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人教版)高考语文大一轮:论述类文章阅读 学案 筛选信息(一)
2016届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2016届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考点总述2015年《考试大纲》对论述文阅读的要求: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从文章题材上看,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本。
二、解题技巧(1).读懂一篇论述文的方法1.归纳内容要点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言语的转化,即读者用自己的话语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论述类文本阅读检测,往往要从归纳内容要点的角度来出题。
如:高考曾选用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贝多芬之谜》,出了两条这样的题目,一是要求说出作者称贝多芬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一条要求“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
前者要求归纳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后者要求归纳全文的内容要点。
再如:选用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也要求归纳内容要点。
因此,阅读论述类文本要十分重视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观点态度,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
阅读中重视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很显然的,不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应包含这样两点要求:(1)确认作者的观点,能判断某种说法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2)能分析作者的观点,包括能分析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原因,说明作者是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
这两点常常就是命题者考查对作者观点把握程度的命题角度。
3.分析文中所运用的材料论述类的文章,总是要运用材料的。
不过,运用的具体情况则比较复杂。
有的是用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有的用来反驳别人的观点,有的用来表述某种看法。
从运用的角度来说,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还有局部肯定局部否定的,都要分辨清楚。
譬如:陶行知的《创造宣言》引用了歌德一句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有人误认为引这句话的意思说,有了勇气,便能创造。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训练:筛选并整合信息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材料二:新时代文学迄今为止已近十年,新时代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在精准地反映该时期的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真实、立体、全面地构建中国形象的同时,还通过历史回顾、现实关怀和未来构想,建构既属于中国本土也具有世界影响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十年来,中国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文化、文艺和社科的系列重要讲话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工作的学者,在研究和探讨文艺理论的重大问题和发展方向、提出标识性概念、开辟学术新领域等方面,取得不少突破性成绩,同时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是方法路径的创新性提升。
2016高考论述类题解析
2016年语文高考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2016年新课标Ⅰ卷1【答案】D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D 项“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范围扩大,原文是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只能证明“殷王世系是基本可靠的”和“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这两点,并不是选项所说的“所载内容”,扩大了范围。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内查语意。
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2.【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
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B项范围扩大:原文只是说“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无情批判”,并没有泛指旧史学,漏掉了修饰语。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重在比对词语:命题者在没置选项时是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两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3.【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D项“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扭曲文意。
原文“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白斌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意思是说“中国的文字学家很早就把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为探究先民造字之法的凭依”了,而“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只是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关系错误。
人教版高三语文2016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复习指导(共36张PPT)资料
【试题】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 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人教版高三语文2016 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论 述类文本复习指导(共
36张PPT)资料
论述类文本
考什么? 怎么考? 怎么办?
考试说明
•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 1、 理解 •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 2、 分析综合 • (1)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 (2)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 (3)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 (4)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对应文段】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分 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植到体内,以 根治糖尿病。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 白鼠的干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 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白鼠胰腺中,结果小白鼠的糖尿 病症状消失了。胚胎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不过, 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A.古人在石梁上刻画的石鱼,记录了1200 年以来 长江的枯水位。
