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式英语中所体现的语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渗透英语教学分析

中国文化渗透英语教学分析

中国文化渗透英语教学分析一、引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就非常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强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

这对于推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交际水平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长时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传授主要集中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上面,而对于中国文化却很少涉及。

作者认为,在传授西方文化知识的同时不应忽视中国文化的传授,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增强中国文化的渗透。

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一些研究者(例如曾宏伟2005;江平2006;周琳2008等)的注意,作者本人也曾在不同的场合零散地谈到过类似的观点(例如崔刚2003:崔刚,罗立胜2006)。

为了进一步引起英语教学界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视与思考,本文拟专门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二、基本概念本文中所指的中国文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所积累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学术思想、宗教、教育、文学、艺术、科技、建筑、历史、语言文字等。

二是指中国当今社会的基本国情。

所谓渗透,就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内容,它不能取代专门的中国文化课程,也不能改变英语课程的性质,而是要服务于学生英语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水平的培养。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一些描述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当今社会的表达方法(比如使用英语介绍孔子与儒家思想,诸如‘诗经》、‘论语》、‘红楼梦》等崔刚,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国经典著作的英语表达,诸如“和谐社会”、“党总支”、“经济特区”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表达的翻译等),进而能够使用英语介绍与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

与此同时也进一步加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为什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贯彻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

课程要求”)所必需的。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助于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

论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渗透

论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渗透

论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渗透我们在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中,其实也在学习这一语言所蕴含着的民族文化。

我们进行英语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但是我们在教会学生一门语言的同时,还应当给学生渗透一定的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同英语语言国家的公民进行交流时过程中更加顺利。

因此,笔者认为在英语教育过程中进行相应文化的渗透是十分有必要的。

本文就我国英语教育过程中文化的渗透问题展开论述。

文章首先论述了在英语教育中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性,继而分析了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的主要内容构成,然后提出了在英语教育中进行文化渗透的方式方法,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的英语教育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一、在英语教育中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是我们英语教育的重要目的,但是在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还应当积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笔者认为,英语教育中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主要就是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学、英语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风俗等的渗透。

我们所采用的英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内容,英语文化在日常教学中的渗透应当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不断拓宽学生的文化层面,提高学生对不同民族间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不断增强学生进行英语交际的综合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教学意识,把英语语言国家文化在课堂上的渗透放到同英语基础知识的训练等同位置上来进行,使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在课堂基础知识的讲解过程中融会贯通,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

因此,在英语教育中进行文化的渗透是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的主要内容构成在针对英语学习者的教育过程中,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给学习者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有些时候由于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不甚了解往往会造成理解上的巨大误差,这无疑就会给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设置障碍。

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化的渗透主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风俗习惯差异比较对东西方风俗习惯差异的比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1·称谓以及称呼的不同一个民族的称谓以及称呼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称谓与称呼不仅是一个民族社会风俗的体现,而且也是这个民族表达习惯的重要表现。

英语与汉语语言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

英语与汉语语言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

英语与汉语语言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连的统一体,作为文化的载体和媒介,语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宗教、文艺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客观真实写照。

同时任何一种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语言都是封闭性和开放性共存的,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或吸收外来的词汇丰富自身词库,或借鉴并改变传统的语法系统,或文体、修辞和语篇出现调整和完善。

可以说,不同语言的相互融合和渗透是一种普遍现象,它是建立在社会发展和不同文化深入交流基础之上的,是语言、文化需求的共同产物。

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语系,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亲缘关系,这两种语言发生相互融合和渗透似乎难以理解。

但自17世纪以来,随着中华民族同英语语言国家的人们通过不同渠道不断的沟通与交流,两种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彼此影响并相互渗透,在很多词汇和句法中都明显的呈现出对方语言的部分特征。

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的迅速崛起,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同英语语言国家的人们,在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日趋密切和频繁,汉语和英语的彼此影响程度不断加深。

因此深入探讨汉英两种语言间的融合与渗透,有助于我们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对促进汉英语言教学,提高二语习得者语言运用的能力,有效实现跨文化下的沟通与交流,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英语和汉语语言融合与渗透的方式1.1 词汇的借用在跨文化交流中,一种语言中的词汇部分是最容易被另一种语言所影响的。

词汇在语言体系中是一个相对动态而开放的系统,英语和汉语语言在各自发展中,彼此借用对方的词汇,是两种语言产生渗透和融合最为常见的语言现象,这也是化解双方文化差异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之一。

