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二语文A部《渔父》导学案

合集下载

《渔父》导学案(学生版)

《渔父》导学案(学生版)

《渔父》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意义。

3. 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文中实词(颜色、枯槁)/虚词(之、而、于、以)和特殊文言句式2.难点:分析、感悟屈原和渔父的形象【学法建议】1.重视多种形式的诵读、合作探究。

2.激活记忆,调动学生文言文知识储备。

【学习过程】【前置学习】一、知识链接1、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

其他作者,据《史记》记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它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

西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此后“楚辞”就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的名称。

楚辞的基本特征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

楚辞的句式特点:①句子长短不一。

句式参差错落、四言、五言、七言、八言均有,形式灵活多样,词藻华美,对仗工巧。

②多用“兮”字。

“兮”字的广泛运用,使诗歌抒情性大大增强,使诗人的情感得以表达。

2、关于屈原:屈原,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二、基础知识梳理(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渔父.()枯槁.()凝滞.()鼓枻.()莞.尔()汶.汶()淈.()其泥餔.()其糟.()歠.()其醨.()三闾.大夫()濯.()缨.()(二)、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1.通假字(1)渔父.(2)子非三闾大夫与.(3)歠.其醨2.古今异义词(1)颜色..憔悴(2)形容..枯槁(3)何故至于..斯(4)圣人不凝滞..于物(5)何故深思高举..3.多义虚词渔父见而问之曰()而:而能与世推移()渔父莞尔而笑()何故至于斯()于:圣人不凝滞于物()葬于江鱼之腹中()是以见放()以:安能以身之察察()可以濯吾足()渔父见而问之曰()之:吾闻之()安能以身之察察()蒙世俗之尘埃()4.文言句式(1)行吟泽畔()(2)不复与言()(3)是以见放()(4)屈原既放()(5)自令放为()(6)胜任不凝滞于物()(7)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三、品味文本1、本文塑造的屈原是怎样一个形象?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
教案一:《渔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渔父》的主题、结构、人物
特点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分析,理解文章意义,把握作者
思想感情,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懂得感恩
与劳动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及寓意。

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图片、视频或歌曲等形式引入课文《渔父》,激发学生对于渔
父职业的兴趣与好奇心。

2.阅读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重点关注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理解文章背后的深层内涵。

3.讨论
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主题和寓意,交流不同看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独立分析。

4.梳理
整理课文重点内容,探讨文章结构,深入挖掘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用意。

5.思考
反思渔父的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的梦想与奋斗目标,激励学生积极面对生活。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深入理解了《渔父》这篇文章的内涵和价值,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应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渔父》导学案第一、二课时(教师版定稿).doc

《渔父》导学案第一、二课时(教师版定稿).doc

《渔父》导学案学科班级________ 小组_______ 学号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教师评价 ___________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品背景。

2、掌握文中重耍的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自主归纳文言知识点;以读带悟,体会情感。

【知识链接】1、人物简介(详见《离骚》导学案)屈原,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名平,战国时楚人。

作品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楚亡后,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传说于农历五月五tl投汨罗江自尽。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人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开创的以《离骚》为代表的新诗体“楚辞”,被后人称为“骚体”,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犬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2、背景知识关于本文作者,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但乂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和传焉。

”前后矛盾。

口此,或论为屈原Z作,或论为楚人悼念屈原之作,聚讼纷纭。

现代研究者-•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郭沫若语),考Z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然无论作者为谁,木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人人格的力作。

本文以屈原被放逐江南为廿景,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Z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所设置的具体时间地点,是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

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

然是否确有其人其事,却查无实据。

故而屈原江畔遇渔父Z事,亦当为民间传说、楚人口碑,本文则应当作为一篇虚拟的寓言来读。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将此文全部照录,用以赞扬屈原人格则nJ,用为史实则不可征信。

关于“渔父”的更多文化内涵,见第二课吋相关内容。

《渔父》导学案

《渔父》导学案

《渔父》导学案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重、难点】1、深入分析屈原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2、文中的重点实词(如颜色、形容等)和虚词(为、而、之等)【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名平,战国时楚人。

