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结合律第2课时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案
课题加法交换律:P28/例1(加法交换律)练习五有关习题教学时数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逐步提高归纳、推理的抽象思维能力。
3、解决问题:运用加法交换律的思想探索其他运算中的交换律。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运用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引导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表达方法理解加法交换律的思想。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形成问题1、谈话:同学们喜欢运动吗?你最喜欢哪项体育运动?李叔叔是一个自行车旅行爱好者,咱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李叔叔的情况。
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境图。
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3、讨论与思考:(1)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解决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3)独立列式计算。
4、交流、呈现不同的列式:40+56=96(千米)个人增减56+40=96(千米)5、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板书:40+56=56+40 在这组加法算式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板书:交换位置和不变)6、提出猜想。
在加法中是不是存在这么一个规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变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二、猜想,形成结论1、男女生猜想。
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女生完成:3024+76 96+237 ……男生完成:76+3024 237+96 ……学生汇报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符合猜想。
小组内猜想。
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事例验证。
(寻找身边的例子)如:(1)四(1)班有男生31人,女生25人,全班有多少人?31+25=25+31(2)○○○○○○○○4×2=2×4交流:从这些事例中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对学生举出乘法交换律的例子只予以肯定,但不作探索)4、加法交换律的表示方法。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教案
新课标⼈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教案课题:加法交换律【教学内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教学⽬标】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初步学习⽤加法运算定律进⾏简便计算,并⽤来解决实际问题。
3、提⾼观察、概括能⼒和语⾔表达能⼒。
【教学重难点】理解加法交换律【教学准备】课件:卡⽚【教学过程】(—)谈话导⼊,孩⼦们今天今天好多⽼师和我们⼀起,他们有⼀个问题想问你们,你们想知道是什么问题吗?(⽣:想)他们想知道我们班上有多少⼩⼥孩?多少⼩男孩?谁能告诉他们?那么我们班上⼀共有多少个孩⼦?学⽣列式,师板书(⼆)呈现事实,形成问题1.出⽰准备题:(1)27+73 73+27 (2)37+58 58+372.学⽣计算得数。
3、请学⽣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出⽰例1根据学⽣回答板书:40+56=96千⽶56+40=96千⽶师:和前⾯的两个例⼦⽐较你发现了什么?、4、根据学⽣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既然和不变,每组算式可以⽤什么符号连接呢?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验证猜想,形成结论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符合猜想的例⼦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让学⽣举例,如35+20 =20+35等等让学⽣多说同桌互说学⽣汇报答案。
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2、同学⾃⼰设计⼀组式题验证,⼩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这种猜想看起来⽐较可靠,但我们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全部举完过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来看⽣活实例。
例:⼀家电影院,⾛廊的左边是476个座位,⾛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共有⼏个座位,(⽤两种⽅法计算)(1)⼝答列式:476+518 518+476为什么这样列式?(2)判断:得数会相同吗?(3)计算结果,得出结论:476+518=518+476在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第2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乘法的交换律”和“乘法的结合律”的概念。
2.能够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简便计算。
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教学重点
1.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及运用。
2.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简便计算。
三、教学难点
1.灵活运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问题。
2.进行多步计算时的策略运用。
四、教学准备
1.课件:包括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讲解及例题。
2.习题册:准备练习题供学生练习。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复习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二)讲解
1.介绍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提供简单例子进行解释。
2.讲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简便计算方法,并进行示范操作。
(三)练习
1.让学生针对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做练习题。
2.给学生时间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简便计算练习。
(四)应用
布置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问题。
(五)总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强调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
1.完成习题册上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习题。
2.思考如何应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是否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够熟练进行简便计算。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优秀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优秀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优秀教案第【1】篇〗《加法结合律》教案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18页例2相关内容及做一做、练习五部分习题。
例2教学加法结合律。
对于这两个运算定律,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广泛的接触,对于加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已经有充分的认知经验。
教材创设了“李叔叔骑车旅行”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确认规律、解释规律和表述规律这样一个完整的合情推理过程,为后面学习其它的运算积累研究经验。
(二)核心能力通过举例、讨论、提炼规律的过程,积累研究发现规律的经验,经历“用喜欢的方式表达规律”的过程,提高符号意识,进一步理解定律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模型思想。
(三)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境,尝试计算,知道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通过观察交流、举例验证的过程归纳出运算定律,并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
3.在研究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会应用运算律。
(四)学习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五)学习难点从运算意义的角度理解定律模型的正确性。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加法结合律》教学课件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1.复习任务。
