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论文]从制度经济学角度透视新一轮通货膨胀汇总
分析通货膨胀对经济稳定影响及应对对策论文
分析通货膨胀对经济稳定影响及应对对策论⽂分析通货膨胀对经济稳定影响及应对对策论⽂ 在学习、⼯作中,许多⼈都写过论⽂吧,论⽂是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
还是对论⽂⼀筹莫展吗?以下是⼩编精⼼整理的分析通货膨胀对经济稳定影响及应对对策论⽂,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论⽂关键词:通货膨胀过度投资流动性过剩 论⽂摘要:本⽂简要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流动性状况,并进⾏了通货膨胀对经济稳定造成影响的国内外分析,最后提出了对通货膨胀的⼏项预防措施。
⼀、我国现阶段流动性状况分析 就现在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外汇占款对冲不完全,基础货币投放过多,导致流动性过剩。
现有的汇率制度决定了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是外汇占款,即购买外汇资产投放基础货币。
2003年末到2007年11⽉底,外汇占款增量约为9.64万亿元,被央⾏票据对冲4.91万亿元,基础货币净增约4.73万亿元,年平均增幅15%,通过货币乘数作⽤,M2增量约21.65万亿元,年平均增幅16.9%。
对此情况,央⾏进⾏较⼤⼒度的货币政策⼯具对流动性过剩进⾏回笼,但是作⽤不明显。
为了收缩过剩的流动性,央⾏在发⾏票据的基础上,⼜采取了提⾼法定准备⾦率,以减⼩货币乘数,收缩货币供给量的对策。
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已经存在,只是在经济危机这个⼤的环境下被掩盖起来,且我国⼜进⾏巨⼤的资⾦投资,准备刺激经济,所以我们必须为流动性过剩的凸显和因此引发的通货膨胀做好预防准备。
⼆、通货膨胀对经济稳定造成的严重影响 通货膨胀对当前中国民众的⽣活和经济发展⾄少有三⼤危害。
⾸先是它将使得中国已经不平等的收⼊分配结构更加不平等。
通货膨胀会降低消费者的实际⽣活⽔平,但是通货膨胀对低收⼊民众的⽣活的冲击最⼤。
⼟地、资本和其他财产所有者可以在轮番涨价的通货膨胀中通过提⾼⼟地和产品的价格来降低通货膨胀损失,甚⾄在通货膨胀中获得⼀些收益。
由于低收⼊民众只有⼯资收⼊(或者养⽼⾦收⼊),⽽⼯资收⼊的增长不仅总是在落在通货膨胀之后,⽽且上涨的幅度也⽐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这种情况在劳⼯权利缺乏的中国更加明显。
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对策
主题:我国新一轮(2009—2010)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对策我国新一轮(2009—2010)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对策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增长,新一轮的通货膨胀正在加大,据统计,11月份CPI突破警戒线5.1%,创下28月来新高。
就我国整体来看,我国是典型的资源、能源消耗大国,面临着较为明显的结构型、输入型通胀压力,国际市场出现短期资本流动加剧,大宗商品本华趋势有所抬头,外需可能放缓;中国货币政策转向难度加大,操作空间减少,加上部分食品和资源产品价格上涨,2010年棉花、白糖、大蒜、绿豆、青菜等价格更是疯狂的飙升。
最近3个月以来,布伦特原油价格上升了5.5%,铜价上涨14.4%,黄金,涨11.75%,玉米,涨44.76%,白糖,21.5%,大豆,15.4%,美国的棉花价格上升了48%,中国的棉花期货价格更是达到了国际棉价15年来的新高。
说明我国将面对很大通货膨胀压力。
一、通货膨胀的的含义极其相关变量通货膨胀,按经济学定义就是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可以说货币的过分增加,以致通常情况下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按西方经济学定义就是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大多数商品的服务价值持续而显著的上涨。
1.相关变量1.2.1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用公式表示:πt=Pπ-Pπ-1/Pπ-11.2.2 GDP折算指数:也叫GDP平减指数,指按到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是衡量通胀的最佳指标。
1.2.3 CPI(消费价值指数):反应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对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综合结果。
1.2.4 PPI(生产价格指数):反映一定时期内全部的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包括工业售给本企业以外所有单位的各种产品和直接售给居民用于生活消费的产品。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2.1 国际市场传递今年来,国际石油、粮食、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基础性产品的价格大幅上涨的重要外部原因。
论通货膨胀的影响及其治理 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
论通货膨胀的影响及其治理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论通货膨胀的影响及其治理内容摘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些理论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它来对国际和中国上的一些经济进行分析,从而可以得出一个适合于我们这个年龄可以分析和去解决的问题,在此写论文之际,我就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问题说明一些我的观点和看法,我对于《政治经济学》学习的并不是很深,其中可能也会出现一些专业术语上的错误,今后我会不断充实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来不断完善它。
关键词:天然货币,贮藏手段,物价上升,量变和质变,实行措施,限价问题,政府出面来限制起价格的上涨,治理。
引言:近几年,中国的经济的飞速发展的。
记得小时候我要去家门外坐公交车的时候,那是满地的黄土,而且车很少,但现在我们家附近的公交车就有7种,但是我知道,经济的飞速发展必定会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最让我感到有兴趣的,是关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问题,因此,就近些年我们城市的发展中所产生的一些关于这方面的问题,以及我在报纸和网络上看到的国内和国外通货方面的问题,我得到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对于我今后的学习发展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论文正文:通货膨胀,用浅显易懂的角度来说,其实很容易理解,我记起一件关于我和我表哥的事情来,也许可以从一个角度来说明一下什么是通货膨胀。
应该是我上初一的时候,当时在我家附近流行一种方便面,其实面本身没有什么,只是面里面放了一种很有意思的卡片,叫做“水浒英雄”卡片,里面共有108个神态各异的好汉,很值得收藏。
当时是那种面卖的疯了,不过大家也在不直不觉中产生了浪费,只拿卡片将面给扔了,今天先不说浪费,只说买这个方便面,因为销量太好了,我们附近的店铺基本上是库存了很多很多的方便面,总的来说,进这一种方便面的总量,超过了其他类型方便面的总和。
