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上教案集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第一节植物的身体;第二节植物的生长与变化。
2. 第二章《动物的生活》:第一节认识动物;第二节动物的行为。
3. 第三章《水的奥秘》:第一节水的特性;第二节水与我们的生活。
4. 第四章《空气与天气》:第一节空气的存在;第二节天气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植物和动物知识,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使学生认识到水、空气等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行为、水的特性和天气的变化。
2.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和动物,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认识水、空气等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动物标本,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画笔、放大镜、实验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和动物,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教材内容,配合实验、观察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植物、动物、水、空气等知识。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身体结构、生长变化。
2. 动物的生活:分类、行为特点。
3. 水的奥秘:特性、重要作用。
4. 空气与天气:存在形式、天气变化。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生长过程。
(2)观察一种动物,描述其生活习性。
(3)举例说明水、空气在生活中的作用。
2. 答案:(1)植物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植株。
(2)动物生活习性:如狗忠诚、猫爱干净、鸟会筑巢等。
(3)水、空气作用:如水是生命之源,空气中的氧气支持呼吸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024年2020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2020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科学与探究探究的特点和步骤科学工具的使用2. 植物的世界植物的结构植物的生长与变化3. 动物的世界动物的特征与分类生态系统的概念4.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形态变化物质的属性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能力。
2. 使学生掌握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3. 培养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物质性质的实验操作。
2. 教学重点:植物和动物的特征;生态系统的概念;物质性质的观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植物标本、动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放大镜、实验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思考植物生长的原因。
2. 新课导入:讲解新课内容,引导学生关注重点。
例如:讲解植物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典型例题。
例如:分析动物的特征,让学生学会分类动物。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的形态变化,并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1. 科学与探究:流程图、探究步骤、科学工具。
2. 植物的世界:植物结构图、生长周期。
3. 动物的世界:动物分类图、生态系统。
4. 物质的性质:物质变化图、属性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
调查身边的动物,分类并描述其特征。
完成物质性质实验报告。
2. 答案:植物生长过程记录: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植株。
动物分类描述: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
物质性质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植物观察活动,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
2019年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设计全册(附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2019年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设计全册(附: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学科:;任课班级:;任课教师:;2019学年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工作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本班共有65人,经过二年的科学学习,基本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主要由三个大块,第一块是“水”,分为8个课题,1.水到哪里去了2.水沸腾了3.水结冰了4.冰融化了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6.加快溶解7.混合与分离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第二块是“空气”1.课感受空气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3.压缩空气4.空气有质量吗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6.我们来做“热气球”7.风的成因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第三块是“天气”1.我们关心天气2.认识气温计3.测量气温4.测量降水量5.观测风6.观察云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三、教学措施:开展生动的实验科技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树立安全意识。
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四、潜能生培养措施: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结合科学课的特点。
潜能生主要表现在:1、对学科知识无学习兴趣;2、无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差;3、缺乏合作意识;4、实践能力不足。
2019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含教学反思

2019年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第一单元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蒸发现象,并知道水蒸气是一种真实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物质。
2.经历水蒸发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体会水蒸气的形成与水有密切的关系,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水蒸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它的形成和水有关系。
【教学准备】水、玻璃片、透明塑料杯、塑料薄膜、湿布、棉签、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1.教师用棉签在黑板前面的玻璃上写上“水”字,提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2.学生汇报:过一会儿,“水”字渐渐不见了。
3.教师提问:生活中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4.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提问学生:水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6.学生观察现象,并根据经验做出解释。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过程。
(2)学生参照随堂学的第2题,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过程。
一是实验中如何确保实验的公平性;二是从哪些方面展开细致认真的观察。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教师展示水蒸发的教学课件,并提问:1号杯和2号杯中水的多少发生了什么变化?2号杯上的塑料膜在实验前后有什么变化?(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3天后,1号杯比2号杯中的水少了许多,而且2号杯的塑料膜上出现了小水珠。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认识到水蒸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
