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散文的大地精神
云南的云散文
云南的云散文云南的云散文1初到云南,我就醉了。
清晨下了火车,第一次看到云南的云,很低很低,霞光刺破云层,光芒四射,很柔和的感觉。
云很白,看不见天际,只是白茫茫的一片,配上湛蓝的天空,好看极了。
远处的房子,好似住进了云里,人也活在仙境里。
朵朵白云悠悠然飘动,惬意极了,只要风用劲一吹,云就走得快一点,风要是静下来,云也懒得动了,如果可以,就找一个高点的地方,呆在屋子里安静地看云,也是生活的一件美事。
午间,太阳开始变得刺眼,从室内转到室外,眼睛都睁不开,太阳光再强,还是遮不住云的美。
云被太阳照得透亮,显得十分可爱,偶尔有飞机飞过,抬起头就只想着伸手就能抓住飞机,等缓过神来,天上只剩下下长长的运动轨迹,有时会连接出现很多飞机,划出很多条轨迹,久久才散去。
在洱海,风吹云动,却不现苍山,白云缭绕的苍山看不见山巅,只望得见水天相接,没有边际,就如人间仙境,那白云便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美女子,吸引着世人。
夕阳映衬下的白云最美,如火般的颜色染红了所有的云,五颜六色的玫瑰在一下子全变成红色的了,欢快地在风中摇曳,河里的鱼儿望见火红的云,忍不住跃出水面来欣赏,夕阳中牵着手散步的恋人羞红了脸。
太阳钻进了云的怀里,光还是很耀眼,我放佛明白了飞蛾为什么扑火,即使结果是毁灭,过程是美好的。
晚上的云没了太阳,还有月亮,特别是九十点钟的云更好看,比白天的静美,更加湛蓝。
月亮的荧光照在河两岸的树上,远远看去,只有几朵云,没有把月亮完全遮住,金碧辉煌的样子,好像天上的神仙在开蟠桃大会。
夜渐渐深了,灯火熄去,云却毫无睡意,还在嘻戏。
最美云南,醉美是云。
云南的云散文2云南地名有三个由来,一是“彩云南现”,二是“云山之南”,三是“武帝追梦”,但我觉着“彩云南现”最为贴切,也最合心意,沈从文先生写到:“云有云的地方性:中国北部的云厚重,人也同样那么厚重;南部的云活泼,人也同样那么活泼。
”确实,云南的云如云南的人一般,好客、热情、豪气。
我喜欢云南云的高、云南云的净,云南云的亮、云南云的彩、云南云的无所不在;喜欢看云卷云舒,看云浓云密,看云飞云驻,看云聚云散,看云静云闹,看云变云真,看云愁云喜,看云笑云哭观云南最壮观的云,需得到山边去,去哀牢山、玉龙雪山、梅里雪山、轿子雪山那些地方拥有着磅礴的云海,浪涛汹涌的云海,变幻莫测的云海,给群山增添了神秘之感,也把群山变成了云蒸雾绕的仙山。
评雷平阳《云南黄昏的秩序》
《云南黄昏的秩序》:迷乱秩序的原始呈现雷平阳以诗歌登上文坛颠峰,但他的散文也独具特色,他是在近年来兴起的“新散文”作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雷平阳写作的根应该是源于他对故乡的文化、生命和丑陋的本真认识。
这种认识是没有颜色、没有多余的思考,因而就少了近年来中国散文固有的牵强。
就是这样的一些东西,作了他散文创作里大云江边故乡迷乱秩序的支撑。
其原始的呈现就显得更为舒张与坦然。
他在这样的一块土地上,展开了自己放纵、固执的思想,在高原的孤独中徘徊,对自我生命及原生态事物进行了执迷的发掘。
《云南黄昏的秩序》充分体现了作家摈弃世俗写作,寻找到散文写作的本真状态的具体体现。
1、载体:文字的卓然屹立近年来,一些学者和所谓的学者,一些作家或所谓的作家,以他们天马行空的笔调,将过往的史料翻拾出来,在二十一世纪的阳光下晒出一种腐臭,让人明白一个道理:这是我所知道的。
走走故宫、颐和园、长江,走走美国的夏威夷岛和国家公园、英国白金汉宫和泰晤士河等一些地方,写写唐宗宋祖、秦砖汉瓦、但丁和亚里士多德,就称之为散文,就冠之以文化。
这不得不令人悲哀。
再就是形式呆板、写作僵化的文字奴才,为一个迷乱的时代歌功颂德,矫情、媚俗、作秀、腐朽,以肤浅的情感,以十分局限的小我,作散文界的调料,博得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个懒腰。
雷平阳没有。
他的散文和时下众多的散文森林没有相似之处。
保持了他散文的一枝独立。
他用冷静、干练的文字,从容地将他对这块土地的理解,文文静静地表达了出来,通篇弥漫了文化的客观与理性真实。
他的《游走的备注》、《天空里捉鸟》、《暗色的面》等,为我们时下的文化散文唱了一支反调,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范本,提供了实砣砣的文化载重和更深层次的思考。
雷平阳没有按现行文化散文固有的模式写作。
他的笔法是创造的、前沿的。
他的思考是逆向和奇特的。
这样,就回归到了写作本身的意义上来。
他在巧妙地吸收了古典的、乡土的、外来的文化之后,另辟蹊径,形成自己卓然于文坛的文化的文字。
于坚散文创作赏析
于坚散文创作赏析作者:白艳波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5年第05期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17-01作为中国第三代诗人的代表人物,诗人于坚以《尚义街六号》《〇档案》等作品闻名诗坛,从80年代成名以来,于坚始终走在中国诗坛的前列,并对中国现代诗歌带来积极的影响。
而近年来,结合他个人在云南大地上的游走经历创作的散文随笔《棕皮手记》《人间笔记》《云南这边》等的出版,使他在散文方面又大放异彩。
本文就是以于坚的散文集《云南这边》为例,对于坚散文在内容、语言、思想性等方面的特点做出一些分析。
1.标题释义:这本散文集被命名为"云南这边",对其内涵,作者在第一篇作品《春天·荷马·山神的节日》的开头就做出了简要的解释:"时间的两个边境,这边,人们所谓'现代的'一词所指的种种。
那边,落后与过时,土气与贫穷。
"而从后文看来,作者所描述的几处地点显然是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即"落后与过时"和"土气与贫穷"的,似乎被冠以"云南那边"更为合理。
在我看来,这个标题本身就是对现代文明背景下所形成的常识的解构,"这边"和"那边"所代表的进步与落后,其标准显然是以现代工业文明为背景的,而在作者看来,云南大地的"落后"可能也同时意味着较多地保留了人类最初生活的面貌,而这些基本的东西,应该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在此,时间的两个边境被调换,甚至时间的划分也被消解,作者的叙述只在不同的空间展开,与时间无关。
同时,就"这边"与"那边"给人的感觉而言,"这边"在空间上是更接近叙述主体的,因而能带给人更多的亲切感,而这也应该正是于坚对于这片神秘大地的感觉。
关于云南精神的演讲稿:扬云南精神,建美好家园
关于云南精神的演讲稿:扬云南精神,建美好家园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扬云南精神,建美好家园。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生活着这样一群平凡的劳动者:他们有着高原般开放包容的胸怀,大山般坚定务实的毅力,为生活,他们辛勤耕种,为使命,他们无私奉献,这就是生活在红土高原上五千万平凡而伟大的云南人民,正是在这群令人敬佩的普通劳动者在辛勤的劳动实践中创造了云南精神。
也许,您会问我什么是云南精神,但我不会用苍白的语言向你形容,我会带你去看那些普通的云南人民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完美的诠释云南精神。
