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政治经济制度_3
秦的统治及两汉政治经济制度ppt 通用
王朝所沿用,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磨
灭的影响。
1.(2010· 杭州模拟)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
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 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 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 (
A.吸取分封制导致战国诸侯割据纷争的教训
统一和独立,促进经济文化发展。但是随着其发展,必然 成为统治者专制独裁和腐朽的基础,阻碍社会的进步。
3.秦末农民战争
(1)原因:徭役繁重, 刑罚严酷 ,赋税沉重,土地兼并严重。
(2)经过
①前209年,陈胜、吴广在 大泽乡 起义,不久在陈建立 张楚 政权。 ②前207年,刘邦军至 咸阳 附近,秦朝灭亡。
系
(2)过程 ①灭掉六国:公元前230年至前 221 年,先后灭掉东方六国。 ②统一边疆:南下统一 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北击匈奴 ,取得河套地区。 (3)疆域:东临大海,西到 陇西 ,南濒南海,北抵长城 。
(4)意义
①结束了诸侯 割据称雄 的局面,为我国 统一多民族 国家 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为社会经济 的恢复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提供了有 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2010· 临沂模拟)《荀子· 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 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
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为达到引文的效果,
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 B. C. (
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中
荀子的观点是君主应加强对百官的监察,达到控制的效
解析:西汉前期实行分封制,其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出现
偏差,凸显政治决策与制度创新的影响力,需慎之又慎。 西汉前期推行郡国二制并行,禁止分封异姓王侯,其目的 在于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本题中B是现象,A是目的。 答案:A
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
B、措施: 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推恩令:分割王国土地,列侯归郡统辖;
附益之法:限制诸侯活动,不许招结宾客,不得 参政;
C、结果:
诸侯王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基 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从此,王、侯不 得过问政事,封土而不治民,最终解决了封国问题。封国 名义上虽然还存在,但已名存实亡。
手段: 前者采取强削的方法;后者主张加大分封,把王国的土地再分给子弟。 结果: 前者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迅速激化,引起了七国之乱;后者使王国越来 越小,其势力越来越弱,无法与中央对抗。
汉武帝解决诸侯王问题:
A、背景: 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空前强盛,社
会经济繁荣,解决王国对中央集权威胁的时机 已成熟。
2、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哪些特点?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变化
“汉承秦制”,两汉基本沿袭秦朝制度,并不意 味着照抄照搬,一成不变。两汉的统治者们在吸 取前朝教训的基础上,在秦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 不断发展,从而推动了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
●思考:“汉刺史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中兴所治有定 处。旧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 师奏事。中兴但因计吏,不复自诣京师”《通典· 职官》 1)刺史制度创建于何时?当时刺史的职权如何?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 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材料二:晁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第少,诸子弱, 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亟,祸小;不 削,反迟,祸大。” 材料三: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 割削,则逆节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 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子消弱矣。” 1)汉初分封王国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导致了什么影响? 吸取秦朝灭亡“教训”,大封同姓子弟为王,欲图西汉王朝统治长久稳 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严重影响中央集权和 国家统一。 2)材料二、三所提出的解决王国问题的方案在实施手段上 和产生的结果方面有何不同?
5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 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授业图: 授业图:汉 代崇尚儒学, 代崇尚儒学,经 术成为入仕之途, 术成为入仕之途, 不少家族世代治 经,形成家学传 统,老师和门生 之间形成终身的 师承从属关系。 师承从属关系。
授业图(汉代画像) 授业图(汉代画像)
(三)两汉的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 2. 科学技术: ①造纸术的发明 ②数学成就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汉 武 帝 刘 彻
主 父 偃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 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汉武帝集权措施的影响: 汉武帝集权措施的影响: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一 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 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 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 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一些弊端, 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一些弊端,如 东汉末年的外戚和宦官专权。 东汉末年的外戚和宦官专权。
(二)两汉的社会经济
背景:大一统局面下, 背景:大一统局面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1.农业 1.农业 ①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②西汉中期发明了犁壁
犁壁在使用时,可以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并 犁壁在使用时,可以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 能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起垄等工序 能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
