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北师大版生物必修二教学案:第2章 专题归纳例析 含答案 精品
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高一生物北师大版必修2讲
第28课时物种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进化论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及其面临的挑战[目标导读] 1.结合已学知识,阐明物种的概念并概述新物种形成的基本过程。
2.分析实例,概述物种进化的方式和速率。
3.阅读教材,了解进化论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及其面临的挑战。
[重难点击]新物种形成的基本过程。
一物种的概念和新物种的形成过程群体遗传学的发展大大澄清了物种的概念,试结合提供的材料思考下面的问题。
1.生殖隔离与地理隔离(1)东北虎和华南虎属于同一种生物,但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使得种群不能相遇进行基因交流。
这种现象称为地理隔离。
(2)观察下面两图思考:①图1中斑马的种群个体间或鹿的种群个体间能自由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吗?答案能。
种群内的个体为同种生物,同种之间可以自由交配,产生可育后代。
②图1中斑马和鹿之间能自发进行交配吗?它们之间的基因能自由交流吗?答案不能。
因为它们属于不同种生物。
不能交配也就不可能存在基因的自由交流。
③是不是不同种生物在自然状态下一定不能交配呢?答案不是。
由图2可知,马和驴属于不同种生物,但它们通过交配,产生骡。
④能交配的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能自由交流吗?答案不能。
马和驴虽然能通过交配产生骡,但由于骡具有不育性,所以它们之间的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综合①②③④的探究说明: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交配的,即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这种现象叫做生殖隔离。
(3)综上所述,我们把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做隔离。
2.物种的概念(1)生物学上物种的概念是指拥有一个共同基因库的生物类群。
同一物种生物个体之间可以自由交配,并能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而无法与其他物种进行交配。
换句话说,生殖隔离限制了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流。
(2)一般情况虎和狮是不可能相遇的,也不能自然杂交,但在动物园里可生产出虎狮兽,但虎狮兽不育。
据此分析,虎和狮不是(是、不是)一个物种,虎狮兽不是(是、不是)一个新物种。
3.物种的形成过程阅读教材P 117“阅读与分析”,然后分析夏威夷群岛上多种蜜旋木雀的形成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一节减数分裂一、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1.生物: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范围 2.场所高等植物:花高等动物:睾丸、卵巢3.对象: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二、减数分裂的过程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见减数分裂图解-1 ●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 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 见减数分裂图解-23、精子与卵细胞异同点 见减数分裂图解-2 表格注:卵细胞形成无变形过程,而且是只形成一个卵细胞,卵细胞体积很大,细胞质中存有大量营养物质,为受精卵发育准备的。
三、注意:(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高一生物北师大版必修2讲
章末整合(教师备用资料)本章网络构建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免疫学②种群③种群等位基因频率的改变④自然选择⑤生物规律方法整合方法一巧用公式计算等位基因频率典例1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A.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体Aa的基因型频率是0.32B.显性等位基因的频率大于隐性等位基因的频率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等位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就一定会形成新物种D.若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40%答案 A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隐性个体aa的基因型频率为0.64,则a基因的频率为0.8,A基因的频率为0.2,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体Aa的基因型频率是2×0.2×0.8=0.32;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若A基因的频率变化为0.4,则a 基因的频率为0.6,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AA、Aa)在种群中的比例为0.42+2×0.4×0.6=0.64,即64%。