英语的表音文字和汉语的表意文字,要实现彼此间的词汇借用,必须通过音、形、义等方面在形式和组合上的相应转换,才能最终进入对方的词库之中。

英汉词汇互借主要有音译、意译和音意结合三种方式,音译是按照对方语言文字的读音译成自身语言的借词,是一种词汇上的直接借用,如英语词汇中的阴、阳、功夫、大妈、土豪,以及汉语词汇中的可口可乐、基因和披头士等等;意译则是保留对方词汇中的语义部分,按照词汇表达的实质内容在自身词汇系统中创造出一个新词。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它包含了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精深的思想体系,是中国人民的文化基因,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瑰宝。

在21世纪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的传播逐渐获得了世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中国文化,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那么,在英语课堂中,中华传统文化是如何渗透的呢?一、中华传统文化在词汇、常用语和成语方面的渗透英语课堂中,数不胜数的中华传统文化词汇和常用语被广泛使用。

例如:“north, south, east and west” 这四个方位的词汇在英语当中被用来表示方向,在中文中有“东南西北”这四个成语,也是表示四个方向的。

在英语课堂中,这四个成语可以被用来帮助学生更加具体地理解四个方向的意义,帮助学生掌握字面意思和隐含意义。

除此之外,还有“山清水秀”、“云淡风轻”、“少年强则国强”等成语和词汇,它们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们在英语课堂里的使用,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比喻和隐喻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

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学、诗词和故事也在英语课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例如:《红楼梦》中的一些故事被译成英文,来介绍中国文化的古代文学;唐诗宋词也被翻译成英文来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诗歌背景和内涵。

同时,英语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讲述一些中国古典神话或者寓言故事等来引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例如:《白蛇传》、《孔乙己》、《老虎和母鸡》等等。

通过这些故事的讲述,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孝顺、敬畏和爱国情怀,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英语单词和语法。

中华传统文化还包含了丰富的道德和价值观,如孝顺、忠诚、友爱、尊敬老年人等等。

这些道德和价值观在英语课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当英语老师在教育学生如何谦让、尊重他人时,可以引用《论语·为政》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英语中的谦让用法和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和价值观。

浅谈初中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初中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初中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初中英语语言与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传递文化的媒介。

而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更加显著。

首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把表达思想和交流信息的功能赋予了文化传递。

通过英语的使用,人们可以传递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使别国人了解自己的文化。

例如,英语中存在大量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与英国文化相关,如"tea"、"queen"、"shakespeare"等,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都是英国文化的代表。

通过学习英语,初中生能够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

其次,语言反映了文化的特点。

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都有其特色和独特的价值观念,而语言正是这些特色文化的反映。

例如,英语中存在许多与习俗和价值观念相关的表达方式,如"merry christmas"、"good luck"、"thank you"等,这些表达方式展示了西方文化中的圣诞节、好运和感激之情。

通过学习英语,初中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和习俗,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此外,语言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影响文化。

英语国家的人们通常会使用英语思考、表达和交流,这种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比如,英语中的礼貌用语和交际方式非常重要,人们注重言辞的尊重与友善,这反映了英语文化中强调的礼仪和文雅。

通过学习英语,初中生可以培养出与他人友好交往的良好品质,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最后,语言和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时文化也塑造了语言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英语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受到英国文化的影响,它们在漫长的语言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

而随着语言的发展和演变,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的不断加强,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英语教育中,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也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

一、语言渗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交流的媒介。

在英语教育中,中华传统文化通过语言的渗透,使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华文化。

比如,在英语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介绍中文的俗语、谚语和成语,来让学生们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文化内涵。

同时,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安排一些与中华文化有关的活动,如述说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风俗习惯、书法、剪纸等,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二、文化渗透
中华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其倡导的伦理道德观念、人生哲学和精神世界都与西方文化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在英语课堂中,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且还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比如,在英语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探讨中华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与英美文化中的价值观的异同,来让学生们更好地领略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共通之处,从而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在英语教育中,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种新的学习途径,同时也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当今世界正处于文化多样化的时代,在教育中注重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发扬,并将其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可以为更多的年轻人打开一扇了解和探索中华文化的大门。

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英语在中国的教育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除了传授语法和语言技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如何渗透中华文化意识到高中英语教学中,已成为我们教师们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为什么要渗透中华文化意识到高中英语教学中1. 促进英语学习将中华文化意识渗透到英语教学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重视英语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2.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渗透中华文化意识到英语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将中华文化意识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二、如何渗透中华文化意识到高中英语教学中1. 选择合适的教材和话题在教学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和兴趣的话题,如中国传统节日、中国名人、中国美食等。

