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耕作与土壤耕作现代化
耕作机械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耕作机械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一、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耕作机械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工具。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耕作机械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详细介绍耕作机械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现状1. 传统耕作机械传统耕作机械主要包括旋耕机、铧式犁、割草机等。
这些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耕作机械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如能耗高、作业效率低、耕地质量差等问题。
2. 现代耕作机械为了解决传统耕作机械的不足,我国研究人员研发出现代耕作机械,主要包括:(1)节能型耕作机械:通过优化机械结构和动力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
(2)高效耕作机械:采用先进的传动系统和控制技术,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
(3)保护性耕作机械:采用精确控制技术和深松、覆盖等手段,保护土壤结构,提高耕地质量。
(4)智能化耕作机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耕作机械的远程监控、智能调度和故障诊断。
三、发展趋势1. 节能环保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节能环保成为耕作机械发展的重要趋势。
未来,耕作机械将更加注重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清洁能源,降低能耗和排放。
2. 高效智能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耕作机械将朝着高效、智能方向发展。
未来,耕作机械将具备更高的作业效率、更精确的控制系统和更智能的故障诊断功能。
3. 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是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未来,耕作机械将更加注重保护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耕地质量。
4. 轻简化随着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和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轻简化成为耕作机械发展的趋势。
未来,耕作机械将更加轻便、易操作,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
5. 多元化为了适应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需求,耕作机械将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未来,耕作机械将具备多种作业模式,适应不同土壤类型和作物种植模式。
四、结论耕作机械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表明,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不同农业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不同农业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不同农业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农业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下面将从传统耕作、有机耕作和转基因耕作三个方面来探讨这种影响。
传统耕作方式是指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特点是大面积的机械化耕作和化学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
这种耕作方式常常导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一方面,机械化耕作会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中微生物的栖息环境受到破坏,从而导致微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另一方面,大量的化学农药和化肥使用会对土壤微生物产生毒害作用,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导致微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有机耕作方式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尽量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采用有机肥料和有机农药来保护农作物的一种耕作方式。
相对于传统耕作方式,有机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为积极。
有机肥料中富含有机物质,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量,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有机农药的使用相对较少,不会对土壤微生物产生毒害作用,从而保护了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
因此,有机耕作方式通常能够增加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
转基因耕作方式是指应用转基因技术来改造农作物的耕作方式。
转基因农作物通常具有抗虫、抗病等特性,可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转基因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比较复杂。
一方面,转基因作物的抗虫、抗病特性使得对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从而减少了对土壤微生物的毒害作用,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
另一方面,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通常伴随着对除草剂的大量使用,这些除草剂可能对土壤微生物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从而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转基因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总的来说,不同的农业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传统耕作方式常常导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而有机耕作方式通常能够增加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
农田土壤的耕作方式
农田土壤的耕作方式农田土壤的耕作方式农田土壤的耕作方式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合理的耕作方式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田产量。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农田土壤耕作方式,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
一、传统耕作方式传统耕作方式是指传统农民在耕地上使用的耕作工具和方法,主要包括手工耕作、畜力耕作和机械耕作。
手工耕作是最传统的方式,农民使用锄头、铁锨等简单工具进行翻耕、松土和除草。
畜力耕作是利用牛、马等家畜进行耕种,可以提高劳动效率。
机械耕作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普遍采用的方式,使用农机具进行耕作,如拖拉机、收割机等。
传统耕作方式的优点是操作简单,适合小规模农田耕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传统耕作方式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畜力,劳动强度大,降低了农作物的生产效率。
其次,传统耕作方式容易造成土壤的密实化和排水不畅,影响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
此外,传统耕作方式容易造成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二、保护性耕作方式保护性耕作方式是近年来提倡的一种耕作模式,旨在减少土壤侵蚀、保护土壤水分和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具体措施包括减少翻耕次数、保持农田水分、保留秸秆覆盖、采用轮作休耕等。
保护性耕作方式的优点是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侵蚀、提高水分和养分的保持能力,减少对环境的负荷。
此外,保护性耕作方式还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通透性,提高农田的肥力和作物产量。
然而,保护性耕作方式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由于保护性耕作方式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建立起稳定的土壤结构和水分平衡,对农民来说需要较大的投入和管理成本。
其次,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实施需要适应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因此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三、有机耕作方式有机耕作方式是一种以保护环境和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为目标的农业生产模式。
