娓娓道来知心语——论林非散文的叙述模式
林非的散文审美鉴赏批评理论观
林非的散文审美鉴赏批评理论观林非先生在散文审美鉴赏与批评的研究领域中,提出了系统全面而又精辟独到的理论思想,为散文的审美鉴赏与批评界定了尺度、依据、准绳、目标、方法和途径,阐释了散文“美文”的精义,提出并形成了系统的“散文审美鉴赏批评理论观”。
标签:林非;散文;审美;鉴赏;批评;理论观林非先生(男,193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国鲁迅研究学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理论家和作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林非在成为鲁迅研究专家的同时,又潜心于散文理论研究和散文创作,取得了十分丰硕的学术成果。
曾先后出版了《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中国现代散文史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散文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散文新论》(中华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版)等10余部重要理论著作,创作并出版了诸如《林非散文选》(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林非游记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世事微言》(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9年版)、《离别》(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等10余部散文作品集,发表了上百篇系统研究探讨散文理论的论文,成为新时期在中外文坛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文学家。
林非多年从事散文审美鉴赏与批评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他的“散文审美鉴赏批评理论观”,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七个重要方面。
一、对散文艺术的本质特征作出了准确概括,为散文的审美鉴赏与批评提供了依据和准绳林非认为,“关于散文的鉴赏论,其实质就是要解决读者在对散文创作进行审美的过程中,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动作用与整体水平的问题”,“关于散文的批评论,其实质就是要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分析与估量散文创作现状的得失,并且指出如何更好提高散文创作水准的问题”。
可见,散文的审美鉴赏,其目的在于解决如何提高读者(鉴赏者)的审美能动作用与散文审美鉴赏的整体水平;散文的批评,其目的在于分析与估量散文创作现状的得失和指出如何更好地提高散文创作的水准。
感受智慧的心灵
感受智慧的心灵作者:蔡诚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 )》2004年第09期知道林非先生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那时他在鲁迅研究所,他在散文研究与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让我十分仰慕,买过他的《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鲁迅和中国文化》,似懂非懂,但我却从此有了一把了解现代散文作家创作和洞悉鲁迅的钥匙。
事隔多年,我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文学青年了,整日要为生计奔波,静下来阅读林非几成奢侈。
然而,命运注定我和林先生有缘,因为《语文世界》,我得以对先生作这一次专访。
少年的两个世界林非是江苏海门人,1931年生。
那个时候,战争、动乱、贫困,横扫整个神州。
然而,林非的家却是一个例外,由于父亲经营一家药铺,家境比较殷实。
虽然出生在小有资产的家庭,童年的林非却一点儿也没有沾染上富贵子弟的那些通病,从小他就和小伙伴们打成一片,县城边那条狭窄的小河是他们最爱去的地方,相互嬉水、打闹,少年林非充分体验着一个孩子无忧无虑的快乐。
然而快乐是暂时的。
到初中毕业时,林非的家境迅速败落,药铺彻底倒闭。
一向成绩很好的林非考上了高中却交不起学费,面临辍学找工作养活自己的不可预知的未来。
60年后的今天,林非再来回忆那段往事,掩饰不住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他说在那个人生的重要关口,没有母亲的爱护和据理力争,他就得按照父亲的安排,去上海谋生。
母亲和父亲争吵时,母亲对父亲说的一句话,让在一旁的林非永世难忘:“你毁了我一生,再也不能毁掉自己的儿子,得让他继续上学。