算一算,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二)课堂设计1.复习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复习任务,请同桌交流计算的结果和发现。
看来,每个学生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初步发现。
这些发现正确吗?科学吗?严谨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两组算式的计算,唤起已有经验,初步感知规律。
】.问题探究加法结合律两个数相加,有交换位置和不变的规律,如果是三个数相加,会有什么规律呢?我们继续研究。
出示例2①找出信息解决问题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方法一: 88+104+96 方法二:88+(104+96)=192+96 =88+200=288 =288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这两个定律是数学中基本的运算规则,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运算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两个定律,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四年级的学生中,他们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但对于运算定律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因此,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够运用这两个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学生能够发现和总结运算定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增强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够运用这两个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活动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记忆运算定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故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基本概念:介绍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和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定律的意义。
3.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发现和总结运算定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第17~31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加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简便计算(连减的简便计算)。
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
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
因此,这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对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本单元在编排上有如下特点:1.将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
3.本单元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注方法的灵活性,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2.强调形式归纳与意义理解的结合。
3.把握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的联系与区别。
4.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提高其计算能力。
课时安排第1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第2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第3课时连减的简便运算第4课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5课时乘法分配律第6课时运用乘法运算定律简便运算第7课时除法的运算性质第1课时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教材第17页例1、2及相关内容。
彭阳县实验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运算定律第2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案新人教版5
第2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材第20页例3及相关练习1.进一步巩固认识加法的运算定律,能运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让学生体验运用简便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重点: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定律。
难点: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解决问题。
多媒体课件1.说一说加法运算定律,并用字母表示。
(1)学生自由发言,师评价。
(2)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2.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填空。
65+47=47+( )35+89+65=89+( +)156+49+151=156+( +)102+433+198=( +)+4333.引入课题。
师:我们已经学习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在计算加法时,运用这些定律,有时可以使计算更加简便。
这节课我们就来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例3(1)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3中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和路线图。
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A→B B→C C→D D→EA――→118千米D――→85千米E132千米C――→115千米B――→(2)提问: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引导学生观察,读懂题意。
学生小组自由讨论,尝试列式。
115+132+118+85(3)师:根据我们学习过的运算定律,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会比较简便呢?先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尝试解答。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15+132+118+85=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200+250=450师:运用运算定律有什么好处?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5)小结:在计算加法时,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1、2题。
(指定几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
要让学生说出做的理由,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简析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难点: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策略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教学内容:P17:例1 “做一做”、练习五:2、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含义.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含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引入谈话.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2.获得信息.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问题是什么?3.解决问题.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二、探索规律1.加法交换律.(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5)揭示定律.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师:25+65=______ 78+64=______⑥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1三、巩固提高1、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830+420=()+()()+200=()+3727+29=29+() A+()=20 +()2、完成P19“练习五”第2题.3、完成P19“练习五”第3题.四、课堂小结: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加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教学反思:第2课时加法结合律教学内容:P18:例2 “做一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比较 88+104+96 88+104+96=192+96 =88+200=288 =288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3)揭示规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____+(____+____)(a+b)+c=____+(____+____)(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二、练习练习1、完成P18做一做2.