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实验活动设计

合集下载

大象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空气占据空间

大象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空气占据空间

大象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空气占据空间一、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是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第1课。

通过一年级《空气》单元找空气、观察空气的活动,学生已经认识了我们周围有空气,空气存在于很多物体中,知道了空气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再来认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既是以前空气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又是对空气性质的新的认识,本课内容还会成为空气的用途、空气的流动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基础。

二、教学目标1.本课的探究活动,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

2.通过空气占据空间内容的研究,学生初步学会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初步具有根据事实进行猜想的科学能力,初步养成认真细致、独立思考的科学学习习惯。

3.通过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合作研究的快乐。

三、教学重难点1.能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合理的猜想。

2.通过分析实验现象,能够明确空气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并充满各处。

四、教学准备材料准备:气球、空塑料瓶、锥子、水槽、水、纸团、透明玻璃杯、去底且盖子扎孔的空塑料瓶、乒乓球。

活动场地:教室。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探探、究究、奇奇、妙妙听说大家要来上科学课,送给大家几样礼物托老师带了过来。

我们来看看都有什么?师:这杯呢?这杯呢?这个呢?这个呢?生:花生,绿豆,大米,空的。

这个杯子到底是不是空的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开始这节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知师:我们先来一个吹气球比赛,看哪组气球吹得大。

由每一组的第一位同学作为参赛选手,由我来做裁判。

一会由我说开始和结束。

记住吹完一定要紧紧地捏住。

做好准备了吗?生:准备好了。

师:好,开始。

学生活动。

师:我看每个同学都吹得很大,吹起来是不是很容易,现在我们来增加难度,请拿出一号瓶,我们再来一次比赛。

还是每一组的第一位同学作为参赛选手。

其他同学要注意观察。

开始。

学生活动。

师:吹起来了么?生:吹起来一点点。

第四单元跨学科实践活动3水质检测及自制净水器设计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第四单元跨学科实践活动3水质检测及自制净水器设计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跨学科实践活动3 制作模型并展示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项目针对人类饮水安全、水的净化问题而设计,属于化学与健康、资源领域的作品制作类实践活动。

该项目涉及“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学习主题中基本化学实验技能,关注“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学习主题中健康部分的内容,促进学生发展变化观,进一步发展“系统与模型"跨学科大概念。

【学情分析】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接触过沉淀、过滤等物质分离方法。

但不了解更多物质分离方式,不太清楚物质分离的原理缺乏对已学知识分类、归纳、综合、推理的能力和思维意识;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思维能力,但思维方式的层次不高,学习方式较被动但缺少科学探究与实践的体验,对产品设计无从下手;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对产品的研发制作缺少理论知识和设计能力。

学生节水意识不强,对爱护水资源的具体实践措施认识片面单一。

爱护水资源的认识停留在书本,不能主动践行节约用水。

【教学目标】1.通过查阅书籍和资料,了解水净化的流程,知道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有吸附、沉降、过滤、蒸馏等;通过对净化后的水质进行检测,获得实验证据,形成一定的证据推理能力;2.在制作便携式净水器过程中,综合运用化学、技术、工程及跨学科知识,并对自制净水器进行评价、改进和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敢于质疑、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3.通过该项目的学习,初步认识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环境的关系,树立爱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在制作便携式净水器过程中,综合运用化学、技术、工程及跨学科知识,并对自制净水器进行评价、改进和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敢于质疑、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难点】在制作便携式净水器过程中,综合运用化学、技术、工程及跨学科知识,并对自制净水器进行评价、改进和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敢于质疑、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四单元 《运动和力的关系》整体教学设计-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四单元  《运动和力的关系》整体教学设计-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关系》整体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2.3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1.2.4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了解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单元教材概述本单元是质点的动力学内容,是在前面三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可以确定物体位置、速度的变化,控制物体的运动。

牛顿运动定律对直线运动、曲线运动都适用,为便于学生学习,本单元只讨论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问题。

在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在曲线运动中的应用。

本单元先阐述牛顿第一定律,提到了在牛顿之前对力学研究的大能,特别是在伽利略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牛顿第一定律,它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力学基础。

