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热考主题大题练四
2023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非选择题十大热考题型含解析
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非选择题十大热考题型背景、原因类1.(2021·天津和平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迄孝武(汉武帝)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怜悯)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材料二天一阁为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之所,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
天一阁管理措施严密,自明嘉靖年间建阁至1949年的近四百年间,获准登阁者仅黄宗羲、阮元等 10余人。
清朝阮元曾记载道:“司马(范钦)殁后,封闭甚严,继乃子孙各方相约为例,凡阁厨锁钥,分房掌之。
禁以书下阁梯,非各房子孙齐,不开锁。
”范氏族约甚至规定:“擅将书借出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鬻者,永摈逐不与祭。
”阮元还指出:“范氏以书为教,自明至今,子孙繁衍,其读书在科目学校者,彬彬然以不与祭为辱。
”——摘编自虞浩旭《阮元与天一阁藏书楼》材料三公共图书馆从 19世纪50年代开始在英国逐步兴起,它的特点是:地方当局征税建馆,免费为公众服务。
公共图书馆集中在工业城镇,而且以工人为重点服务对象。
1753年创建的不列颠博物馆图书馆发展成为国际的学术中心,许多伟人、学者在这里阅览群书,旁征博引,为其思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周楠《欧洲图书馆史研究》(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藏书的主要情况。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导致上述现象的社会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公共图书馆兴起的原因并简析其影响。
2.(2021·辽宁沈阳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辽宁省地处东北南部,粮食资源丰富,为东北粮油出入的重要门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辽宁省境内的粮食仓储设施先后有常平仓、旗仓、义仓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辽宁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但每年仍需从外省调入粮食以维护粮食市场的稳定。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综合提升学案(部编版)板块四世界古代史
综合提升(四)世界古代史纵横关联一古代文明具有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特点1.多样性的表现(1)古代的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凭借大河流域灌溉之利,发展农业生产,产生了国家,创造了文字,形成各具魅力的文化,构成了世界文明的源头。
(2)美洲大陆在相对孤立的条件下,形成玛雅、阿兹特克、印加三个印第安文化中心,丰富了人类文明。
(3)希腊城邦民主制、精彩纷呈的艺术文化成果以及罗马法制为欧洲文明,尤其是工业文明的孕育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遗产。
(4)随着日耳曼人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中世纪形成以庄园经济、附庸采邑制和基督教信仰为基本特征的封建社会。
(5)古代世界基本上处于各地区独立发展为主的区域文明阶段,文明起源多元性、文明发展多样性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
2.统一性(1)这个统一性是指具有共同的本质。
如不同地区的人类,都有基本的物质(衣、食、住、行等)、精神生活(文字、文学、思想、艺术等)的需要,但是,满足这些基本需要的手段和方式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民族中是有差异的,即统一性存在于多样性之中,是多样性的本质和依据。
(2)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都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成果,形成自身的文明特点,逐渐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针对训练1.(2022·惠州模考)苏美尔人利用两河流域丰富的芦苇秆和泥板进行书写,《吉尔伽美什》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的莎草制作纸张,阿拉伯人继承融合了周边文化遗产,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世界各地文化是多样的且独立发展B.不同的生存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类型C.世界各地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D.区域文化的发展是与其他区域交流的结果答案B解析“独立发展”不是阿拉伯文明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区域文化的发展主要靠自身条件,排除。
2.(2023·淄博质量检测)古希腊人经常遇到人多地少的挑战,这迫使他们一方面不断向海外移民,一方面因地制宜,利用山区矿藏丰富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建筑、美术、日用陶器等工商业;而生活在美洲的阿兹特克人为解决人地矛盾则发明了“浮动园地”,至今还在使用。
2020年高考历史考前常考点、热点强化训练——42题专练
2019年高考历史考前常考点、热点强化训练——42题专练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二者在看待问题的角度上存在重大的差异:前者从自然的角度出发,把人看成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后者则相反,它以人为中心,透过人的视角,从人的经验出发了解自身、认识自然。
但这并不是说科学与人文没有相通之处,更不是说科学家都是没有人文关怀的科学主义者,或者说人文学者都反科学。
相反,许多科学家都充满了人文精神,许多人文学者则热心科学,虚心研究和运用科学方法。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近代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主题;【解析】本题属于材料论证题,首先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如: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看待问题的角度的差异、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是相通的,再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主要是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是相通的。
(2分)阐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思潮或文化倾向,其传播、发展从科学技术那里得到了很大的动力。
