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范文高考复习突破第讲古代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教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学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学案

阅读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

积累文言字词,一般来说不要死记硬背,要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有机结合“语境”去揣摩。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

阅读一篇文言文除了掌握文言词汇以外,也不可忽视古汉语中的特殊语法现象。

除了分门别类归纳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语法现象外,还要把古汉语中的虚词的用法进行归纳,还要把主要的五种文言句式: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等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纳整理。

掌握了这些语法规律,学习文言文就会得心应手。

所以在正式突破高考文言文题型之前,首先,系统讲解文言基础知识,为后面阅读文言文、解答文言文题目打基础。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考的内容,课标卷放到句子翻译中考查,江苏、北京、天津、浙江卷单独命制选择题考查,考查的内容涉及单音节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无论是单独命题还是句中考查,实际上文言实词如果不过关,解答文言文题就是无米之炊。

因此,掌握好文言实词,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作为备考的重中之重。

知识点1:一词多义【知识点拨】“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一般说来,词的意义分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对于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1.本义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是最原始、最具体的意义,称之为本义。

如“兵”的本义是“兵器”,“道”的本义是“道路”。

2.引申义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者相关联的关系。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2.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采用实例分析法,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4. 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讲解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 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讲解如何辨析实词和虚词,并正确使用它们。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预习下节课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高中常考文言文实词教案

高中常考文言文实词教案

高中常考文言文实词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实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识别并理解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

3.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实词进行翻译和写作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为高考文言文题目的解答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内容文言文实词的定义文言文实词,指的是在古代汉语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它们与虚词相对,能够单独作为句子成分。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文言文实词的分类1.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如“君子”、“国家”。

2. 动词:表示动作、状态或存在,如“行”、“有”。

3. 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或特征,如“美”、“大”。

4. 数词:表示数目的多少,如“一”、“百”。

5. 量词:用来计量或限定名词,如“篇”、“匹”。

文言文实词的特点1. 一词多义:许多文言文实词具有多个含义。

2. 词性转换: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作为不同词性使用。

3. 合成新词:通过合成方式形成新的词汇。

文言文实词的学习方法1. 积累词汇:通过阅读和记忆,不断扩大文言文实词的词汇量。

2. 上下文理解:结合上下文来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

3. 比较辨析:对比不同实词的用法,理解其细微差别。

4. 实践应用:通过翻译练习和创作文言文,加深对实词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案例分析选取《论语》中的一段经典文言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通过对这段文本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识别并理解其中的实词,如“学”(动词,学习)、“时”(名词,时间)、“习”(动词,复习)、“说”(形容词,愉快)等。

同时,教师还应指出这些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不同用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古今语言的联系。

总结与反思在本次教案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文言文实词掌握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课后,学生应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中的收获与不足,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第一章: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及分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

让学生掌握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分类。

1.2 教学内容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实词是指有具体意义,能够表示事物、动作、状态、属性等的词,如“山”、“跑”、“快乐”、“聪明”等;虚词是指没有具体意义,主要起连接、助词、语气等作用的词,如“的”、“地”、“得”、“了”、“吗”、“呢”等。

实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代词等。

虚词的分类: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语气词等。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及分类。

学生进行实词和虚词的分类练习。

第二章:实词的词义辨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实词的词义辨析方法。

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实词进行造句。

2.2 教学内容词义辨析的方法:从语境、词性、词义范围、词义轻重、词义转移等方面进行辨析。

实词造句的注意事项:选词准确、搭配得当、语义通顺。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词义辨析的方法。

学生进行实词词义辨析练习。

学生进行实词造句练习。

第三章:虚词的用法辨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虚词的用法辨析方法。

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虚词进行句子构建。

3.2 教学内容虚词的用法辨析方法:从虚词的词性、位置、功能、搭配等方面进行辨析。

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起到引导、语气、助词等作用。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虚词的用法辨析方法。

