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6a1a82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90.png)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常见的安全标志2. 我国的气候特点3.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4. 动物的生命周期5. 水的性质与用途6. 空气的力量7.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8. 光的反射与折射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3.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环境、珍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气候特点、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声音与光的传播等概念。
2. 教学重点:安全标志的认识、水的性质与用途、空气的力量、声音与光的产生与传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安全标志卡片、气候图、植物生长模型、动物生命周期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放大镜、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观察校园内的安全标志,引发学生对安全知识的关注。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章节内容,结合图片、实例进行生动讲解。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富有挑战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 知识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列出每个章节的知识点,便于学生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出你在校园内看到的安全标志,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2)描述我国的一种气候特点,并分析其对生活的影响。
(3)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
(4)画出一种动物的生命周期图。
(5)实验:探究水的性质与用途。
(6)实验:感受空气的力量。
(7)思考:声音和光是如何传播的?答案:(1)如:禁止通行、当心触电等,作用:保障师生安全。
(2)如:四季分明,影响: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3)如:种子发芽、植物开花等。
(4)如:蝴蝶的生命周期:卵→幼虫→蛹→成虫。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课件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66ded38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98.png)
。
观 察 水 葫 芦 和 金 鱼 藻
剖开水葫芦观察
问题:水葫芦怎么能浮在水面上呢?
剖开水葫芦: 1、把水葫芦用刀切开; 2、注意使用刀子的安全; 3、记录在观察记录本。
。
• 。 水葫芦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 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 水葫芦的特点
•.
水葫芦的特点:生长在水中,叶柄膨大 有气囊,能浮在水面上; 有根、茎、叶等器官; 生长条件需要水、阳光、空气等。 会繁殖后代,会死亡;
寿命短,是草本植物。
大树特点:
生长在土壤中; 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 比较高大、茎粗、比较硬; 有根、茎、叶,花、结果和种子;
多年生、寿命长,是木本植物。
大树和小草的维恩图
大树
小草
生长在土壤中, 需要阳光、水分, 空气
比较高大、茎粗、 比较硬,
有根、茎、叶,有 的会开花、结果和 种子,
生长在土壤中, 需要阳光、水分, 空气
练习
1、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者这样
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2、观察一棵树的顺序是: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观察的基本方法:看、听、摸、闻、问、量等 4、在大树前我看到:树根、树干、树枝、树叶、树冠。
还看到过:树瘤、果实、小动物、鸟巢、小草、藤蔓 …… 5、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 6、树的器官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个部分
{ 植物按茎分
木本植物
草本植物
树的器官: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小草有根、茎、叶、花、果实吗? 小草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你觉得小草和大树有什么不同?
小草特点:生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 水分,比较矮小,茎细、比较软,有 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 种子,寿命短,是草本植物。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513d7e28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a7.png)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材内容进行设计。
教学内容包括:1. 第一章:我们身边的科学1.1 感受科学1.2 玩中探究1.3 做个小小科学家2.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2.1 生物的特征2.2 植物的生长2.3 动物的适应性3. 第三章:物体的运动与力3.1 物体的运动3.2 力的作用3.3 机械的应用4. 第四章:光与影4.1 光的传播4.2 影子的形成4.3 眼睛与视觉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培养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特征的理解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原理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兴趣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模型力的作用演示器材、光学实验器材录音机、投影仪等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单彩笔、剪刀、胶水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或生活现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践情景进行例题讲解。
3. 随堂练习:设计富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6. 课后拓展:布置相关作业,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探究。
六、板书设计1. 采用图表、关键词等形式,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2. 注重逻辑性,突出重点、难点。
3.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易于学生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一章: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第二章: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拍照记录,描述其变化。