3. 文学 汉赋 一种专事铺陈辞藻、 一种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文体 是吸收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代表人物---司马相如 代表人物--司马相如
西汉早期麻纸 甘肃放马滩出土) (甘肃放马滩出土)
蔡伦像 汉代造纸流程示意图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是中国 古代数学专著, 古代数学专著,是“算经 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 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上承先秦数 学发展之源流, 学发展之源流,入汉之后 又经许多学者的整理、 又经许多学者的整理、删 补和修订, 补和修订,大约于东汉初 公元1世纪)成书, 年(公元1世纪)成书,是 几代人共同劳动的结晶。 几代人共同劳动的结晶。 它总结出的负数运算、 它总结出的负数运算、一 元二次方程解法等是当时 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 方法。 方法。它的出现标志着以 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 学体系的形成。 学体系的形成。
西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西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1月),又称前汉,与东汉合称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14帝、1主(傀儡皇太子孺子婴),历210年。
下面是有西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欢迎参阅。
西汉时期的政治三公九卿西汉初期,参照秦制,“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到了汉惠帝、高后时期分为左右丞相,汉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其职权大抵如陈平所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抚百姓,使卿大夫各任其职焉。
”据相关学者研究,将宰相的具体权力分为五个方面:选官权、督察百官并有一定的执法权、上计考课权、总领朝议与奏事权、封驳与谏诤权。
汉武帝时期,由于外部威胁消除,而此时的宰相集权已经威胁到皇权,进而对之裁抑。
出于加强皇权、弱化相权的目的,汉武帝自亲政起设立内朝逐步对相权进行削弱,并通过频繁更换宰相以及以细事诛杀宰相来加强皇权、树立自身对中央政权的绝对控制。
毫无疑问,内朝的设立在完成上述目的之后,在武帝统治期间对外战争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内朝作为一项制度其自身的就不是完善与成熟的。
内朝具有根源于皇权的巨大的依附性,脱离皇帝的领导,内朝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权力机构存在。
同时,宰相不得过问内朝事务,也使得内朝成为政权内部一个相对于外朝的独立单位。
总之,从中央集权的角度来看,内朝的设立增强了皇帝对朝政的控制权,使得专制制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通过汉武帝时期创置内朝、裁抑相权的一系列政治改革活动,将西汉国家政治活动中的决策权较为完整地收归皇帝手中,使得以宰相为首的外朝逐渐退化成为一个大政方针政策的执行机构。
除了丞相制度外,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称为“三公”。
“三公”之下,设有掌管国家军政和宫廷事务的“九卿”。
地方行政机构,除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外,汉初还分封诸侯王,形成郡国交错的局面。
郡县官制承袭秦代,封国官职仿照中央。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
第二轮复习之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一、夏、商、周的更替和西周的分封制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西周时期为代表):①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权与神权的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④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等。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全面认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制主义,二是中央集权。
(1)专制主义①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②专制主义制度是一种政体,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一个人或少数人独裁政权的组织形式,体现在帝制的终身制和皇位世袭方面,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③专制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趋势是:君权削弱相权,君权向绝对性和独断性发展。
(2)中央集权①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②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立,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但二者不能完全分开,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服从中央。
③中央集权在中国古代的表现是:财政上:财源由中央垄断;行政上:中央直接任免官吏;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军事上:皇帝总揽军权;意识形态上: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2.原因(1)经济方面:这一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
(2)政治方面:封建地主阶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封建土地制度,镇压农民的反抗。
(3)思想方面: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思想和后来吸收包括法家思想在内的儒家思想成为这种制度的理论依据。
3.特点(1)皇权的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3)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
高三历史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B
5.在刘邦实行的治国措施中,动机与效果明显矛盾的是 A.加强监察制度 C.再三减免租税 B.分封诸侯王 D.复故爵田宅
6.汉代实行编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D
A.控制人口流动
C.组织了男练兵
B.维持地方的治安
D.确保赋税的征收
7.阅读下列材料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 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 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汉书•诸侯王表》
【例题2】西汉中期和西汉初期的统治政策在指导思 想上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1)西汉初期:奉行以道家“无为”思想为特征的黄 老政治(儒家仁政加道家“无为而治”)。 表现:
①政治上:实行分封制,潜伏着分裂割据的危机。 ②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③民族关系:和亲政策,不是从根本上消灭匈奴骚扰。
“盛世”是相对的。“盛世”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仍是地主阶级 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农民仍处于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处境困苦,这 是由封建社会的本质决定的。
【例题 4】“ 汉承秦制”体现在哪些方面 ? 试举例说 明.