学生进行虚词用法辨析练习。

学生进行虚词在句子中的运用练习。

第四章:实词与虚词的搭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实词与虚词的搭配规则。

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实词与虚词的搭配。

4.2 教学内容实词与虚词的搭配规则:实词与虚词的搭配要符合语言习惯、语义合理、表达清晰。

常见实词与虚词的搭配实例:如“跑得快”、“快乐地生活”、“聪明的学生”等。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实词与虚词的搭配规则。

学生进行实词与虚词搭配练习。

学生进行实词与虚词搭配的应用练习。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一、教学目标1.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 掌握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

三、教学难点1. 区分不同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 灵活运用文言虚词。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 实例分析法: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分类;2. 第二课时: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3. 第三课时: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4. 第四课时:练习运用文言虚词;教案内容详细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理解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

三、教学难点1. 区分不同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 灵活运用文言虚词。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 实例分析法: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分类教学内容: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不起实际意义,或不表示具体事物和动作的词语。

根据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可以分为语气词、助词、连词、介词等。

2. 第二课时: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教学内容:本课时以“之”、“乎”、“者”、“也”、“矣”等虚词为例,讲解其用法和意义。

3. 第三课时: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教学内容: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如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语气,助词用于词或词组之间表示关系等。

4. 第四课时:练习运用文言虚词教学内容: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具体句子中运用所学文言虚词,巩固所学知识。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教案

1.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2.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并灵活运用三、教学课时:3课时第1、2课时一、考点阐释“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大纲》保留内容。

我们要注意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50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

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然而,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二、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一)字形推断法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 ”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

“攴(pū) ”与敲击有关;【推断练习】(1)刑天舞干戚形旁为戈,意思为一种兵器(斧子)(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形旁为舟,意思为大船(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形旁为石,意思为石阶(4)径造庐访成形旁为走意思为到会意字也可用此方法推断词义。

高考复习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 通用(免费下载优秀版)

高考复习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 通用(免费下载优秀版)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目标:、辨识常见文言虚词的类别;、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积累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课时安排:五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读考点,了解考纲要求、考试题型;、了解词的类别及划分标准;、掌握代词的类别及常见代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内容:考点解读、考点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求解读①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指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代词、副词等。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个文言虚词是高考的考查范围。

②所谓“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就是说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同时用法也不同。

、命题规律从近几年高考试卷来看,其命题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题型相对稳定试题大都采用给出四组八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

②考查相对集中,热词考查密度大考试说明规定的个虚词,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以”“而”“乃”“其”“之”“为”。

③常见题型有以下几种:Ⅰ、用两两比较的方法考查四个虚词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异同,往往是从选文中选出四个虚词分别跟课本中相同的虚词进行比较。

这是最常见的考查方式。

Ⅱ、要求在同一阅读材料中对不同句子中相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比较异同。

Ⅲ、把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结合在一起考查。

文言文翻译中一般都有这样的体现。

词的类别从词的类别来说,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对二者的区分标准有二:一是以意义为标准,意义实在的叫实词,意义空虚的叫虚词;二是以功能为标准,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是虚词。

按第一个标准,实词有“名、动、形、数、量、代”,虚词有“副、介、连、助、语气、叹、拟声”;按第二个标准,实词包括“名、动、形、数、量、代、副、叹、拟声”等,虚词包括“介、连、助、语气”。

一般古汉语依第一个标准(代词归为虚词),现代汉语依第二个标准。

高考语文冲刺复习 文言实词和虚词第1课时系列教案

高考语文冲刺复习 文言实词和虚词第1课时系列教案

2011高考语文冲刺复习系列教案文言实词和虚词【教学目标】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掌握高考常考查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各种意义和用法。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要求能既够辨别词性(用法),又能够理解其意义。

【教学难点】(1)常见文言实词(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4)通假字(5)词类活用(6)偏义复词(7)兼词【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本专题共5课时。