第三章:制作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演示力的作用。
第四章:观察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画图描述。
2. 答案:第一章:观察记录表。
第二章:植物生长过程的照片和描述。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8ead025b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81.png)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章《我们的身体》:认识身体的各个部位,了解它们的作用。
2. 第二章《动物和植物》:学习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3. 第三章《生活中的科学》: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4. 第四章《空气和水》:了解空气和水的特性,学习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5. 第五章《力和运动》:学习力的概念,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6. 第六章《声音和光》:探究声音和光的传播规律,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提高科学素养。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如力、声音、光等。
2.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实物模型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实践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作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醒目地展示教学内容。
2. 内容:简洁明了地呈现教学重点和难点。
3. 结构:合理布局,层次分明。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动物和三种植物,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举例说明空气和水在生活中的应用。
(3)画出力的示意图,并解释力的作用。
2. 答案:(1)略。
(2)略。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鼓励进行科学探究。
组织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宽知识面。
【科学】三年级上学期教科版科学复习大纲
![【科学】三年级上学期教科版科学复习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73aad6a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cf.png)
【科学】三年级上学期教科版科学复习大
纲
知识点一:生物多样性
- 了解不同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 掌握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 理解物种和栖息地的关系
知识点二:物质的属性和变化
- 理解物质的三态和相变规律
- 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 了解物质的混合和分离方法
知识点三:力和机械
- 理解力的作用和测量
- 掌握简单机械的结构和原理
- 了解杠杆和轮轴的应用
知识点四:天体与地球
-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 掌握太阳、月亮和星星的基本特征
- 理解四季交替的原因和表现
知识点五:生活中的能源
- 掌握常见能源的种类和应用
- 了解能源的转换和利用
- 理解能源的重要性和节约方法
知识点六:环境保护
- 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掌握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方法
- 了解环境污染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知识点七:科学观察和实验
- 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 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 理解科学实验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以上为三年级上学期教科版科学复习大纲,内容涵盖了生物多
样性、物质的属性和变化、力和机械、天体与地球、生活中的能源、
环境保护以及科学观察和实验等七个知识点。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复习掌握这些基本科学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新2023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
![最新2023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https://img.taocdn.com/s3/m/717b9baf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7a.png)
最新2023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教学目标- 了解声音的特点和来源- 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与反射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和PPT- 实验材料:弹簧、纸板、铃铛等- 学生实验报告纸和铅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有趣的声音,如动物叫声或乐器音乐,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和关注。
2. 引入新知:使用课件和图片,介绍声音的特点和来源,如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不同物体产生的声音有不同的音调。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首先用弹簧拨动,听听产生的声音;然后用纸板的一端贴在墙上,敲击纸板的另一端,观察声音的传播和反射情况。
4. 实验总结:让学生回到座位上,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并记录在实验报告纸上。
随后,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和思考问题。
5. 概念解释:使用PPT或黑板,讲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包括空气振动传播、固体传导和液体传输。
6. 练与巩固:利用课本上相关练,让学生巩固掌握所学知识。
7. 教学拓展:带领学生思考其他与声音相关的问题,如声音的频率和音量与人类听觉的关系。
8. 课堂小结:通过问答或口头回顾,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的研究成果。
课后作业1. 完成相关练册上的练题。
2. 自己收集一些有趣的声音,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观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通过实验,理解了声音的传播和反射。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表现积极。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实验环节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致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准确观察和总结实验结果。
三上科学教科版教案(3篇)
![三上科学教科版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662adb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99.png)