牛顿第一定律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基本的物理概念:力和惯性。

本单元在描述牛顿第二定律前设置了一个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让学生初步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基础,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是定量的规律,新教材在介绍了力学单位制和国际单位制后,通过用牛顿运动定律讨论两类基本问题,深化学生对定律的理解。

最后利用了牛顿第二定律研究了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本单元内容教学内容:《4.1 牛顿第一定律》本节内容分析并说明在牛顿之前,特别是在伽利略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牛顿第一定律,明确指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力学的基石。

牛顿第一定律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基本的物理概念:力和惯性。

《4.2 实验:研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本节内容通过实验初步让学生了解牛顿第二定律;《4.3 牛顿第二定律》本节内容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定量规律的学习;《4.4 力学单位制》本节内容介绍了单位制和国际单位制;《4.5 牛顿定律的应用》本节内容学习了利用牛顿定律讨论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4.6 超重和失重》本节内容通过对生活实际中的超重、失重现象进行分析,进一步加深了解牛顿第二定律;【注意事项】1. 物理学的基石——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 实验活动2《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 实验活动2《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实验活动2《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当前中学生对水的认识多停留在日常生活层面,对水的化学组成和变化过程了解不够深入。

他们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但实际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在化学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上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较为模糊,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分析来深化对水的组成和变化的理解。

此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他们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设计思路《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教材以水的化学性质为核心,通过电解水实验等实践活动,系统地介绍了水的组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材内容设计科学合理,既注重理论知识的阐述,又强调实验操作的技能培养。

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新颖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同时,教材还融入了环保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体而言,该教材是一本适合中学生学习的、具有很强实用性和启发性的教材。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能够了解水的化学组成(H₂O),掌握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比例;通过实验观察水的物理变化(如蒸发、凝结)和化学变化(如电解水);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科学原理。

科学思维: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科学探究:理解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的概念。

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水的组成元素。

五、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水的电解过程,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1. 导入新课(约5分钟)情境创设:通过展示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如降雨、蒸发、河流流动等)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的来源和变化。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四季的变化及其影响。

2. 掌握太阳高度对天气的影响。

3. 研究气温对人和物体的影响。

4. 了解动植物对四季变化的适应。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太阳高度对天气的影响。

2. 研究气温对人和物体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 天气与太阳高度- 研究天气与太阳高度的关系。

- 观察太阳的位置与天气的变化。

2. 气温与人、物体- 研究气温对人和物体的影响。

- 了解低温和高温对人体和物体的影响。

3. 动植物与四季变化- 了解动植物对四季变化的适应。

- 探究不同季节下植物的生长状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四季变化的兴趣。

2. 天气与太阳高度的关系:- 师生共同观察太阳的位置,并讨论不同太阳高度对天气的影响。

- 进行天气预报活动,根据太阳高度预测当天的天气。

3. 气温与人、物体:- 分组讨论不同气温下的感受和影响。

- 进行温度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物体的变化。

4. 动植物与四季变化:- 分小组调查不同季节下植物的生长状态,整理数据并展示。

- 学生自由发挥,设计适应不同季节的动植物。

五、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反应。

2. 分组展示的内容,包括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准确性。

3. 课堂参与度和讨论的质量。

六、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调查当地的气象现象,了解更多与天气相关的知识。

2. 带领学生设计更复杂的实验,进一步探究气温对物体的影响。

3. 组织户外活动,观察自然界中动植物对四季变化的适应。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身观察和实践,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了四季变化及其影响。