方法链接1.通过基因型计算等位基因频率方法:某基因的频率=该基因的数目/种群中该等位基因的总数。
2.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等位基因频率规律:等位基因中一个基因的频率等于它的纯合体频率与1/2的杂合体频率之和。
3.通过遗传平衡定律计算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1)遗传平衡定律的内容:若A%=p,a%=q,p+q=1,则AA%=p2,aa%=q2,Aa%=2pq。
(2)遗传平衡定律的适用范围:在随机交配的无限大的群体中,没有突变、自然选择、迁移、遗传漂变等干扰。
虽然此定律是在较为理想的条件下适用的,但在自然界中群体都是很大的,个体间的交配一般也接近于随机,所以遗传平衡定律基本上普遍适用。
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20种)最基本:C,占干重的48。
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基本:C、H、O、N大量:C、H、O、N、P、S、K、Ca、Mg微量:Fe、Mn、Zn、Cu、B、等1、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的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
2、微量元素:指生物体生活所必须的,含量虽少但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如MnZn Cu B 等。
3、矿质元素:指出了C HO 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4、Fe属于半微量元素,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和氧气的运输有重要关系。
植物缺铁,叶绿素受阻,影响光合作用。
5、K在动物细胞中多分布在细胞质中,对维持细胞的渗透压、神经的兴奋传导和肌肉收缩有重要作用。
在植物体内以离子形式存在,与光合作用过程中糖类的运输有关。
6、Ca动物血液和组织液中的钙离子对血液的凝固和肌肉的收缩有调节作用。
缺钙易患骨质疏松、骨质软化,儿童易患佝偻病.血钙含量低则发生抽搐,血钙高则导致肌无力。
7、Mg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是一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
二、统一性和多样性1、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2)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含量有很大差异。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1)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环境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体所特有的.(2)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相比含量上大不相同。
三、组成细胞的无机化合物1、无机化合物水(1)水的含量、分类、及生理作用①是细胞和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2)不同生物含水量特点②含水量:水生陆生/幼年成年老年/代谢旺盛代谢缓慢/幼嫩细胞衰老细胞2、无机化合物-—无机盐(1)无机盐存在的形式及含量①含量:很少,约占细胞鲜重的1%5%②存在形式: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细胞中,少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与细胞中。
高中新教材北师大版生物必修二教学课件北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三节《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及表观遗传
小资料
组蛋白修饰 组蛋白修饰是指组蛋 白的某些氨基酸被加 上或去掉一些化学基 团,包括添加甲基、 乙酰基,或去掉甲基 、乙酰基等。
乙酰化 甲基化 磷酸化 泛素化
甲基供体染料木素
乙醇 辐射
高甲基化 高甲基化 高甲基化 高甲基化
双酚A 体外培养
Randy L Jirtle;Epigenomics (2014) 6(5), 447–450
细胞分化
基因的 导致 表达变化
表型变化
表观遗传
H3K27me3甲基化程度(%相对于对照) 肿瘤体积(mm3)
表观遗传学的应用
对照 50mg/kg/天 150mg/kg/天 300mg/kg/每周两次
GSK126 化学式
Nature . 2012 vol. 492
GSK126浓度
时间(天)
基因碱基 序列不变
DNA甲基化 组蛋白修饰
小结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导致
一、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的分化
1.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表达的数目和表达水平都发生了变 化。也就是说,不同细胞表达的基因数目和基因表达水平 都不尽相同,这就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人体不同时期血红蛋白种类和比例
阶段
血红蛋白种类
胎儿
F 90%
成人
1%
A
A2
5~10%
97% 2%
一、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的分化
2.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受基因和环境的共同控制与影响。 适应环境
基因表达 调控
防止浪费
寻找证据
在基因序列不变的前提下,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变化, 原因是什么呢?