课时:2课时年级:三年级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掌握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1. 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2. 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教学难点:1. 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2. 掌握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出示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植物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植物生长的了解。
二、新课1. 教师讲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包括种子发芽、生根、长叶、开花、结果等阶段。
2. 学生通过观看植物生长视频,加深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
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观察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四、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和必要条件。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
第二课时一、复习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和必要条件。
二、新课1. 教师讲解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包括阳光、水分、空气、土壤、温度等。
2.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了解不同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三、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让植物更好地生长。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四、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实验操作情况。
2. 实验结果: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3. 学习心得:通过学生的课堂分享和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植物生长知识的掌握程度。
1. 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了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和必要条件。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02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知识点+练习)
![202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知识点+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702f9f4c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6e.png)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主要内容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这个过程叫蒸发。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肉眼不可见。
(3)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会流动,无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4)水有三态:液态、固态、气态。
第2课《水沸腾了》(1)水沸腾时,水的温度接近100℃。
(2)水在沸腾中,发生蒸发,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
(3)水沸腾时,水中有气泡从下往上升,气泡由小变大,最后在水面破裂。
(4)酒精灯火焰自外而内可以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
第3课《水结冰了》(1)当环境温度低于0摄氏度(℃),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3)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4)冰是固体状态,具有固定的形状,不会流动,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第4课《冰融化了》(1)当环境温度高于0摄氏度时,冰开始融化。
由固体状态变成液体状态。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3)冰融化后变成水,体积变小。
(4)水、冰、水蒸气三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只是状态发生改变,三者是同一种物质。
第5课《谁能溶解多少物质》(1)像糖、盐这样的可以均匀分散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
而沙子、食用油则不能溶解在水中。
(2)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3)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
第6课《加快溶解》(1)可以用搅拌、加热和捣碎的方法,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2)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都要不变。
第7课《混合与分离》(1)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通过过滤的方法可以分离水和不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过滤实验我们需要用到:烧杯、玻璃棒、漏斗、过滤纸、铁架台等实验材料。
(3)通过蒸发的方法可以将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ab24815c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6e.png)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1.水到哪里去了【教材简析】本课是单元起始课,本课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本课的重点学生通过观察“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这类现象,思考“水到哪里去了”,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在此过程中丰富对水的感性认识,并借助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
【学情分析】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之一,水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学习时,对水已经进行了一些学习和观察。
虽然水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但如何将学生对水的零散的、生活化的认知向科学概念转化呢?这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实验,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认识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水的蒸发现象,比较、分析、归纳出水和水蒸气的异同。
