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作业设计方案### 一、作业目标:通过进修《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让学生了解宋代文学、苏轼的文学风格及其代表作,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导读:介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背景、作者苏轼及其文学风格。

2. 词牌赏析:分析《定风波》的词牌特点、用典、意境等,引导学生欣赏词的艺术魅力。

3. 词意解析:深入解读词中的意象、情感,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追求。

4. 写作练习:通过仿写或创作类似风格的词句,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课文导读1. 导入:介绍课程内容,激发学生进修兴趣。

2. 背景介绍:讲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3. 词牌介绍:诠释“定风波”这一词牌的来历和特点。

4. 文本分析:逐句解读词文,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5. 小结:总结课文主题,引导学生思考。

#### 第二课时:词牌赏析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 词牌特点:分析“定风波”词牌的格律、韵律特点。

3. 用典分析:解读词中的典故和典型表达。

4. 意境描绘:分析词中的意境及其构建手法。

5. 实例欣赏:播放相关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词牌的音乐美。

#### 第三课时:词意解析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 情感表达:分析词中的情感表达及其与作者生活经历的干系。

3. 意象描绘:探讨词中的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深层含义。

4. 情感体验:通过讨论、思考,引导学生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5. 总结反思:对词意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反思。

#### 第四课时:写作练习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 仿写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和所学技巧,让学生进行词句的仿写练习。

3. 创作演练: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写一首类似风格的词作。

4. 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增进交流与互动。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作业设计方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作业设计方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及其代表作品《定风波》的背景和意义;2.理解《定风波》的艺术特点和意义;3.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苏轼及其代表作品《定风波》的背景介绍;2.《定风波》的诗歌分析和赏析;3.《定风波》的艺术特点和意义;4.古典诗歌的欣赏与鉴赏。

三、教学重点:1.《定风波》的诗歌分析和赏析;2.《定风波》的艺术特点和意义。

四、教学难点:1.理解《定风波》的意义;2.古典诗歌的欣赏与鉴赏。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苏轼及《定风波》的相关资料;2.准备PPT课件,辅助教学;3.准备相关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六、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音频或视频,引入《定风波》的主题,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2.进修《定风波》的背景(10分钟):讲解苏轼及其代表作品《定风波》的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历史背景。

3.诗歌分析和赏析(20分钟):逐句解读《定风波》,分析诗歌的结构、意义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讨论与互动(15分钟):组织学生讨论《定风波》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增进思想交流。

5.写作练习(2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定风波》的主题,写一篇短文或诗歌,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6.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进修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澄清难点,稳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安置:1.要求学生完成《定风波》的诗歌赏析作业;2.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感想或评论。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苏轼及其代表作品《定风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与互动,增进了学生的思想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潜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背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中国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以其漂亮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而著称。

本作业旨在通过学生对这首词的进修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二、作业目标1. 了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背景和作者苏轼的生平事迹;2. 理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意境和艺术特点;3. 分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4. 进行创作实践,写一篇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主题的作文或诗歌。

三、作业内容1. 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全文,了解词的背景和作者苏轼;2. 分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意境和艺术特点,探讨其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3. 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解读,理解其深层含义;4. 撰写一篇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主题的作文或诗歌,体现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四、作业要求1. 作业形式:书面作业,要求字数不少于800字;2. 提交时间:作业需在规守时间内提交,逾期不予接收;3. 评分标准:评分将综合思量学生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创作水平宁表达能力;4. 作业提交方式:作业需按要求提交至指定邮箱或在线平台。

五、作业评判通过本次作业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希望学生通过本次作业的完成,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会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定风波苏轼教学设计

九年级定风波苏轼教学设计

九年级定风波苏轼教学设计导语:《九年级定风波苏轼教学设计》是为了帮助九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苏轼的《定风波》而设计的教学方案。

本教学设计旨在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及其作品《定风波》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熟悉《定风波》的基本内容和背景。