杨丽华――云南省靖市第二幼儿园一名普通的教师,扎根于幼教事业三十多个年头里,将每一位学生都视为自己的孩子,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为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即使面对亲人去世、经济困难这样令人无法承受的困境,杨丽华也依然风雨无阻的坚守岗位,从未落下一次课程,纵使是在自己受伤住院期间,因为放心不下班上的幼儿,也毅然提前出院到班上授课呵护安抚幼儿。
三十年如一日,对待学生,杨丽华视如己出,对待同事,她同样义无反顾。
当自己的同事掉进水中面临生命危险时,水性一般的杨丽华毫不犹豫跳入水中救人却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作为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一名平凡的云南人,杨丽华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完美的诠释了云南精神。
云南精神不是一蹴而成的,是千千万万个平凡而普通的云南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在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在我们的身边依然有众多像杨丽华这样传承着生生不息的云南精神的云南人:心系百姓的中共芒市市委群众工作局、芒市信访局局长姚丽萍、“警卫无小事”的昆明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特勤大队三中队中队长张霞、爱岗敬业的泸水县市政局环卫工姬忠凤,在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云南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云南精神所绽放出来的光芒,也看到了我们云南的美好未来。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然而,云南精神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永远不能丢。
云南精神是灵魂,是财富,是推动云南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写云南的散文名篇
写云南的散文名篇云南,这片位于中国西南的神奇土地,以其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风情而著名。
每一篇关于云南的散文都仿佛是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彩云之南》彩云之南,是云南的别称,也是这片土地最美的写照。
在这里,云彩如织,绽放着五彩斑斓的色彩。
早晨的时候,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山间,云雾如醉,犹如一幅神奇的画卷。
雨后的云南,更是美不胜收,彩虹在天空中跳跃,将大地装点得如诗如画。
《世外桃源》云南的世外桃源,是指那些隐藏在深山密林中的村落。
这些村庄与世隔绝,仿佛是时光的隧道,让人穿越到另一个世界。
在这里,清澈的溪水从山间流淌而过,古老的木屋依山而建,茶园和稻田排列成片,宛如一幅江南水乡的画卷。
这些地方没有喧嚣和浮躁,只有宁静和安宁,仿佛是人间的仙境。
《石林奇观》云南的石林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它是由数以亿计的石柱组成的。
这些石柱形状各异,有的像树木,有的像动物,有的像人物。
在阳光的照射下,石林闪烁着银白的光芒,仿佛是一座神秘的石雕艺术殿堂。
在石林中漫步,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迷宫,让人陶醉其中。
《丽江古城》丽江古城是云南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这座古城保存完好,它的街道弯曲而幽静,古老的石桥横跨在运河上,古朴的木屋依次排列。
在这里,可以品味到纳西族的独特文化,欣赏到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手工艺品。
夜晚的丽江古城更是美不胜收,灯光照亮了古城的每一个角落,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
《滇池风情》滇池是云南的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最美的高原湖泊之一。
湖水碧绿如玉,湖面波光粼粼。
湖边的小渔村宁静而美丽,渔船在湖上轻轻摇摆。
湖的周边有茶园、花海和果园,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画。
云南,这片土地有着无尽的魅力,无论是神奇的自然景观,还是独特的人文风情,都让人流连忘返。
每一篇关于云南的散文都仿佛是一幅画卷,展现出这片土地的美丽与神奇。
无论是彩云之南、世外桃源、石林奇观、丽江古城还是滇池风情,都让人陶醉其中。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花费笔墨写某内容的原因(含答案)
散文专题训练——花费笔墨写某内容的原因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寻声楚吟缓缓归汤世杰①听见一声“到了”,应声望去,秭归就到了。
这句话猛然唤醒了我: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将将抵达。
路上,我一直深究的,正是“秭归”这个地名。
“秭”,《广韵》中称“千亿”。
“归”,即返回,扩展为反观、反思。
所谓“秭归”,便是万千人生的返回,反现与反思。
②屈原必深谙于此,他的一生是对“返回”最好的注释,而导引这一切的就是诗。
屈原本质上是个诗人,以文辞与辩才名世,“诗”与“策”,是他生命的两翼。
他曾极力以他的“策”去报效他的国,可惜君王既不懂他的“诗”,也无视他的“策”。
当“策”的翅膀被折断,便只能返回去做他的诗人。
③我到的那天,是端午前一天。
这些年,我在异域他乡身心俱疲,每时每刻都渴望着归去。
如果“返回”“归”是秭归的一大属性,漂泊与流浪,则是秭归的又一大属性。
没有漂泊与流浪,何来“返回”与“归”?④多年前一个端午,我去过老秭归。
那年的端午诗会是在一个幽暗的礼堂进行。
轮到我上台时,浑身都在哆嗦。
“近乡情更怯”。
紧张,突然意识到了那个时刻的庄严。
诗是秭归的骨与血。
只有那时,你才会真切想起你面对的,是中国最古老也最伟大的诗人屈原——一直颠沛流离于江河湖海的诗人。
在他身后,世界迷失了方向,至今还在迷失。
汉唐以降,诗早成了仕途进阶攀附的云梯,诗的价值断崖式跌落。
人沦为徒具内身的躯壳,灵魂无家可归。
比如我,多年漂泊异乡,以为浪迹天涯阅尽春秋有无尽豪迈,其实无非是一种极致的自我迷失,潇洒中隐藏着的唯有孤独。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与屈原一样,一直处于无尽的流放与漂泊之中……⑤翌日清晨我醒得早,沿乐平里盘山小道爬上去,来到屈原庙前奉上三柱香。
只有在乐平里,才能感受到屈原穿越了两千多年时光,整整走过一部中国文明史。
说屈原只知忠君报国的论者,他们忘了屈原终其一生都是个追寻真善美的诗人。