B.石梁上许多古代诗文碑刻反映了石鱼的出水时 间和距离枯水线的尺度。
C.为探索长江上游枯水期的发生和水量变化的规 律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D.石梁上反映长江水位的题刻大多出自历代名家 之手,具有艺术欣赏和保留价值。
注意标示词语的意识
因此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加上白鹤梁 上的题刻大多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 和保留价值,
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10 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 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 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 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 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 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湿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 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 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牟取利润。
D.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 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
【知识导图】
【核对反思】 1.【解析】 本题从断章取义的角度设误考查筛选并整 合文中信息。“《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 的追究”错,原文第二段中说:“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 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 是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而没有说追究主使官员的 责任。 【答案】 C
5.C 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 解。C 项,将优质资源传送到发展滞后的学校,仅仅是数据 的传送,不是大数据教育带来的变化。A、B、D 三项的表述 在文中都可以找到依据。
6.D 本题从强加因果的角度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准 确把握。D 项,根据最后一段的表述可知,“大数据教育由 网络完成标准化教育,而学校主要承担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工 作”是正确的,但不能据此得出“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 的结论。
2.【解析】 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 容的把握。B 项“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错,文中没有 说行会是政府机构。
【答案】 B
3.本题从偷换概念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 项“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的是“行会”, 而非“宋代政府”。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现代文阅读Ⅰ•论述类专题检测含解析
专题八现代文阅读Ⅰ·论述类专题检测A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分)材料一: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
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
最努力苦读的学生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
苏东坡读书时也是用这种方法。
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事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
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绝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
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正在苏东坡与弟弟苏辙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
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让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
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
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
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对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
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2016论述类文本阅读公开课详解
1、从信息范围的大小上看,有范围不清
和以偏概全两种错误
2、从信息的有无上看,有无中生有和有 意缺失两种错误。 3、从因果逻辑关系上看,有强加因果和 因果颠倒两种错误。 4、从信息指代内容上看,有偷换概念和 指代不明两种错误。 5、从信息的时态上看,有未然说成已然 和已然说成未然两种错误。
三、常 见 错 误 类 型
设误方法 1、以偏概全
•
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以个别替
代一般,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特别注意重要词
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
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有
时” “全都”“全部”
例1【对应文段】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 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 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 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原文】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只有异 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 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 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 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 的解决线索。