3. 学习苏轼的诗歌写作技巧和意境表达。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和讨论中国宋代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家,如苏轼、辛弃疾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了解苏轼(10分钟)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包括他的家庭背景、主要作品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帮助学生对苏轼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 了解《定风波》(15分钟)简要介绍《定风波》的创作背景和主题,讲解其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阅读苏轼的《定风波》原文,并进行集体讨论。

4. 学习苏轼的写作技巧(20分钟)分析苏轼在《定风波》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诗歌写作技巧,如比喻、排比、对仗等。

鼓励学生思考苏轼为何选择这些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5. 欣赏《定风波》(20分钟)播放苏轼《定风波》的朗诵或音乐演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感和美感。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

6. 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20分钟)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定风波》的深入学习和讨论,要求他们分析诗中的意象、主题和情感表达,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和不同的解读,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7. 总结和反思(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苏轼和《定风波》的重要意义。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并提出对今后学习的期望和建议。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苏轼和《定风波》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及其诗歌创作背景;2. 理解《定风波》的意境和主题;3. 掌握《定风波》的基本诗歌技巧和修辞手法;4.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 苏轼及其诗歌创作背景;2. 《定风波》的内容解读;3. 《定风波》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4. 《定风波》的鉴赏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定风波》的意境和主题,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难点:苏轼的诗歌创作背景,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苏轼的生平宁诗歌创作背景,引入《定风波》的内容和主题;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定风波》的意境和修辞手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作能力;3. 教室演讲:组织学生进行教室演讲,展示对《定风波》的鉴赏分析和个人见解;4. 写作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宁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介绍苏轼的生平宁诗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对《定风波》的兴趣;2. 进修内容展示:讲解《定风波》的内容和主题,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定风波》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并展示讨论效果;4. 教室演讲:组织学生进行教室演讲,展示对《定风波》的鉴赏分析和个人见解;5. 写作训练: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或创作文章;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六、评判方式:1. 教室表现:包括参与讨论、教室表现等;2. 作业表现:包括写作训练效果、课后反思等。

七、拓展延伸:1. 阅读苏轼其他诗歌作品,进行比较分析;2. 探讨《定风波》的摩登意义和影响。

八、教学资源:1. 苏轼相关资料和诗歌选本;2. 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3. 诗歌鉴赏和写作指导书籍。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对苏轼及其名作《定风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升了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定风波 教案

定风波 教案

定风波教案定风波是元朝时期文学家辛弃疾的作品之一,是一首七绝,总词数八十字,以叙述自己的英雄梦为主线,抒发胸怀壮志的诗篇。

以下是《定风波》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定风波》的内容和作者。

2.理解《定风波》的主题和意义。

3.分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教师简单介绍《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2.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的原文,理解诗中描述的情境和情感。

3.学生小组合作分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中主题和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的原文,理解诗中描述的情境和情感,强化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感受能力。

3.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15分钟)学生分组合作,分析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象征、对偶等,探讨这些手法和技巧对诗的意境和风格的作用。

4.讨论主题和意义(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中主题和意义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和生活背景,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5.总结(10分钟)教师对上述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定风波》作为一首古典诗歌的重要性和特点,鼓励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和研究。

四、教学评价:1.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对《定风波》的理解和分析来考察其对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

2.对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分享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对《定风波》的主题和意义的讨论来考察其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教师准备《定风波》的原文和翻译版。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阅读材料。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活动,通过演绎《定风波》中的情感和意境,加深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体验。

2.鼓励学生写作,以《定风波》为素材,创作自己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定风波》教学设计(精选8篇)

《定风波》教学设计(精选8篇)

《定风波》教学设计《定风波》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定风波》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定风波》教学设计篇1【设计思想】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天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绝的成就,他以融会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气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巍巍壮观的文化景象,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并在生活态度、人格建构、审美高度等上给后世百姓、尤其是中国文人树立了标杆。

如何通过对该词具象、意境、主旨等的把握,指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是为基本设想;如何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扩大文本理解的范围和加深文化感悟的深度,是为第二设想;如何通过文本揣摩和探究,建立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并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地,寻找生存的智慧和文化的密码,充实心灵空间,是为第三设想。