探究实践:能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对比实验,对水的蒸发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
态度责任:在探究实验中,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培养对水深入研讨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观察“水到哪里去了”并解释观点难点:理解水蒸气的特点并能区分“水蒸气”与“白汽”【教学准备】教师:湿布、一杯水、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
学生: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棉签、一片保鲜膜、一根橡皮筋【教学过程】一、湿布写“水”,回顾水的特点。
(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1.出示一杯清水,并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字,提问: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颜色、气味、形态……)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观察一杯水导入,让学生复习旧知,展现前概念,以“水”字的消失激发兴趣,聚焦本课研究主题。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2bb9c883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ac.png)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我们的身体》:认识人体的主要器官,了解它们的功能。
2. 第2章《动物与植物》:学习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区分不同类型的动植物。
3. 第3章《天气与气候》:了解天气变化,认识基本气象现象。
4. 第4章《电与磁》:探索电和磁的基本性质,学习简单电路和磁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与磁章节的电路连接和磁现象的理解。
2. 教学重点:人体的器官功能、动植物分类、天气变化及电与磁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践情景,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写出章节名称。
2. 内容:用不同颜色粉笔,列出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知识点。
3. 图表:绘制相关结构图、示意图,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动物,分别描述它们的特点。
(2)画出简单电路图,并解释电路的工作原理。
(3)描述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答案:(1)略(2)略(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相关阅读材料,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探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2. 教学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6. 板书设计的内容与图表;7. 作业设计的题目与答案;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ffddea5a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d0.png)
教科版三上科学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水》1.水是一种液体, 没有固定的形状, 但有一定的体积。
水蒸气是气态的水, 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存在于空气之中。
冰是一种固态的水, 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冬季的雪也是固态的冰。
2.测量水温的方法: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 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在液面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3、水沸腾的温度是100℃, 沸腾过程中水温保持在100℃不变。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会大大增加。
4.使用酒精灯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 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 不能用嘴吹。
加热后的烧杯、三脚架在想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很烫, 不能用手触摸。
5.水温在0℃或0℃以下, 水就会结冰, 体积增大。
同样, 当温度上升到0℃以上, 冰就会融化成水, 体积减少。
6.固态的冰、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气, 是水的三种存在形态, 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
在一定条件下, 冰、水、水蒸气可以互相转化。
7、能够溶解于水中的物质有很多, 如白糖、红糖、食盐、小苏打、碱、味精等, 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 通过对比实验, 我们知道在同样多的水中, 食盐比小苏打溶解的要多。
8、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 我们常用的方法有搅拌、加热、碾碎。
9、食盐和沙混合在一起, 我们利用水, 通过过滤和蒸发的方法能将食盐与沙分离。
10、与水一样, 生活中很多物质的大小、形状、颜色改变后, 还是原来的物质。
11、生活中大部分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 乒乓球中的空气受热膨胀会把乒乓球顶回原形。
12.在碎冰里加盐是为了制造更低的温度。
第二单元《空气》1 、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占据一定空间, 有质量, 可以流动。
空气是由微粒组成的, 能被压缩和扩张。
压缩的空气会有弹性。
2.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 就形成风。
3、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 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科版5篇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科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ed4ac58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8e.png)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科版5篇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科版1 活动目的1.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做小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一些科学现象。
2.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3.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1.木偶台、木偶小兔、兔妈妈。
2.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投影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有关幻灯片、磁带。