在他那里,美政与美人同为一体,二者不过是“美”的不同形态。
深刻理解云南精神的基本内涵
/深刻理解云南精神的基本内涵地方人文精神是一个地区在漫长历史中逐渐积淀并延续至今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是对这个地区人民性格气质和价值取向的高度概括和凝练表达。
就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而言,巍巍高原赋予了云南各族人民高远、开放、包容的崇高情怀;茫茫群山塑造了云南各族人民坚定、担当、务实的优良品质。
云南精神就是深植于云岭大地文化土壤中的内在气质,是蕴含在全体云南人思想行为中的集体人格和价值追求。
总体而言,云南精神包括如下几层含义:高远厚实的精神境界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意思是说仁者喜爱大山的高远与沉稳,智者喜爱流水的柔美与灵动。
事实上,智者像水一样,千变万化,能够适应具体环境,从容面对一切情况;仁者则如大山一般,守护自己的基本准则,以不变应对万变。
云南多崇山峻岭,云南人民也如大山一般沉稳憨厚,云南人常说自己“憨”,实际上,云南人的“憨”更多的是对“仁”的坚守,对自己做人原则的守护。
云南人虽然志存高远,但为人敦厚朴实,故而,云南人不会心高气傲,而是能够保持稳重与踏实。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因为志存高远,云南人才能够做到淡定从容、坦然自若,因为敦厚朴实,云南人才能够保持脚踏实地,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巍巍高原所赋予的一种精神境界,也是茫茫大山所塑造的一种特殊品质。
可以说,志存高远、品格敦厚,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是对云南人性格气质的一种高度概括,更是对云南人精神境界的一种准确表述。
开放圆融的人文理念尽管云南人憨厚朴实,但并不孤陋闭塞,而是具有开放圆融、会泽百家的人文理念。
在古代云南,“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上往来四方的马帮穿梭不息;在近代云南,西南联大所造就了举世赞叹的学术辉煌;在当今云南,桥头堡建设带来的开放与繁荣,无不见证了云南人开放多元的理念。
开放多元的理念同时也伴随着圆融和谐的精神。
“圆融”一词本为宗教用语,在佛教那里,意为破除偏执,圆满融通;在道家那里,圆融是指“内以修身,外以行善”的出入世并重的圆融精神,可见,圆融意味着多元与和谐。
关于云南的文章名家名作
关于云南的文章名家名作
云南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神秘的地方,吸引了许多作家用他们的笔墨描绘这片土地。
以下是一些关于云南的著名作家和作品:
1. 汪曾祺:汪曾祺是云南高邮人,他的作品《云南的歌会》通过描绘云南的民间文化,展现了云南的独特魅力。
2. 汤世杰:汤世杰是云南昆明人,他的作品《灵息吹拂》通过对故乡昆明的怀念,展现了云南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3. 范稳:范稳是云南禄劝人,他的作品《水乳大地》以云南藏区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央金与四个男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呈现了云南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色。
4. 阿城:阿城是云南昆明人,他的作品《棋王》通过讲述一个棋手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云南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5. 熊育群:熊育群是湖南汨罗人,他的作品《藏地秘境》以云南和西藏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展现了云南和西藏的神秘和魅力。
以上是一些关于云南的著名作家和作品,他们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云南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色,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魅力的云南形象。
记忆之城——知子罗(散文)
散文世界记忆之城——知子罗散 文密英文,男,傈僳族,云南省泸水市人。
中国作协会员,云南省作协五届、七届理事。
著有《一块玉米地》等8部散文集,曾获滇西文学奖、《边疆文学》奖。
2006年荣获云南省“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
曾在《民族文学》《诗刊》等发表作品数十篇。
密英文(傈僳族)知子罗,傈僳语,意为“一个好地方”。
它位于怒江东岸碧罗雪山山脉,是沟通澜沧江和怒江的交通要道(俗称盐马古道)中的一个重要驿站(后发展为小城镇),曾经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怒江州)州府和原碧江县县政府所在地。
自西汉时期起,知子罗就归中央政权管辖,分别隶属于大理、保山、丽江府等地。
1912年,怒俅殖边队进驻知子罗,并在知子罗设殖边公署(1916年改为知子罗行政委员公署),1932年改为碧江设治局;1949年碧江县和平解放后县政府设在知子罗,1954年怒江州成立后知子罗又成为州府所在地,195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7625部队的团部也没在知子罗……知子罗一度是怒江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军事的中心。
1974年,怒江州州府下迁泸水市六库镇,1986年12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了碧江县建制后,知子罗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但就在知子罗生活、工作过的人们,尤其出生成长在知子罗的人们而言,知子罗是神圣永恒的记忆之城。
一、消融冰雪的阳光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的一天,祖父和伙伴赶着马队行进在碧罗雪山驿道上。
虽然已是五月之初,碧罗雪山驿道上乍暖还寒。
但冰雪正在消融,阳光从原始森林的缝隙中时隐时现,照在人们身上感觉暖洋洋的。
祖父和伙伴赶着驮着盐巴和茶叶的马队艰难行进着,马匹是土司和族长的,驮在马背上的盐巴和茶叶等也是,只有一小部分是供给“边四县”(即泸水、福贡、贡山和原碧江县)群众的。
当年,盐巴和茶叶(尤其盐)价格昂贵,食用和品饮它们的大都是土司、族长或富裕人家,占当年人口大多数的穷人只能紧巴巴的凑出些许钱来购买要来救命的盐。
怒江州“边四县”不产盐,只有兰坪县产盐(兰坪县有盐九井,即啦井,温井、上井、期井、兴井、老姆井、下井、小盐井、温庄井)而且制盐时间早(元代开始制盐),制出的盐巴颇负盛名(有名的桃花盐就是其中之一)并销往All Rights Reserved.怒江“边四县”及大理、保山、丽江等周边州市县,有的还销往西藏等地;因而,开辟有滇藏古道、六库保山古道、贡山六库古道、盐路山古道等,其中,碧江营盘古道就是其中最负盛名的。
