特色、有载体、有队伍、有成效。

各个学校在书法教育建设中的深度、宽度、高度、厚度都是不一样的。

其二,每个市两所牵头特色学校要担起责任。

组织活动,加强交流,指导好几所农村学校。

其三,要围绕核心素养的“三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学生发展,更加注重综合性建构,更加强调学习情境——推进课程建设。

书法与文化传承——浅析高中书法教学中书法素养的有效培育

书法与文化传承——浅析高中书法教学中书法素养的有效培育

2021年12期130书法与文化传承——浅析高中书法教学中书法素养的有效培育张艳玲(清远市第一中学,广东 清远 511500)摘要:书法,作为传统文化,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光辉历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近年来中国书法受到各种冲击,书法教育一度排除在课程设置之外。

随着教育理念逐渐步入“素质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开始重新受到各教育部门的重视与关注。

在此背景下,书法在校教育,迎来了发展契机。

文章就书法对于传统文化发扬与传承的意义,以及高中书法教学中如何通过有效途径进行书法素养培育等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希望通过书法学习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书法;文化传承;高中书法教学;培育;书法素养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传承之一。

近些年来,中国教育理念受西方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教育的重心偏向于西方现代科学。

以书法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传承方面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高中新课改精神背景下,教育目标被重新定义,书法素养纳入高中生综合能力有效培育范畴。

随着大众传统文化意识逐步复苏,学生书法素养被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

对在校学生进行书法素养培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教改政策要求,更是学生成长以及社会发展需求。

一、中小学学校书法教学开展的现状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受应试教育思想和实用主义理论的影响,高中甚至整个教育体系对于书法教学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从小学到中学,很少有学校开展正规的书法教学。

学生们对于书法的认识,大多仅限于写字的层次,未能提升到艺术修养的范畴。

为数不多的学生学习书法,也往往出自于自身爱好,参加一些非正规的社会教育性质教育机构培训。

在新课改精神指导下,书法在校教育,特别是高中书法教育的开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认识新高度,书法素养逐渐被提上教育日程。

然而,书法教育还面临着许多需要克服的问题。

首先,在课程安排方面就存在课程少、授课不准时等现实问题;其次,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资源不足;还有,相较于中小学生,高中生的学习任务更加繁重,专门用于书法学习和练习的时间比较少。

浅谈书法教学中美学精神的培养

浅谈书法教学中美学精神的培养

浅谈书法教学中美学精神的培养摘要:书法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对中国书法中的特色进行分析,总结书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育目的出现偏差、具体生源情况复杂、国家重视程度不够三个方面。

并对书法教学中美学精神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书法教学中美学精神培养策略:理解书法含义,知道美在哪里;掌握书法技巧,领会美学含义;观摩书法字帖,体会书法之美;师生互相探讨,总结书法之美四个方面。

关键词:书法;美学;培养自仓颉创造文字开始,人类有了文明,社会开始运转,文字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象征,被众多研究者和教育学家所重视。

书法作为文字的外在展现形式,其内涵与魅力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进入到教育者的课堂之中。

自“新课改”以来,聚焦学生的素质教育,重视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国家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重要任务。

美学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的美的兴趣、美的意识、美的能力,让学生从主体的审美标准和客体的美学本身出发,让学生懂美,辨美,知美。

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自成一体,出现了许多大家,如颜真卿、柳公权、王羲之等,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书法财富,通过古代大家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书法中的美,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因此将书法与美学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很有意义的。

一、中国书法的特色中国书法源远流长,从文字的出现经过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就其特色来说,书法具有形态美、气势美、结构美、章法美、意境美、风格美和自然美等。

有的书法规范整齐,有的大气磅礴,有的狂草抽象,除此之外,书法的笔画得当,结构适宜,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

中国书法不是“死的”,而是“活的”,通过书写者的勾勒,我们可以看到书写者的精神意志和美学修养,可以体会该人的特点。

二、书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书法已经逐步退出了大众视野,在使用“电子版”代替“手写”的现在,书法教学越来越趋于形式,人们在书法教学中,更加重视的是一种“规整”,一种“字体的美观”。

高校书法教育实施方案

高校书法教育实施方案

高校书法教育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逐渐减少,书法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高校书法教育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标设定。

1.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书法技能,提高其书法水平和审美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实施方案。

1. 课程设置,在高校开设书法课程,分为基础书法、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内容的课程,让学生全面了解和学习书法艺术。

2. 导师指导,为学生配备专业的书法导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书法水平。

3. 比赛活动,组织书法比赛和展览,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舞台。

4. 传统文化课程融入,将书法教育与传统文化课程相结合,通过诗词、古文等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书法的理解和感悟。