但是,好景不长,很快,差不多是卡片齐全的后期,根本就无人在买了,因为在后期大家差不多都快凑齐所有的卡片了,我们已经不需要那么多的方便面了,市场的供应量远远大于了我们这些孩子的需要量,从而导致了他们的方便面大量库存乃至最终的积压和丢弃,造成的资金的浪费。
通货膨胀的论文
摘要: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也在稳步回暖,与此同时,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已经形成。
基于此,文章从通货膨胀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货币的超额投放、人民币升值,CPI通货预期等因素来分析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以及通货膨生胀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以及对通货膨胀的预防。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9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3.6%,创23个月来新高。
作为国家衡量通货膨胀重要指标的CPI和PPI从2009年底开始由负转正,并在2010年前三季度一直稳步增长,这足以说明我国现在存在通货膨胀的问题。
因此,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我国的焦点问题。
本文将对通货膨胀产生的背景,原因及影响以及怎样预等方面做出简单论述。
一、通货膨胀产生的时代背景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更加复杂多变,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欧美等主要国家出现信贷萎缩、企业利润下降等现象,经济增速放缓,甚至出现衰退;各国政府为避免经济衰退,采取了持续降低利率的宽松货币政策,使得全球通货膨胀压力进一步加剧,全球的房地产、股票等价格震荡加剧,而且资金大量涌入粮食、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后,推动有关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
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我国从危机一开始就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且出台了四万亿的经济复苏政策。
在这些政策的作用之下,我国顺利地走出了经济危机。
但这些刺激经济复苏的政策也为我国的通货膨胀买下了隐患。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是依据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合算的重要依据。
自2010年初以来,受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需求强劲增加等多种因素的推动,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扬,铜价、油价再次接近历史高点。
谈通货膨胀中国经济论文范文
谈通货膨胀中国经济论文范文(一)需求拉动需求拉动是引起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之一。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被称为超额需求通货膨胀,通常是被认为总需求过度的结果。
也可说成社会上的总需求超过生产商的总供应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升。
概括说来,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会引起产品价格的上涨和总产量的增加,但是在实现充分就业以后,也就是到达实际产量的最大限度,总需求轻微的波动都会带动价格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通货膨胀也就更加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又被生动地描述为过量的货币追逐稀有的商品。
同样根据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理论:一旦出现社会上的总需求超过总供应的现象,物价上升趋势的出现也就很正常了。
所以不管什么原因,只要总需求上升必定会出现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这种现象。
(二)本钱推进本钱是在生产和销售某种产品的过程中需要花费的所有费用,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也是构成产品价值的重要因素,即人们在通过一些途径到达自己所需目的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要素也称为本钱。
本钱推进型通货膨胀又被称为供应型通货膨胀,是指在人们总需求没有变动的情况下,从供应的角度来看,商品本钱的提高所导致的物价水平全面持续地增长。
指的是由于生产者本钱的上升是价格水平上升的情况也会由于市场上的价格冲击力造成的某一类原料价格上涨。
(三)构造性变化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学家提出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市场活动内容应拆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工作效率很高的工业组织;二是生产率保持一定水平线上的社会公共效劳部门。
当工业部门由于工作效率高而使部门工资上涨时,社会效劳部门也会不甘示弱,同样提高薪资上涨幅度。
由此现象不难发现在这种做法下,经济总体难免会形成由工资薪酬本钱所推动产生的通货膨胀。
即社会中某一部门的工资提高,其他部门必会因为攀比心里而同时提高自己的工资比例。
详细定义来说,构造性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需求推动的作用下,仅仅是由于市场构造因素造成的普遍价格的上升变化。
分析来看,社会各部门生产效率与开展水平层次不同,和外部的经济联系不同,可是现代经济构造要想使生产要素从的部门向先进的部门转移是很难做到的,同时的部门会要求与先进的部门在工资和价格方面到达同一程度水平,这样就会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形成构造性通货膨胀。
金融学论文关于中国通货膨胀
关于中国的通货膨胀及解决方法未来中国经济走势如何?通胀压力会否大增?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为多少?这是当前中国最热门的经济话题。
在中国,新一轮的涨价高潮已经来临,有人预计我们的生活质量都在下降,。
在最近召开的第十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了两个“翻一番”,其中一个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 2010年翻一番。
但随着现在中国经济进入通货膨胀阶段,这个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很大。
那么,中国的通货膨胀究竟是怎样的一场经济上的浩劫呢?导致通过膨胀的原因是什么?他的特点和危害是怎样影响中国的经济以及我们如何对付中国2013年的通货膨胀呢。
下面我们一一解读。
一、通货膨胀的经济学涵义所谓的通货膨胀,一般指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普遍的上升过程,或者是说货币价值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下降过程。
可见,通货膨胀不是指这种或那种商品及劳务的价格上涨,而是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物价总水平或一般物价水平是指所有商品和劳务交易价格总额的加权平均数。
这个加权平均数,就是价格指数。