云南精神
庾澄庆
庾澄庆可谓是出身名门。 祖籍云南墨江。庾家祖 先创办过亚细亚烟草公 司,庾澄庆的祖父庾恩 锡曾任云南省昆明市长, 父亲庾家麟是政界资深 人士,母亲是京剧名伶 张正芬。庾家昔日宅院, 就是今日中国云南的旅 游名胜庾园。庾澄庆就 读复兴小学、及人中学、 台北工专,家中除了他 之外还有两名姐姐
聂耳
郑和
郑和( ,1371-1433),原名 马三保。出身云南咸阳世家, 明朝伟大的航海家。1381年 (洪武十三年)冬,明军进攻 云南。10岁的马三保被掳入明 营,受宫成为太监,后进入朱 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 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 为朱棣立下战功。1404年 (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认为 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 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 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 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1431年(宣德六年)钦封郑 和为三宝太监。
高原情怀•大山精神
云南精神
2011年8月30日,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秦光 荣在省委常委扩大会上首次阐述了云南精 神,即高原情怀和大山精神。此后,他多 次在不同场合对此进行阐述。 秦光荣对云南精神作了精辟阐述:云 南精神就是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 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精神。这一精神 的提出,展现的是一种站得高、望得远、 气定神闲、成竹在胸的全新境界,使地处 西南边陲高原的云南,再次聚焦了人们的 目光。云南精神的提出,引发了人们的广 泛关注和深入思考。
杨丽萍
杨丽萍,1958年生于云南,洱源白 族人,自幼酷爱舞蹈。1971年进入 西双版纳州歌舞团,九年后调入中 央民族歌舞团,并以“孔雀舞”闻 名。1992年,她成为中国大陆第一 位赴台湾表演的舞蹈家。1994年, 独舞《雀之灵》荣获中华民族20世 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2003年,杨 丽萍任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总 编导及主演。2009年,编导并主演 《云南映像》姊妹篇《云南的响 声》,再获成功。在2012年央视春 晚以舞蹈《雀之恋》,再展舞蹈诗 人的风姿。
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2019云南曲靖散文)
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洪振秋①春日,人们的视野里总是万物葱绿,百花次第开放,一派生机勃勃。
②百花繁,万花灿,唯有苔草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它实在微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
我却惊讶于这细小低微的青青苔草,它没有茂林的硕大气象,也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里。
但她依然有着茂林一般的风情、百花一样的美丽。
③我非常喜欢清代诗人袁枚那首《苔》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诗人笔下的青苔生长环境是很恶劣的,可它依然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
青春从何处来?它从苔草旺盛的生命力中来,它凭着坚强的活力,冲破困境,焕发青春的光彩。
苔草是不会开花的,但她“也学牡丹开”,既是谦逊,也是骄傲。
她虽然如此弱不禁风,却凭着自身的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利,春光离不开她们不断地点缀,才显得如此春意盎然。
④江南民间有句谚语:“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河”。
⑤在我的印象里,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上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
不远处的春江,“江水绿如蓝”,这是青苔的大写意、大手笔。
⑥在乡间的古楼里,当青苔从不远处的山坡上,开始随着春风波动、蔓延时,门前的台阶也变绿了,古楼便春光融融,于是陋室不陋。
⑦此时,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青苔,竟是如此有气势。
她们都是一根连着十根,十根连着百根,连绵起伏,渐成气象。
无论是断墙残垣,还是悬崖绝壁之上,其它植物都无法落脚,唯有青苔从墙缝里、石缝隙中奋力拱出,四处蔓延着绿意,在荡漾的春风中记录着比石头还硬的倔强。
⑧小时候,我的家乡,每年春日,也就是春雨即将来临之前,父亲总要爬上古楼,上屋顶清理盖瓦,家乡人称之“拾漏”。
他总是弓着腰,小心翼翼地翻起一片片布满青苔的瓦,或剥下苔绿,或扯下苔丝,或拔出瓦沟中的苔草……然后装进一个蓝色的布袋里。
写云南省的游记散文(精选19篇)
写云南省的游记散文写云南省的游记散文(精选19篇)游记是一种以记述参观访问、旅途见闻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一般以描写为主要手段,又常与抒情议论相结合来表达作者独特的感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写云南省的游记散文,一起来看一看吧。
写云南省的游记散文篇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一次,我们到了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
”这一美誉的云南。
行驶在盘山公路上,高山耸峡,山峰连绵起伏,公路盘旋曲折。
有时,山的一面被云雾缭绕,而另一面则被阳光普照,眼前一片金黄。
傍晚,夕阳染红了了半个天边,红的像一位醉汉的脸,红得醉人。
后来,天边的云彩也变得有层次了起来,一层是紫的,一层是红的,还有一层是橙的,天边好像成一个色彩缤纷的瑰丽世界。
经过两天路程,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黎明城————景洪。
“景”和“洪”在傣语中分别代表“城市”和“黎明”。
在千年傣族古寨里面,处处都是参天古柏,原汁原味的傣家寨别致整洁,精巧华丽,每个部位都经过精雕细刻。
古寨里的庙宇金碧辉煌,佛像双手合掌,盘膝而坐。
寺庙修得巧夺天工,寺里香气窒人,佛塔高耸。