通过这些话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和讨论中华文化。

2. 适当运用中文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引用中文,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词汇和语言表达。

可以以无关中文词库或中国历史人物和典故来解释英文单词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文词汇和语言的文化背景。

3. 引入中华传统礼仪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适当介绍和引入中华传统礼仪,如中国人的问候方式、饮食礼仪等。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礼仪,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礼仪修养。

4. 文化活动和比赛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一些与中华文化相关的活动和比赛,如朗诵、演讲、主题写作等,鼓励学生参与和发表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5. 创设浸润式语言环境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创设一个浸润式语言环境,让学生沉浸在英语和中华文化的环境中。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精心整理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进行语言教学时,人们一定会渗入文化的教学。

同样,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也应当有意识地将文化渗透于我们的教学过程之中。

只有这样,我们的语言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避免一些语用方面的错误。

因为,一方面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

人类的知识、经验是由语言来描述、来储存的,人类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宗教信仰、社会体制和价值观念等也是由语言来描述和分析的。

可以说语言就是文化的折射;另一方面,作为文化的一种折射,语言本身也深受文化的影响。

比如说在一些位于赤道附近的国家,几乎就没 dragon phoenix
质,而。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遗产,它丰富多彩,深刻博大。

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华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英语。

首先,借助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深化学生对英语单词和语法的理解。

中华传统文化充满了象征和隐喻,其中许多单词和短语都具有深层次的含义。

比如,"红白喜事","长寿","吉祥如意"等等,这些短语都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

通过这些常见句式的学习和讲解,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更好地理解英语单词、语法和句型的含义和应用。

其次,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构建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中华传统文化来设计情境对话、语法练习、词汇运用等多个方面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例如,通过学习和讲解中国新年文化,教师可以设计辨色练习、听力练习、口语练习等多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另外,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英语世界和中华世界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英语是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其中融入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和语言接触的痕迹。

中华传统文化在其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特点,通过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讲解,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并且也可以了解中国文化与英语世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之处。

最后,中华传统文化还可以激发学生创造和思考的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深刻、细腻,常常需要我们通过推陈出新、创意添彩来表达和传承。

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创意翻译、造句习作等练习,让学生通过英语的学习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汲取,发挥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意能力,达到快速掌握英语知识的效果。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光辉。

浅谈外语教学中汉语言文化的渗透

浅谈外语教学中汉语言文化的渗透

是 外 语 作 品 的混 杂 性 。各 级 各 类 外 语 教 材
化 的先进成 份 和时 代文 化 的人类 共 性 成 份 , 在传
授 外 语 知 识 的 同 时 , 优 秀 文 化 内 涵 纳 入 学 生 的 把
在 选 材 上 均 贯 彻 了 教 学 大 纲 的 思 想 性 要 求 , 不 但
收 稿 日期 :O1 0 —2 2 0 2 0
作 者 简 介 : 丽 娜 ( 9 0 , , 龙 汀 齐 齐 哈 尔 市人 。 教 。 谭 1 8 一) 女 黑 助
21 0 0年 3月

外语 揭示 了外语 所 在 国 家 的人 文 习俗 , 会 社
心理 、 意识思 想 和价值观 念等等 , 这是 由外语 的 内
在 规 律 所 决 定 的 , 语 的 这 种 特 性 , 外 语 的 内在 外 为 文化性 ; 民族文 化背景 ( 化环 境 , 化观念 , 在 文 文 文 化思 维 ) 教 学外语 , 下 民族 文 化 和 外 域 文 化 之 间 发 生 了聚 合 、 比较 、 容 或 排 斥 的 过 程 , 一 现 象 为 相 这 外语 的外在 文化性 。
养学 生 的文化 素质 , 相 对抗 的部 分 经过 认 真 取 用 舍, 因势利 导 , 行社 会主 义思想 教育 。 进 三是 文化 因素 的育人性 。文 化是一 个难 以界
定 的 名 词 , 人 们 对 它 的 认 识 不 断 深 化 。文 化 已 但
外 语 的内在 文化性 是 固有 的 , 对稳定 的 ; 相 而 外语 的外在 文化性是 在 外力 ( 语传授 ) 外 作用 下产
类外语 教育 的一个 新课 题 。
可 避免地 掺有反 映外 国资产 阶级思 想价值 观念 的

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对中文英文互相渗透的几点思考

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对中文英文互相渗透的几点思考

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对中文英文互相渗透的几点思考摘要:当今世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强大,中文的国际地位与日俱增。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文也与国际通用的英语相互渗透,出现了英文单词直接英译成为中文词组,中式英语也成为英语的固定表达等现象。