高中北师大生物必修二教案
高中北师大生物必修二教案教学内容:生物的细胞遗传教学目标:1. 理解细胞遗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过程和特点3. 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4. 了解基因的概念和遗传变异的机制教学重点:1.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过程和特点2. DNA的结构和功能3. 基因的概念和遗传变异的机制教学难点:1. 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2. 掌握基因的概念和遗传变异的机制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展示一幅细胞结构图,引导学生回顾细胞的基本结构,并提出问题:细胞是如何进行遗传的?二、讲授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过程和特点1. 减数分裂:简单介绍减数分裂的过程和特点,强调减数分裂的目的是产生生殖细胞。
2. 有丝分裂:详细讲解有丝分裂的四个阶段(前期、分裂期、间期和末期)以及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有丝分裂的重要性和作用。
三、探究DNA的结构和功能1. 展示DNA的分子结构图,引导学生分析DNA的组成成分和功能。
2. 通过实验或案例,让学生了解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
四、讨论基因的概念和遗传变异的机制1. 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的概念,并讨论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
2. 分析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等遗传变异的机制,引起学生对遗传变异的认识和理解。
五、总结归纳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
七、课堂反馈听取学生的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教学资源:- 细胞结构图- DNA分子结构图- 相关实验器材和材料教学评价:通过观察、讨论、课堂练习和作业,考查学生对细胞遗传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纠正和补充学生的知识点。
教学后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对生物的细胞遗传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思维能力。
高中生物必修2《第2章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第1节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二...》475北师大教案设计
第2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2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必修2的重点内容之一。
减数分裂是细胞增殖知识的延续,尤其与体细胞有丝分裂的比较和图形辨析,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
另外,减数分裂是三大遗传定律发生的细胞学基础,对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的理解,是学好遗传和变异的关键。
本节课的学习要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种类知识等作为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在全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减数分裂的过程,尤其对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分析和理解是教学的核心内容。
这节课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本概念多而集中,理解难度大、易混淆,如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概念。
第二减数分裂中连续进行了两次分裂,又复杂又抽象,以往的有丝分裂相关特征容易干扰新知识的构建。
第三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即分离、自由组合及交叉互换等,多种变化交织在一起,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本节教学拟用3课时完成,其中减数分裂部分的教学用2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建构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化模型;第二课时介绍卵细胞的形成与受精作用,并将精子的形成与卵细胞的形成进行比较;第三课时比较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异同,并总结相应识图规律与技巧。
二、设计思想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是学生认知体系与新知识有机组合的过程,是既有知识网络增加和重新构建的过程。
教学活动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和安排,创造各种外部环境,作用与学习者,通过学习者主动参与其中以期达到重构内部认知网络的过程。
本节课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不同层次的要求,将教学内容设置成环环相扣的问题,并提供相关的知识背景,创设出良好的探究氛围,层层深入地展开教学。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教案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生物体的组成和结构,并掌握与生物体结构相关的生物学术语。
2. 掌握不同生物体的功能及其在生物体内相互配合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对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观察与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图片和实物展示生物体的多样性,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探索欲望。
2. 引发讨论,让学生思考和回答生物体的基本组成是什么。
二、知识讲解1. 生物体的组成生物体主要由细胞组成。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真核细胞有细胞核和细胞质两部分,细胞质又可分为质膜、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等。
质膜包裹着细胞,细胞质基质填充在质膜内部,而细胞器则承担着不同的生物功能。
2. 生物体的结构(1)细胞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构成的半透性膜,可以调节物质的进出。
(2)细胞核:包含着遗传物质DNA,控制着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3)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中心,参与细胞呼吸反应,产生ATP能量。
(4)内质网:参与合成细胞中的物质,如蛋白质、脂质等。
(5)高尔基体:负责蛋白质的加工和分泌。
(6)溶酶体:含有多种酶,可以消化细胞内的废物和大分子物质。
(7)细胞骨架:提供细胞形态和结构支持,参与细胞内物质的运输和分布。
三、实践活动1. 观察不同生物体的细胞形态,并记录下来。
2. 进行实验,观察酵母细胞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
3. 探究细胞膜的渗透现象,通过实验观察细胞在高浓度蔗糖溶液中的变化。