”由于父亲经商,经常不在家里,母亲就成了林非最亲密的人。
母亲虽然只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却对儿女倾注了太多的爱,她希望儿女通过上学能有出息,对社会有所贡献,不再走自己那条不管有多么聪明多么有才智也不能去上学的道路。
初中时,林非就开始接触鲁迅的小说,面对自己家庭的变故,他不由得想到了鲁迅笔下的社会生活,因此感叹很多,开始觉得自己有必要写一些文学作品。
阅读大有学问没有一个作家不是读过很多书的。
林非家收藏有几大书柜的书,不难看出他是个嗜书如命的人。
2022届高考散文构思特色建模与训练
2022届高考散文构思特色建模与训练考点:1.叶文玲《汴京的星河》2.叶小龙《借问春风来早晚》3. 阿来《火车穿越的身与心》4.冯祉艾《漠河的冰雪》5.贾平凹《纺车声声》构思特色就是谋篇布局特色,包括文章的结构安排和材料组织上的特色。
“线索作用分析”“行文思路分析”是构思特色分析中的两个思考角度。
一、“构思特色分析题”定式建模(一)循环答题法1.全文线索角度——单线(人、物、情、理、时、空),双线结构(点明双线的具体内容,点出双线的好处)。
2.行文思路角度——结构(先总后分,先实后虚,先抑后扬)3.构思技巧角度——情节(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层层深入),手法(设置悬念、伏笔照应、铺垫、以小见大),内容层次(由物及人、由古到今、由表及里)4.选材特点(组材方式)角度——①引用(大量引用诗文、谜语、歌谣、典故、神话传说……);②以小见大(选用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③形散神聚;④由面及点;⑤有详有略。
5.叙述上的特色角度——叙事方式(倒叙,插叙)。
(二)答题模式1.手法句(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谋篇布局,语言风格,文艺理论)+材料句(情节内容,人物内容,物象内容)+分析句(人事物特点与作用,思想情感,艺术效果)2.两个对接(1)材料句(情节内容,人物内容,物象内容)——分析句(人事物特点与作用,思想情感)(2)手法句(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谋篇布局,语言风格,文艺理论)——分析句(艺术效果)(三)记忆定式模板——“构思特色分析题”1.循环答题法(1)全文线索角度——(2)行文思路角度——(3)构思技巧角度——(4)选材特点角度——(5)叙述上的特色角度——2.答题模式手法句+材料句+分析句(四)定式示例:蒋应红《金塔的胡杨》金塔的胡杨蒋应红在沙漠戈壁,芨芨草、红柳、胡杨之类的草木实在算不上什么稀罕物。
只要是稍微有点水的地方,你都会发现它们三步一株、五步一簇、低低矮矮、密密匝匝的身影,没有修长的身姿,也没有耀眼的花叶,在春秋易序、寒暑交替中永远恪守着一岁一枯荣的自然法则。
2024版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单元学习任务部编版必修上册
【答案】示例: (1)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 来,体现了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之一,自古以来,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 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中国文学的悲秋作品,并不仅仅是一种 生命意识的自然感应,而是始终与相思怀归的母题有着不解之缘。悲秋 源于相思怀归这一母题,而相思怀归之情愫又源于早期农业社会的生产 和生活方式。
脸颊上一点冷,一滴湿。我仰头看,落雨了。这不是梦,我不能长 久立在大雨中,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
1941年8月16日在昆明 (选自《故事家》2019年第1期)
[赏析]作者依据自己的强烈爱憎感情剪取了大片红花绿叶,并把这 些随笔点染的小景在废墟的映衬下,深深嵌入作家起伏不定的情感波纹 中,于是景语也就具有了动人心魄的情感力量。字里行间混合着美丽、 忧伤、惨痛、复仇的复杂心绪。文中虽没有一句直接控诉的话,但那凄 苦哀愁的氛围却是那样的震颤人心。花是美好的象征,作者由花自然地 联想到少女,花成为全文抒情的线索;花又和废墟形成强烈的对照,烘 托出浓厚的悲剧色彩;花仍在盛开,少女却已惨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 者对生命的赞美,对扼杀年轻生命的控诉,对日军暴行的强烈抗议。
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 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吧。
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 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 样向人们诉说呢?