【试题】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
A.不久前《参考消息》等3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
、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
设误方法 4、因果混乱
一到般了有清两代种,情“况茶:马一互是市因”果作颠为倒一,种就重是要把制“度因” 错逐断渐为从“历果史”地,平线“上果消”失错,断取为而“代因之”的,是颠“倒了边两茶 者贸的易关”系制;度二。是藏族强对加茶因叶果的,需就求是有把增没无有减因,果对关其系 他产品如丝绸的、说布成料是、因铁器果等关的系需。求也开始增加 ;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 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 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 ,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 间贸易更加繁荣。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6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
专题十六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考题型【考纲解读】1.一般采用三道主观题形式出现,呈现出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总分18分。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必考内容。
3.注重考查考生对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
【知识要点】一、文体特点论述类文本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
既是探讨科学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手段,也是概括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
论述类文本一般是先提出论题或论点,然后选用各种材料,运用各种方法,分层次、分角度阐述文章的这一论题或论点,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最后总结全文。
明确了这类文章的写法和思路,有利于考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二、阅读技巧1.分段或者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
遇到个别语句不懂时,可以先跳过去,等全文读完,再回读。
2.要抓住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证明、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与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
3.要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总式、对照式等)。
三、“理解题”2大常考题型概念含义理解题和句子含意理解题都属于理解类题,测试要求: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词语)含义”就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解答概念(词语)属性、内涵和外延的基本材料。
“属性”是指概念(词语)的性质及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内涵”是指概念(词语)所包含甚至是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外延”是指从概念(词语)性质出发向外引申所关联的现象或事物。
这一题型常常有三个命题角度:反复强调的概念(词语)、特殊指代义的概念(词语)、有修辞意义的概念(词语)。
2、句子含意理解题,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在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上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
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三)
添加标题
注意事项:在实施讨论法时,教师需要注意控制讨论的时间和节奏, 避免出现偏离主题或浪费时间的情况;同时,教师还需要给予学生 充分的自由和空间,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练习法
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解题技巧 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解题方法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个别指导法: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和解答
定义:论述类文本是表达者对某一问题或话题进行阐述、论证的文章,旨在向读者传递某种观点、
01
思想或知识。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特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特点
02
特点:论述类文本具有观点鲜明、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等特点,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理解作者的观点, 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并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和阐述。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 速度和阅读理解 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 性思维和创新能 力
探索更加有效的 教学方法和手段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
作业完成率:统计 学生作业完成的比 例,反映学生的学 习态度和投入程度。
作业正确率:评估 学生作业的正确程 度,反映学生对知 识点的掌握情况。
作业质量:评价学生作 业的思路清晰、表达准 确、逻辑严密等方面, 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业反思:鼓励学生 进行作业反思,评价 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 果,提出改进意见。
练习巩固
课堂练习:针对 论述类文本阅读 进行课堂练习, 提高学生的阅读 能力和解题技巧
课后作业:布置 与课堂内容相关 的课后作业,巩 固所学知识,加 深理解
小组讨论:组织 小组讨论,分享 学习心得和解题 思路,促进互相 学习
2016届一轮复习 人教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抓关键 课件
3.圈点文中反复强化的词义(可以是相近的) 它往往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如果节选的某段文字中 反复出现“思考”二字,那么这两个字就是作者要表达的主 要意思,阅读时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4.圈点代词并使之明确 凡是文章中出现了的代词一定得圈点,并根据上下文意找 出具体的名词替代,以便答题更加准确。
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③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 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 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 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④比如 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 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 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