有机耕作方式强调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保持,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和化肥,依靠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来维持土壤肥力和作物健康。
精准农业技术改革传统耕作方式
精准农业技术传统耕作方式一、精准农业技术的概述精准农业,亦称为智能农业或精确农业,是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农业生产实践,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精确管理的新型农业模式。
它通过集成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以及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对农田环境和作物生长状况的实时监测、分析和管理,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1.1 精准农业的核心理念精准农业的核心在于“精准”,即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精确控制和管理。
这包括对土壤肥力、水分状况、作物生长情况等的精确监测,以及对种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农业活动的精确指导。
1.2 精准农业的技术基础精准农业的技术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信息系统(GIS):用于收集和分析农田的空间数据,为农业决策提供地理信息支持。
- 全球定位系统(GPS):提供精确的地理位置信息,用于农业机械的导航和田间作业的精确定位。
- 遥感技术(RS):通过卫星或无人机等平台获取农田的遥感图像,分析作物生长状况和环境变化。
- 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农田环境和作物生长数据,实现远程监控和管理。
二、精准农业技术与传统耕作方式的对比精准农业技术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点。
传统耕作方式往往依赖于农民的经验和直觉,而精准农业则通过科学的数据和分析来指导农业生产。
2.1 传统耕作方式的局限性传统耕作方式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局限性:- 资源利用效率低:传统耕作往往采用“一刀切”的管理方式,难以根据具体的土壤和作物状况进行差异化管理。
- 环境影响大:过度施肥和灌溉可能导致土壤退化和水资源浪费,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 生产效率不稳定:依赖于天气和季节变化,难以实现稳定的高产出。
2.2 精准农业技术的优势精准农业技术在以下几个方面展现出优势:- 资源利用效率高:通过精确控制施肥、灌溉等农业活动,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利用效率。
- 环境友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前言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维持土壤生态平衡、生态物质循环和土地生产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耕作方式可以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种类和数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从而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理论基础。
第一部分:传统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传统耕作方式主要包括旱地的耕牛耕种、低效滴灌和喷灌等。
多年的研究表明,这些传统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具有一定的影响。
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以下几种重要的特征:多样性、数量巨大、生态功能多样和生态系统关键因子等。
传统耕作方式可能对这些特征产生如下影响:1. 降低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研究表明,传统耕作方式中使用的机械装备容易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中的微生物易于流失或死亡,从而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的降低。
2. 降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传统耕作方式常常采用灌溉和化肥施用等措施,这些措施可能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使得某些受益微生物的数量增加,而其他微生物则会减少或消失。
3. 降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传统耕作方法所用的机械设备和施肥方法,往往都会对土壤微生物生长和活动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从而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功能。
第二部分:现代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耕作方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例如:精细施肥、保护性耕作和有机耕作等方法。
这些现代耕作方式在如下方面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状况:1. 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现代耕作方式在施肥和耕作过程中加强了土壤结构的保护,从而增加了土壤中微生物存活的可能性,并提高了微生物群落数量。
2. 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现代耕作方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施肥和耕作的方式,换而采用了新的方法,如有机耕作等,环境条件更加优越,更能满足土壤中多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活动,从而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农业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农业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问题概述农业作为人类最基础的产业之一,负责着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应。
然而,农业行业面临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改进措施。
二、生产效率低下的原因及改进措施1.技术水平低:很多地区仍然延续传统的耕作方式,没有采用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设备。
改进措施:政府可以提供培训及资金支持,鼓励农民借助于科技手段提高种植效率。
2.土地利用不合理:由于土地碎片化严重,难以实现规模经营。
改进措施:政府可通过土地整合项目,在农户愿意出租土地时进行资源整合,并提供相应补偿。
3.耕地质量下降:过度使用化肥和杀虫剂导致土壤富集有害物质。
改进措施:推广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方法,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增加土壤肥力。
三、资源浪费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水资源浪费:传统农业中提供大量的灌溉用水,并且存在大量水资源浪费的现象。
改进措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和喷灌技术,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2.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部分农民为了追求高产,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改进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推广科学合理用肥用药的方法,并加强管理监督。
3.能源消耗过多: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不少能源浪费现象。
改进措施: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进行温室大棚恒温、光照等方面的提升。
四、环境污染问题及改进措施1.地下水和水体污染:由于过量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导致地下水和附近水体受到严重污染。
改进措施:引导农民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使用量,鼓励其转向有机农业方法。
2.土壤质量下降: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对土壤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改进措施:推广绿色有机农业,通过种植轮作和多养多种等方式,修复土壤生态系统。
3.生物多样性丧失:传统农业放弃了自然耕作和生态灌溉,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
改进措施: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农民采用更环保的耕种方式,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五、总结农业行业面临着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
农业生产全过程监控与管理
农业生产全过程监控与管理目前,农业生产正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市场波动等。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监控与管理整个生产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分析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措施。
一、耕作与播种在农业生产的最初阶段,耕作与播种是农民的重要任务。
为了保证作物的生长,需要对土壤质量进行监测。
