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六大城市居民食用植物油脂肪酸摄入量调查分析

合集下载

食用油调研报告

食用油调研报告

食用油调研报告食用油是我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提供了食物的口感和味道,还含有各种营养物质。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观念的转变,对食用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更好地了解市场上食用油的品质和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一次食用油调研是非常必要的。

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食用油的种类、生产工艺、市场行情和消费者的购买偏好等。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食用油的种类。

根据来源和生产工艺的不同,食用油可以分为动植物油和合成油。

动植物油是从植物或动物的种子、果实中提取得到的,如菜籽油、花生油、豆油等。

合成油是通过化学合成或工业生产得到的,如食用用油等。

在生产工艺方面,食用油可分为精炼油和非精炼油。

精炼油是经过多次高温加热、脱酸和脱脂等工艺处理后得到的,去除了油中的杂质和异味,保留了油的营养成分。

非精炼油是直接榨取而得,质地较浑浊,味道较浓郁。

食用油的市场行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

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主要销售的食用油品种有橄榄油、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等。

其中,橄榄油因其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而备受消费者青睐;大豆油则因其价格低廉和适合高温烹调的特点受到广泛关注。

此外,调研还显示,消费者在购买食用油时,更注重油的品质和健康指标。

他们倾向于选择精炼油,认为精炼油质地清澈、口感好,更符合健康饮食的概念。

而非精炼油虽然保留了一些天然成分,但由于杂质较多,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除了品质和健康指标外,价格也是消费者在购买食用油时的考虑因素之一。

调研结果显示,消费者对于食用油的价格敏感度较高,更愿意购买价格相对较低的食用油。

这也说明了市场上低价位的食用油销量较高的原因。

总结一下,食用油是我们饮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品质和消费者需求密切相关。

通过食用油调研,我们可以了解到市场上不同种类的食用油以及消费者的购买偏好,为生产和销售企业提供参考依据,以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食用油的需求。

同时,消费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用油,保证饮食的健康与营养。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脂肪酸含量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脂肪酸含量

我国食物成分表 (6th edition) 是一部权威且全面的食物成分数据库,对于研究者、营养师和相关从业人员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中,脂肪酸含量是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指标,因为脂肪酸是构成脂肪的基本单元,具有重要的营养生理学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我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中关于食物脂肪酸含量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了解。

一、数据来源《我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收录了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163个城市和郡的1134种食物的成分数据。

其数据来源于多次监测和调查,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二、脂肪酸含量的分类根据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过多摄入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和肥胖症的风险,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则对健康有益。

三、主要食物中脂肪酸含量根据《我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的数据显示,不同食物中的脂肪酸含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以常见的一些食物为例:1. 植物油类植物油中主要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和油酸等。

而不同种类的植物油中这些脂肪酸含量也有所不同,例如:大豆油中富含亚油酸,而橄榄油中则富含油酸。

值得注意的是,在植物油中也含有一定比例的饱和脂肪酸,如棕榈油中的棕榈酸。

2. 坚果和种子类坚果和种子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如核桃、杏仁等。

而其中的α-亚麻酸更是一种对健康有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3. 肉类和禽类肉类和禽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饱和脂肪酸,如谷氨酸和牛肉中所含的硬脂酸。

四、需注意的问题在使用《我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中的脂肪酸含量数据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数据的更新性:食物的成分数据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品种、生长期、生长环境等,数据需要不断更新。

2. 数据的获取:《我国食物成分表》中的数据涵盖了大量的食物种类,但仍然无法覆盖所有食物,一些特殊的食物成分数据需要在其他来源中获取。

3. 数据的解读:脂肪酸含量数据的解读需要结合食物的摄入量、饮食结构以及个体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考量。

食用油习惯调查

食用油习惯调查

他介绍说,经常被市民所忽视的,比如大豆油的脂肪酸组成中实际含有丰富的亚油酸。亚油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能够显著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预防心血管疾病,豆类磷脂有益于神经、血管、大脑的发育生长,而玉米油则不仅是必需脂肪酸和维生素E的重要来源,更能够降低血液胆固醇、降低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生率,并且没有任何副作用。
大豆油:大豆油因为质量好、成本低,因此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植物油,它含有丰富的微量营养物质,其维生素E、植物甾醇的含量都比花生油要高得多。其中,植物甾醇可以通过降低胆固醇减少心血管病的风险。对“三高”人群来说,要尽量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大豆油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富含亚油酸和α-亚麻酸,并且α-亚麻酸含量高,是大宗油料中含量最高的一种;而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生长发育与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但人体自身无法合成,必须靠食物供给。大豆油基本上不含胆固醇,对降低血小板凝聚、减少血栓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
成,必须靠食物供给。大豆油基本上不含胆固醇,对降低血小板凝聚、减少血栓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
玉米油:与豆油一样都是亚油酸型油脂,易于消化吸收,适用于各种人群。
调和油:它是由多种植物油按比例混合制成,脂肪酸配比较为科学,不同的植物油在营养上还能起到互补作用。
醇、甘油三酯等,调节血脂和预防心血管疾病。”他表示虽然膳食脂肪酸的构成比也经历了一些改变,但迄今为止,在膳食总脂肪提供的能量为30%的前提下,其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供能各占1份(即1∶1∶1),仍是世界上大多国家仍然使用、最具权威性和公认性的推荐比例值。
玉米油:与豆油一样都是亚油酸型油脂,易于消化吸收,适用于各种人群。
调和油:它是由多种植物油按比例混合制成,脂肪酸配比较为科学,不同的植物油在营养上还能起到互补作用。