四、拓展延伸1. 组织与器官:介绍不同生物体中的组织和器官,如植物的根、茎、叶等,动物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2. 生物体的功能:探讨不同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并让学生思考不同生物体如何通过相互配合来实现生命活动。
五、总结与评价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概括生物体的组成与结构,并总结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功能。
2. 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回答关于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问题,并给予评价和反馈。
教学评价与反思本次教案设计针对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套餐之高一生物北师大版必修2讲
章末整合(教师备用资料)本章网络构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RNA②翻译③原核④真核⑤中心法则规律方法整合方法一复制、转录和翻译的比较典例1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甲是DNA,乙为RNA,此过程要以甲为模板,酶为RNA聚合酶B.甲是DNA,乙为DNA,此过程要以甲为模板,酶为DNA聚合酶C.甲是RNA,乙为DNA,此过程为转录,原料为脱氧核糖核苷酸D.甲是RNA,乙为蛋白质,此过程为翻译,原料为氨基酸答案 C解析C项中RNA是模板,产物是DNA,所以模拟的应该是逆转录的过程,而不是转录。
方法链接迁移训练1.关于转录和翻译的叙述,错误的是()A.转录时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B.转录时RNA聚合酶能识别DNA中特定碱基序列C.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翻译出蛋白质D.不同密码子编码同种氨基酸可增强密码的容错性答案 C解析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RNA的过程;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RNA聚合酶能首先结合到基因的启动子上,从而开始转录过程;以mRNA为模板翻译、合成蛋白质时移动的是核糖体;一个氨基酸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密码子,这样有时由于差错导致的密码子改变却不会改变氨基酸,从而保持生物性状的稳定性。
方法二遗传信息、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比较典例2下图为某一段多肽链和控制它合成的DNA分子的一段。
“—甲硫氨酸—脯氨酸—苏氨酸—甘氨酸—缬氨酸—”密码子表:甲硫氨酸:AUG;脯氨酸:CCA、CCC、CCU、CCG;苏氨酸:ACU、ACC、ACA、ACG;甘氨酸:GGU、GGA、GGG、GGC;缬氨酸:GUU、GUC、GUA、GUG。
根据上述材料,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A.这条多肽链中有4个“—CO—NH—”的结构B.决定这段多肽链的遗传密码子依次是AUG、CCC、ACC、GGG、GUAC.这段DNA中的①链起了转录模板的作用D.若①链中CCC碱基变为CCT,则该多肽链的结构一定发生改变答案 D解析5个氨基酸脱水缩合时应产生4个肽键,由甲硫氨酸的密码子组成,可推知①链为转录时的模板链,故密码子应依次为AUG、CCC、ACC、GGG、GUA;若①链发生改变,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该多肽链的结构未必会因此而改变。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2第2章 第2节 第一课时 对遗传物质的探索
晨背关键 语句 知识点一 理解教材 新知 知识点二
第 2
知识点三 把握热点 考向
应用创新 演练 考向一 考向二
章
1.核酸是由瑞士化学家米歇尔首先发现的,它存在于细胞 核中。
2.格里菲斯通过小鼠的体内实验,发现肺炎双球菌中有
“转化因子”存在;艾弗里的体外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 是DNA。 3.赫尔希和蔡思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T2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释放——细菌细胞破裂,释放出几个至几十个代噬菌体
(2)同位素标记的基本原理:S是蛋白质特有的元素,
P是DNA特有的元素,用放射性同位素35S、32P分别标记
蛋白质和DNA,单独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3)实验结论: ①DNA是遗传物质; ②DNA能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③DNA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1.格里菲斯(F.Griffith)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 著名的转化实验,此实验结果 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 ( )
C.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D.没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解析: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只证明了加热致死 的S型细菌中含有促使R型细菌的转化因子,但不能证明 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答案:D
混合 注射 注射
不死亡 小 死亡,分离出S型 活细菌 不死亡
注射 注射
鼠
死亡,分离出S型 活细菌
(2)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成R 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 转化因子 ”。 3.艾弗里转化实验(转化因子的探究)
(1)设计思路:设法将 DNA 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研
究它们各自的功能。 (2)实验过程及结果:
2018-2019学年高中北师大版生物必修二课件:第2章 专题归纳例析
(1)图中表示的是________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和DNA 的变化曲线。
(2)图中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 (3)图中表示DNA含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 (4)写出DNA含量变化的规律____________。 (5)写出染色体数目变化的规律____________。 (6)处于C→D段的细胞名称是________,处于E→F段 的细胞名称是________。
不 裂 后 裂,姐妹染色单体 离,并移向两极
同 过 期 分开;有同源染色 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类
点程 体
似,但无同源染色体
项目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无同源染色体联 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
会、四分体;不 四分体;出现同源染色
同源染色
出现染色单体的 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
不
体行为 交叉互换及同源 交叉互换及同源染色体
()
A.与细菌转化实验相同,都是根据遗传物质具有控制
性状的特性而设计的
B.所使用的噬菌体,必须是接种在含35S的大肠杆菌的
培养基中,再释放出来的
C.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蛋白质和DNA分
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
D.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说明DNA是遗
