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导学案及答案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诵读诗词2、理解把握本词所运用的写作技巧3、准确把握、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一、课前预习1、经典回顾回顾学过的苏轼的作品,写出你认为最富哲理的句子,并用简练的语言说出文章反应的的思想感情。
2、作家回顾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
并与、、一起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苏门四才子为:、、、。
3、文体回顾词,作为诗歌的一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按照字数大致可分为三类:五十八字以内为,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九十一字以外为。
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词按片数分为:、、、。
宋词在风格上分和两种,前者代表人物是苏轼,陆游,岳飞和辛弃疾,后者的代表人物是柳永,周邦彦,晏殊,秦观和李清照。
(二)课文导学1、朗读本词,将不懂的字词作上标记,与同学一起讨论,若再不能解决在课堂上一起来解决。
2、词的小序、上阕、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
《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2、乌台诗案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
定风波导学稿2018答案
《定风波》导学稿参考答案姓名学号1、给加点的字注音同行(híng)吟啸( xiào )一蓑( sǖo )烟雨料峭( qiào )2、解释词语已而: 不久。
吟啸: 吟咏长啸。
料峭: 形容微寒。
芒鞋: 草鞋。
萧瑟: 风吹雨落的声音。
向来:刚才。
3、从诗歌小序中找出下面要素:时间:元封五年三月七日(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地点:沙湖道中人物:苏轼和其同伴事件:遇雨,雨中漫步4、你认为小序中最能表现词人形象的是哪一句?答:“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5、读“序言”,请你说说,苏轼为什么会“不觉”?答:因为苏轼心境泰然,他把路上淋雨看作是一件平常事。
6、读全词,把你不理解的词句和意思写在下面。
(略)7、你认为哪一句是本词的词眼,为什么?请加以分析。
答:我认为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8、本词中,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他是怎样的人)?答:——沉着。
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
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
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
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
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
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9、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答:“归”字。
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归去”,一切都回归平静了。
不怕任何风雨, 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 暗指一心渴望退隐。
也可分析“轻”“任”等字。
10、请说一说,东坡为何不躲雨?答: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
与其躲雨,还不如迎雨,这是坦然和通达精神的体现。
定风波导学案答案
《定风波》导教案答案【学习目标】1、深入认识苏轼,朗读并背诵本词。
2、频频吟诵,领悟重要词句;掌握词的感情,感觉人物形象。
3、领会作者面对人生风雨的情怀,学会正确面对人生风雨。
预习案【创作背景】《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1082 年),和他创作的两赋一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同一年。
苏轼因“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到黄州,贬谪黄州是苏轼人生中经历的第一次大的挫折,也是他内心纠结得最紧、矛盾矛盾最厉害的期间。
在他被贬官以前是在浙江湖州当太守,并且仍是文坛领袖,现在却变为了囚徒,这是别人生第一次最深重的打击,人生的难过莫过于失落的难过,被剥夺的难过,过去那些地位、荣誉,通通被剥夺掉了,在内心产生了强盛的反差。
经过诗词能够透视苏轼贬黄期间的心态,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心路历程从“失落愁闷”到“乐观坦率”再到“超然豪迈”。
这首词创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的第三年,诗人偏居荒原,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程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着眼点是“道中遇雨”这一小事,小题大做所写,《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情之作。
这首词及小序固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听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地,实质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使苏轼得了一场病。
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写胸怀。
【基础知识】1、为以下划横线的字注音。
同行()吟啸()一蓑烟雨()料峭()2、字词释义芒鞋:吟啸:料峭:【整体感知】1、用简单的语言归纳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下片写雨后天晴后的风景和感觉。
2、请借助词前小序,谈谈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性格特色和生活态度。
苏轼身居谪居之地,途中碰到大雨,也不感觉狼狈,表达了词人乐观爽朗的性格和洒脱、旷达的生活态度。
研究案赏析上阕,回答以下问题:1、整首词写词人在雨中冒雨前行,那这雨有什么特色?你是从哪里看出的?明确:雨骤风狂。
“莫听穿林打叶声”2、认真体会“莫听”“何妨”“吟啸徐行”“轻”“谁怕”“任”这些词语,从这些词语我们能够看出头对风雨,苏轼是如何的心态?明确:安逸、坦率的心态。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5.23 答案
二、了解背景:1、《念奴娇》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风景优美,是文人清赏之地。
2、《定风波》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元丰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在沙湖游玩。
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
雨过天晴,作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见的大雨,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
◆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念奴娇赤壁怀古》探究案补充问题: 1、本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阕:写景正面描写赤壁美景, 以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
(咏赤壁)下阕: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 抒发自己功业未成感慨。
(怀周瑜发感慨)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大江东去”是写赤壁的衬景,用以起兴。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
为下文写“三国周郎赤壁”埋下伏笔,这是先替“赤壁”造声势,替“三国周郎”出场烘托气氛。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明确: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这句词正面描写赤壁江山景色,勾勒了一幅雄奇壮丽的“长江胜景图”。