(1)教师提出问题:塑料膜上出现的小水珠是怎么来的?(2)学生进一步完成培养皿扣在湿土上出现小水珠的实验,观察塑料膜上水珠形成的过程。
(3)学生说一说杯中的水与塑料膜上的水珠的关系。
(4)总结,教师告诉学生“水蒸气”这一物质。
2.认识到水蒸气与水是同一种物质。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课题:观察树木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树木,学生能够掌握“看”、“摸”、“闻”、“听”等观察方法,并初步学会使用简单工具研究事物。
2.通过观察树木,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研究的乐趣,领悟自然界的美妙。
3.通过观察树木,学生能够了解树木的有关特征。
教学重难点:1.通过各种方法观察树木,并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拓印树皮观察树干,并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2.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3.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具学具:皮尺、放大镜、实物树木、拓印纸等。
教学流程:一、引言教师介绍树木的生长环境,并让学生回答校园里的哪些植物最为熟悉。
二、看照片教师展示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描述出这棵树的特点。
三、回忆中教师让学生回忆起自己曾经看到过的树木,并与照片上的梧桐树进行比较。
四、观察真正的树木教师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制定好观察树木的个人计划,并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
五、总结教师总结观察树木所获得的信息与发现,并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木。
板书:观察树木的方法观察记录一棵树树的整体形态和器官树生长的环境和生存需要客观记录观察到的现象,继续关注树木变化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教学重点:了解蜗牛的基本特征和行为反应,研究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细节描绘。
教学难点:学生对蜗牛的观察和描绘能力。
教具学具:放大镜、蜗牛模型、简图纸、彩色笔。
教学流程:一、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蜗牛,询问学生对蜗牛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二、探究1.教师出示蜗牛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蜗牛的外形和特征。
2.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蜗牛模型的细节,并用简图纸画出蜗牛的外形。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触角伸缩和身体躲进壳内的反应,让学生模拟触角伸缩和身体躲进壳内的动作。
4.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蜗牛在爬行过程中留下的粘液痕迹,并描述蜗牛爬行的方式和腹足的细波浪状运动。
最新版2019秋季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版2019秋季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第一章:认识科学第一节:科学是什么?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的定义和内容。
2.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概念的讲解和理解。
教学难点科学的定义和科学方法的讲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与学生互动问答,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们对科学有什么了解呢?”学生:“科学就是发明新东西的。
”教师:“很好,科学确实与创新密切相关。
那么,科学具体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
”学生:“好的,老师。
”二、科学的定义与内容教师:“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规律的一门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
它通过实验、观察、比较等方法,总结经验,发现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
科学的范围很广,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
同学们,你们听明白了吗?”学生:“明白了,科学就是研究规律的。
”三、科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教师:“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科学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了解自然界的奥秘。
其次,科学可以推动技术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
最后,科学还可以提高人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进步提供动力。
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吗?”学生:“科学真厉害,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也可以改善生活。
”四、总结和小结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科学的定义和内容,还了解了科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用心地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老师,我们会努力的!”五、课后作业1.复习和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写一篇小结。
2.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思考其中的规律。
板书设计:科学的定义和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材内容进行设计。
教学内容包括:1. 第一章:我们身边的科学1.1 感受科学1.2 玩中探究1.3 做个小小科学家2.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2.1 生物的特征2.2 植物的生长2.3 动物的适应性3. 第三章:物体的运动与力3.1 物体的运动3.2 力的作用3.3 机械的应用4. 第四章:光与影4.1 光的传播4.2 影子的形成4.3 眼睛与视觉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培养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特征的理解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原理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兴趣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模型力的作用演示器材、光学实验器材录音机、投影仪等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单彩笔、剪刀、胶水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或生活现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践情景进行例题讲解。
3. 随堂练习:设计富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6. 课后拓展:布置相关作业,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探究。
六、板书设计1. 采用图表、关键词等形式,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2. 注重逻辑性,突出重点、难点。
3.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易于学生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一章: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第二章: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拍照记录,描述其变化。
第三章:制作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演示力的作用。
第四章:观察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画图描述。
2. 答案:第一章:观察记录表。
第二章:植物生长过程的照片和描述。
教科版2019科学三年级上教案

教科版2019科学三年级上教案一、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形成科学概念。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共包括以下单元: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