①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发展为刺史制度。
③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
“盛世”形成的因素,大致上有:
农民战争的打击,使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部分调整生产 关系),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压迫,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且这一政策往往有 连续性;
最高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统治者注意加强民族团结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科技的进步等等。 其中,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适应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的因素。
第五讲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的堆积起来,该】材夺料得无反处映收了藏什,一么直?推挤在屋外,
腐烂的不能吃了。民间街头巷尾都有马,乡村野马 成群,成母马的人,到处受到轻视排斥,甚至不许 他参加聚会。居住里巷的普通人也吃膏粱肥肉,为 吏胥的老死不改任,做官的以官为姓氏名号。
牝封:建(p经ìn济) 繁雌性荣的,鸟封或兽建,剥与削“牡较”重相。对:牝
池盐 海盐
橹、舵、 布帆、锚、 高十余丈
色泽光洁 文饰精美
井盐
水军类型 多样的舰
船
意义
冶铁技 术领先 世界
(三)商业及城市的繁荣
1.商业繁荣的原因 ①在封建经济中,商业有存在的必要; .②伴随着统一局面的形成、巩固; ③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基础)。
2.商业繁荣的表现
(1)商业与贸易
①商业通道四通八达。
• 是战国时期兴起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黄指黄帝,老 指老子。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神杂糅”的人 物。战国中、后期百家托古,多集于黄帝。黄帝被说 成是上古的圣帝明王,是大发明家、大思想家,被尊为 华夏民族的始祖。黄老之学始于战国而盛行于西汉。 司马迁在《史记》中屡以黄老并称。《史记·乐毅传 赞》记载的黄老学者有河上丈人、安期生、乐瑕公、 乐臣公、善公。汉代的曹参、陈平、司马季主、窦太 后、安丘生、王生、黄生等也是著名的黄老思想的信 奉者。《汉书·艺文志》里托为黄帝的书有21家,除 《黄帝内经》外,都已亡佚。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 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十 六经》、《称》、《道原》4篇古佚书,是黄老学派 的重要著作。
• 汉武帝设刺史后,汉成帝曾改刺史名为州牧,汉 哀帝又把州牧改回刺史,以致西汉到东汉末,刺 史、州牧的名称改来改去,但名称变化中,刺史 (州牧)的权力不断增大,品级也由六百石上升 到二千石。东汉中叶以后,刺史有不少受命领兵, 而至东汉末年,刺史(州牧)已拥兵一方,治所 固定,属官大增,由监察官已演变成地方军政长 官,郡县制也因此演变成州、郡、县三级地方行 政制度。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刺史制度;郡县制和封国制;推恩令;察举;编户齐民;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讲述“汉承秦制”的内容,对比秦汉政治经济制度的异同点,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从而获得历史知识的能力;2.通过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培养学生进一步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综合归纳的能力;三、思想教育目标1.秦亡汉立,汉初统治者基本上承袭秦制,目的是巩固和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其主流是维护国家统一,安定社会,恢复和发展经济,推动历史的进步;应当看到,秦虽第一个实现国家统一,但并不巩固,直到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才真正巩固下来;2.两汉时期出现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他们关于治国理财的方针、制度和经验,值得研究和总结;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是珍贵的历史遗产;3.要求认识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的两面性,客观上有进步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其本质是封建剥削的制度;编户制度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教学要点一、刺史制度1.西汉的刺史制度2.东汉的刺史制度二、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1.西汉的郡县制与封国制2.推恩令三、察举制1.西汉的选官制2.东汉的选官制四、编户制度1.两汉的编户齐民2.农民生活的贫困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本课涉及的知识点,在初中中国历史教材中很多没有提到,学生比较生疏,学习有一定的难度;重点是抓住中央集权制度和编户制度进行讲述,从而加深认识封建社会的本质;本节课的难点:如何正确理解“汉承秦制”的含义;课时和教具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先说明两汉是指西汉前汉和东汉后汉;然后回忆一下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两汉的制度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问题,是封建时代的必然产物;从秦末到西汉建立前,历经8年战乱,社会经济残破不堪,一片荒凉景象,即使统治阶级也无法搜刮更多的财富;司马迁说:“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可见问题的严重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恢复封建统治秩序,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这是关系到西汉政权存亡的首要问题;刘邦认识到打天下难,治天下更难的道理,定都在渭河之滨,名为“长安”,其意是注意长治久安;这说明统治者在认真思考如何治国的问题;汉初的几代皇帝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制定统治制度,因为只有明确的制度为依据,才能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两汉的统治制度,基本上是符合当时国情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希望和平、统一、安居、温饱的愿望;汉初,基本上是承袭秦制;所谓“汉承秦制”,不能理解为照抄照搬,一成不变,而是在秦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两汉的制度,范围广,课文只讲几个主要方面;这些制度,对维护国家统一、安定社会、发展经济具有进步意义,使西汉达到鼎盛的局面,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二、“刺史制度”一目,需要讲明两个问题:1.