通过测定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指标,可以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此外,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如拖拉机、播种机等,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耕作过程中的人力成本。
农民可以通过监控土壤质量和作业效率,及时调整种植方案,提高种植效益。
二、灌溉与施肥灌溉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合理的灌溉方案可以调节土壤水分含量,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
传统的灌溉方法往往存在浪费资源、土壤盐碱化等问题,而现代化的滴灌、喷灌技术可以实现目标精准灌溉,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
在施肥方面,根据土壤养分含量的监测结果,科学施肥可以提高养分利用率,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监测灌溉水质和施肥量,调整灌溉和施肥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三、病虫害防治农业生产过程中,病虫害是常见的问题,对作物生长造成很大的损害。
为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需要及时监测病虫害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现代农业生产中,可以利用农业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对田间作物进行全面监测,及时发现并精确打击病虫害,避免药物滥用造成环境污染。
此外,还可以利用生物防控、生态调控等手段,提高农作物的自然抗病性,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四、收获与储存收获是农业生产的最后阶段,也是农民取得丰收的时刻。
为了保证作物的品质,需要在正确的时间进行收获,并采取适当的储存方式。
在收获过程中,可以利用智能农机进行作业,提高收割效率,减少损耗。
另外,为了保证作物的质量,可以对作物进行质量检测,筛选出符合标准的产品,提高销售竞争力。
第一章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第一章绪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原始农业:起源于公元前8000-9000年,最初仅是对自然的模仿,因此种植方式既简单又粗放,将种子撒到地里,任其自然生长,到了收获季节再采集谷粒,后来发展到“刀耕火种”,又进一步发展到“稆耕”和“中耕”。
原始农业尽管非常落后,但它毕竟在促进人类进步方面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奠定了人类空前未有的物质基础,因此原始农业的产生被称为“农业革命”。
原始农业没有品种选育,耕作方式主要采用“刀耕火种”“稆耕’,“中耕”,也没有灌溉措施,完全靠天吃饭;对病虫害及自然灾害没有任何抵御能力,生产力水平低下,产量很不稳定。
对自然环境和资源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原始农业的产品没有任何污染,应属有机农产品。
2.传统农业我国的传统农业经历了夏、商、周的初步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发生,北方旱作技术体系和南方水田技术体系的形成,一直到明清时期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和提高,形成了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传统农业技术体系。
在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农具制作、农田灌溉、土壤肥料、田间管理、农时节气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1909年美国农业部土地管理局局长King写成了《四千年的农业》一书,此书引起世界科学家对中国传统农业的关注,奠定了发达国家有机农业发展的基础.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注意节约资源,并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通过种植绿肥植物,粪便、废弃物还田保持土壤肥力;利用选择法培育和保存优良品种;利用河流、池塘和井进行灌溉;利用人力和畜力耕作;利用栽培、生物、物理方法和天然物质防治病虫害。
所以,中国传统农业既是生态农业,又是有机农业。
它是我们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优势和基础。
.现代农业任何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农业机械19世纪工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准备了条件。
19世纪30年代最早设想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犁。
20世纪50年代,向大型化发展。
农业行业存在的瓶颈及发展方向
农业行业存在的瓶颈及发展方向一、农业行业面临的瓶颈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不断增长,农业行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瓶颈。
这些瓶颈主要表现在生产方式落后、资源利用不合理、环境污染等方面。
1.1 生产方式落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在效益和可持续性方面存在很大局限性。
传统耕作模式下,劳动力需求大、效率低下,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
而且,在耕作过程中使用化肥量大,土壤质量逐渐恶化。
此外,农民技术水平不高,缺乏科学管理意识和先进的农艺知识与技术。
1.2 资源利用不合理农业行业资源利用效率亟待提升。
光照、土壤和水资源是农作物生长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但是当前利用这些资源面临很多问题。
首先,由于部分地区干旱缺水情况普遍存在,灌溉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当地农田开垦和粮食生产的主要问题。
此外,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人工资源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危害农业可持续发展。
1.3 环境污染农业行业的环境污染也是一大瓶颈。
传统养殖方式所产生的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有机废弃物无法有效处理,造成土地和水体污染,并对周边环境和人群健康带来潜在威胁。
此外,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会造成环境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并导致水源污染。
二、农业行业的发展方向为解决上述问题并推动农业行业向着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2.1 推动科技创新应用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行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引擎。
通过加大对种植技术、养殖技术、设施农业等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力度,提高耕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例如,在种植方面,农业机械化、精准农业、无人机等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农作物的生长质量和产量。
在养殖方面,科技创新可以实现圈舍环境控制,提高动物饲养效益,并减少环境污染。
2.2 加强农民培训和教育提升农民科学管理水平与专业技能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一环。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耕种、畜牧、渔业等领域开展科普宣传,增强农民对现代化管理理念、种植技术和市场需求的了解。
传统耕作与土壤耕作现代化
传统耕作与土壤耕作现代化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传统耕作与土壤耕作现代化,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近年,我国农耕界出现了"精耕细作违背科学","大力推广免耕法"等一些错误的观点,为此,作了一点基础性研究与分析,为1.(1-7)(1)铧的中式犁,其弊病也早有定论,即中式犁耕层不均,有"三角生格子"。
南方称"隔条"或"夹生条";北方叫三角生格子。
耕沟狭,(4-7)(18)(8)(9)乎现代农业生产中,中式三角犁应被西洋平翻铧式犁取而代之。
三角犁铧真的有百害而无一利吗?从我们的试验结果可知,虚实并存耕层是传统垅作的继承和发展,源于、但优于三角犁铧耕作。
虚实并存耕层比全虚和全实耕层既增产,又提高了有机质含量。
也就是虚实并存这一土壤耕作方式创造的耕层,可以在增产的同时(用地),增加局部土壤有机质含量(养地)--即用地养地相结合。
此处的"局部"即是指"实部",而实部的前身即是三角犁耕的"三角生格子"。
据此,我们认为中式犁用三角犁铧耕作所产生的三角生格子,在保持我国耕地肥力数千年不衰,与施肥的化学因素和豆科与轮作换茬的生物因素养地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即是长期为世人所忽略的物理因素(4)那么,三角生格子是否已消灭?在生产上是否存在?应用范围如"熟耕"是我国历代农书一再强调的,"十耕萝卜九耕麻"、"纵横七八遍"的提法也屡见不鲜。
"犁欲廉"更是自《齐民要术》起,便是农书公认的直接消灭三角生格子的技术措施,从理论上看,似首先分析一下中式犁、三角犁耕的基本特点。
由于是等边三角形犁铧,可将耕起的土壤向左右平均分配。
同时由于左右两面压力相等,因而中式犁行走时相当稳定。
甚至可以像骑自行车撒把一样,只要牲口走得稳,完全可以在趟地时,不扶犁,跟在犁后面空手而走。
“精耕”优良传统与土壤耕作现代化
试验 研 究表 明 , 中国传统 精耕 的 实质 是通 过三 角 犁铧 的耕 与犁不 到 的免耕 相结 合 , 使耕 层土 壤虚 实并 存 。
改 变 了 土 壤 通 常 水 、 、 分 的 垂 直 运 移 , 生 侧 向水 平 运 移 。 因 而 创 造 出 一 种 独 特 的 土 壤 环 境 , 生 活 其 中 热 养 产 使 的 土 壤 微 生 物 和 作 物 根 系 发 生 一 系 列 变 化 。 最 终 可 提 高 作 物 产 量 一 成 , 部 还 可 提 高 土 壤 有 机 质 含 量 0 实 .