7.圈点并区分论点与论据 论点是论据的统帅,论据为论点服务,在表达题中常以诸 如“原因是什么或作用是什么”形式发问。对论点发问则答 题的要点是论据,反之亦然。
(三)提取圈点内容,整体把握文意 圈点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握文章的整体,理清文章的思路。 从整体角度减少学习者错误组织材料的可能性,按逻辑关系 有次序地组织和呈现信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样就可以 化繁为简,做题就简便多了,且答案也很难遗漏。
总之,“圈点式”阅读法,有利于在第一次阅读中提取重 要信息,并通过对重要信息进行有效的编码,以便为更好、 更准确地答题作好铺垫,同时,依文本的基本特征、考纲进 行圈点,基本锁定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答题的范围,有利于 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突破论述文阅 读瓶颈。
例 (2013·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体会如何圈点批注关 键点并分析。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 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②世界永远充满着 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 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讲 论述类文本阅读 精品学案 (新高考)
第四讲论述类文本阅读导学案【导语】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是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包括两个能力层级。
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综述】论述类文本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科学的文章,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语言学、美学、考古学等,从选文看,高考论述类选文往往富于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其内容往往覆盖了古文化(考古)、文章学、文艺鉴赏、书画、道德观念、社会伦理、语言与写作、音乐、教育等诸多方面,涉及学科门类齐全。
但从表达方式上看,都是以议论为主,直接阐释事物的道理,表达一定的见解和主张。
论述类文本考查以前基本上都是三个选择题,一题考重要概念的理解,一题考重要信息的筛选整合,一题考重要观点的想象推断。
我们预计,今后的考题将逐渐向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方面扩展。
考查题型不会发生多大变化,还是以选择题为主,顶多会有一个主观题。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对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考查,一般选取社会科学类文章,多数为最新发表的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伦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文章,选文字数从800到1200不等,多数超过1000,考题一般为三道单选题,每小题3分。
侧重于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社科知识。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可知,考查角度多为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理解与分析,体现为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有些试题要求考生根据对文本概念的理解,分析文本以外的相关信息与文本中的重要概念内涵的契合度)、对重要语句的理解(一般是比照选项与文本信息的同与异);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主要是判断选项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得当与否);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主要考查考生快速找准论点、分析论据、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各个方面,基本上都要求考生选择错误的选项。
2016届一轮总复习人教版 论述类文章阅读 课件
文中概念内涵的揭示,有的选项是对文中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 诠释说明,要求考生对这二者信息准确区分。
第三部分
专题4
论述类文章阅读
【例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口头或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 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类口传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规定中指出:“列入名单 的作品必须是有代表性的传统杰出工艺,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
种无形遗产。
C.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指各民族独特的传统杰出工艺 及非文字形式的艺术等文化表现形式。 D.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现代化、城市化的影响,受到越 来越大的冲击,故而急需保护。
第三部分 专题14 论述类文章阅读
【解析】
D项说的是非物质文化受到的冲击,属于概念
的外延属性,不是对概念内涵的揭示。
【答案】
弦为振动源,再与由面板和底板结合构成的共鸣体产生共振而
发音的。琴的弦位较长,音量不大但余韵悠长,面板、底板浑 厚且共鸣箱体积较小,特别是通体表层髹有厚厚的漆胎,这样
特殊的斫制与构造方式,使共鸣体振动不充分且有传播阻碍,
造成琴在发音上具有轻微淡雅、深沉悠远、圆润古厚的音色特 点。
第三部分 专题14 论述类文章阅读
第三部分 专题14
论述类文章阅读
论述类文章阅读
第三部分
专题14
论述类文章阅读
1
考 情 分 析
3
提 分 技 巧
2
考 点 梳 理
4
专 题 训 练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
抽丝剥茧,透视“论述”——论述类文本阅读“结构”与“逻辑”的分析【教学目标】㈠知识和能力目标: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把握论述文的结构特点,探究总结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
2.分析论述文的逻辑推理。
提高阅读现代论述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1、把握论述文的结构特点。
2、分析论述文的逻辑推理,有效地提高论述文的阅读质量。
【教学难点】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评讲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分20秒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同来专题学习论述类文本的阅读。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必考点,是高考题中的第一大题,一般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在第一卷中出现。
共计3个选择题,分值为9分,可这9分并不容易得到,往往被很多同学戏谑为“夺命9分”。
那什么是论述文呢?一、论述文透视:(幻灯片2展示)1、选材范围:(1)社会科学类(主要考察)常常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如政治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美学、文艺学、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章(2)自然科学类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天文学、医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文章。