重点: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形成科学概念。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教具:放大镜、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多媒体资源:投影仪、电脑、教学软件等。
五、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前知,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策略: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提问、实物展示等方式,导入新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传授新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基础知识。
巩固练习:通过练习、小测验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
归纳小结:通过总结、讨论等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小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七、评价与反馈设计评价策略:采用观察、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为学生提供反馈:通过批改作业、个别辅导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
八、作业布置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观察周围的植物和动物,记录观察结果。
设计一个小实验,探究材料的性质或特点。
收集关于水和空气的资料,了解它们的重要性。
阅读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科普文章或书籍。
与家长一起进行一次家庭科学实验活动。
完成一份关于本单元学习的小报或海报。
准备下一堂课的学习用品和资料。
九、教师自我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学生的参与度如何?学生在哪些方面表现出色?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强?教学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向同事或领导请教吗?下一步教学计划是什么?需要调整教学策略或方法吗?需要提前准备哪些资源和材料?。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章《我们的身体》:认识身体的各个部位,了解它们的作用。
2. 第二章《动物和植物》:学习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3. 第三章《生活中的科学》: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4. 第四章《空气和水》:了解空气和水的特性,学习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5. 第五章《力和运动》:学习力的概念,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6. 第六章《声音和光》:探究声音和光的传播规律,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提高科学素养。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如力、声音、光等。
2.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实物模型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实践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作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醒目地展示教学内容。
2. 内容:简洁明了地呈现教学重点和难点。
3. 结构:合理布局,层次分明。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动物和三种植物,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举例说明空气和水在生活中的应用。
(3)画出力的示意图,并解释力的作用。
2. 答案:(1)略。
(2)略。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鼓励进行科学探究。
组织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宽知识面。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是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是小学科学课程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案将以全册内容为基础,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介绍和分析。
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和丰富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科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一单元《生物世界》主要介绍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植物和动物,观察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类思维。
同时,可以开展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第二单元《物质的状态和变化》重点介绍了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转变。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真实的物质变化过程,如水的沸腾、冰的熔化等,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思考。
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各种物质状态变化时的现象,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加深他们对物质状态和变化的理解。
第三单元《水的重要性和利用》介绍了水的重要性以及水的利用。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查学生家庭的用水情况,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有限性,培养他们节约用水的意识。
同时,可以开展节约用水的实践活动,如制作节水器具、观察水质净化等,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水资源的认识。
第四单元《物体的形状和结构》主要介绍了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对物体性能的影响。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了解它们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工程设计活动,让他们尝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培养他们的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单元《光的传播和阻挡》重点介绍了光的传播和阻挡。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引发学生对光的传播规律的思考。
可以让学生观察光的衍射、折射等现象,并进行小实验,增加学生对光传播规律的实际体验,加深他们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第六单元《声音的传播和变化》介绍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我们的身体》:认识人体的主要器官,了解它们的功能。
2. 第2章《动物与植物》:学习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区分不同类型的动植物。
3. 第3章《天气与气候》:了解天气变化,认识基本气象现象。
4. 第4章《电与磁》:探索电和磁的基本性质,学习简单电路和磁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与磁章节的电路连接和磁现象的理解。
2. 教学重点:人体的器官功能、动植物分类、天气变化及电与磁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践情景,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写出章节名称。
2. 内容:用不同颜色粉笔,列出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知识点。
3. 图表:绘制相关结构图、示意图,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动物,分别描述它们的特点。
(2)画出简单电路图,并解释电路的工作原理。