学生们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展示出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可以进一步在拓展延伸中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度理解能力。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实验活动2 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实验活动2 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
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
文字表达式: 水 通电 氢气+氧气
【注意事项】 ①实验前应检查装置气密性,同时保证装置不漏水。 ②检验气体时缓慢转动活塞,使气体慢慢放出。 ③为了便于观察,可在水中加入红色素(不发生反应)
【问题与交流】
1.水在通电时发生了什么变化?生成了哪几种物质? 水在通电时发生了分解反应,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2.哪些证据可以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氢气的燃烧和水的分解两个反应都可以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氢气的燃烧:氢气+氧气 点燃 水 水的分解:水 通电 氢气+氧气 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因此两个反应都能证明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随堂训练
【实验步骤】 知识点2.水的分解
①在电解器玻璃管中加满水(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溶液或氢氧化 钠溶液),用导线连接电解器与电源。 ②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两个电极附近和玻璃管内发生的变化,记 录实验现象。 ③切断上述装置中的电源,用燃着的木条分别在两个玻璃管尖嘴 口检验反应中产生的气体。
【实验装置】
【实验结论】 水通电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且生成的氢气和
实验活动2 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
实验目的
1.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的变化,进一步认识分解反应。 3.进一步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实验用品】 水的电解器、烧杯、直流电源、铁架台(带铁圈和滴定
夹)、酒精灯、导线、木条、火柴。
蒸馏水、硫酸钠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步骤】 知识点1.水的生成
1.用如图所示装置电解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该实验说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水中可加入少量硫酸钠或氢氧化 钠溶液以增强导电性 C.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M导管口处,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与技术第四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与技术第四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与技术第四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 了解科学与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掌握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科学与技术2. 科学与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3. 科学与技术的原理和工具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出科学与技术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5分钟)- 通过图片、实物等方式介绍科学与技术的定义和区别。

- 运用简单的语言解释科学与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视、电话、汽车等。

3. 实践活动(20分钟)- 分组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科学与技术产品或现象。

- 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讨论并总结科学与技术的原理和工具。

4. 总结归纳(10分钟)- 学生汇报实践活动的结果,并进行简单的总结归纳。

5. 拓展延伸(10分钟)- 通过视频、图片等展示更多科学与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的兴趣。

四、教学评估- 课堂观察评估:- 学生的参与程度- 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的理解程度- 实践活动报告评估:- 学生对科学与技术原理的理解- 学生对科学与技术应用的掌握程度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科学与技术的概念、应用和原理。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对科学与技术的理解和应用有了初步的掌握。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实践活动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更多生活与科学与技术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力。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全面完整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全面完整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全面完整版)(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全面完整版资料,欢迎下载)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乐山市县街小学安琥【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摩擦力的秘密》一、实验名称: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二、实验设计思路:通过本实验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当物体的接触面的状态不同时产生的摩擦力也不同。

因此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大小也可以以改变物体接触面的不同状态开始。

使物体接触面变光滑和变粗糙,通过测量小车的运动(平行拉动和下降运动)形成数据,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到当接触面不同的时物体之间的摩擦力也会不同,物体运动的状态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认识改变接触面的状态,可以增大或减小物体间的摩擦力。

三、实验目标: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改变物体的接触面状况,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四、实验器具小车,木板,测力计,砂纸,尺子,书五、实验操作:小组活动一:探究如何减小摩擦力材料:小车、一面光滑一面粗糙的木板(在木板一面粘上粗砂纸)操作指南:把小车翻过来,连接上测力计,在木板的中间画上一条线,固定小车和测力计,拖动木板,让翻过来的小车分别在光滑板表面上,粗糙的表面上拖动,匀速拖到白线时读测力计的数字,并记录,再把小车放正(轮子朝下)再做一做。

相同的条件:小车测力计不同的条件:光滑的表面粗糙的表面小车的正反面实验结论:1、接触面越粗糙,拉动小车所用的力越大,(摩擦力越大)2、接触面越光滑,拉动小车所用的力越小,(摩擦力越小)3、接触面能滚动时,所用的拉力更小(滚动摩擦时摩擦力更小)小组活动二:改变小车的状况探究摩擦力。

(滚动摩擦与滑动摩擦的比较)材料:小车、斜面。

操作指南:搭一个斜面,第一次让小车轮子朝上沿着斜面滑下去,第二次让小车轮子朝下沿着斜面滚下去,比较两次小车行驶的速度,说明什么道理?相同的条件:斜面高度、长度不同的条件:小车的正、反面实验结论:小车轮子朝上滑动摩擦力要比轮子朝下滚动时要大得多、因此摩擦力越大小车向下速度越慢,摩擦力越小小车向下速度越快。