“乱”“穿”“惊”“拍”“卷”五个词运用夸张、对偶、比喻、拟人手法,用得形象生动,把景物写活了,使读者感到赤壁就迫近眼前,长江的浪花就在脚下,涛声就在身边。
乱:岩石山崖险怪穿:山崖陡峭高峻惊:江水之汹涌拍:惊涛骇浪力度之大卷:波涛巨大的力量渲染磅礴宏伟的气势面对大江奇景,词人触景生情,发出深沉的感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两句在全篇中起什么作用?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1.说明周瑜当时年轻有为,才华横溢。
2.以美人衬托英雄。
更显周瑜潇洒的风姿。
《定风波》精品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定风波》精品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使用说明】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课题《定风波》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联系作者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揣摩作者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2、注意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和豪放派诗词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理解词作中的写作技巧和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准确把握、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重难点掌握本词的写作技巧和思想情感【预习案】(或基础回顾等)一、基础知识1、写作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
《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2、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
他认识到自己和朝廷权贵们已经是“肝胆非一家”。
所谓使人追求的“浮名浩利”,对他来说已经是“鹤骨霜髯心已灰”,只能劳神费力,再没有什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穷猿已投林,疲马初解鞍”。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
《苏轼词两首-定风波》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深入了解苏轼,朗诵并背诵本词。
2、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掌握吟诵技巧,领会重要词句。
(2)合作探究,把握词的感情,感受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面对人生风雨的情怀。
(2)学会正确面对人生风雨。
学习重难点:体会作者面对人生风雨的情怀,学会正确面对人生风雨。
学习方法:反复诵读,自主感知,交流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环节:课前预习,知识链接一、背景链接:《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使苏轼得了一场病。
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写胸襟。
二课前自学:1、注音同行()吟啸()一蓑烟雨()料峭()2、字词释义芒鞋:吟啸:料峭:补充注释: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
骑“马”则是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
向来:刚才,方才之意。
如“失向来之烟霞”3、自行翻译词前小序(在课本上做记录)。
4、反复诵读,尝试背诵。
第二环节:反复诵读,体味感情,合作探究,解读文本一、反复诵读,入情入境1.诵读要领:(1)注意读准字音(2)把握节奏(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3)感受情感(语音的轻重,语气的升降)小组诵读展示(诵读形式由小组自创)。
2.用简单的语言翻译本诗并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二、鉴赏品味,自主赏析找出本诗当中你认为写的最好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个人展示)三、重点研讨,合作探究1、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3、试分析本诗的艺术手法4、炼字1.“竹杖芒鞋轻胜马”。
最生动是哪个字?2.“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哪个字最洒脱?第三个环节:课堂小结,深化拓展。
《定风波》导学案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宋·苏轼编号:gswhgzywbx4—005《定风波》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感受词人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2、理解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重点难点1、感受词人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2、理解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方法诵读法,品析法。
学习过程一、诵读全词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3、读出感情二、学习方法1、知人论世历典八州: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惠州、儋州、琼州,时间长达32年。
2、抓住词眼或主旨句乌台诗案,入狱103天。
3、找感情词或暗含感情的词三、自学预习1、读懂小序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地点:沙湖道中。
天气:雨,晴。
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雨具),同行(人),余。
故:交代写作缘由。
2、疏通词意上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悠然地向前走去。
竹杖和芒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虽然我只是身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会在意。
下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在殷勤地欢迎我。
回头望一眼走过的风吹雨落的地方,我信步地往回走去,不管是风吹雨打也好,还是阳光四照也好。
3、概括上下两片的内容上片:途中遇雨,怡然自乐。
下片:雨过天晴,人生感慨。
4、找出词中的主旨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四、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2)“竹杖、芒鞋”代指隐居、闲适的江湖生活,是苏轼向往的;“马”隐喻奔波的官场生活,“轻胜马”表明苏轼向往隐居闲适的生活,厌恶官场的险恶争斗。
2、“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只指自然界的风雨?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学习目标:、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2、学习赏析、评价诗歌中的人物形象3、理解作者旷达的情怀4、背诵整首诗学习重点: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学法指导:从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角度鉴赏诗词知识链接:、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了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2、背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他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
这首词是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做。