活动过程一、教师木偶表演,提出尝试问题教师以兔妈妈带小兔出去玩,忽然天下雨了,小兔问妈妈:“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故事情景导放课题,提出问题:“小朋友,你知道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吗?”二、小朋友做小实验(幼儿第一次尝试,分组活动)1.幼儿点燃酒精灯,把水加热。
2.教师提出尝试问题: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3.小结:水热了就会有水蒸气,许多水蒸气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4.讨论:你平时看到过“蒸发”现象吗?(发散性思维)三、观察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幼儿第二次尝试,集中活动)1.请你摸一下,玻璃片是冷的还是热的?2.倒热水在杯里,问:杯子里冒出来的是什么?(水蒸气)3.把玻璃片盖在茶杯上,会出现什么?为什么玻璃片上会有小水珠?得出实验结果:水蒸气遇冷就会变成小水珠。
四、放幻灯(通过直观教学,重点理解“为什么会下雨”的科学现象)1.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又像一个厅怪的炉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阳一晒,都变成了水蒸气,这么多的水蒸气都到哪里去了呢?2.请小朋友听一个有趣的故事《小水滴旅行记》(结合幻灯)3.请小朋友把“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小秘密告诉兔妈妈和小兔。
五、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1.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好处。
2.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危害。
3.总结幼儿讲的雨的好处的危害,教育幼儿从小学知识、学本领,长大当下名科学家,要让雨为人类做更多的好事。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科版2 一、活动目标:1、经过引导幼儿自我动手做实验,从而明白两种颜色加在一齐会变成别的颜色,初步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观察本事。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d21cbc34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72.png)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1第一单元水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渍不见了,是因为水变成了(水蒸气)。
第二课《水沸腾了》1.(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2.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
3.水在加热过程中,观察到的变化有(刚开始水温不断升高,杯底会产生气泡,水面会看到热气,容器内壁出现大量的小水珠)等。
第三课《水结冰了》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会结冰。
2.水结冰后体积(增大),占据了更大的空间,所以冰块(浮在)水面上。
3.实验时,往烧杯里的碎冰加食盐,从而(降低温度),使试管里的冰更容易结冰。
第四课《冰融化了》1.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的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3.用吸管对着冰块某个部分吹热气,被吹的部分会被(融化),甚至会将冰块吹穿。
4.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
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1.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没有(沉淀)。
2.许多物质能在水中溶解,比如(小苏打、味精、食盐、白糖、红糖)等。
3.一般情况下,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50毫升的水大约可以溶解食盐(18)克,溶解小苏打(5)克。
第六课《加快溶解》1.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2.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第七课《混合与分离》1.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把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和水分离出来,可以用(蒸发)的方法。
3.把一杯浓盐水放在阳光下,让杯里的水(蒸发),已经溶解的食盐会被(分离)出来。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优秀9篇】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0a872426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a1.png)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优秀9篇】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1【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让学生认识空气能占有空间这一科学观点。
2、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的确占有空间;用对照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察看;在科学事实的基础长进行展望和解说,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记录。
3、感情、态度、价值观:经过实验培育与别人合作的优异习惯,形成尊敬事实、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
【教课要点】让学生经过自己着手实验研究发现空气是占有空间的。
【教课难点】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的确占有空间,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长进行展望和解说。
【教课方法与手段】合作研究、实验法、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的确占有空间,空气占有空间的多少是能够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长进行展望和解说。
【教课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1 个玻璃瓶、1 个玻璃杯、2 个注射器、4 根吸管、纸巾2 张、1 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课过程】一、空气占有空间1. 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指引学生思虑:瓶中的水为何会上涨呢?假如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涨吗?2. 出示资料,用这些资料可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涨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3. 联想平常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资料该怎样使用?4. 知道学生疏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察看并思虑: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假如橡皮泥没有完整塞住瓶口,水能上涨吗?是什么原由让水上涨的?假如停止吹入空气,水还可以上涨吗?假如想让瓶中的水不停上涨,你们的方法是什么?5. 分组实验达成后,沟通。
