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细胞因子、CDs和粘附分子
04CD分子和粘附分子
Ⅱ.Adhesion molecules ( AM)
1.Conception 1.Conception
AM是一类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 AM是一类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 ECM)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膜表面糖蛋白 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膜表面糖蛋白, 质(ECM)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膜表面糖蛋白, 大部分AM也属 分子 也属CD 大部分AM也属CD分子
①
8 9
①
• consist of five chain,termed γ, δ, ε, ζ and η • contain ITAM in the cytoplasmic region
(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 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 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
CD3 molecule
• combine with TCR→ → TCR-CD3 complex TCR(CD3分子通过盐桥与 分子通过盐桥与TCR形成 形成TCR-CD3复合物 复合物) 分子通过盐桥与 形成 复合物
signal for T cell * CTLA-4:suppress amplification of activated T cell (bring into play negative regulation )
(CTLA(CTLA-4)
CTLACTLA-4与CD28有一定同 CD28有一定 有一定同 源性,配体均为B7家族 源性,配体均为B7家族
④CD80/CD86 (B7-1 and B7-2 of B7 families)
---V-like domain of extramembrane region ---V combines with CD28/CTLA-4 CD28/CTLA-
C.Fc receptor of immunoglobulin
细胞因子、CDs和粘附分子
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 抗原和黏附分子
内容提要
细胞因子的概念和共同特性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分化群的概念 黏附分子的概念
第一部分 细胞因子 主要内容
细胞因子概述 细胞因子的共同生物学特征
概念
细胞因子(cytokine, CK)
是一类由多种细胞分泌、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 相互作用、具有多种功能的高活性小分子蛋白 质,其在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免疫应答、免疫 调节、炎症反应、造血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
CSF)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 GF) 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
因来源于白细胞,参与白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 而得名。迄今已发现IL-1~IL-38。
白细胞介素(IL)种类和主要生物学活性
2. 干扰素(interferon, IFN)
是一类可介导不同类型细胞生长和分化 的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 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 表皮生长因子(epithelial growth factor,EGF)、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Actions of interferon-
干扰素的主要类型及功能
名称
类型
主要产生细胞
主要功能
IFN-α Ⅰ型干扰素 淋巴细胞、单 抗病毒、免疫调节、促进MHCⅠ 核-巨噬细胞、 类和Ⅱ类分子的表达 树突状细胞
IFN-β Ⅰ型干扰素 成纤维细胞
抗病毒、抗细胞增殖、免疫调节、 促进MHCⅠ类和Ⅱ类分子的表达
免疫学-细胞因子、CD及粘附分子ppt课件
免疫学-细胞因子、CD及粘附分子
33
免疫学-细胞因子、CD及粘附分子
34
2、促进体液免疫 IL-4、6、13刺激B增殖 IL-4促向Th2的分化 调节Ig类别转换:IL-4与IgE TGF-β与IgA
3、免疫抑制作用 TGF-β抑制CTL、Mφ IL-10抑制Mφ
免疫学-细胞因子、CD及粘附分子
激活巨噬细胞,抗病毒,促进 MHC分子表达和抗原提呈,抑 制Th2细胞分化,促进Th1细胞 分化
免疫学-细胞因子、CD及粘附分子
14
(四)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1、概念
• 能使肿瘤组织发生出血性坏死的细胞因 子。
免疫学-细胞因子、CD及粘附分子
15