学习过程:一:导入二:诵读感知、诵读注意事项2、听录音学习诵读3、学生自由诵读,了解作品内容注意:狼狈已而料峭萧瑟3、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三、(合作探究)鉴赏评价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学生深入阅读,更充分感知作品。
各抒己见,说说你喜欢哪句话及理由。
2、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探究诗人的人生态度、内心世界,体会诗人的形象。
学生发表各自见解(1)从上片哪几个词可以看出作者对偶遇大雨的什么态度?(2)“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蓑衣”与“烟雨”何所指?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3)“也无风雨也无晴”与“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否矛盾?怎样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情”这句话?这时的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4)有人认为此词是“旷达人语”有人认为是“归隐人语”,你对此怎么看?“归去”是归向何方?3、背诵整首诗词四、小结本节主要学习“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作者以小见大、平中见奇,通过对眼前风雨等闲视之的描写,抒发从容面对人世沉浮的胸襟气度。
《苏轼词二首》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14苏轼词二首责任1920年,有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当心打坏了街坊家的玻璃。
街坊向他索赔美元。
在当时,美元是笔不小的数量,足足能够买125只生蛋的母鸡!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可了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错负责。
男孩犯难地说:“我哪有那么多钱赔人家?”父亲取出美元说:“这钱能够借给你,但一年后要还我。
”此后,男孩开始艰辛的打工生活。
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挣够了美元这一“天文数字”,还给了父亲。
这个男孩就是往后成为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
他在回想这件事时说,经过自己的劳动来肩负过错,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微感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集》赏读:君子的行为,应寂静地涵养自己,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淡泊以明志,寂静而致远。
德高莫高于仁爱人,为政莫高于博利人。
——《新书》赏读:道德高的没有高过对人广泛施爱,当政者最高的治理方式莫过于对广大人民有益。
拥有仁爱之心,是为人之道。
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荀子》赏读:用善行来洁身自爱,就能够比较尧舜。
可见人们增强自我涵养是多么重要啊。
易穷则变,变则通,公则久。
——《周易》赏读:《易》这门学识,走到终点就要变化,变化此后就能通畅,通畅此后便能(使你的事业)长远。
变通一词,启迪人们遇事不用死钻牛角,而应当懂得通融、屈伸。
一、作者视窗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隐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在文学艺术方面可谓全才:其文汪洋恣肆,理解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辈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善于行书、楷书,能开创新意,用笔丰腴跌荡,有天真绚丽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二、写作背景《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苏轼定风波导学案及答案0525
总课题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课型小组互助合作课题《定风波》课时 1学习目标1、深入了解苏轼,朗诵并背诵本词。
2、反复吟诵,领会重要词句;把握词的感情,感受人物形象。
3、体会作者面对人生风雨的情怀,学会正确面对人生风雨。
学习过程补充内容任务一预习导学【创作背景】《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和他创作的两赋一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同一年。
苏轼因“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到黄州,贬谪黄州是苏轼人生中经历的第一次大的挫折,也是他内心纠结得最紧、矛盾冲突最厉害的时期。
在他被贬官之前是在浙江湖州当太守,而且还是文坛领袖,如今却变成了阶下囚,这是他人生第一次最沉重的打击,人生的痛苦莫过于失落的痛苦,被剥夺的痛苦,过去那些地位、荣誉,统统被剥夺掉了,在心里产生了强大的反差。
通过诗词可以透视苏轼贬黄时期的心态,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心路历程从“失意苦闷”到“乐观坦然”再到“超然豁达”。
这首词创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的第三年,诗人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着眼点是“道中遇雨”这一小事,借题发挥所写,《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
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使苏轼得了一场病。
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写胸襟。
【基础知识】1、为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同行()吟啸()一蓑烟雨()料峭()2、字词释义芒鞋:吟啸:料峭:【整体感知】1、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2、请借助词前小序,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态度。
任务二合作探究赏析上阕,回答下列问题:1、整首词写词人在雨中冒雨前行,那这雨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的?2、仔细体味“莫听”“何妨”“吟啸徐行”“轻”“谁怕”“任”这些词语,从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面对风雨,苏轼是怎样的心态?3、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4、“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只指自然界的风雨?明确: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
高二语文3月4日《定风波》导学案答案
20200304《定风波》参考答案基础知识训练1.“东坡居士”;苏洵;苏辙2.柳宗元;曾巩3.黄庭坚;豪放4.D(“狼狈”均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A项,古义:刚才;今义:从来,一向。
B项,古义:杰出的;今义:轻浮放荡的。
C项,古义:指流露出来的男女相爱的深情;今义:①情怀,意趣;②景象,情况;③风土人情。
)5.A(A项是豪放风格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B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C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D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婉约风格。
)6.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能力提升训练1.B(诗歌的第三句写傍晚夜幕来临的状态,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2.①尾联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在重阳节看到中意的菊花盛开的欣喜之情。
②用语通俗易懂,抒情自然流畅。
“又喜”“可意”“是处”等词口语化,有助于作者情感自然直接流露。
③感情由悲转喜,层次丰富,提升了诗歌格调。
前三联抒发悲秋之情,尾联以喜悦之情作结,显示出诗人的豁达性格。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和情感分析。
首先分析抒情方式,“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中“喜”属于直抒胸臆,抒发的情感是欣喜之情。