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一般有三种: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折算指数。
简单说,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反映“通货膨胀”最重要的指标。
按照通货膨胀的类型属于温和型通货膨胀。
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还具有几个明显的特征:1.复杂性。
在通货膨胀率逐步攀升的同时,人民币升值的步伐也没停止。
通货膨胀使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正在下降,而人民币升值又使得人民币在国外的购买力增强了。
所以,我国的通货膨胀不仅仅意味着货币币值。
2.结构性。
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结构性物价上涨的特征明显,物价上升的主要动力来自能源、原材料、食品及肉禽制品。
近两年来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较两年前最大涨幅超过200%,导致各类能源和资源类产品大幅涨价。
而食品价格的上涨对CPI的拉动作用最大,可见,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是一种结构性的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的论文
论通货膨胀的成因与治理、影响和预防摘要: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物价出现了快速上涨的势头,通货膨胀预期加大,这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也给中国政府带来了一定程度压力和负面影响。
虽然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究其根源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应付,防治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关键字:通货膨胀;成因分析与治理;影响和预防一、通货膨胀(一)通货膨胀的含义通货膨胀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二)通货膨胀的测量通货膨胀的测量是由观察某个经济体中的大量的劳务所得或物品价格的改变得到的,通常是基于由政府所收集的资料,工会和商业杂志也会做这样的调查。
目前最常用的测量方法主要有:消费物价指数(CPI)、生产这物价指数(PPI)和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等。
(三)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现有价格水平下的商品总供给,引起物价普遍上涨。
总需求的过度增长表现为由于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所导致的持续货币供应量超过社会商品可供量的增长,因而又称为过量需求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由于成本上升所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
导致成本上升的因素一是物耗增多,二是工资的提高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3.结构型通货膨胀。
由于社会经济部门结构失衡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
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一般在发展中国家较为突出。
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国内某些部门,甚至某些大宗关键产品需求过多而供给不足,导致价格猛涨,并且只涨不跌,进而扩散到其他部门产品的价格,从而使一般物价水平普遍上涨;二是国内各部门劳动生产率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的部门货币工资增长后,其他部门的货币工资也会随之增长,引起价格上涨,从而使一般物价水平上涨;三是开放型经济部门的产品价格,受国际市场价格水平影响而趋于提高时,会波及到非开放型经济部门,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关于通货膨胀原因的分析论文
通货膨胀原因的分析论文一、通货膨胀的原因(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渡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此时,由于劳动和设备已经充分利用,因而要使产量再增加已经不可能,过渡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
(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为供给型通货膨胀,是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渡上涨、利润过渡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三)需求和成本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在实际中,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因各种原因同时推进的价格水平上涨,就是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
假设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渡的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又成为工资上涨的理由,工资上涨又形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四)预期和通货膨胀惯性在实际中,一旦形成通货膨胀,便会持续一般时期,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通货膨胀惯性,对通货膨胀惯性的一种解释是人们会对通货膨胀做出的相应预期。
预期对人们经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导致通货膨胀具有惯性,如人们预期的通胀率为10%,在订立有关合同时,厂商会要求价格上涨10%,而工人与厂商签订合同中也会要求增加10%的工资,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单位产品的成本会增加10%,从而通货膨胀率按10%持续下去,必须然形成通货膨胀惯性。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膨胀必将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影响。
如果社会的通货膨胀率是稳定的,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很小。
因为在这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各种名义变量都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从而使实际变量不变。
这时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唯一影响,是人们将减少他们所持有的现金量。
但是在通货膨胀率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会影响社会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
论新一轮通货膨胀
论新一轮通货膨胀最近通货膨胀一词频频出现,一个平常在中国不怎么被提及的经济学名称忽然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上至经济学家,下至买菜大婶,言必谈通胀,闹的人心惶惶。
