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身高的情况》导学案及反思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课《身高的情况》说课课件附板书含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课《身高的情况》说课课件附板书含反思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教学内容在知识点不变的基础上,以发挥学生主动性,联系 学生生活实际,遵照学生年龄特点,激发兴趣为主。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 不但因两者有不可分割的渊源,互为依存,而且这种整合也是数学应用思想的延续 和发展。在教学生条形统计图的组成时,我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以学生为 主体展开教学。而制作条形统计图,教材上主要是要求学生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 计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直观感知统计图的结构,以小组 合作的情势,通过操作学习,尝试着自己来制作条形统计图。这种自学探究活动的 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是学生进行“毕生学习”和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载体。
生:从图中可以知道,145厘米~149厘米这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多;140厘米以 下这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少。师:淘气的身高是154厘米,你能说一说淘气的身 高在班中所处的位置吗?生:淘气的身高属于150厘米~154厘米这个身高段, 在班中是中等偏上一点。师:你可以对淘气所在班订运动服提一些建议吗? 学生可能会说:• 多订中号的,少订小号的。• 按统计结果订,这样大家穿起来 比较合适。只要建议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教师巡查了解情况。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填表结果,重点引导学生在统计数据时怎样避免重复和漏 掉数据。 师:根据淘气所在班学生身高分段情况的统计表,完成教材第61页下面的统计图。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教师巡查了解情况。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制图结果,对于正确的要给予肯定和夸奖。 师:根据统计图,你能不能告知大家,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多?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 少?

身高的情况-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身高的情况-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身高的情况-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身高是人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能够描述自己和他人的身高;2.掌握计算身高的方法,比较身高的大小;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身高知识。

过程与方法1.观察法;2.比较法;3.计算法;4.归纳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自信心,自尊心和自爱心;2.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二、教学重点1.掌握计算身高的方法;2.比较身高的大小。

三、教学难点1.运用身高知识进行问题求解。

四、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1.师生问候;2.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3.学生做一个小测试,测试题目为:你的身高是多少?讲授(25分钟)1.通过展示学生身高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身高的特征;2.教授计算身高的方法,比如:用尺子量,用绳子量再用尺子量,用手指逐个量等;3.让学生运用计算身高的方法,互相测量身高并比较身高的大小;4.教授计算平均身高的方法,并让学生运用方法求出班级的平均身高;5.引导学生思考身高对人类的重要性,并展示一些真实的例子。

练习(30分钟)1.学生进行合作实践,互相测量身高并比较身高大小;2.学生进行个人练习,计算身高,并比较身高的大小;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身高和健康的关系,并在小组内尝试寻找更多的证据。

总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2.总结并强化学生对身高知识的理解;3.巩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记忆。

五、教学评估1.学生课堂表现;2.学生完成的练习和任务是否正确;3.学生总结的内容是否准确、清晰。

六、教学反思1.学生身高的单位和转换是一个需要重点突出教学的难点;2.在实践环节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监督,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身高的情况》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身高的情况》教学反思

2020-2021年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学期 3身高的情况
1.兴趣是探究的起点。

课堂引趣要“精”,要根据所学内容,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从中进行观察、分析。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思维发散能力。

2.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不但因两者有不可分割的渊源,互为依存,而且这种整合也是数学应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在教学生条形统计图的组成时,我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

而制作条形统计图,教材上主要是要求学生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直观感知统计图的结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操作学习,尝试着自己来制作条形统计图。

这种自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载体。

《身高的情况》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身高的情况》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强化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本技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2.通过丰富多样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统计图的使用方法;
3.在小组讨论环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4.课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他们的疑问和困惑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其次,在绘制统计图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选用存在疑惑。针对这个问题,我应该在讲授理论知识时,详细讲解两种统计图的特点和适用场景,以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正确选择。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可以在下次课堂中尝试引入更具趣味性和实际意义的讨论主题,并在讨论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和鼓励。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身高数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身高数据的收集和统计非常感兴趣。他们积极参与测量、记录和绘制统计图,课堂气氛活跃。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几个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有些学生在测量身高时,由于操作不规范,导致数据出现误差。为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我应该在课堂上强调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在实践活动前进行一次简短的示范。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身高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身高的情况(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身高的情况(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身高的情况(教案)1. 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身高的概念及不同年龄段的平均身高情况;能够应用身高单位进行简单的长度计算。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使用身高单位进行长度计算的能力,如米、厘米等;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形成图表,深刻理解身高的情况。