(从“哥白尼、伽利略等的科技成就与人文主义的关系”阐述亦可得分)(5分)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在更大的程度上受到科学革命影响,如牛顿提出的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不仅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和理论框架,而且奠定了怀疑主义、理性主义的基调;许多最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如狄德罗、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其思想的人文主义光辉、对封建专制的批判锋芒,都直接来源于对科学本身的充分信心和乐观态度。
(5分)【另如:19世纪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许多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对自然科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中汲取创作灵感。
(5分)20世纪的科学家以爱因斯坦为代表,严厉批评在战争时期应用科学给了人们相互毒害和相互残杀的手段,告诫人们关心人的本身,保证科学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集训4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化
课后限时集训(四)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化(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指出,西汉时期,儒学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
据《汉书》记载,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体现了( ) A.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B.汉宣帝对儒家治国理念的无情抨击C.西汉时法家思想开始得到重视D.汉代统治者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A[“霸道”即法家思想,“王道”即儒家思想,汉家制度“霸王道杂之”体现了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故A项正确;汉宣帝强调“霸王道杂之”,这并非在抨击儒家治国理念,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兼采百家之长,故D项错误。
] 2.(2019·郑州一模)下表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
汉代集议所引理据考A.民间迷信思想的盛行B.“天人感应”观念普遍流行C.皇权政治的神秘色彩D.政事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C[祥瑞、灾异往往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认为它们是天命的象征,是上天对人君施政的肯定或谴告,其主要政治功能在于为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服务,故选C项;材料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无法反映民间迷信思想问题,故排除A项;灾异、祥瑞是“天人感应”的反映,但看不出“普遍”流行,故排除B 项;自然环境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为皇权服务,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故排除D项。
] 3.(2019·乌鲁木齐一模)为了强调和倡导忠君,汉代经学提出了“家国同构”理论,也就是把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这说明( ) A.“大一统”局面的形成B.宗法血缘观念的强化C.小农经济模式的巩固D.儒家主流地位的确立D[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选官注重忠孝节义,这与董仲舒的新儒学中的“三纲五常”相符,说明当时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故选D项;“大一统”局面形成于秦朝,故排除A项;宗法血缘观念的强化材料未体现,故排除B项;小农经济模式的巩固与材料表达信息无关,故排除C项。
广东省2024高考历史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总复习合格性考试含解析
合格性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本卷共4页)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时代,出现了“诸侯僭越自己的身份,用天子之礼;卿大夫僭用诸侯之礼、天子之礼”的现象。
这说明( )A.世袭制崩溃B.分封制瓦解C.宗法制巩固D.礼乐制破坏D[材料信息“诸侯僭越自己的身份,用天子之礼”“卿大夫僭用诸侯之礼、天子之礼”说明维护等级制度的周代礼乐制遭到破坏,故选D项。
]2.“子生三年,然后免予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意思是说:孩子诞生后,前三年离不开父母的怀抱。
因此,儿子为父母守丧,也应有三年,以感父母之恩。
主见这一思想的是(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B[材料信息“儿子为父母守丧,也应有三年,以感父母之恩”强调的是孝,这与儒家的伦理道德观一样,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错误。
]3.立春,是春天之始,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历代将立春作为重要节日加以庆祝。
如隋代,每年立春前五日,在各州府大门外的东侧,造青牛两头及耕夫犁具。
这说明统治者( ) A.激励商业发展B.重视农业生产C.加强中心集权D.强化思想限制B[二十四节气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须要,再依据材料信息“作为重要节日……造青牛两头及耕夫犁具”可知统治者重视农业,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错误。
] 4.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座城市:“朱雀门大街纵贯南北,把全城分为东西两半。
东西两部各有周遭六百步的大商市,称东市和西市。
全城的居住区共建一百零六坊,各坊间形成东西大街十四条,南北大街十一条。
”这座城市是( )A.唐都城长安B.北宋都城开封C.元都城大都D.明都城北京A[依据材料信息“大商市,称东市和西市”“居住区共建一百零六坊”可知,当时城市整齐划一,居住区与商业区分别(市坊分别),这与唐代城市特点相符,故选A项;宋代起先,历代都城实行街市制度,坊、市界限被彻底打破,故B、C、D三项错误。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4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课时练第13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
解析 根据材料“明清以前……‘先问亲邻’……明清时……取消了‘先问亲 邻’的规定”可知,明清时期取消了亲邻优先购买土地的政策,这反映了土地 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土地买卖较为频繁,政府作出政策调整以适应商品经济 的发展,故选A项。