作品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

楚国被秦灭亡后,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

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2、资料链接(1)背景知识关于本文作者,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但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

”前后矛盾。

自此,或论为屈原之作,或论为楚人悼念屈原之作,聚讼纷坛。

今人持后说者居多。

然无论作者为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关于渔父其人,自《庄子·盗跖篇》中提到孔子见渔父一事后,即成为后世诗文稗说中的隐逸高士。

然是否确有其人其事,却查无实据。

故而屈原江畔遇渔父之事,亦当为民间传说、楚人口碑,本文则应当作为一篇虚拟的寓言来读。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将此文全部照抄,用以赞扬屈原人格则可,用为史实则不可征信。

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到江南后,长期流浪,最后由沅之湘,自沉汨罗。

本文以屈原被放逐江南为背景,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所设置的具体时间地点,是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

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

渔父导学案

渔父导学案

必修五课题渔父左权中学语文组编写教师李军芳〖学习目标〗一、掌握并积累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及古汉语句式。

二、通过对屈原和渔父形象的分析,能够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知文章的内容,把握重点字词〖教学难点〗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设计〗〖知识链接〗一、了解作者、背景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怀王信任。

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

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

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

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

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

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自沉于汨罗江。

二、了解本文阅读教材课下注释①。

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自主预习〗一、借助工具书,并结合文下注释疏通课文,把握大意。

二、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憔悴.()枯槁.()三闾.()淈泥()餔.糟()歠醨..()鼓枻.()..()()汶汶莞.尔()濯.缨()三、用斜线标示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

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学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_1

《渔父》学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_1

《渔父》学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渔父》学案盐城市田家炳中学顾杨梅●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见、举”等文言词语。

2.熟悉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宏大人格。

3.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学习资料【屈原生平】屈原名平,字原,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宏大的诗人、思想家、政治家。

他出身贵族,学问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

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当地位相当高的“左徒”的官职,参加国家的政令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

屈原鉴于在秦国威逼下的楚国的危机,主见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

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挡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

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

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

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无望,毅然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汩罗江自杀了。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抱负虽然失败了,但作为宏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宏大的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普遍怜悯和敬重。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名句回顾】路漫漫其修远兮,。

(屈原离骚),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来吾道夫先路也。

(屈原离骚)●学习过程一、预习要求1.结合解释、工具书疏通文意。

2.体会人物情感,激情诵读、背诵全文。

3.完成《作业与单元评估》中《渔父》的预习抽查题目。

二、思索回答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渔父》导学案

《渔父》导学案

《渔父》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准确翻译句子。

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对话,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通过对比阅读,对屈原和渔父的不同人生选择做出自己的评价,积累写作素材。

二.【萌生入境】1、作者简介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出生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而深受楚怀王的信任,屈原主张对内明修法度,举贤授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遭到了腐朽贵族集团的攻击,后因遭馋而去职,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晚年,不听屈原的劝阻,在子兰等人的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愤怒绝望,后投身汩罗江。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的《楚辞》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具有楚辞特色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在语言形式上,屈原的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3篇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3篇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6教材分析:《渔父》选自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专题的教学建议是:“在阅读中学会质疑与探讨,辨析评价文中作者对人生的看法,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悟出更多人生的真谛。

”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在经典文本的学习过程中,着眼于挖掘文本思想、培养探究意识。

”《渔父》篇幅不长,共有四小节,是一篇文质兼美、体新理深的文章,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在预习充分的条件下,通过探究式学习,挖掘出文本丰盈的知识和思想,即如何实现“浅文深教”,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前提和归宿。

《渔父》一文采用对比手法,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在“清”与“浊”的抉择中三种对立的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千百年来,屈原的精神、他“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光辉人格一直烛照着华夏民族的脊梁,他身上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忧患思想、执著刚强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学习本文要进一步地认识屈原所代表着的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而渔父这一人物形象的存在极大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他代表着一种遗世独立、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他的“与世推移”与屈原的“深思高举”让我们窥见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这两个对立面,为同学们深入文本,了解以儒、释、道三教为支柱支撑起的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路径。