秦朝时,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武帝时,为了加强监察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县令,在各州均设置刺史,即监察官;西汉时,刺史官阶低于郡守,但其代表中央,权力很大;这样,就形成一套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东汉时,刘秀把西汉监察地方政情的刺史,变为州一级的地方长官,地位高于郡守;到成帝时,为镇压农民起义,又把刺史改称州牧,让其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这些州牧后来又逐渐形成割据势力,后患无穷;监察制度是必要的,但刺史逐渐演变为地方长官,权力不断膨胀,就失去监察官的作用;三、“郡县制和封国制的并存”一目,需讲明三个问题:1.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这是地方政权组织;西汉承袭这种制度;由于历史的原因,刘邦建立西汉前后,又实行封国制;被封的异姓王有7个,还封了一百四十多个列侯;这就是王国和侯国的由来;后来,刘邦剪除异姓王,又分封9个刘姓子弟为王,即“同姓王”;此后王国数量不断增加;这种国中之国的大量存在,是造成分裂局面的隐患,对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不利;2.西汉王朝前期在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方面,主要是采取暴力和非暴力两种方式;直到汉武帝时,他软硬兼施,实行“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又制定“附益法”,限制诸侯王的活动;从此,王、侯不得过问政事,封土而不治民,才最终解决了封国问题;封国名义上虽然还存在,但已名存实亡;郡国并存,不利于国家统一管理,且有分裂危险,这是历史教训;四、“察举制”一目,需讲明:1.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西汉的统治基础,汉武帝颁行了新的选官制度,注意选拔人才,充实官僚机构;选拔人才有几种渠道,最主要的是察举选举制;汉武帝要的是德才兼备的开拓型的人才,不论出身,只要是“有非常之功”的“非常之人”,他就破格任为“将相”或“使绝国者”出使外国;因此,在他统治时期人才济济,比如破格录用了出身贫寒的主父偃和朱买臣,从牧羊人中提拔了卜式,从商贾中擢升了桑弘羊,在奴隶群中发现了大将卫青,在降虏中任用了金日;加上公孙弘、韩安国、郑当时、董仲舒、苏武、张骞、司马相如、司马迁、霍去病、霍光等,形成了“汉之得人,于兹为盛”的局面汉书·公孙弘传;正因为有这样一批文才武将,才使汉武帝时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辉煌时代;2.东汉时期,继续推行西汉的察举制;那时,虽然名义上,被察举的人,必须有“高才重名”,为乡党舆论所推崇;但不少士大夫为了博取高官厚禄,采取贿赂请托,营私舞弊,特权横行,“以族门第举德,以位权位命贤”王符潜夫论·论荣篇;这些世家大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发展成为门阀士族;同时,那些所谓举主、府主和门生、故吏互相勾结,又形成一个个官僚集团;这些官僚集团在东汉末年镇压黄巾起义中,乘机扩大了武装力量,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五、“编户齐民”一目,需要讲明三个问题:1.编户齐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秦始皇统一后,对赋税制度进行了统一和改革;公元前216年,命全国各地自报占有田亩数目,即文献记载的“令黔首百姓自实田”;这是我国历史上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土地登记制度的开始;秦朝还规定田租十税一,人民有服徭役、兵役的义务;汉代,承袭和发展了秦朝这一制度,一套完整的封建管理制度和赋税制度正式形成;教师要给学生讲明什么叫做编户齐民制度,然后指出西汉政府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人口,剥削农民;编入户籍的民户,主要是广大农民,但也包括无爵位的地主和小官吏,其中人数最多的是自耕农;2.编户齐民制度有利于国家对农民征收赋税;那时,农民的主要负担有四项,即田租、人口税、兵役、徭役或纳更赋以代役;3.教师应指出,汉初的赋税制度,对农民的剥削较轻,但随着汉王朝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统治阶级生活日益奢侈腐化;国家、地主和官吏对农民的剥削也日益加重,汉末,终于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第三节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精品)
7、特点:
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8、影响:汉初的赋税制度,对保障政府财政收入、 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重大的意义。但随着汉王 朝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统治阶级生活日 益奢侈腐化。国家、地主和官吏对农民的剥削也日 益加重,汉末,终于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
刺史制度 郡国并行制 察举制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材料三 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 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 逆节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 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 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 必稍子消弱矣。”
划线部分主父偃观点正确与否? 材料二、三所提出的解决王国
问题的方案在实施手段上和产生的 结果方面有何不同?
统 的人才功标臣准。:也汉正武因帝继为承有了这汉样高一祖批“布文衣才卿武相将”,的才经使验,汉汉 武武官帝的帝要主时的要期是途成德径为才我兼备国的封人建才社,会不中论一出身个。辉孝煌廉时成代为。当时做
123)))该我该壁们壁画今画反天反映在映了选的怎拔是样人怎的才样一和的种任一历用种史人制现才度象上??应这其该一成如制因何度是吸始什取于么历何?史时? 你的现如经象何验:评教汉价 训代这 ?被一举制荐度的?人成为举荐人的门生、故吏,
僚集团。
秦始皇统一后,对赋税制度进行了统一 和 改革。公元前216年,命全国各地自报占有 田亩数目,即文献记载的“令黔首(百姓)自 实田”。这是我国历史上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土地登记制度的开始。秦朝 还规定田租十 税一,人民有服徭役、兵役的义务。
汉代,承袭和发展了秦朝这一制度,一套完 整的封建管理制度和赋税制度正式形成。
主观目的——吸取秦朝灭亡“教训”,大封 同姓子弟为王,欲图西汉王朝统治长久稳固.