科学实验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四单元

科学实验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四单元

科学实验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四单元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四单元科学实验一直是科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四单元是关于“科学实验”的课程。

在这个学习单元内,学生将了解科学实验的意义和方法,并通过实验来探究科学知识。

本文将介绍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四单元的重要内容及其意义。

一、本单元的主要内容1.了解科学实验的意义在本单元中,学生将通过学习科学实验的意义,了解为什么要进行科学实验。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科学实验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能够解决的问题等方面,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科学实验的意义。

同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来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2.了解科学实验的方法在本单元中,学生将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进行设计、记录数据和分析结果等方式,来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在本单元中,学生将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例如热水蒸发实验、焦点测试实验、水的密度实验等。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将进一步了解科学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掌握科学实验基本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理解实验的结果在本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如何理解实验的结果。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不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实验结果。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来促进学生们在实验结果方面的积极交流。

二、本单元的教学意义1.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在本单元中,学生将通过实验来探究科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通过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尝试解释实验结果等活动,学生的科学思维将得到很好地锻炼和提高。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本单元中,学生将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

通过亲身操作实验,学生将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实验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实验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实验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的实验主题可能是“物质的变化”。

以下是可能在这个单元中进行的实验示例:
1. 化学反应实验:这个实验可能涉及将两种不同的化学物质混合在一起,观察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并产生新的物质。

例如,将醋(醋酸)和苏打(碳酸氢钠)混合,会产生气泡并形成醋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2. 铁生锈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学生们可以观察铁暴露在空气中时如何生锈,并了解这个过程是化学反应的结果,其中铁与氧气和水反应形成铁氧化物。

3. 火山模型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可以观察到当"火山"爆发时,不同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

他们可以使用醋、小苏打和红色食品色素来模拟这个过程。

4. 水的循环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学生们可以观察到水是如何通过蒸发和冷凝变成雨、雪和其他形式的。

他们可以使用灯泡或热水来模拟蒸发过程,并使用冷凝管来模拟冷凝过程。

以上实验都需要教师进行安全指导,确保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并理解每个步骤的目的和原理。

此外,学生们需要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并在实验结束后进行讨论和总结。

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第四单元 科学与生活。探究生活中的圆 晋科版

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第四单元 科学与生活。探究生活中的圆 晋科版

第四单元科学与生活。

探究生活中的圆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圆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认识“圆”;学习实验的一般步骤与方法,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通过收集与整理、实践与交流等活动,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第一课时
活动一
1、研究准备
说出几何王国里自己认识的图形并提出问题。

2、参考主题,自主设计研究方案。

3、探秘生活中的圆。

研究实施,讨论课本有关问题。

填写40页研究方案。

第二课时
活动二
1、走进圆的世界
认识圆的性质
探寻圆的特征
2、寻找生活中的圆
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3、如何整理文字性的资料,自学课本42页。

第三课时活动三
1、非“圆”不可
探究井盖为何设计成圆形的?
进行实验、结论
2、解读树干形状中隐藏的生物密码
3、奇思妙想巧用“圆”
4、自学46页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
5、总结与反思
汇报与展示
评价与反思,填写评价表。

初中化学教案第四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第四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第四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以及氧气的性质。

2. 学会使用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2. 氧气的性质3. 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4.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方法,氧气的性质。

2. 教学难点: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操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单元学习的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提问学生氧气的含量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空气中氧气的性质及其含量对生物体的影响。

2. 学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介绍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以及氧气的性质,如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

3. 介绍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注意事项。

4.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

5. 实验结果分析: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氧气含量测定方法的了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

2.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安全操作,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第四单元 变色的水果教学设计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第四单元 变色的水果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变色的水果活动一:我看水果变颜色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观察并描述蔬果的颜色变化,发展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图画做记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和感受一星期的排列顺序,发展数理逻辑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用图画做记录教学难点:学习观察并描述蔬果的颜色变化,发展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1、提前把未成熟的香蕉、芒果和蕃茄放进神秘袋;把成熟的香蕉、芒果和蕃茄放进另一个神秘袋。