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
[解析] 噬菌体不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必须在 细菌体内才能进行繁殖,因此必须使用无标记的噬菌体 去侵染被35S标记的细菌,才能得到含35S的噬菌体;在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参与新 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因此既不能证明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也不能证明其不是遗传物质。
3.基因与脱氧核苷酸、遗传信息 基因由脱氧核苷酸组成,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 顺序包含着遗传信息,对于某个基因而言,其脱氧核苷 酸的排列顺序是固定不变的,而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 排列顺序又是不同的。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2第2章 第2节 第二课时 DNA、RNA 的分子结构和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是因为这一模型与原型——DNA结晶的X射线衍射图相符,
并能解释DNA作为遗传物质所具备的多种功能。
1.下列关于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 叙述,错误的是 ( )
A.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建立 在DNA是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连接而成的长
链、这四种脱氧核苷酸分别含有A、T、G、C 4
确的是
(
)
. . . . 解析:DNA各组成部分的连接有下列三点规律:①在一
个脱氧核苷酸中,脱氧核糖位于中心;②DNA分子一条 链中,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排列;③相同的部分之间都
不直接相连。
答案:B
[自读教材· 夯基础] (1)两条链 反向平行 盘旋成 双螺旋 结构。
(2) 脱氧核糖 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
(2)当时对DNA分子的认识: ①DNA分子是以4种 脱氧核苷酸 为单位连接而成的 长链,这4种 脱氧核苷酸 分别含有 A、T、C、G 四种碱基。 ②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 的量,鸟 胸腺嘧啶( 的量。 T)
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
胞嘧啶(C) (3)模型特点:磷酸—脱氧核糖在外,碱基在内
的 双链螺旋 ;碱基配对方式是 A—T、G—C 。
系
双链
项目 DNA 分子 非互补碱基 和之比即: DNA双链中非互补碱 1 m 1/m 1链 2链 归纳
A+G
T+C A+C G+C
或
基之和总相等,两链
间的非互补碱基和之 比互为倒数
双链 项目 DNA 分子 互补碱基 和之比即: A+T n n n DNA双链中互补碱基之和 在不同DNA中各不相同, 但在同一DNA中,其双链 和单链中该和之比为一恒 定值 1链 2链 归纳
高中生物_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减数分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减数分裂从细胞水平上阐述生命的延续性。
新课标增加了模型建构、观察细胞减数分裂的实验,新增内容旨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学习,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江西省教学要求中阐明本节课的重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以及主要特征的描述”。
模型建构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可帮助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
如果让模型建构与科学发现史联系起来,学生相当于对减数分裂过程经历了一次再发现。
减数分裂的发现历史是:科学家先显微观察到马蛔虫的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即先发现了减数分裂的结果,然后经过多年后才从初生小兔的卵巢中观察到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一些特殊分裂相的。
在此过程,科学家对减数分裂有过多种预想,我们的学生可做类似的模型预构,再根据显微观察结果进行纠错,从做中学,体味发现的乐趣。
2 学生学情分析学生经过有丝分裂的学习和模型建构,熟悉了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和行为。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处于经验性思维向理论性思维转换的关键时期,通过模拟建模,重现科学史,可激发学习生物的热情,帮助他们借助亲身体验进行一定的逻辑思维,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不断扩大认识领域,形成知识体系。
新课标中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3教学目标3.1知识目标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通过精子的形成过程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
3.2 能力目标通过分步建构模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训练学生综合、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质疑、合作、创新的能力。
3.3情感目标认同生物科学的价值,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质疑、求实、创新、合作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通过受精作用使生物前后代之间能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以及主要特征的描述教学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以及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 第2章 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章末整合教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
第2章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章末整合本章网络构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②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③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④DNA双螺旋结构模型⑤碱基互补配对⑥多样性⑦基因规律方法整合方法一细胞分裂方式的辨析与比较典例1如图是某种动物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部分图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按先后顺序把有关有丝分裂图像的序号排列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先后顺序把有关减数分裂图像的序号排列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动物的正常体细胞中有___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细胞核中有________个DNA分子。