本文探讨了在跨文化交际角度下,作者对于这种现象的一些思考与看法,进一步讨论了跨文化交际应有的状态与心态。

关键词:中文英文跨文化交际文化价值在当今的媒体世界,英语几乎成为了一种垄断语言,而在英语当道的西方国家的主流媒体上,为何汉字能频频露脸?这说明了什么?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更加密切。

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的出现在各时各地。

各种文化间也出现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一个对世界有影响力的大国。

越来越开放和发达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地方,世界各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全新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未来与发展。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跨文化交际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频繁、密切。

中国的文化的复兴以及国际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不可回避的事实。

在中国与世界的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交际能力成为沟通与联系的关键。

随着与中国进行经济文化等各种形式交流必要性的增强,汉语在许多国家及国际机构中成为仅次于英语的交际工具。

“汉语热”已经成为全球的一种现象。

这种“汉语热”,一方面体现在外国人对学习汉语的热情。

也许为了探索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也许为了在充满活力的当代中国寻找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年轻人开始学习汉语。

另一方面,汉语的的广泛使用,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有中国人的地方,在与中国打交道的地方,它的强大力量都在渗透。

中国人说英语、汉语翻译成英语等跨文化交际现象使得汉语与英语也不可避免的开始融合。

语言的特殊性,使得它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不断地自我更新,而这种更新是人为却又不受人所控制的。

英文英译成为中文词,中式英语说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英语。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
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结晶。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课堂成为了学生接触外部文化的一扇窗口。

在英语课堂中,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文将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

中华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来实现。

教师可以在英语教材中选择一些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本,比如古代诗词、传统节日等,通过朗读、解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比如春节联欢晚会、诗歌朗诵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中华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可以通过语言技巧的运用来实现。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成语、谚语和歇后语,让学生运用这些表达方式来完成一些口头表达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还可以通过文化对比和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来实现。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异同,通过交流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之处。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与外国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与外国学生的交流,互相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和共同点,增加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积累起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在英语课堂中,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

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置来实现。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话题和故事,如《孔子的故事》、《三字经》等。

通过这些教材,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和交流来实现。

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使用中文表达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可以用英文写一篇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短文,或者进行小组讨论,用英语表达对中国传统习俗的看法。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巩固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通过文化活动和创意作业来实现。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中国传统文化展览或表演,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意作业,如制作中国结、书写毛笔字等。

通过这些活动和作业,学生可以动手实践,积极参与,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还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来实现。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系统,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开展相关的跨学科教学活动。

在学习中华传统节日的可以了解节日的起源和历史背景;在学习中国传统绘画时,可以学习一些与绘画有关的词汇和技巧。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英语学习中。

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于英语课堂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

中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中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中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文化渗透的重要性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全球性语言——英语。

同时,为了提高自己及下一代的英语能力,越来越多的家长将自己和孩子送到英语补习班或参加英语培训课程,中学英语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然而,英语教育除了单纯的学习语法和语音外, 更重要的是语言与文化的融合,即语言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文化渗透是指将英语语言表达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渗透到教学当中。

语言文化渗透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英语文化背景,丰富语言知识,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等方面有更好的表现。

此外,语言文化渗透也可以使英语教育更加丰富、有趣、有效。

英语的文化再现非常重要,因为英语是全球通用的语言,它在许多国家是一种官方语言,也是跨国企业、国际会议、学术交流的共同语言。

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中,往往涉及到不同文化的折衷,只有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才能更好地促进交流和合作。

一个优秀的中学英语教师应该丰富英语教学的文化内涵,使学生真正理解和体验英语的文化价值,使他们能够真正地融入全球化的潮流。

首先,语言文化渗透可以加强英语学习者的文化交流能力。

英语作为一种全球性语言,不仅仅是语言本身,更是包含了广泛的文化背景。

通过语言文化渗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传统、历史、民俗、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文化,增进他们对英语口音、用词、语法和意义的理解和把握。

另外,语言文化渗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例如公正、自由、民主、创新等,从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素养。

其次,语言文化渗透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语言文化渗透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英语的文化内涵,进而在不同场合下流畅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在英语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英文原版小说,观看英文电影和听英文歌曲的方式,加强对英语的理解,提高的英语阅读、听力、写作、口语表达的能力。