第二,“又喜”“可意”“是处”等词口语化,可见用语通俗易懂,抒情自然流畅。
效果是用词口语化,有助于作者情感自然直接流露。
第三,综合全诗看情感变化,前三联抒发悲秋之情,尾联以喜悦之情作结,显示出诗人的豁达性格,这可以归纳为:感情由悲转喜,层次丰富,提升了诗歌格调。
)3.A(这三句无“傲视天下”意,主要表达的是对王长官的赞颂之情。
)4.①对友人的赞颂之情。
借“苍桧”“云溪”“松窗”,赞颂友人风骨凛然,志趣高雅。
②相聚的欢愉之情。
苏教版语文高二《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诗的精髓,感受苏轼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的人生境界
2.通过解析和探讨掌握欣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
【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画横线的词语。
蓑.料峭
2.了解作者背景
3.熟读课文(含课下注释),找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加以解决。
【学习过程】
一、展示“预习1、2”,扫清阅读障碍。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2、在遇雨时,行人及作者分别采取什么措施应对?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态?
3、从上阙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竹杖芒鞋轻胜马”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4、“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5、从“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句话中你得出怎样的人生思考?
6、词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词的点睛之笔,语含双关,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看法!
7、有人评价这首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联系全词,谈谈你的看法。
8、全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五、课堂总结
【作业布置】背诵默写全诗
【学习反思】。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苏轼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编写人:韩钢审核人:王宏伟编写时间:2015-7-19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重点难点】1.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2.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在诵读过程中理解文章大意,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来分析作者的情感。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 (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
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
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
2、知人论世:《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
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
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
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3、定风波:唐教坊名曲,始见于后蜀欧阳炯词。
平仄换韵,六十二字。
由于句式参差,平仄交错,声律别具特色。
4、乌台诗案:苏轼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
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苏轼及其代表作《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生平;2. 理解《定风波》的主题和意境;3. 分析《定风波》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4. 感悟《定风波》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二、导学内容:1. 苏轼及《定风波》的背景介绍;2. 《定风波》的原文赏析;3. 《定风波》的主题和意境分析;4. 《定风波》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解析;5. 《定风波》的哲理和情感体会。
三、导学过程:1. 苏轼及《定风波》的背景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擅长诗歌、散文、词曲等多种文体,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定风波》是苏轼晚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对人生沧桑和风云变幻的感慨。
2. 《定风波》的原文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 《定风波》的主题和意境分析:《定风波》以“定风波”为题,表达了苏轼豁达洒脱、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
诗中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生遭遇,表现了对风波沧桑的理解和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感悟,展现了作者超脱世俗、豁达自在的心境。
4. 《定风波》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解析:《定风波》采用七言绝句形式,四句一首,每句七个字。
整首诗结构周密,节奏流畅。
修辞手法上运用了比照、排比、比喻等手法,形象生动,语言漂亮。
5. 《定风波》的哲理和情感体会:《定风波》通过对自然风云变幻的描绘,表现了苏轼对人生坎坷和挫折的理解和接受,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平宁达观的心态。
读完这首诗,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坎坷和风雨都是暂时的,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坦然面对。
四、课后作业:1. 思考《定风波》中“定风波”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写一篇读后感;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3. 了解更多关于苏轼的作品和生平,做一次关于苏轼的介绍。
《定风波》导学案及答案
---------------------------------------------------------------最新资料推荐------------------------------------------------------《定风波》导学案及答案《定风波》导学案及答案一、目标解读知识与能力:1.领略苏轼豪放雄健的词风。
2.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讨论、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学习重难点:1.重点: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2.难点:体会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
二、合作探究:(一)自主预习:1、了解作者,知晓背景:《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
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1 / 3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
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
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2、定风波词牌的由来:《定风波》又作《定风波令》,唐教坊曲。