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 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 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 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2022届高考散文行文思路分析建模与训练
2022届高考散文行文思路分析建模与训练考点:1. 陈忠实《在河之洲》2. 简默《浮来一棵树》3.刘成章《高低陕北石》4.冯骥才《冬日絮语》5.梁实秋《寂寞》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行文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
行文思路是作者写作时为了表达和深化其思想感情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行文思路分析”题中涉及线索,常常围绕线索去梳理行文思路。
一、“行文思路分析”定式模式(一)循环答题法1.考题类型——明考型(直接梳理行文思路),暗考型(梳理人物心理(情感、态度等))2.内容上——划分文章层次(层次与段意);“心理词(情感词)”(心理(情感、态度等)变化)。
3.结构上——线索(文章围绕×××展开)4. 表述模式(1)模式一(采用表次序的词语表述):文章围绕×××(线索),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总分式】(2)模式二(采用分条表述):①写×××;②写×××;③写×××;④全文整体上写×××。
【分总式】(二)答题模式1.手法句(线索)+材料句(情节内容,人物内容,物象内容)+分析句(人事物特点与作用,思想情感,艺术效果)2.两个对接(1)材料句(情节内容,人物内容,物象内容)——分析句(人事物特点与作用,思想情感)(2)手法句(线索)——分析句(艺术效果)太阳梦晓浩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
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
那境界好动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漫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船桨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纯真与博大——林非散文的情感世界
爱、 趣、 味, 这在《 读书纪历》 、 《 读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 《 音
傲也标志着整个世界文明所达到的高度c79在此我之所从题目上即可见出林非散文热烈如火的情感像三峡以大段引录原文主要是想说明林非散文在表现主旨时情歌一颗燃烧的心悼念散文家吴伯箫我心中感的热烈与奔放诗意的盎然与浓郁心灵的开放与灵明的秦牧异邦的知音荒煤我心中的丰碑浩气长正是因为对于唐诗有着魔术一样伟大和神秘的充分认识存欢乐的歌愧为学者死亡的咏叹唐诗的海才能使作者完全向读者敞开自己的心扉让想象和梦幻插洋阮籍的豪言壮语读到生命的最后一天希望与上翅膀在天宇中自由飞翔
那 样容 易受 到遮蔽 , 而是坦 荡无欺 、 自然 呈现 。在 许 多散 文
爱情的专一、 家庭的温暖 、 友情的美好等却始终如一 , 我们 几乎看不到言不由衷 、 见风使舵 , 更无朝秦暮楚、 上下其手 , 这是情感的纯洁守一 , 因为美好而伟大的人与事具有永恒 的魅力。以爱情为例 , 虽然受到功利主义和 后现代主义思
统一, 但 又有 其独特 的关 系结构 与 变化 , 这 主 要表 现在 纯 粹 与包 容 、 炽 热 与平 淡 、 粗 犷 与 细腻 的 辩证 关 系 中。细 心体察 林非散 文 的情感 世界 , 可 以感到 作 家心 弦 的律 动 与震 颤 , 是 一种 美好 呈 现 与知 音之 感
的文学 、 人 生 书写。
但惟独缺乏情感 , 可谓是一个无情的散文世界 ; 有的散文不 能说没有情感 , 但虚情假意 、 矫情滥情不绝如缕 , 那是一个 伪情 、 伤情的散文天地 ; 还有不少散文只重一 己之情, 眼光
河南省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
河南省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模拟语文试卷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清人赵翼赞誉程颢的《黄鹤楼》“楼真千尺迥,地以一诗传”,这一看法已见于南宋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凤凰台著名,以李翰林一诗也”。
凤凰台和黄鹤楼各自凭借李白和崔颢的一首诗而名传后世,这就是宇文所安所说的好文章创造一个地点的现象。
这个地点可以大到名山和城市,小至一处胜迹,从一座楼台亭阁到一块墓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有关金陵凤凰台的记载始见于唐代,如《法苑珠林》记述东晋升平年间,“有凤凰集此地,因名其处为凤凰台”。
南宋马光祖的《重建凤凰台》以淳熙时期保宁寺的壁记为据,也得出了“晋升平已有台”的结论。
将金陵凤凰台当作名胜来题写是自李白开始的。
不过,从唐诗可知,金陵凤凰台此时即便存在,也还没有形成一处名胜地标。
李白以《登金陵凤凰台》向崔颢的《黄鹤楼》致敬并与之竞争,对他来说,凤凰台不过是一个方便的借口或话题而已。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至宋代影响渐著,题写凤凰台自此蔚为风气。
但入宋之后,凤凰台屡遭破坏,长期处于荒废状态。
