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季沪教版五四制五年级语文下学期古诗诵读《田上》《淮上渔者》教案2

合集下载

沪教版第二册《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沪教版第二册《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沪教版第二册《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沪教版第二册《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此诗的学习知道这是一首赞美江上渔者的诗歌,从而启发学生联想到父母工作的辛苦。

2.发挥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重、难点:体会捕鱼人所冒的危险。

教学材料:学生自制道具。

教学过程:
一、出示古诗《江上渔者》
1.介绍作者范仲淹。

2.重点字词的解释。

但:只。

3.教师解释诗句的含义。

大江上来来往往的读书做官的人们,只知道鲈鱼味道鲜美、喜爱它,却不知捕鱼人所冒的风险。

你看,江中那小船像一片树叶在大风大浪里摇摆飘荡,一会儿爬上浪尖,一会儿跃入浪谷又看不见了。

二、朗读古诗《江上渔者》
1.教师领读古诗。

2.学生有语气的练习朗读。

3.师生对读。

三、古诗表演《江上渔者》
1.根据古诗的意思创编情景剧《江上渔者》。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诵读《田上》《淮上渔者》 1教案 沪教版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诵读《田上》《淮上渔者》 1教案 沪教版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诵读《田上》《淮上渔者》 1教案沪教版古诗简析:1.《田上》这诗里写的情景是农民披着蓑衣半夜冒雨去耕田,人和牛都精疲力竭了,天还没有亮,此间辛苦,可想而知。

2.《淮上渔者》写白头钓翁以船为家,露宿野餐。

新钓鲈鱼,吹火荻花,举家得以就食,终年顶风扁舟垂钓实为不得已而为之的谋生手段。

古诗注释:1.雨足:雨量充足。

2.高田白:高处田里积满了一片白亮亮的水。

3.披蓑:披着蓑衣。

4.俱:都。

5.殊:竟。

6.白头波:江中白色的浪头。

7.逐:跟随。

8.浦:水边;岸边。

9.荻:与芦苇相似的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教学目标:1.学习《田上》,了解诗人描绘的农民冒雨半夜起来耕田情景,感受在封建社会里农民十分沉重的劳动。

学习《淮上渔者》描写一个在淮河上靠打渔为生的老渔夫打鱼的情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淮上渔者》。

3.能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品悟、诵读,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学习第一首诗)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引入此诗。

崔道融的诗流传的不多。

其风格或清新,或凝重,比较多样。

2.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3.精读课文理解古诗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

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以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4.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1)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雨下得太大了,连高处的田地里都是白茫茫一片水。