5. 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内设置书法艺术墙、书法展示区等,营造浓厚的书法文化氛围,让学生身处其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和了解书法艺术。

四、保障措施。

1. 学校领导重视,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书法教育,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为书法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2. 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书法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3. 资源投入,增加书法教育的投入,购置相关书法教学用具和设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4. 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参与书法教育的活动和课程,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五、实施效果。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的落实,预计可以取得以下效果:1. 学生的书法水平和审美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更加深入。

2. 学校书法教育的氛围更加浓厚,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和热爱得到有效激发。

书法教育体系

书法教育体系

书法教育体系简介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人们审美情趣、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有效传承和发展书法艺术,建立一个完善的书法教育体系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书法教育体系的背景、特点和目标,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书法教育。

背景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形式,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文字的艺术形式,更是中国思想、文化和审美情趣的体现。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对书法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书法教育面临着挑战。

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书法教育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特点书法教育体系具有以下特点: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书法教育体系既要传承传统书法的精髓,又要注重创新和发展。

传统的技法、笔墨和气韵仍然是书法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同时也需要通过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书法教育体系应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如基本笔画、构图规律等,但更加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书法水平。

练字、模仿经典作品、自由创作等形式的实践训练对于书法教育至关重要。

艺术与美学相结合书法是一门艺术,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因此,书法教育体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让学生通过欣赏和创作书法作品,进一步提高其艺术修养。

目标书法教育体系的目标包括:传承传统文化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教育体系的目标之一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通过研究书法,学生能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培养审美情趣书法教育体系应帮助学生培养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通过研究欣赏经典作品和创作自己的作品,学生能够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对美的敏感度。

提高文化素质书法教育体系不仅注重学生书法技巧的提高,更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的培养。

通过研究书法,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有效的书法教育建立一个有效的书法教育体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的教学方法书法教育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

书法与文化传承——浅析高中书法教学中书法素养的有效培育

书法与文化传承——浅析高中书法教学中书法素养的有效培育

书法与文化传承——浅析高中书法教学中书法素养的有效培育发布时间:2022-11-07T01:45:36.804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13期7月作者:葛金龙[导读] 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千年文化传承的背景下成就了千年的文化积淀葛金龙四川省广元市朝天中学摘要: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千年文化传承的背景下成就了千年的文化积淀。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近年来书法教育引导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书法教育指导难以与素质教育相融合。

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型教育模式的变革,艺术教育指导逐渐受到了教育管理单位的认可和关注。

在此基础背景下,书法的教育指导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

本文基于书法与文化传承的内涵,通过分析高中书法教学之中书法素养培育模式,明确教育指导工作问题,以期加快教育引导,促进文化传承。

关键词:书法;文化传承;高中书法教学;书法素养书法文化内涵是我国千年传承的产物,是中华文明的基石,也是文字美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书法字体多种多样,独特的表演艺术呈现方式,彰显了他独特的魅力,是文化传承的项目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理念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教育重心逐渐向西方现代科学转移。

而以书法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传承方式也受到了教育模式的影响。

高中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书法教育目标得到了重新的定义,而书法素养也成为了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的主要内容。

随着传统文化传承理念的推广,书法素养受各界的关注度逐渐的提升,而基于高中阶段教育指导,深化书法素养培育,也成为了当前教育案例中需要关注的主要内容。

一、书法素养培育对于学生教育所产生的影响1.认识文化传承本质,提升个人综合能力高中阶段实施的书法教育引导,结合其特征我们将其划分为传统书法以及硬笔书法两种,多数学生的练习方式都是以临摹为主。

在临摹之前需要做的就是对临摹内容进行解析。

临摹内容的阅读分析和笔法理解,可以在无形中让学生对文化本质思想进行观察和认知,同时通过对于笔法的解读、结构的认知、空间布局的理解,也能让学生的观察分析、阅读思考、动手实践等能力得到综合的培育。

基于书法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新思考

基于书法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新思考

基于书法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新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史悠久,精美绝伦,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的进步,人们的审美情趣逐渐受到冲击,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通过传统书法文化,对班级文化进行建设,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亟需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班级文化建设越来越被重视。

而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熏陶意义,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丰富的资源。

基于书法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也成为了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

在这一新的背景下,探讨如何借助书法之美,实现班级文化的提升和传承,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1.2 问题提出书法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在实际的实践中却存在一些问题。

传统的班级文化建设方式在今天的社会已经显得有些陈旧,无法完全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当前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渐退化,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导致班级文化建设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目前许多班级缺乏有效的凝聚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意愿不强,导致班级建设的困难增加。

如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充分利用书法特色,解决上述问题并取得更好的效果,成为当前亟需探讨的问题。