1.3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了解个人身高的异常情况,如过矮或过高会对健康带来的影响,以及应该如何辨别这些异常。

2. 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身高的概念及不同年龄段的平均身高情况;能够应用身高单位进行简单的长度计算。

2.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制作数据图表,以便更好地理解身高的情况。

3.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3.1 了解身高的概念及不同年龄段的平均身高情况,指导学生如何测量身高,并应用身高单位进行长度计算。

3.2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的换算,因此通过身高单位的介绍,可快速理解身高单位的换算。

3.3 学生已能正确书写和读数长度单位,但还需要进行实践运用,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4 经过调查研究,大部分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描述年龄和身高的关系,但对于身高异常情况的辨别还需要指导和训练。

4. 教学策略与方法4.1 任务型教学法:在任务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让学生制作身高数据图表,深刻理解身高的情况。

4.2 交替式讲述法:用图示方法交替地展示身高单位和数据图表,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主动参与和理解。

4.3 案例教学法:利用身边的案例和故事,向学生展示身高过高或过低可能导致的健康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积极健康生活。

5. 教学过程5.1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呈现不同年龄段的平均身高情况,探讨身高具有的意义。

5.2 分组测试:分学生持卡尺进行身高测量,转换为常用身高单位并相互比较,并进行简单计算,将结果整理到数据表格中。

5.3 将整理好的数据进行图表制作,让学生通过视觉的方式进行身高分析和比较,形成对身高的直观体验和认识。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身高的情况-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身高的情况-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身高的情况-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身高的情况,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身高的概念:理解身高的含义,知道身高是衡量人体高度的重要指标。

2. 身高的计量单位:掌握厘米、米等长度单位,学会用适当的单位表示身高。

3. 身高的数据处理:学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身高数据,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

4. 身高的应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身高问题,如选择合适的衣物、设计家具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身高的概念、计量单位和数据处理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身高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身高尺、数据表、统计图、多媒体课件等。

2. 学具:直尺、计算器、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方式引起学生对身高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身高的概念、计量单位,让学生了解身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活动一:让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收集数据,学会用适当的单位表示身高。

4. 活动二:分组进行身高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绘制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活动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身高问题,如选择合适的衣物、设计家具等。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身高的概念、计量单位和数据处理方法。

7. 作业布置:布置与身高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身高的概念、计量单位2. 身高数据处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3. 身高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测量家人的身高,用适当的单位表示,并绘制统计图。

2. 收集同学们的身高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提出合适的建议。

3. 设计一款适合自己身高的家具,说明设计理由。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5.3身高的情况|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5.3身高的情况|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 5.3 身高的情况|北师大版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 5.3 身高的情况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五章第三节内容,主要研究身高的情况。

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掌握计算平均身高的方法,理解身高数据的分布情况。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1. 学会如何测量和记录身高数据。

2. 学会计算班级或小组的平均身高。

3. 能够描述身高数据的分布情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如何测量和记录身高,如何计算平均身高。

难点:理解身高数据的分布情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卷尺:用于测量学生的身高。

2. 记录表格:用于记录学生的身高数据。

3. 计算器:用于计算平均身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依次站好,用卷尺测量每个学生的身高,并记录在表格中。

2. 数据处理: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身高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出最高的学生和最矮的学生。

3. 计算平均身高: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并讨论为什么会有高于和低于平均身高的学生。

4. 身高数据的分布情况:让学生观察身高数据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发现身高的分布是否有规律。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身高数据的收集和记录2. 平均身高的计算3. 身高数据的分布情况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测量家人或朋友的身高,并记录在表格中。

2. 计算出这些身高数据的平均值。

3. 观察身高数据的分布情况,并描述出来。

答案:1. 家人或朋友的身高数据记录表格。

2. 平均身高值。

3. 身高数据的分布情况的描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发现学生们在实践中掌握了测量和记录身高数据的方法,计算平均身高的问题。