(3)在上述分裂图像中,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比此动物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增加一倍的是图________。
(4)在上述分裂图像中,属于初级精母细胞的是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上述分裂图像中,每条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的是图________。
答案(1)⑫②⑤⑥⑦①③⑧⑩④⑨⑪(2)2 4(3)⑤⑥(4)①③⑧(5)⑤⑥⑦⑨⑪解析①图中含4条染色体且两两配对,属于减数分裂Ⅰ前期(四分体);②中含4条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没有出现两两配对现象,为有丝分裂中期;③中含4条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为减数分裂Ⅰ中期;④中含2条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为减数分裂Ⅱ中期;⑤⑥都含8条染色体,染色体移向两极,为有丝分裂后期;⑦中细胞的每一极都含4条染色体,细胞膜正把细胞缢裂为两个,为有丝分裂末期;⑧表示同源染色体分开移向两极,为减数分裂Ⅰ后期;⑨中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移向两极,变成4条染色体,为减数分裂Ⅱ后期;⑩中无同源染色体,含2条已复制的染色体,为减数分裂Ⅰ后得到的细胞——次级性母细胞;⑪为减数分裂Ⅱ后得到的细胞——成熟生殖细胞;⑫中染色体散乱分布,中心粒正移向两极,为有丝分裂前期细胞。
新教材 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必修2 第二章 遗传信息的复制与表达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章遗传信息的复制与表达第一节遗传信息的复制 (1)第二节遗传信息的表达 (4)1、转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翻译.................................................................................................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及表观遗传现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遗传信息的复制【教学目标】1.简述DNA复制的过程并说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2.知道DNA复制在遗传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DNA分子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父子(如成龙和儿子、胡歌和父亲)的照片。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像?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答案:亲代的遗传物质通过复制传递给了子代。
那么,何谓DNA的复制?所谓DNA的复制就是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1DNA→2DNA。
那么,新产生的DNA分子是一个全新的DNA分子吗?二、讲授新课(一)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1.证明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实验实验材料:大肠杆菌实验方法:同位素示踪法和离心技术实验过程:①用15N标记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获得15N/l5N-DNA;②将大肠杆菌转移到只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③在不同时刻收集大肠杆菌并提取DNA;④将提取的DNA进行离心,记录离心后试管中DNA的位置。
实验预期:离心后出现3条DNA带:①重带(密度最大,最靠近试管底部):15N标记的亲代双链DNA(15N/15N);②杂交带(密度居中,位置也居中,称为中带):一条链为15N,另一条链为14N标记的子代双链DNA(15N/14N);③轻带(密度最小,离试管底部最远),两条链都为14N标记的子代双链DNA(14N/14N)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相同):亲代子一代子二代实验结论: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2.规律总结特别提醒(1)运用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分析被标记DNA分子的比例时,应注意求的是DNA分子数,还是脱氧核糖核苷酸链数;还应注意培养基中化学元素的转换。
高中生物必修2《第2章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第1节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二...》491北师大教案设计
课题名称《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科目生物教学对象高一提供者杨永凤课时第一课时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本必修二章、节第二章第一节一、教材内容分析“减数分裂”一节在高中生物科知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首先,建立在有丝分裂基础上的减数分裂是细胞增殖知识的延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间的比较和图形辨析是常见的考点之一。
另外,减数分裂是三大遗传定律发生的细胞学基础,对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的理解是学好遗传和变异的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简述减数分裂的概念含义及发生的部位。
②阐明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概念含义。
③尝试建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模型。
④概述精子的形成过程及其各时期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①通过多媒体课件及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的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及捕获有效信息、分析并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展讲精子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正确地使用专业术语来描述生物现象的能力。
③通过小组协作模拟减数分裂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②通过小组讨论协作模拟活动,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高一下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有丝分裂,为本节学习减数分裂奠定了知识和方法基础;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分析、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为本节以问题清单为主线探究式教学设计奠定了实践基础;当代高中学生教学资源丰富,观察、模拟和动手能力较强,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能力基础。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内容我安排3个课时。
第1课时学习精子的形成过程。
第2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精、卵形成过程的比较;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核DNA、每条染色体上DNA数量变化。