2、分型及功能 [1] TNF-α
GM-CSF,G-CSF,M-CSF。 3.主要作用于淋巴样干细胞的细胞因子:IL-7。
4.作用于单个谱系的细胞因子:EPO,TPO,IL-11,IL-15。
免疫学-细胞因子、CD及粘附分子
39
7.3.4 炎症反应的促进剂
• 炎症反应中,IL-1、IL-6、IL-8、
TNFα等可促进炎症细胞的浸润、活化和 炎症介质的释放,可刺激发热引起发烧, 加重炎症。
免疫学-细胞因子、CD及粘附分子
4
TNF-α
Mo/Mφ
远处靶细胞
内分泌
高浓度细胞因子作用于 远处的靶细胞
免疫学-细胞因子、CD及粘附分子
5
7.1.2 细胞因子的种类
根据结构和功能,细胞因子分6类:
白细胞介素 集落刺激因子 干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 趋化因子 生长因子
interleukin,IL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 interferon,IFN 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细胞粘附分子名词解释
细胞粘附分子1. 介绍细胞粘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简称CAM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蛋白质,起到细胞与细胞之间或细胞与基质之间相互黏附和相互作用的重要作用。
它们通过参与细胞间的黏附、信号传导、细胞外基质重构等过程,调节多种生物学过程,如组织发育、免疫应答、肿瘤转移等。
2. 结构和分类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特点,细胞粘附分子可以分为三大类:整合素(integrin)、选择素(selectin)和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这些分子通常由多个亚基组成,并通过不同的结构域实现其功能。
2.1 整合素整合素是一类跨膜受体,由α亚基和β亚基组成。
它们通过连接细胞内的骨架蛋白与外界的基质分子进行相互作用。
整合素在机体中广泛存在,并参与多种重要的生理过程,如血小板聚集、细胞黏附和迁移等。
2.2 选择素选择素是一类单链跨膜蛋白,分为P-选择素、E-选择素和L-选择素等多个亚型。
它们主要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过程中的细胞间黏附。
选择素通过与其配体结合,介导白细胞滚动、粘附和迁移。
2.3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是一类具有相似结构域的蛋白质,包括IgG、IgM、IgA等多种亚型。
这些分子通过其Ig-like结构域参与细胞间的黏附和信号传导。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在免疫系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抗原识别、淋巴细胞激活等。
3. 功能和作用3.1 细胞黏附细胞黏附是细胞与细胞之间或细胞与基质之间相互接触并保持连接的过程。
细胞粘附分子通过其特定的配体结合能力,调节细胞间的黏附程度。
细胞黏附不仅参与了组织的构建和稳定,还影响细胞的形态、迁移和信号传导等生物学过程。
3.2 信号传导细胞粘附分子与其配体结合后,可以通过激活多种信号通路来调控细胞的功能。
例如,整合素与基质分子结合后可以激活PI3K/Akt和MAPK等信号通路,影响细胞增殖和存活。
选择素介导的黏附也可以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如NF-κB、JNK等,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
细胞因子,CD分子,粘附分子
4、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 能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 祖细胞增殖分化,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 落的细胞因子。如:M-CSF。
5、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
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 能吸引免疫细胞到 免疫应答局部,参与免疫调节和免疫病理反应。
细胞
T 细胞 B 细胞 NK 细胞 树突状细胞
CD 分子
CD2, CD3, CD4, CD8, CD28 CD40, CD80, CD86 CD16, CD56, CD94, CD83, CD80, CD86, CD85
黏附分子
adhesion molecules AM
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 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并黏附的膜表面 糖蛋白。以配体-受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
2、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
可直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细胞因子,包括 TNF-,TNF-等
3、干扰素(interferon IFN)