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32+47)+65=32+)3、教材练习五四、小结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板书设计:加法结合律88+104+96 88+104+96=192+96 =88+(104+96 )=288 =88+200=288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第3课时加法的简便运算(1)教学内容:P20:例3“做一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吗?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2、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3.课件出:题目中有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2、你能列出算式吗?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115+132+118+85 加法交换律=(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200+250=4505、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425+14+186 75+168+256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三、巩固练习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46+()=75+()()+38=()+59 24+19=()+() a+57=()+()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260+450=460+250 a+400=400+a3、P20做一做1、2五、全课总结.板书设计加法的简便运算115+132+118+85 加法交换律=(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200+250=450第4时加法的简便运算(2)教学内容:P21:例4“做一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生疑1、竞赛出示两组题.分组计算.比赛看哪组同学即对又快?(幻灯)第一组第二组72-6-4 72-(6+4)85-8-2 85-(8+2)126-70-30 126-(70+30)根据比赛的结果提问:男同学输了.服不服气呀?你们就不想知道女同学为什么能算得又对又快吗?2、发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3、猜想: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6、举例验证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书:简便)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创设情景引出例题)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如果让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吗?不要着急.李叔叔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旅行法宝——《自助旅行》指南.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旅行时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1.出示情境图师:李叔叔在外出旅行前.他就仔细的查阅了这本书的资料.从图上.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2. 尝试各种算法师:“还剩多少页?”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师:自己先列式算算看.计算好后把你的思路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看谁的算法最多.3.全班汇报交流师:你们都是怎么计算的?把你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 指名上黑板板演算法: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234—66—34 234—(66+34) 234—34—66=168—34 =234—100 =200—66=134 =134 =134思路1: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就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即234-66-34思路2: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66+34)思路3:总页数里减去今天的页数.再减去昨天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34-66师:同学们想出这么多种方法.讲得都很有道理.你更喜欢哪一种?把你的理由讲给同桌听一听.4、引导学生理解:至于哪一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不能一概而论.5、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发现了要想使计算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才选择具体的算法来计算.我想下面的这道题你们也一样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解决.如:将例4的总页数改为266页.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使计算更简便.5、⑴独立列式计算;⑵指名板演6、那“145-34-86”这道算式可以简便计算吗?看来.在今后计算时.我们要观察算式数据有什么特点.然后运用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三、巩固练习:P21做一做1、2小结:今天利用我们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这些规律可以使计算怎样?但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板书设计加法的简便运算(2)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234—66—34 234—(66+34) 234—34—66=168—34 =234—100 =200—66=134 =134 =134第5课时乘法结合律教学内容:P25:例6.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难点:1、能灵活运用乘法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交换律.并会用字母表示.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旧知复习:(1)我们刚刚学习了两条加法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2)学习加法运算定律时采用的教学思路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2、引入新课:回答的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运算定律3、教师谈话引出情景:为保护环境.光明小学开展了植树活动(出示主题图).这就是植树活动的现场.我们来看看.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言.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3个问题:4、(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教师说明: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看第一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依据.教师板书:4×5和25×4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教学乘法交换律:(1)探究、发现问题:教师提问:4×25和25×4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25=25×4)(2)举例验证:教师问: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指名举例.教师板书:如.35×2=2×3560×30=30×60)(3)概括规律:a、总结定律:教师提问:从以上几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提醒学生由加法交换律的总结思路想.总结好后说给同桌听. 汇报得出结论.板书定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b、定律命名:教师提问:这个规律叫什么名字呢?学生可能马上说出:乘法交换律.再让学生说是怎么想到的.c、用字母表示定律:教师谈话: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看谁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 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字母表示:a×b=b×a.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板书公式:a×b=b×a让学生判断:这里的a 与b可以是哪些数?(任意数)(4)乘法交换律的应用:教师提问:以前我们什么时候用过乘法交换律?引导学生回忆:做乘法验算时.完成“做一做”前两道.指名板演.订正.教师谈话:用这个定律时该注意什么?(数不能变化.运算符号不能错)三、巩固练习下列哪些算式用了乘法交换律.27+34=34+27 15×13=13×1524×48=12×96 16×20=4×4×20四、课堂小结:什么是乘法交换律板书设计:乘法交换律4×25=100(人) 25×4=100(人)乘法交换律:两个因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第6课时乘法结合律教学内容:P26:例7.