农夫披着蓑衣半夜就去耕地了。

(2)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人和牛累得筋疲力尽,可是东方的天竟还没有亮。

5.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二、(学习第二首诗)读题,解题。

(一)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

(自由读)(二)品读感悟。

1.结合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古诗诵读田上淮上渔者》鲈鱼

《古诗诵读田上淮上渔者》鲈鱼

《古诗诵读田上淮上渔者》鲈鱼【外形特征】体延长而侧扁,一般体长30~40厘米,体重400~1000克、眼间隔微凹。

其间有4条隆起线。

口大,下颌长于上颌。

吻尖,牙细小,在两颌、犁骨及腭骨上排列成绒毛状牙带。

前鳃盖骨后缘有细锯齿,隅角及下缘有钝棘。

侧线完全与体背缘平行、体被细小栉鳞,皮层粗糙,鳞片不易脱落、体背侧为青灰色。

腹侧为灰白色,体侧及背鳍鳍棘部散布着黑色斑点。

随年龄增长,斑点逐渐不明显。

背鳍2个稍分离。

第一背鳍发达并有12根硬棘。

第二背鳍由13根鳍条组成;腹鳍位于胸鳍始点稍后方。

第二背鳍基部浅黄色,胸鳍黄绿色,尾鳝叉形呈浅褐色。

【产地】鲈鱼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及通海的淡水水体中均产之,黄海、渤海较多。

为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也是发展海水养殖的品种。

主要产地是青岛、石岛、秦皇岛及舟山群岛等地、渔期为春、秋两季,每年的10~11月份为盛渔期。

喜栖息于河口咸淡水,也能生活于淡水。

性凶猛,以鱼、虾为食。

个体大,最大可长至30~50市斤,一般为3~5市斤。

【经济价值】鲈鱼肉质坚实洁白,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口味鲜美。

鲈鱼因其体表肤色有差异而分白鲈和黑鲈。

黑鲈的黑色斑点不明显,除腹部灰白色外,背侧为古铜色或暗棕色;白鲈鱼体色较自,两侧有不规则的黑点。

鲈鱼是出口品种,其英文名为Japaneswseabass,输往国别和地区:日本,香港、澳门。

出口口岸: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

【淡水养殖】一、地塘建造选择水源丰富,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地方建池。

每口池塘5~8亩,呈长方形,南北走向较好。

要求池底平坦,砂泥底质,池岸牢固,池深2米。

他底要埋设进、排水管道。

同时配备1—2台的增氧机,养殖场要有发电备用机组。

临放养时要做好池塘清淤消毒,可在放苗前一周每亩用50公斤生石灰或5—10公斤漂白粉干池泼洒消毒。

放苗前要施肥培养池水的基础饵料,使池水呈油绿色或茶褐色为宜。

二、苗种培育从海区捕捞的鲈苗(体长~2厘米),要经过淡化至盐度4~7‰后投入暂养池(盐度1‰),放养品种以北方海区天然鲈苗最佳,由于理化因子不同,苗种生长快,个体大,可缩短养殖周期,增加经济效益。

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诵读《田上》《淮上渔者》 1教案 沪教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诵读《田上》《淮上渔者》 1教案 沪教版

古诗《田上》《淮上渔者》古诗简析:1.《田上》这诗里写的情景是农民披着蓑衣半夜冒雨去耕田,人和牛都精疲力竭了,天还没有亮,此间辛苦,可想而知。

2.《淮上渔者》写白头钓翁以船为家,露宿野餐。

新钓鲈鱼,吹火荻花,举家得以就食,终年顶风扁舟垂钓实为不得已而为之的谋生手段。

古诗注释:1.雨足:雨量充足。

2.高田白:高处田里积满了一片白亮亮的水。

3.披蓑:披着蓑衣。

4.俱:都。

5.殊:竟。

6.白头波:江中白色的浪头。

7.逐:跟随。

8.浦:水边;岸边。

9.荻:与芦苇相似的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教学目标:1.学习《田上》,了解诗人描绘的农民冒雨半夜起来耕田情景,感受在封建社会里农民十分沉重的劳动。

学习《淮上渔者》描写一个在淮河上靠打渔为生的老渔夫打鱼的情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淮上渔者》。

3.能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品悟、诵读,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学习第一首诗)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引入此诗。

崔道融的诗流传的不多。

其风格或清新,或凝重,比较多样。

2.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3.精读课文理解古诗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

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以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4.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1)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雨下得太大了,连高处的田地里都是白茫茫一片水。

农夫披着蓑衣半夜就去耕地了。

(2)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人和牛累得筋疲力尽,可是东方的天竟还没有亮。

5.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二、(学习第二首诗)读题,解题。

(一)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

(自由读)(二)品读感悟。

1.结合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采蒲台的苇》教案设计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采蒲台的苇》教案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简要复述“妇女们用孩子作掩护保护村干部”和“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宁死也不说出八路军的任何事情”这一故事。

2、静心阅读,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和体会“冀中名胜”以及“的苇出在采蒲台”等词句的含义。

3、了解白洋淀“人”和“苇”的关系,感受白洋淀人民宁死不屈,为保卫自己的家园与日寇作英勇顽强的斗争。

教学重点、难点: 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和体会“冀中名胜”以及“的苇出在采蒲台”等词句的含义,进一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内涵。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导入课文。

1、读课题。

(正音,蒲pú) 2、从题目看,课文应该写些什么内容? 3、那么这篇课文写的到底是不是这些内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采蒲台的苇》,文章节选自孙犁的小说《白洋淀纪事》,齐读课题。