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I型: IFN-、IFN- (抗病毒、抗肿瘤) II型: IFN- (免疫调节)
6、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 GF)
具有促进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如表皮 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细胞之间相互识别的物质基础是细胞 膜分子,包括细胞表面的多种抗原、受体 和其他分子。有些细胞表面分子通常也称 为细胞表面标记。其中白细胞分化抗原和 粘附分子是两类重要的细胞膜分子。
具有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协同性和网络性。
自分泌 (autocrine)
细胞因子分化抗原及黏附分子)j课件
细胞因子分化抗原的发现始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对T淋巴 细胞表面分子的研究,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这些分子的结构 和功能。
作用机制
细胞因子分化抗原的作用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与配体的 结合、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以及细胞内效应分子的调控等。 这些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细胞的生长、发育和疾病发 生过程。
02
黏附分子的概述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黏附分子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黏附分子是指细胞表面表达的参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相互结合或接触的分 子。它们在细胞信号转导、细胞识别、细胞与基质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肿瘤转移 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分类
黏附分子可分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钙黏蛋白家族 等。
黏附分子的功能
参与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
01
在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过程中,白细胞通过黏附分子与血管内
皮细胞紧密结合,实现穿越血管壁的迁移。
参与肿瘤细胞的转移
02
肿瘤细胞表面表达的黏附分子可与血管内皮细胞或基质细胞相
互作用,促进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
参与细胞间的识别与通讯
03
黏附分子在细胞间的识别和通讯中发挥关键作用,如T细胞与抗
ERA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细胞因子分化抗原(CD antigens)是一类在细胞表面表 达的蛋白质分子,它们参与细胞 间的相互作用和信号转导。
分类
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细胞因 子分化抗原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如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整合素 家族、选择素家族等。
细胞因子分化抗原的功能
细胞识别与相互作用
细胞黏附与迁移
化,以及炎症和肿瘤的发展。
04 细胞因子、CDs和粘附分子
分布
广泛分布于几乎所有细胞表面, 广泛分布于几乎所有细胞表面,也可成为 可溶性的黏附分子分布于细胞外基质中。 可溶性的黏附分子分布于细胞外基质中。
功能
参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 参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免疫应答和免疫 调节 炎症过程中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 促使淋巴细胞归巢 粘附分子与肿瘤 参与伤口愈合和血栓形成
CD是指单克隆抗体群, CD是指单克隆抗体群,但在实际研究中 是指单克隆抗体群 若无特别说明,CD主要是指分化抗原, 主要是指分化抗原, 若无特别说明,CD主要是指分化抗原 即细胞膜分子的命名编号(1-339)。 339)。 即细胞膜分子的命名编号(
参与免疫细胞识别与相关信号转导 CD分子 的CD分子
第四讲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 CDs和粘附分子 CDs和粘附分子
内容提要
细胞因子的概念和共同特性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分化群的概念 常见的CD分子 常见的CD分子 粘附分子的概念
细胞因子 主 要 内 容
细胞因子概述 细胞因子的共同生物学特征
概
念
细胞因子(cytokine, CK) CK) 细胞因子(
BCRBCR- Igα/Igβcomplex