在寺庙里,我们的内心里都寄托着一些祝愿!在热带花卉园里,到处都是热带植物,满眼一片碧绿,树上结满了密密麻麻的酸角和果子。
在园里的另一边,三角梅开得争奇斗艳,花团锦簇,香气袭人。
最特别的还是一盆花上几种颜色,美得让人陶醉。
紫色的花显得那么华贵,红色也是那么艳丽,真是美不胜收!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之处。
还有的大树上长满了树藤,像一位脸上长满了胡须的大叔。
经过几天的游玩,我们都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可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归途。
这次云南之行,让我领略到了彩云之南的美丽和独特风俗文化,也让我增长许多知识。
写云南省的游记散文篇2暑假里,我们全家和我的好朋友,我们两家一起坐飞机去了云南美丽的城市丽江。
下了飞机以后,在我的眼前看到的是山清水透,朵朵白云触手可及,妈妈说那画面给人的感觉很不真实,美丽极了。
第一天,我们先去了茶马古道,它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茶马古道被马儿走的有50厘米那么深,四周有一些小池塘,池塘里的水是彩色的,那是因为天空中的云彩折射下来的结果,真是太神奇了。
沈从文散文:云南看云
沈从文散文:云南看云沈从文散文:云南看云散文是一种作者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表现。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沈从文散文:云南看云,欢迎大家阅读!云南是因云而得名的,可是外省人到了云南一年半载后,一定会和本地人差不多,对于云南的云,除了只能从它变化上得到一点晴雨知识,就再也不会单纯的来欣赏它的美丽了。
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
云南特点之一,就是天上的云变化得出奇。
尤其是傍晚时候,云的颜色,云的形状,云的风度,实在动人。
战争给了许多人一种有关生活的教育,走了许多路,过了许多桥,睡了许多床,此外还必然吃了许多想象不到的苦头。
然而真正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说不定倒是明白许多地方各有各的天气,天气不同还多少影响到一点人事。
云有云的地方性:中国北部的云厚重,人也同样那么厚重。
南部的云活泼,人也同样那么活泼。
海边的云幻异,渤海和南海云又各不相同,正如两处海边的人性情不同。
河南河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就可以作窝窝头,云粗中有细,人亦粗中有细。
湖湘的云一片灰,长年挂在天空一片灰,无性格可言,然而桔子辣子就在这种地方大量产生,在这种天气下成熟,却给湖南人增加了生命的发展性和进取精神。
四川的云与湖南云虽相似而不尽相同,巫峡峨眉夹天耸立,高峰把云分割又加浓,云有了生命,人也有了生命。
论色彩丰富,青岛海面的云应当首屈一指。
有时五色相渲,千变万化,天空如展开一张张图案新奇的锦毯。
有时素净纯洁,天空只见一片绿玉,别无它物,看来令人起轻快感,温柔感,音乐感。
一年中有大半年天空完全是一幅神奇的图画,有青春的嘘息,煽起人狂想和梦想,海市蜃楼即在这种天空下显现。
海市蜃楼虽并不常在人眼底,却永远在人心中。
秦皇汉武的事业,同样结束在一个长生不死青春常住的美梦里,不是毫无道理的。
云南的云给人印象大不相同,它的特点是素朴,影响到人性情,也应当是挚厚而单纯。
云南的云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手续完成的。
生命花开及边地风情礼赞_——_读《堇荼如饴》
边疆视角生命花开及边地风情礼赞 —— 读《堇荼如饴》袁皓袁皓,1979年生,云南省作协会员,现供职于云南省文联,从事文学创作研究及文学服务工作,有报告文学、小说、散文发表于《中国作家》《边疆文学》《云南日报》等刊物,主编有《岁月回响·云南文学年度报告(2006-2015)》《云南文学蓝皮书(2019-2020)》《云南文学年度选本(2019诗歌卷、2020-2022文学理论评论卷)》。
读完作家叶浅韵的边地风情散文集《堇荼如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滇东北一带的边地风情生活往事跃入眼帘,在那个还欠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边地农村的生活困境,农民们勤耕苦种,每一天的生活都被繁重的体力劳动重压着,每一户一家都为了炊烟缭绕的生计而努力的生活情景,经作者的笔尖吟诵而出,让人们又回看到那些生活的真实。
一位从那个年代读书学习成长的女性作家,把往事釆撷成一篇篇有血有肉,有思想,富哲理,文采丰华,语言优美的散文放进读者的视线,使读者扩展视野,感知认知生活。
全书以四十五篇散文合集,展示了亲情,友情,年少往事,乡愁念想,自然风情……,每一篇娓娓道来,亲切自如,由衷地吐露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和对每一段生命过往的礼赞,《堇荼如饴》无疑是一本值得品味的优秀散文集。
一曾经经历的苦,如堇如荼,而那些大自然馈赠的野菜(堇、荼),生长在故乡亲切的土地上,细细咀嚼虽苦却甘,是作者对故土的缱绻之情。
“堇荼如饴”出自先秦《诗经•大雅•文王之什》中的《绵》篇,“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原诗写的即是古人从无到有开疆拓土,创建家园的经过。
作者取其中四字之意,恰如她最初的生活环境和奋斗起始,寓意与其不谋而合,书名典雅含蓄,情深意远。
开篇以家乡秋收后的土地上长出的野菜为由,从果腹的苦菜引申到由苦寻甜的少年时代,为寻那一口甘甜,人们曾用玉米秆、高粱杆、胡萝卜等,经过繁杂的工序去做成所谓的“糖”,以及寻找野蜂酿的蜜,甚至还为了已经得到,后因深藏难寻而废掉的糖,产生的家庭误解。
云南演讲稿
云南演讲稿篇一:云南演讲稿Yunnan province is situated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which covers a total area of 394,000 square it is land of natural beauty and people think of it as a “frontier province”,which lie just below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abut Vietnam,Laos and Burma.Yunnan’s climate is characterized by small seasonal change in temperature,great difference in daytime temperature and regional contrast between dry and wet average temperature in summer is 19℃-22℃.Rainfall is abundant in the area and occurs mainly in May and October each year.Due to peculiar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complex