但在理解身高数据的分布情况方面,部分学生还有待提高。

拓展延伸:1. 让学生尝试研究其他身体数据,如体重、视力等,重复本节课的学习过程。

2. 引导学生思考身高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选拔运动员、设计服装等。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身高的变化》教学案导学案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身高的变化》教学案导学案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身高的变化》教学案导学案设计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导学案设计课题身高的变化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做如下教学设计:1.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新知学习。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上课伊始,让学生复习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探究新知。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障碍,当学生自主绘制时,提出“如何区分两种不同的量”“每格代表多少厘米”等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加深对新知的记忆。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孕伏铺垫,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哪些统计图。

2.引导学生说说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以及怎样绘制折线统计图。

3.引出课题。

1.回忆学过的统计图,并汇报。

2.小组讨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

3.认真倾听。

1.选择。

A.折线B.扇形c.条形比较某厂每月收入的多少要用统计图。

比较某厂每月收入占全年收入的多少要用统计图。

比较某厂一年中每月的收入变化要用统计图。

二、绘制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1.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

引导学生想一想:每格代表多少厘米?质疑:如何区分两种不同的量?鼓励学生动手绘制统计图。

小结:这种在一张图上表示两种量的统计图就叫复式折线统计图。

这种统计图不仅能看出每种量的增减变化趋势,还能比较出两种量之间的增减变化情况。

2.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3.根据统计,全市九年级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64cm,请你估计三年后淘气九年级时的身高。

1.小组讨论、汇报。

根据本题实际需要,每格代表10cm。

可以用粗细不同的线表示,也可以用颜色不同的线来表示。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身高的情况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身高的情况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身高的情况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身高的情况”这一课的内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身高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

2. 身高的分布情况及其特点。

3. 身高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4. 身高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身高的分布情况及其特点,身高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身高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身高测量仪、教学PPT、身高分布图。

2. 学具:直尺、计算器、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身高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

2. 新课导入:讲解身高的分布情况及其特点,让学生了解身高的普遍情况。

3. 案例分析:分析身高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如年龄、性别、遗传等。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身高测量,并记录数据,分析身高的变化规律。

5.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身高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六、板书设计1. 身高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

2. 身高的分布情况及其特点。

3. 身高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4. 身高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调查并记录家庭成员的身高数据,分析身高的分布情况。

2. 让学生思考并举例说明身高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3. 让学生根据身高变化规律,预测未来某一时期的身高情况。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身高分布情况及其特点的理解程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2. 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教案旨在通过丰富、严谨的内容,流畅的段落衔接,帮助学生掌握“身高的情况”这一课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身高的情况-北师大版(2012)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身高的情况-北师大版(2012)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身高的情况-北师大版(2012)一、教学目标1.理解身高的测量方法及单位。

2.通过身高的检测,掌握身高的变化规律。

3.能够进行有关身高的计算、分析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1.理解身高的测量方法及单位。

2.通过身高的检测,掌握身高的变化规律。

3.能够进行有关身高的计算、分析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能够进行有关身高的计算、分析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2.课堂练习3.课后作业五、教学内容1. 身高的测量方法1.1 身高的测量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身高的测量方法:站直,双脚并拢,挺直腰杆和头颈,呼气,目视前方。

测量工具为尺,单位为厘米。

1.2 实测体验让学生相互测量身高,体验测量身高的过程,加深身高的测量方法的理解。

2. 身高的变化规律2.1 生长规律让学生了解身高的生长规律,从出生到青春期,身高快速增长;青春期之后身高缓慢增长,20岁之后停止生长。

2.2 不同性别身高对比让学生了解不同性别身高的差别,男生身高大于女生身高。

3. 身高的计算、分析和应用3.1 身高的相关知识点让学生了解身高的相关知识点,如平均身高、身高中位数、身高众数、四分位数等。

3.2 身高的应用学生通过身高的应用题,掌握身高的计算和分析方法,如:某班级30位同学的身高,平均身高是152厘米,身高最大的学生比身高最小的学生高30厘米,那么该班级身高的中位数是多少?六、教学建议1.在课堂中,注重交互式推广教育,让学生参与到身高测量中去,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身高的测量方法和技能。

2.体现学科的知识,把身高的知识点与数学知识点的联系展现出来,深入理解身高的规律与变化。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七、教学评价教学后学生能够理解身高的测量方法及单位,通过身高的检测,掌握身高的变化规律,并能够进行有关身高的计算、分析和应用,教学目的达成。

六年级上数学导学案-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年秋)

六年级上数学导学案-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年秋)