参与提供免疫细胞活化共刺激信号 CD分子 的CD分子
CD28分布于 CD28分布于CD4+T细胞、50% CD8+ T细胞、浆 分布于CD4 细胞、 细胞、 细胞和部分活化的B细胞。 细胞和部分活化的B细胞。 CD28的配体是 CD28的配体是B7-1和B7-2。B7主要分布于B细胞 的配体是B7 B7B7主要分布于 主要分布于B APC细胞表面 两者结合产生协同刺激信号, 细胞表面。 和APC细胞表面。两者结合产生协同刺激信号, 参与T细胞活化。 参与T细胞活化。 CTLACTLA-4(CD152) 与CD28有高度同源性,活化 CD152) CD28有高度同源性 有高度同源性, 细胞表达,并高亲和力结合B7, 的T细胞表达,并高亲和力结合B7,产生抑制信 号。
医学免疫学课件:细胞因子、CD分子和黏附分子
抗病毒细胞
Alick Isaacs(1921-1967)
8
肿瘤坏死因子医学免疫学 Nhomakorabea(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 TNF-α:参与抗肿瘤、介导 炎症反应;与内毒素休克 及恶病质形成有关。
❖ TNF-β:又称淋巴毒素 (lymphotoxin, LT), 主要 由淋巴细胞等产生。
医学免疫学
中性粒细胞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穿过血管内皮
12
细胞因子受体
分类
医学免疫学
细胞因子只有与其 相应受体结合才能 发挥生物学活性
公有亚基
13
细胞因子作用的共同特点医学免疫学
❖ 分泌特点:局部性;主要以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发 挥作用,少数细胞因子也可以内分泌方式发挥作用
IL-12 IL-2
T细胞
及其它
2
第五章 细胞因子 医学免疫学
❖ 细胞因子的定义 ❖ 细胞因子的分类与命名 ❖ 细胞因子受体 ❖ 细胞因子作用的共同特点 ❖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 细胞因子与临床
4
细胞因子(cytokine,CK)的定医义学免疫学
一类由多种细胞分泌的具有多种功能的高 活性小分子蛋白(8-80kDa)。
❖作用特点:高效性;短暂性(自限性);复 杂性(多样性、重叠性、双向性、网络性) ;细胞因子受体有天然拮抗剂
17
多样性 双向性
医学免疫学
重叠性
18
医学免疫学
Kuby, Immunology. 7th
19
医学免疫学
各种细胞因 子效应彼此 影响,其合 成与分泌相 互调节,受 体表达相互 制约。
网络性
24
Bubble-boy
细胞黏附分子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
细胞黏附分子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当我们受到外界刺激时,细胞需要作出相应的反应,这就需要靠信号传递和细胞黏附分子的参与。
在发生炎症时,细胞黏附分子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讨论细胞黏附分子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
一、细胞黏附分子的种类及作用细胞黏附分子是一类分子,可以使细胞相互粘附,起到联系和信号传导的作用。
在机体的炎症反应中,细胞黏附分子的主要作用是使白细胞同炎症部位中的其他细胞相互粘附,形成炎症反应所必须的聚集。
细胞黏附分子有四大类:整合素、选择素、黏附分子家族和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其中,整合素和选择素是最重要的两类分子。
整合素是一类膜蛋白,由α和β亚单位组成,它们可以连接细胞外基质,并向细胞内或外部传递信号。
在炎症反应中,整合素在白细胞与其他细胞(如内皮细胞和血小板)之间、白细胞与上皮细胞之间,以及白细胞与胶原蛋白等基质分子之间,发挥着关键作用。
选择素也是一类膜蛋白,分为E、P和L三种。
它们主要存在于内皮细胞上,当内皮细胞受到炎症刺激时,可以通过调节选择素的表达和/或活性来吸引白细胞附着在内皮细胞表面。
二、炎症反应中细胞黏附分子的作用及机制炎症反应是一种机体的防御方式。
在炎症反应中,炎症部位会出现局部充血、渗出、组织损伤等现象。
这些现象与细胞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当机体受到刺激时,炎症部位会出现粘附分子的表达和活性上调。
白细胞通过与粘附分子结合,粘附在内皮细胞表面,然后通过细胞移动向炎症部位进一步聚集,事实上它们甚至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穿越内皮细胞层。
这种聚集进一步加重了炎症病变,通过释放炎性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来增加炎症反应。
这种过程既破坏了正常的组织结构,又会导致浸润细胞的产生,产生疼痛和肿胀等症状。
三、细胞黏附分子的作用机制细胞黏附分子的作用机制包括多种机制,如在白细胞与目标细胞之间建立“桥梁”,并促进白细胞向感兴趣的化学物质靠近;它们也可以调节白细胞和细胞外基质,从而对细胞黏附的质量和时间进行调控。
细胞因子CDs和粘附分子
BCR- Igα/Igβcomplex
应激性和瞬时性。
理化特征
一般分子量为6~60KD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 多以单体形式存在,少数为二聚体(如IL-12) 或三聚体(如TNF)。 一些细胞因子去糖基化后失去生物活性,如 EPO等。但某些细胞因子去糖基化后生物活 性不受 响,如IL-2等。
分类和命名
按其来源可分为