其中讲读课2节,练习课2节,讲评课2节。

二、教学过程第1课时【考点透析】应掌握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一)古今异义古今词义变化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变化。

如:古今异义,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的古今词义不同,尤其是后者,容易造成用今义解释古义,它也是高考常考的热点。

以《逍遥游》为例: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

了解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是为了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二)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属于不同词类。

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

如“引”:(三)古字通假1.通假的具体情况:2.识别通假字的方法:(四)词类活用古诗文中,实词的某个词属于哪一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但是,也是某些词在进入句子以后,它的词性可以改变,它的用法可以改变,这就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①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②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③名词、动词作状语;④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用方法;⑤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等。

本书在后文“专题9”有专题论述,在此不一一赘述。

(五)偏义复词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也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偏义复指”。

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翻译(高三复习) 教学设计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翻译(高三复习) 教学设计

江苏省灌南县第二中学邱玉兰考纲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解读考纲:07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高中毕业生应该能够掌握的程度。

①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理解文意和文句翻译来考查。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二、高考例题。

2005年[重庆卷]阅读下文。

完成第l―5题。

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

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

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

随计①入京,里中醵金赆行②。

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日:“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

”且行,闻乡人病,念日:“吾归,则彼死矣!”遂留不去。

病者愈,辍己马载之,徒步而归。

孙沔征侬徭,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

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

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

再调华原主簿。

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

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郡吏赵至诚贪狡凶横,持守以下短长,前后莫能去。

可暴其罪,荷枷置狱,言于大府诛之,闻者快服。

签书仪州判官。

西夏寇边,使者使可按视,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亟分其骑为三四,令之日:“建尔旗帜,旋山徐行。

”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骑不敢击。

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说渭源羌酋输地八千顷,因城熟羊③以抚之。

琦上其功。

可轻财乐义,急人之急,忧人之忧。

与田颜为友。

颜病重,千里求医,未归而颜死,目不瞑。

人曰:“其待侯君乎?”且殓而可至,拊之乃瞑。

颜无子,不克葬,可辛勤百营,鬻衣相役,卒葬之。

高考语文冲刺复习文言实词和虚词第6课时系列获奖教案

高考语文冲刺复习文言实词和虚词第6课时系列获奖教案

高考语文冲刺复习文言实词和虚词第6课时系列获奖教案高考语文冲刺复习文言实词和虚词第6课时系列获奖教案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掌握高考常考查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各种意义和用法。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要求能既够辨别词性〔用法〕,又能够理解其意义。

〔1〕常见文言实词〔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4〕通假字〔5〕词类活用〔6〕偏义复词〔7〕兼词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本专题共5课时。

其中讲读课2节,练习课2节,讲评课2节。

二、教学过程第六课时〔一〕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技巧1.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

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2。

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如“乎〞: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反问,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

作介词时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3.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

4.语境判定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如“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

5.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

一、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二、教学目标:1.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能够正确运用常见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

3. 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例句分析和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举例说明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分析:分析例句,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

六、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例句分析和练习。

2. 文言文教材:提供相关的文言文教材和参考资料,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

2. 给予学生足够的练习机会,通过例句分析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复习和巩固文言虚词的知识。

八、教学难点:1. 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理解。

2. 学生在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时的准确性。

九、教学准备:1. 准备好教学PPT和教材。

2. 设计好练习题和答案。

十、教学时间:1课时六、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七、教学目标:1. 深化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

2. 提高学生准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八、教学内容:1. 复习已学过的常见文言虚词。

2. 通过练习和讨论,深化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

3. 分析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提高准确运用能力。

九、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新课标高考复习突破 古代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教案

新课标高考复习突破 古代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教案

高三语文复习第21讲南京一中孙芳铭古代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古代文阅读中每年必考的两个考点。

“常见”,这是规定的考查范围,实词规定为120个,虚词规定为18个;“在文中”,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其含义或用法。

一、理解常见实词(一)理解常见实词的方法1.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例1: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宏者,虽然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俟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