2、提前把未成熟的芒果和成熟的芒果分别切成小块。

课时安排:3课时第 1课时教学时间:活动过程:形式:小组1.请学生轮流把手伸进神秘袋摸一摸,猜猜袋中放了哪三种蔬果。

2.出示神秘袋中的蔬果,请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未成熟蔬果的颜色。

3.出示另一个神秘袋,请学生逐一抽出成熟的蔬果,向幼儿提问:两个袋子里的蔬果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吃哪个袋子里的蔬果?为什么?你认为哪个袋子里的蔬果会比较好吃?为什么?4.请学生分别尝一尝未成熟的芒果和成熟的芒果,向学生提问:两种芒果的味道有什么不同?什么颜色的芒果味道甜?什么颜色的芒果味道酸?5.把未成熟的蔬果放在篮子中,请幼儿观察:几天后蔬果的颜色会有什么变化,并用图画记录下来。

教师可以在星期一开展这个活动,在以后的每一天里引导学生用图画记录蔬果颜色的变化时,标注出记录时间是几月几日星期几,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和感受一星期的排列顺序。

活动评价:能描述蔬果成熟前后的颜色变化。

能用图画做记录。

初步了解一星期的排列顺序。

活动建议:建议教师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观察记录册,请学生每天使用其中的一页画下水果颜色的变化,最后将这些记录册进行分享,看看大家的记录结果有什么变化。

第2课时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故事营造问题情境: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可爱的新朋友,她叫妮妮。

(PP)给大家讲一件有关她的有趣的事:(梗概:妮妮为让客人一来就吃上苹果,就提早洗好、削好皮、切成片摆在盘里,然后把盘子搁在客厅的茶几上,去玩了……回来后却发现苹果变颜色了)引出问题——削好的苹果又没有谁去弄脏它、破坏它,怎么会变成这样呢?(二)由猜想问题成因带出实验来由师:我们就一起来动动脑筋,想想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苹果变颜色的呢?(生举手说出各种想法)师:你们都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老师要表扬你们!但是我也不知道谁对谁错,那我们就来回忆一下,妮妮的苹果变颜色之前是怎样的?(生答)那我们也来像她那样,拿一个苹果削掉皮并切开,然后看着它到底会不会变颜色好吗?(PP显示课题:我看水果变颜色)(三)引导实验:1.讲清实验步骤师:老师手上有了一个苹果,我们应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要点:象妮妮那样洗好,削去皮,再切成一片片放在盘子里,放在桌子上。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实验报告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实验报告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第四单元健康生活实验一:制作前臂抬起的运动模型制作材料:筷子或者短木棍、橡皮筋、线绳等。

在这个运动模型中,哪一部分相当于骨、关节和肌肉呢?筷子(或短木棍)模拟骨;橡皮筋模拟肌肉;线绳用于固定“肌肉”和“木棒”,使“肌肉”附着在“骨”上。

线绳连接的部分相当于关节。

实验二:心脏运动模拟实验活动材料:烧杯、管子、吸耳球等。

活动方法:像图片上那样用吸耳球反复将水吸进,又挤出。

活动要求:这样的活动持续一分钟,数一数一分钟之内我们挤压了多少次。

感受一下一分钟之后我们的手有什么感觉。

活动交流连续挤压了一分钟之后,我们的手有什么感觉?感觉手比较酸。

在这个活动中,我们的手和吸耳球以及塑料管的作用各相当于什么器官?我们的手相当于心脏挤压的力量,吸耳球相当于我们的心脏,塑料管相当于我们全身的血管。

这个活动与心脏输送血液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是通过挤压把液体输送到其他地方。

不同之处:模拟活动输送的是水,心脏挤压输送的是血液。

模拟活动只需要活动一分钟,心脏输送血液一天24时一下子都不停。

模拟活动只是把水输送到水杯中,心脏输送血液需要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

活动结论:通过这次模拟活动,我们发现心脏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是一项非常大的工程,需要很强大的力量,而且一刻也不停息。