淋巴因子(lymphokine)
CD3分子由γ、δ、ε、ζ(zeta)和η(eta)五 种链组成
CD4 为单链跨膜糖蛋白,胞膜外结构为IgSF成 员,共有4个结构域,CD4分子的第1、2个结构 域可与APC细胞表达的MHC-II类分子的非多态 区结合,参与信号转导。
பைடு நூலகம்
CD4+ T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Th)
CD8 是由αβ链借二硫键连接的异源二聚体, 胞外区结构均属IgSF。α链V样区与MHC-I类 分子非多态的α3区域结合,参与T细胞活化和
单核因子(monokine)
按其主要生物学功能分类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干扰素(interferon,
IL)
IFN)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necrosis factor, TNF)
stimulating factor,
细胞粘附分子-PPT
细胞表面粘附分子一般就是 ECM 中与粘附 相
关得蛋白质或多糖分子得受体。这些受体介导 了细胞得粘附和移动
几乎所有得 ECM 和细胞表面粘附分子都就 是
糖蛋白,其糖链直接或间接地与细胞粘附有关
细胞间与细胞和 ECM 得粘附
已知得 ECM 有: 胶原、纤连蛋白、层连蛋白、玻连蛋(vitronectin, Vn )、骨桥蛋白(osteopontin, Op )等
① 血浆 Fn:存在于血浆,可溶
② 细胞 Fn:由细胞分泌并定位于细胞表面或进入胞外基质, 仅在 pH 小于 3 或大于 10、5 时才溶解
✓ 随着研究发展,在羊水、脑积液、精液等体液及细胞外得基 质中发现有 Fn。唯独红细胞和胚胎神经脊细胞不含 Fn
✓ Fn 单体分子量为 250,000 左右,一般以二聚体形式存在。也 有 Fn 形成多聚体,如成纤维细胞 Fn。全分子含糖量为 5~12%
➢ α 和 β 亚基都就是 Ⅰ型跨膜糖蛋白。绝大多数情况 下,
C 端胞内肽段很短,小于 50 个氨基酸(β4 亚基除外, > 1000 个)
➢ α 和 β 亚基得 N 侧胞外肽段相互以非共价键结合形 成二聚体。 α 和 β 亚基均含有丰富得二硫键,产生较 为紧密得折叠结构,有利于抵抗细胞蛋白酶得水解
Ln得 结构
硫酸酯结 合位点
Ⅳ 型胶原 结合位点 螺旋卷曲型 α 螺旋
胶原或硫酸酯 结合位点 整连蛋白或巢蛋白 结合位点
轴突结合位点
硫酸肝素结合位点
② Ln 得蛋白糖链 ✓ Ln 含糖达 12~15%,绝大部分得聚糖就是复杂型 N-聚 糖,结构形式多样
✓ 基本特征:末端存在半乳糖,也有唾液酸和多聚乙 酰氨基乳糖结构
Fn 主要通过 3 种间接途径以完成其功能
细胞因子与细胞黏附因子的测定
细胞因子与细胞黏附因子的测定细胞因子和细胞黏附因子是生物医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它们在免疫反应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两个概念,看看它们的测定如何揭示我们身体的秘密。
细胞因子是一些小分子,像信使一样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
它们有很多种类,比如白细胞介素和干扰素。
细胞因子的测定,通常用的是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想象一下,ELISA就像是一个精密的仪器,能捕捉细胞因子的“踪迹”。
这就像侦探在寻找蛛丝马迹。
通过这个过程,我们能量化这些因子的浓度,了解身体的免疫状态。
接下来,细胞黏附因子则是另一回事。
这些因子帮助细胞“粘”在一起,形成组织。
比如,免疫细胞就需要通过黏附因子才能与其他细胞相互作用。
黏附因子的测定也很重要,通常采用流式细胞术。
流式细胞术像是一个高速摄像机,可以捕捉细胞的动态。
通过这种技术,我们能看到细胞如何相互作用,这真是太酷了!在细胞因子的测定中,首先需要收集样本。
这可以是血液、唾液,甚至是组织液。
样本准备完毕后,就开始了ELISA的步骤。
我们会用特定的抗体来捕捉目标细胞因子。
然后,通过加入显色底物,观察颜色变化,来判断细胞因子的浓度。
像是在做化学实验,充满了期待和惊喜。
对于细胞黏附因子的测定,样本的处理稍微复杂一点。
流式细胞术需要将细胞分散,保证每个细胞都能被单独分析。
然后,使用荧光标记的抗体,与细胞黏附因子结合。
细胞在激光束下流动,检测器会记录每个细胞的荧光强度。
这种直观的方式,让我们能深刻了解细胞的行为。
细胞因子和细胞黏附因子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持久性。
例如,炎症反应中的细胞因子可以促进白细胞的黏附,使其更快速地到达受伤部位。
反过来,细胞黏附因子也能影响细胞因子的释放。
因此,二者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失衡会导致免疫系统紊乱,甚至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临床研究中,这些测定常常被用来监测病情和疗效。
例如,在某些癌症患者中,细胞因子的升高可能意味着肿瘤的进展。
细胞因子与细胞黏附因子的测定
细胞因子与细胞黏附因子的测定在生命的微观世界中,细胞因子和细胞黏附因子如同神秘的“信使”和“纽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参与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功能,还在免疫反应、炎症过程以及组织修复等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因此,对细胞因子和细胞黏附因子的准确测定,成为了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的重要环节。