建炎中遭兵火荼毒,1170年陆游所见凤凰台已“废为大军甲仗库”。
两宋时期地方官曾多次重建凤凰台,祥符年间“尝著亭于斯,斯楼斯亭,咸以凤字”;淳熙八年,“留守范成大重建,更榜白凤凰台”。
历史上的重建重修往往意味着改弦更张,另起炉灶,因为遗迹所剩无几,不足为凭。
既然如此,为什么反而是在入宋之后,出现了题写凤凰台的盛况并绵延不绝呢?在胜迹业已消逝或难以确认之际如何继续书写胜迹?书写胜迹又意味着什么?周宝供的《亭台类序》或许道出了其中奥秘:凡山川佳丽处,须起亭台楼阁乃足供游人之玩赏。
然古迹多堙,倾颓殆半。
其间可登览者固在所必纪,即有空名而无遗址可问者,亦必存焉,以俟考古者之穷探,更以期后贤之重建云尔。
林非的散文观及其创作实践
林非的散文观及其创作实践作者:罗建维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1年第02期内容摘要:林非有着20世纪散文理论家和散文家的双重身份,不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创作方面他都有着巨大的成就,对他的散文理论和创作实践进行分析,对于把握散文发展的时代脉搏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以林非的创作理论为基石,分析其作品,评价其意义。
关键词:散文特征哲学思考文化意蕴林非是20世纪中后叶中国散文界的重要人物之一,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型散文作家和理论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开始关注散文理论的研究和散文创作,学术成果、创作成果丰硕,成就卓越。
他曾先后出版了《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中国现代散文史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散文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散文的使命》(漓江出版社,1992年版)、《读书心态录》(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版)、《治学沉思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散文新论》(中华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版)、《林非论散文》(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版)等10多部重要理论专著;并先后出版了《林非游记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春的祝愿》(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离别》(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林非散文选》(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西游记和东游记》(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令人神往》(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等10余部散文作品集;还陆续发表了研究散文理论的上百篇学术论文,[1]成为新时期中外文坛上令人瞩目的学者兼作家。
纵览其三十多年的研究和创作,他对中国20世纪散文的贡献,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20世纪散文理论的集大成者;二是中国 20世纪散文史研究的开拓者;三是中国20世纪中后叶散文创作的推动者。
[2]学者和作家合一的特殊身份使得在现代散文的研究和创作领域都格外的耀眼。
本文将结合他的散文创作理论对其创作实践进行简单的评述。
散文阅读审题训练大盘点
(四)表达特色
3. 审题要点
归 纳 方
分析表达特色 答题格式: ①指出表达特色(修辞、写景方法、语言
特色);
法 ②结合文本分析;
③表达效果。
(四)表达特色
4、《充满诱惑的天柱山》鉴赏文章最后一段对
准 确
自然进行描写的部分。(4分)
答案:①选取水、石头、虫叫、鸟鸣等典 型意象,②运用拟人的修辞,③和视听结
分。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 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包括修辞手法。 高考卷一般使用的是狭义的概念。如需要,可按先 “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 再考虑修辞手法。 4 .语言特色:词——叠词、叹词;句——长短句,整 句或散句,感叹句;篇——清新明丽、朴实无华、含 蓄隽永、富有地方特色等等。
2.中间句段作用
①文章第⑥节写《战台风》这出戏,有何作用?(6分)
答:①内容上写出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态度,表现了 人们对于自然的不自量力(2分);和下文人对风、对自然 态度的转变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在风中长大”的主题 (2分) ②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写到的 台风肆虐,开启下文对于人在大自然面前低头的评述(2 分)。
【此段(描)写的是何内容、有何特点,表现 的是什么】 ②此段(句)表达了什么【此段对全文内容的 表达、主题的表现有何作用】 ③有时还要看本段(句)内容是否与前后文中 的某一内容形成对比或反衬。