追究起来,是近期物价上涨过快惹得祸,看不懂的国家统计局的CPI指数在噌噌上涨,2010年10月CPI上升了4.4%,而最新统计的2010年10月广义货币(M2)余额已达到69.98万亿元,同比增长19.3%,流通中货币(M0)余额4.16万亿元,同比增长16.6%。
感受实实在在的豆你玩、姜你军就在身边,就连深圳的大妈都神气地跑香港打酱油了。
面对新一轮通货膨胀,不用恐慌,也不能无所作为,最重要的是先认识它,再想招来治它。
经济学概念上的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看不懂?没关系,说白了,就是物价在上涨,钱越来越不值钱了。
要认识这一轮通货膨胀的压力,首先得认真分析它是怎么形成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2008年金融危机埋下通胀祸根。
众所周知的2008年金融危机虽已平安度过,中国率先恢复经济元气,一方面得益于中国本身相对保守封闭的金融体制,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银行以大量的贷款、降息、调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保住了不少奄奄一息的企业,简单的说,就是企业撑不住了,银行忽然跑来跟你说,你先别关门,我借钱给你,要多少有多少,而且低息。
正是央行采取的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导致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过剩,埋下了现在通胀的祸根,只是由于经济政策的滞后效应,加之金融危机期间消费低迷,流动性过剩并未及时体现在通胀率上,随着近两年经济好转,通胀率开始不断攀升。
尽管央行也认识到这一问题,但考虑到国内政治压力,如某领导人提出要进一步保持宽松货币政策以确保经济,央行无法将2008年放出的大量流动性有效回收,甚至反而在不断加大流动性,这是导致目前通货膨胀的最重要原因。
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研究摘要:近年来,我国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出现通货膨胀的迹象,特别是2011年以来,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加大,本文以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为研究主题,对目前所面临的各个方面的通货膨胀压力进行了探讨,阐述了我国当前通货膨胀压力的成因,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通货膨胀压力的对策。
关键词:通货膨胀;cpi;对策研究一、现阶段我国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增强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上涨的现象。
国际上衡量通货膨胀的三个主要指标为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和零售物价指数(rpi)。
在我国,公众多使用cpi指数来观察通货膨胀程度,国外许多国家使用核心cpi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
本文主要使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分析,该指数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是对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综合汇总计算的结果。
2007年以来,被人们认可的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如cpi、ppi、rpi、gdp紧缩系数都出现了上涨。
仅以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cpi 数据来看,2011年3月份,cpi同比增速均值为5.2%,较2月份的4.9%有所提高。
3月cpi同比增速预期最高值为5.7%,最低值为4.2%,预期中值为5.2%。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1%。
其中,城市上涨4.9%,农村上涨5.6%;食品价格上涨11.7%,非食品价格上涨1.9%;消费品价格上涨5.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6%。
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价格六涨二降,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7%,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6%,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0.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同比上涨0.7%,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4.0%,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0.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0.6%,居住价格同比上涨5.8%。
对通货膨胀定义的新认识经济论文(精)
对通货膨胀定义的新认识经济论文通货膨胀概念有着与物价上涨显著区别的内在规定性。
通货膨胀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一项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通货膨胀引致物价上涨存在着“时滞”。
通货膨胀现象,既是金融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央银行宏观金融管理的一大现实问题。
长期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在努力探究通货膨胀现象,但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而统一的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
这一状况,不仅阻碍了关于通货膨胀理论的比较研究和交流,而且不利于及时准确地揭示通货膨胀现象的本质成因,从而给治理通货膨胀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效用性造成了负面影响。
关于通货膨胀概念,在经济学文献中大多定义为: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其理由是,通货膨胀概念的定义必须体现因与果关系的有机统一,通货膨胀的起因在货币供给过多,结果则表现在物价上涨,没有物价上涨的货币供给过多不属于通货膨胀,没有货币供给过多的物价上涨也不属于通货膨胀。
我们认为,这一定义欠科学。
这是因为:第一,货币贬值是一个具有多种意义解释的概念,用于概念定义之中明显失当。
在经济学文献中,货币贬值含有三种意义解释。
其一,货币贬值是指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
众所周知,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与物价上涨属于同义语。
若上述关于通货膨胀定义的“货币贬值”系指这一种意义解释,则与其后边的“物价上涨”相重复,在定义中语词重复使用显失规范性。
其二,货币贬值是指本国货币对外汇价的下降。
例如,原来100美元合375元人民币,今天100美元合823元人民币,这说明,人民币贬值了。
如果上述关于通货膨胀定义中的“货币贬值”系指本国货币对外汇价的下降,那么,货币供给过多会否引起本国货币对外汇价的下降呢?从历史上看,在金本位货币制度时期一个国家货币供给过多(即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降低),由该国货币对外汇价必将下降。