实验三:做接乒乓球游戏游戏材料:乒乓球、纸杯等等。

游戏方法:两人一组,一名同学扔乒乓球,另一名同学想办法用纸杯接住乒乓球。

游戏规则:每组接球10次,将球一次性接入纸杯中,并且不弹出来的算有效接球。

游戏过程:①各小组先进行反复的练习,然后展开比赛。

②画好投球线和接球线,根据练习情况确定统一的接球距离。

③学生两人一组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数一数接到球的次数。

讨论交流经过反复练习接球之后,我们的命中率是不是有所提高呢?是的,经过反复练习之后,我们接球的命中率有所提高。

在游戏的时候,增大两人之间的距离,命中率有变化吗?会有什么变化?缩小两人之间的距离呢?会有变化。

【初中化学】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整体设计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方法;3. 熟悉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及其特征;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安排及活动设计:一、引入(10分钟)1. 利用教师提供的进氧化铁与还原铝粉的演示实验,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2. 带领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反应。

二、概念讲解与示例演示(20分钟)1. 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提供几个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例子,解释方程中各个符号的含义,并引导学生理解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和平衡方法。

三、小组合作探究(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进行研究;2.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合作,调查该类型的反应原理、实验条件、产物等;3. 小组展示并分享研究结果,以图表、实验数据等形式呈现。

四、知识检测(15分钟)1. 设计一份简答或选择题试卷,考察学生对化学反应概念、方程式书写和平衡方法的理解;2.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解答试题。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案例或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寻找解决方案,并进行展示。

六、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总结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合理安排学生交流意见和教师的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疑惑,进一步加深理解。

教学评价方法: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2. 评估学生在知识检测环节的表现和答题质量;3. 分析学生在拓展延伸环节中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拓展程度;4. 了解学生在总结与反思环节中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反思能力。

注:本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变化。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电路实验教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电路实验教案

简单电路实验教案目录一、教材实验设计分析《简单电路》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由《点亮小灯泡》《导体和绝缘体》《电路暗箱》《生活中的电》四课组成,围绕简单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渐进式展开。

小学阶段的电路学习是一种基于现象的直观学习,它涉及的是最简单的电路元件及其组成的电路。

《简单电路》单元是小学阶段电学课程的起始课程,有大量的实验和学生自主探究环节,且学生初次接触电学知识,如何合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实验活动是教学设计的重点。

四年级学生对于电与电路的认识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接触过生活中的很多用电器,也可能尝试操作过用干电池做电源的电动玩具,知道用电器必须通电才能工作,开关可以控制用电器的工作,但是他们还没有形成对电路的科学认识,不清楚用电器必须形成闭合回路才能工作,不理解电路中灯泡变亮变暗背后的科学道理。

二、教材实验设计原型与不足1.实验原型活动一:利用一节电池、两根导线设计电路,点亮小灯泡活动二:加入电池盒、灯座、开关等元件设计电路,点亮小灯泡活动一和活动二我采用先引导学生设计方案画电路图,然后组装电路,验证灯泡可以亮起来的方案。

图1利用一节电池,两根导线点亮灯泡图2 加入电池盒、灯座开关,点亮灯泡2.实验不足之处在教学中发现班级有2到3组同学电路出现故障,灯泡不亮,于是引导学生查找电路故障的原因:①检查法: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完好。

(电池盒两端弹簧夹.上的导线有没有夹紧;电池等有没有连接好)②替换法:用另外的灯泡、电池、导线等来替换电路中的材料,看看小灯泡是否能亮。

③实验不足之处:查找故障比较繁琐,因为导线连接不紧密,容易出现断路。

三、创新实验1:搭建电学模块,组装简单电路1.实验原理:电学“魔”块中内置电路和磁铁,可将其吸附在黑板上,并搭建不同的电路,本实验使用电源、灯泡、开关、电阻等搭建串联电路。

使用电学“魔”块搭建简单的电路。

2.实验器材:计算机,9V电池,灯泡,电学“魔”块等。

图3电学模块装置图3.实验步骤(1)从电学“魔”块箱中取出模块:电池、灯泡、开关、电阻、导线等模块;(2)取出9V电池和灯泡,将其装如模块相应的槽内;(3)调节电阻至最大值,打开开关,并逐渐减小电阻阻值,观察灯泡亮度。