【教学目标】一、通过文本阅读,认识词人形象二、通过感悟拓展,提升审美能力三、通过鉴赏评析,领略中国文化【教学过程】一、文本导入请学生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板书:雨方式:漫谈,由学生前后左右,三言两语完成。

点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后者有了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

说明:通过简单议论,来激活思维,最后引到“雨”,引到“苏轼会怎么看”,自然过渡到《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1、一读: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调动情绪,营造氛围,正音正形;一问:就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请联系文本来解释。

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初听本词的最初感受来简单回答,要求尽量在原词中寻找回答线索。

点拨:——他没躲雨。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背景•教材: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时:1课时•周次:第10周•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了解杜甫《登高》中的“定风波”诗句;3.理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修辞手法;4.能够朗读、理解诗歌。

二、教学重点•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杜甫《登高》中的“定风波”诗句。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环节通过问学生的方式,了解他们所知道的杜甫和杜甫的创作背景,激发他们对课堂的兴趣。

然后让学生听诗歌《登高》的朗读。

(二)呈现课文让学生跟读杜甫《登高》中“定风波”的诗句,让学生感受这首诗的雄浑壮阔,了解诗中的形象语言和修辞手法。

提醒学生注意这首诗歌的音乐感和韵律美。

(三)学习课文1.学习杜甫的生平与创作背景,了解杜甫的诗歌成就;2.学习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修辞手法,包括:借景抒情、对仗、排比、比喻、拟人等;3.学习《登高》中的“定风波”这句诗的含义,了解杜甫在历史背景下的思想和感悟。

(四)课堂讨论教师与学生对诗歌《登高》中的“定风波”诗句进行深入探讨,围绕杜甫的人生阅历和时代背景,分析这首诗歌在历史背景下的深刻内涵。

引导学生探究才子佳人、汶水泛舟以及屈原祠等具体意象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五)梳理知识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讨论,让学生对杜甫的人生及其诗歌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特别是杜甫在《登高》中的“定风波”一句。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唐代文学及其历史背景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程进行小结,复述和概括本节课程的重难点知识,以及重点的形象语言和修辞手法。

五、教学建议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通过逐字解读和情感交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情感体验;2.让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录下这首诗,分段注解、整理作者背景和文学背景;3.引导学生在课后多多欣赏和朗诵杜甫的其它诗歌,加深对杜甫及唐代文学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教师可使用以下板书设计:杜甫唐代诗人登高定风波形象语言修辞手法才子佳人汶水泛舟屈原祠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诗歌背景,还掌握了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修辞手法,尤其是杜甫《登高》中的“定风波”一句。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与创作背景;2. 分析《定风波》的内容与表达技巧;3. 培养学生欣赏与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4.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教案步骤:一、导入1. 教师以鲜明的声调朗读《定风波》的前两句:“寒泉之思,有如皓月之光”,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

2. 通过提问学生对宋代文人及苏轼的了解,引导他们了解诗人的背景。

二、讲解1. 教师向学生介绍《定风波》的背景和写作目的。

解释诗人在外任官员期间,亲眼目睹黄河泛滥,群众苦不堪言的情景,以及他借用“定风波”这一典故来寄托自己的感触和愤怒。

2. 分析《定风波》的诗歌结构和表达手法。

指导学生注意诗中的对比、修辞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解释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3. 给学生展示插图或视频,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黄河泛滥的情景,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三、解读1. 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定风波》的意境和主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诗人的感受和表达方式。

2. 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对自然景物与人类命运的抒发,了解他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不满和坚守正义的决心。

四、欣赏1. 给学生分发《定风波》的诗文,让他们自行朗读,并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 鼓励学生分组表演或背诵《定风波》,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拓展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苏轼的其他作品,对比他的作品风格和主题,以及他在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影响。