(3)描述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答案:(1)略(2)略(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相关阅读材料,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探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2. 教学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6. 板书设计的内容与图表;7. 作业设计的题目与答案;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生命的世界动物和植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2. 空气的奥秘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成分和作用3. 水的奇妙水的形态水的循环4. 力与运动力的效应简单机械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分类方法。
2. 使学生了解空气和水的存在形态、性质及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力与运动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空气和水的性质、力的作用。
2. 教学重点:动植物特征、简单机械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卡片、实验工具、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生物,引导学生关注动植物特征。
通过吹气球、倾倒水等生活实例,引出空气和水的性质。
设计简单的力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2. 例题讲解分析动植物特征,进行生物分类。
解释空气和水的性质,探讨其作用。
介绍简单机械的原理和运用。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学习卡片。
进行生物分类、空气和水性质、力学实验的实践操作。
4. 课堂小结对学生进行提问,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生命的世界:动植物特征、生物分类。
2. 空气的奥秘:空气存在、成分和作用。
3. 水的奇妙:水形态、水循环。
4. 力与运动:力的效应、简单机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动植物的特征有哪些?举例说明。
空气和水有哪些性质?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简单机械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工作的?2. 答案:动植物的特征:如动物会动、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等。
空气性质:无色无味、占据空间;水性质:液态、固态、气态。
简单机械:如杠杆、轮轴等,利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进行工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分析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知识点进行巩固。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生物。
设计实验,探索空气和水的更多性质。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发现力的作用和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颜色课时一: 我喜欢的颜色-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说出自己喜欢的颜色并运用句型表达自己的喜好。
- 教学重点: 喜欢的颜色的表达和句型运用。
- 教学准备: 卡片、彩色笔、图片等。
-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多种颜色的卡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颜色,并进行简单的问答训练。
- 研究新词汇: 教师出示图片和单词卡片,帮助学生研究并记忆与颜色相关的词汇。
- 句型练: 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表达自己喜欢的颜色。
- 拓展活动: 制作彩色海报,让学生展示自己喜欢的颜色。
- 小结: 教师总结本课研究内容,并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家长与孩子一起讨论喜欢的颜色。
课时二: 大自然的颜色-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观察大自然中的颜色并进行简单的描述。
- 教学重点: 大自然中的颜色观察和简单描述。
- 教学准备: 彩色图片、小动物标本等。
- 教学过程:- 复导入: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并通过问题提醒学生大自然中的颜色。
- 观察讨论: 教师出示多张大自然的彩色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颜色。
- 探索实验: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活动,在自然环境中观察颜色的变化。
- 小结巩固: 教师总结研究内容,培养学生对大自然颜色的敏感度。
- 拓展延伸: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一篇短文,描述大自然中的颜色。
第二单元: 生活中的数字课时一: 数字的认识-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认识0-9的数字,并了解数字的用途。
- 教学重点: 数字1-9的认识和用途。
- 教学准备: 卡片、数字图案等。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使用卡片出示数字1-9,引导学生认识并读出数字。
- 数字游戏: 教师设计数字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加深对数字的认识。
- 数字用途: 教师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 练巩固: 学生个别练、小组活动等,巩固对数字的认识和用途。
2019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材料》单元解读:本单元学生将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它为三年级学生 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在对材料展开的研究中,学生们将 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从对物体一个特征的注意转换成几个特征 的同时注意。学习运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比较材料间的相同和不同,学习根据物理 性质给物品分类,并提高对材料特性的描述水平。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
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4 小结
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
《水和空气》单元解读:本单元是本套教材引入“实验”这一科学探究方法 的开始。收集资料,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在这一单元中首次明确提出来的, 是学生正式学习这些方法的开始。本单元的有些活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 定的难度,如往瓶中打人和抽出空气的实验、空气重量的测量、往足球中充气、 观察注射器上的刻度及收集资料等。
本册教材的整体设计有三个核心概念: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动、植物); 物 体和材料的特性(材料);地球物质的特性(水和空气)。 科学探究是一个综合 的过程,年级高低,探究的水平有高低。本册教材侧重的技能:观察、描述、记 录、简单实验、测量、维恩图比较、分类、交流和表达等。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我和我的朋友了解自己的特点,认识朋友的长处和不足。
学会与人相处,尊重他人。
2. 植物的世界认识常见的植物及其特点。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3. 动物的家园认识常见的动物及其特点。
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4. 大自然的力量认识大自然中的各种力量。
了解力量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2. 使学生认识常见的植物和动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生长过程。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环境,学会保护动植物。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和动物的特点及生长过程。
自然界中的各种力量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重点:学会与人相处,尊重他人。
了解动植物的特点,关注环境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和动物图片。
模型、标本等。
2. 学具:彩色笔、画纸。
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和朋友的优点和不足。
出示植物和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例题讲解:以植物的生长过程为例,讲解植物的特点及生长条件。
以动物的生活习性为例,讲解动物的特点及生活环境。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自己喜欢的植物和动物,并标注特点。