5.两汉时期的政
古希腊的陶过壶
这是制作于公元前5世纪 的古希腊陶壶,在这个陶壶上, 绘有一男一女二人,图中男子 身上搭着丝绸衣物;女子身穿 袍服,边走边回身招呼身后的 男子,这个女子的袍服也是用 丝织品制成的。
从中可以说明连结东西 从古希腊的陶过壶 方的丝绸之路,把中国 说明什么? 的丝和丝织品运到了遥 远的欧洲,并受到了欧 洲人的欢迎。
一、政治
(一)郡国并行
①楚汉战争(BC206-BC202)与西汉初年的分封
武涉:“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 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蒯通:“当今两主之命县于足下。足下为 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
——《史记· 淮阴侯列传》
②在韩信、彭越等人的要求、甚至是逼
迫下,刘邦分封了七位异姓王。
汉 初 异 姓 王
皇 帝
中朝 尚 书 令 侍 中
外朝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太 尉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卿
中央政 汉承秦制 治制度 有所变化
皇帝制度(完善);以后历代沿袭 汉初三公制,丞相位高权重
汉武帝用布衣为相,并形成中朝 (决策)、外朝(执行)制度
东汉光武尚书台(中枢机构)
西汉初:郡、国两制并行 地方政 治制度 汉武帝:分13州(监察区),设刺史,代表 中央监察诸侯与地方高官 东汉:刺史增加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铁
犁
壁
3、耧车
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据史 书记载西汉时的赵过首先创 制的。这个耧车模型是一个 三脚耧车,工作原理是种子 装在耧斗中,通过空中的耧脚 将种子撒播到田地中;使用它 可以同时播种三行;可同时完 成三道工序(开沟、下种、覆 土);可播种大麦、小麦、大 豆、高粱等;它大大地加快了 播种的速度,提高了播种质量。 西 汉 的 耧 车
两汉的政治经济文化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考点】汉至元政治制
度演变(汉代中央集权
的措施)
C
三政、策:两休汉养生时息 期的文化
1.措思施想:的⑴发减轻展田租;⑵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⑶
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免除一定赋税徭役
(1)汉初的治国思想
黄老之说
实行 原因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儒 家、法家都是“有为”政治,不能适 应休养生息需要。
• 材(料仁二政,)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
“莫道明”于就在是身指之“与三天纲同五常者”而的用道之德。信条,这些道德是 做 • 材为料“三百针、神对今之中师君央异”集道的权,“的人天需异”要论安,,排提百给出家人“殊世罢方间黜,的百指,家意只,不要独同是,是
“以天上意亡”以不持变一尊,统儒它;术就法”永制的远数主不变张能,。改下(变不大,知一董所统仲守)舒。的臣思愚想以为为诸 中不国在封六建艺社之会科的、政孔权子、之君术权者、,神皆权绝、于父道权,、勿夫使权并、进族。邪 避之说灭息,权然的后统统治纪提可供一了而理法论度依可据明,民知所从矣” 针对为人处世的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 西方称中国“赛里丝”(丝 国),长期以来丝绸之路绵绵不 绝。
商业的初步发展
(1)政策: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的难发展
表现:
①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一入市籍贯不得为官,表明商人社会地位较低。 ②盐铁官营。
学习思考:
《汉书》中记录了这样的说法:“今法律贱商人,商人 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为什么会出 现这样的情形呢?
D.②③④
C
(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4题)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
1、刺史制度:①汉武帝时实行的监察制度,全国分为13州,每州派一名刺史进行监察,没有固定的治所,级别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②东汉时监察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刺史有了固定治所,变成具有统郡职能的长官,开始掌握军队。
2、郡县制与封国制:郡县制是沿用秦朝制度:封国制的特点是:分王国与侯国二级,王国与割据无异,侯国直属朝廷;解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及“附益之法”,解决诸侯王国问题。
3、察举制:①西汉:建立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其中察举是两汉最主要的选官途径;②东汉:注重孝廉一科,先是乡党声望,后是注重门第族望,累世公卿形成和发展。
二、经济制度(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制度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和雇农等被称为编户齐民,有独立身份,隶属地方政府,承担国家赋税、徭役、兵役等。
初中历史《两汉的经济》教案
初中历史《两汉的经济》教案教案:两汉的经济教学目标:1.了解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2.掌握两汉时期主要的经济活动和商业交流;3.理解两汉经济的重要性以及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教学内容:一、两汉时期的农业经济1.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和发展状况;2.两汉时期的农田制度及;3.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制度和农民的生活。
二、两汉时期的手工业经济1.手工业的种类和特点;2.手工业工艺的发展和创新;3.手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三、两汉时期的商业经济1.商业活动的种类和特点;2.商业交流的方式和范围;3.商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四、两汉时期的货币制度1.货币的起源和发展;2.两汉时期的货币形式和使用;3.货币对经济流通的影响。
教学活动:一、导入教师以问题导入:“中国的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朝代?你对两汉时期了解多少?”让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
二、知识讲解和讨论1.教师通过讲解和图片展示,介绍两汉时期的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的特点和发展状况。
2.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了解他们对两汉经济的认识和看法。
三、小组活动1.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方面的经济活动(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制度),并制作小报告。
2.每个小组轮流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四、概念解释和讲解1.教师解释货币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认识货币在经济交换中的重要性。
2.教师讲解和展示两汉时期的货币形式和使用,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五、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两汉时期的一个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该案例中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六、课堂练习和总结1.教师出示几道与两汉经济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2.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两汉经济对中华文明的重要性和贡献。
七、拓展延伸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教学资源:教材、图片、小组讨论和研究材料等。
评估方式:小组小报告、课堂练习和问题讨论等。
板书设计:两汉的经济一、农业经济-农业生产特点-农田制度及-劳动制度与农民生活二、手工业经济-手工业的种类与特点-工艺的发展与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三、商业经济-商业活动的种类与特点-交流方式与范围-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四、货币制度-货币的起源与发展-货币形式与使用-对经济流通的影响教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了解了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的主要活动和交流方式。
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变化
“汉承秦制”,两汉基本沿袭秦朝制度,并不意 味着照抄照搬,一成不变。两汉的统治者们在吸 取前朝教训的基础上,在秦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 不断发展,从而推动了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
●思考:“汉刺史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中兴所治有定 处。旧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 师奏事。中兴但因计吏,不复自诣京师”《通典·职官》
标准 人才在地方声望
门第望族
演变原因 东汉是豪地主掌权察举必然被豪强控制
后果
累世公卿世家地主形成
1)该壁画反映了怎样的一种历史现象?其成因是什么?