第3课时学习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主要是两者图像的比较),受精作用及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图中表示的是________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和DNA 的变化曲线。
(2)图中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
(3)图中表示DNA 含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
(4)写出DNA 含量变化的规律____________。
(5)写出染色体数目变化的规律____________。
(6)处于C →D 段的细胞名称是________,处于E →F 段的细胞名称是________。
[解析] 从图中甲曲线的数量变化可以看出两次减半,由此断定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 的变化曲线。
分析如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完成复制,DNA 含量增加一倍,经减数第一次分裂DNA 含量减少一半,经减数第二次分裂DNA 含量再次减少一半;而染色体的变化是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数目不减半。
[答案] (1)减数 (2)乙 (3)甲 (4)2a →4a →2a →a (5)2a →a →2a →a (6)初级精(卵)母细胞 次级精(卵)母细胞①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32P 和35S 的存在部位:②通过两个实验可以体现出DNA 作为遗传物质的以下特点:稳定性;可以自我复制,保持连续性;可以指导蛋白质合成。
[例2] 下面是关于用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无标记细菌实验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 .与细菌转化实验相同,都是根据遗传物质具有控制性状的特性而设计的B .所使用的噬菌体,必须是接种在含35S 的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中,再释放出来的C .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蛋白质和DNA 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D .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 ,说明DNA 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解析] 噬菌体不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必须在细菌体内才能进行繁殖,因此必须使用无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被35S 标记的细菌,才能得到含35S 的噬菌体;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参与新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因此既不能证明蛋白质是遗传物质,也不能证明其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 B1.基因与DN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每个DNA 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基因具有遗传效应是指其能控制生物的性状;有的DNA 片段不能控制性状,这样的DNA 片段就不是基因。
2.基因与性状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特定的基因控制特定的性状。
例如,豌豆高茎基因控制高性状,使豌豆长到2 m 高;矮茎基因控制矮性状,使豌豆长到30 cm 左右。
3.基因与脱氧核苷酸、遗传信息基因由脱氧核苷酸组成,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包含着遗传信息,对于某个基因而言,其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是固定不变的,而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又是不同的。
4.脱氧核苷酸、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图解[关键一点]①染色体并不是DNA的唯一载体,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DNA。
②并非所有生物的遗传信息都位于DNA上。
例如,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其遗传信息存在于RNA分子中。
[例3]分析下图,然后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的A、C、D、F、G依次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1个G中含有________个E,在有丝分裂的中期,G和E的比值是________。
(3)D共有________种。
决定F结构多样性的是________的排列顺序。
(4)E是由________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是按照反向平行方式盘旋而成的________结构。
(5)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________,基因和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它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和一分子脱氧核糖组成的。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而DNA是携带遗传信息的遗传物质,一条染色体上通常有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一个基因是由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构成的,这些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的多样性与特异性就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无论DNA分子中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是否相同,DNA分子的空间结构均为独特的双螺旋结构。
[答案](1)脱氧核糖含氮碱基脱氧核苷酸蛋白质染色体(2)11∶2(3)四D(4)两双螺旋(5)E DN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E片段[第1、2章人类探索遗传物质的历程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最早提出“染色体是联系亲代与子代间桥梁”观点的是()A.达尔文B.孟德尔C.萨顿D.摩尔根解析:“染色体是联系亲代与子代的桥梁”观点是由萨顿提出的。
答案:C2.破译遗传密码的科学家是()A.达尔文和魏斯曼B.孟德尔和摩尔根C.沃森和克里克D.尼伦伯格和霍拉纳解析:遗传密码是由尼伦伯格和霍拉纳于20世纪60年代破译的。
答案:D3.某生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
该生物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相同之处是()A.分裂开始前,都进行染色体的复制B.分裂开始时,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都是2nC.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分裂成为两个D.分裂结束后,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都是n解析:通常所说的生物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染色体变化与有丝分裂相同之处,是指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一条染色体变成两条染色体的过程,该过程出现了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现象。