landforms and sharp falls and rises in elevation,diversified climatic conditions are about 30,000 kinds of plants as well as numerous rare animals live in Yunnan,so Yunnan enjoys a reputation of “world garden” and “Kingdom of animals”.Yunnan is endowed with abundance of breath-taking scenic ,the capital city,celebrated as "City of Eternal Spring",is well known for its diversecultures,breath-taking natural scenery and pleasant is famed for its wild herds of elephants and its swarms of peacocks,whose graceful pictures can put professional dancer to Diqing(Shai-la) is regarded as Paradise on east,which means “the place of good luck and happiness” in Tibetan language. Yunnan is home to 26 ethic minorities which give a rich color to the contributed with their colorful costumes,their traditional songs and dances to the attractive Splashing Water Festival of Dai nationality,the March Fair of Bai nationality,the Torch Festival of Yi nationality,makes you forget to Yunnan,you inadvertently entering the Dongba culture of Naxi nationality,Dai minority culture of Dali,Beiye culture of Dai minority,Beima culture of Yi minority,and also entering a remarkable folk-custom full with myths,dances,paintings,and ancient music.篇二:云南演讲稿篇一:云南演讲稿尊敬的各位汽车美容界的老板:中午好!我来自马来西亚的林瑞铭。
描写云南的散文描写唯美云南的散文
描写云南的散文描写唯美云南的散文云南位于南国之境,那是唯美之极的。
关于云南的唯美散文你们一定不愿错过。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描写云南的散文篇,希望大家喜欢。
描写云南的散文篇1:七彩云南上小学时,看过电影《阿诗玛》,上初中时又看过《五朵金花》;听过电影插曲《蝴蝶泉边》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汤灿唱的《月亮出来亮旺旺》;还看过不少反映云南少数民族的故事书和歌舞剧。
总之,每看一部反映云南地方风彩的作品,总想找个机会一饱眼福,亲眼赏识那充满神奇色彩和魅力无穷的地方,观赏大自然的美好杰作,体验少数民族风情,采撷少数民族文化。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在硕果累累的秋天实现了。
走出华亭踏上让人心旷神怡的七彩云南大地,迷人的景观太多了,导游介绍:在昆明有滇池、有民族村、石林、世博园、九乡;在大理有三塔、蝴蝶泉、古城、洱海和苍山;在丽江有古城,东巴拉、玉龙雪山、玉水寨;听说还有实行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制度的沪沽湖,香梅里拉;还有热带雨林的傣族居聚区西双版纳等等风景名胜区。
但受线路的限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只是勿勿去过石林、大理、丽江和九乡。
云南是个少数民族居聚区,据导游介绍说全国有56个民族,云南都有。
我去过的石林以彝族较多,大理白族较多,丽江纳西族较多。
阿诗玛就是彝族姑娘的代表,金花就是白族姑娘的代表。
在去石林的路上,导游演说了有趣的云南“十八怪”:火车没有汽车快,不通国内通国外;老太爬树比猴快;背着娃娃谈恋爱;鸡蛋串着卖;三个蚊子一盘菜;三只老鼠一麻袋;头上顶着裤腰带……她还津津有味地说起阿诗玛和阿黑哥勇敢而坚贞不屈的爱情故事,在游客中选择着“阿诗玛”和“阿黑”、“阿白”来取乐,讲了彝族的许多风俗习惯和彝族语言……观看石林时,我被那一望无际的自然景观所感动,总想天下还会有这样绝妙的奇观,那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形象,有亭亭玉立的美女,有逼真的莲花,还有西游记故事里的人物等等,要说最具特色的还是勤劳勇敢的阿诗玛“化身”巨石。
《云南精神》演讲稿
《云南精神》演讲稿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观众们:
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分享一下《云南精神》的主题。
云南,这个美丽的地方,是中国西南最具特色的瑰宝,也是许多人向往的梦幻之地。
首先,我想谈谈云南的自然美。
云南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拥有世界上最美的高原风光,大美纳西,风景如画。
无论是昆明的春城花海,还是大理的洱海明珠,亦或是丽江的古城古镇,都让人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中。
云南的山水之美是天然的,无需过多修饰,每一处景色都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令人陶醉其中。
其次,云南的多民族文化也是其独特之处。
云南有着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和传统,形成了多元而丰富的云南文化。
这里有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流。
而且,云南的民族文化对外界的吸引力也是巨大的,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云南感受这种多元文化。
最后,我想谈谈云南人民的精神。
云南人民勤劳朴实,热爱自己的土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云南人民选择勇敢面对,从不言弃。
无论是在抗战时期,还是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云南人民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发扬着\。
云南风光散文