2. 提示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写下来,形成读后感或扩展的作文。

六、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定风波》的主题和表达特点,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帮助学生体会通过文学作品传递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七、作业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500字的读后感,结合对《定风波》的理解和个人感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设立课堂展示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后感或作文,并进行互动讨论。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表达,培养对古代诗歌的欣赏与鉴赏能力,同时提升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国学《定风波》教学案例(共5篇)

国学《定风波》教学案例(共5篇)

国学《定风波》教学案例(共5篇)第一篇:国学《定风波》教学案例《定**》教学案例《定**》是选自《中国古典诗词欣赏(词卷)》第十八课中的第一首词,这首词词文质兼美,音韵通畅,感情真挚,客观见证了苏轼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悠闲、乐观自信的心境。

但是,根据晓词牌、识格律、明词意、察词情、习写法是国学教学的重要课程目标,教材使用时,灵活处理教材,采取以同词牌名为主题的教材主线,构建以苏轼的《定**》为主轴,以欧阳炯《定**》为辅助,采取“扶”与“放”结合的方式,把教材内容中所包含的词牌形成、格律规则、用韵规律、达情手法等方面的内容,运用引、插、拓三种资料补充方式,引权威解读以晓其源,插时代背景以入其情,拓同类词体以悟其法,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为学生的学习构建由感性到理性、由物象到意象的发展阶层。

根据词文的内容与特点,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目标:1、初读词文,读准词文中的生字新词,尝试根据节奏进行朗读,并能运用气息,按情感表达的需要,轻重缓急地进行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词韵的回响。

2、结合译文再读词文,理解词文所表达画面与意境。

结合插图与时代背景,联系“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理解词人当时的心境。

3、根据“定**”词牌的解说,再读词文,并观察词文的句式与押韵,找出“定**”这一词牌的句式押韵规律。

结合“定**”同词牌名的词,验证这一词牌的格律特点。

4、引导学生运用词的表达句式与表达手法,根据词牌格律,结合词意填词仿写。

在这首词文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在本节课中设计了五个教学板块。

一、音乐欣赏、激趣导入。

用王菲的歌,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初步介绍苏轼的文学地位。

二、读文晓韵。

初读词文,读准词文中的生字新词。

在初读正音的基础上,尝试根据节奏,运用平长仄短的方法,读出词文的轻与重、缓与急、抑与扬、延与顿的变化,再层层推进诵读中感受词文的声韵之美。

三、读词会意。

借助词文的背景穿插,引导学生抓住词文重点句子“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共3篇

《定风波》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共3篇

《定风波》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共3篇《定风波》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1以《定风波》教学设计为主题,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在中学7年级课程中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目标与背景、重点难点分析、教学内容与策略、教学方式与评价等。

一、目标与背景在进行《定风波》教学设计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背景,以确保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具针对性和实践性。

在中学7年级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进行初步了解和学习,并培养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在这一背景下,本篇《定风波》教学设计主要目标如下:1. 帮助学生了解《定风波》的历史背景、主题和情感表达,并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全文,深入探讨作者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以便更好地欣赏和体验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3.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情感联系,促进民族精神的培养和传承。

二、重点难点分析根据以上目标和背景,我们可以初步分析出《定风波》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1. 阅读和理解长篇古文的能力不足,可能会产生阅读疲劳和理解困难。

2. 对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认识不足,可能会影响对全文含义的理解和分析。

3. 对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够深刻,可能会影响对文学鉴赏和文化自信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与策略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教学内容和策略:1. 阅读和理解:在开展《定风波》的阅读理解时,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策略:(1)分段阅读小组讨论:将全文分段,让学生分组阅读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全文内涵。

(2)图片和视频展示: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展现古代历史和文化背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认知欲望。

(3)词语解释和语言转换: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对生僻词语进行解释和语言转换,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

2. 历史和文化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定风波》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科普和解读,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析和鉴赏全文。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教案:《定风波》一、教学内容本课选用自《语文》教材,为小学高年级学生设计的文言文阅读篇目《定风波》。

该文为唐代文学家韩愈所作,描绘了作者在风雨中行走,偶遇好友的过程。

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友情与自然的美妙。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