2)现该象壁:画汉反代映被的举是荐怎的样人的成一为种举制荐度人?的这门一生制、度故始吏于,何他时? 你们如以何君评臣价、这父一子制之度礼?对待举荐人,并彼此勾结,形成 由3)了下我一而们个上今个推天官选在僚人选集才拔团为人。官才的和制任度用—人—才察上举应制该。如始何于吸西取汉历。史 的它成经加因验强:教了由训中于?央察集举权标,准扩笼大统了,统缺治乏基严础密;的但考到核东,汉被中举后 期荐,要者导破多致格为了提私累拔人世和的公重门卿用生的德、世才故家兼吏地备,主的他形创们成新一并人旦发才为展;官起,来就。成 为反举对荐任人人的唯属亲吏,,提彼倡此任结人合唯,贤从;而形成了官僚集团。
C、结果:
诸侯王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基 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从此,王、侯不 得过问政事,封土而不治民,最终解决了封国问题。封国 名义上虽然还存在,但已名存实亡。
选官制度—察举制
(一)目的 为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和扩大统治基础)
(二)察举制的演变 1.西汉
A.削夺王国的封地
两汉时期的经济状况教案
两汉时期的经济状况教案两汉时期的经济状况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两汉时期的经济状况及其特点,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
二、教学内容:1.两汉时期的背景介绍2.两汉时期的经济情况3.两汉经济的特点4.两汉经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三、教学过程:1.两汉时期的背景介绍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较长的一个统治时期,大约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
经历了秦朝的灭亡,之后由汉武帝在反秦斗争中建立了汉朝,共计持续了超过400年。
在这个统治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2.两汉时期的经济情况(1)农业在两汉时期,中国农业经济是经济生活的中心。
中国当时的主要农作物包括稻谷、小麦、豆类、甘蔗等,另外还种植了许多果树,比如桂、李、枣等。
两汉时期的农业生产非常发达,农民们不仅会利用水力灌溉,还会进行早期的畜牧业。
在繁荣的城市中,过去没有经济地位的农民们开始拥有了他们自己的市场,使农业生产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2)手工业两汉时期,中国的手工业非常发达,近千年来的发展和传承,带来了许多精美的手工制品。
两汉时期的手工业生产主要以纺织品为主,如绸缎、锦缎、丝绵等。
此外还有陶瓷、铜器、铁器、甲胄、雕塑等艺术品。
(3)商业和贸易在两汉时期,商业和贸易也十分繁荣。
东汉时期出现了长安、洛阳、成都、襄阳等重要的商业城市,成为中国经济活动的中心。
同时,官府开始开设官营店铺,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受到人们的欢迎。
3.两汉经济的特点(1)农业生产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发展。
(2)商贸行业获得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3)手工业和工匠技艺获得了极高的技艺和艺术水平,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
(4)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在不断地推动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同时,还是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的重要时期。
4.两汉经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汉时期开创了中国古代经济史的新篇章,被称为中国的“商业大繁荣时期”,成为中国经济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2009年高考全国卷1数学试题答案(理数)
第一章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2、制度:夏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
3、区域: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相传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
4、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桀暴虐无道,商汤起兵打败夏桀。
二、商朝兴衰1、建立: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以亳(今河南郑州)为都城。
2、迁都:商朝中期,商王盘庚迁都殷,故商朝又称殷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3、奴隶制:实行残酷的“人殉”和“人祭”。
4、衰亡:暴君商纣残酷统治,社会矛盾尖锐,周武王灭纣,商亡。
三、西周1、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打败商纣,商亡。
周朝建立,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2、制度(1)井田制:①是奴隶社会的国有土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规定: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将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贡赋。
③奴隶在井田上集体劳动。
(2)分封制:①内容:周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诸侯要服从周王,向周王贡献财物,随从作战。
②诸侯国:重要的诸侯国有齐、鲁、燕、卫、晋、宋等。
③它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3、灭亡:(1)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反抗周厉王的残酷剥削。
(2)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作者:深冬之寒2007-2-13 21:24 回复此发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回复:【历史】高三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一、农业和畜牧业1、农作物:品种多,“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
2、耕作技术:集体耕作;农具主要是木、石和骨器,少量使用青铜工具;已懂施肥。
3、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家畜多,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祭祀。
二、手工业1、青铜器:①主要手工部门,称为“青铜时代”,商周达到繁盛。
高三历史:高考核心知识点解读(中国古代史)素材 旧人教版
高考历史核心知识点解读·中国古代史专题一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1.西周的制度分封制和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重要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l〕井田制:①含义: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诸侯要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由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
那时耕地阡陌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
③瓦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2〕分封制:①含义: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
②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裔,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以巩固边疆、捍卫王室。