高中英语教学中语言文化的渗透研究

高中英语教学中语言文化的渗透研究

高中英语教学中语言文化的渗透研究高中英语教学中语言文化的渗透研究在英语国家的交际中,也体现了西方不同于东方的文化,如何对高中英语教学中语言文化的渗透探究?一、英语教学中语言文化渗透的意义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文化渗透对于学习者的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承载,文化促进语言的发展,而中西方在文化上存在诸多的差异,导致中西方人在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上存在巨大不同,在语言的运用上也不尽相同。

因此学习英语的人们更应该多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在了解说英语的人的思维方式以后,就能更快更好的进行英语的学习,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

而文化意识的培养,将促进学习者对于英语的综合利用能力。

在英语学习陷入单一的英语知识记忆圈子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样的英语学习是不对的。

譬如在近年来的英语高考当中,几乎每种题型都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运用有考察,其意在于测试考生对于英语的综合利用能力,这样的能力实际上是文化意识结合教学而来的。

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对于英语的文化意识将是未来英语的发展方向。

二、英语教学中语言文化的渗透方式(一)词汇背后的文化单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同时单词背后也有许多的文化知识。

简单从单词来源可以看出,如:kangaroo(袋鼠)这个单词,其意本事澳洲土著语言中“我不知道你手指的是什么”,只因首次踏上澳洲的杰克船长在询问土著人袋鼠的名字时,土著人顺口说出。

于是kangaroo便作为袋鼠的名字沿用至今。

其实还有很多的单词同样也有不同的背景,了解词汇背后的意义后,记忆起来就可以更加清晰,印象也更加持久。

在教师讲解单词时,配合单词背后的故事,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对于英本文由语学习的兴趣。

(二)句法运用中的文化西方人的思维,往往呈现解析式,即积累很多的独立场景、独立部分过后将各个部分又统一成一个整体。

如:Our plan is to finish the work in two weeks,中文是:我们计划两星期内完成工作。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汉语文化渗透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汉语文化渗透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汉语文化渗透作者:许腾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1期摘要: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沟通方式,语言里面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人文素养。

在英语教学中,汉语文化的融入已经成为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汉语文化最大的忽视就是在当代英语中汉语的作用被弱化,导致汉语文化在英语课程中成了无用的体现。

让中华博大的汉语文化更好地融入到英语教学中,这是当下英语教学的老师最不能推卸的责任。

关键字:汉语文化英语教学措施意义学习英语已经成为当下众多家长和学生的热门选择。

学习英语的最高境界就是在汉语、英语两种文化语言之间熟练地运用。

要想达到这一点,不仅要掌握两种语言,还要懂得两国的文化。

但在大众的普遍认识中,觉得学习英语就应该忽略汉语学习,甚至很多人还觉得,汉语是我们的基本语言,不用系统地学习便能熟练地掌握它。

作为英语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汉语的教育,应该积极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走向全球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一、汉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缺失1.汉语作用被弱化。

汉语是最能表达世界文明的表意文字,具有中华五千年优秀的传统。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综合水平不断增强,但在国际上众多的会议中,汉语很少作为官方语言被使用。

随着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国家交流日益深化,中国人学习英语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英语已经成为当下学校里必不可少的课程,在一些高校中,只有四、六级通过的学生才能获得学士学位证书的条件,还有的学者提出学习英语的时候应该忘掉汉语,使得英语更加国际化。

2.教学大纲欠缺。

现在的许多教材中,没有过多地把汉语文化加入到教材中,用英语讲中国文化的学校也寥寥无几,中国文化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在大学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形成了英语教学与汉语文化传播的两种局面和社会发展的严重脱节。

英语教学不能只让学生了解汉语文化和目的语言的机会,更应该实现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英语式表达,在传播中国文化语言起着很大的作用,这是当下教学最紧要的一个教学任务,也是本国对外国输送人才的一个关键因素。

高中英语课堂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高中英语课堂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高中英语课堂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摘要:语言与文化关系紧密,中国英语教育界已普遍认识到应将文化教学纳入到语言教学中。

但是,在当今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习惯于强调学生去理解吸纳英美文化,而忽略了对学生传统文化的输入,以至于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

因此,我们在英语课堂上要重视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学会用英语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

本文主要阐述了在高中英语课堂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意义,以及可以采用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中英语课堂;渗透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崔刚(2009)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杰(2014)也指出:“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因此,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学非常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教授英语的同时传授西方文化知识,旨在增强学生对英语的深入了解。

但在中国英语教学实践中,虽然西方文化教育的比重在日益增加,但中国本土文化教学却严重缺失,作为交际主体的中国人却在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思想上存在困难。