但是,自1973年实行浮动汇率以来,货币汇价如同商品价格一样,受供求关系的制约,汇价的升降,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影响货币供求关系的因素很多。
通货膨胀论文生产成本论文: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通货膨胀论文生产成本论文: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作用机制分析【摘要】本文选取2006—2011年的月度经济数据,采用协整检验、granger检验、模型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和作用机制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是名义工资提高的结果,而且工资和物价存在相互推动机制,另外,外生性的农业补贴和收入分配政策是导致名义工资提高的原因。
【关键词】通货膨胀消费生产成本名义工资一、引言进入2011年以来,我国的物价水平呈现出持续上涨的趋势。
2011年1、2月份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达4.9%,3月份cpi同比增长高达5.4%。
面对严峻的通货膨胀压力,如何有效控制物价上涨,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首要问题。
货币金融学理论根据通货膨胀的成因将其划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和供求复合推动型三种类型。
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是指由消费、投资构成的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消费品和资本品市场上由于供不应求所导致价格水平持续上涨的情况。
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构成产品成本的工资、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上涨将推动产品成本的增加,企业为了保持单位产品利润不变而提高产品价格的情况。
供求复合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是指在现实经济社会中,通货膨胀的原因既来自需求方面,又来自供给方面,需求和供给共同形成一个持续性的通货膨胀。
例如,通货膨胀可能从过度需求开始,过度需求引起的物价上涨迫使工人要求提高工资,提高的工资水平又推高产品成本,导致产品价格进一步上涨。
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究竟属于哪种原因,国内理论界存在这样几种观点:其一,近两年美联储和中国施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为国内市场注入了充足的货币供给;其二,经济增长过快引起投资需求旺盛,助推物价上涨;其三,国际市场上农产品、原油、原材料价格上涨,增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其四,国内自然灾害导致农产品欠收,助推众多相关价格上涨。
然而,以上观点主要源于对通货膨胀成因的定性研究,而定量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
用宏观经济学分析新一轮的通胀
物价上涨及通胀预期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当前中国存在的物价上涨及由此而产生的通胀预期的经济问题,首先简要分析了目前这轮物价上涨的特点,然后从国内国外两个角度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
并对于如何应对它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7月份以来,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开始出现较快上涨,CPI涨幅已突破了3%的“警戒线”。
其中对糖价、蒜价、大豆价格的持续上涨,网上出现了“糖高宗”、“蒜你狠”、“豆你玩”的调侃,调侃中充斥着人们对物价上涨的无奈情绪。
物价上涨已经到了“按下葫芦浮起瓢”窘境。
这次物价上涨与过去有着明显的区别。
2004年,涉及的面比较小,是由于粮食减产导致的粮食价格上涨,2007年主要是猪肉价格的上涨。
而这次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涉及面广,品种多,影响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11月11日公布10月份的宏观数据。
10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4%,比9月份涨幅扩大0.8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5%,涨幅扩大0.7个百分点。
其中农产品价格成为推动10月份价格上涨最大的因素,食品类价格上涨10.1%,为CPI贡献了74%。
从这些数据都可以看出物价上涨的形势在嗤嗤地向上串,通胀的苗头也日益凸显。
同时也说明当前的物价上涨较快,已是个不争的事实,对老百姓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会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
在西方经济学中,通货膨胀是指整个经济的总价格水平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呈持续上升状况。
其表现形式为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这也就说明了物价上涨并不代表通货膨胀,但是会引发通货膨胀。
然而,明显的物价上涨无疑给人们敲响了通货膨胀的警钟,尤其是农副产品的涨价对老百姓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因此,人们由此而产生的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也是属于正常的,但是由于信息非对称,会导致对通胀的错误预期,从而影响老百姓的消费行为,这个影响是通胀最为可怕的,一旦形成会进一步助推通货膨胀。
历史上出现过这种由于物价上涨的压力,而产生的抢购之风。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透视新轮通货膨胀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透视新轮通货膨胀
新轮通货膨胀是指近期出现的人民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现象,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新
轮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和治理应该如何理解?
首先,新轮通货膨胀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
从
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货币供给量增加、生产成本上升、外部环
境变化等都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可能原因。
其中,货币供给量增加是
新轮通货膨胀最直接的原因之一,这种情况下市场上的货币供过于求,导致货币失去价值,物价水平上升,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其次,新轮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需要充分认识。
通货
膨胀会导致货币的贬值,物价上涨,使得人民的购买力下降。
作为
整个社会的效应,通货膨胀也会影响到企业的产出和利润、消费者
的消费能力以及国家的财政收支等方面。
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也