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A选项是分裂间期的变化。
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染色体数目已减半,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开始时,染色体数目为n。
分裂结束后,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而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变。
答案:C4.为了观察减数分裂各时期特点,实验材料最好选择()①蚕豆的雄蕊②桃花的雌蕊③蝗虫的精巢④小鼠的卵巢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小鼠的卵原细胞进行的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在排卵前后完成的,减数第二次分裂是在输卵管中精子和卵子结合的过程中完成的,且数量较少;桃花雌蕊中,1个大孢子母细胞经1次减数分裂形成4个大孢子,3个退化,1个经3次有丝分裂形成8核胚囊,分裂细胞数目太少,不易观察到各个时期;因此均不宜作为实验材料。
答案:C5.(2012·江苏高考)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见右图)。
如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
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减数分裂时染色单体1或2上的基因b突变为BB.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3与4自由分离C.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自由组合D.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解析:因红色显性基因B位于缺失染色体上,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以该植株为父本的测交后代都应表现为白色性状。
但测交后代中有部分表现红色性状,这说明缺失染色体上的红色显性基因转移到了正常染色体上,即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
答案:D6.右图为动物细胞示意图,它属于()A.第二极体B.卵原细胞C.第一极体D.卵细胞解析: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故为次级性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答案:C7.细胞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所不具有的是()A.染色单体B.随体C.纺锤体D.着丝粒解析:纺锤体是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时,由从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所构成的,它不是染色体的结构。
答案:C8.对右图中减数分裂过程某阶段的描述,正确的是()A.同源染色体移向两极B.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结束C.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D.姐妹染色单体排列在赤道板上解析:图像显示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该细胞的前一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主要特点是同源染色体联会,出现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该细胞的后一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主要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并在纺锤丝牵引下向两极移动。
答案:B9.某动物精原细胞中有3对同源染色体,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同时含有3个母方染色体的配子占()A.1/2 B.1/4C.1/8 D.1/16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3对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是自由组合的。
就每一对同源染色体来说,其中来自母方的染色体可以到任一极,到每一极的可能性都是1/2。
3条母方染色体都到同一极的可能性是1/2×1/2×1/2=1/8。
答案:C10.病毒的遗传物质是()A.都是DNA B.都是RNAC.DNA和RNA D.DNA或RNA解析: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结构的生物,是由DNA或RNA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
大多数病毒以DNA作为遗传物质,少数病毒以RNA作为遗传物质,所以说,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答案:D11.下列有关核酸与遗传物质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DNA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B.有些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C.在真核生物中,DNA和RNA都是遗传物质,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核酸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解析: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DNA是遗传物质,病毒只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其含有的这种核酸就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
总之,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即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C12.一个有15N标记的DNA分子,放在没有标记的环境中培养,复制5次后标记的DNA 分子占DNA分子总数的()A.1/4 B.1/8C.1/16 D.1/32解析: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后产生的DNA分子数为2n。
而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其特点是:新形成的DNA双链,一条是来自亲代DNA分子的母链,另一条是新形成的子链。
这样,最初15N标记的DNA分子复制后,其标记的两条链就分别进入到两个子代DNA分子中,两个子代DNA分子就被标记了。
复制5次后其所占比例为2/25=1/16。
答案:C13.某生物核酸的碱基组成是嘌呤碱基占58%,嘧啶碱基占42%,此生物不可能是() A.噬菌体B.大肠杆菌C.人或酵母菌D.烟草解析:噬菌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DNA为双链,嘌呤数与嘧啶数应相等。
在人、酵母菌、大肠杆菌、烟草中既有DNA,也有RNA,且RNA为单链,因此嘌呤数与嘧啶数可能不相等。
答案:A14.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解析: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