中国食用油市场分析报告

中国食用油市场分析报告

中国食用油市场分析报告1. 概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中国食用油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增长趋势。

本报告通过对中国食用油市场的详细分析,旨在揭示市场的规模、发展趋势以及相关的市场机会和挑战。

2. 市场规模中国食用油市场规模庞大。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食用油市场总体规模超过了1000亿人民币。

这一数字预计在未来几年内还将继续增长。

3. 市场细分在中国食用油市场中,不同类型的食用油有着不同的市场份额。

目前,大豆油、花生油和菜籽油是中国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三种油品。

这三种食用油分别占据了市场份额的40%、30%和20%。

4. 市场需求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提高,低脂、低胆固醇和高营养价值的食用油成为市场需求的主导因素。

目前,特殊功能型食用油在市场上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5. 市场竞争中国食用油市场竞争激烈,有很多品牌和厂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

大品牌占据了市场份额的一大部分,但也有一些小品牌通过创新和差异化战略取得了一定的市场地位。

6. 市场机会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有机食用油和优质食用油的市场机会将会增加。

此外,农村地区的食用油市场潜力巨大,尚未充分开发。

7. 市场挑战尽管中国食用油市场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一项主要挑战是市场竞争激烈,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成本高。

另外,一些低质量的食用油产品也对市场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8. 市场趋势未来几年,中国食用油市场将会趋向多元化和个性化消费。

消费者对食用油品质和健康价值的要求将会更高,市场上的创新产品将会更受欢迎。

9. 未来发展在中国食用油市场日趋成熟和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企业应加强研发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同时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10. 结论食用油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中国食用油市场将面临机遇和挑战。

企业应抓住机遇,解决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居民食用油摄入状况及变化

中国居民食用油摄入状况及变化

中国居民食用油摄入状况及变化房红芸;何宇纳;于冬梅;郭齐雅;王寻;许晓丽;赵丽云【摘要】We used the data from the 2010-2012 China 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illance to analyze the status and changes of edible oil consumption in Chinese rmation on intake of edible oil was collected using the food weighted record for 3 consecutive days.Family members aged 2 years and over were interviewed.The average intake of edible oil for per day among Chinese residents was 41.8 g,including 37.lg vegetable oil and 4.7g animal oil.The intake of edible oil among urban residents was 43.0 g,and 40.8 g among rural residents.The intake of animal oil among rural residents was higher than urban residents,while the intake of animal oil for poor rural residents was the highest (9.2g).The average intake of edible oil for middle and small city residents had exceeded the big pared with 2002,the average intake of edible oil for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was essentially flat,while the proportion of animal oil fell.At present,the consumption of edible oil in Chinese residents is still on the high side,and the intake of animal oil in rural areas is relatively high.%利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中连续3d家庭食物称重记账法收集的家庭食用油消费数据,分析我国居民食用油的摄入量现状及变化.依据家庭成员的膳食能量比计算我国2岁以上居民个体食用油摄入量.我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食用油的摄入量为41.8 g,其中植物油37.1 g、动物油4.7g.城市居民食用油摄入量为43.0 g、农村居民食用油摄入量为40.8g,农村居民动物油摄入量高于城市居民,尤其是贫困农村居民的动物油摄入量最高,为9.2g.中小城市居民的平均摄入量已经超过大城市.与2002年相比,全国城乡居民食用油平均摄入量基本持平,其中动物油所占比例下降.目前,我国居民食用油的消费量仍偏高,农村居民动物油消费偏多.【期刊名称】《中国食物与营养》【年(卷),期】2017(023)002【总页数】3页(P56-58)【关键词】营养与健康监测;食用油;植物油;动物油【作者】房红芸;何宇纳;于冬梅;郭齐雅;王寻;许晓丽;赵丽云【作者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北京10005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北京10005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北京10005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北京10005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北京10005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北京10005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北京100050【正文语种】中文食用油是指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动物或者植物油脂,是人们所需脂肪和能量的重要来源,还是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主要来源,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利用,对人体健康发挥重要作用,但摄入过多会增加罹患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等慢性病的风险[1-3]。