每公分银所能购得之米(公石) 58.17 49.52 43.48 31.07
A.大米产量持续上升 C.白银的购买力下降
B.农业的多种经营兴盛 D.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1 2 3 4 5 6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据表格可知,从14世纪后半期到17世纪前半期,每公石粮价越来越高, 每公分银能购得之米越来越少,这说明白银的购买力下降,故选C项;据表格 内容仅能知道米价提高了,米的产量的持续上升应该带来的是米价下降,排 除A项;材料中仅呈现了米价,无从体现农业的经营方式,排除B项;材料中没 有出现贸易范围及区域,故无法得出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0.(2023山东威海二模)复兴的儒学是明朝的正统学说。但在王守仁看来, 这一正统学说似乎已经僵化并误入了歧途,他认为无论真理、知识还是美 德都属于人心中的“天理”,无需经过儒家学说的长期训导而获得。这一思 想( D ) A.动摇了社会的等级秩序 B.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C.否定了伦理道德的标准 D.影响了哲学的发展趋势 解析 材料反映了王守仁“致良知”的心学理论,王守仁主张“心外无物”“心 外无理”,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特点,影响了哲学的发展趋势,故选D项。
第13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四编选择性必修话题十三多元共生__世界区域文化的碰撞交融与人
发现问题 整体来看,文化交融的突出特征是,处于东方的文明几乎吸收了所 有来自西方的文化要素。因为其自身独特的包容性,使得东亚板块吸 收了来自其他板块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元素,并与儒家文化 进行融合。
激活思维 商路的开辟对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商品流动促进了各国 的文化交流,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
(6)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西欧的基督教文化和拜 占庭、俄罗斯的东正教文化是中古时期欧洲两个主要的区域文化。
(7)中古西欧文化是在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两种权力的竞争、妥协过 程中形成的。
(8)古代朝鲜和日本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 文化。
(9)在区域文化的发展进程中,除了本土文化的传承,区域文化间的 交流和互相影响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每一个区域的文化传统都 不仅仅是本土因素的产物,也不是亘古不变的,而是自身的发展与其 他区域文化交流的结果。
(2)保护原则 ①真实性:指遗产产生时以及后来形成的各种特征,包括形式与设 计、材料与实施、利用与影响、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 受。 ②完整性:一是指范围上的完整性,要尽可能地保持遗产组织与结 构及其周围环境的完整性;二是指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要尽可能地 保持遗产地理位置上互相连接的相关部分,完整地体现其文化价值。
话题串讲·深化认知 一、人类不同区域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1.人口迁徙与文化的交流
时期 表现
影响
印欧人 从根本上影响了整个亚欧大陆农耕世界的政治版图和区 的迁徙 域文化的发展
古代
亚欧游牧 民族的大
迁徙
从短期来看,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造成了严重破坏,导 致各个地区尤其是西欧和中国北方的战乱与衰退,但从 长期来看,农耕世界在政治和文化上的优势最终胜出, 吸收并同化了进入农耕世界的游牧或半游牧部落,为中 古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高考历史热考主题大题 反腐倡廉 警钟长鸣,抓源治本,彰显力度的新机制
热点3 反腐倡廉 警钟长鸣,抓源治本,彰显力度的新机制1.(2018·贵州黔东南州高三联考)(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的监举制度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御史台制度,御史台为全国最高监察机构,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代表皇帝,监察百官,是皇帝自上而下的监督、统治百官的一种工具;凡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不法之事,无所不察、无所不纠。
另一种监察制度是谏官制度,谏官的监察则是自下而上的。
以皇帝为监察对象。
皇帝的个人生活直至王国大政都在谏议之列;还封立帝失宜的诏命,驳正臣下有违误的奏章。
这样就形成了以上察下,以下督上的双向监察机制。
——摘编自吴胜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的英国,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仍然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不少昏庸无能之辈在国王的庇护下仍然在政府中身居要职,政治丑闻屡见不鲜。
由于英国实行政党轮流执政制,无论哪个政党在竞选中获胜上台,都把官职作为奖品在自己的支持者中进行分配……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个廉洁而有效率的政府保护他们的利益和经济发展,近代公务员制度逐渐产生了。
1 9世纪,英国政府对公务员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
迄今为止它通过的最重要的反腐败立法包括:1889年的《公共机构构政行为法》、1906年通过的《防止腐败法》等,二战后通过的多部法令中均有针对政府官员腐败行为的法律条文。
在英国,政府对议会负责,议会有权对政府进行监督,其具体权力包括质询权、调查权、倒阁权和弹劾权等。
英国的司法机关完全独立于政府,不受政府管辖。
在英国,舆论和新闻媒体素有对政府进行监督和批评的传统。
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对政府滥用职权的一种有效制约,使腐败行为更容易暴露在阳光下,因而在实际上对腐败行为起到了威慑作用。
——摘编自李靖《英国的反腐败机制》(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监察机构的职责,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意义。
高考历史专题总复习练习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高考历史专题总复习练习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 4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 82 页)考向一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行,突出体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例 1(2022 middot;全国卷Ⅰ)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公元前 544 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等中原诸国。