要点解说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1. 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展望: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润,为何?2. 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虑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备掉下来。
3. 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虑。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0a18ad60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dd.png)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我们身边的科学2. 动物和植物3. 空气和水4. 常见材料5. 力与运动6. 光和影子7. 声音8. 健康生活详细内容包括:科学探究方法、观察描述动物和植物、空气和水的性质、材料的分类和特性、力的作用、光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和健康生活习惯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思维。
2. 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动物、植物、空气、水、材料、力、光、声音等常见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光的传播、声音的产生等。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动物和植物、空气和水的性质、材料的分类和特性、力的作用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物展示、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教材内容,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6. 课堂反馈: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解答疑问。
六、板书设计1. 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2. 重点知识: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便于学生记忆。
3. 结构清晰:分模块展示,逻辑性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动物和植物,描述它们的特点。
(2)实验:比较空气和水的性质。
(3)调查: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及其用途。
(4)制作:一个简单的力作用实验。
(5)思考:光和影子、声音的产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实践任务,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创新能力。
如:观察星空、制作小乐器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科学探究方法2. 教学目标中的创新能力培养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中的重点知识突出6. 作业设计中的思考题和拓展延伸一、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探究方法是本教案的核心,应重点关注。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报告:三年级上册全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报告:三年级上册全](https://img.taocdn.com/s3/m/d8789d45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db.png)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报告:三年级上册全实验一:测量物体的长度实验目的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研究如何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实验材料- 尺子- 不同物体(例如铅笔、书、橡皮擦)实验步骤1. 选择一个物体,例如一支铅笔。
2. 使用尺子将铅笔的长度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来。
3. 重复以上步骤,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实验结果- 铅笔的长度为10厘米。
- 书的长度为20厘米。
- 橡皮擦的长度为5厘米。
实验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并且了解到不同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来表示。
实验二:浮力实验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力现象,并了解浮力的原理。
实验材料- 盆子或水槽- 不同物体(例如塑料球、铁块、木块)- 水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盆子或水槽,并装满水。
2. 将塑料球放入水中观察其浮力现象。
3. 将铁块放入水中观察其浮力现象。
4. 将木块放入水中观察其浮力现象。
实验结果- 塑料球浮在水面上,没有完全沉入水中。
- 铁块沉入水中,没有浮在水面上。
- 木块浮在水面上,只有一部分沉入水中。
实验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物体在水中的浮力现象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密度较小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密度较大的物体会沉入水中。
实验三:植物的生长实验实验目的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并了解植物的基本需求。
实验材料- 豆子或其他种子- 盆子或花盆- 泥土- 水实验步骤1. 在盆子或花盆中放入适量的泥土。
2. 将豆子或其他种子种植在泥土中。
3. 每天给植物浇适量的水。
4. 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 种子在几天后开始发芽。
- 发芽后的植物逐渐长高,出现叶子和茎。
实验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到植物需要土壤、水和阳光才能生长。
种子发芽后,植物会逐渐长高,并产生叶子和茎。
以上是三年级上册的科学实验报告,每个实验都简单易懂,没有法律复杂性的问题。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重点整理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重点整理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f312ea1c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2f.png)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重点整理完整版单元一:树和树的变化- 树的特征:高大,树干粗壮,长有分支和叶子- 树的用途:提供氧气,为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用来建造房屋和制作家具等- 树的种类:常绿树和落叶树- 树的变化:四季变化,春季发芽,夏季茂盛,秋季叶子变黄掉落,冬季进入休眠状态单元二:生活和生命- 生活的规律:生活有规律的变化,吃饭、睡觉、上学、玩耍等- 生物的特点:有生命,能呼吸、生长、繁殖,感受外界环境- 动物的特点:有机体,多种类,有感觉和运动,各有特点和性- 植物的特点:没有感觉,不能运动,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根据环境变化生长和繁殖单元三:水和空气- 水的特点:液态,适合生物生存和生长,能溶解物质,能流动,能沉浮- 水的用途:生物饮用,洗涤清洁,种植农作物,发电等- 