我国市售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氯丙醇酯的污染调查

我国市售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氯丙醇酯的污染调查
0. 8 9 9。
关键 词 食 用植 物油 脂肪 酸氯 丙醇酯 气相 色谱/ 质谱 法 污 染调查
中图分 类号 : T S 2 2 7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3— 0 1 7 4 ( 2 0 1 3 ) 0 8— 0 0 2 8— 0 6
脂 肪酸 氯丙 醇酯 ( 简 称氯丙 酯 ) 是氯 丙醇 与高 级 脂 肪酸 结 合 而 形 成 的一 类 新 的 食 品 污 染 物 。早 在 1 9 8 0年 即在 酸 水 解植 物 蛋 白 ( H V P s ) 中就发 现 此 类 物质 J , 后来在山羊奶 中也分离 出 目前较为关注的
油中检出较高水平的 3一 M C P D酯 , 此后油脂类食品 中 3一M C P D酯污染 的问题 逐渐 被重视 。氯丙酯 问题
摘 要 食用油脂中的脂肪酸氯丙醇酯( 简称氨丙酯) 是近年来国际关注的新的食品污染物 , 本研 究调查 了我 国市售食 用植 物 油 中氯 丙酯 的污 染情况 。在 全 国 多个 大型连 锁超 市采 集大豆 油 、 茶籽 油 、 花 生 油等 l 1 种 共1 4 3 份食用植物油。样品经碱水解后 , 以硅藻土基质分散 固相萃取 法净化 , 样液经衍生后采用气相 色谱/ 质 谱 联 用法 ( G C / M S ) 检测, 以稳 定性 同位 素 内标 法对 3一氯 一l , 2一丙. S - 醇 酯( 3一MC P D 酯) 和 2一氯 一1 , 3一丙 二 醇酯( 2一M C P D酯 ) 进 行 定量 。调 查发现 , l l 类食 用植 物 油 中 3一MC P D 酯和 2一MC P D 酯的检 出率 分别 为
2 0 1 3年 8月 第2 8卷第 8期
中国粮油学报
J o u m ̄ o f t h e C h i n e s e Ce r e a l s a n d Oi l s As s o c i a t i o n

城市居民健康饮食调查报告

城市居民健康饮食调查报告

城市居民健康饮食调查报告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快速,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和习惯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调查旨在了解城市居民的饮食习惯、健康意识和营养摄入状况,并提出一些建议来改善他们的饮食健康。

一、调查背景城市居民的健康饮食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饮食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许多慢性疾病的增加,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城市居民的饮食状况。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通过问卷形式,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共收集了500份有效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饮食习惯、健康意识和营养摄入情况等。

三、调查结果3.1 饮食习惯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城市居民每日三餐都以主食为主,同时摄入的蔬菜、水果和蛋白质丰富。

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饮食结构不均衡的问题,过多摄入高糖、高脂食物以及加工食品。

3.2 健康意识多数城市居民在饮食健康方面存在意识不够强烈的情况。

虽然他们对饮食健康有一定的认知,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受到工作压力和方便快捷的影响,往往选择不太健康的食物。

3.3 营养摄入情况调查显示,全天总能量摄入基本符合所需,但不同营养素的摄入情况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或超过。

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的供给不足,而脂肪和钠的过多摄入可能会增加慢性病的风险。

四、建议与措施4.1 加强健康宣传教育通过加强媒体宣传、举办健康讲座、开展社区活动等形式,提高城市居民的健康意识,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4.2 增加蔬菜和水果摄入量城市居民应当适量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以提供更多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同时降低糖的摄入。

4.3 减少高糖、高脂食品摄入城市居民应当减少高糖、高脂食品的摄入,尽量选择低脂、低盐、低糖的食品,以降低慢性病的风险。

4.4 合理搭配营养城市居民在饮食中应合理搭配膳食,确保各种营养素的平衡摄入,避免营养不良或过剩。

五、结论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城市居民的饮食习惯、健康意识和营养摄入状况存在一定问题。

为了改善城市居民的饮食健康,需要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增加蔬菜和水果摄入量,减少高糖、高脂食品的摄入,并合理搭配营养。

食用油调查报告

食用油调查报告

食用油调查报告食用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材之一,它不仅是烹饪的基础,也是我们身体所需的重要营养来源。

然而,随着市场上各种品牌和种类的食用油不断增加,消费者对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用油也变得更加困惑。

为了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食用油的种类和质量,我们进行了一项食用油调查报告。

首先,我们调查了市场上常见的食用油种类。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常见的食用油种类包括植物油、动物油和混合油。

植物油主要来源于植物的种子、果实或坚果,如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动物油则是从动物脂肪中提取的,如牛油、羊油等;而混合油则是由多种不同种类的油混合而成。

每种食用油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场景,消费者在选择时应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口味偏好进行选择。

其次,我们对食用油的质量进行了调查。

食用油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健康,因此选择高质量的食用油至关重要。

我们调查了市场上一些知名品牌的食用油,并进行了质量检测。

结果显示,大部分品牌的食用油质量合格,符合国家标准。

然而,也有少数品牌的食用油存在一些质量问题,如氧化度较高、酸价超标等。

这些问题可能与生产过程中的不当操作或质量控制不严格有关,消费者在购买时应注意选择信誉好、口碑佳的品牌。

除了质量问题,我们还调查了市场上一些食用油的添加物情况。

据了解,一些食用油中添加了防腐剂、抗氧化剂等添加物,以延长其保质期和稳定性。

然而,过量的添加物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品牌的食用油添加物含量在国家标准范围内,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明显影响。

然而,仍有一些品牌的食用油添加物含量超标,消费者在购买时应仔细查看产品标签,选择无添加物或添加物含量低的食用油。

此外,我们还调查了消费者对于食用油的使用习惯和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消费者在选择食用油时更看重其价格和口感。

他们希望能够买到价格适中、口感好的食用油。

此外,一些消费者还关注食用油的营养价值和健康特性,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的植物油。