二、阅读故事,自主研读。

(学习4-11节) 1、在孙犁眼中,“的苇出在采蒲台”,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从文中找到这句话(“的苇出在采蒲台”),再读读这句话之后引出的故事,说说读了之后你有什么疑惑? 2、作者明明认为“的苇出在采蒲台”,可之后怎么没有写苇,写的却是人呢?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走进这个感人的故事。

请大家默读课文第4-11节,说说故事中的采蒲台人是怎样的。

你们可以用划有关句子,圈关键词语的方法来体会体会。

出示:这是一群____的采蒲台人。

★机智勇敢 ★宁死不屈 ★团结一心 3、小结:这真是一群勇敢机智、宁死不屈、团结一心的采蒲台人。

(提出复述要求,用黑板上的词语说说这个故事。

) 三、联系故事,理解句意。

(学习1-3节) (一)学习第一节,感受人与“苇”的亲密关系。

1、这个故事明明是在写人,可是孙犁却说“的苇出在采蒲台”,这苇到底是指什么呢?让我们先去看看采蒲台的苇和苇塘。

(1)(出示图片苇),你能简单说说,你对白洋淀的印象吗? (2)在孙犁的眼里,白洋淀又是怎样的呢? (人和苇结合得非常紧。

泊船瓜洲沪教版五年级下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泊船瓜洲沪教版五年级下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三)小组合作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分享交流: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给予评价和建议,促进知识的共享。
3.小组竞赛:开展小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合作评价:对小组合作过程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合作中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引导学生理解“泊船瓜洲”这一景象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3.教育学生要珍惜家乡的美好时光,关爱家乡的一草一木,树立环保意识。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家乡、为国家作贡献的决心。
3.讨论过程:引导学生就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倾听、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给予评价和建议,促进知识的共享。
(四)总结归纳
1.小组竞赛:开展小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竞赛总结:对竞赛过程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4.课后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的阅读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同时,我将注重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江上渔者》教案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江上渔者》教案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江上渔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江上渔者》的背景及含义;2.能够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3.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4.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

难点1.能够理解课文的深层意义;2.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教师为学生介绍课文《江上渔者》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古代渔夫的生活和渔民爱国主义的精神。

第二部分: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朗读课文和讲解的方式,解释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句子,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

第三部分:辅助练习(20分钟)1.情境朗读:教师指定几位学生,分组进行情境朗读,让学生通过情境朗读来理解课文中的情境以及江上渔者的故事。

2.问答练习:教师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第四部分:互动探究(25分钟)1.分组讨论: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向全班汇报自己的讨论成果。

2.填空游戏:教师将课文中一些重要的词汇和句子空出来,让学生填写,以此来检查学生的课文理解能力。

第五部分:评价反思(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和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四、教学策略1.让学生参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提高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学习兴趣。

2.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3.讲解和讨论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讨论的同时,理解和掌握课文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同时,在课后可布置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练习,以检测学生的课文理解能力。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孩子们不但学习了课文《江上渔者》的基本知识,还通过情境朗读、问答练习和讨论,深入了解了古代渔夫的生活和渔民爱国主义精神。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江上渔者》教案三篇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江上渔者》教案三篇

【导语】《江上渔者》这⾸古诗的作者是宋朝诗⼈范仲淹。

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20个字),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江上往来的客⼈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和江⾥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劳动者的艰⾟,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学习⽬标: 1 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习多⾳字“没”。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背诵《江上渔者》这⾸诗。

3 通过学习课⽂,了解诗⼈创作古诗的经历。

知道诗是因景⽣情、因事有感⽽创作的,知道⽂学创作的实质是要在观察⽣活的基础上表达⾃⼰的感受。

学习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

学习难点: 体验诗⼈创作的情感。

教学准备: ⽣字卡⽚、多媒体课件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课时 学习⽬标: 1 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习多⾳字“没”。