细胞因子是一类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
它们通过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等方式发挥作用,调节细胞的免疫应答、炎症反应、造血功能等。
常见的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如 IL-1、IL-2 等)、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等。
细胞黏附因子则是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分子。
它们在细胞的迁移、分化、组织形成以及免疫细胞的识别和活化等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细胞黏附因子主要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和钙黏蛋白家族等。
测定细胞因子和细胞黏附因子的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其原理是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使酶标记的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
通过测定酶反应产物的量来确定样品中待测物质的含量。
ELISA 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等优点,适用于对大批量样品进行检测。
流式细胞术也是常用的检测手段之一。
它可以在单细胞水平上对细胞因子和细胞黏附因子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通过荧光标记的抗体与细胞表面的相应分子结合,利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进行快速分析,能够同时检测多种细胞因子和细胞黏附因子的表达情况,并获取细胞的其他相关信息。
此外,还有蛋白质芯片技术。
它将大量不同的蛋白质分子固定在芯片表面,与样品中的细胞因子或细胞黏附因子进行特异性结合,通过检测芯片上的信号来实现对多种分子的同时检测。
这种方法具有高通量、快速、灵敏等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
细胞因子分化抗原及黏附分子
2、黏附分子得分类
▽整合素家族(integrin family) ▽选择素家族(selectin family) ▽黏蛋白样血管地址素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immunoglogulin superfamily, IgSF)
▽钙黏蛋白家族 (cadherin)
3、黏附分子得常见功能
(1)免疫细胞识别中得辅助受体和协同刺激分子 免疫应答得诱导阶段----TL活化
2、细胞因子得命名
通常根据来源及生物学作用命名。 单核因子(monokine) 淋巴因子(lyphokine)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
3、细胞因子得共同特点
(1)小分子多肽,低浓度高活性,与细胞表面相应受体 结合发挥作用。
内皮细胞
NK1+T
(二) 细胞因子得分类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由白细胞和其她细胞产生得介导细胞间相互作用得细胞因子。
已发现35种:IL-1 ~ IL-35
功能: (1)促进细胞免疫: IL-1、 IL-2、 IL-12、 IL-15 (2)促进体液免疫:IL-2、 IL-4 、IL-5 、IL-6、 IL-10 、IL-13 (3)刺激造血: IL-3、 IL-7、 IL-11 (4)参与炎症反应 : IL-1、 IL-6、 IL-8、 IL-16
其中IL-1、 IL-6、和TNF- a 称为内源性致热原。
T细胞生长因子 参与促进体液免疫
参与促进细胞免疫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
10
2、干扰素 (interferon,IF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D8 是由αβ链借二硫键连接的异源二聚体, 是由αβ链借二硫键连接的异源二聚体 链借二硫键连接的异源二聚体, 胞外区结构均属IgSF。 胞外区结构均属IgSF。α链V样区与MHC-I类 样区与MHC分子非多态的α3区域结合 参与T 分子非多态的α3区域结合,参与T细胞活化和 区域结合, 增殖的信号转导。 增殖的信号转导。 CD8+T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CTL)。 细胞是细胞毒性 细胞(CTL)。 是细胞毒性T
参与T细胞识别与相关信号转导:CD3、 参与T细胞识别与相关信号转导:CD3、 CD4、 CD8、CD2、 CD4、 CD8、CD2、CD58 参与B细胞识别与相关信号转导: 参与B细胞识别与相关信号转导: CD79a/CD79b、CD19、CD21、 CD79a/CD79b、CD19、CD21、CD81
Igα/Igβ(CD79 a/b) )
1. 结构 --- 由两条低分子量的肽链构 ---由两条低分子量的肽链构 成,含很长的胞浆区