小组合作,调查了解自然界中的力量,并记录下来。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如何与他人相处,关爱动植物。
六、板书设计1. 我和我的朋友:优点:善良、友善、乐于助人不足:自私、任性、斤斤计较2. 植物的世界:特点:光合作用、生长周期生长过程:种子、发芽、生长、结果3. 动物的家园:特点:生活习性、适应环境生活环境:水域、陆地、空中4. 大自然的力量:风力、水力、太阳能影响:生活、环境、资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和我的朋友”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和朋友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画出自己喜欢的植物和动物,并标注它们的特点。
2. 答案:短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描述与朋友的相处之道。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水第1课时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点】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
【教学难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1、试着解释下面的现象,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展示图片)2、水变成什么物质跑到空气里去了?教师点拨: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3、教师小结蒸发是水从液体变成气体的现象。
(展示示意图)4、活动体验(1)请做以下这些活动,体验湿手变干的时间是否一样?①手心向下,手背向上②对一只手吹气③甩动一只手(2)活动手册(3)教师小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二、探索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教师点拨:①水洼的水会变干涸②煮食物时,锅里的水越来越少③晾干衣服④吹干湿发……三、模拟实验1、用实验证明我们的解释。
2、工具与材料两杯水、橡皮筋、保鲜膜、透明塑料盒、白板笔3、实验(1)(1)实验过程①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
②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
③另一个不盖。
④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
⑤2-3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2)注意事项①为什么要放到通风和向阳的地方?②为什么要把其中一个杯口封住?(3)研讨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教师点拨:封口水杯里的水基本没少,因为水蒸发后没有跑到空气里去;开口水杯里的水少了,因为水蒸发后跑到空气里去了。
依据是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
4、实验(2)(1)实验过程①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②放置一段时间③观察盒中变化(2)研讨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教师点拨:在透明塑料盒上看到了小水滴,它们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
2020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0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0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内容编写。
具体章节包括: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第二章《动物的生活与适应》,第三章《空气与我们的生活》,第四章《水的世界》,第五章《地球上的变化》,第六章《星空探索》。
详细内容涵盖:1. 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光合作用等;2. 动物的分类、生活习性、适应环境的方式;3. 空气的成分、作用、污染及保护;4. 水的形态、循环、用途及保护;5. 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地形地貌、气候等;6. 星星、太阳、月亮等天体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动物、空气、水、地球及星空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的能力;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适应性、空气与水的污染与保护、地球与星空的探索;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动物标本,实验器材,地球仪,星空图等;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工具,画图材料,学习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新课导入:讲解新课内容,引导学生学习;3. 例题讲解:针对重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六、板书设计1. 醒目、简洁;2. 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3. 形式:图文并茂,简洁明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2)调查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方式;(3)分析空气和水污染的原因,提出保护措施;(4)绘制地球仪,标注重要的地形地貌;(5)观察星空,记录星星的位置和特点。
2020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教案附板书+教学反思

2020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教案附板书+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科学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册内容主要包括:生物与非生物、观察与探究、水、天气与气候、简单的机械、植物的生长和变化等。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和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学会简单的分类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分类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
2.分类方法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分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物、分类卡片等。
2.学具:观察记录本、实验材料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我们的周围都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
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明确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3. 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分类卡片,学生分组进行分类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类方法和心得。
然后,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回答,总结分类方法的应用。
5. 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和非生物?它们有什么特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6.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及分类方法。
2019-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上教案集

四、交流观察的内容
1.交流: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评一评,哪一个最好?
2.小组讨论:
你观察了什么树?它生长在什么地方?有些什么特征?
3.学生交流:
4.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五、总结、课后延伸
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
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自学 P6 上的观察记录,(1)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2)要按观察的顺序
来记录。(3)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师:我们所写的观察记录必须是真实的,记录的方法也可以多种多样
三、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树木并做好记录
1.每组选择一棵树作为观察对象
2.比一比,哪一组观察到的内容最多,记录的最好?