虚部 上层 是 供热 、 气 、 水 、 化分 解 供 肥 , 层 蓄 水 、 热 、 通 渗 矿 下 贮 蓄肥 。实 部 全 层 供水 , 层 供热 、 气 、 深 抑 保
-
肥。
( ) 调 了 作 物 自身 生 理 学 矛 盾 2协
作物 根 系生 长发育 需 要疏松 土壤 , 土脉 虚松 , 易行 走 ” “ 根 。作 物根 系工 作 , 吸水 肥供 给地 上部 需要 紧实 土
壤 “ 土 相 着 ” 利 于 离 子 与 水 分 交 换 。 只 有 虚 实 并 存 效 应 才 能 同 时 满 足 这 种 互 相 矛盾 的 需 求 。 根 才 ( ) 调 了 土 壤 微 生 物 自身 生 理 学 矛 盾 3协
微生 物矿 化 分解供 给植 物速 效养 分 需要 好气 性土壤 环 境 , 腐 殖 化保 存养 分 , 但 培肥 土壤 却 需 要嫌 气 性 土
是 只在 虚 部动 土 , 部 耕作 。黑 龙 江 目前的垄 作 虚实 并存 深 耕 到 3 局 0厘 米 , 土 仅 14, 当于 7厘 米 的 翻耕 , 动 / 相
田间不同耕作制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田间不同耕作制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一、引言在农业生产中,耕作制度是指农田土壤的管理和处理方式,对土壤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的耕作制度会导致土壤质量的差异,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与产量。
因此,研究田间不同耕作制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对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耕作制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1. 翻耕制度翻耕制度是传统农耕中常用的方法,其通过深耕、翻动土壤,使土壤松散,增加透气性和水分渗透性。
然而,长期以来大面积的翻耕也给土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频繁的翻耕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板结化,增加土壤的密实度,降低土壤容重。
其次,大规模的机械化翻耕会造成土壤有机质流失,同时还可能导致土壤侵蚀问题,加速土壤的退化和贫瘠化。
2. 免耕制度免耕制度是近年来提倡的一种耕作方式,其通过不翻耕、不翻土的方式来保护土壤结构,减少对土壤的破坏。
免耕制度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侵蚀和水资源的损失,同时减少耕作成本和劳动量。
然而,免耕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不翻耕土壤,导致土壤有机质难以分解,影响养分的释放和吸收。
其次,免耕制度容易诱发一些土壤病虫害的发生。
三、现代耕作制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1. 保护性耕作制度保护性耕作制度是在传统耕作制度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耕作方式。
其通过减少或合理控制翻耕的频率和深度,保持土壤表面覆盖物,保护土壤结构和土壤有机质的积累,避免土壤流失和侵蚀。
保护性耕作制度能够明显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2. 增施有机肥增施有机肥是一种重要的土壤改良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还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
有机肥的施用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养分的含量,改善土壤的肥力状况。
3. 秸秆还田制度秸秆还田制度是指将作物的秸秆经过处理后还原到农田中,用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土壤的肥力。
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二十四节气中的传统农田耕作与种植
二十四节气中的传统农田耕作与种植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农民根据天文现象推算出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它与农田耕作与种植息息相关。
本文将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探讨其中的传统农田耕作与种植方式,以及对现代农业的启示和借鉴。
立春:春耕备耕的序幕立春标志着春季的正式开始,也是农田耕作与种植的起点。
在这一时节,农民开始进行春耕备耕工作。
他们会对田地进行犁地、耙地等基础性的准备工作,以保证土壤的松软和通气性,为作物的正常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雨水:及时浇灌,安排种植雨水时节正值春季的降雨稀少期,农民需要及时浇灌田地,确保作物的生长需要。
同时,根据气候条件,农民会合理安排种植各类作物,如小麦、大麦等早春作物的播种,使其获得充足的水分和温度,促进正常生长。
惊蛰:防治虫害的重要时机惊蛰时节,气温上升,农民需要开始进行防治虫害的工作。
他们会根据作物的品种和生长情况,采取不同的虫害防治措施,如喷洒农药、设置粘虫板等,以保证作物的安全生长。
春分:合理施肥,促进作物生长春分时节,万物生机勃勃,农田耕作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时期。
农民会根据作物的品种和需求,合理施肥,供给作物所需的养分,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
此外,农民还会进行密植作物的疏苗工作,以减少作物间的竞争,保证每株植物获得充足的营养。
清明:整地除草,保护作物清明时节,农民会进行农田的整地除草工作。
他们会清除农田中的杂草,保持农田的整洁,防止杂草对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同时,农民还会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控,保护作物的安全生长。