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
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
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
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
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
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
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8 分) 第(1)问,根据材料“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季札……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
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其父吴王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概括。
第(2)问,根据材料“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从文化传播、扭转认识、加深文化认同的角度分析^p 。
(1)原因: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与经典有精深的理解;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拒绝继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二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_魏晋至隋唐热考主题
热考主题
1. [2022全国甲卷]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 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 置 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 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
魏晋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
唐朝初期
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妻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 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
答案
3.B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唐朝初期将魏晋时期租调制发展为租庸调制,沿袭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的均田制,这体 现了胡汉文化交融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赋税征收的对象,不能得出“扩大了赋税征收的对象”这一结论, 排除A项;材料只是体现唐朝初期沿袭了北魏的均田制,没有体现出均田制的稳定发展,排除C项;唐朝的租庸调制 仍然以人丁为征税标准,并没有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
热考主题
2. [2022湖南卷]据下表可知
时间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Hale Waihona Puke 事件 废除九品中正制始置进士科 恢复九品中正制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答案
1.C 据材料“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可知,分封的诸子在地方上势力很大,从而威胁 到中央集权,而唐朝后期在京城集中安置诸王,这削弱了诸王的权力,凸显了专制集权,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藩 镇的相关信息,故A项排除;唐后期的做法削弱了分封体制,故B项排除;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逐渐崩溃,故D项排除。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模块4情景素养新题型挥斥方遒新高考第3编命题情境__四大命题情
第三编命题情境——四大命题情境研考高考标准必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命题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
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试中,新情境可以有多种类型,包括: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和学术情境四个方面。
多维度地创设试题情境,考查学生新情境下如何解决问题,有利于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关键内容研读一、新高考“命题情境”之“学术情境”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认为“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
历史高考命题新情境中的学术情境“指历史学术研究中的问题,如历史学家对某一历史问题有多种看法等”。
1.试题命制的主要思路(1)客观题命制思路:给出学者的论点,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立论或驳论,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
具体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所涉史事的来源从教科书内变为教科书外。
如2022年山东高考第2题引入云梦秦简《日书》中关于善马标准的规定,考查军事战争对相马术发展的影响。
②扩大问题的选择性与开放度。
如2022年浙江6月选考第4题引入历代职官的演进,考查不同朝代职官的排序。
③增加异质学术情境的数量,提供不同时代、语境、立场、视角或观点的学术情境。
如2022年湖北高考第2题引用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考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2)主观题的命制思路①给出学者的观点,要求判断支撑该观点的证据。
如2022年山东高考第16题,要求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观点。
②给出学者的事实叙述,要求推测其意欲得出的观点。
如2021年山东高考第16题提供多角度史料,要求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
③给出多个学术观点,要求对其合理性做出判断。
如2020年山东高考第16题,根据提供的三幅人口密度图判断对应的朝代并说明理由。