云南风光散文云南风光散文当我乘上钢铁巨龙在祖国大地上飞奔时,心情十分激动,视野豁然开朗,看看下面的云南风光散文吧!一起感受云南。
云南风光散文【1】美丽云南仅仅几十个小时,我就从东北边疆来到了西南边陲,从松嫩平原跃上了云贵高原,从北温带过渡到亚热带,穿越时空,横跨山河,来到了美丽的春城——昆明。
这个漫长的旅途有几千里之遥,我依然脚踏的是祖国大地,我从内心感叹,祖国真的很大,云南真的很美!云南风光优美。
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云南四季如春,这里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太阳很低,海拔很高,山山水水,风情别样。
彩云之南和塞外之北截然成为两个天地:北方已是寒风朔朔,这里却是春意融融;北方已是万物萧条,这里却是鲜花盛开;北方的小伙已穿上了厚重棉衣,这里的姑娘却彩裙飘逸;北方的平原已被雪花覆盖,这里的高山依然一片翠绿。
看到这里,我真为祖国的疆域广阔而自豪,在一个国度里却有这样不同的景色,这是世界上任何地方所不能比拟的。
置身美丽春城,攀上高耸西山,登大观楼,放眼滇池,真乃风光如画:滇池浩瀚,碧波万倾,渔帆点点,海鸥队队,绿水蓝天,青山环抱。
我忽然体会到了李白的著名诗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的真实感受。
因为在我的眼前真实再现的是孙髯翁的天下第一长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虽然只有数百字,但却空前绝后的描写了滇池的美丽,昆明的历史,精炼的概括,准确的表达,天下无人敢与媲美。
在这诗画意之中,无法再用语言来形容。
云南山河壮丽。
一踏上这片红土地,就感到这里的山山水水无比神奇。
高山绵绵不绝,奇峰险峻无比,云岭逶迤东下,贡山挺拔高耸,梅里雪山辉映太阳,玉龙雪山飞舞云端,峡谷纵横,森林茂密。
高山之中富含银铜锡矿,是座天然大宝库,红土地上盛产烟草、中药、水果,是片富饶之乡。
虽然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叫人类不可企及,而那些发源于大山怀抱的江河则不畏艰险,日夜不停地向前奔流。
相传流经与云南境内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是三姐妹,当她们走出大山的时候,面对前进的方向发生了分歧,大姐怒江,二姐澜沧江向南走去,流出了国外,唯有三妹金沙坚定地向着东方去追赶太阳,汇成了奔涌的长江,注入了大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部文学论坛黄玲和全国的散文写作相比,云南作家的散文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元文化背景,在作品的风格上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在当代散文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纵观近年的云南散文,优秀作品比比皆是。
其中一部分是承载着厚重民族文化内涵的大散文作品,如张昆华的《鸟和云彩相爱》,于坚的《昆明记》,何真的《驿路商旅第一村》,王洪波的《琥珀牌坊玉石桥》,汤士杰的《灵息吹拂》等等。
此外,以书写云南大地的灵性和地方民俗风情见长的有于坚、胡廷武、段林、周勇、黄晓萍、李理、木祥等人的散文。
海男、雷平阳等人的散文注重形式的探索创新,可以和当下流行的“新散文”写作接轨。
钟宽洪、乔传藻、吴然、刘绮、陈约红等人的儿童散文,早已走向全国。
校园作家李森的散文在学理和诗意的结合上,有成功的探索。
像晓雪、张长、张永权、周良沛、冯永祺、余斌等老作家,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散文的挚爱与写作,一直笔耕不辍。
年轻的民族作家哥布、米切若张等人则以新的视角和手法,表现云南大地上多民族人民的丰富生活形态。
还有许多优秀的作家作品,恕不能一一列举。
云南的散文作家队伍,正如长江后浪推前浪,生机无限,绵延不绝。
据统计,云南作家每年创作出版的散文集就有数十本之多,这也充分反映出云南散文写作的繁荣。
散文在云南的繁荣,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在于云南这块富饶美丽的大地为散文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资源。
彩云之南生活着26个民族,“十里不同俗,十里不同天”,美丽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比比皆是。
由地理条件而造就的立体经济和多元发展,也给云南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从滇东到滇西,从滇北到滇南,可以领略到多民族不同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风情。
有海拔高达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和海拔低到76米的红河的同在;有终年积雪不化的玉龙雪山冰斗冰川和四季叶绿花香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相依。
在云南大地上,有170万年前的元谋人遗迹,还有1.8亿年前的禄丰恐龙化石。
这里是人类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类古老的家园。
厚重的历史和多元文化并存的状态,给这块古老的土地增添了神秘、动人的色彩,也为散文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散文的“散”,强调的是人的精神和心灵追求的自由。
这一点恰好和云南大地自然纯朴的本质相通,人和自然在散文中相遇、相融;被作家心灵抚摸过的大地,在散文中闪烁灵光神韵,形成感染读者的动人美文。
所以,不止一个云南作家动情地说过:云南是散文的云南,只有散文才能真正表现出云南大地的本质。
大地是万物生长的本源,也是文学赖以生存的家园。
作为多民族同居、多元文化并存的云南大地,它为散文写作提供的是一块无比丰饶而又富有灵性的土壤。
云南作家从中汲取的是乳汁和营养,诞生出一篇篇带着山水灵性的美文。
云南的散文写作和云南大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它的大地精神首先体现在家园意识的追寻上。
对精神家园的追求与建构,是文学永恒的目标,作为直接抒写心灵、展现灵魂投影的散文,对精神家园的追寻有着更直接的目标和更迫切的需求。
比如于坚的散文中,作者面对传统和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冲突,有深沉的焦虑感生出。
在城市和乡村的现代化进程中,他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看见被别人忽视的东西:建设后面的破坏和衰败;钢筋水泥对民族文化传统,对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的阉割。
他所主张的审美需求是:“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在大地上。