会带来经济分配不均、信用风险加大等深远的问题。
最后,如何治理新轮通货膨胀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从制
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应该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理,包括适时调控
货币供给量、加强财政支出和财政政策协调、控制企业成本和价格、稳定市场信心等方面。
此外,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抑制投机行为等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
总之,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新轮通货膨胀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发行货币的中央银行和市
场各方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健康的货币市场体系,使得货币流通更
加稳定、流通效率更高,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1。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透析新一轮通货膨胀的成因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透析新一轮通货膨胀的成因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
新一轮通货膨胀的成因可以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进行透析,以下将分别从货币政策失调、个体行为、政府管制和市场力量失衡等方面进行解析。
首先,货币政策失调是新一轮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制度经济学认为,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之间的失衡会导致通货膨胀。
当政府过多地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而未能相应增加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导致货币供给过剩,就会引发通货膨胀。
此外,货币政策的不稳定和预期的不确定性也会加大通货膨胀的风险。
其次,个体行为也是新一轮通货膨胀的成因之一、制度经济学强调个体行为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个体行为的决策会引起市场的变动。
当消费者预期物价上涨,会提前购买商品和服务,导致需求上升,价格上涨。
另外,生产者也会根据预期调整生产决策,导致供应不足,进一步推高价格。
个体行为对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变会放大通货膨胀的影响。
第三,政府管制也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制度经济学认为,政府干预市场会扭曲资源配置,并引起市场失灵。
当政府对价格进行干预,比如限制物价上涨或降低一些商品的税收等措施,会导致价格信号失真,引发市场无法有效发挥功能,进而引起通货膨胀。
此外,政府的财政政策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比如过度的财政赤字会引发货币供应过多,引发通货膨胀的风险。
最后,市场力量的失衡也是新一轮通货膨胀的成因之一、制度经济学认为市场力量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市场竞争不充分,垄断行为或者寡头垄断的存在会导致市场失灵。
垄断行业往往通过囤积物资和提高价格来获取更高利润,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此外,市场力量的失衡还可能导致供需关系失调,进而引起价格上涨,例如供应链断裂和自然灾害等。
综上所述,从制度经济学角度透析新一轮通货膨胀的成因可以看出,货币政策失调、个体行为、政府管制和市场力量失衡都是造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为了避免通货膨胀对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政府应制定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监管和调控,促进市场的有效竞争,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浅谈通货膨胀的特点及原因2400字
浅谈通货膨胀的特点及原因2400字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各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病症”,因此,我国也避免不了通货膨胀的问题。
由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生活中物价上涨、房价居高等问题屡见不鲜,致使我国经济面临较大的压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对通货膨胀特点、成因等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毕业通货膨胀;经济;贸易;措施一、通货膨胀含义通货膨胀,一般定义为: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量,进而导致货币贬值及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等现象的出现。
在经济学中,其产生的原因是经济体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导致了物价水平的移动。
即当市场上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出现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致使购买力下降,这就是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及原因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即卖方市场,例如:原本10个人,10个面包,1元1个。
后来变为10个人5个人面包,由于面包减少人数不变,面包开始涨价。
面包将变为2元一个。
同样的面包价格不同,需求大于供应,货币贬值,造成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越来越商业化,企业把员工工资和投资的利息都转嫁到成本上,致使产品价格提高,同样的货币买到的东西过少,成本型通货膨胀因此形成。
3.混合型通货膨胀――改革开发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需求也相对多样。
致使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必然带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俩者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相互推动,致使混合型通货膨胀的产生。
4.结构型通货膨胀――即社会需求量等于供给量。
物价水平随着经济结构的升级而上涨。
在企业内部,服务部门与生产部门的生产率高低是显而易见的,生产部门生产率高于服务部门,在依靠生产率高低涨工资的情况下,生产部门涨工资的幅度相对较高。
服务部门将面临着工资上涨的压力。
生产部门与服务部门结构的变化造成结构型通货膨胀。
新一轮通货膨胀及其预期的探讨