2.试题解答的应对策略(1)关注两类知识。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专题练习(四)(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四)古代中国经济考向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及其特点1.讲高考例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例2【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2.讲典例【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例1】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趁热打铁】【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例2】【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7】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趁热打铁】【2015年新课标Ⅰ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3.讲易错【题目1】明朝人于慎行在《谷山笔麈》中记载:“华亭相(明朝内阁首辅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项复习《二战后的世界》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项复习《二战后的世界》1.(2024·山东·高考真题)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前期英国四类商品进口额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示意图。
导致占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经济竞争力下降B.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C.欧洲产业结构的调整D.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2.(2024·山东·高考真题)下表为1935—1950年美国对外投资中私人投资和政府投资情况统计(单位:亿美元)。
这两种投资的结构性变化反映了美国()A.恢复经济发展的努力B.放松了对拉美的控制C.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D.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3.(2024·全国新课标·高考真题)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美国大量抛售英镑,导致英国外汇储备骤减。
英国抱怨美国的行为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和精神“不可饶恕的背叛"。
最终,英国停止了对埃及的军事干涉行动。
这反映出()A.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B.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获得广泛支持C.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D.西方大国间盟友关系破裂4.(2024·江苏·高考真题)寒山子是唐代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诗人,长年在山洞中隐居避世。
他写的诗流露出一种超尘脱俗的空灵感。
20世纪50年代,寒山子的诗被译成英文。
至60年代,他的诗在美国受到一些蓄长发、光着脚的大学生欢迎,风靡一时,形成了“寒山热”。
这反映出,当时美国()A.青年认同中国生活方式B.经济出现“滞胀”现象C.政府调整对华外交政策D.民众对社会现实的失望5.(2024·广东·高考真题)对抚养未成年人的家庭进行资助的项目源于罗斯福新政时期,最初主要的救助对象是白人贫困家庭;20世纪60年代后接受救助的黑人贫困家庭大幅增加,1970年该项目的受益人中,黑人占了近一半。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A.国家干预的减少B.经济危机日趋严重C.民权运动的高涨D.移民问题愈演愈烈6.(2024·湖南·高考真题)20世纪50年代,英国在镇压肯尼亚“茅茅运动”时,每屠杀一名起义者,得花一万英镑。
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资料: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3、14、22课)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二、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通讯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1.交通工具的变化及影响(1)变化轮船、铁路、汽车、飞机(2)影响: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通讯工具的变化及影响(1)变化①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②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③互联网: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2)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三、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怎样的影响?1.报刊: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
2.影视: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3.互联网:通过快速的、全球范围的信息传递,全方位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中国古代人口迁移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作业课件
热考主题4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与经济重心的南移1. [2023江苏苏州调研]南朝时,扬州地区人口较东汉中期增长4倍以上,而赣江、湘江流域人地关系与东汉中期差别不大;成群的野生动物更是主要出现在湘赣流域,而扬州地区相对较少。
这反映出当时A.江南地区得到普遍开发B.经济重心实现南移C.南方各地区发展不平衡D.北方经济超越南方答案1.C 南朝时期,长江下游扬州地区人口增长明显,但是中游地区人口增长数量并不多,这说明这一时期南方各地区发展不平衡,C项正确;A项错在“普遍”,排除;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项;材料没有将北方和南方经济进行对比,排除D项。
2. [2023湖南常德考试]财政年度是人为制定的收支结算的起讫时间。
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唐代的财政年度计算则是“岁终为断”,与水稻的成熟时间相适应。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B.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C.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答案2.C 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而唐代的财政年度计算则与水稻的成熟时间相适应。
根据所学可知,粟主要种植在北方,水稻主要种植在南方,这一变化与经济重心南移、区域经济地位变动有关,故选C项;题干反映的是赋税征收时间的变化,而不是征收标准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与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动无关,排除B项;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关,而与种植区域与种类无直接联系,不影响财政年度的计算时间,排除D项。