补充句段的作用
①句段在文章开头:开篇点题(照应题目)、首尾 (与下文)呼应(对比)、总领全文(统摄全篇)、 引出下文(为下文张本、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 感情基调、设置悬念等。
审 题
合,④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表现出天柱山 的巨大魅力。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的天柱山 的喜爱。
2023~2024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下学期期中学业诊断语文试卷
2023~2024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下学期期中学业诊断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年期间,汽水可以说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年货之一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所有汽水瓶的底部都是五瓣花的形状?有人说,这就是为了少装点饮料,或者是为了形状好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追溯汽水瓶的历史,我们发现,早期的汽水瓶是玻璃材质,采用平底设计。
然而,使用过程中发现平底的瓶子特别容易倒塌,不仅不稳定,而且倒塌时振荡的瓶身还容易使碳酸气泡逸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设计师们开始尝试不同的底部形状。
在1978年,世界第一次出现PET材质的可回收塑料瓶子,底部采用五瓣花形状设计。
时至今日,五瓣花形底部的塑料瓶包装汽水仍然畅销全国,这种设计也被证明了是最理想的选择。
从化学角度来看,碳酸饮料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极不稳定,在经过外部摇晃或存在明显的温度变化时,二氧化碳气体会大量逸出,从而造成密闭的饮料瓶内气体体积剧烈增大,对瓶身产生巨大压力。
另外,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一定会发现,塑料包装的汽水瓶瓶底通常印刷有“PET”的材料标注。
与玻璃材料相比,PET材料硬度很低,受强压会更容易发生破裂或爆炸,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所以瓶内压力要通过凹入式设计在瓶底分散平衡。
五个凸起的结构可以将外部施加的压力分散到更大的表面积上,从而降低了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减轻了瓶底的压力负荷,使得汽水瓶在外力搬运或者人为摇晃时可以更加稳定,不容易爆瓶或者漏气,从而延长汽水的保质期。
并且塑料瓶就算是在寒冷的冬季横跨南北,运输过程中温差巨大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瓶身的坚固。
当然,五瓣花形的底座从力学角度上分析也能看出具有更稳定的放置效果。
我们在数学课上一定学过“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五瓣花状底部的凹槽就形成了一个个向内凹的三角形结构,从而使瓶身更加稳固,减少意外滑动或倾倒的可能性。
在货物运输时,这样的特点更是给运输工作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大量货物在运输时可以保持稳固不坍塌,保证了安全。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新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新高考)(考试版)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非虚构写作被迅速增容和泛化的当下,为了提升非虚构写作的整体文学水准,让这一文学潮流走得更健康和长远,当务之急是要厘清“非虚构写作”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尽量确定其边界。
有人认为,世界上的文学只有两类:一类是虚构文学,另一类是非虚构文学。
这当然是一种泛化的文类概念的区分,不能作为划分文体和界定概念的依据。
但不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作者要克服的是同样的焦虑——如何“真实”呈现以及如何让读者接受。
“非虚构”既不是一个文体概念,也不是文本概念,它的提出主要是为了与以虚构为主的文体——小说、戏剧等——争夺“真实”的话语权。
非虚构写作特别强调实践或行动写作,即写作者必须行动起来,把自己融入时代与社会,并将个体的写作置于变迁的社会进程之中。
因此,非虚构写作是一种写作立场和写作态度,一种叙述方法和介入现实的路径。
非虚构写作强调文学书写必须具有反思和质疑社会的品格,即写作者言说和阐释当下生活的能力。
这就要求写作者不仅要有能力介入生活,而且要真实呈现出当下中国的现实感与现场感。
广义上,非虚构写作是一种大的文学类型的集合。
作为一种广义上的文学类型,非虚构写作既包含“非虚构小说”“非虚构散文”“非虚构诗歌”“非虚构剧本”,也包括游记、报告文学、传记、真实故事等,它是“虚构”之外的一切写作的总和。
但作为一种狭义上的文体,非虚构写作指那些以“非虚构写作”名义创作的,既具“介入”“在场”“真实”“质疑”的品格,又具审美性和形式感,即能够“文学地呈现真实”的“非虚构”写作。
它是散文文体里的一种文学样式,其概念要小于散文。