2. 学生能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3. 学生能够领会友谊与自然环境的相互映衬,感悟生活中的美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1. 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理解。

2. 《定风波》文中意境与哲理的领悟。

难点:1. 文言文特殊词汇和句式的翻译。

2. 文中细腻情感与哲理的深入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

2. 《语文》教材。

3. 文言文阅读指导资料。

4. 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一幅风雨图引入,让学生想象自己在风雨中行走的情景,引发学生对《定风波》的好奇心。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僻字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内容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特殊句式,解释文中的意境和哲理。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理解友谊与自然的关系。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例题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句子,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6.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书写课后感。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定风波》风雨中行走偶遇好友友谊与自然的美妙七、作业设计1. 背诵《定风波》全文。

2. 书写课后感,不少于200字。

答案:课后感:通过学习《定风波》,我理解了文中友谊与自然的关系,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的解析1. 文言文特殊词汇和句式的翻译: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其词汇和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习惯于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对于特殊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定风波》这首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名篇,使学生了解宋代文学特点,掌握诗歌赏析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美文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定风波》的基本内容和主题;2. 理解苏轼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3. 运用诗歌赏析方法,深入解读《定风波》的意境和情感;4. 分析《定风波》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苏轼的生平,引发学生对宋代文学的兴趣。

2. 阅读与讨论(20分钟)让学生分组阅读《定风波》,并讨论以下问题:1) 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2) 作者通过怎样的描写方式展现了自己的情感?3) 你对诗中的意象有什么理解?3. 诗歌赏析(25分钟)向学生介绍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对《定风波》进行深入解读:1) 音韵和节奏:分析诗中的韵脚和节奏感,探讨如何通过音韵和节奏表达情感。

2) 意象和象征:解读诗中的意象,理解作者通过意象和象征来呈现情感和意境。

3) 结构和篇章布局:分析诗的结构和篇章布局,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4. 进一步讨论(20分钟)组织学生展开进一步讨论,指导他们深入思考以下问题:1) 《定风波》如何体现了宋代文学的特点?2) 为什么《定风波》在宋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3) 《定风波》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请学生回顾全文,总结《定风波》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展示学习成果。

可以选择用朗读、演讲、展示图片等形式进行。

四、教学延伸1. 分组研读其他宋代名篇,通过比较来深化对宋代文学特点的理解。

2. 邀请专家或学者讲述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扩大学生对宋代文学的了解广度和深度。

3.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文学展览,了解文学艺术在宋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苏轼的《定风波》这首名篇,了解了宋代文学的特点,并掌握了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

高二下册语文教案:定风波

高二下册语文教案:定风波

高二下册语文教案:定风波教案名称:《定风波》——高二下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与王安石的历史背景和他们的思想观点。

2.理解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和对道德底线的坚守。

3.分析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现代文言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教学重点:1.学习《定风波》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2.理解诗人的思想观点和情感表达。

3.分析《定风波》的意境和用词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和对道德底线的坚守。

2.分析《定风波》的意境和用词方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教具、课件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辛弃疾的代表作品和思想观点。

2.通过展示相关图片、音频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定风波》的兴趣。

讲解:1.讲解《定风波》的背景和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思想观点和情感表达。

2.分析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寓意及其运用技巧。

3.讲解诗词中的隐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表达方式。

讨论:1.分组讨论:请学生根据诗词的句子结构、章法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分析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2.全班讨论: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展示各自的分析结果。

其他组员可以提问、补充。

拓展:1.请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和自己的经历,写一篇现代文言文,表达自己对时代变迁和道德底线的思考。

总结:1.学生进行个人总结,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2.教师进行小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收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布置作业:1.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丰富对《定风波》的理解。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选题背景:本次作业设计主题为《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选取了苏轼的这首词作为教学内容。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伟大文学家之一,他的词作品流传千古,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定风波》词以其清新婉约的文风和深沉悲愤的情感而著称,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熟悉其词作品的特点;2. 理解《定风波》这首词的内涵和艺术价值;3. 能够背诵并朗读《定风波》这首词;4.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苏轼简介: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经历,让学生了解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2. 《定风波》词的赏析:讲解《定风波》这首词的背景故事、意境描写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中的含义。