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周王作战。
周初分封的重要诸侯有鲁、齐、燕、卫、晋、宋等。
③意义:分封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3〕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①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②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③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2.春秋争霸战争的实质和影响〔1〕实质:春秋争霸是奴隶主集团之间的兼并战争。
目的是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是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X和掠夺的私欲。
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性的。
所以说“春秋无义战〞。
〔2〕消极后果:战争连年不断,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
〔3〕积极作用:一是加速了奴隶制度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形成。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大国争霸的结果更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二是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在大国争霸中,各大国兼并小国,开拓了疆土,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
三是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第三节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2、演变——东汉 (1)内容: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乡举里 选),逐渐被官僚家族把持。 (2)影响: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起来。 魏晋南北朝时发展为门阀士族。
四、编户齐民 1、编户制度 (1)内容: 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 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 (2)性质: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 税制度。 (3)目的:控制和剥削平民。 2、编户农民对国家的负担:田租、人口 税、更赋、徭役、杂役。 3、影响:农民负担沉重,影响正常农业 生产和生活。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的主要含义:
①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承袭秦朝的监察制。汉武帝发展为刺 史制度,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汉时, 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 掌军政; ③承袭秦朝的郡县制。汉初同时又兼 有封国制;
④秦朝时让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载于户 籍;汉朝推行严格的编户制度。 ⑤汉朝建立和发展了选官制度,包括察 举和皇帝征召。
4.东汉末年与东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的 变化是
A.由封国、郡县并存演变为郡县制 B.由州郡县三级制演变为郡县两级制
C. 由郡县两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D.由郡县制演变为州县制
5.《贾谊· 治安策》建议:“欲天下之治,莫 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 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削夺王国的封地
1.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主要是为了监察 ①丞相②民众③诸侯王④地方高官
A.①②
C.②③④
B.③④
D.①②③④
2.汉朝建立了比秦朝更严密的监察制 度即刺史制度,根本目的: A.专制皇权的加强 B.相权的逐步削弱
C.皇帝重视听取舆论
D.对地主控制更严密
3、汉武帝最终解决王国问题的基础是 A.中央政府实力强大 B.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C.提倡儒家思想 D.实行休养生息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1. 前言两汉时期,即西汉和东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
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两汉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制度创新。
本文将就两汉政治经济制度展开讨论。
2. 政治制度2.1 中央集权制度在西汉朝,中央集权制度逐渐确立,皇权日益强化。
皇帝拥有绝对的政治权力,控制军队、财政、司法等关键领域。
中央政府设立了各级官员,负责管理地方事务,实施中央的政策。
这一制度为后来的中国政治体系奠定了基础。
2.2 文官制度两汉时期重视文官制度,因为文官被视为政府的核心和精英。
人才选拔依赖科举考试,通过考试的人才可以进入政府机构,担任官员职位。
这种制度促进了社会流动和人才选拔的公平性。
2.3 封建制度在两汉时期,封建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皇帝赐予功臣土地,并授予特殊权力和特权。
封建制度的存在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并确保了社会的稳定。
3. 经济制度3.1 国有经济在两汉时期,国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中央政府通过官僚体系和土地赋税,控制大部分的土地和生产资料。
这种集中的国有经济模式为国家的财政收入提供了稳定的基础,并确保了社会的秩序。
3.2 农业经济农业是两汉时期经济的主要支柱。
农民占据了社会的绝大部分,农业税收贡献了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
政府通过土地制度和税收政策来调控农业生产,改善社会经济状况。
3.3 手工业经济在两汉时期,手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制陶、制瓷、制铁等手工业成为了重要的产业,并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手工业的兴起促进了劳动力的分工和职业的专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
4. 结语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中国历史上后续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
中央集权、文官制度和封建制度的发展,为中国政治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经验。
国有经济、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则为后来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铺平了道路。
以上为两汉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简要概述,希望能对读者理解这段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教学建议
秦汉的统治思想问题
任何统治阶级为维持统治,都会根据政治、经济的形势和政治需要,确立自己的统治思想。
作为封建大一统开始形成时的秦汉统治者,在确立统治思想方面进行了种种探索。
战国时期的泰国,有实行法治的传统,商鞅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秦国的丞相李斯与韩非是同学。