《渔父》一文的结尾,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二人坚持己见,未有妥协,留给同学们极大的思考探究空间。

课堂上,我将以“诱思探究”为主导教学方式,诱导学生在不断的合作探究中,激活情感和思维,生成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热烈而又沉思的氛围,最终抵达文本深处。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篇幅短小的文言文,虽文言字词上难度不大,但因其思想探究空间极大,如何在教学中兼顾“文”和“言”两方面,颇具难度。

学生在学习此文之前,已经学习了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对屈原的身世、经历有一定了解,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学讲解中,对于中国古代传统中的儒道两家主张也有一定了解。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
课时安排:本节课安排为一节 45 分钟的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渔父》,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帮助学生锻炼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渔父》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掌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和细节。

3.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1. 分析文章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向学生介绍《渔父》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二、整体阅读(15 分钟)
让学生轻松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重点解读(15 分钟)
1.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细节。

四、讨论互动(10 分钟)
组织学生就文章的主题、人物性格等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深层
含义。

五、归纳总结(5 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渔父》的理解和记忆。

六、作业布置(5 分钟)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写作练习,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渔父》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阅读水
平和文学鉴赏能力也有所提高。

后续可以通过多种练习形式进一步巩
固学生的知识,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渔父》导学案

《渔父》导学案

《渔父》导学案【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及译文,能够自主整理、把握课文的文言现象;2、重点理解“渔父”这一人物形象。

【课前预习】1、背景知识介绍。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

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到江南后,长期流浪,最后由沅之湘自沉汨罗。

本文以屈原被放逐江南为背景,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所设置的具体时间地点,是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

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

关于本文作者,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但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

”前后矛盾。

自此,或论为屈原之作,或论为楚人悼念屈原之作,聚讼纷坛。

今人持后说者居多。

然无论作者为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关于渔父其人,自《庄子•盗跖篇》中提到孔子见渔父一事后,即成为后世诗文稗说中的隐逸高士。

然是否确有其人其事,却查无实据。

故而屈原江畔遇渔父之事,亦当为民间传说、楚人口碑,本文则应当作为一篇虚拟的寓言来读。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将此文全部照抄,用以赞扬屈原人格则可,用为史实则不可征信。

2、课文翻译。

屈原被放逐之后,盘桓在湘江一带,他在湖畔边走边唱,脸色憔悴,身体容貌枯瘦。

有一位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说:“全世界都混浊不堪只有我一个人清白,众人个个都喝醉了唯独我一个人清醒,因此被流放啊。

”渔父说:“圣明之人不会拘泥于外物,反而能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世上的人都混浊不堪,您为什么不搅动那污泥扬起那浊浪?人人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跟着同吃那酒糟饮那薄酒?为什么要深思忧虑、行为高出世俗,让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过这样一句话,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灰尘。

怎能让洁净的身体受到污浊外物的沾染呢?我宁愿投入湘江,葬身于江中的鱼腹之内。

渔父导学案 教师版

渔父导学案  教师版

【示例】(分析得知,两个分句是从两个相反的方面来说的)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摘自流沙河《理想》)③里根《真正的英雄》说道:“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

”请用“之所以……并不在于……而在于……”仿照例句写一段话。

【示例】爱迪生之所以成为世界上伟大的发明家,并不在于他天生聪明,而在于他一生的不懈努力。

附:【板书设计】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对比反衬人生哲学渔父——与世推移明哲保身比喻——形象化具体化说理方法反问——强调坚定的决心参考译文:屈原被放逐后,在湘江边上徘徊,他在江边上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又枯又瘦。

渔翁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混浊不堪只有我一个人清白,众人个个都喝醉了唯独我一个人清醒着,因此我被流放到这里。