教重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难点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 教具
学具
准备 图片
校园中的大树、皮尺、放大镜、观察记录纸。
教学流程
基础设计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 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 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 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 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 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 的大树吗?在真正的大树前看到过的情况比图片上的发现是多还是少?为什么会多呢?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 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如果现在去一颗树底下,你想观察树的什么?怎么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6、小组讨论:看看你们小组会想出多少种观察的内容和方法? 7、学生小组交流:哪个组先上来说说,其他同学听听是否可行,有没有建议或补充, 对他们进行帮助。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 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 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 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 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 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 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 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板书 我看到了什么 设计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2019——2020上学期) -最新

XXX小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师:XXX2019年9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教师:XXX本册教材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性的、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整合。
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
为让学生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发展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做计划如下:一、学生现状分析本学期我任教三年级(8)班。
这些学生是新课改后的学生,视野虽然比较开阔,但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听课的技巧相对不如课改前的学生。
课堂上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
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我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把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落实到科学教学中去,使科学教学进入到一个走进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本册书24课。
从知识方面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水:(1---8)课,以‘‘学生对水已有的认知"为线索,通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分布、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了解水的三态、认识水中物体的沉浮、进行水的多少的比较、认识水的压力等各种探究活动,层层展开,逐步推进,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了解、认识水的特点。
2、空气:(9.-16)课,了解空气在哪里,空气的成分,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
4、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科学方法:观察(看、闻、摸、听)
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2、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3、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核心价值观:观察是有目的的,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价值观。
一、植物
2019-2020 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上教案集
二、动物
⒈寻访小动物
⒉蜗牛(一)
(一)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科学词汇:生命体
(二)过程与方法:
教
1、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
进行。
学
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3、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重、 难点
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难点:用观察的方法来具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 相同与不同,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 准备
教具 大树挂图、照片等
学具 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 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果实、拓印树皮、拾树叶等,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在笔记中。
3.画简图方法:
在远处先观察整棵树的形状,并把它画下来。
观察 P5 上的“不同形状的树”,并要求学生把树的形状画在 P5 上的记录夹中。
4.拓印树皮方法:
阅读 P6 上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
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5.学写观察笔记:
自学 P6 上的观察记录,(1)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2)要按观察的顺序
来记录。(3)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师:我们所写的观察记录必须是真实的,记录的方法也可以多种多样
三、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树木并做好记录
1.每组选择一棵树作为观察对象
2.比一比,哪一组观察到的内容最多,记录的最好?
说明与提醒 观察时老师要做好组织工 作,加强引导。
教学流程
一、引入
师:我们美丽的校园中有许许多多树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到校园里观察树木吧。
二、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1.明确任务。
师:每位学生都要亲身去观察一棵树,那如何来观察呢?
2.学生介绍观察方法。
(先思考后汇报)
师: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主要的方法有:画简图、测量、闻气味、看
四、交流观察的内容
1.交流: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评一评,哪一个最好?
2.小组讨论:
你观察了什么树?它生长在什么地方?有些什么特征?
3.学生交流:
4.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五、总结、课后延伸
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
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
方法:眼睛看,耳朵听,鼻子嗅……
观察:有目的,有顺序地看
(一)科学概念:
1.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 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2.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教
科学词汇:树冠、树干、树根
(二)过程和方法 学
1.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2.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目 3.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科学方法:观察方法、 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重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难点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 教具
学具
准备 图片
校园中的大树、皮尺、放大镜、观察记录纸。
教学流程
基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计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 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 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 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 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 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 的大树吗?在真正的大树前看到过的情况比图片上的发现是多还是少?为什么会多呢?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 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如果现在去一颗树底下,你想观察树的什么?怎么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6、小组讨论:看看你们小组会想出多少种观察的内容和方法? 7、学生小组交流:哪个组先上来说说,其他同学听听是否可行,有没有建议或补充, 对他们进行帮助。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 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 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 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 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 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 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 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板书 我看到了什么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