2 正确地朗读课⽂。

学习过程: ⼀、图画导⼊,激起共鸣。

1 多媒体出⽰图画(波涛汹涌的江⾯上⼀叶扁⾈起伏)。

学⽣观察图画,说说看到了什么? 2 这是⼀只在风浪中捕鱼的⼩船,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议) 3 宋朝⼤诗⼈范仲淹看到这种情景也有许多感触。

他把⾃⼰的感受通过⼀⾸诗表达了出来,这就是——《江上渔者》。

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诗⼈写的这⾸诗吧! ⼆、初读课⽂,⾃主识字。

1 ⾃⼰读课⽂,勾画⽣字。

2 借助拼⾳,读准⽣字的字⾳。

3 四⼈⼩组合作识字,互相检查读⽣字的情况。

4 指名认读⽣字,师⽣共同正⾳。

开⽕车读、齐读。

5 学⽣练习读课⽂,注意读准⽣字的字⾳。

6 学⽣⾃⼰再读读课⽂,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地⽅不太明⽩? 三、书写⽣字。

1、出⽰⽣字“者、宋、酒、南”,学⽣观察。

重点指导: “酒”注意第九笔是什么?。

2、学⽣练习描红,教师个别辅导。

第⼆课时 学习⽬标: 1、学会“味、鲜、危、险、⾈“5个字。

《古诗诵读田上淮上渔者》崔道融其它诗作欣赏

《古诗诵读田上淮上渔者》崔道融其它诗作欣赏

《古诗诵读田上淮上渔者》崔道融其它诗作欣赏西施滩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

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

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

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

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

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象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

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

”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

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

晚唐诗人罗隐也写过类似的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比较起来,两诗的立意相似,又各具特色。

罗诗议论充分,能联系“时运”来分析国家的兴亡,这比崔诗似觉深入一层;崔诗发议论,不仅诉诸理智,而且诉诸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地揉合在一起,这较之罗诗又有其高出一筹的地方。

溪居即事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这首诗写眼前所见,信手拈来,自然成篇。

所写虽日常生活小事,却能给人以美的薰陶。

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为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点不稀奇的。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采蒲台的苇》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采蒲台的苇》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采蒲台的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苇花的美丽形象。

3.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感受、想象来描绘自然景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描绘自然景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1.课文《采蒲台的苇》2.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回顾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提问:你们知道苇花吗?它在哪些地方出现?你们对它有什么印象?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

三、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五、写作练习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植物,要求学生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其美丽形象。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

2.布置作业:以《家乡的景物》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采蒲台的苇》一文,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学习了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物的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想象,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鼓励。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作者的情感。

例如:“同学们,你们在课文中找到了哪些描述苇花的句子?这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什么?”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操作环节,比如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创作自己的句子。

2017年春季沪教版五四制五年级语文下学期5.22、信任教案3

2017年春季沪教版五四制五年级语文下学期5.22、信任教案3

信任【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沁人心脾、馋涎欲滴”等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逐步理解,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信任,并从中感受被信任的喜悦。

3.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以此次购物的“有趣”为线索,学习简要复述课文;并初步感受本文“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体会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并能以此次购物的“有趣”为线索,简要复述课文。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引导我们购物的告示板。

看,这块告示板就立在作者去外婆家的路上,如果你是作者,当你看到这块告示板是怎么想的呢?(学生交流)这块告示板引发了我们的好奇,所以我和丈夫决定去看个究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打开书,快速轻声读课文,借助填空,简要说说我们的这次采桃经历到底是怎样的?出示填空练习:在一块告示板的指引下,我和丈夫来到一片_________________的桃林,在_____的陪伴下,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品读课文,感受“信任与喜悦”(一)、这真是一次有趣的经历,那么有趣在何处呢?又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让我们跟随作者再次进入桃园,来,快速默读2—7小节,说说此次购物“有趣”之处。

(随机交流)猫狗迎接、纸条留言。

(学生交流后板书)(1)指名读留言内容。

(2)出示句子:朋友,欢迎您。

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祝您愉快!再读读纸条,你从这张纸条中获得哪些信息?(3)在交流中指导朗读。