9种食用植物油脂肪酸成分分析

9种食用植物油脂肪酸成分分析

9种食用植物油脂肪酸成分分析作者:阿拉坦图雅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第12期摘要:采用毛细管色谱法,测定了文冠果油、牡丹籽油、杏仁油、花生油、葵花油、毛梾油、沙棘油、元宝枫油、野樱桃油脂脂肪酸组成,并进行对比分析.9种植物油脂肪酸组成差异很大,饱和脂肪酸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毛梾油>花生油>沙棘油>牡丹籽油>葵花油>元宝枫油>文冠果油>杏仁油>野樱桃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0%以上的有文冠果油、野樱桃油和杏仁油.关键词:植物油;脂肪酸组成;气相色谱法中图分类号:TS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9)12-0005-03我国食用植物油供需形势严峻,自给率仅为40%左右,全国食用植物油约60%依赖进口[1].据海关总署统计,2013年我国进口油脂油料的折油总计达2453.9万t,较2012年增长3.00%[2].为满足食用油市场供应日益增长的需要,国务院于2015年发布了《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木本油料种植面积从现有的1.2亿亩发展到2亿亩,年产木本食用油150万吨左右.为此,国家粮食局制定了《粮油加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文冠果油、油茶籽油、牡丹籽油等新型健康木本食用油.本研究根据GB/T 17377动植物油脂脂肪酸甲酯的气相色谱分析(GB/T 17377-2008,ISO 5508:1990IDT)的操作流程,并結合实际对9种植物油脂肪酸含量组成进行了分析.1 材料与方法1.1 仪器、材料和试剂仪器:气相色谱仪(毛细管色谱柱及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回流冷凝器、分析天平、水浴锅.材料:文冠果油、牡丹籽油、杏仁油、花生油、葵花油、毛梾油、沙棘油、元宝枫油、野樱桃油.试剂:氢氧化钠甲醇溶液、三氟化硼甲醇溶液、正庚烷、氯化钠、无水硫酸钠、脂肪酸甲酯混合标准品(37种)1.2 试验方法1.2.1 油样甲酯化甲酯化方法根据《动植物油脂脂肪酸甲酯制备》(GB/T 17376—2008/ISO 5509:2000IDT),并做适当改动.具体如下:取样品试样500mg置于合适的50mL烧瓶中,加入6mL 氢氧化钠甲醇溶液及沸石,在水溶上回流直至油滴消失.加入7mL的三氟化硼甲醇溶液于沸腾的溶液里,继续煮沸30min.再加入5mL的正庚烷于沸腾的混合溶液里.取下冷凝器,拿出烧瓶.立即加入20mL氯化钠溶液塞住烧瓶,猛烈振摇至少15s.继续加入氯化钠溶液至烧瓶颈部,静置分层.吸取上层液体1mL~2mL于玻璃瓶中,加入适量无水硫酸钠去除溶液中的水,注入气相色谱仪.1.2.2 气相色谱仪条件及分析石英毛细色谱柱PC-2560(100m×φ250μm,0.20μm).进样口温度:250℃;分流比:100:1;隔垫吹扫:3mL/min.程序升温:初始温度140℃,保持5min,以4℃/min的升温速率升至240℃,240℃保持30min.氢火焰检测器:温度:260℃;氢气流量:30mL/min;空气300mL/min,尾吹流量:30mL/min.2 结果与分析37种脂肪酸混合标样定性保留时间见表1.从实际样品测定结果看,9种植物油脂的脂肪酸组成集中在碳14到碳24之间的18种.本方法可以完全覆盖测定要求,而且对开展动物源性、植物源性油脂的脂肪酸研究也有指导意义[3].脂肪酸组成差异很大(见表2).经考证,饱和脂肪酸中除硬脂酸之外都会升高血清胆固醇的含量[4].饱和脂肪酸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毛梾油>花生油>沙棘油>牡丹籽油>葵花油>元宝枫油>文冠果油>杏仁油>野樱桃油.不饱和脂肪酸包括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9种测试油样中文冠果油、野樱桃油和杏仁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0%以上.亚油酸及亚麻酸被公认为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在人体内可进一步衍化成具有不同功能作用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如花生四烯酸(AA)、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大量实验表明,DHA和EPA具有较好的抗癌作用[5].葵花油、文冠果油和元宝枫油的亚油酸含量较高,分别是68.51%、45.89%和37.35%.牡丹籽油、野樱桃油和沙棘油的亚麻酸含量达20%以上,其他油含量较低.油酸具有调节血脂和降低胆固醇等功能,杏仁油和野樱桃油的油酸含量达到60%以上.神经酸是大脑神经纤维和神经细胞的核心天然成分.神经酸的缺乏将会引起脑中风后遗症.老年痴呆、脑瘫、脑萎缩、记忆力减退、失眠健忘等脑疾病.神经酸人体自身很难合成,必须靠食物摄取补充.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有10种木本植物中神经酸含量高于2%[6].本试验分析表明,元宝枫油和文冠果油的神经酸含量是5.52%和2.43%,具有开发利用前景.但是芥酸含量达到7.91%和13.08%.有动物实验表明,摄入过量芥酸对动物的心脏组织有损害.我国已经实现了油菜“双低”(低芥酸、低硫苷)品质改良,目前“双低”已成为我国油菜新品种审定的基本标准.因此,培育低芥酸的文冠果、元宝枫也将是育种新的研究方向.3 讨论本研究对9种植物油中的脂肪酸进行了对比,通过气相色谱仪,根据脂肪酸的保留时间和归一化法完成定性和定量,并对主要脂肪酸功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可为木本油料的产业开发提供参考依据.参考文献:〔1〕尹丹丹,李珊珊,吴倩,等.我国6种主要木本油料作物的研究进展[J].植物学报,2018(53):110-125.〔2〕王瑞元.2013年我国食用油市场供需分析和国家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J].中国油脂,2014,39(6):1-5.〔3〕汪雪芳,杨瑞楠.28种功能性食用油脂肪酸组成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7,8(11):4336-4343.〔4〕唐传核,徐建祥,彭志英.脂肪酸营养与功能的最新研究[J].中国油脂,2000,25(6):20-23.〔5〕鲍建民,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及安全性[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1):45-46.〔6〕王性炎,樊金栓,王姝清,中国含神经酸植物开发利用研究[J].中国油脂,2006,31(3):69-71.。