3. [2022山东泰安模拟]明代为加强对漕运的管理,于1401年设立漕运总兵,管理漕运事务;1451年设立漕运总督,直属中央,管理大运河航运。
弘治八年(1495年),为防止黄河水北窜妨碍漕运,明朝政府不惜“逆河之性”,强行阻断黄陵岗支渠,使黄河南流入淮,“以一淮受全河之水”。
这反映了当时A.水患治理成效不大B.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强化C.南方经济繁荣发展D.经济与生态矛盾不可调和答案3.C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政府采取多项措施保证漕运畅通,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从材料中无法得出B项;材料中明代加强对漕运的治理是为了将南方的财富北运,而不是调节生态与经济的矛盾,排除D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题练(四)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
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
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
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二近代中国百年忧患,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当时的中华文化体系不能提供现成的现代化方案,我们必须从外来文化体系中去寻找。
从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也曾向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但均未成功;而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使中国从积贫积弱的困境中摆脱出来,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这就以实践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固有文化体系相结合,并不断吸纳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使中华文化体系能与时俱进,永葆活力。
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了中华文化体系有吸收、融合并消化异质文化中合理成分的机制,也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摘编自曾加荣《中国传统文化概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文化在近代发生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可概括;第二小问成因,结合中国古代社会在文明程度、国家政局、政治体制、经济基础、主流思想等方面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成因。
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从材料二信息从学习内容、学习特点及对西方文化的态度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原因,结合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先进人士推动等方面的史实,总结中国文化在近代发生新变化的原因。
答案:(1)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连续性和变革性相结合;保守性和开放性并存。
成因: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疆域广大,统一占主流;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
(任答四点即可得分)
(2)变化:被动地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学习内容以政治和思想文明为主。
(任答两点可得4分)
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进中国人的不懈探索。
2.(2018·四川资阳诊断性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1500年前后,人类进入一个新时代,它以西方崛起为标志,翻转了东方“先进”、西方“落后”的布局。
从那个时候起,西方就成了世界的牵引机,“西方中心论”从那个时候开始,“普世”之说也由此而来。
普世主义的真正含义是将西方等同于世界,由此一来,文明的多样性就不复存在。
曾经被西方霸权扭曲的文明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现在重新被扭转。
亨廷顿说:这是“文明的冲突”;我说:这是“文明的回归”。
“回归”意味着文明的多样性再次呈现,文明间的关系重新平等。
——钱乘旦《文明的多样性与现代化的未来》根据材料主旨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进行论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欧洲中心论”是谬论等主题论点,论述可以从古代五大文明并存并相互影响(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就已存在独立发展的五大区域文明与五大文明区域,它们都经历了各自的轴心时代。
其中,罗马文明、中华文明、阿拉伯文明等都是世界最辉煌的文明之一,都曾深刻影响东西方)、近代“欧洲中心论”出现的合理性及其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最后进行综述论证说明。
答案:示例一: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欧洲中心论”是谬论。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就已存在独立发展的五大区域文明与五大文明区域,它们都经历了各自的轴心时代。
其中,罗马文明、中华文明、阿拉伯文明等都是世界最辉煌的文明之一,都曾深刻影响东西方。
西方近代文明的产生源于14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再经过新航路的开辟和不断的对外扩张,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起西方主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其他文明体系在西方文明的征服、碰撞、影响下痛苦地步入近现代,但不管是中国还是广大亚非拉其他地区最终都很少有彻底抛弃自身传统文明走进近现代的。
相反,他们几乎都在坚持传统文明的基础上形成了本国特色的现代文明。
即使如日本“全盘西化”实行明治维新,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以日本文化整合西方文化的现代化之路。
欧洲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也在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两次世界大战证明其本身存在很大缺陷。
各区域文明是平等的,都有其生存发展的独特优势,彼此间需要相互包容和尊重,不需要盲目崇拜。
“西方中心论”带有西方优势论倾向,是谬论。
示例二:欧洲文明曾经在世界占有优势,但不构成“欧洲中心论”的条件。
(论述参照示例一,略)
示例三:任何区域或国家的文明都应当立足自身实际,反对所谓“西方中心”文明。
(论述参照示例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