“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

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

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动词用,“祸”也应是动词,即造成灾祸。

2.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例2: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3.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例:①又以去,意不自得②(郭)永以书抵幕府句①的“”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同“谪”,“又以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复习教案第二章古代诗文阅读第二节理解浅易的文言文(1)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2.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4.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 ) 5.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 6.既而大叔西鄙.、北鄙贰于己( ) 7.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8.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 9.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10.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 11.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 12.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 1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 14.若弗与,则请除.之( ) 1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16.樊哙从.良坐( ) 17.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 18.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 19.何可胜道.也哉( ) 20.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 21.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 22.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 23.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 2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 25.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 2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27.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 28.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 29.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 30.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 3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 32.后五年,吾妻来归.( ) 3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 34.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 ) 35.恨.私心有所不尽( ) 36.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37.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 ) 38.或.五十步而后止( ) 39.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 40.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 4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42.既.来之,则安之( ) 4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44.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45.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 46.而遂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 47.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4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 49.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50.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 5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 52.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 ) 53.爱士卒,楚人怜.之( ) 54.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 55.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 5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57.距关,毋内.诸侯( ) 58.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 59.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 ) 60.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 61.王好战,请.以战喻( ) 62.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63.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64.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 65.却.匈奴七百余里( ) 66.纵一苇之所如.( ) 67.若.入前为寿,寿毕( ) 68.不如因善.遇之( ) 69.邻国之民不加少.( ) 70.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 71.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 72.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 ) 73.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 74.求!无乃尔是.过与( ) 75.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 76.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 77.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 78.数.罟不入洿池( ) 79.名属.教坊第一部( ) 80.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 ) 8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 8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83.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 84.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 85.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 86.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 87.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88.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 ) 89.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 9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91.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 92.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 93.低眉信.手续续弹( ) 94.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 95.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 96.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 97.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 98.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99.吾亦既许.汝矣( ) 100.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101.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 10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 103.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 104.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 105.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 106.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 107.太尉逸事如右.( ) 108.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 109.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 ) 110.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 ) 111.小知.不及大知( ) 112.德不厚而思国之治.( ) 113.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 114.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 115.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 ) 116.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117.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 118.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119.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 120.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实词虚词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教案

知识点1 文言实词1.通假字辨析。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

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2.古今异义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词就是古今异义词。

如“妻子”“绝境”两个词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3.一词多义在文言文里面,一次多义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做这一类题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意思来分析。

复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

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

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

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

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在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知识点2 文言虚词文言虚词的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

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①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且、者、乎”等的一般用法。

②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文言虚词的作用。

③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两、三个典型例句。

方法指津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

3、代入筛选法:在阅读和解题时,将某个虚词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

高考语文冲刺复习 文言实词和虚词第5课时系列教案

高考语文冲刺复习 文言实词和虚词第5课时系列教案

2011高考语文冲刺复习系列教案文言实词和虚词【教学目标】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掌握高考常考查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各种意义和用法。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要求能既够辨别词性(用法),又能够理解其意义。

【教学难点】(1)常见文言实词(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4)通假字(5)词类活用(6)偏义复词(7)兼词【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本专题共5课时。

其中讲读课2节,练习课2节,讲评课2节。

二、教学过程第五课时(一)文言虚词的分类1.代词允许我做”。

如:“请京,使居之。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前句是动词,后句是表敬副词。

要注意辨别。

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前例的“夺”与“杀”,后例的“举”与“示”,在时间上行动上有明显的先后,属承接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前例的“终日”与“思”,后例的“欣欣”与“荣”,是同时发生的,前后有修饰关系。

表修饰的“而”“以”可译作“地”“着”,也可不译。

“以”“与”“因”在句中作介词与连词的辨别:望今后有远行,必以(之)告妾。

《与妻书》是岁大旱,无野草,农以(之)告谌。

《段太尉逸事状》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鸿门宴》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