朱自清:开中国民族特色散文之风
朱自清:开中国民族特色散文之风作者:张坤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7年第03期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文笔清丽,语言洗炼,极富真情实感。
他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先生,了解先生——一永远的朱自清文/闵志丽朱自清已经永远离开了世人,但他那光辉的身影却始终未曾远离。
就像一尊闪闪发光的雄伟雕塑矗立在中国文坛,须仰视才见。
一次次捧起《朱自清代表作》,凝望书中照片上他那双透着睿智、略带忧伤的双眼,似乎能触动心底潜藏的无奈和伤感。
品读他优美的文章,竟仿佛走近了他的世界,心变得有了一丝灵气,有了一些敏感,甚至有了一点点脆弱,但更多的是感动。
我喜欢朱自清清丽柔美的小诗,清新朴实的散文,更对先生的为人深怀崇敬之情。
朱自清的诗大多写于二十五岁之前,他的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作高深的玄虚,用一种平白直叙的手法,娓娓道来,却极有意境。
他的《细雨》:东风里/掠过我脸边/星呀星的细雨/是春天的绒毛呢。
《咫尺》:我知道你眼的一瞥/像轻风掠过脸上/我知道你手的一触/像闪电穿过天上/……/笑时像一串珠光/娇时像一绺糖……这些小诗笔触细腻、清新,体现了他朴实的文风。
朱自清在创作中最突出的成就是他的散文。
被选入中学教材的就有人们熟知的《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背影》写的是他与父亲在车站别离的情景,先生父亲那略显肥硕和笨拙的背影在他笔下变得如此可敬,仅寥寥数笔的勾画,就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
从他的散文里可以读出他的朴素、忠厚和平淡,却不乏美感,就像一位素面朝天的美丽女子,温婉可人。
《荷塘月色》写得细腻而深秀“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缠绵悱恻,极富生命力。
还有《绿》中对梅雨潭“那醉人的绿”的描写,平易中饱含热情。
朱自清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中学时代沦为一名困顿的穷学生。
生态·理趣·诗性——论林湄散文中的自然书写
生态・理趣・诗性——论林湄散文中的自然书写赵树勤雷梓談摘要:荷兰籍华裔作家林湄的散文创作中有许多描写自然、独抒性灵的隹作。
在她韦写肖然的篇章里,蕴含着澄澈明净的生态意识、深邃悠远的哲学理趣、吟咏不倦的诗性追寻。
她的自然书写既对解决当下生态问题极具启示意义,也极大地拓展了散文艺术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林湄;自然书写;生态;哲思;诗性中图分类号:1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21)1-0077-05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说,“人生的目的就在于与自然和谐相处”,林湄早在文学写作之初,就创作了大量写景状物和游历纪行的散文,并在其中反思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随着创作之路的深入,她散文中的自然书写愈发显得通脱透彻o对于林湄来说,“自然”是万物有灵的诗意天堂,是游子离人的精神原乡,更是心灵最终的价值归属。
自然万物在她的笔下被赋予了生命与活力,承载着她无尽的哲思与理趣,散发出诗性的魅力与光辉。
一、心游万仞:澄澈明净的生态意识林湄曾说:“只有看重、爱惜平凡自然风景的人,才能在大自然的观赏中获得灵性的更大升华和快乐。
”(《自然之思》)从少时在乡间的童趣经历,到成年后每次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再到现今与大自然的心心相依,随着人生经验的丰富,精神心理的充盈,作者经历了由贫瘠到富有的大自然的价值发现之旅。
对于她而言,大自然是心灵的栖息地与净化所,如宗教般能除去精神的芜杂,抚慰受伤的灵魂,使彷徨的心拥有坚定的力量。
在《圣经》中,上帝创造了人与自然,二者和谐共处,上帝赋予人类“看护自然”的神圣权利,人类应该以守护者的身份去呵护自然,而不是以主宰者的姿态去征服它。
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中,人与自然原本就是一体的,人是由天地自然孕育生成的,讲究“天地人和”与“天人合一”。
这种生态智慧镌刻在林湄心中,内化于她的字里行间,体现出澄澈明净的生态意识,显示出超越的生态伦理价值,对于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发展具有启示性。
逐层深入,体悟现当代散文的丰富情感
逐层深入,体悟现当代散文的丰富情感作者:丁明建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20年第11期散文具有题材广泛、结构灵活、语言凝练、情真意切的特点。
虽然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要求写出真情,但是散文更关注情感的真实和自然,要求作者抒发自我情怀。
学者林非提出,散文就是作者掏出自己的内心,诉说自己胸怀中多种多样的情绪。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现当代散文时,要鼓励学生从作品的创作背景、文章的语言、对生活的体悟等多方面入手,一步步深入,体会其中的丰富情感。
一、追溯背景,知人论世知人论世中的“知人”指了解作者。
作者作为生活于特定社会中的人,他必然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遭遇,在写作的时候也必然会展现出自己独有的个性特点和艺术修养。