2.功能 --- 参 与 BCR 的 组 装 , 稳 定 BCR结构 BCR结构 ---传递BCR识别抗原的第一 ---传递 传递BCR识别抗原的第一 信号到B 信号到B细胞中 ---BCR-Igα/Igβ 复 合 体 : 与 ---BCR-Igα/Igβ 第一信号的产生与传递有 关。
CD是指单克隆抗体群, CD是指单克隆抗体群,但在实际研究中 是指单克隆抗体群 若无特别说明,CD主要是指分化抗原, 主要是指分化抗原, 若无特别说明,CD主要是指分化抗原 即细胞膜分子的命名编号(1-339)。 339)。 即细胞膜分子的命名编号(
参与免疫细胞识别与相关信号转导 CD分子 的CD分子
分类和命名
按其来源可分为
淋巴因子(lymphokine) 淋巴因子(lymphokine) 单核因子( 单核因子( monokine )
按其主要生物学功能分类
白细胞介素(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 干扰素( IFN) 干扰素(interferon, IFN)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TNF) 肿瘤坏死因子(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集落刺激因子( CSF) CSF) 生长因子( GF)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 GF) 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 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
是一类由细胞分泌、具有多种功能的高活性小 是一类由细胞分泌、具有多种功能的高活性小 分子蛋白质(分子量约8-80kDa),其在免疫细 分子蛋白质(分子量约8 80kDa),其在免疫细 ), 胞分化发育、免疫应答、免疫调节、炎症反应、 胞分化发育、免疫应答、免疫调节、炎症反应、 发育 造血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 造血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
Next lecture
MHC— MHC—主要组织相 容性复合物
第一节 细胞因子概述
细胞因子的来源和分布
免疫细胞 非免疫细胞 某些肿瘤细胞
产生特点
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不同的细胞因子: 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不同的细胞因子:如单核 细胞可以产生IL-1、6、8、10、TNF、 巨噬 细胞可以产生 、 、 、 、 、 GM- CSF 、IFN-γ及TGF-β等; 及 等 多种细胞在不同条件下亦可分泌同一种细胞因 子:如IL-l主要由单核 巨噬细胞产生,B细胞、 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细胞、 主要由单核 巨噬细胞产生 细胞 NK细胞、成纤维细胞分泌 细胞、成纤维细胞分泌IL-l。 细胞 。 应激性和瞬时性。 应激性和瞬时性。
CD40配体 CD40L) CD40配体 ( CD40L)表达于活化的 CD4+T细胞和CD8+T细胞,结合B细胞表面 细胞和CD8 细胞,结合B 的CD40分子,辅助B细胞活化。 CD40分子 辅助B细胞活化。 分子,
第二节
粘附分子
粘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s, AM) AM)
BCRBCR- Igα/Igβcomplex
参与提供免疫细胞活化共刺激信号 CD分子 的CD分子
CD28分布于 CD28分布于CD4+T细胞、50% CD8+ T细胞、浆 分布于CD4 细胞、 细胞、 细胞和部分活化的B细胞。 细胞和部分活化的B细胞。 CD28的配体是 CD28的配体是B7-1和B7-2。B7主要分布于B细胞 的配体是B7 B7B7主要分布于 主要分布于B APC细胞表面 两者结合产生协同刺激信号, 细胞表面。 和APC细胞表面。两者结合产生协同刺激信号, 参与T细胞活化。 参与T细胞活化。 CTLACTLA-4(CD152) 与CD28有高度同源性,活化 CD152) CD28有高度同源性 有高度同源性, 细胞表达,并高亲和力结合B7, 的T细胞表达,并高亲和力结合B7,产生抑制信 号。
CD4 为单链跨膜糖蛋白,胞膜外结构为IgSF成 为单链跨膜糖蛋白,胞膜外结构为IgSF成 员,共有4个结构域,CD4分子的第1、2个结构 共有4个结构域,CD4分子的第 分子的第1 域可与APC细胞表达的 域可与APC细胞表达的MHC-II类分子的非多态 细胞表达的MHC-II类分子的非多态 区结合,参与信号转导。 区结合,参与信号转导。 CD4+ T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Th) 细胞为辅助性 细胞(Th) 为辅助性T
与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
IL-12R CD4 IL-12 NK IL-12R
Mφ
多向性、 多向性、重叠性
协同性、拮抗性 协同性、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参与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发育 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 参与固有免疫和炎症反应 其他:刺激造血、促进血管生成、致疼等效应。 其他:刺激造血、促进血管生成、致疼等效应。