六年级上数学导学案: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年秋)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水平也不断提高。

身高作为衡量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关注。

为了帮助六年级学生更好地了解身高的变化,本导学案以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为依据,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了本学案。

学习目标1. 了解身高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2. 学会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身高数据。

3.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身高与年龄、性别的关系,统计学方法在身高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难点:如何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身高数据,如何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提出合理的建议。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数据分析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身高的变化与年龄、性别的关系一、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关于身高变化的图片或数据,引导学生关注身高的变化,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身高与年龄、性别有什么关系吗?”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身高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并结合教材中的图表进行讲解。

2. 学生通过观察教材中的图表,总结身高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身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为什么男生和女生的身高会有差异?”4.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探究身高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三、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身高数据,让学生分析数据,验证身高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强调身高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统计学方法在身高数据分析中的应用一、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身高与年龄、性别有一定的关系,那么如何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身高数据呢?”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统计学方法在身高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并结合教材中的实例进行讲解。

2. 学生通过观察教材中的实例,学习统计学方法在身高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身高数据分析结果提出合理的建议?”4. 学生通过讨论、实验等方式,探究统计学方法在身高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身高的情况》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身高的情况》教学反思

《身高的情况》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入手,组织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逐步学会整理书据的办法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感受到统计与身边的人和事息息相关的,体会了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这一课中,我主要关注了以下几点。

1、让教师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

因此,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创设了一个学生生活中比较难见的话题统计同学们的跳远成绩,较好地激发了学习兴趣。

虽然在此之前,学生不知道如何整理数据,但借助这一情境,学生感受到了数据整理的必要,并尝试分段整理,不由自主的参与到统计图活动中来。

让学生感到非常亲切,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他们兴致勃勃的投入新课的学习中。

2、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统计的基本过程即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成图表、分析数据。

在课中让学生经历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

3、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组织学生参与统计活动时,让小组合作进行数据整理、读懂统计信息、思考质疑的教学过程,这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强了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统计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5.4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5.4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5.4 身高的变化 | 北师大版一、引入在6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五章中,“身高的变化”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

学生们能够通过身高的变化,更好地了解数学中的代数式和函数概念,同时在身高上也能有所收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身高的变化”。

二、预习1. 问题展示假设我们将你自出生以来至今的身高连成一条线段,那么这条线段是下凸的、上凸的,还是直的?可以尝试画一下。

2. 相关概念在学习身高的变化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代数式和函数概念。

2.1 代数式代数式是用带字母的数代表实际数字运算的式子。

如下图所示:a +b = c其中,a、b、c都是具体的数字。

2.2 函数函数是将一个集合中的每个元素都对应另一个集合中的唯一元素的规则。

如果我们将这个规则用数学式表示出来,那么它就是函数。

函数通常用f(x)表示,x为自变量,f(x)为因变量。

如下图所示:y = f(x) = x^2 + 1其中,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并且通过x的变化能够得到对应的y值。

3. 注意点在学习“身高的变化”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代数式和函数是数学中的基础概念,务必熟记。

•在练习身高变化问题时,我们需要将身高变化过程分解为若干步,并找出每一步之间的关系。

•身高变化问题通常需要我们来构造代数式和函数,所以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每一步的具体含义和意义,并将其转化为数学式子。

三、学习1. 模板一道身高变化问题通常都需要遵循以下模板:在时间t0时,某人的身高为h0m。

每年身高的变化量是k cm,那么n年后这个人的身高为多少?其中,t0为起始时间、h0为起始身高、k为身高变化量,n为变化的年数。

2. 实例我们还是通过一个实例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身高变化问题。

小明在9岁时身高是130cm,每年身高增长5cm,那么在14岁时,小明的身高是多少?我们可以按照模板中的方式来解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转化为代数式:h = h_0 + k * n其中,h为最终身高,h0为起始身高,k为增长速度,n为变化的年数。

身高的变化 第二课时(导学案)-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身高的变化 第二课时(导学案)-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身高的变化第二课时(导学案)-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学习目标1.告诉同学们科学测量身高的方法,帮助同学们理解身高的概念和权衡。

