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经济学论文:资产专用性、“敲竹杠”与新制度贸易经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制度经济学论文:资产专用性、“敲竹杠”与新制度贸易经济学
摘要:新古典自由贸易经济学是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假设前提,其中一个重要的隐含前提是各类资产具有完全通用性,可以自由进入与退出市场或产业。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资产在国际间的流动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资产专用性对国际贸易和投资产生重要影响,它不仅会影响国际贸易的总量和产品构成,而且还会影响一国贸易格局和贸易政策的选择。如果一国进行了资产专用性投资,就会使其在贸易谈判中陷入进退两难困境,失去讨价还价的力量,并影响其在贸易利益上的分配格局,进而严重影响一国的贸易不公平结构。从资产专用性角度探讨新制度国际贸易经济学的合理性,由新古典国际贸易经济学走向新制度国际贸易经济学,更加具有现实性。为了摆脱这种被要挟和被控制的风险,除了企业自身治理结构外,还需要政府实行一定的保护主义政策。
关键词:资产专用性;新古典经济学;“敲竹杠”;新制度贸易经济学
一、问题的提出
新古典自由贸易理论是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基础的,其隐含的假设条件是生产要素在国际间具有充分流动性,最终会出现萨谬尔森—斯托尔珀定理———生产要素等价现象。也正是由于资本是均质的,也就没有资产专用性问题。同时,由于资本和劳动是充分流动的,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也就被抽象掉了,要素价格成了生
产的唯一成本。然而,生产要素或资产专用性的存在却使企业不能自由(无成本)地进出某一产业。在产业组织理论上,大量文献都研究了资产专用性对市场结构的影响,证明了资产专用性的存在形式及其承诺价值。所有这些进展都表明,无成本地进出某一产业的经济模型是一种过度简化,应将其视为一种特例,而将有资产专用性的经济模型视为一种扩展或常态。由于克鲁格曼兴起的新贸易理论也探讨了狭窄的保护带问题,隐含引入了不完全竞争市场模型,再次将产业组织理论上的资产专用性分析方法应用到自由贸易中。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无摩擦的竞争模型和不完全竞争模型似乎不再具有合理性,因为这些模型是建立在零交易成本、完全个人理性和外生的给定制度结构这样一些严格的假定之上的,看不到交易成本或制度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进而无法理解经济学家和非经济学家之间在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这一问题上的分歧。
从经济学说演变史角度看,保护主义理论与自由贸易理论交替发展,使我们不断加深理解市场与政府对国际贸易的作用大小。所谓贸易保护主义是指采取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手段来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劣势产业免受外来冲击,促进其稳定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或主张。事实上,保护主义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前古典时期的重商主义学说,强调为了保证和扩大顺差,政府需要限制进口、促进出口政策,以保障充足的有效需求。1848年李斯特从经济发展的五阶段角度出发提出了保护幼稚产业,从生产力角度批
评古典自由贸易,再次呼吁保护主义,并用此理论解释了美国、德国的经济发展。到了1936年,面对经济大萧条,原有的贸易保护政策已经不适应现实的谚要,凯恩斯依据重商主义、干预主义和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以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三大心理规律为基础,从有效需求不足角度提出保护主渝的合理性,目标是刺激有效需求水平。在当代,新贸易理论从市场不完全角度突破完全竞争模型,引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信息,探讨了狭窄的保护带问题,论证一定程度上的保护主义是必要的。然而,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主流地位的始终是由古典经济学家斯密-李嘉图-穆勒等人创建的自由贸易理论,坚信“看不见的手”的自由市场贸易观,最终演化成新古典经济学以完全竞争市场作为自己的自由贸易理论模型。保护主义理论虽然没有成为主流,但是在经济状况遇到困境时,保护主义显示了极大的生命力。因而说,从经济学理论发展角度来说,保护主义始终与自由贸易理论交替发展,可以深化对自由市场弊端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加充分理解政府干预贸易的政策取向。
同时,在国际贸易的现实生活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在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保护主义广泛地存在于各国的贸易政策中,在实施手段、目的、方式、成效上呈现出新的特点。究其根源,第一,因外部性、信息不完全和公共物品等引起市场失灵,造成贸易中断或交易量减少;第二,发达国家之间为了保护各自的劣势产业,难以在多边谈判中达成一致;第三,发达国家传统产业
与现代产业发展不平衡,在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中,往往极力推行本国优势产业的自由贸易,对劣势产业如纺织业等采取贸易保护;第四,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分配方面出现了不公平现象,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设备等发展本国经济时,往往在贸易利益分配上处于劣势地位,使其不得不采取保护本国经济的保护主义政策。这一不公平现象的存在,往往归结为政治上不独立或资源依附所致,好像保护主义与政治、历史等非经济因素有关,与纯经济因素无关。更为普遍的是,“人们很容易把市场失灵错误地解释为不公平问题,而不是效率低下问题”(弗里德曼,2006)。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运用科斯(1937)创建的新制度经济学,考虑交易成本的存在及其影响,特别是在私人之间的交易成本极其昂贵时,政府干预是必要的。因此,当存在交易成本和信息问题时,财富和产权怎样分配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试图从经济理论层面再次审视贸易保护主义,从资产专用性角度分析自由贸易情况下利益分配的不公平问题,从而找到保护主义政策的经济学逻辑,降低或者减少资产专用性的束缚,从而把减少资产专用性作为保护主义的基本原则。这对于我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中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国际贸易过程中资产专用性的存在
自由贸易理论是以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一直是现代自由贸易正统理论。像所有其他市
场交换一样,贸易被看做是互惠互利的。斯密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效率,比较而言,自由贸易将使每个国家发挥本地区的优势,提高各自优势产品的专业生产水平,以最低的价格购买到想要的商品;这种效率的增加将使未来投资比率增至最大,自由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将保证投资会以最有效的生产方式进行。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理论,他认为,对于一国而言,不仅在其具有超过其他国家的绝对优势产品上进行专业化生产是有利的,而且在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进行专业化生产也是有利的,并且从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两个方面,说明了贸易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的路径。一个国家可能在大部分或全部产品上拥有绝对的生产优势,但对它而言,与生产力较低的国家进行贸易仍然是有利的,通过专业化生产,只出口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进口那些本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同样,对于一个相对非生产性国家而言,与外国进行贸易,并集中于相对其他国家来说生产劣势最小的产品也是有利的,这样可以减少由于生产力低下带来的成本。按照这个理论,贸易将使所有国家提高他们自身内部的机会成本比率;通过允许每个国家在具有相对较高的生产力领域内进行专业化生产,将提高平均生产力,从而提高各国财富总量。
事实上,自由贸易理论是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假设前提的,认为不论国家大小,只要依据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贸易,就会使贸易国获得相应的贸易收益。其中隐含的假设前提是资产在国内和国际间具有充分的流动性。当资产在国际间充分流动时,会出现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