【问题提出】1.3 意义和目的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基于书法特色的新思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目的。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书法的传承与发扬,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

书法作为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通过书法的欣赏与创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其艺术修养,培养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书法的练习需要学生细心认真,耐心坚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毅力,提升其心智素质和修养品质。

通过书法的学习和实践,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从而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和团结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书法教育中文化精神培养机制构建初探
书法是从日用书写与传统语言观中孕育出来的文化现象、艺术现象,对它的研究可以揭示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中许多不为人知的隐秘机制,对书法才能、形式感受机制的研究可以为当代艺术教育、艺术创作提供不竭的灵感。

这些,都是当代书法必须牢牢抓住的东西。

[1]根据书法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的技法训练和人文修养两大方面的运行关系,将当前高校书法教育中存在的不当培养机制简要区分为:过度偏重于书法技法、只注重技法训练而文素养缺乏的“技术派”;有着深厚的人文素养,但技法薄弱、无实际动手能力的“理论派”;技法薄弱而又缺乏人文素养的“江湖派”;较高层次的书法教育教学领域里忽视文化精神培养的“偏激派”。

进而以区分其分属文化精神和书法家的不同层次。

根据以上所列四大类存在的不良现象,从重视书法文化精神的规定性出发,深入研究书法艺术相关的各项能力构成和人文素质构成及其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和施行书法艺术文化精神培养的全面发展机制。

一、进行较高哲学思维和理性思考能力的训练机制
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传统哲学有其深切的内在联系,书法的形式和审美构成一直都在深刻思考和力图体现人的心灵、精神与大自然的同构关系,并施行在人的自我修养和生活实践中,“天
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书法创作和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中国书法审美理想最终要统一到中国的哲学的审美观赏上来,哲学思想和思维集中地体现着人的智慧层次,书法创作和审美活动离不开某些智慧的参与,也时刻反映着智慧的含量。

在高校书法教育中应注重学生较高哲学思维和理性思考能力的训练,具体实践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
(1)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学习研究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孕育着深邃的哲学思想,满含着智慧的生发和滋养。

中国书法的形成和产生就在于书法本身所必然反映的东方哲学思想,这是其之所以成为艺术并超越艺术的根本原因之一。

书法的线条变化规律、空间聚合法则、气韵自动特性无不时时反映着书法对于天地万物总则和时空转换的本质特征。

因此,在高校书法教育中开设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学习研究课程使书法学习者对书法的思考升华到高度的哲学思想的探究,从而获得东方文化精神的充分滋养。

(2)对书法艺术美学的学习研究
书法艺术美学是书法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学科,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书法艺术美基本要素、美的基本特征、美的产生因素和美的创作原理的重要课程。

建国后中国艺术界对于书法艺术美的研究和探讨实际上是建立在运用西方美学分析法则对中国传统书法研究理论进行现代与古代审美思维想结合的学术基础之上的,因此,相对于单纯的传统美学阐述和西方美学理解而言更为完善
而科学合理。

因此,在高校书法教育中应开设书法美学的学习研究,指导学生从美学的高度审视书法技法理论和审美理论,从而获得对书法艺术美的内在规律的深刻认识。

(3)“因形象义”、从图形到表述迁延和理解能力的培养视觉艺术美的阐述原理认为,视觉形象作用于人的大脑可以产生种种具体而生动的感觉和可供进一步思考的理性意识,成为人的精神领域里不可或缺的审美材料。

这实际上阐述的是中国传统艺术理念“因形象义”的现象。

书法是集中反映这种理念和现象的典型艺术门类,对书法“因形象义”特性的反复体会和感悟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从图形视觉形象到义理表述迁延的能力,从而有效培养其对书法艺术内在规律的理解把握能力。

二、人文素养培养机制
近代书法家陆维钊曾深刻地指出,古往今来从无没有学问的大书家,……学书者必须把主要精力与时间用在钻研学问、提高素养上。

当代书法研究学者邱振中认为,作为书法家应该具备的“修养”,在大多数人心中还是特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部分。

[2]人文素养是一个大概念,几乎涵盖关于人的所有修养。

1.德品精神培养:从本质而言,书法是表情达性的艺术,如果书法家性情淡泊、心境清虚、情操高尚,在艺术实践上必易于达到较高的境界。

虽然二者之间并非必然的一致,但道德情操对书法家艺术风格的形成有必然的影响,因此,书法与道德品行相关。

对人的德品的要求是文化精神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校
书法教育中不可缺少相关德品教育的课程相链接。

2.学识精神培养:书法与学识相关,学识对于书法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勤学善学者学识渊博,有独见卓识,在技法娴熟的基础上下笔自然不落俗套、不同凡响。