3. 词牌介绍:简要介绍《定风波》的词牌“满庭芳”,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词牌的特点。

4. 朗诵训练:进行《定风波》的朗诵训练,帮助学生提升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5. 课堂讨论:就《定风波》的主题、意境和艺术价值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见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苏轼的生平和词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定风波》这首词的内涵;2. 阅读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定风波》,感受词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3. 朗诵训练:进行朗诵训练,帮助学生提升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4. 讨论研究: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定风波》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

五、课外作业:1. 背诵《定风波》这首词,并录音上传;2.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对《定风波》这首词的理解和感悟;3. 选取苏轼其他名篇,比较《定风波》与其他词作品之间的特点和风格。

六、评价方式:1. 朗诵表现:根据学生的朗诵表现,评定其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定,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充分表达个人见解;3. 课堂参与: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讨论质量,评定其参与度和思辨能力。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5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5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5篇)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5篇) 作为⼀位⽆私奉献的⼈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是⼩编为⼤家整理的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5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篇1 【教材依据】 课题见《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东坡词”第71页) 【设计思路】 1、鉴赏唐诗宋词是⼀个⽤⼼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灵去贴近它,去感觉它艺术境界的美妙。

苏轼是知⽆不⾔、⾔⽆不尽的直⾂,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

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学遗产,也成为后⼈⼼⽬中理想⼈格的典范。

他赢得上⾄帝王将相、下⾄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似乎是⽆穷的。

他的这⾸词是通过对出⾏遇⾬这⼀件⼩事的描写,表现了词⼈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对⼈⽣的风风⾬⾬⽽我⾏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2、学情分析:⼤部分学⽣⽐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应该是参与积极的。

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对他有⼀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所⾄他豪放的词风。

想念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能抓住关键句进⾏理解的。

3、设计理念与整体思路:根据忧思探究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师的诱导,计学⽣通过独⽴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这⾸次的意境应通过学⽣反复读来体会,⽼师设置⼀系列的诱导性的问题,实现对词⼈的理解及词的鉴赏。

【教学⽬标】 1、理解苏轼豁达的⼼胸及其思想的根源。

2、学习苏轼开阔旷达的胸襟,明了⾯对⼈⽣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的⼼态。

3、把握诗歌鉴赏的⾓度,试出鉴赏题。

【教学重点】 1、从词中理解苏轼豁达的⼼胸: 2、了解苏轼,明了⾯对⼈⽣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的⼼态。

【教学难点】 苏轼豁达的思想根源。

【教学过程】 ⼀、导⼊《定风波》这⾸词 1、导语:站在讲台前,我突然就想到⼀句话:⼈⽣就是⼀堂课的⼯夫;加⼀个字,⼈⽣就是上⼀堂课的⼯夫。

定风波特级教师教案

定风波特级教师教案

《定风波》特级教师教案篇一:《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习和掌握苏轼的诗歌风格,理解诗中蕴含的人生态度和情感。

2. 通过分析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理解诗中的人生态度和情感,掌握苏轼的诗歌风格。

2.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苏轼的生平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情境。

(1)介绍苏轼的背景,包括他的文学成就和人生经历。

(2)讲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苏轼在创作此词时的生活境遇和心境。

2. 初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情感和音韵。

(1)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韵脚和押韵字,体会音韵的美感。

3. 深入分析:对词中的意象、象征、情景交融进行深入解读。

(1)分析词中的意象,如“穿林打叶声”、“萧瑟”、“风雨”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2)探讨词中的象征,如“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象征着什么?它表达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析情景交融的手法,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在表达词人情感上的作用。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受,探讨苏轼的人生态度对他们的启示。

5.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和欣赏苏轼的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小组讨论、比较分析等。

2. 教学手段:PPT演示、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2. 作业:背诵诗歌并写一篇300字的赏析文章。