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难点:1、能灵活运用乘法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旧知复习:1、我们刚刚学习了一条乘法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么?谁能说一说?用字母怎样表示?2、引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运算定律二、教学乘法结合律:1.发现问题:教师谈话引出:一共要浇多少桶水?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求什么?要几步?怎样列算式?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小组讨论:小组同学之间互相比较选择的算法是否相同.组长作好不同算法记录. 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两种算法:(25×5)×2 25×(5×2)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明确(25×5)×2=25×(5×2)2、举例验证:让学生自己再举几个例子填到课本26页.汇报板书学生举的例子. 教师出示: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15×4)×10 ○ 15×(4×10) (125×8)×5 ○ 125×(8×5)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明确是相等关系.3、小组合作学习.概括规律:让学生观察以上所有算式.回忆加法结合律的总结思路.小组同学之间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讨论这个规律的命名和字母表示方法.最后汇报交流.板书:乘法结合律:(a×b)×c=a×(b×c) 让学生说说运用乘法结合律时注意问题.3、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比较教师提问:比较所学的四个定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教师出示:交换律是两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三、巩固应用:完成做一做后两道四、回顾整理:这一课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自己发现并总结出了乘法结合律.今后同学们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简便地把题目计算出来.板书设计:乘法结合律(25×5)×2 25×(5×2)=125×2 =25×10=250 =250(25×5)×2=25×(5×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用字母表示:(a×b)×c=a×(b×c)第7课时乘法分配律教学内容:P27:例8.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前几节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二、新课探究出示主题图: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参加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1、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2、汇报:第一种算法:先算每个小组里有多少人?(4+2)×25= 6×25= 150(人)第二种算法: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4×25+2×25= 100+50= 150(人)3、观察这两个算是有什么特点?4、讨论.你得到什么结论?5、汇报:两个数的和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6、小结: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7、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三、巩固练习1、P27做一做2、拓展:乘法分配律是否也适用于减法?验证:18x5-5x8 (18-8)x5265× 105-265× 5 265×(105-5)结论:适用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4+2)×25 4×25+2×25= 6×25 = 100+50= 150(人) = 150(人)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 用字母表示:(a+b)×c=a×c+b×c第8课时乘法的简便运算教学内容:P30:例9.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会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单计算.教学难点:会通过拆数.变式等方法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谈话: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呢?(乘法分配律)你能把它用字母表示出来吗?乘法分配律还有没有别的形式呢?谁来说一下?2、导入:嗯.看来大家上节课学得不错.但是大家知道吗.乘法分配律还可以用来进行简便计算.想学学吗?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二、探究新知出示例91、王老师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一打”是12个.)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怎样列式?谁来说说自己列的式子?(板书并问学生各个数字代表什么)2、竖式计算3、能不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呢?12× 25=(3× 4)× 25 12× 25=3×(____× ____) =(10+2)× 25=3× ____ ==____ =三、巩固强化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或者运算符号.(40+7)×12=()()()()()()29×56+56×31=[( )( )( )]( )( )2、用简便的方法计算.(1)104×25(2)15×(20+3)(3)38×7+62×7(4)5×23+5×273、P30做一做前两道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谁来小结一下?板书设计:乘法的简便运算12× 25=3×(4×25)12× 25=(10+2)×25第9课时除法的简便运算教学内容:P30:例9.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合具体情境的学习.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教学难点: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并说一说每道题运用了什么简便方法. 463-175-125 362-(150+162)学生独立计算后.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运用了什么简便方法.2、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的有关知识.今天上课之前想在咱班来一次计算的竞赛.想参加吗?这样.我们把全班分成两大组.每组先派一名代表到前面进行比赛.280÷7÷5 280÷(7×5)7200÷(25×4) 7200÷25÷4师:我出题的时候可是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的.其实第二组题也能像第一组一样简便.你们想知道方法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板书课题(除法的简便计算)二、学习新知1、出示例(2):王老师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2、怎样列式?方法一:330÷5÷2 方法二:330÷(5×2)=66÷2 =330÷10=33(元) =33(元)3、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330÷5÷2=330÷(5×2)4、像这样两个算式相等的例子你还能举出来吗?能举完吗?5、猜想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可能存在着什么规律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就等于一个数连续除以这两个数.6、这条规律有什么用呢?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280÷(7×5) 7200÷25÷47、应用规律你有什么感受?小结:应用规律可以使计算变得既简便又有趣.三、实践应用1、下列各组算式相等吗?①680÷2÷5 680÷(2×5)②390÷39×5 390÷2÷5③360÷(36÷2) 360÷36÷2④810÷18 810÷9÷2②、④左右两个算式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2、怎么样算简便就怎样算480÷(5×48) 2000÷ 125÷ 8 8100÷5÷81 540÷45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板书设计除法的简便运算方法一:330÷5÷2 方法二:330÷(5×2)=66÷2 =330÷10=33(元) =33(元)。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17~31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加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简便计算(连减的简便计算)。
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
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
因此.这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对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本单元在编排上有如下特点:1.将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