空气的组成: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组成,能呼吸,保持温度平衡- 空气的运动:风是空气的运动,可以传播种子、带来气味,吹走垃圾等单元四:地球和太阳- 地球的特点:蓝色的水球,有陆地和海洋,有大气层保护- 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自转导致昼夜交替,公转导致四季变化- 太阳的特点:是一颗恒星,为地球提供光线和热量,是生命存在的基础- 日食和月食:日食是太阳被地球遮挡,月食是月亮被地球遮挡单元五:天气和季节- 天气的变化:晴天、阴天、多云、雨天、雪天等- 四季的变化: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温度、天气、植物和动物都发生变化- 气温的测量: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摄氏度和华氏度- 雨量的测量:用雨量计测量降水量,单位是毫米、厘米或英寸单元六:物体的特性- 物体的质量:物体所包含的物质的多少,用砝码秤或电子秤测量- 物体的形状:物体外形的特点,可以是圆形、方形、长方形等- 物体的颜色:物体外表的颜色,可以是红色、蓝色、绿色等- 物体的材质:物体的组成材料,可以是金属、塑料、木材等单元七:制作玩具- 制作玩具的材料:纸、木、塑料等- 制作玩具的过程:设计、选材、加工、装饰等- 制作玩具的原则:安全、耐用、美观等- 制作玩具的作用:娱乐、教育、发展动手能力等以上是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的重点整理。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7aff3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fb.png)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我和我的朋友了解自己的特点,认识朋友的长处和不足。
学会与人相处,尊重他人。
2. 植物的世界认识常见的植物及其特点。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3. 动物的家园认识常见的动物及其特点。
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4. 大自然的力量认识大自然中的各种力量。
了解力量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2. 使学生认识常见的植物和动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生长过程。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环境,学会保护动植物。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和动物的特点及生长过程。
自然界中的各种力量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重点:学会与人相处,尊重他人。
了解动植物的特点,关注环境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和动物图片。
模型、标本等。
2. 学具:彩色笔、画纸。
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和朋友的优点和不足。
出示植物和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例题讲解:以植物的生长过程为例,讲解植物的特点及生长条件。
以动物的生活习性为例,讲解动物的特点及生活环境。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自己喜欢的植物和动物,并标注特点。
小组合作,调查了解自然界中的力量,并记录下来。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如何与他人相处,关爱动植物。
六、板书设计1. 我和我的朋友:优点:善良、友善、乐于助人不足:自私、任性、斤斤计较2. 植物的世界:特点:光合作用、生长周期生长过程:种子、发芽、生长、结果3. 动物的家园:特点:生活习性、适应环境生活环境:水域、陆地、空中4. 大自然的力量:风力、水力、太阳能影响:生活、环境、资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和我的朋友”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和朋友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画出自己喜欢的植物和动物,并标注它们的特点。
2. 答案:短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描述与朋友的相处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科学“生命世界”内容常见问题解答参考丽水市莲都区大洋路学校陈建秋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生命世界”内容目录问题分类提示:第一部分:植物(24问);第二部分:动物(18问);第三部分:我们人体;(6问)第四部分:其他综合(11问)。
第一部分:植物1、植物怎样分类?答: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通过种子繁殖的植物,被称为种子植物;另一类是通过孢子繁殖的植物,称为孢子植物。
种子植物又可以分成两大类,即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不足800种,被子植物则多达20多万种。
2、水生植物有哪几类?答:水生植物一般分成三个类型,如金鱼藻全株沉没于水中,叫做沉水植物;水葫芦、浮萍的植株叶片漂浮于水面,叫浮水植物;水花生、莲等植株的一部分挺出水面,称之为挺水植物。
3、植物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有哪些?答:植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空间和营养。
每个植物个体有特定的生存需要,如特定的环境,一定的阳光和水分。
4、植物的根怎样分类?答:根据根的发生部位的不同,植物的根分为定根和不定根两大类。
定根:凡是从植物体固定部位上生出的根,都叫定根。
包括主根和侧根两种。
主根:种子萌发时,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这种由胚根直接长成的根叫做主根。
侧根:主根生长到一定长度时,在主根上长出的各级大小分支,叫做侧根。
不定根:凡是发生在主根和侧根之外,也就是着生位置不定的根,都叫做不定根。
如玉米茎上生出的根,秋海棠的叶和落地生根的叶上生出的根,榕树茎上生出的根都属于不定根。
5、植物的根系有哪两类?一棵植物全部根的总和叫做根系。
根系分为两大类:直根系:一些植物的主根明显粗长,并且垂直向下生长;各级侧根的长短和粗细明显小于主根,并且斜着向四周生长,这种主根和侧根具有明显区别的根系叫做直根系。
大豆、棉花、油菜、黄麻、杨树等绝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根系都属于直根系。
须根系:一些植物的主根不发达,生出以后不久就停止生长,另由胚轴和茎基部的节上长出许多粗细相近的不定根,这种主要由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叫须根系。
6、怎样确定采集到的植物是种子植物呢?答:最根本的当然是检查一下它有没有种子。
但是种子植物并非一年四季都能产生种子,看不到种子并不等于不会结种子,因此,在没有看到种子的情况下,大致上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决定:①凡是乔木、灌木、藤本植物可以说几乎都是种子植物;②不管植株的大小、高矮,凡是能开花的,无论花色鲜艳与否都是种子植物;③凡是能结果实的都是种子植物;④具有网状叶脉或平行叶脉的植物,基本上都是种子植物。
7、常见的叶有哪些形状?答:叶片的形状叫叶形。
叶的形态特征主要表现在叶片的大小和形状。
叶的形状多种多样,有针形(松)、扇形(银杏)、卵形(马齿览)、椭圆形(杜鹃)、披针形(柳)、心形(紫荆)、线形(小麦)、管形(葱)、马褂形(鹅掌楸),等等。
叶的形状特征可以作为鉴别植物的一个依据。
凤仙花的叶子是披针型。
8、植物的叶由哪些部分组成?答:一片完全的叶由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组成。
叶柄位于叶片基部,并与茎相连。
托叶位于叶柄和茎的相连接处,通常细小,早落,因此我们看到的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
桃、苹果的叶是由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组成叫做完全叶。