谷雨:丰收在望,做好收割准备谷雨时节,种植于春季的作物已经进入丰收前的阶段。
农民需要做好收割准备,检查收割工具的性能和状态,确保顺利进行收割工作。
与此同时,农民还需要根据作物的收获时期和耐储性,进行及时的收割和储存工作,以确保出产的粮食品质和数量。
小满:合理灌溉,确保作物发育小满时节,气温上升,降水逐渐减少,农民需要加强田地的灌溉工作,确保作物获得足够的水分。
同时,农民还会根据田地的湿度和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适度疏苗和间苗,以保证每株作物获得充足的生长空间。
传统耕作与土壤耕作现代化
传统耕作与土壤耕作现代化近年,我国农耕界出现了”精耕细作违背科学“,”大力推广免耕法”等一些错误的观点,为此,作了一点基础性研究与分析,为探讨这些问题提供些参考。
1. 浅析传统中式犁三角犁铧系中华民族之独创已是定论-。
自考古发现第一个商代三角石犁,至今已有四千余载。
但三角犁铧的中式犁,其弊病也早有定论,即中式犁耕层不均,有”三角生格子”。
南方称”隔条”或”夹生条”;北方叫三角生格子。
耕沟狭,易漏耕,犁底不平-。
以至于在五十年代我国第一部农业生产技术权威专著,和高校第一部农机教科书,以及八十年代我国第一部《耕耘机械名词术语标准》中都没有提到中式犁。
也没有给三角犁以其应有的位置。
似乎现代农业生产中,中式三角犁应被西洋平翻铧式犁取而代之。
三角犁铧真的有百害而无一利吗从我们的试验结果可知,虚实并存耕层是传统垅作的继承和发展,源于、但优于三角犁铧耕作。
虚实并存耕层比全虚和全实耕层既增产,又提高了有机质含量。
也就是虚实并存这一土壤耕作方式创造的耕层,可以在增产的同时(用地),增加局部土壤有机质含量(养地)--即用地养地相结合。
此处的”局部”即是指”实部”,而实部的前身即是三角犁耕的”三角生格子”。
据此,我们认为中式犁用三角犁铧耕作所产生的三角生格子,在保持我国耕地肥力数千年不衰,与施肥的化学因素和豆科与轮作换茬的生物因素养地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即是长期为世人所忽略的物理因素养地。
是历尽数千年沧桑,所保存下来的我国传统精耕细作的宝贵经验之一。
那么,三角生格子是否已消灭?在生产上是否存在? 应用范围如”熟耕”是我国历代农书一再强调的,”十耕萝卜九耕麻”、”纵横七八遍”的提法也屡见不鲜。
”犁欲廉”更是自《齐民要术》起,便是农书公认的直接消灭三角生格子的技术措施,从理论上看,似乎已经消灭了。
首先分析一下中式犁、三角犁耕的基本特点。
由于是等边三角形犁铧,可将耕起的土壤向左右平均分配。
同时由于左右两面压力相等,因而中式犁行走时相当稳定。
谷雨节气传统农耕技术与现代农业科技的比较
谷雨节气传统农耕技术与现代农业科技的比较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标志着春季的深入,也是种植作物的关键时期。
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谷雨节气是农民们忙碌的季节,而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比较谷雨节气传统农耕技术与现代农业科技的异同,旨在探讨两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播种技术1. 传统农耕技术在传统农耕技术中,农民们通常会选择适合本地气候和土壤的庄稼进行种植。
他们会根据经验和天气情况,选择最佳的播种时间,以确保庄稼的生长和收成。
例如,在谷雨节气到来之前,农民们通常会种植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作物。
2. 现代农业科技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改进的种植技术。
农业科技在谷雨节气期间,可以通过用肥料和农药提高庄稼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现代农业科技也使得选择适合气候和土壤的作物变得更加科学化,通过选育抗逆性强的新品种,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耐病虫害的能力。
二、耕作技术1. 传统农耕技术在传统农耕技术中,农民们依赖人力和简单的农具进行耕作。
他们通常使用手工或者畜力犁田,进行翻耕和松土。
蓄水灌溉也是传统农耕技术的一大特点,通过人力泵水或者利用山泉河水进行灌溉。
2. 现代农业科技现代农业科技为农民们提供了更高效更快捷的耕作方法。
机械化耕作技术的引入,例如拖拉机和农用机械的使用,大幅度提高了耕作的速度和效率。
此外,现代农业科技还推动了精准农业的发展,通过利用卫星导航系统和传感器等技术,农民们可以根据准确的土壤信息和气象预报,进行针对性管理和农业生产。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1. 传统农耕技术传统农耕技术中的病虫害防治大部分依赖于人工喷洒农药和手工清除病虫害。
农民们凭经验进行判断和决策,使用当地经验传承下来的草药或者天然植物来对抗病虫害。
2. 现代农业科技现代农业科技将生物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相结合,使得防治工作更加科学和高效。
例如,利用转基因技术产生抗虫害和抗病害的作物品种,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现代化绿色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差异
现代化绿色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差异现代化绿色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差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农业生产方式也在不断改变。
传统的农业方式主要以大量的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来提高产量,但却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现代化绿色农业逐渐兴起,致力于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可持续的资源来保护环境,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与产量。
本文将探讨现代化绿色农业与传统农业在经营理念、技术手段和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差异。