初中化学第四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第四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第四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方法,理解实验原理。

2.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1.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方法。

2. 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 实验原理的理解。

2.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集气瓶、水、红磷、白磷、木炭、澄清石灰水等。

2. 实验仪器:天平、秒表、气体收集装置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第三章《空气》的内容,让学生回顾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 提问:你们知道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如何测定吗?二、实验演示(15分钟)1. 教师演示空气中氧气的测定实验,包括红磷燃烧、白磷燃烧、木炭燃烧等方法。

2. 教师讲解实验原理,解释不同方法测定氧气的原理和优缺点。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火焰颜色、气体产生等。

三、学生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种方法进行氧气含量的测定。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燃烧时间、气体收集量等。

四、实验数据分析(10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数据。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计算氧气的含量。

3. 学生讨论不同实验方法的优缺点,总结实验经验。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实验方法和测定氧气含量的原理。

2. 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回家后,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实验数据和分析等。

2. 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空气中其他成分的测定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了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方法,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操作,防止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

第四单元主题活动二手脑并用(教学设计)苏少版二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第四单元主题活动二手脑并用(教学设计)苏少版二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第四单元主题活动二手脑并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手脑并用的概念,认识到动手操作和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2. 掌握手脑并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运用到实际活动中。

3. 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手脑并用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手脑并用的实践方法和技巧。

3. 手脑并用的应用场景和案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手脑并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手脑并用的方法应用到实际活动中,并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实物展示台等。

2. 学具:手工制作材料、科学实验器材、生活用品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新课内容讲解:讲解手脑并用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则,让学生对手脑并用有初步的了解。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手工制作、科学实验、生活技能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手脑并用2. 板书内容:(1)手脑并用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手脑并用的实践方法和技巧(3)手脑并用的应用场景和案例分析七、作业设计1. 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个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并实施。

2. 写一篇关于手脑并用的心得体会,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况,如何提高自己的手脑并用能力。

本节课通过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

第四单元教案:中学生物实验设计指南

第四单元教案:中学生物实验设计指南

第四单元教案:中学生物实验设计指南中学生物实验设计指南中生物实验,作为科学学科的一部分,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实验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

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如何设计出科学、实用、有趣的实验,并让学生在实验中尽情探索、自主创新,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决策者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以中学生物实验设计指南为主题,探讨如何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设计出高质量的实验,来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一、理论指导科学实验设计应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这样才能遵循科学原则,保证实验得出的结果是可靠和科学的。

因此,在实验设计之前,需要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相关知识,如基本的生物学原理、实验室安全规范等。

在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还需要了解实验涉及到的仪器设备、试剂物质等,有了这些信息的支撑,才能更加系统、完整地设计出实验方案。

二、实验设计过程实验设计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首先需要确定实验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

在制定实验目的时,需要考虑到是否有必要使用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对研究问题的贡献如何等因素。

接下来,需要制定实验计划,选择实验方法和装置,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确定实验样本和实验条件等。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需要考虑实验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实验可能存在的难点和技术要求等因素。

需要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阐述实验结论。

三、实验操作要点在进行实验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安全实验安全是实验操作的首要任务,要时刻注意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性,如毒性试剂、高温高压等,保持实验区域的干净、整洁和稳定。

2、实验技巧实验技巧是进行中学生物实验的基本要求,需要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试剂的制备方法,确保实验操作的准确和有效。

3、实验材料实验材料是完成实验的重要前提条件,需要选择优质的材料,以确保实验结果是真实可靠的。

四、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往往取决于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实验活动设计
致远中学汪茹
活动1: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
一、基本情况
1、科学观念:根据实验现象学会归纳总结并了解固体,液体,气体的宏观性质。

2、科学研究技能:观察记录归纳法
3、科学词汇:物态
二、材料
1、仪器:塑料瓶;乳胶管;玻璃导管;T型;夹集气瓶*4;毛玻璃*4;二氧化氮(浓硝酸+铜片);100ml量筒*1 ;100ml锥形瓶*1;125ml烧杯*1;木块*1;铁钉*1;泡沫塑料*1 载玻片*1
2、试剂:二氧化氮(浓硝酸+铜片)
三、准备活动
1、塑料瓶内压缩有空气,夹子拧紧
2、注意液体倾倒的方法
四、活动步骤
1、放开乳胶管上的夹子,注意观察现象并记录。