从丛(2000)将这一现象定义为“中国文化失语症”。

她还指出要真正克服此缺陷,就“应当把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贯穿到各层次英语教学之中”。

高中层次的英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本文拟对高中英语课堂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本文中的传统文化指中国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包括学术思想、宗教、教育、文学、艺术、科技、建筑、历史、语言文字等。

一、高中生“文化失语”现象以及成因当今高中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已知的传统文化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

例如,大部分高中生认不出Confucius是“孔子”,Mencius是“孟子”,更别提用英文谈论他们的思想了。

究其原因,无非是主客观两方面。

客观上,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采用的教材本身过于强调对语言知识和英美文化的输入,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

主观上,很多英语教师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就十分匮乏,更不用说在课堂上靠自身修养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产生兴趣了。

论中国式英语中所体现的语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

论中国式英语中所体现的语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

收稿日期:2003-05-14作者简介:赵春曦(1971-),女,辽宁沈阳人,东北大学讲师。

第5卷第6期2003年11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 ortheastern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 )V ol 15,N o.6No v.2003文章编号:1008-3758(2003)06-0449-03论中国式英语中所体现的语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赵春曦(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110004)摘 要:简述了语言与文化的相辅相成,但又不能合二为一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论述了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对于更深入地掌握语言的技能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析了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及造成这种文化差异的根源和表现形式。

指出如果不能充分了解文化背景将导致语言表达意义上的背道而驰;不仅是语言具有相对性,其文化背景也同样具有相对性,只有把语言学习与文化知识的补充紧密地结合起来,才会使外语学习变成一种乐趣,而不是简单刻板地死记硬背单词和语法。

关 键 词:符号系统;社会系统;语言相对性;文化相对性中图分类号:H 085.3 文献标识码:A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其社会功能广博巨大、难以估量。

大千世界纷繁多彩的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各种特定的思维模式,均依赖于语言得以成形、积累、发展和传承。

而文化对于语言的形式亦不断产生深远影响,远非“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能概括的。

如果我们能够熟谙母语与目的语、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便能在不同的语境中得心应手地开展交际活动,进入一个语言的自由王国。

一、文化的社会性与语言的社会性众所周知,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中国近代的女性服装“旗袍”(cheongsam ),在变革动荡的20世纪50年代,频频出现于报刊杂志的“大跃进”(a great leap forward ),以及曾经肆虐一时的S ARS (非典型肺炎的英文缩写)等都充分反映了一个时期的文化或者社会特征。

略谈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西文化不同教育

略谈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西文化不同教育

略谈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西文化不同教育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留和传递着人类文明的功效。

咱们日常生活中天天都要利用语言,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托语言。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固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而不同的文化不同也阻碍着英语教学,因此,咱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渗透中西文化不同的教育,要让学生了解文化不同,更好地学习英语、运用英语。

一、进行文化不同教育的缘故一、由于生活适应、历史背景的不同,每一个国家都有各自的文化背景。

国与国之间必然存在着文化不同,因此,文化不同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不同造成的交际障碍在英语教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比如,关于中国人来讲,当他人夸奖自己时,咱们适应于说:“哪里,哪里。

”如此感觉很谦虚。

而在英、美国家中,当自己受到夸奖时,会适应说:“Thankyou!”这确实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文化不同。

二、文化教育是培育英语交际能力的关键。

咱们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进展交际能力,但是有了语言能力并非意味着具有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包括五个方面,即听、说、读、写、社会能力。

但咱们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育,而轻忽了语言的社会环境,专门是语言的文化不同,致使学生不明白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从而轻忽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因此进行必要的文化不同教育很关键,咱们在英语教学中不能盲目教学,要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不同、了解英语的特殊性,这对咱们的教学成效有专门大的增进作用。

二、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不同教育的要紧内容一、莫问关于隐私方面的问题中国人喜爱探听他人的隐私,关于他人的年龄、婚姻、收入很关切,见面确实是问挣多少钱、多大了等等。

而英、美人士对此很反感,他们以为这些都涉及个人稳私。

因为英、美人士都希望自己在他人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的年龄保密,妇女更是如此。

因此当一个中国小女孩问英国老奶奶年龄时,她会说:Itisasecret.另外,中国人常问:“你要去哪里”(Where are you going)等,对此,外国人超级反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3-05-14作者简介:赵春曦(1971-),女,辽宁沈阳人,东北大学讲师。