*、小狗带路、自采桃子。

(学生交流后板书)我们感受到亲手摘桃的愉悦出示:(第四小节)A.学生交流选择这句句子的理由。

板书:喜悦B.交流中抓住“立即”、“欢愉”……C.再次理解“欢愉”。

看桃园图片,随机理解“沁人心脾”、“馋涎欲滴”。

(通过一次次的品读引导学生感悟让我们欢愉的不仅仅是丰实的果子和沁人的香味,不仅仅是亲手采摘桃子,更是主人对让我们的信任)D.指导朗读。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古诗两首:四时田园杂兴|沪教版(秋)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古诗两首:四时田园杂兴|沪教版(秋)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古诗两首:四时田园杂兴|
沪教版(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四时田园杂兴的内容和意义。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3.能够体会并表达出古诗所描绘的田园风光和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四时田园杂兴的内容和意义。

2.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美丽自然景色。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一段田园风景视频,让学生观看并欣赏。

然后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美丽的景色?你们有没有听过古人写的关于田园的诗歌呢?
2.呈现古诗:
教师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诗句,向学生解释其含义。

然后朗读诗句给学生听,并注重节奏感和抑扬顿挫。

接着,教师逐句解读诗句的意义,让学生理解诗句表达的是什么。

3.课文分析: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联想,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4.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田园诗,进行朗读和解读。

小组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诗词,并互相欣赏。

5.展示和总结:
每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选择的诗词,并进行解读和演绎。

同时,教师组织学生们共同总结这些田园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和人物形象,以及古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四、作业布置:
让学生自行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准备下节课朗读和解读。

另外,让他们到田园中观察和感受自然景色,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五、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秋天的美景和感悟。

古诗五首之《淮上与友人别》教案教...

古诗五首之《淮上与友人别》教案教...

•[阅读次数:4724]
25、诗五首备课教师教学课时 3课时参与讨论上课教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感情。

过程与方法:学习欣赏诗歌作品。

知识与技能:背诵理解诗词,体会诗歌意境。

重点:在诵读的...
•[阅读次数:16204]
25.诗五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前二首诗 2、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3、能抑扬顿挫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初步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学法指导:初步了解一些诗人的生平事迹,体会他们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名句作一些浅显的分析 ...。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古诗两首:乡村四月|沪教版〔2022秋〕,(2)】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古诗两首:乡村四月|沪教版〔2022秋〕,(2)】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古诗两首:乡村四月|XX教版〔2022秋〕,(2)】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正确读写“蚕桑〞等词语。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抓住字词,想象画面,体会古诗意境。

4、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5、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想象古诗画面,体会古诗意境。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想象古诗画面,体会古诗意境。

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资源预备:多媒体课件乡村四月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我们学习过许多有关乡村的古诗,今日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我们学习过的这些古诗,老师开一个头,大家一起来背一背,预备好了吗?游XX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同学们记得很精确,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关乡村生活的古诗——《乡村四月》。

〔生读课题〕二、自读诗文,初步感知1、乡村的四月有什么呢?请大家自由朗读全诗,看清老师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思索:你从诗中读出了什么?2、学生谈感受。

〔我们还没学习你就已经读出了这么多东西,真棒!〕3、学生读诗〔读诗的时候,其他同学要留意听,看他读的是否精确〕师随机指导“了〞、“卷〞、“蚕桑〞等字读音。

4、师教学生写生字“蚕桑〞。

〔蚕,天虫为蚕,第一笔是横,不要写成撇,桑叶的桑要想把它写得美观,上面的三个又就要讲究穿插,写得富有改变,给人高低错落之感,来,自己写一写这两个字〕5、全班齐读〔读准字音〕6、同学们,诗读得很流利还不行,我们再读的时候该留意什么呢?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

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谁想读一读?指名读。

〔其他同学要留意听他读的节奏〕7、全班齐读。

8、师: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四月乡村的美景了!下面我们看看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小组合作学习,要求〔1〕结合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在小组内沟通不理解的地方。