3. 评价方式:作业批改、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表现等。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资源:PPT演示文稿、多媒体教学视频等。

2. 工具:实物展示台、投影仪等。

七、结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苏轼的诗歌风格和特点,掌握诗中的人生态度和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苏轼定风波教案设计

苏轼定风波教案设计

苏轼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设计】苏轼定风波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及其作品《定风波》的背景和意义;2.分析苏轼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点;3.培养学生对于古代诗词的欣赏能力和文学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苏轼及其作品《定风波》的背景介绍;2.《定风波》诗歌解析;3.苏轼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点分析;4.《定风波》鉴赏和欣赏。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作品,引起学生对苏轼及《定风波》的兴趣。

Step 2:学习背景(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定风波》的背景,主要包括苏轼在黄州任职期间所经历的悲欢离合以及受到的贬斥和困境。

Step 3:诗歌解析(2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解析《定风波》的诗句,分析其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深入理解苏轼的创作意图。

Step 4:创作手法与艺术特点(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苏轼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点,包括对古人诗词的借鉴与创新、情感真挚自然等,进一步了解苏轼的诗词风格。

Step 5:鉴赏与欣赏(30分钟)教师播放《定风波》的朗诵或演唱音频,学生仔细聆听,体验其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美感,展开鉴赏与欣赏讨论。

Step 6: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分享个人感悟与体会,激发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

拓展练习:1.请学生选取苏轼其他作品,进行课后阅读与欣赏,并撰写读后感;2.要求学生以苏轼为创作对象,创作一首诗歌或一篇散文,展示自己对于苏轼作品的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1.苏轼《定风波》的原文材料;2.苏轼相关的诗词作品;3.苏轼相关的音频或视频资源;4.课堂讨论和展示的板书和PPT。

教学评估:1.针对学生对于《定风波》的诗歌解析和苏轼的创作手法、艺术特点的理解情况进行课堂讨论和思考题测试;2.对学生的课后拓展练习进行评价,提供指导和反馈。

教学延伸: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苏轼的其他作品,并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和批评能力。

定风波的课程设计

定风波的课程设计

定风波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诗,掌握诗歌的字词、句式及修辞技巧。

2. 学生能够分析《定风波》的文学背景,了解作者苏轼及其创作特点。

3. 学生能够解读《定风波》的意象、情感,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提升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具有个人风格的诗歌,展现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3. 学生学会运用古典诗歌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学生通过学习《定风波》,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困境,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3. 学生在诗歌学习中,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尊重他人意见,学会倾听和表达。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古典诗歌鉴赏课,旨在通过学习《定风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古典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和创作。

教学要求: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定风波》背景介绍,了解作者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2. 诗歌朗读:全班同学齐读《定风波》,感受诗歌韵律,体会情感。

3. 词语解析:学习生僻字词,理解诗句含义,分析修辞手法。

4. 意象分析:探讨诗歌中的自然意象,理解作者如何借景抒情。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学会以诗人的视角看待生活。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7. 诗歌创作:指导学生借鉴《定风波》的写作技巧,创作一首反映生活感悟的诗歌。