我国主要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研究

我国主要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研究

我国主要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研究高海军;郭静;李勇;冯泽华;裴彬彬【期刊名称】《中国油脂》【年(卷),期】2012(037)003【摘要】以GB/T 22110-2008为检测方法,对我国市场上销售的主要食用植物油(调和油、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十八碳类反式脂肪酸有6种检出,同一油种具有相同种类的反式脂肪酸,各种类反式脂肪酸含量变化具有同步性,并呈显著性相关,各类反式脂肪酸在产生时具有相同的异构几率;当一种食用植物油的某类反式脂肪酸总含量接近或超过相应脂肪酸组成含量时,这份油样肯定不是单一品种的油样;反式脂肪酸主要来源于食用植物油的精炼过程,尤其是脱臭过程;我国存在因为反式脂肪酸摄入量过高而影响健康的情况,消费者、企业及政府部门应对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引起足够的重视.【总页数】5页(P1-5)【作者】高海军;郭静;李勇;冯泽华;裴彬彬【作者单位】河南省粮油饲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郑州450008;河南延津金麦粮食储备库,河南延津453200;河南省粮油饲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郑州450008;河南省粮油饲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郑州450008;河南省粮油饲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郑州45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25.1;TS201.6【相关文献】1.我国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现状 [J], 薛雅琳;赵会义;张蕊2.基于近红外光谱的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快速定量检测及模型优化研究[J], 莫欣欣;孙通;刘木华;叶振南3.我国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 [J], 龚新4.我国主要淡水经济贝类养殖研究进展(中) [J], 闻海波;金武;徐跑;华丹5.我国主要食品中全氟烷基化合物的污染现状及膳食暴露评估研究进展 [J], 张恣意;龚艳;曹文成;胡定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常见植物油脂肪酸含量的分析

常见植物油脂肪酸含量的分析





[8] 崔 宗均 ,李 美 丹 ,朴 哲 ,等 一组 高效 稳 定 纤 维 素 分解 菌 复 合 系
筛 选 及 培 养 条 件 对 分 解 活 性 的影 响 l JIl中 围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MC1的筛 选 及 功  ̄N[JI环 境 科 学 ,2002,23(3):36—39.
பைடு நூலகம்
10.625 l1.080 11.669 12.70l 13.481 l5.884 17.707 l9.907 23.348 26.435 33.097 35.623 36.697 39.780 42.098 44.584 46.017 47.810 48.180 49.125 49.938 50.Ol6 52.943 55.798 57.055 59.364 62.264 68.872 70.083 73.636 82.736
称 取 植 物 油 0.2 g,置 于 25 mL具 塞试 管 中 , 加入 5 mL石 油 醚 :苯 (1:1)的 混合 溶 剂 ,轻 轻摇 动 试管 使 油 脂溶 解 。加 入 0.5 tool·L 的 甲醇 钠溶 液 5 mL,混匀 ,室 温静 置 8~10 min后 ,加 2 mL双蒸
2004.9(5):7—11
[9] 朴哲, 宗均,苏宝林,等.一组高效稳定纤维素分解菌 复合 系 [11] 王伟东,崔宗 均,王小芬 ,等.快 速木质纤 维素分 解菌复合 系
MC l的酶 活 特 性 lJI_中 国农 业 大 学 学 报 ,2003,8(3):74—79.
MCI对 秸 秆 的 分 解 能 力 及 稳 定 性 [JIl环 境 科 学 ,2005,26(5):
关 键 词 :植 物 油 :脂 肪 酸 中 图 分类 号 :TS225.1;0657.7+1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001—0084(2010)03—0027—03

几种食用油中脂肪酸含量的测定与分析

几种食用油中脂肪酸含量的测定与分析

几种食用油中脂肪酸含量的测定与分析
植物油是人类常见的食品油,主要由多种不同类型的脂肪酸组成,即称之为油脂。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不同的植物油中的脂肪酸的含量表和其有效性是不同的,因此测定和分析不同类别植物油中脂肪酸含量是特别有必要的。