”渔翁说:“圣人不拘泥于外物,而能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

世间人人都混浊,您为什么不也搅浑那泥水推波助澜呢?众人个个都醉了,您为什么不去吃些酒糟喝些薄酒呢?为什么您要遇事深思、行为高出世俗,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尘埃。

(一个人)怎能让自己洁净的身子去蒙受污浊的外物呢?(所以)我宁愿跳进湘江,葬身于鱼腹。

怎能么让纯洁的品德(一说洁白纯净的东西),蒙受世俗尘埃的玷污呢?”渔翁(听了)微微一笑,摇动着船桨渐渐离屈原而去。

边去边唱道:“汉水清澈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汉水浑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脚。

”渔翁于是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高二语文:《渔父》学案

高二语文:《渔父》学案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 / 高二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渔父》学案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高二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课前预习学案1.预习目标对照课文注释,预习全文。

初步了解文本内容,掌握一些文言基础知识,认识屈原其人。

2.预习内容(一)熟读文本,掌握字音憔()槁()父()闾()浊()滞()淈()餔()歠()汶()皓()莞()枻()濯()二)屈原名句填写----------------,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默写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二.学习过程1、通假字渔父:“父”通---------含义:-------------。

2、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颜色: ,今指 )(2)形容枯槁(形容: ,今指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 ,今指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 ,今指 )3、一词多义而:渔父莞尔而笑(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 )于:圣人不凝滞于物( )何故至于斯( )葬于江鱼之腹中( )以是以见放(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可以濯吾缨( )(二)阅读思考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渔父_导学案__正式 3

渔父_导学案__正式 3

《渔父》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及特殊句式,能翻译重点句子。

2、分析屈原与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1.字词正音。

渔父.憔悴..枯槁.淈其泥...餔.其糟歠.其醨弹冠..汶.汶皓皓.莞.尔鼓枻..濯.2.文言知识归纳。

(1)古今异义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圣人不凝滞于物()何故深思高举()何故至于斯()(2)文言句式行吟泽畔()屈原既放()是以见放()圣人不凝滞于物()自令放为?()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3)翻译句子①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②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③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二、文本研习1.本文是如何..塑造屈原这一人物形象的?2.本文中屈原这一人物形象有着哪些特点....?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的渔父的形象。

三、思考探究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他选择了以生践志,忍辱负重,终成《史记》。

屈原说:“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他宁赴湘流,以死明志,也不愿让皓皓灵魂蒙世俗之尘埃。

渔父长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他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似是无悲无喜。

以上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你更欣赏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

四、巩固延伸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够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殉道者,比如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疾呼“拼将十万头颅血,需把乾坤力挽回”的巾帼英雄秋瑾;。

他们以傲骨为笔,鲜血为墨,书写着如苍松般不屈的气节。

殉道者固然可敬可叹,高韬遁世的隐者,难道就没有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吗?。

他们以飞鸟为邻,流云为伴,守护着清风般自由的灵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二语文A部《渔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3、学会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学习重点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学习难点
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学会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前置性补偿】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名平,战国时楚人。

作品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开创新诗体——“楚辞”,《离骚》为代表,被后人称为“骚体”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2、名句分享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余光中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红山吟》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

——汨罗屈子祠
二、预习检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渔父.()莞.尔()餔.其糟()歠.其醨.
()()
汶汶.()淈.()泥鼓枻.()行吟.()濯.()缨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
(1)颜.色憔悴(2)是以见.放
(3)新浴者必振.衣(4)鼓枻
..而去
(5)举.世皆浊我独清(6)形容
..枯槁
(7)新沐者必弹冠
..于物
..(8)圣人不凝滞
(9)何故深思高举
..
【新知探究】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特征?
2、本文塑造了渔夫怎样的形象特征?
3、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4、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

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形成性检测】
1、一词多义
渔父莞尔而笑圣人不凝滞于物
而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于何故至于斯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葬于江鱼之腹中
是以见放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以安能以身之察察为不足为外人道也
可以濯吾缨自令放为
2、翻译句子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