3.本单元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注方法的灵活性.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2.强调形式归纳与意义理解的结合。
3.把握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的联系与区别。
4.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提高其计算能力。
课时安排第1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第2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第3课时连减的简便运算第4课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5课时乘法分配律第6课时运用乘法运算定律简便运算第7课时除法的运算性质第1课时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教材第17页例1、2及相关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 第3单元第2课时 加法结合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第3单元第2课时加法结合律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学习加法结合律的概念、意义及应用。
通过实例引入加法结合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学会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学会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1. 加法结合律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的运用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加法结合律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
- 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2. 探究新知- 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总结加法结合律的定义。
-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 通过实例讲解加法结合律的应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3. 巩固练习- 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应用拓展- 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加法结合律解决。
-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总结。
5.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加法结合律的概念、意义及应用。
- 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6. 课后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加法结合律的概念、意义及应用。
2. 加法结合律的实例及计算方法。
3. 加法结合律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作业设计:1. 基础题: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 提高题: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加法结合律。
3. 拓展题:探索加法结合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应用拓展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加法结合律的概念、意义及应用。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案(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案(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案第【1】篇〗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内容:教材简析: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的加法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程度很有帮助。
由于加法结合律是在连加法运算顺序发生变化结果不变基础上,归纳概括出来的,同加法交换律相比比较抽象,因此我在设计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观察尝试探究得出加法结合律的具体内容。
这样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不仅能够分散教学难点,而且能突出教学重点,解决了教学关键,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意义,并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经历加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体验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意义及其应用。
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教法与学法教师:引导、质疑、学生:观察、思考、猜想、验证。
教学过程:一、复习在()里填上适当的数20+34=()+() 64+()=36+() 79+()=45+() A+700=( ) +( )先指名回答,并说说你的理由。
然后集体回顾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230+270=300+300 48+d=d+48 60+80+40=60+40+80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知道了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后,他们的和不变。
那么加法还有没有其他规律性的知识呢?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途呢?二、讲授新课1、计算37+26+63和26+(37+63)2、比较上面两式的异同再观察并计算59+38+732和59+(38+732)讨论:刚才两组例子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
质疑:这样的猜想对吗?验证我们要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可以通过计算其他式题来证明42+45+55和45+(45+55)125+48+52和(48+52)+125学生独立计算并汇报计算结果上面两题符合我们刚才的猜想,可能是偶然哦!请同学们自己来找一找符合猜想的式题。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案(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案(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案第【1】篇〗设计说明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点:1.加法结合律这局部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加法的第二个运算定律。
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计算,进步运算速度和准确程度都有很大的帮助。
创设连接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于生活。
在生活情境下学习知识,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因此,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同样在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境下进展,让学生根据笔记本上记录的三天行程的数据提出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于生活。
2.调动已有的学习经历,自主发现规律。
因为本内容的学习是在刚刚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的根底上进展的,所以引导学生迁移运算定律学习经历是学好本内容的根本策略。
教学中,利用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两种运算顺序的意义,在比拟运算意义和计算结果的根底上得到等式,并请学生根据此等式的特点,举一些例子,对此类等式的特点展开讨论,然后初步小结得到加法结合律的内容。
课前准备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活动卡学生准备学情检测卡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20+34=〔〕+2036+〔〕=64+〔〕a+700=〔〕+〔〕2.下面的算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1〕230+270=300+200〔2〕60+80+40=60+40+80〔3〕48+d=d+48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知道了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那么加法还有没有其他运算定律呢?这些运算定律又有什么用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结合律。
〔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加法的另一个重要运算定律。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案第【2】篇〗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加法结合律》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即教材的第29页。