2、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
3、特点: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
4、内容: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
5、类别:论文、杂文、评论等。
虽然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已经接触过,但很多同学还是对这类文章望而生畏,觉得它太过于博大精深,难以驾驭。
其实问题还是在于同学们涉猎这类文章很少,且没有掌握这类文章的解读方法。
这节课我们就着重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论述文的阅读方法(幻灯片3展示):1、把握论述文的结构特点。
2、分析论述文的逻辑推理。
3、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筛选与整合,归纳与概括 (高三)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筛选与整合,归纳与概括 (高三)专题一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教案(二)筛选与整合,归纳与概括教学目标1.掌握此一考点的命题特点和一般规律。
3.科学训练,掌握答题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此类试题的答题方法技巧。
教学难点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一、考点探究突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新课标考试大纲分析综合这一能力层级的要求。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主要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弄清文章主要内容,根据文章内容总结中心。
在论述文章中这一考点也常常为必设试题,分值一般为3分。
所谓“信息”,就科学类文章而言,是指文章传达给读者的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新经验以及有关对它们的解释与阐述,它可以是事实、理论,也可以是观点、设想;或代表某些信息的符号、数据、图形等。
所谓“筛选”,即根据阅读要求搜寻、辨别、提取文中的有关信息,也即根据题目要求,区分信息的主次、轻重,去伪存真,进行比较、选择,从中选出所需要的词语或句子,挑选出符合考题要求的语言材料。
筛选的关键是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原文。
所谓“整合”,就是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转换、概括、组合等再加工,综合、归纳,使之符合考题要求。
选择题的各个选项,已经对有关信息进行了整合,要求判断所作的整合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二、答题方法技巧“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可按照下列步骤进行:第一步,要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信息。
这是筛选信息的必要准备。
做题之前,要快速地通读全文,逐段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并明确以下问题:文章讲述了了一种什么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总的观点倾向怎样?全文可分为几个层次?通过阅读原文,对全文作出整体感知判断,获得整体印象。
第二步,要审清题意,确定重要信息的范围。
2016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具体操作: 指定第一行中间,垂直逐行下移,禁止左右逐行移动, 眼球快速转动扫瞄每行文字。
训练步骤:
(1)逐段扫描,回顾总结,可反复多次,直到明白文本大意。
(2)提出任意信息,中线贯通,要求迅速找到所属区间。 (3)提出文本中多次出现信息,中线贯通,要求迅速找全。
第1页,共72页。
第2页,共72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
常见设误类型和解题思路
第3页,共72页。
一、考纲解读
“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科
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的文章,它包括自
然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
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
第4页,共72页。
社科文本占主导的原因
自然科学类
第9页,共72页。
1B“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 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 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 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 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 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B“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 “政府贷借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
第14页,共72页。
2、紧扣语境,把握内涵
(1)要准确理解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就要紧密联系 语境,注意上下文的修饰、指代等暗示信息,从而把 握其内涵。
(2)常用方法︰ ①瞻前顾后法。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 ②比照辨析法。仔细比较辨析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 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 ③参考语境法。根据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比喻义 、借代义等,分析词语派生或隐含的内容。
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过困境, 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两步阅读法教你读懂论述文课件
甲骨文的发现, 将商人亲手书写、 契刻的文字展现在 学者面前, 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 是 1917 年王国维写了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及 《续 考》 ,证明《史记· 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 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 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 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1928 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 发掘殷墟, 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 而第二次发 掘时, 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 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 改造。 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 《说文解字》 , 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