新一轮通货膨胀及其预期的探讨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已连续四年以超过10%的速度高速增长,特别是2020年二季度以来,经济界有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越来越强,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压力正在加大,已经给现关经济生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本文将从通及其预期的界定、成员、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通胀界定及其宏观管理的数量目标在经济学中,虽然通胀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但是对它的定义、测度指标和数量范围,还没有明确而统一的解释。
在西方,通常认为,通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一贯的和可以觉察到的增长”(《宏观经济分析》第60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对于这一解释,我们需要强调:通胀不等同于部分物价调整,更不等同于资本价格变动。
世界各国几乎都是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测度通胀水平,测度的最优目标也不是CPI趋近零,更不是越低越好。
正如美国克林顿时代的财长萨默斯所说:“最优通货膨胀率肯定是正的,或许高达2%或3%。
”我们赞成在宏观管理中加强通胀预期管理,但是必须有明确的数量目标。
在中国经济保持9%以上增长速度的情况下,CPI的调控目标应该定在3%—5%的范围内,不能低于3%,也不能高于5%。
低于3%,经济就没有活力,企业家会因为产品价格低而不愿意增加投资扩大再生产,消费者也不会因为预期物价进一步下降而不扩大消费。
当然,通胀率高于5%,超过了居民的承受能力,也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
对于CPI,我们主张通过宏观管理保证不低于3%、不超过5%。
二、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一)流动性过剩引起。
高资本回报率推动下的外资涌入以及贸易顺差的持续攀升,使得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
在稳定人民币汇率避免人民币升值过于迅速的目标下,人民币基础货币的投放被迫迅速扩张,导致了中国持续的流动性过剩,流性过剩推动价格上涨,带来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值的重估。
近几年,流动性过剩主要来自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此举是为了在面对日益庞大的经济账户及资本账户盈余时,能够控制人民币升值的速度;为了保持物价稳定、遏制资产泡沫,中央银行已经采取了大规模的对冲措施以吸干过多的流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货论文]从制度经济学角度透视新一轮通货膨胀内容提要:2003年以来我国三大物价指数全面上涨,新一轮通货膨胀已经来临。
笔者通过对新一轮通货膨胀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后认为:本轮通货膨胀是一次特殊的通货膨胀,其特殊性在于它的货币性、非总量性以及结构性的特点;制度性缺陷与不合理管制导致资源约束、生态失衡导致外部性成本内化、劳动力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以及市场的无序性导致成本超载等方面的形成原因。
因此,笔者认为:本轮通货膨胀是一次制度性通胀,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从2003年年中开始,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急剧扩张和重工业的高速增长,我国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迅速膨胀,使得国内资源供给趋于紧张,导致三大物价指数全面上涨,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出现已经不容置疑。
同前几次通货膨胀相比,本轮通胀不算剧烈,但争论却异常激烈。
其原因在于,本轮通胀确实有一些与前几次不同的特征以及形成原因。
笔者认为正确认识这些特征与成因,对于政策效果评估、未来影响我国通货膨胀走势分析、下一步的政策取向都具有重要意义。
思考之一:新一轮通货膨胀有何新特点?对按经济学定义,持续的物价上涨即为通胀。
虽然在物价上涨的持续时间和幅度等方面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一般认为如果物价连续三个季度上涨即可确认为通胀,而按照中国过去20多年五轮经济波动周期的经验,物价涨幅在5%以下正常,5%至10%之间为温和型通胀,10%以上为恶性通胀。
现代经济学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失衡所造成的,它不仅包括供给和需求方面的原因,还包括供给与需求结构方面的原因,根据其成因可将通货膨胀的类型分为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供求混合型以及结构型。
总需求的增加,无论是通过货币政策的扩张,还是通过财政政策的扩张,最终都是通过货币量的增加实现的。
因此,任何形式通货膨胀的背后都有货币供应量不适当增加的影子,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也表明了这一点。
可以说,本轮货币政策的紧缩力度已经基本到位,物价水平本应随着货币供应减少向下运动。
但实际情况却与之相反,这可能反映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前些年为走出通货紧缩而大量投入流通中的货币产生了滞后影响;二是推动本轮通货膨胀的真实原因并非完全是货币因素。
从实际情况看,这两方面的原因都存在,一方面前些年扩张性的货币投放为本轮经济过热准备了货币条件;另一方面本轮通胀的真正主因是制度性因素而引起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因此,笔者认为:新一轮通货膨胀具有以下几个新特征:(一)货币性特征从货币供给看,亚洲金融危机后,国家为扩大内需采取了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
M2的增长率2000年比1999年增长了12.3%,此后每年大约提高2个百分点,直至2003年第二季度,我国货币供应量一直以20%以上速度增长,远高于同期实际GDP增速与物价上涨之和;与此同时,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人民银行在外汇市场大量购入外汇,进一步加剧了基础货币投放。
高速增长的货币供应之所以未马上转化为通货膨胀,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出现了通货紧缩,居民持币观望、蓄币预防的心态较重,加上以往政府主导下的低效投资引发银行系统呆坏账居高不下,造成新增货币大量沉积,流通速度下降,遏制了高货币存量向通货膨胀方向的演变。
但货币的一时沉寂并不意味着消失,经济体系中存在的超额货币供应终将会成为日后通货膨胀的导火线。
因此,笔者认为:新一轮通货膨胀是前些年货币过度扩张的结果。
(二)非总量性特征一般来说,导致一般物价水平上升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总供给无法满足总需求的增加,“物以稀为贵”;二是商品生产成本增加,造成销售价格相应上升。
新一轮物价上涨不能说是由社会总需求过度膨胀引起的,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和国际油价高涨的推动下,粮食、煤炭、电力、石油、运输等上游原材料能源价格的上涨带动了其它食品及下游工业产品的价格回升。
因此,笔者认为:新一轮的温和型通货膨胀是非总量性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三)结构性特征这次价格上涨从性质上看,仍处于初期阶段,具有结构性特征,典型表现在部分要素市场失衡出现供需脱节引起的价格上涨。