8. 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大家共同欣赏、评价、提出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指导诵读,把握要领。
(目的:学生读,学生评,教师点拨并范读。要求学生正确把握情感基调、读准节奏、语速、语调。让学生整体感知词的感情基调和丰富内涵,积极酝酿感情进入词的赏析 。)
明确:《定风波》寓理于事,借景抒情,应读得舒缓自然,读出词人乐观、恬淡的心境。
2.理清层次,知晓内容。
本词是作者被贬黄州的第三年所作。这时词人已年近半百,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其词作的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遇雨本是极平常的事,但不同的人在遇雨时的不同表现,能充分显示不同的心性修养。本词虽从下雨写到雨停,但其意不在写遇雨的经历,而在通过遇雨的经历、通过眼前生活中的平常景象,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自己坦荡的胸襟、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的精神。
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深入浅出,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 Nhomakorabea法使用恰当。
教师对问题的处理
问题设计恰当、合理,具有较大的启发性,能促进学生思维,培养问题能力,符合语文学科特点。
三维目标的达成
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遵循学生自身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认知规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理解过程,潜移默化地达成能力和情感目标。
明确:《念奴娇》突出了词人对待建功立业的人生态度,重点表达了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情怀。
《定风波》突出了词人在对待人生风雨特别是政治波折时的豁达乐观的情怀。
二者的共通之处:人生遭际、执着追求、豁达乐观。
五、课堂小结,布置练习
联系背景,勾勒你心目中的词人形象。
(目的:这是一道开放题,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语言分析、概括的能力。读写结合,巩固所学知识且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实现了能力的迁移。)
小序,说明作词的缘由。
上片写途中遇雨的情形。
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三、剖析手法,赏嚼意境
探讨:本文是怎样营造意境的?
明确:1.由小见大,见微知著。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穿着、举止、神情、心理→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2.一语双关,曲笔抒情。
“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喻指作者人生中的逆境。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表层含义是骤雨初停,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四、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探讨:本词写了生活中一件怎样的小事?通过这件小事,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请学生从词中勾画出描写抒情主体形象的词句,并揣摩其所凸显的精神品质。
2.知人论文,把握内容。概要了解词人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重点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挖掘作品所折射出的作者的心灵世界。
能力目标:
品味语言,鉴赏形象。在揣摩语言、感知内容的过程中,剖析技法,赏嚼意境,捕捉作者跳动在字里行间的细腻、含蓄的情感脉搏,进而把握作品的形象和主旨。
情感目标:
观照人生,参悟哲理。从作者的生存智慧中找到知识、能力、育人三者的契合点,升华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附:板书设计
朗读:停而不断不温不火不扬不抑从容
上阙:雨中
途中遇雨豁达淡然洒脱人生态度
下阙:雨后
全才
鉴赏方法:知人论世坎坷
儒道释思想
(目的:学生能直观地领会本词的内容、结构、艺术特点和词作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本词。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简练,一目了然,增强了教学直观性和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相机点拨、归纳。)
明确:这首词借“沙湖道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崛,塑造了一个履险如夷、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而动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它将作者“立身之志意与超然之襟怀作了泯灭无痕的最好的融会和结合”。
2.《定风波》和《念奴娇》中的抒情形象有哪些不同?又有什么共通之处?
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指导诵读,感受词风。通过反复诵读,激发思维,开启想象,从听觉和视觉层面,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味、情感的把握、风格的体会。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者
请学生就学过的课文谈谈苏轼的生平际遇、人生态度,由此导入新课。
(在生平背景介绍中,着重介绍“乌台诗案”,讲清苏轼被贬至黄州的历史背景,以及这段经历对他的思想及创作的影响。)
二、诵读词作,感知内容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高二学生对于苏轼的诗文并不陌生,苏教版必修一的《赤壁赋》及必修二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为学生进一步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然而由于词的语言凝练、含蓄,包孕性强,跳跃性大,加之当代中学生在理解古代文人,尤其是屡遭坎坷的士子的人生情怀时有一定难度,为此,如何引导学生透过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精练文字体会作者的写作技法,由表及里地把握词人隐于字里行间的深沉的情感意蕴、价值取向,就成为了教师备教时应重点落实的环节。
鉴赏古代诗歌命题及解题技巧的目标达成
学习本课联系了以往所学的内容,方便参照阅读,加深理解。指导学生学习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问题设计难易适中,学生没有因问题难而无所适从、因问题过于简单而不经思考。
课堂延伸过程评价
通过学习,学生能凭借查找的资料,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课外自己的积累进行写作,人物评价准确,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多媒体课件、音频资料、学生的资料积累、必修中相关课文的学习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
项目
评价说明
学生课堂学习方式的评价
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教师应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善于在尝试、探究、合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这节课学生课前预习、带着任务朗诵、同桌或分组讨论、课后拓展鉴赏,达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的目标,课堂气氛活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