第5卷第6期2003年11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 ortheastern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 )V ol 15,N o.6No v.2003文章编号:1008-3758(2003)06-0449-03论中国式英语中所体现的语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赵春曦(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110004)摘 要:简述了语言与文化的相辅相成,但又不能合二为一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论述了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对于更深入地掌握语言的技能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析了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及造成这种文化差异的根源和表现形式。

指出如果不能充分了解文化背景将导致语言表达意义上的背道而驰;不仅是语言具有相对性,其文化背景也同样具有相对性,只有把语言学习与文化知识的补充紧密地结合起来,才会使外语学习变成一种乐趣,而不是简单刻板地死记硬背单词和语法。

关 键 词:符号系统;社会系统;语言相对性;文化相对性中图分类号:H 085.3 文献标识码:A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其社会功能广博巨大、难以估量。

大千世界纷繁多彩的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各种特定的思维模式,均依赖于语言得以成形、积累、发展和传承。

而文化对于语言的形式亦不断产生深远影响,远非“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能概括的。

如果我们能够熟谙母语与目的语、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便能在不同的语境中得心应手地开展交际活动,进入一个语言的自由王国。

一、文化的社会性与语言的社会性众所周知,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中国近代的女性服装“旗袍”(cheongsam ),在变革动荡的20世纪50年代,频频出现于报刊杂志的“大跃进”(a great leap forward ),以及曾经肆虐一时的S ARS (非典型肺炎的英文缩写)等都充分反映了一个时期的文化或者社会特征。

语言的这种“社会性”说明,语言系统不可能是一种存在于真空中独立发展、自生自灭的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不时受存在于语言之外的社会要素的制约。

1.语言系统是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语言和社会文化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语言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产物或结果,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其他成分的媒介。

换言之,语言系统内部诸要素无一不与社会大系统的诸要素发生联系,而且这种联系不是简单的对应,而是纵横交错,此渗彼透,全方位的联系[1]。

例如,三角债(chain debts )反映了在中国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特殊的财务关系;“售出商品,质量低劣,保证退款”(G oods are s old with m oney back guarantee ),则说明在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的商业环境下,我国的销售企业处于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

由此可见,只有把语言系统放在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才能更有效地揭示语言的本质以及语言系统的内在规律。

因此,把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比照性研究,能够更加广泛地揭示语言的“社会性”,同时也能加深人们对语言的文化功能的理解。

2.社会系统依赖语言系统而存在由于“任何语言都是习得的行为方式的复杂体”[1],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不能说文化就是语言,文化不等于语言,而应是文化大于语言。

镰刀作为一件纯粹的农业工具并不说话,可是把镰刀和斧头画到旗帜上,就变成一种无声的语言,宣告工农的联合,表现劳动大众的革命力量。

其实从符号学角度看,语言以外的符号,如莫尔斯点电码、聋哑人的手势、海陆交通信号等也能表达某种意义,不过人类的经验和行为主要是由语言符号的意义来体现。

换言之,文化大系统不可能独立存在于语言系统之外,反之亦然。

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颇似形式与内容的相互作用,但又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2]。

中国人用“红色”象征无产阶级革命,但西方人却从斗牛的文化中深感“红色”为不祥之兆。

在中国,一旦有人官运亨通,人们会用“红得发紫”来形容他,而周围眼“红”者大有人在,但英美人却用“green with envy”来形容别人对这位“a fair2haired girl”(红人)的妒忌之心(“a red2haired girl”会被英美人误认为是“红头发的女孩”)。

由此可见,一方面,语言系统本身是构成文化大系统的要素之一;另一方面,文化大系统的其他要素都必须由语言来传达,从而不断发展变化。

换言之,我们可以观察到作为文化的一部分的语言和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语言这种双重性质。

这种双重性质确定了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正如法国著名符号学家罗兰・巴特所言:“无论从哪方面看,文化都离不开语言”[2]。

二、文化的民族性与语言的民族性1.民族个性决定了语言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镜像折射。

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窥见的乃是这个民族的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

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亦即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

这种文化形态的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

汉民族有含蓄委婉,避免直白本意的表达方式,而西方人则善于恭维他人,也善于接受他人的恭维。

我们经常会听到中国学生与外国教师谈话之前总要先说一句“I speak very bad English”,或者“My English is very poor”。

相反地,他们的外国教师却认为“Y ou speak very g ood English”。

正因如此,任何跨文化的研究,如比较文学、翻译、外语教学等,都不能只从本国文化的接受心理去考察语言差异,而应兼顾文化差异。

从文化差异出发去研究语言差异,才能有效地把握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2.词汇差异是语言差异的最直接体现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素,是语言大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因此文化差异在词汇层次上体现得最为突出,涉及的面亦最为广泛[3]。