一、经营理念的差异现代化绿色农业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主张通过先进技术和积极管理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绿色农业强调的是尊重自然规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标。
相比之下,传统农业主要追求简单快速的收益,注重短期利益最大化,经营理念相对简单和传统。
二、技术手段的差异1. 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绿色农业运用了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如自动播种机、智能化喷灌设备等。
这些设备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劳动力成本,而且减少了对土壤的破坏,提高了农田的可持续利用性。
传统农业则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的农具完成各个环节的农事操作,效率低下。
2. 种植方式:现代化绿色农业注重循环农业,采用了多种耕作方式,如旋耕、套种、合理轮作等,以减少土壤侵蚀和土壤养分流失。
此外,还大量采用温室、保护地种植技术和精准农业技术,通过培育优质品种和科学施肥、防病虫害措施来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
传统农业则主要采用常规耕作方式,缺乏科学指导,容易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和农产品质量低下。
3. 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现代化绿色农业力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通过土壤检测和精确的施肥技术,合理利用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菌剂来提高土壤肥力。
同时采用生物防治技术防治病虫害,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相比之下,传统农业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了水源和土壤的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三、环境影响的差异现代化绿色农业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循环农业、精准农业等技术手段来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传统农耕文化在生态保护中的价值
传统农耕文化在生态保护中的价值传统农耕文化承载了数千年人类智慧与自然互动的历史。
这种文化不仅关乎农业生产方式,更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紧密联系。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农耕文化面临着各种挑战,但它在生态保护中的价值却愈加显现。
这种价值表现在多个层面,包括生态多样性的维护、土壤健康的保持、水资源管理,以及可持续农业发展等方面。
生态多样性是任何生态系统的基石,直接影响着其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传统农耕文化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过去的农民往往根据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作物种类以及相应的耕作方法。
这种尊重与适应自然的态度,鼓励了物种多样性的提升。
在许多乡村地区,传统的轮作与间作实践能够有效增加作物品种,让不同植物相互促进,同时减少病虫害的侵袭。
这种多样化的种植模式,有利于维持和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其更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土壤健康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力和生态安全,传统农耕文化注重土壤养护与改善。
传统耕作方法通常包括使用有机肥料,如农家肥和堆肥,这些做法不仅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还能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促进微生物活动,从而改善土壤结构与水分保持能力。
通过这些方式,传统农耕文化使土壤具备了自我修复功能,对抗土壤退化和沙化的能力显著增强。
水资源管理是生态保护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传统农业往往建立在对地方水文环境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灌溉和排水措施,以减少水资源浪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中国南方的一些农田利用“鱼-稻共生”的模式,不仅实现了水稻与鱼类共同发展的目的,还有效改善了水质及其生态环境,通过这种自然循环,降低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从而维护了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
城市化及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引发了对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大讨论。
传统农耕文化提供了一条应对现代食物生产难题的路径,它强调的是在满足人类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
以少量外部输入依赖于自然的自我调节机制来维持农业生产,是传统农业的重要特征。
救治土壤的方法
救治土壤的方法救治土壤的方法土壤是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长期的不合理使用、过度耕作和环境污染等原因,许多土壤已经受到严重破坏和污染。