2、抽出分隔气体的玻璃片,观察集气瓶内发生的变化,总结气体的宏观性质。

3、用量筒取100ml清水,然后将量筒中的水全部倒入锥形瓶中;再将锥形瓶中的水全部倒入烧杯中,最后将烧杯中的水全部倒回量筒中,过程中注意观察水在每个容器中的形状,并总结。

4、讨论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案,完善活动记录表;根据设计方案探究固体性质。

五、活动记录
气体的性质
归纳
气体的性质:
液体的性质:
固体的性质:
活动2:认识粒子的大小
一、基本情况
1、科学观念:体验从宏观现象推断物质微观结构的过程。

2、科学研究技能:观察记录归纳法
3、科学词汇:粒子
二、材料
1、仪器:50ml烧杯*5;5ml/10ml针筒(可用移液枪代替);50ml烧杯/试管*3;放大镜;集气瓶*3;毛玻片*3(此处可用大试管和橡胶塞代替)
2、试剂:高锰酸钾晶体/饱和溶液;香水(醋);汽油;氧气(加热高锰酸钾,二氧化锰作催化剂);二氧化氮(浓硝酸+铜片)
三、准备活动
1、8个50ml烧杯放在桌上,编号依次为A~H,将50ml水倒入A杯中,其余烧杯内倒入45ml 水
2、认识高锰酸钾
四、活动步骤
1、观察高锰酸钾浸提的颜色
2、把适量高锰酸钾放入烧杯A中,用玻璃棒搅拌匀,观察颜色.(提醒学生玻棒搅拌的注意事项)
3用针筒(移液枪)从烧杯A内取5ml溶液注入烧杯B内,用玻璃棒搅匀,观察颜色;洗净针筒(移液枪)从烧杯B内取5ml溶液注入烧杯C内,用玻璃棒搅匀……如此重复以上操作直到烧杯H内注入从烧杯G内抽取的5ml溶液。

五、活动记录
活动3: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受压时体积的变化(Dis压强传感器)
一、基本情况
1、科学观念:体验从宏观现象推断物质微观结构的过程;
学会用粒子模型描述物质三态的性质;
2、科学研究技能:观察记录归纳法
3、科学词汇:粒子模型
二、材料
1、仪器:15~20ml针筒*1;小木塞*1(内径略小于针筒);放入一定量水的烧杯*1;胶头滴管
2、试剂:红墨水
三、准备活动
1、学会用粒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形状与体积的变化规律。

四、活动步骤
1、将10立方厘米的小木柱放入针筒内,推入活塞与木柱接触,一端与压强传感器相连,用力推活塞,观察传感器数据以及针筒体积的变化并记录。

2、将10立方厘米的水吸入针筒内,排出针筒内空,一端与压强传感器相连,用力推活塞,观察传感器数据以及针筒体积的变化并记录。

3将10立方厘米的空气吸入针筒内,一端与压强传感器相连,用力推活塞,观察传感器数据以及针筒体积的变化并记录。

4、根据测得数据,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五、活动记录
活动4:物体的沉与浮
一、基本情况
1、科学观念:体验从数据中找出一般规律,并进行总结归纳的探究过程。

2、科学研究技能:观察记录归纳法
3、科学词汇:密度
二、材料
1、仪器:质量相同的泡沫塑料;木块;金属(铁钉);橡皮泥(橡皮)各*1,体积相同的泡沫塑料;木块;金属(铁钉);橡皮泥(橡皮)各*1;一盆水
三、准备活动
1、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对物体的沉与浮提出假设;
2、事先测量8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

四、活动步骤
1、学生根据假设自行制定实验计划;
2、将学生选择的几个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检验假设是否正确。

3、观察并记录ABCDEFGH八种物质的体积与质量,根据两组数据总结规律(质量/体积)。

五、活动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