〔3〕在小组内每人负责说一句诗的意思。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古诗两首乡村四月|沪教版(2022秋)]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古诗两首乡村四月|沪教版(2022秋)]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古诗两首乡村四月|沪教版(2022秋)]乡村四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吟诵感受到江南初夏满目葱茏的勃勃生机,感受劳动人民的辛勤与能干,激发学生喜欢田园风光,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

2、掌握基本的吟诵规则,有吟诵的兴趣与勇气。

3、初步感悟中国田园诗内容及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1、初步了解用普通话吟诵古诗词的基本规则。

2、感悟江南初夏满目葱茏的勃勃生机及劳动人民的辛勤与能干。

教学难点:让孩子爱上吟诵,能通过吟诵理表现诗意。

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解诗题,了解乡村风情,调动学生学习乡村四月的兴趣。

(设计意图,打开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向往农村生活的情感,为后面理解诗意做铺垫。

)二、吟诵学习《乡村四月》1、师用古人读书方式诵读《乡村四月》,谈让学生感受:诵读和读书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要这样读?(设计意图:引出吟诵的小秘密。

)2、讲解普通话吟诵基本规则。

1、诗句上标注的横线和竖线代表平音和仄音,平阴对应的是一声和二声,仄音对应的是三声和仄声。

2、平音字出现在偶位上读音要长,韵字音要长。

3、入声字音短促。

(设计意图:以这首诗为例子,教给学生普通话的基本吟诵规则,使他们在后面的吟诵学习中有规律可循。

)3、带领学生诵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普通话吟诵古诗词的规则,欣赏吟诵的抑扬顿挫美。

)4、通过吟诵方式理解诗意,再通过吟诵方式来表达。

1、师范吟“绿遍山原”,问学生,你感受到什么?你可以把你的感受吟诵出来吗?此处主要通过吟诵让孩子感受到山原的宽广与葱茏。

再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白满川”,让孩子们通过吟诵能感受到和表现出水田很多,一片亮白。

2、第二句,让学生们说说“雨如烟”了什么?自己尝试吟诵,师启发学生吟诵得慢一些,悠长一些,表现出江南烟雨蒙蒙,无边无际的感觉。

再让学生感受鸟声清脆,给烟雨蒙蒙的江南美景带来了一丝灵动。

随后点名吟诵第二句。

学生评价。

3、生吟诵“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五年级语文16课教案

五年级语文16课教案
(1)读读这段话,了解了什么?
(2)对范仲淹你们还有哪些了解?
1、读题
2、质疑
通过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多元对话解疑合探
(一)出示自学提示1: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用已学过的方法自学生字,难写、难记的生字,同桌互相交流。
(二)检查指导:(1)听写:毫不介意、粗茶淡饭、废寝忘食、贫寒、闭门不出;(2)检查朗读;
(4)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根据学生问题制定学习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自学提示2:
(1)体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作者是怎样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2)试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检查指导:
1、指名说说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2、指名回答作者是怎样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设疑自探
第一课时:
1、出示《江上渔者》,读这首诗,你能看出什么?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这首诗就是宋朝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写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他的故事。
板出课题:范仲淹的故事
2、出示(作者画像,介绍范仲淹)
( )( )( )( )( )( )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那时,他的生活( ),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这便是成语“( )”的由来。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 )。他( ),每天差不多都是( ),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 )。据说,他曾五年(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上渔者》
教学目标:
1.学习《淮上渔者》描写一个在淮河上靠打渔为生的老渔夫打鱼的情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淮上渔者》。

3.能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品悟、诵读,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引入此诗。

2.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3.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

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以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二、品读悟诗情。

1.结合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1)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

江中白浪里有一位白发老渔翁,江岸风声阵阵,老渔翁船行到哪里,家就安在哪里。

(2)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刚才他钓了一条一尺长的鲈鱼,儿孙们便忙着在荻花中生火准备煮鱼。

3.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三、朗读感悟。

四、拓展延伸。

积累崔道融的《溪居即事》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