为了保护土壤并促进可持续农业和可持续发展,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救治土壤。
一、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保护土壤的重要手段。
合理的施肥应该根据土壤的养分含量和农作物的需求,合理掌握施肥时机和施肥量。
通过养分循环和土壤调节作用,减少肥料的浪费和污染,提高土壤的肥力。
二、优化耕作方式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会导致土壤的侵蚀和退化。
通过采用保护性耕作和无翻耕作等现代化耕作方式,可以减少土壤的腐殖质流失和水土流失,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三、合理轮作和间作轮作和间作是一种有效的土壤保护和改善措施。
通过选择合适的轮作和间作植物,可以调节土壤营养物质的平衡,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
四、植被恢复和保护植被在土壤保护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植被的根系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植物的残渣可以进行植物质的还原和腐解,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因此,保持和增加植被覆盖是土壤保护的重要手段。
五、生物修复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物种来恢复被污染土壤的一种方法。
例如,通过植物、微生物和动物来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化学合成和生物降解能力来修复有机污染土壤。
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和土壤的二次污染,对环境友好,是一种可持续的土壤修复方法。
六、化学修复化学修复是一种通过添加化学物质来修复土壤的方法。
例如,通过向污染土壤中添加石灰来调节土壤酸碱度,通过给土壤添加草酸铁等化学物质来修复油田废弃土地。
化学修复技术可以迅速修复受污染的土壤,但其成本较高,并可能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七、土壤修复技术的综合应用为了更好地改善和保护土壤,人们需要综合应用各种土壤修复技术。
土壤修复应根据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和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修复方法。
例如,可以在施肥的同时进行轮作和间作,利用植被恢复和生物修复技术相结合来修复受污染的土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耕作与土壤耕作现代化作者:迟仁立(中国经济史论坛于2003-9-7 18:02:20发布)阅读1331次近年,我国农耕界出现了"精耕细作违背科学","大力推广免耕法"等一些错误的观点,为此,作了一点基础性研究与分析,为探讨这些问题提供些参考。
1. 浅析传统中式犁三角犁铧系中华民族之独创已是定论 (1-7) 。
自考古发现第一个商代三角石犁,至今已有四千余载 (1) 。
但三角犁铧的中式犁,其弊病也早有定论,即中式犁耕层不均,有"三角生格子"。
南方称"隔条"或"夹生条";北方叫三角生格子。
耕沟狭,易漏耕,犁底不平 (4-7) 。
以至于在五十年代我国第一部农业生产技术权威专著 (18) ,和高校第一部农机教科书 (8) ,以及八十年代我国第一部《耕耘机械名词术语标准》 (9) 中都没有提到中式犁。
也没有给三角犁以其应有的位置。
似乎现代农业生产中,中式三角犁应被西洋平翻铧式犁取而代之。
三角犁铧真的有百害而无一利吗?从我们的试验结果可知,虚实并存耕层是传统垅作的继承和发展,源于、但优于三角犁铧耕作。
虚实并存耕层比全虚和全实耕层既增产,又提高了有机质含量。
也就是虚实并存这一土壤耕作方式创造的耕层,可以在增产的同时(用地),增加局部土壤有机质含量(养地)--即用地养地相结合。
此处的"局部"即是指"实部",而实部的前身即是三角犁耕的"三角生格子"。
据此,我们认为中式犁用三角犁铧耕作所产生的三角生格子,在保持我国耕地肥力数千年不衰,与施肥的化学因素和豆科与轮作换茬的生物因素养地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即是长期为世人所忽略的物理因素养地 (4) 。
是历尽数千年沧桑,所保存下来的我国传统精耕细作的宝贵经验之一。
那么,三角生格子是否已消灭?在生产上是否存在?应用范围如"熟耕"是我国历代农书一再强调的,"十耕萝卜九耕麻"、"纵横七八遍"的提法也屡见不鲜。
"犁欲廉"更是自《齐民要术》起,便是农书公认的直接消灭三角生格子的技术措施,从理论上看,似乎已经消灭了。
首先分析一下中式犁、三角犁耕的基本特点。
由于是等边三角形犁铧,可将耕起的土壤向左右平均分配。
同时由于左右两面压力相等,因而中式犁行走时相当稳定。
甚至可以像骑自行车撒把一样,只要牲口走得稳,完全可以在趟地时,不扶犁,跟在犁后面空手而走。
只是在地头抹弯时才扶犁。
这些是非曲直笔者亲身体验过的。
如果在耕地时要"犁欲廉",像洋犁--平翻犁一样,不漏耕,也不重复耕。
而将田土全面耕起,消灭三角生格子。
则前一犁耕的侧面,地面压力要减小,左右不平衡,结果造成中式犁行走不稳定;另外,前一犁耕的土壤,又要受一次无用的搅动。
费力大而功效微,实际上在两犁沟之间不得不留有一定距离,也就是无意识地保存了三角生格子。
其次,在实际生产中,犁耕是一项繁重而又艰苦的体力劳动。
试想,在一望无际的田地里,"犁欲廉"和"纵横七八遍",底确是不现实的。
是理想化了的。
笔者在七年的插队知青农业生产第一线上,就是在耕青年点自己的园田地,种土豆时,也没有像常规的趟一犁扣一犁的种法。
而是直接把土豆栽子摆在地上,一犁隔一犁地复上土完事。
这表明,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人们总是要尽量简化作业,减轻劳动强度。
这时的任何理论教条都是没人能遵守的。
由此可见,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无法有效地消灭三角生格子。
笔者认为之所以古农书一而再,再而三地,一代接一代地反复强调"熟耕"、"纵横耕"、"廉耕",就是因为在生产实践上"漏耕",也就是三角生格子始终无法解决。