作用方式:自分泌,旁分泌,内分泌 作用方式:自分泌,旁分泌,
Autocrine (自分泌) 自分泌) 自分泌
T cell IL-2R
IL-2
Paracrine (旁分泌) 旁分泌) 旁分泌
IL-12
T ce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l
IL-12R
Endocrine (内分泌): IL-1, IL-6, TNFa 内分泌) 内分泌
复杂性
重叠性:不同的细胞因子可作用于同一种细胞, 重叠性:不同的细胞因子可作用于同一种细胞,产 生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学效应。 生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学效应。 双向性:同一种细胞因子可能在不同的微环境下显 双向性: 示相反的生物学效应。 示相反的生物学效应。 网络性各种细胞因子相互影响。 网络性各种细胞因子相互影响。
理化特征
一般分子量为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 一般分子量为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 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 多以单体形式存在,少数为二聚体( IL-12) 多以单体形式存在,少数为二聚体(如IL-12) 单体形式存在 或三聚体( TNF)。 或三聚体(如TNF)。 一些细胞因子去糖基化后失去生物活性, 一些细胞因子去糖基化后失去生物活性,如 细胞因子去糖基化后失去生物活性 EPO等。但某些细胞因子去糖基化后生物活 等 性不受影响, 性不受影响,如IL-2等。 等
CD3 CD3与T CD3与 细胞受体组成 TCR / CD3复合 CD3复合 物,分布于所有 成熟T 成熟T细胞和部 分胸腺细胞表面, 分胸腺细胞表面, TCR信号转导 在TCR信号转导 过程中起关键作 用。
CD3分子由 CD3分子由γ、δ、ε、ζ(zeta)和η(eta)五 分子由γ zeta) eta) 种链组成
第一节 人白细胞分化抗原
免疫细胞间相互识别及传递信息的物质基 础是表达于细胞膜表面的功能分子, 础是表达于细胞膜表面的功能分子,即细 胞表面标志( 胞表面标志(surface marker),包括多种 marker), ),包括多种 抗原、表面受体和其他分子。 抗原、表面受体和其他分子。
白细胞分化抗原 ( 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LDA) 是指是指细胞在不同分化阶段、分化成 是指是指细胞在不同分化阶段、 熟为不同谱系和受不同刺激而活化过程 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抗原。 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抗原。 的细胞表面抗原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细胞因子作用的共同特点
多样性:一种细胞因子可以作用于多种细胞。 多样性:一种细胞因子可以作用于多种细胞。 高效性:细胞因子与其受体以高亲和力结合, 高效性:细胞因子与其受体以高亲和力结合, 微量即可发挥作用。 微量即可发挥作用。 局部性:主要是自分泌和旁分泌, 局部性:主要是自分泌和旁分泌,少数是内分 泌的分式作用。 泌的分式作用。 短暂性:短时间内合成和分泌。 短暂性:短时间内合成和分泌。
这此类抗原除在白细胞表达外,也可在 这此类抗原除在白细胞表达外, 红系和巨核细胞/血小板谱系表达; 红系和巨核细胞/血小板谱系表达;亦广 泛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 泛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 上皮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等非造血细 胞。
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鉴定与分类
将来自不同实验室、能识别同一分化抗原的多 将来自不同实验室、 种单克隆抗体归为同一个分化群 种单克隆抗体归为同一个分化群(cluster of 分化群( differentiation,CD), differentiation,CD),并以序号表示不同的 ),并以序号表示不同的 分化群。 分化群。 分化群(CD)识别的分化抗原称CD分子 分子。 分化群(CD)识别的分化抗原称CD分子。
CD2 又称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2(LFA-2), 又称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2 LFACD2分子的配体主要是 CD2分子的配体主要是CD58(LFA-3)。 分子的配体主要是CD58(LFACD2与CD58结合 促进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功能, CD2与CD58结合,促进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功能, 结合, 主要通过增强T细胞与APC或靶细胞之间的黏附 主要通过增强T细胞与APC或靶细胞之间的黏附, 或靶细胞之间的黏附, 以及CD2分子介导的信号转导 以及CD2分子介导的信号转导。 分子介导的信号转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