”他说:“重建日常生活的尊严,就是重建大地的尊严,让被遮蔽的大地重新具象、露面。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前提下,他的民间写作立场,他的“在场者”的身份,使他的散文透视出日常生活的纯朴、细致。
翠湖边的世俗生活,一个牵狗的女人,或者一只从天而降的蜻蜓,校园里的几个水泥树桩,都能在他的散文中闪烁出异样的光泽。
于坚散文对诗性精神的建立,是卓有成效的。
他为读者成功开掘了日常生活的本质所包含的诗意和美感。
在他的散文中,家园并不是空洞的所指,而是具体可感的诗意人生。
云南散文的家园意识,源于云南这块广袤土地的丰富和厚重。
这是一块具有深厚包容意识,可以广纳百川的土地。
26个民族的文化可以多元并存,兼收并蓄;各种宗教流派可以和平共处,互不相扰;不同的自然景观可以立体地生存。
在这样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云南散文,其家园意识的内核是西部文学论坛对诗意生活与对象世界的和谐关系以及对纯静、庄严的大自然的敬仰心态的表述,是诗性情怀的自然流露,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就在儿童散文这个领域,云南作家们也没有因为阅读对象是孩子而有丝毫的懈怠,而是用诗意的笔墨,把对家园意识的追求从小播洒在孩子们的心灵上。
乔传藻的散文名篇《太阳鸟》成了对云南儿童文学作家群的命名(“太阳鸟作家群”);吴然的儿童散文也曾进入《散文十家》,并多次在全国获奖。
他们的散文在表现人和自然的关系与家园意识的建构上,具有更诗意温婉的情怀。
尽管每个云南作家都是以自我的方式传达出对人生、世界的感受和理解,但是,汇集他们作品传达出的所有信息,可以看到他们所表达的除了个体的心灵和情感世界之外,还有许多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比如人类的生存境况,历史命运,自然和人的关系,民族文化的审美走向等等。
从中可以透视出云南作家对精神家园的追求,并不仅仅局限于小我、个体的一隅,而是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境界。
云南散文的大地精神还体现在作家们多向度的审美追求和风格的多元并存上。
红土地是博大深厚的,所以它除了包容自然、文化、民族之外,在作家的创作风格上也体现出自由、开放的追求,并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个人风格,使云南散文的多元风格成为当代散文中的一个亮点。
散文是用来审美的。
它需要作家进入相应的审美境界,进行创造性的写作活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这也是散文的重要追求。
面对同样的红土高原景观和民族风情,每一个个体心灵所感悟到的内涵是截然不同的。
“我手写我心”,每个人展示的是自我的性情和复杂的灵魂,这就是文学创造的与众不同。
纵观云南散文,那些成功的写作,都能为读者提供不同的审美内容,满足各个层面读者的需求。
老作家张昆华的散文集《鸟和云彩相爱》,是对多民族民俗风情的关注与表现。
这是作家多年来在故乡的大地上行走拾取的美丽风景和诗意记载,也是他对云南这块丰饶大地的深情回报。
就像作家自己在书的序言中说的:“我始终热爱云南,漂泊云南,抒写云南。
”彝族、佤族、白族、傣族、藏族、拉祜等民族的风情在作家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展示。
以《鸟和云彩相爱》命名的长达4万余字的散文,是这本集子的重头作品,也是一篇文化内涵厚重的大散文。
它是对泸沽湖畔摩梭人母系氏族社会民俗风情的人文考察。
这是一个容易滑入猎奇者心态的题材,有的流于浮光掠影,有的则专在摩梭人独特的“走婚”习俗上下功夫。
张昆华这篇散文的写作基础,是建立在长期深入摩梭人生活,对他们的民俗风情有深入了解的前提下进行的。
作家四十多年前就曾经来到泸沽湖畔,以后又多次前往,和一些摩梭家庭建立了友好的关系,他是以平等、尊重、理解的态度对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作文学表现。
作为一名诗人、散文家,他的散文充满“诗人加军人”那不可遏制的生命激情与诗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令人钦佩。
这种激情渗透在散文的字里行间,体现了作家对生命、爱情、理想的积极态度和深入思考。
除了文学上的审美意义之外,这篇散文在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方面也能提供有用的参考。
校园作家李森近年在散文写作上有着不俗的收获,他先后出版了《画布上的影子》、《动物世说》、《鸟天下》等散文集。
前一本是用散文的方式对一些世界著名的美术家及其作品作审美鉴赏,后两本则是关于动物的寓言体散文。
云南大地是有名的自然王国,也是鸟的天堂,但李森的散文超越了地域和民族的限制,站在关爱人类家园的高度表述自己对自然、动物的关注。
不管用哪种形式写作,作家的主体精神和审美追求,在散文中都得到了生动形象的表现,尤其是在学理与诗意的结合上,体现了校园作家独到的风格。
他的散文在当代云南散文中可谓独树一帜。
张长近年的散文则在文化内涵上下功夫,写音乐,悟人生,淡泊笃定。
于坚的散文则坚持他诗歌中习惯的口语化倾向,但在那些看似“口语”的语言背后,则隐藏着智性的光彩,他是借助语言的力量直抵事物的本质。
胡廷武的《九听》又是另一种风格,他在写作中引入了小说叙事的手法,细节、场景的描述都很细致,所以有人认为这本集子当作小说来读也未尝不可。
同为女作家的散文,何真的风格是在细腻生动的后面,保持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从而带有一点淡淡的忧伤情调。
先燕云的散文写得轻松明快,如行云流水。
海男的散文从不放弃她一贯坚持的先锋立场。
黄晓萍的散文则带有浓郁的川味特色,弥漫出麻辣烫的独特风格。
陈约红(湘女)的散文女性情怀更浓郁一些,如湘水东流,平缓中有清波扬起。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这些作家的散文都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在散文的构思、布局、意境创造上各有千秋。
大地是永存的,它的精神养育着人间万物。
也养育着蓬勃发展的云南散文。
作为追求自由、袒露心灵的艺术,云南散文是我们认识云南作家灵性世界和审美追求的重要方式,也是解读博大丰厚的云南大地的重要途径。
云南散文不缺少诗意和激情,也不缺少精彩的内容,如果要指出它的不足,恐怕在关注民间、关注底层生活方面,还比较欠缺。
那种充满清正之气,深入解剖主体灵魂,能撼动人心的佳作还不够多。
优秀的散文应该不仅能让人感动,还要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注释:!于坚:《关于诗人及其命运》,《拒绝隐喻》第190页。
责任编辑半夏云南散文的大地精神作者:黄玲作者单位:刊名:当代文坛英文刊名:MODERN LITERARY MAGAZINE年,卷(期):2006(3)被引用次数:1次1.于坚关于诗人及其命运1.崔艳平云南地域文化大散文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8引用本文格式:黄玲云南散文的大地精神[期刊论文]-当代文坛 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