我们认为这是判读古农书中的生产技术的应用广泛与否的一条法则:古农书中广泛记载,而后消失的生产技术不是失传了,而是在生产上已普遍应用,不需要再推广介绍了;古农书中自始至终广泛记载,反复强调,历久不衰的生产技术不是已经广泛存在,应用了,而是在生产上始终是个没有有效解决的难点。
要注意这两项反其意而用之的法则,只适用于农业生产技术措施,不适用于理论阐述。
综上所述,三角生格子是历代农学家们努力提倡予以消灭,但几千来并没有消灭,而是在生产中广泛存在(不是应用,而是无可奈何地留下来,客观存在)。
这一客观存在应归功于中式犁的三角犁铧。
因此应重新评价中式犁在我国精耕细作传统农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重新认识三角犁铧的"弊病"与优点。
改写中式犁的"功过史",重新检讨自五十年代末以来我国全面引进西方平翻铧式犁取代中式犁,彻底消灭三角生格子的得失。
给中式犁以应有的位置,继承我国传统精耕,古为今用,让中式犁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中再立新功。
其实,虚实并存耕作就是在研究三角犁铧产生的三角生格子基础上,提出并发展而成,中式犁已经立了新功!2.西方传统翻耕弊病产生的免耕法首先应明确"免耕"与"免耕法"的区别。
免耕是免除耕作,不耕;免耕法是一种定型的耕法,应具备应用技术、配套机具、理论依据三个组成要素。
免耕法产生于工业高度发达国家的大马力、高能耗、高强度铧式犁翻耕下,造成大"黑风暴",严重破坏土壤的背景中。
它能够应用于生产的必要条件是高效化肥与广谱高效农药、除草剂。
作为一种耕法,其组成三要素简言之是,其理论依据是防止风蚀、水蚀、保护土壤。
应用技术是"地面秸秆复盖"加"喷-种-收"体系,需要大剂量化肥、除草剂和农药。
其配套机具是免耕播种机加喷药器。
其应用条件是:必须是大、小孔隙比例适当的免耕土体;较高有机含量的耕地土壤;不得在粘重土壤、低湿地运用。
其利是减少进地次数,因而减轻压实土壤、减少机耕费用、减少能耗。
地面秸秆复盖可保持水土,防风蚀、水蚀。
培肥土壤。
其弊为减小了耕层总孔隙度。
降低了地表温度。
加剧了病虫鼠害。
高剂量的化肥、农药、除草剂增加了费用,加剧了环境污染,污染了农产品;抑制了土壤微生物活动 (10-15) 。
从上述可知,免耕法不是免耕,也不是单纯直接播种,它与我国历史上的"裂土扫麦法"的墒种,传统的"耒襄种"、"耧种"、"瓠种"是不能等同而论的。
我国传统精耕细作除水田、砂田,留茬播种外,多是裸地耕作,虚土复盖。
谈不上广谱高效化肥、农药、除草剂和免耕播种机,更谈不上保护土壤,防止风蚀、水蚀的理论指导,因此不能说在中国免耕法古已有之。
免耕法耕层总孔隙度较小,是全实耕层。
渗水能力差,提墒能力强,蓄水差,供水好,光用水不保水。
按虚实结构说定性,属嫌气性微生物活动强,对作物是发小苗,不发老苗。
产量低,对土壤是光养不用。
矿化分解释放养分少,作物后期脱肥产量低。
免耕法用高化肥投入,虽然消除了不发老苗和产量低的优势。
但由于地面复盖,春季地面温度低,发小苗的优势没有了。
同时进一步抑制了本来就很弱的好气性微生物矿化活动。
其实质是把土壤只作为作物立地的基质,没有发挥土壤本身的作用,即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10-15) 。
在目前我国的工业和经济条件下,应尽量发挥土壤微生物转化、释放养分的生物作用,让每一个好气微生物成为一个高度运转的小化肥厂,积极用地。
以减少工业合成或进口化肥的投入数量。
节省非再生能源的消耗,尽量发挥土壤微生物这一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价值。
另外,高化肥、农药、高除草剂的投入是否为我国具体的国力民情--发展中国家、人多地少--所允许。
我国北方旱地应用免耕法时,秸秆复盖后降温,春旱使除草剂失去效用,以及全国耕地有机质多在百分之一以下等具体问题难以解决。
配套机具--免耕播种机加喷药器又需要大量资金,目前难以解决。
更有甚者,高剂量的化肥、农药、除草剂污染了农田环境和水源,这是难以接受的。
3.中国式土壤耕作现代化刍议要实现土壤耕作现代化,就必须把揭示土壤耕作本质规律的基础理论研究放在首位。
它是进行土壤耕作科学技术手段现代化的前提和依据。
而基础理论和技术手段都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则是实现土壤耕作现代化的标志。
要实现中国式的土壤耕作现代化,就必须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研究中国传统土壤耕作的来龙去脉,发掘其本质规律,古为今用;二是研究国外土壤耕作发展与现状,弄清机理,洋为中用。
三是研究中国土壤耕作现状,风土条件,国力民情,在进行"古今结合、中外结合"的对比研究分析基础上,推进改革,实现适于中国的土壤耕作现代化。
在我们对现代、古代土壤耕作的二十余载研究中,在初步查清耕层土壤虚实结构之后,从不同角度明确虚实的内涵、外延,以及不同虚实耕层之定性的基础上,认识到,我们既不能走国外高度发达工业国已经碰壁的多耕铧式犁翻耕的石油农业之路;也不能走消极顺应自然,用人类宝贵的不可再生能源转换成化学能去强求高产,消极保护土壤的免耕法道路。
我们要走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综合运用一切人为和自然的积极因素,实现高效低耗的精耕道路。
这里的"精耕"已经在传统的"精耕细作"基础上,赋予其"具有精确目标耕作"的精耕新含意。
方式、方法、目标、道路,开宗明义,认识到了。
要实现它,却需要大量、细致、脚踏实地的工作,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16-18) 下面将目前为止,就试验与认识所及,简述与耕层虚实结构有关的"综合运用一切人为和自然积极因素" 实现中国式的土壤耕作现代化如下。
1.土壤团粒结构说协调水肥气热,用养结合的机理是精湛的,但受自然因素(寒温带)限制太大。
土壤团粒是由生物--物理--化学这一生化过程形成而创造了适宜土壤孔隙,无法人为有意识创造我们所需要的适宜孔隙比例。
以此为指导的土壤耕作被动适应多,主动改造少。
对比之下,我们的虚实并存结构实质是人工团粒结构,是用人为物理因素创造了适宜的孔隙。
不但可以适用于任何土壤,而且其虚实比例可人工调控。
以其指导生产要主动得多。
应深入对比研究,以尽快揭示虚实并存机理,达到量化,指导、应用于生产。
2.免耕法是西方国家保护土壤,顺应自然的产物。
其利用生物耕作的原理可取。
减少进地次数,高效低耗,不压地,少压地的目标和降低生产费用可借鉴。
其以秸秆覆盖保护土壤的指导理论,防止风蚀、水蚀的技术可引为我用。
其化肥使用促高产原理可用,但不能过量,应有机、无机相结合。
3.上虚下实是"稼生于尘而殖于坚"的苗床原理应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