“论世”指的是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也就是说特定的作品必然和特定的时代有关,展现出社会兴替,体现风俗习惯。
在阅读散文的时候也要追溯背景,抱着知人论世的态度阅读,体会隐藏其中的情感。
学习《想北平》时,教师应给学生介绍一下时代背景。
学生了解到作品创作于1936年,当时日本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整个华北都陷入了危机之中。
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自然很担心北平的安危,就创作了这篇体现爱国情怀的作品。
此外,教师还要结合作者自身的特点进行分析。
学生发现老舍是一位爱国的作家,他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都展现了北京民众的生活,十分关心人民疾苦。
在整合这两点后,学生自然明白作品中的情感。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作者,说说其创作文章时心中会怎么想。
学生提出:“在国家有难的时候,作者不能留在家乡,他一定分外担心家乡的安危,所以,才会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北平的思念和喜爱之情。
”再深入阅读文章,学生体会到作者和北平的关系是“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也就是说,他和北平已经融为了一体。
在学生阅读前,教师可以先介绍作品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
在这个基础上阅读,学生就能深刻而全面地理解文章中的情愫。
2020届茂名市电白县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届茂名市电白县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答题。
西塘的心思相传,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兴修水利,引胥山以北之水入境,故有胥塘,别称西塘。
这样算来,西塘已经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
许多世代已经从它身边一一过去,而西塘,至今仍然没有起身离去。
南来北往的客,纷纷慕盛名来看西塘,却又难免与西塘擦肩而过。
有的人知道,西塘不仅仅只是一渠水、一座桥、一篷小船或一些旧房子,更不是被杜撰、修改了很多次的传说。
于是,他们便在游览的流水线上格外用了些心思,四处看一看,找一找。
无奈市声嘈杂、人潮如蚁,目光交错如麻,最后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陷西塘于“其名难副”的怨诽之中。
有一些人兴冲冲地到了西塘,抱着手机与远方的亲人朋友“微”来“微”去,或随人流在一家挨一家的店铺里找一件儿工艺品,盘算着如何低价买下。
还有一些人,要么在某知名景点偷偷刻下“某某到此一游”,要么就是拥着挤着争着抢着在古镇的水巷边、石桥头或一处刻着字的古宅前排队留影,希望自己的倩影在古镇背景的映衬下更加隽永美好。
但是,很多人拍完照片一看,人与景儿之间你是你我是我地分离着、隔阂着。
而那些守候于观光必经之路的本地人,常常以主人的身份向外出租和出卖着西塘。
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每天背靠西塘,一颗心却不舍昼夜地悬于客人的背包和口袋之下。
对他们来说,西塘不过是一个栖身和谋生的地点。
然而,西塘总会以自己的方式展开另一程的生命叙事。
水巷两边的客栈是老房子,别致的木质雕花窗,通常都是敞开的。
从窗外进去的是风和阳光;从窗里流溢而出的是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色彩、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故事。
有情侣情不自禁地让故事从窗里延伸到窗外。
他们用店家备好的钓竿去街溪钓鱼,其实他们并不急于得鱼,他们只是要让那些幸福的时光如街溪水一样缓缓地在西塘流淌。
如果能够偶尔从水中钓得一条或大或小的鱼儿,那便是平静幸福中的快乐与激情。
小说文学评论实例(精选)
小说文学评论实例(精选)第一篇:小说文学评论实例(精选)小说原文欣赏:青龙偃月刀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轻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这句老话都不记得了吗?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功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至于“哪吒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动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脏六腑之浊气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个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须眼角余光的照看一套古典绝活儿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笑花子那流浪仔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不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大概是白天睡多了,他晚上反而睡不着,常常带着笑花子去邻居家看看电视,或者去老朋友那里串门坐人家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儿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啊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的眼皮轻轻跳了一下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阜新市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