战国时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更是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嬴政在看到韩非的书后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后韩非在秦国因被李斯嫉妒而侵害,但他的思想被嬴政采纳,法家思想成为秦的统治思想。
秦始皇以吏为师、崇尚法治,实行严刑峻法,将法家思想定为一尊地位。
法家思想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建立的需要。
西汉王朝是在农民大起义摧毁了暴秦统治基础上建立的,汉高祖及臣下,多数是秦末大起义中出现的下层人物,他们能比较认翰的思考秦亡的教训。
汉初统治者面临经济凋敝的局势,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秩序,确立了以道家“无为”思想为特征的黄老政治为统治思想。
刘邦实行的恢复经济、轻徭薄赋、约法省禁就是黄老政治的具体体现。
在刘邦、孝惠、高后、文、景统治的五六十年间,一直实行黄
老政治。
黄老政治的实行,恢复了经济、稳定了统治。
到汉武帝时这种情况有了变化。
黄老政治的实行,诸子百家学说的流行,不适应思想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进而在太学和地方学校中,讲授儒家经典,通过考试合格者可入仕。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历代的统治思想。
但是,董仲舒兼采百家之长,融儒法为一家。
汉武帝虽尊崇儒术,但实际上是“霸王道来之”,儒法并用,是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
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l)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
封建皇帝个人专断独裁,控制一切军国大事,地方一切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
(2)战国时的韩非提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践了韩非的理论,通过创行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县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和文化措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汉承案制,刘邦承袭了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经惠、文、景帝,到汉武帝时,通过解决王国问题,进一步控制了地方政权;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两汉时采取中外朝制度和设立尚书台,实行刺史制度和上计制,从而
完善了这一制度。
到东汉初,这一制度进一步加强并定型。
(4)这一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经济的需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抵御外族入侵和大规模水利工程的修建。
但也有明显的弊端:加强了人民的控制和统治,皇帝个人作用对政局影响大,容易产生腐败和专权,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腐败长期延续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其积极意义日益减少,弊端日益加重。
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
1.武帝的这一政策与秦代有很大不同,儒学独尊后,其他思想学派并未被禁止。
而且所提倡的儒学本身也广泛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因而获得了成功。
2.尊儒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
同时,改变了汉初“非功侯不得封相”的惯例,使大批读书人通过读书而进入仕途。
3.封建政治与儒学密切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
4.但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
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
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悖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关于王莽改制的评价问题
在20世纪20年代前,对王莽改制是一致否定的。
此后,有了三种观点。
第一,基本肯定说。
认为王莽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和理想主义者,他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第二,基本否定说。
郭沫若认为:王莽实行的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政策和措施,不但未使动荡不定的封建统治秩序稳定下来,相反给人民增添了更多新的灾难,阶级矛盾更加尖锐了。
第三,主观与客观说。
作为改革家的王莽,清醒地看到了西汉后前危机的深刻根源,首先是土地兼并和奴婢数量的膨胀,其次是豪民富商的高利贷掠夺和财货垄断。
他的改革是针对大地主阶层的,本意是想干一番事业的,但结果竟变成了一场对人民的浩劫,这是他根本没有料到的,他成了西汉腐朽统治的替罪羊。
西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
(1)刘邦对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既有继承,又有改造,除继续采用郡县制外,也实行分封诸侯王制度,即郡国并行制。
(2)由于诸侯王势力的膨胀威胁了皇权,景帝采取削藩政策,还用武力平定了七国之乱。
汉武帝进一步削在王侯权势,通过实行“推恩令”等措施,基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
汉武帝以后直到东汉,虽一直保留封国,但国象对王国权势限制很严,王国封地也越来越小,势力越来越小,诸侯王实际成了只有爵位而无实权的封建贵族。
(3)汉武帝时为监察地方,全国分13州,设置刺史。
后来,刺史权渐重,积久成制,成为行政长官。
西汉末到东汉,刺史改称州牧,级别提高,成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
州也成了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了。
高考例题警示
例司马光说:“(汉武帝)异于秦始皇无几矣,”又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
”指出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方面与秦始皇类似之处。
比较秦皇、汉武帝这些类似之处。
说明为什么会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
(14分)(1995年)
警示:此题为比较题。
答题关键在于找准对比项。
在比较过程中,比相同点宜大处着眼,比不同点须从小处着眼。
据此,本题在比较三方面共同点时,舍弃背景、具体内容和结果,而在比较不同点时,应具体从背景、内容、后果去分析,从而得出秦亡汉兴的内在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典型例题
例1 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社会十分贫困B.秦朝灭亡的教训
c.大臣陆贾的建议D.刘邦的远见卓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客观原因的理解能力cD两项明显体现了人的主观意识的特征,B项间接体现了刘邦的主观意识因此这三项均与客观原因不符,而A是完全独立于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事实。
答案:A。
例2 我国古代宦官专权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封建专制主义制度B.皇帝幼小和昏庸无能
c.宦官是最腐朽势力的代表D.宦官亲近皇帝便于掌权
根据以上所述,宦官是皇帝的家奴,有皇权才有宦官权,用宦官是皇权专制的需要,因此A项是产生宦官专权现象的根本原因,B、c、D三项都由A项中产生。
例3东汉与西汉的相同之处是:
①定都洛阳②割据混战③反击匈奴④都因权臣篡权而亡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分析:此为比较选择题,只有对东汉与西汉的相关知识比较了解了才能做选择,首先西汉定都长安东汉定都洛阳,西汉无割据混战而是王莽取而代之.都反击匈奴,都东汉由曹丕取代.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