加法结合律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加法结合律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和原理。
2.能够从各种类型的问题中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运算。
3.掌握加法结合律的应用和技巧,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
二、教学重点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原理与应用。
三、教学难点将加法结合律运用于复杂情况中。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合作。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回忆与加法结合律相关的内容,如何用加法合并数字。
2.新课讲授首先介绍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和原理,然后教授加法结合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在各种类型的问题中。
在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实际生活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
3.讨论练习教师引导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内通过讨论和交流的方式,一起解决一些与加法结合律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在互相协作中不断提高,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巩固训练在巩固练习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上课所遇到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巧。
同时,在讲解中也应该注意抓住一些基本技巧,如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和快速估算等,使学生会灵活使用这些技巧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5.作业布置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加法结合律相关的练习题,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在上一课时的基础上,将所学内容总结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阐述,以增强其记忆和理解。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及时纠正学生的思维错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也应该在作业布置时注重难度适宜,避免因难度过大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不仅仅要重视掌握其基本理论,更应注重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去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3-1加法运算定律(二)——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本课时是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内容。
教材仍旧以实际问题情境呈现,设计的4个加数,其中两个数可以凑成整百数,另两个数可以凑成整十数,旨在将所学的两条加法运算定律,综合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中,使计算更加简便。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四则运算和加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加法运算定律已有了初步认识,这节课着重让学生将学习的加法运算定律综合应用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数据特点、合理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
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灵活熟练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两条加法运算定律。
(播放两条音频)加法交换律改变的是加数的位置,而加法结合律改变的是运算顺序,运用加法结合律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使用了小括号。
练习: 1.说一说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1)A+67=67+A(2)(35 + 172 ) + 28 = 35 + ( 172 + 28 )(3)234 + 35 + 66 + 165 = ( 234 + 66 )+( 35 + 165 )不管是两个数相加,还是三个数、四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或者把算式中任意两个加数先相加,都不改变计算结果。
1.出示主题图:2.引导学生仔细读题,获取数学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3.分析题意,并列出算式:115+132+118+854.问题:怎样计算呢?5.汇报计算过程(1(播放音频)小军是按四则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
(2(播放音频)小丽在计算时,先观察加数的特点,运用上节课学习的加法运算定律,把相加得到整十、整百的数先相加,使计算更简便。
6.对比分析:观察比较两种不同的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7.重点分析小丽的算法,总结规律:在计算加法算式时,运用加法运算定律,把相加刚好得到整十、整百的数先相加,。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两个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运算定律,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运算定律的概念和运用,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
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运算定律。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和题目,用于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运算定律。
3.学生活动用品:如计数器、纸牌等,用于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23 + 45”,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快速得出答案?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运算定律。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例如,展示两组数字相加的算式,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定律。
3.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过程(4)三个等式右边的算式因数一样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因数都不一样,但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
(5)他们每个等式左右两边运算顺序不一样,但积怎么样?(积是一样的)老师概括:看来咱们发现的现象不是偶然的,是有规律的。
3.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咱们观察一下在乘法中三个数相乘,可以怎么算,还可以怎么算。
学生讨论、概括,老师板书: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4.用字母公式表示能用a、b、c三个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板书:(a×b)×c=a×(b×c)板书设计教学反思②4×25+2×25:先算挖坑种树和抬水浇树的各多少人,再算总人数。
提问:分别计算以上两种方法,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发现:(4+2)×25=4×25+2×25。
提问:你从这三组算式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a+b)×c=a×c+b×c或a×(b+c)=a×b+a ×c【课堂作业】1.教材第26页的“做一做”。
2.填空:(32+35)×4=()×4+()×4(62+12)×3=()×()+()×()3.把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32×48+32×52 20×17+20×1520×(17+15)(5+8)×2424×5+24×8 32×(48+52)【课堂小结】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结: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一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两个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运算定律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的基本运算,对于简单的加法计算已经非常熟悉。
但是,对于运算定律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来进行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运算规律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进行辅助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
2.采用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和总结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规律。