对各类植物油中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通常采用薄层色谱(TLC)法。

该技
术利用离子交换层析法,将样品中的各种脂肪酸分离出来,而在分离的同时可以准确的测量每一种脂肪酸的百分比。

通常,将各类植物油放在氧化硫酸钠溶液中加热,以漂白植物油原料,然后用薄层色谱装置将每种脂肪酸按照分子量或碳数从高到低分成多个带。

利用紫外激发冷冻蒸发-气相色谱联用技术,可以检测精确而快速地
测定不同植物油脂肪酸的含量。

在油脂分析中,脂肪酸可以分为极性和非极性两类。

根据各种脂肪质的分类可
以分为硬脂肪酸、芳烃脂肪酸和游离脂肪酸三类,它们之间的比例在不同植物油中是不同的。

比如十六烷酸和亚油酸组成的硬脂肪酸被普遍应用于食用油中,而二十二烷酸、二十四烷酸、二十六烷酸和芳烃脂肪酸组成的芳烃甘油酸在食用油中的含量比较低。

另外还有一些游离脂肪酸,它们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和抗氧化性能。

综上所述,测定和分析不同类别植物油中脂肪酸含量是评价食用油的重要指标。

只有精准的测定和分析,根据具体植物油的类别,才能准确识别其脂肪酸的成分,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健康的食用油。

食用植物油消费国内外研究分析

食用植物油消费国内外研究分析

食用植物油消费国内外研究分析王佳友【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食用植物油消费的不断增长,其消费特征、消费结构以及各品种之间的替代关系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与梳理,为后续研究更为有效地开展提供一定的启示,并为中国食用植物油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期刊名称】《农业展望》【年(卷),期】2016(012)006【总页数】7页(P70-75,80)【关键词】食用植物油;消费;述评【作者】王佳友【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食用植物油是膳食必需营养素之一,也是人体脂肪获取的重要来源,其消费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长,中国食用植物油消费与日俱增。

伴随着食用植物油消费的不断增长,其消费结构的调整、消费速度的变化以及各类食用植物油之间替代关系的动态演进都将对我国植物油产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近年来,我国油料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食用植物油市场深受国际市场牵制。

因此,系统梳理国内外学者对食用植物油消费结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机制等的研究,对厘清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市场特征、结构及其动态演变具有借鉴意义,也对我国植物油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政策制定具有重大意义。

纵观国内外食用植物油消费的研究文献,发现其研究角度多样化,主要以规范分析入手,对食用植物油消费特征、结构、影响因素以及消费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另外,以实证分析需求弹性的相关研究亦具有一定深度,并取得了一定理论成果。

本研究将重点梳理国内外学者对食用植物油消费结构、影响因素、需求弹性及发展趋势等内容,试图多视角、全方位透视食用植物油消费,并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探索未来食用植物油消费的研究方向。

1.1 关于食用植物油消费现状、特征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不断增长,1963年首次超过100万t,1996年超过1 000万t,30年翻了3番以上[1]。

中国城市居民健康饮食习惯调查报告

中国城市居民健康饮食习惯调查报告

中国城市居民健康饮食习惯调查报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对于人们的健康越发重要。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城市居民的健康饮食习惯,并为改善人们的健康提供依据,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调查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

一、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有1000名中国城市居民参与。

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饮食结构、膳食习惯、饮食观念等方面。

通过问卷的填写,我们获取了详实的数据。

二、调查结果分析1. 饮食结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以主食、蔬菜、肉类及其他食品为主。

其中,主食占据了人们每日饮食的重要部分,达到了日常热量供应的基本需求。

蔬菜和肉类的摄入量相对较高,而其他食品的摄入量相对较低。

2. 膳食习惯在膳食习惯方面,我们发现大部分中国城市居民有较好的饭点规律,一日三餐基本都能按时进行。

其中,早餐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一餐,约有80%的受访者表示每天都会有规律地吃早餐。

然而,个别受访者存在午餐和晚餐不规律的情况,这需要人们进一步注意。

3. 饮食观念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居民对于健康饮食有一定的认识和关注。

约有70%的受访者认为健康饮食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同时也有约60%的受访者关注食物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

然而,仍有一部分受访者对健康饮食认识不足,需要加强健康饮食教育。

三、调查结果的启示通过对中国城市居民健康饮食习惯的调查,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1. 加强健康饮食教育。

提高广大居民对健康饮食的认识和关注,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2. 多样化饮食结构。

合理搭配主食、蔬菜、肉类等食物,保证摄取多种营养物质。

3. 规律用餐。

保证一日三餐的按时进行,特别是要重视早餐的摄入。

4. 关注食物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

选择新鲜和健康的食材,减少过多加工食品和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

5. 加强饮食烹饪技巧的培训。

提供更多针对健康饮食的烹饪方法和技巧的培训,让居民能够更好地实现健康饮食。

四、结论通过对中国城市居民健康饮食习惯的调查,我们对于当前的饮食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的分析