《鸿门宴》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之)喜,计之。

《黔之驴》。

高考常见文言虚词教案(全新经典版)

高考常见文言虚词教案(全新经典版)

高考常见文言虚词教案一、课题名称:高考常见文言虚词解析与运用二、课程领域:语文三、课程年级:高中三年级四、课程目标:1.理解高考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言虚词在古文阅读和写作中的运用技巧。

3.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增强应对高考文言文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1.教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高考常见文言虚词的解析与运用,并简要说明其重要性。

2.学生回顾并分享他们对文言虚词的初步了解和认识。

第二部分:文言虚词解析(15分钟)1.教师列举高考常见的文言虚词,并逐一解析每个虚词的意义、用法和常见搭配。

2.教师通过例句和语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虚词的具体含义和用法。

第三部分:文言虚词运用练习(30分钟)1.教师提供一些文言文的原文段落,让学生尝试运用文言虚词进行解读和分析。

2.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分享他们对文言虚词的解读和理解。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文言虚词的运用技巧和注意事项。

第四部分:文言虚词写作练习(30分钟)1.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文言虚词写作练习,要求使用文言虚词进行文言文段落的撰写。

2.学生交换作品,并互相评价和修改,提高写作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3.教师选取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第五部分: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梳理文言虚词的核心要点。

2.教师展示一些高考真题中出现的文言虚词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题目。

3.提供拓展阅读材料或相关网址,供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文言虚词。

六、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分析解读:通过例句和语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具体含义和用法。

3.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写作练习,促进合作和团队精神。

4.写作实践:通过文言虚词的运用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准确性。

七、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练习中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文言实词虚词教案

文言实词虚词教案

文言实词虚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本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3.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

二、教学内容1. 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2. 文言虚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本用法。

2. 难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本用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语境中实词和虚词的运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安排1. 课时:10课时2. 教学过程:第1课时:介绍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及基本用法。

第2课时:讲解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用法。

第3课时:讲解数词、量词的用法。

第4课时:讲解代词、副词的用法。

第5课时:讲解介词、连词的用法。

第6课时:讲解助词、叹词的用法。

第7课时:分析具体语境中的实词和虚词运用。

第8课时: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9课时:总结回顾,查漏补缺。

第10课时:测试,评估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对比分析法,将文言实词和虚词与现代汉语词汇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用法。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音频、PPT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练习。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进行阶段性的单元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古代汉语》、《文言文选读》等。

2. 参考书目:《汉语大词典》、《古汉语虚词词典》等。

3. 网络资源:利用相关在线教学平台、文言文学习网站等,丰富教学资源。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高考语文冲刺密档文言文虚词用法教案

高考语文冲刺密档文言文虚词用法教案

高考语文冲刺密档文言文虚词用法教案第一篇:高考语文冲刺密档文言文虚词用法教案文言文之虚词的用法教学要点:1.了解《考试说明》中列出的18个常见虚词及课本中系统介绍的其它虚词的用法。

2.了解虚实多类的现象。

3.了解虚词的一词多用现象。

4.了解虚词的同类异词现象。

5.区别句末虚词的用法。

6.了解关联虚词的用法。

7.教学内容:一.文言词语的分类:1.实词,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语。

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2.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

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

3.二.仔细阅读常见虚词用法列表,体会要求的20个虚词的用法。

然后完成下列练习: 1.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A)例句: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A.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你,你的)E.吾恂恂而起(表修饰关系)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表并列)F.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这样)C.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表承接)G.D.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好象)2.下列各句中“乃”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例句: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A.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E.屠乃奔倚其下(于是)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竟然)F.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是)D.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可是)3.下列各句中的“于”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D)例句: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 A.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到)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对于)C.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比)D.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被)E.贫者语于富者曰(对)F.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在)三.虚实兼类现象:所谓虚实兼类,就是指一些文言词,它既可以用作实词,又可以用作虚词。