A.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 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 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 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 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 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及《续考》 ,证明了《史记· 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专题十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6· 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是商 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 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 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 系统讲 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 殷本纪》 ,但此书撰写的时代 距商代较远; 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 《尚书· 盘 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 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 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根据论述类文本专业性强、难读懂等特点,结合考生在做题时耗时长、正答率低的情况,本部分准备从以下方面突破:首先,明确高考怎么考;其次,再了解选项“6大命题手段、8大设题陷阱”情况,把握高考方向与命题规律;然后,根据高考命制选项特点,运用“微课堂”来教会考生运用“三步法”读文本,特别是第二步“微观勾画”法,“勾画”出高考命题点,节省做题时间;最后,掌握“三比”解题法,又快又准地选出答案。
之所以这样设想,是因为前两步属于高考命题解读过程,是后两步的基础;后两步属于高考题的解答过程。
(2016·高考全国卷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
《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
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
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筛选信息(一)——局部信息筛选整合学案目标掌握做局部信息筛选整合题的方法技巧。
所谓信息是指文章要告诉读者的内容,是一种认识、发现和感受,也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信息、情报或者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等。
阅读文章要把注意力放在重要信息上。
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信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知识,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
②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思想情感的语句。
③文章中的标题、过渡句、文后的注释等等。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
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是山东卷的命题重点,三道题中占了两道。
从命题实践看,这两道题是从局部和全文两个角度考查考生的信息筛选能力。
所谓局部信息筛选题,具有以下特点:①筛选标准明确、具体。
②重要信息筛选的区域相对较小。
③重在判断重要信息的正误。
④筛选的内容主要围绕论述类文本的观点与材料、文意概括展开的。
具体的筛选内容和题型如下:(1)易混重要概念辨析的信息筛选判断。
(2)观点与论据关系的信息筛选判断。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内容就是把握观点和论据的关系。
观点往往出现在引材料、举例子的前后,或者出现在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中。
围绕观点,作者从哪些方面(角度)论证的,或者列举了哪些材料支撑观点的。
试题往往给出观点,要求判断支撑它的材料信息的正或误。
演练体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考试,尤其是大规模、普及化和历时长久的选拔性教育考试,是文化整合的重要途径,对于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的整合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科举考试以选拔行政官员为目标,以教育考试为手段,与文化整合密切相关。
在科举制下,读书人要进入封建统治阶层,必须接受相应的儒学、文学、历史等文化知识教育和写作技能训练,必须参加科举考试,达到科举选士的文化标准。
科举考试的文化整合功能,是由科举选士的特殊地位和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从地位、影响来看,科举考试作为国家“抡材大典”,在古代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地位显赫,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这是其发挥文化整合功能的动力来源。
科举考试成为封建王朝选士授官的正途,受到统治者和广大士人的高度重视。
另一方面,科举考试所选拔的各级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从政、为文或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推动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民族文化的整合。
就科举制自身特点而言,它具有文化整合的内在机制。
作为大规模选拔性考试,科举考试是由国家统一组织、命题和录取的,考试内容和语言文字具有高度的规范性与权威性,为大范围、多层面的文化整合奠定了重要基础。
科举考试允许士人自由投考,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为文化整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科举与察举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读书人可“怀牒自进”,自行应举,不需地方官府荐举。
除女性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之外,科举对象不受年龄、民族及教育程度的限制,只要身家清白,一般均可在户籍所在地区报考。
科举考试将自由报考、公平竞争与弘扬儒学文化、推广学校教育连为一体,这使得参与这项考试的阶层越广泛、考生越多,就越有利于教育机会的下移和社会文化的整合。
受科举考试影响,唐宋以后,官学、私学和书院教育沿着科举选士的轨迹发展演变,儒学文化逐渐普及到民众阶层。
科举制具有一定的公平合理性和文化适应性,易于推广并能长期延续,从而有效发挥了文化整合的功能。
与世卿世禄制、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打破了血缘关系、门第、财产和特权等先赋因素的限制,主要以个人才学作为取舍标准,注重后天学习的作用,更具有客观性和平等特征。
在追求考试公平的过程中,自宋代开始,科举考试推行糊名、誊录、锁院、复试等防弊措施,维护了科举选士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这为科举制的长期延续奠定了社会基础。
另一方面,为适应特定时期少数民族或边疆地区人才培育和选拔的需要,从隋唐开始,中央王朝在这些地区兴办官学,开科选士。
与设立官学、私学及吸收汉族封建文化相呼应,科举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推广,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1.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科举制具有文化整合功能的论据的一项是()A.科举考试的考试内容和语言文字具有高度的规范性与权威性。