2.让同学们掌握如何记录身高的方法。

3.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

二、学习内容1. 身高的概念和权衡在学习身高的变化之前,我们需要了解身高的概念和权衡。

身高是以厘米为单位来测量人体从头顶到脚底最长的距离。

因为每个人的身高都不一样,在某些情况下,身高可能会影响到人的生活质量。

例如,在打篮球时,身高较高的人更容易抢到球。

但是,有些情况下,身高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坐进飞机或汽车时的空间问题。

身高的权衡是指每个人都有理想的身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的身高可能不像自己期望的那样高,这时候我们需要权衡自己的身高和自己的期望值。

2. 身高的测量方法测量身高的方法有一些。

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一个铅垂线和一个墙面或者直尺。

将铅垂线固定在墙面上或直尺上,站在铅垂线下面,头部贴着铅垂线,保持直立,然后用一支笔轻轻地在头顶上标记,这个位置就是你的身高。

除此之外,医生、护士等专业人士也可以用更专业的方法来测量身高。

3. 记录身高的方法记录身高的方法有许多。

最常用的方式是使用磅秤,磅秤上面有一个身高刻度尺,让人们可以轻松地记录自己的身高。

人们也可以用笔和纸记录下自己的身高,或使用计算机或手机上的应用程序来测量、记录和跟踪自己的身高。

4. 身高的变化规律人的身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在大多数情况下,男孩的身高通常比女孩高。

然而,身高的变化不会一直持续到成年期。

大多数人在16-18岁之前就基本停止增长。

三、思考练习1.你觉得测量身高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2.你认为身高对一个人的人生起到了哪些影响?3.你觉得身高的变化会对人的性格和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四、总结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身高的基本概念和权衡,以及测量身高和记录身高的方法。

同时,我们还了解到了身高的变化规律。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5.4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5.4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 5.4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身高的变化的相关概念,包括平均身高、身高增长等;(2)学会运用统计方法对身高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身高变化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3)通过对比、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概括和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团队精神;(3)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身高的变化(1)身高的定义及测量方法;(2)身高的变化及其原因;(3)身高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数据的收集方法;(2)数据的整理与描述;(3)数据的分析与应用。

3. 平均身高(1)平均身高的定义及计算方法;(2)平均身高与个体身高的关系;(3)平均身高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身高的变化及其原因;(2)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3)平均身高的计算及应用。

2. 教学难点(1)身高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2)数据的整理与分析;(3)平均身高与个体身高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身高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身高的变化;(2)引导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对身高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3)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生活中的身高变化问题。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提升通过对比、归纳、总结,让学生深入理解身高的变化,提高学生的概括和归纳能力。

5.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与反思 -5.3 身高的情况|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与反思 -5.3 身高的情况|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与反思 -5.3 身高的情况|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身高的度量单位:米、厘米。

2.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把握和比较身高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类和归纳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身高的度量单位:米、厘米。

2.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把握和比较身高的大小。

三、教学难点1.运用正确的数学术语来描述身高的大小。

2.理解身高的度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出示一张身高的照片,询问学生这个孩子的身高是多少。

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数学术语回答,帮助学生复习米、厘米的概念。

2. 感性认识身高的大小教师告知学生将进行一个小游戏,让学生自由站在教室里,然后让他们根据身高的高矮排成一排,从矮到高或从高到矮。

之后让学生站在他们认为自己身高高低比较准确的位置,然后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看谁排列正确。

通过这个小游戏,让学生直观感受身高的大小关系。

3. 认识身高的度量单位教师依次出示一张滴滴打车和办公楼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它们的高度,引导学生理解米、厘米的概念。

给学生准备一些条尺子或量尺,让学生亲自测量。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单位的换算关系。

4. 练习题1.小华的身高是1.5米,小芳的身高是1.45米,谁的身高更高?2.林老师是1.7米,小张的身高是155厘米,两人的身高差多少?3.比较两个人的身高,小明比小红高了10厘米,小红的身高是1.4米,小明的身高是多少米?五、课堂小结在本课中,我们学习了身高的度量单位,了解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练习题的训练,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把握和比较身高的大小。

六、反思与建议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但在实施过程中,有些学生尚未完全理解度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需要加大对此方面的讲解。

建议在课后给予学生更多的习题练习,帮助他们巩固所学内容。

同时,以更加实际和生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身高的概念。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5.3身高的情况(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5.3身高的情况(北师大版)

第三课时 身高的情况
【学习目标】
1.经历统计的过程,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2.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分析,体验统计的作用。