如:“之”的用法,既可以作代词(如“作《师说》以贻之”),又可以作助词(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可以作动词(如“佯狂不知所之者”)。

文言文积累实词和虚词教案

文言文积累实词和虚词教案

文言文积累实词和虚词教案文言文积累实词和虚词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参见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三、整体把握1.朗读课文,正音。

2.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

尽漫失: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经:尽。

僻不当道者:偏僻。

3.理清思路:问:全文共5段,每段要点是什么?学生默读,讨论,明确:第1段:总写地理环境,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2段:登临泰山,重点记叙登山的艰难及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

第3段:重点描写泰山日出的美丽壮观。

第4段:人文景观。

第5段:补记自然景观。

四、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

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过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内容。

二、登山过程和路线。

问: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路线和经过呢?默读课文,分析讨论明确:作者先从北京到泰安,历经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

作者登山的路线是: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

最后见到了山顶的美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然。

(新课标)高中语文二轮复习文言实词和虚词获奖学案(教师专用)

(新课标)高中语文二轮复习文言实词和虚词获奖学案(教师专用)

(新课标)高中语文二轮复习文言实词和虚词获奖学案(教师专用)(新课标)高中语文二轮复习文言实词和虚词获奖学案(教师专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历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重要考点。

高考语文对本考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近年高考语文17套试卷都对文言实词进行了考查,出题方式都是从选文中选取四个句子来理解规定的实词,除上海卷为解释实词外,其余均为选择题。

文言虚词有10个省份专题考查,题型相对稳定:一是用两两比较的方法从选文中选出四个虚词,分别跟课文中相同的虚词加以比较来考查;二是选取同一材料不同句子中的相同的文言虚词,要求考生比较其异同.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我们在一轮复习中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把握:一、复习并掌握了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和18个“常见文言虚词〞;二、训练了依据语境来理解并识别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的能力;三、复习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点。

在做题过程中还存在以下误区,要在二轮中特别注意纠正的。

❶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掌握不清,常常觉得不知所云。

❷忽视课本文言例句的指导,不能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迁移运用。

❸做题僵化,不知从具体语言环境中去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❶进一步增强语境意识,善于联系上下文判断词义,整体理解,翻译时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❷需灵活掌握一种或综合运用多种答题技巧,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❸进一步强化精细意识,抓住关键词语的一一对应落实,不歪曲不遗漏。

❹熟记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熟悉课文出处并正确理解是成功的关键。

(近·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

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

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复习第21讲 南京一中 孙芳铭古代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古代文阅读中每年必考的两个考点。

“常见”,这是规定的考查范围,实词规定为120个,虚词规定为18个;“在文中”,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其含义或用法。

一、理解常见实词(一)理解常见实词的方法1.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例1: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宏者,虽然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俟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

“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

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

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动词用,“祸”也应是动词,即造成灾祸。

2.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例2: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3.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例:①又以 去,意不自得 ②(郭)永以书抵幕府句①的“ ”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 ”同“谪”,“又以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句②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

抵,送达。

理解文言实词的基本原则是依据语境,即上下文。

上列三点,,只是把这“语境”具体化。

(二)理解实词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

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

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

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

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

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

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

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二、理解常见虚词(一)理解虚词用法的方法1.全面复习,掌握常见用法文言虚词,大多“身尊数职”,一词多用。

复习时应对使用频率高的虚词的常见用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譬如“以”,可以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拿”“凭借”“依据”“按照”。

如“余船以次进”中的“以”应译为“按照”;可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由于”“因”,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中的“以”;也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中的“以”。

“以”还可以用作连词,用法与“而”相近,只是不表示转折。

“以”作连词时,还可以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用来”“以致”等,如“作《师说》以贻之”中的“以”,译为“用来”;还可以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的“以”可译为“因为”。

只有通过全面复习,掌握其常见用法,考试时才能结合语境作辨别。

2.根据语境,辨明具体用法掌握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是基础,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是能力。