3.采用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和巩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和多媒体教具,用于直观演示和讲解。
2.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和测试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加法计算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例如,计算23 + 45,引导学生发现把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后,结果不变,即23 + 45 = 45 + 23。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向学生呈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和规律。
加法交换律是指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是指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数相加,可以任意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 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加法结合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加深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能正确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增强自觉运用定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之前我么已经认识了一些新朋友,分别是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那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什么又是加法结合律呢?现在你能用字母来表示它们吗?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我们认识了这些新朋友后有什么好处呢?(能进行简便运算)现在我要考考你们,看看你们对之前的知识掌握的怎么样。
2、出示练习。
(1)填空。
360+279=()+360 125+()=79+12558+25+42=58+()+25 368+274+126=368+( +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82+69+31 168+32+246152+227+173 385+15+87+13了解学生完成情况,全班订正。
二、探索新知我们知道,加法交换律能使我们的计算简便,那如果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都同时使用,会不会让我们的计算更简便呢?1、教学例3出示教科书第31页例3的情境图:3个班为残疾儿童捐款,一班捐了113元,二班捐了96元,三班捐了87元。
(1)理解题意:图上都有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2)算一算:要求3个班一共娟了多少元?应该怎样列式?板书:113+96+87先观察算式,谁有好办法可以很快的计算出这道题?(我们可以把96和87交换位置,然后再把113和87结合在一起先算,这样就可以快速算出得数)为什么你觉得这样会很快呢?(因为113和87刚好可以凑成整数200)(3)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马上请两个同学来展示一下。
第一位同学用我们以前的算法(按从左到右的顺序算),第二位同学按刚才说的算,县交换位置再计算。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3.2 加法结合律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3.2 加法结合律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对加法结合律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2.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课件(或小黑板、挂图)出示例2的情境图:(1)从上面的情境图中,你能够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根据情境图回答:李叔叔骑自行车去旅行,第一天行驶了88千米,第二天行驶了104千米,第三天行驶了96千米。
(2)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第一天和第二天共骑了多少千米?第二天和第三天共骑了多少千米?第一天和第三天共骑了多少千米?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4)前3个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集体订正。
(5)今天,我们重点来解决第4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 教学例2(1)出示例2,指名读题:李叔叔骑车旅行,第一天骑了88千米,第二天骑了104千米,第三天骑了96千米。
李叔叔三天共骑了多少千米?(用两种方法解答)(2)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指导。
(3)互动交流学生互动交流,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解题方法,小组内互相补充,初步形成小组意见。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4)各组汇报:教师组织各小组推举代表汇报各组的解题方法,重点说明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教师相机板书:88+104+96=288(千米) 88+(104+96)=288(千米)(5)比较上面两个算式,想一想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可以看出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表示?(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如下:)(88+104)+96=88+(104+96)(6)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个算式的关系?(可多指出几名学生回答,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加法结合律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加法结合律并进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节课,我们跟随李叔叔骑车旅行,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李叔叔又有一个问题考我们,同学们能解决吗?(多媒体展示例2)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生成连贯的情境,逐步生成后续的问题,使本节的教学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探究新知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若有学生提出例1算得的结果是全天一共骑了96千米,怎么这里第一天骑的路程却是88千米?对此,教师可以让看懂了的同学说一说这是怎么回事。
即例1求的是第三天一共行了96千米,到现在李叔叔一共骑车旅行了三天。
)
1、学生列式,师板书:88+104+96
2、学生计算并交流计算顺序,多媒体展示两种计算方法,即:按顺序算和先算104+96。
3、比较两种计算方法的异同。
相同:加数相同得数相同
不同:运算顺序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计算方法的对比,体现先算104+96的优越性,发现将后面两个加数凑成整百数能使计算更加简便,使学生能在后面的计算中能有意识的将加数凑成整百。
4、通过比较两个算式,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猜想。
5、这个猜想正确吗?分小组举例验证。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发现规律并进行验证。
使学生经历验证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6、同学们通过举例,验证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你能为这条规律起个名字吗?
说说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
7、你能像上节课那样,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小组讨论,完成29页“用符号表示”,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符号感的培养,且方便记忆,也为以后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8、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运用字母表示规律的概括性及应用的广泛性。
三、方法应用
1、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60+255+40 282+41+159
2、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设计意图]使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在巩固应用中进一步提高运用规律的意识,体验运用规律带来的方便。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及总结能力,又能够整理学习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
课堂检测A答案:
1、 1、a
2、36
3、78、65
4、18、276
2、86+(75+125)
(230+170)+387
(85+15)+(136+64)
课堂检测B
课堂检测B答案:
六、布置作业
32页“你知道吗”180 464 180
253
335
236
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