圆叶牵牛、银杏和枫树的叶,只有叶片和叶柄,没有托叶;如丁香的叶没有托叶,莴苣的叶没有托叶和叶柄,这样的叶叫做不完全叶。
9、植物的叶有哪些变态?各有什么作用?答:有些植物叶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在本质上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叫做叶的变态。
仙人掌的全部叶子变为刺状,以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环境中生活;酸枣、洋槐的托叶变成坚硬的刺,起着保护作用。
豌豆复叶顶端几片小叶变为卷须,攀缘在其他物体上,补偿了茎杆细弱,支持力不足的弱点。
洋葱是由一层层的鳞叶组成。
玉米雌花序外面的苞叶、向日葵花序外边的总苞,具有保护幼小花和花序的作用。
10、常见的叶脉分几种?各有什么特点?答:常见的叶脉有网状脉、平行脉和叉状脉三种。
网状脉有明显的主脉,并向两侧产生许多侧脉,各侧脉之间,又一再分支,形成细脉,组成渔网似的网状脉。
网状脉中仅有一条明显主脉的称做羽状网脉,如桃、李、女贞、油菜等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叶。
有多条主脉从叶的基部分出的称做掌状网脉,如蓖麻、向日葵、悬铃木等。
平行脉是各条叶脉呈平行排列,单子叶植物中最常见。
平行方式有直出(如小麦、水稻、玉米)、侧出(如芭蕉、香蕉)、辐射(如棕榈、蒲葵)、弧状(如车前、铃兰)等。
叉状脉是各脉成二叉状,是比较原始的类型,如银杏和一些蕨类植物的叶脉。
凤仙花的叶脉属于羽状网脉。
11、植物茎上的芽都会长成枝和叶吗?答:芽有许多种类,按将来发育成什么分,可分为叶芽、花芽、混合芽。
而花芽长大发言成花,不是长成枝和叶。
12、植物的根、茎、叶各有什么用?叶和茎是植物的地上部分。
叶子通过光合作用,为植物制造养分,并把这些营养物质传递给茎。
茎连接叶和根,负责输送水分和营养。
根是植物的地下部分。
庞大的根系不断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同时支撑着整个植物体。
13、植物的茎有什么特征?答:植物的茎主要特征有:①有节和节间。
②有芽。
③节上有叶或变态叶。
14、植物的茎怎样分类?答:①按质地分:木质茎和草质茎。
②按生长状况分:直立茎、攀援茎、缠绕茎、匍匐茎。
15、藕、马铃薯、荸荠、洋葱、甘薯的食用部分都是茎吗?答:是的。
藕属于根状茎,马铃薯属于块茎,荸荠、芋属于球茎,洋葱、百合和蒜属于鳞茎。
甘薯属于块根。
16、雄蕊由哪几部分组成?答:各类植物中,雄蕊的数目及形态特征较为稳定,常可做为植物分类和鉴定的依据。
每一个雄蕊,通常由花药和着生它的一个细的花丝组成。
花药中有花粉。
17、雌蕊由哪几部分组成?答:雌蕊通常由柱头、花柱和子房三部分组成。
子房里有胚珠,将来发育成果实。
18、果实一般分几部分?怎样分类?答:果实一般包括果皮和种子两部分。
果实种类繁多,分类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根据成熟果实的果皮是脱水干燥无汁,还是肥厚多汁而分为干果与肉果。
如苹果、黄瓜是肉果;小麦、板栗是干果。
19、种子的结构分几个部分?答:种子一般由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组成。
种皮:种皮包被在种子的外表,具保护胚与胚乳的功能。
胚:胚是种子中的最主要部分,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通常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四部分组成。
胚芽能够发育成茎和叶;胚根能够发育成根;胚轴能够发育成连接茎和根的部分。
胚乳:胚乳中贮藏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供种子萌发和幼苗早期生长时利用。
20、孢子植物有哪几类?答:通过孢子繁殖的植物统称为孢子植物。
主要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21、油菜花结构有什么特点?答: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
油菜花有4个萼片,4个花瓣,6个雄蕊和1个雌蕊。
22、十字花科植物有什么特点?答:十字花科的植物属于草本植物。
它们的叶在茎上大多以互生的方式排列,少数是对生,没有托叶。
花是两性花,辐射对称,常排成总状花序;花有4个萼片,4个花瓣,花瓣呈十字排列,基部常成爪状;花托上有蜜腺,常与萼片对生;雄蕊6个,4长2短,分离或结合成对;子房上位,胚珠多数。
长角果或短角果,2瓣开裂,少数不开裂。
种子无胚乳,子叶弯曲或呈折叠状。
我们常见的十字花科植物有油菜、卷心菜、大白菜、青菜、大头菜、芥菜、萝卜等。
23、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哪些?答:常见的传播方式有自体传播、动物传播、风传播、水传播等。
自体传播如油菜的果实,动物传播如苍耳、番茄、野葡萄的果实,风传播如蒲公英种子,水传播如椰子的果实。
24、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料是从哪里来的?答:风仙花出土时长有的第一对叶片是由种子的子叶发育来的;第二对和以后的叶子是由叶芽发育来的,称为真叶。
种子萌发时需要的养料来自于种子中的子叶所储存的养料,真叶出现以前,幼苗生长所需的养料依然主要来自于子叶。
绿色的茎和浅绿色的子叶,也可进行微弱的光合作用,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
等到真叶长出后,植物所需要的养料主要是真叶通过光合作用来提供的。
第二部分:动物1、动物分哪几个门?答:动物分为九个门:原生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脊索动物门。
2、昆虫有什么特征?答:昆虫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体躯三段头胸腹,2对翅膀6只足;1对触角头上生,骨骼包在体外部;一生形态多变化,遍布全球旺家族。
”3、什么叫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答:昆虫由卵经幼虫发育到成虫所经过的一系列变化称为变态。
有蛹期为全变态,完全变态昆虫经历四期:卵、幼虫、蛹和成虫。
否则为不完全变态。
不完全变态的昆虫整个生活史有三个期:卵、若虫和成虫。
4、蚕身体分几部分?有几对足?各有什么作用?答:蚕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部分,共8对足,其中三对胸足,四对腹足,一对尾足。
蚕胸部的3对足能够把持桑叶帮助进食,腹部的4对足能够使身体前进,腹部最后的1对尾足可以和腹足附着在物体上,使身体的前半部分抬起来,进行各种活动。
5、怎样区别蚕蛾的雌雄?答:雄蚕蛾身体较小,腹部较瘦,触角稍大,爬动较快,翅膀可以飞快地振动并且飞行;雌蚕蛾身体较大,腹部极度膨大,但触角稍小,爬动慢,几乎无飞行能力。
还可以观察它们的外生殖器:有产卵瓣的是雌蛾,有阳茎的是雄蛾。
6、蚕蛹和蚕蛾的各部分名称叫什么?7、蚕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答:蚕身两侧黑色的小点称为气门(也叫气孔)。
气门和蚕体内的气管相连,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进出口,主要作用是呼吸。
蚕的体温会随着周围气温的高低而变化的。
周围的气温一变,它就借开关气门的方法来调节体温,让身体的体温适应周围的温度。
由于蚕的体温比人的体温低,因此,人用手摸蚕就觉得它身上总是凉的。
8、蚕卵的颜色、大小和形状?答:蚕卵近似圆形,看上去很像小米粒,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
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黄色的,经1-2天变成淡红、浅褐,再经3-4天变成灰绿或紫黑色,以后不再发生变化。
在仔细观察中,能有另外的发现,比如蚕卵的中心处是凹下去的等。
可能会发现有黄色的卵,那可能是未受精的卵,是不会孵出小蚕来的。
9、蜗牛有几对触角?各有什么作用?答:蜗牛的触角有两对,生长在头部,上面一对比较长,下面一对比较短。
长触角的顶部有眼睛,蜗牛通常利用长触角来分辨方向。
短触角具有嗅觉和味觉的功能。
10、蜗牛怎样爬行的?为什么爬过的地方有一条透明的痕迹?答:蜗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
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足,这种足叫腹足。
腹足中有足腺,能够分泌黏液,使腹足经常保持湿润,避免爬行时受到损伤,从而留下黏液痕迹。
11、蜗牛分雌雄吗?它是怎样繁殖后代的?答:蜗牛没有雌雄的区别。
一只蜗牛同时具备雌雄功能。
但是也要与另一只蜗牛进行交配,才能产卵。
交配后的一个月左右,蜗牛就会产卵。
蜗牛找到落叶堆积的地方后,开始用头和脚挖起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