价格上涨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粮食和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二是上游产品价格带动下游产品价格上涨,三是大量土地批租和房地产开发过度需求导致土地交易价格上涨和原材料价格上涨。
上游产品价格上涨主要是投资品价格上涨带动的。
近年来投资率过高,部分投资品价格领先上涨带动生产资料整体价格上涨,特别是2003年9月后,部分原材料和能源出现瓶颈制约,价格涨势迅猛。
如果深入分析一下本轮物价传导的过程,就会发现本轮物价上涨中暴露出来的上下游产业价格波动不匹配现象的根源在于经济运行中不合理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单纯地用行政调控手段或货币紧缩政策,不仅无法达到调控的目标,反而有可能加剧调控的负面效应,使温和型通货膨胀延续下去并进一步恶化。
因此,新一轮通货膨胀是由于制度性因素导致市场结构不平衡,由瓶颈部门的价格上涨而通过成本要素向前推进形成,并且这种结构失衡的主因不在投资,而在体制,它反映了市场发育、改革进度的不平衡,反映了垄断经济的危害性。
思考之二:引发新一轮通货膨胀的成因是什么?深入分析这一轮的物价上涨,我们可以发现有四个深层次的制度方面原因:(一)制度性缺陷与不合理管制导致资源约束:引发本轮通胀的根本原因一般来说,产品的需求弹性比较固定,因此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在于供给弹性。
而产品的供给弹性又与资源约束程度负相关,与市场竞争程度和国际化程度正相关。
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产品供给弹性过低主要受制于资源约束。
可以说,资源约束主要来自于制度性缺陷和不合理管制,因此,制度性缺陷与不合理管制是本轮通胀的根本原因。
比如粮食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前几年对粮食流通领域的管制,只允许国有粮食企业进入。
其结果是,按保护价敞开收购的国家政策在实际中很少得到执行,导致粮食价格和产量连年下降。
而且,国有粮食企业往往还逆向操作,加剧而不是平抑了粮价波动。
另外,投资膨胀的一个重要诱因,是资源和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价格受到管制,严重低于市场均衡水平,使投资成本大大降低。
同时,能源、资源等行业又几乎被国有企业垄断,非国有资本实际上还是很难进入,在供给缺口形成后也不能很快增加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大了通胀压力。
但是从粮食缺口、投资膨胀到通货膨胀,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资源约束。
如果说政府的不合理管制降低了短期供给弹性、使供给不能迅速增加的话,那么资源约束就制约了长期供给弹性、使供给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
因此,笔者认为:制度性缺陷与不合理管制所导致资源约束是本轮通胀的根本原因,但资源约束的影响决不仅仅在于通货膨胀,它应该引发我们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的深刻思考和战略转变。
(二)生态失衡导致外部性成本内化:引发本轮通货膨胀的外因生态失衡一方面表现在生态环境恶化,治理生态环境必须花费大量的成本。
治理的社会成本费用又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各个公民和厂商,这种社会成本最终要由生产厂商来承担,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从而使产品的价格升高,因而外部性成本的内化相应的结果就是物价上涨。
不仅如此,生态失衡还使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开采的难度日益增加,由此导致资源开采成本上升,原料能源价格上涨,使生产厂家的内在成本增加,因而造成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另一方面,生态失衡导致供求总量失衡时还会使供求结构关系变形。
比如当生态系统失衡后,其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供给就会因此而减少,但需求会不断增加,使经济系统对农业系统产出的需求量更为增加。
人们不得不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过度开发索取。
在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农业系统投入的边际产品也是递减的,而由于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可以弥补因边际产品减少而带来的利润损失,因而社会资源仍然会向农业生态系统倾斜流入,而其他边际生产力比农业还高的生产系统却没有足够的社会资源投入。
这样,即使整个社会的产出能够满足整个社会的需求却会因为资源分配结构的不合理而无法满足总需求,使效率低下部门的产品价格上升进而带动整个物价水平的上升。
(三)劳动力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引发本轮通货膨胀的动因考察当前这一轮宏观经济的波动,我们就会发现:一些变量已经很快地发生了变化,而另外一些变量由于“粘性”特点,变化得比较慢。
什么变量变化得比较慢呢?非常重要的就是劳动力工资,劳动力工资的变化的滞后在剧烈变化的宏观经济中,会带来劳动力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扰动,进而导致与长期变化不同的某些特点。
所以,虽然我国劳动力供给在长期是无限供给,但在短期随行就市,就可能因价格调整不及时出现供需的失衡,比如当前珠三角等地区“民工荒”现象的出现已经证实了这一判断。
而劳动力的价格是工资,工资又与物价相关。
对于恩格尔系数相当高的劳动力来说,在分析中还需要注意的是,其实际工资不仅与消费物价指数有关,还与粮食价格直接相关。
因此,当消费物价指数从负的2%上升至6%,便相当于农民工的实际工资下降了8%。
而粮食价格从负增长转为正增长的影响也是致命的。
因此,这种劳动力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必然会导致劳动力的短期短缺。
笔者认为,解决劳动力短期短缺的唯一出路就是不得不提高劳动力的工资,以此来吸引足够多的外来打工者到自己的工厂工作,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
因而,加剧了这一轮通货膨胀的出现。
(四)市场的无序性导致成本的超载:引发本轮通货膨胀的内因市场的无序性与通胀的关系,似乎难以用准确的数据加以说明。
但从每年的物价上涨指数的结构来分析,除了当年新调价因素和其他改革措施出台因素以及上年翘尾因素的影响之外,有一部分是当年自发涨价因素的影响。
这部分因素包括的内容固然很多,但其中市场秩序是否正常,则对自发涨价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换言之,市场秩序的混乱和无序,必然导致物价的自发上涨。
一方面是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
从生活必需品到高档耐用消费品,从生活资料到生产资料,凡是畅销产品,特别是名牌商品,均有假冒伪劣出现。
猖獗的造假、售假活动不可避免地扰乱了市场流通秩序。
作为消费者,用相应的价格买不到货真价实的商品,作为生产者,特别是名牌商品生产厂家,则花大力气,以高成本来防假,打假,必然带来社会生产成本的提高,假冒伪劣商品对通货膨胀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另一方面是市场价格秩序混乱。
主要表现在:一是某些机构利用部分权力搞垄断性经营,牟取暴利;二是各种投机行为加剧了价格波动。
三是一些行政性收费项目混乱,乱收费、乱摊派。
这些价格混乱行为都直接导致了生产成本的超载,从而推动物价上涨成为引发通胀的重要原因。
尽管市场化改革会在长期内通过增加供给来减轻通胀压力,但在短期内会使“缺煤”、“限电”、“油荒”等隐蔽性通胀显化,使资源和要素的价格进一步上涨,增加短期通胀压力。
而从目前传递出的各种政策信息来看,土地、资金、劳动力和资源市场化已经或者正在被纳入下一步的政策重点,这必然会对资源和要素价格、进而对物价总水平产生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