B.科举考试允许士人自由投考,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C.唐宋以后,官学、私学和书院教育沿着科举选士的轨迹发展演变。
D.科举制度具有一定的公平合理性和文化适应性。
(3)结论与原因、条件关系的信息筛选判断这一点是第(2)点的具体和深化。
题干给出结论,筛选出原因或条件的重要信息来。
演练体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回望中国现代文学,“乡土”是一种素朴的存在,是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的经验或情绪。
例如,鲁迅对乡村困境的切身体验,沈从文那种抹不去的怀旧和诗情,或者废名的那些玄妙的生存事实。
这并不是说,乡土叙事就一定要沿革现代中国的传统,也不是说现代文学的乡土就比当代的更有文学品位。
如此评价显然不是历史主义的态度。
然而,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乡土叙事”中,看不到多么浓郁或深重的怀乡病。
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
当代“乡土叙事”确实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观念性的批判意识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更加个人化的“乡愁”式的乡土记忆被更强大的家国叙事覆盖。
用点形象化的说法,就是当代“乡土叙事”已经被现代性占据,因为自重已经太重,结果是载不动一点“乡愁”。
尽管我们一再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更趋向于个人化叙事,但在乡土叙事这一点上,家国叙事还是占据上风。
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乡土文学”在现代之初,显得更单纯或质朴些;而当今的“乡土叙事”则要厚实复杂得多。
这两者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是存在一种差异,只是表明了文学的现代性发展至今所发生的深刻变异。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变为50年代、70年代的“农村题材”,继而变为90年代的“乡土叙事”,由此可看出中国20世纪文学中现代性的流变轨迹。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2.下列不属于“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的原因的一项是()A.现代的怀乡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不再是古代单向度的怀乡。
B.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乡土叙事”中,看不到浓郁或深重的怀乡病。
C.当代“乡土叙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已经被现代性占据,载不动一点“乡愁”。
D.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并不能说明当代的“乡土叙事”就不如现代之初的“乡土文学”。
(4)归纳、概括文意的信息判断对内容要点的理解、归纳也是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
它主要考查你是否能筛选出重点句、中心句,能否把分散在多处的要点整合起来。
演练体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当今画坛,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仿佛批评家是隔夜的麻辣汤,全部变了质。
这实在是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
我结识的批评家,几乎都是爱读书爱思考的高手,几乎都是有正义感的人物,也是自强不息的奋斗者。
作为批评界的一员,反躬自问:画家蔑视批评家,肯定是有原因的。
究其原因如下:画是有形的诗,讲究直觉与意境。
批评是无形的思,侧重理性与逻辑。
诗与思是宿敌。
柏拉图要把诗人逐出他的理想国,诗人对他也没有好感。
儒家诗圣杜甫“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诗句,被儒家思想家朱熹颇为不屑地批评说:“道它作甚?”言下之意是很无聊很没有意思。
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
语言表达的障碍,言不由衷是态度虚伪,词不达意是水平欠佳,言不尽意是效果有限。
“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意思是话语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于是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
卦象的延伸就是画,东汉刘熙解释说:“画,挂也。
”古文“挂”“卦”,音同义同而形似。
这意味着古人认为画画比说话优越。
批评文章通常是即兴的随笔,与写意画相通。
写意画家的作品,不经意的败笔很常见,如同颜真卿打叉画圈的行书或黄宾虹的乱笔,感觉很自然。
批评家的文章却不能有败笔。
批评家如果引经据典,会被讥之为卖弄;不引经据典,批评就成了知心话,说多了则假。
这样的文本,又会被认为没有深度。
如果形而上地议论,画家便指责批评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品。
在怀有一流技术的画家看来,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
普通画家看批评家,也会像老板看老婆,越看越难看。
广义的批评既有指责,也有赞赏。
凡是自大的画家无不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
于是,偏重赞赏的批评,除了当事人之外,会受到画坛广泛的排斥,斥之为吹捧。
反之,对于批评界的指责,画家又以外行为由加以抵制。
批评文章如果是艺术品的说明辞,就降格为应用文。
批评文章如果把作品视为直观的现实,就成了社会学、文化学的业余议论。
批评家如果把作品作为解释的容器,可以装进不同的观念,画家会质疑:那我在哪里?晋唐以来的价值观,看重的是文章,其次是书法,最后是绘画。
而今反过来了:画最值钱,书法其次,文章最贱。
按照国营牌价,名人一篇文章的稿酬,相当于书法名家在宣纸上写一撇或名画家在画上滴一点。
批评家与画家在社会回报上失衡,造成两者之间不平等的关系,画家怎能不看轻批评家?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评家为了混稿费,文章越写越长。
一个二三流画家的几件庸作,批评文章动辄几千字,比苏东坡评论二王、张旭、怀素、颜真卿、王维、李思训、吴道子等名家的文字加起来还长。
不长就不学术的西式文本摧毁了一字千金、字字珠玑的传统,怎能让人器重?大画家都是有思想的人物,如果涉足批评,肯定比很多批评家高明。
又由于轻文重画是全社会的综合态度,致使进入批评界的一流人物实在是太少。
就凭你那几个筋斗翻来翻去,他能看得上眼吗?批评界的内斗削弱了自身。
进入学术的前沿地带,批评界的老同事老朋友也很难达成共识,价值判断往往不一致甚至南辕北辙,容易发生冲突,让外界产生一盘散沙的印象。
(来源:《中国书画》彭德《画家为何轻视批评家》)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其结果是批评文章越来越被画家轻视。
B.画家的作品可以有不经意的败笔,批评文章则不允许出现败笔。
C.画家总是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这无疑增加了批评的难度。
D.批评文章应学习一字千金、字字珠玑的传统,不应盲目效法西式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重读名著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中是可以陈列满满一个艺廊的。
我国的古典诗文,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到龚自珍;小说从“四大奇书”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外国的名著,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到托尔斯泰的《复活》,再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几乎都是一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其历史的深度和文化反思的力度,特别是它们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反复品味。
听课记录:名著需要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