(二)、合作展示: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答案:2.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答案: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答案:4.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明确: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明确:6、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明确:7、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最新资料推荐------------------------------------------------------三、内化巩固:高考链接:东坡① 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定风波》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定风波》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一、课前预习(一)经典回顾1、作品回顾A级目标:背诵高中学过的苏轼的诗词——《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出你认为最富哲理的句子,并用简练的语言说出每篇文章反应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B级目标:在A级目标的基础上,再能够背诵初中学过的苏轼的诗词。
并写出其中你认为最优美的句子。
C级目标:结合初高中学过的苏轼的作品,以年代为序,看作者的思想经历了什么变化?2、作家回顾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 ”,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 ”。
并与、、一起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苏门四才子为:、、、。
3、文体回顾词,作为诗歌的一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按照字数大致可分为三类:五十八字以内为,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九十一字以外为。
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词按片数分为:、、、。
宋词在风格上分和两种,前者代表人物是苏轼,陆游,岳飞和辛弃疾,后者的代表人物是柳永,周邦彦,晏殊,秦观和李清照。
(二)课文导学1、朗读本词,将不懂的字词作上标记,与同学一起讨论,若再不能解决在课堂上一起来解决。
2、词的小序、上阕、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3、请参阅71页前的“模块预览”,看苏轼是如何开拓了词的表现世界。
(三)助读素材1、写作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务一预习导学
2、请借助词前小序,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态度。
任务二合作探究
赏析上阕,回答下列问题:
1整首词写词人在雨中冒雨前行,那这雨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的
2、仔细体味“莫听”“何妨”“吟啸徐行”“轻”“谁怕”“任”这些词语,从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面对风雨,苏轼是怎样的心态
3、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
4、“ 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只指自然界的风雨
明确: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
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也体现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
赏析下阕,回答下列问题:
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三句词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2、“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句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定风波》导学案参考答案
1、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下片写雨后天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2、请借助词前小序,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态度。
苏轼身居谪居之地,途中遇到大雨,也不觉得狼狈,表达了词人乐观开朗的性格和洒脱、旷达的生活态度。
任务二合作探究赏析上阕,回答下列问题:1、整首词写词人在雨中冒雨前行,那这雨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的明确:雨骤风狂。
“莫听穿林打叶声”
2、仔细体味“莫听”“何妨”“ 吟啸徐行”“ 轻”“谁怕”“ 任”这些词语,从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面对风雨,苏轼是怎样的心态
明确:闲适、坦然的心态。
3、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
(2)“竹杖、芒鞋”代指隐居、闲适的江湖生活,是苏轼向往的,“马”隐喻奔波的官场生活,“轻胜马”表明苏轼向往一种隐居闲适的生活,厌恶官场的险恶的争斗。
4、“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只指自然界的风雨明确: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
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也体现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
赏析下阕,回答下列问题:
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三句词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①阳光总在风雨后。
②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③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④失败乃成功之母。
2、“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句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明确:⑴“风雨”二字,一语双关。
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⑵这一句是此词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祸福。
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越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
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任务三深度探究:
1、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在《定风波》中,作者
写了在一次出游途中遇到阵雨的经过。
在突如其来的风雨中,
作者没有雨具,却依旧手拄拐杖,脚穿芒鞋,吟咏长啸着从从容容地缓步行走。
他把风雨看得很平常,觉得风雨交加的天气和晴朗天气并没有什么差别。
作者实际上是以自然风雨来隐喻人生风雨,表明自己对于各种政治打击和迫害已遇变不惊,见怪不怪了。
作者正是通过这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那种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2、《定风波》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任务四拓展提高
1、这首诗叙写了什么事
描述了作者在清明幽静的雨后东坡悠然自得行吟一事。
2、采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运用对比的手法,“市人”和“野人”“莫嫌”和“自爱”形成对比,作者就是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对比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洋溢着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