根据语境,先要分析语境,分析具体的上下文,找出意义之间的关系,方能辨别其用法。

还是用“以”作例子来说明。

“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一句中,“愈”通“逾”,超过,胜过,“养”养蝗虫,放纵蝗虫“遗患”表示结果,据此可知“以”是连词,当译为“以致”。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根据“以”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用来”。

“孤违蹇叔,此辱二三子”,“辱二三子”的意思是:使你们遭受羞辱,根据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以致”、“因而”。

(二)理解虚词应注意的问题1.分清虚实文言中的“虚词”与今天所说虚词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

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应加以辨别。

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在“余自齐安身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而然“适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词,译为“恰好”。

2.辨明用法所谓辨明用法,就是根据上下文。

从多种用法中认定其属何种用法。

如“执手相看泪眼”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当以《晋书》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作代词用,“相付”即“付之”。

又如“见”,在“君既若见录”中,是前置代词,“见录”就是记住我;在“徒见欺”中,则表示被动,“见欺”,即被欺。

3.分辨古今有些虚词,古今用法是不同的,应注意辨别,如“所以”,今天是表示结果的连词,而在古代却用法多样,如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表示“…………方法”,可译为“依靠”;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句中,则表示“……的原因”。

又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

入水相同,所以入水者则异”,句中的“所以”也是表演原因,后两句可译为:他们同样是落入水中,但落入水中的原因却是不同的。

4.注意特殊所谓特殊,一是指兼词,如“诸”,可以相当于“之乎”、“之于”,“焉”,可以相当于“于之”;“盍”,相当于“何不”,等。

二是虚词连用。

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多用于句末,其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表达语气的重点在“矣”上。

虚词也有单音双音的问题。

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句中的“至于”是动词“至” 与介词 “于”的连用,不要把它混用于现代汉语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至于”。

三、典型题分析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犯法①,善才绳.之。

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

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高宗大怒,命促刑。

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

”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

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

”仁杰固谏,侍中张文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②,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人为难,臣以为不难。

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

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上。

”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

”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③,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

”高宗意乃角解,曰:“卿能 守法,朕有法官。

”命编入史。

[注]①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

②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

辛毗: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

③象魏:宫廷外的阙门,古代张榜公布法令的地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 .善才绳.之。

绳:捆绑。

B .先涕泣不自胜.。

胜:控制。

C .朕之恨.深矣。

恨:遗憾 D .请.今日为始。

请:请求。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飞骑因.番请见。

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A .“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不同 B .“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也相同 C .“因”和“乃”不同,“止”和“仅”相同D .“因”和“乃”不同,“止”和“仅”也不同(3)“以至是”一句中“是”字指代的内容是(3分) A .悲泣不自胜,命杀之 B .大怒,命促刑C .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D .我为子不孝这是一份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卷的前三题。

第(1)题考查根据语境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答案是D 。

A 项的“绳”是名词用作动词,因为后面带有宾语。

其解释为“捆绑”虽然体现了这一用法特点,但根据“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的句意,这里应解释为“制裁”或惩治。

B 项“胜”,根据文意应解释为“能承受”;C 项的“恨”应解释为“怨恨”,因为解释为“遗憾”与上文“善才情不可容”的意思不合。

D 项的“请”,孤立地看,可以理解为“请求”,也可理解为“请允许我”,但由于变法应由高守决定,因而“请求”是正确的。

第(2)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答案是B 。

句中的“因”和“乃”表示承接,意为“于是就”。

这里它们的基本用法之一,在给出的例句中表现得较为典型。

“仅”、“止”表示的意思极为常见,现代汉语还在用,都是表示“只是”的意思。

第(3)题考“是”的指代意义,属于现解实词的含义,答案是C 。

“是”指代内容的核心是“杀”。

A 、B 、C 三项均有此义,但由于这是在对话中的运用,因而应当指代C 的内容。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

李若水字清卿①,洺州曲周人。

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

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