阜新市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1分)1. (6分) (2018高二上·凯里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声音不殊文体何立——关于当下的小说语言不管把小说的起源追溯得多么辽远,我们都无法否认小说最主要的根系牢牢地扎在说书人的书台。
就算小说生产与消费的现场早已从书台移至书斋,写小说和读小说的人都应该仔细聆听小说文体根基处隐隐传来的书场中那个“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的顿挫之声。
理解了小说的写与读原来脱胎自勾栏瓦舍的说和听,懂得了小说穷世界之广大、极人心之精微的雄心、野心,说到底却可能只是一片不得不悦普罗大众观听之耳目的苦心,就能领悟作家王安忆一个近乎武断的判断:“我将‘诗’划为文学的精神世界,而‘小说’则是物质世界。
”小说既是建基于现世的淤泥,小说家的前身既是书台上纵横捭阖的说书人,这些先天印记就一定会给小说语言带来如下特征。
首先,小说语言来路庞杂、真真假假、荤腥不忌。
其次,叙述语言绝对地优位于人物语言,所谓的“小说风格”很多时候就是叙述语言的风格,这是因为小说的推进无非就是叙述人之叙述的铺陈,而人物的说也是被叙述人的叙述所叙述出来的。
正是由于认识到叙述语言的优位性,苏童的大多数小说索性去掉人物语言的双引号,让它们成为间接引语,一种被叙述语言改造和统摄的人物语言。
从以上体悟出发,我认为当下小说的语言相应地存在两点问题。
第一,小说语言强作典雅,好像用典雅的语言写出来的小说就一定是高级的小说似的,殊不知雅也许只是孱弱、干枯和隔靴搔痒,俗有时候反而是泼辣的,一鞭子就是一道血痕。
可以举一组经典作家的比喻略作对比:同样是形容一张抹过官粉的丑脸、黑脸或是老脸,老舍说虎妞的脸仿佛“黑枯了的树叶上挂着层霜”,赵树理说三仙姑的脸就像是“驴粪蛋上下了霜”。
可惜的是,驴粪蛋一类的词汇入不了很多小说家的法眼,他们恨不得找出所有带“玉”字偏旁或是其他其来有自、一打眼就极高贵、雅训的词汇来砌成自己的小说。
“情感原野上绽放的花朵”——论董立勃近年小说创作的叙事模式
“情感原野上绽放的花朵”论董立勃近年小说创作的叙事模式杨剑龙 在当代文坛,董立勃是一位十分勤奋的作家,他以其新疆军垦农场的生活为素材,建构起其小说的“下野地”王国,创作出版了《白豆》《静静的下野地》《米香》《白麦》《暗红》①等18部长篇小说,出版了中篇小说集《黑土红土》《骚动的下野地》《那个中午》《红色雪》,中短篇小说集《地老天荒》《太阳下的荒野》等,他的小说创作被誉为“来自天山的神话。
”②谈到小说创作时,董立勃强调小说对于真善美的表达,他提出:“不过,这种真善美,一定不能是概念化的,生硬的。
它一定是情感原野上绽放的花朵,人性山谷里湿暖的河流。
”③近年来,董立勃的小说创作仍然循着其创作的轨迹前行,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八月飞雪》《信风》,发表了《小姨的故事》《杀瓜》《远河》等中短篇小说,呈现出其创作的多产。
④现代叙事学认为:“叙事学的主要兴趣,在于叙述的‘谈话’是如何将一个‘故事’(简单地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制作成有组织的‘情节’形式的。
”⑤有学者将小说的叙事功能模式分为情节、情态、情调三类模式,⑥董立勃的小说创作更注重于情节模式的营构。
一尧落难书生情爱模式中国古典戏曲中常常有落难书生与真情女子的爱情故事,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明代高濂的《玉簪记》、清代孔尚任的26DOI院10.16551/ki.1002-1809.2017.06.011当代作家评论 2017年第6期①②③④⑤⑥董立勃的长篇小说有《白豆》《烈日》《清白》《乱草》《静静的下野地》《米香》《远荒》《烧荒》《白麦》《天边的炊烟》《青树》《暗红》《大路朝天》《箫与刀》《信风》《八月飞雪》《流沙如水》《北风卷地》。
徐大隆:《来自天山的神话———董立勃的创作激情》,《黄河》2005年第4期。
董立勃:《我的文学路》,《小说评论》2006年第5期。
近年来董立勃发表的中短篇小说有:《云和草》,《红岩》2010年第5期;《玻璃杯》,《青海湖》2011年第1期;《一个邻居》,《青海湖》2011年第1期;《水下面》,《安徽文学》2011第8期;《小姨的故事》,《时代文学》2011年第3期;《旷野》,《山花》2011年第10期;《杀瓜》,《作家》2012年1月号;《老古和春妮》,《回族文学》2013第1期;《远河》,《清明》2013年第3期;《紫黄》,《作家》2013年第5期;《暴雨》,《长江文艺》2013年第8期;《香妹》,《十月》2014年第3期;《哑巴》,《作家》2014年第4期;《下雪了以后》,《西部》2014年第5期;《梅子和恰克拜》,《小说月报·原创版》2015年第1期;《飞絮慢慢落下》,《回族文学》2015年第2期;《米椒》,《作家》2016年第4期;《春风又绿》,《长江文艺》201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