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的分析

0. 06
相对强度 ( % ) 大豆油 花生油 粟米油
0. 17
0. 14
13. 44 14. 37 15. 07
0. 21 48. 26 24. 29 2. 18 8. 96
0. 52 0. 58 0. 74 0. 64
33. 67 37. 08
6. 70 0. 78
1. 28 2. 18 3. 94
酸摄入量的多少还能直接影响前列素的合成 ,对肌体有多方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
[ 1 ] 陈智斌 ,陈媛 ,张立伟. 合理选择食用油对预防疾病的作用 [ J ]. 粮油食品 , 2001, (2) : 56 - 58. [ 2 ] 金霞 ,余纲哲. 食用油脂与人体健康 [ J ]. 生物学通报 , 2000, 35 (2) : 13 - 15.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 [M ].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 1997. [ 4 ] 李文智. 食用油酸价和过氧化值快速检测试纸法的评价 [ J ]. 粮油食品科技 , 2002, 10 (5) : 40 - 41. [ 5 ] 吴惠勤 ,程志青 ,张桂英. GC /M S法分析鳗鱼骨油的脂肪酸 [ J ]. 分析测试学报 , 1995, (9) : 28 - 29. [ 6 ] 刘鹏岩 ,郭志峰 ,安秋荣 ,等. 马齿苋及其籽中脂肪酸的比较研究 [ J ]. 分析测试学报 , 1995, (9) : 70 - 71.
人们通常将从植物里制取的油称作植物油. 植物油的最主要来源是一年生植物 ,例如大豆 、玉米 、花 生等 ,这些油料生长在温带地区. 也有来源于多年生的油料树种 ,例如橄榄 、椰子等 ,这些油料生长在热 带地区. 植物油的种类繁多 ,习惯上是按照不同植物油料种类进行的分类. 近年来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收 入和人口增长及亚洲和其他地区快速扩张的食品加工业的刺激 ,使全球植物油消费和贸易的增长远远 超过大多数其他农产品. 在过去 10年中 ,世界范围的植物油消费以平均每年 4. 2%的速度增长. 由于食 用油的植物来源不同 ,所含脂肪酸的种类及含量也各不相同. 曾有人认为 :只有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 植物油对人体有益 ,植物油中主要含有油酸和亚油酸 ,这是人体所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 但研究表明 ,人 体对油脂中饱和类 、单烯类 、多烯类脂肪酸需保持合理的比例 ,单一的天然动 、植物油都不可能满足人体 需要 [ 1, 2 ]. 对食用油的分析与研究通过测定主要物理 、化学参数包括折光率 、熔点 、碘值 、皂化值和非 皂化物含量报道较多 [ 3, 4 ]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 2质谱法分析食用植物油中的脂肪酸的组成及相对含 量 [ 5, 6 ] ,为合理利用食用油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现状

我国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现状
Key words vegetable oil , trans fatty acids , present status
2009 年 1 月 第 24 卷第 1 期
中国粮油学报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eals and Oils Association
Vol . 24 ,No. 1 Jan. 2009
我国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现状
薛雅琳 赵会义 张蕊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37)
2. 3 花生油产品中反式脂肪酸测定结果 对全国主销区采集的 52 个花生油的样品 ,采用
Oleochemir 油脂分析仪进行扫描 ,数据见表 3 。其中 : 42 个样品未检出 ,占总检测样品的 80. 8 %。1 个样 品反式脂肪酸的含量超过 2 % ,占总检测样品数的 1. 9 %。
表 3 花生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
摘 要 在采集了大量植物油样品的基础上 ,对样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进行了测定 ,初步了解了我国目 前主要食用植物油反式脂肪酸的现状 。数据表明 ,大豆油 、菜籽油 、花生油和葵花籽油中大部分产品的反式脂 肪酸含量低于 2 % ,属于较为安全的水平 。
关键词 植物油 反式脂肪酸 现状 中图分类号 : TS2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0174 (2009) 01 - 0145 - 03
chemir 油 脂 分 析 仪 进 行 扫 描 , 数 据 见 表 1 。其 中 : 10 个样品未检出 ,占总检测样品的 10. 7 %。17 个样 品反式脂肪酸的含量超过 2 % ,占总检测样品数的 18. 3 %。
表 1 大豆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
反式 样品号 脂肪酸
含量/ %

中国食用植物油供需平衡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食用植物油供需平衡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食用植物油供需平衡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中国,食用植物油是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食品。

食用植物油作为一种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的植物性脂肪,不仅为人体提供了丰富的能量,还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

因此,食用植物油在我国的家庭烹饪、餐馆业、食品加工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食用植物油的需求量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人们对食用植物油的需求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更体现在对品质和种类的追求上。

在过去,人们对食用植物油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的高油饮食方式上,例如炒菜、煎炸等。

但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和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橄榄油、花生油、大豆油等新型食用油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这使得人们对食用植物油的需求更加多样化。

然而,中国的食用植物油市场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供应不足的问题。

尽管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由于耕地面积有限和水资源短缺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自给率较低,需要大量依赖进口植物油来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市场竞争激烈,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众多,品牌繁多,但质量参差不齐,产品标准不统一,从而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困扰。

因此,本文将对中国食用植物油供需平衡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影响供需平衡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通过了解供应和需求的状况以及市场竞争的情况,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食用植物油市场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产业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如下内容: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对中国食用植物油供需平衡的背景和重要性进行了概述,并介绍了本文的目的。

正文部分将从中国食用植物油供应情况和需求情况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结论部分将对中国食用植物油供需平衡进行总结,并分析影响其平衡情况的因素。

引言部分的作用:引言部分旨在为读者提供对中国食用植物油供需平衡问题的整体认识,引起读者对该问题的兴趣,并说明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常用动、植物食用油中脂肪酸组成的分析

常用动、植物食用油中脂肪酸组成的分析

常用动、植物食用油中脂肪酸组成的分析一、本文概述油脂是人类膳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营养素之一,它提供了人体所需的能量和必需脂肪酸。