汉民族严格区分亲属关系源于汉民族的封建主义文化。

封建主义文化非常重视亲属特征,无论哪一方面的社会交际,都须按亲属称谓的规定;无论是丧礼,婚礼,承继遗产,以至一人犯罪,株连九族,均要按亲属系树的等级办理。

这种严格的区分导致了汉语亲属称谓的复杂化,而西方人趋向于跨越年龄界限的平等。

他们认为,能力、知识及权威才是衡量人的重要标志,年龄大小并不能说明什么。

汉语中父辈方面的名称有叔父、伯父、姑父、姨父、舅父等,这些称谓复杂到小孩们往往混淆不清的地步。

而英国人就没有这么麻烦,一律以uncle统之。

由于uncle一词只在家族内部使用,因此没有必要与姓氏连用,与之连用的是名。

如T om K ing在家族中可称作Uncle T om,外人却不能以Uncle相称。

若以头衔相称,则要与姓连用,如Mr.K ing,Dr.K ing等。

英美人还有一个习俗,在非正式场合,希望对方以名字相称,甚至小孩对长辈也是如此。

中国人认为这是失礼的,而西方人则感到随和、亲切。

三、文化对等与语言对应我们知道,不同民族的语言之间总是存在着词汇对应关系,这是双语词典的编纂基础,是跨文化交流的基本条件[4]。

但“对应”不等于“对等”。

即使表达的理性概念(rational concept)相同,往往会因文化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ass ociative meaning)。

如在汉语中,人们认为“老师,您好”体现了学生及社会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尊重。

但是,在英国,人们则认为这种“Hello,teacher”的说法过于呆板,甚至令人反感。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体系。

表达同一理性概念的词,由于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下不断使用,获得了附加在理性意义之上的不同的联想意义,因而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

英语中的“gay”本意为“cheerful,merry,happy”(快乐的)。

但在今日谈艾滋病色变的美国,“gay”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同性恋”,这种联想在不谙美国文化的中国人的心目中就很难引起共鸣。

由此看来,受文化背景制约,通过联想产生的超语言信息差别,或曰文化信息差别,是无法通过词汇对应来弥合的。

正因如此,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不了解语言这种“文化信息”,有效交际势必受阻。

如在外籍教师休息室门口上写上醒目的“Restroom for F oreign T eachers”,以示照顾,殊不知restroom乃盥洗间之别称,以致使外籍专家啼笑皆非。

这是在词面意义对等和文化对应之间随意划等号的结果。

四、文化的相对性与语言的相对性1.深厚的文化背景决定了文化的相对性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灵犀不能相通的根054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5卷本原因之一是文化差异导致了接受心理差异,成了“相通”的障碍。

正如萨培尔和沃尔夫提出的“语言相对性”(Linguistic relativity ),同样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文化相对性”(Cultural relativity ),且“语言相对性”与“文化相对性”相互依存,交互作用,在形成一个民族特有的思维习惯和语言模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外国友人到中国人家里做客,见到男主人的妻子时,说一句“Y our wife is really beautiful ”之类的恭维话,在西方文化类似的语境里是司空见惯的,但汉民族文化显然难以接受这样率直的恭维方式。

同理,中国人在街上碰到熟人,说句“你到哪儿去(Where are y ou g oing )”,是寒暄的套语,无可厚非,即使问长问短,叙谈几分钟,也并不少见。

但是对于西方人来说,这种探隐问私的方式往往会招来误解,甚至引起他们的反感。

2.形似绝非语言表达的最终境界由此可见,模仿印欧语言句子模式的“欧化”语言,和汉民族根深蒂固的文化接受心理是背道而驰的;同理,以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创造的“中国式英语”,和英美人长期形成的文化接受心理也是格格不入的。

在使用一种语符转换成另一种语符时,单纯追求形似,就难免削足适履,破坏各自语符系统独有的神韵,得不偿失[5]。

在向外商推销国产“白象”牌电池时,广告中大肆宣传“white elephant ”性能,却不知“white elephant ”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可能意味着“笨拙”,从而适得其反;相反,如果简单地把莎士比亚的名句“Shall I com pare thee to a summer πs day ”中的“summer πsday ”译为“骄阳似火的夏日”,则破坏了原意的令人惬意、甚似“小阳春”的美好意境。

五、结 束 语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其媒介和它所承载的信息形影不离。

因此,我们事实上不能把语符系统和文化系统断然分离开。

萨培尔说:“言语具有一种非本能的,获得的‘文化的’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