因此,对于学识的追求是文化精神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书法教育应重视学生综合学识的提高,开设相关课程指导学生逐步体悟到学识之于书法艺术水平提高的重要性,具有重视和提高学识的精神。

3.阅历精神培养:书法家除了读书博学之外,必须拥有深厚的人生阅历。

“饱览前代奇迹”,潜心研习历代名家名迹,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提高鉴赏能力,博采众家之长,才能自然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此外,书法艺术不仅是技法问题,重要的是学书者在掌握了书法的基本功之后应不断向他人学习,向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经受种种磨炼,在繁复人生历练中洞晓天下之理,才能在书写时得心应手、笔随意转,使主客观融为一体,从书法技巧进入到艺术的最高境界――道,这时的书法将神妙莫测、笔墨神采焕发出自然万象之美,这是无数书法家毕生苦心孤诣追求的理想境地。

4.著述精神培养:文字著述对于任何出色的艺术家都是一项重要的人文素养。

书法家有必要将自身的艺术见解和收获诉诸文字以供探讨与交流,或者出于书法艺术自身表达的需要而利用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进行创作,这就需要具有较高层次的文字处理能力和语言功夫的修养。

高校书法教育中应该加强有关书面表述
能力的训练,教育学生将写作作为自身艺术思考和总结的必要方式而加以重视,培养学生较高的文字著述能力,切实推行文化精神诉求能力的教育机制。

三、技法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众所周知,世界上任何一门艺术,首先必须建立在相应的技术基础之上。

从本质上说,技法是属于物质的,是艺术审美产生的基础。

技法实践能力的训练方式和理念满含着书法作为特殊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文化精神,是物质表现形式,也是表现精神的必然形式。

针对当前高校书法教育中存在着有着深厚的人文素养,但技法薄弱、无实际动手能力的“理论派”、和技法薄弱而又缺乏人文素养的“江湖派”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技法低劣徘徊不前的
现象,应极力倡导技法训练意识,将其重新放到书法艺术修养的基础性重要位置。

在课程设置上体现集中训练、长期训练和强化训练的特点,并将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

具体来说,或者可以按照书体演变史的发展进程来安排技法训练,或者可以按照风格特征的需要来安排技法训练,或者将这两者参插交织在一起进行训练。

这样才可能切实实践对书法基本技法的总体训练,从根本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笔法、字法和章法能力,为达到更高的体现个人风格和情调、神韵和气息的审美追求奠定坚实的技法基础。

四、与相关专业领域的有效结合机制随着1981年中
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书法被放在和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门类同等的位置上。

在目前中国高校专业设置里也有相当数量的高校根据具体办学条件设立了书法专业,进行专门书法人才的培养。

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目标与教学思想问题,如仅仅是从弘扬传统艺术的立场强调书法的重要性,没有施行对书法与当代艺术、学术、教育等关系的思考,在培养人才上目标不明确,也难以找到切实有效的机制,更谈不到建立一个科学而严谨的教学体系。

[3]在当前高校教育中书法已经被作为一门专业而成为较为独立的专业教育领域,书法的文化性决定了与其他诸多相关专业领域进行有效结合的必然性。

根据书法文化的规定性特征,我们可以找到其他相关专业领域与之想通的文化精神联系,开设相应课程与之链接,相互参照、相互砥砺、相互促进。

内容包括如上所述的共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思考、基本的美学原理和图式表意规律的思考、共同蕴含的各种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以及分别在具体的技法运行和形式表现诸多方面的某些想通之处的对比训练和思考等等。

如“书画的密切联系,乃发生在书法自身有了美的自觉、成为美的对象的时代,这依然是开始于东汉之末,而确立于魏晋时代”。

[4]在具体教学中,坚持先理论后实践再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坚持以书法文化精神的培养为主要内容,坚持以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精神的综和培养为总体目标,切实把书法艺术精神的深入挖掘融入对整个华夏文化精神的研究探索中,建立起较为完善的
文化精神培养机制。

综上所述,高校书法教育中文化精神的培养机制是一个较为长期的系统建设工程,需要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将某些相关专业课程在共同的文化表现和精神诉求的层面进
行有效连接,坚持技法训练和理论研究并重,指导学生完成从物质层面的技术完善到精神层面的文化审美的认识飞跃,同时又将认识投入到具体的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完善,从而真正有利于高校艺术教育中文化精神的切实培养。

注释:
[1]邱振中•神居何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186
[2]邱振中•书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18
[3]邱振中•神居何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186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J〕.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08
本文系海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资助项目《高校书法教育中文化精神培养问题研究》批准号:QN09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