动、植物食用油作为油脂的主要来源,其脂肪酸组成直接影响着油脂的营养价值和健康效应。

对常用动、植物食用油中脂肪酸组成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研究和分析常用动、植物食用油中脂肪酸的种类、含量及分布特征。

通过选取市面上常见的动、植物食用油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先进的化学分析技术,如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对油样中的脂肪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本文期望能够揭示不同油脂中脂肪酸的组成规律,为合理选择和健康使用油脂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本文还将对脂肪酸与健康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期提高公众对油脂营养价值的认识,促进健康饮食的普及。

本文将对常用动、植物食用油中脂肪酸组成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旨在为油脂的健康利用和合理消费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动、植物食用油的来源与分类动、植物食用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营养来源,它们分别来源于动物和植物,各自具有独特的脂肪酸组成和营养价值。

了解这些食用油的来源与分类,对于我们合理选择食用油,平衡膳食,保持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食用油的来源主要是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羊油、鱼油等。

这些油脂通常富含饱和脂肪酸,如硬脂酸和棕榈酸,它们在高温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适合用于高温烹饪和煎炸。

过量摄入饱和脂肪酸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应适量食用。

植物食用油的来源则更为广泛,包括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橄榄油、亚麻籽油、芝麻油等。

这些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各异,如大豆油、菜籽油等主要含有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和亚麻酸,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橄榄油和亚麻籽油则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和亚麻酸,具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功效。

根据脂肪酸组成的不同,动、植物食用油可分为饱和脂肪酸油、单不饱和脂肪酸油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油。

食用油摄入量标准

食用油摄入量标准

食用油摄入量标准
食用油的摄入量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国家和组织的推荐进行评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食用油摄入量标准:
1. 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WHO的推荐,总脂肪摄入量应占总能量摄入的15-30%,其中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应不超过总能量摄入的10%,而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应占总能量摄入的6-10%。

2. 美国农业部(USDA):根据USDA的推荐,成年人每天的总脂肪摄入量应占总能量摄入的20-35%,其中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应不超过总能量摄入的10%,而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应占总能量摄入的5-10%。

3. 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根据EFSA的推荐,成年人每天的总脂肪摄入量应占总能量摄入的20-35%,其中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应不超过总能量摄入的10%,而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应占总能量摄入的6-10%。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摄入量标准可能会因个体的年龄、性别、体重、活动水平和健康状况等而有所差异。

此外,不同类型的食用油也有不同的脂肪酸组成和营养价值,因此在选择食用油时也要考虑其营养特点和适用性。

建议在食用油的摄入方面,保持适度、均衡的摄入,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和专业医学建议进行调整。

食用油调研报告

食用油调研报告

食用油调研报告
《食用油调研报告》
近年来,食用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烹饪美食的必备原料,也是人们摄入脂肪和营养的重要来源。

因此,对于食用油的质量和品牌选择倍受关注,食用油调研也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本次食用油调研报告主要对市场上常见的植物油和动物油进行了调查和比较。

数据显示,植物油中的花生油、大豆油、葵花籽油等是大众较为常见的选择。

而动物油方面,则以鸡油、鸭油、牛油为主。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消费者在选择食用油时,主要考虑的是食用安全、价格和口感。

调研数据显示,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经过认证的有机食用油,以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另外,在价格方面,大部分消费者表示愿意选择价格适中但质量有保障的食用油。

而口感则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消费者对于食用油的用途也有不同需求。

有些人更关注油炸食物时的稳定性和耐高温特性;有些人则更注重凉拌或拌炒食材时的鲜香口感。

因此,不同的用途也需求不同类型的食用油。

综上所述,《食用油调研报告》得出结论:在市场上消费者对于食用油的需求多样,以安全、价格和口感为主要考虑因素。

因此,食用油生产商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生产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性。

同时,消费者在购买食用油时也应该注重产品的质量和用途,科学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用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六大城市居民食用植物油脂肪酸摄入量调查分析
作者:邓斌, 尚刚, 纪振杰, DENG Bin, SHANG Gang, JI Zhenjie
作者单位:中粮北海粮油工业(天津)有限公司,天津,300454
刊名:
中国油脂
英文刊名:China Oils and Fats
年,卷(期):2013,38(5)
1.苏宜香;郭艳膳食脂肪酸构成及适宜推荐比值的研究概况[期刊论文]-中国油脂 2003(01)
2.毛峰;秦振华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与人体健康[期刊论文]-医药产业资讯 2006(03)
3.王萍;张银波;江木兰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油脂 2008(12)
4.伍金华;周克元调节食物中ω-6和ω-3脂肪酸合适比例研究的进展[期刊论文]-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6(02)
5.何宇纳;翟凤英;王志宏中国居民膳食能量、蛋白质、脂肪的来源构成及变化[期刊论文]-营养学报 2005(05)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期刊论文]-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2004(12)
7.邓泽元;周潇奇;黄玉华中国居民20年间食物脂肪酸摄入量调查分析[期刊论文]-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08(01)
引用本文格式:邓斌.尚刚.纪振杰.DENG Bin.SHANG Gang.JI Zhenjie我国六大城市居民食用植物油脂肪酸摄入量调查分析[期刊论文]-中国油脂 201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