3.进一步增强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意识。

【重点】经历统计的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难点】问题策略的比较和选择。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认真阅读课本P61~62掌握分度整理数据并分析数据,解答探究案中的问题。

探 索 新 知
【探究一】分段整理并分析数据
某学校准备为田径队的队员购买运动鞋,,鞋子分为大、中、小号。

鞋子32~34
(2) 根据统计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 )
( )
/码 (3) 根据统计表回答下面问题。

① 一共要买( )双运动鞋。

② 人数最多脚码段是( ),有( )人。

③ 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

【拓展提升】
请你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完成统计表。

数量/箱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可乐 橙汁
( ) ( ) ( )
星期 种类。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5.3 身高的情况、5.4 身高的变化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5.3 身高的情况、5.4 身高的变化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5.3 身高的情况学习目标1. 能够通过观察和测量,了解身高的概念。

2. 能够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描述一组数据的身高情况。

3. 能够解释和解决与身高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 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过程一、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身高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身高?身高有什么特点?二、探究- 分组进行身高测量活动,记录数据。

- 引导学生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讨论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身高情况时的应用。

三、实践- 设计一些与身高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解决。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总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身高的概念、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计算和应用。

意事项。

5.4 身高的变化学习目标1. 能够通过观察和测量,了解身高变化的概念。

2. 能够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描述一组数据身高变化的情况。

3. 能够解释和解决与身高变化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 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过程一、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身高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身高变化?身高变化有什么特点?二、探究- 分组进行身高变化测量活动,记录数据。

- 引导学生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讨论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身高变化情况时的应用。

三、实践- 设计一些与身高变化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解决。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总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身高变化的概念、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计算和应用。

意事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身高的概念,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计算和应用,并能够运用这些统计量来描述和分析身高及身高变化的数据。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2012)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2012)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2012)一、导学目标通过本文档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身高的变化是自然生长过程中的一部分;2.掌握身高的测量方法及其单位;3.分析并理解身高变化的规律。

二、导学内容1. 身高的变化身高的变化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

通常情况下,男孩子和女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明显的差异,男孩子会比女孩子高一些。

了解身高的增长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2. 身高的测量方法身高的测量是通过专业的仪器进行的,常用的仪器有身高尺和测量仪。

以使用身高尺为例,具体步骤如下:1.留意被测人的站姿:被测人应该站得直,两臂垂直于身体,双脚并拢站在身高尺上。

2.测量身高:使用身高尺,在被测人头部上方保持垂直测量被测人身高。

3. 身高的单位身高的单位是厘米,是指被测人的身体高度。

在国际单位制中,身高的单位是米。

在实际测量中,由于身高的值通常较小,所以使用厘米作为单位更为方便。

4. 身高变化的规律在成长过程中,身高变化的规律是有可预测性的。

人类的身体发育过程可以分为婴儿期、幼儿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

在不同的阶段,身高的变化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身高的增长速度会在幼年期达到高峰,约在4岁左右。

之后,身高的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到了青春期时会再次达到高峰。

而女孩子的身高增长高峰期和男孩子相比要早一些,通常在12岁左右。

三、导学练习1. 下面哪个单位可以用来表示身高?A. 毫升B. 千克C. 厘米D. 米答案:C2. 在测量身高时,应该使用哪种测量工具?A. 计算器B. 秤C. 身高尺D. 手表答案:C3. 下列哪个阶段的身高增长速度最快?A. 青春期B. 幼年期C. 成年期D. 生命末期答案:B四、思考题1.在身高增长缓慢时,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促进身体的健康发育?2.身高变化的规律和性别有哪些关联?为什么?五、导学小结本文档通过介绍身高的变化、测量方法、单位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身体健康的认识,掌握相关的重要概念和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身高变化的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导学案
课题:身高的
情况
课型:新授课授课教师:备课时间: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2、能读懂条形统计图,体会条形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或者统计图做出分析描述。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学习重点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学习难点能根据统计表或者统计图做出分析描述
教学准备各种条形统计图、投影仪、直尺。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导
入新课
导入新课:
谁知道淘气所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自学感悟、合作探索自学感悟:
用投影仪出示淘气所在班学生的统计表。

1、学生独立填上表中的数据。

2、独立制作条形统计图。

合作探究:
出示条形统计图。

组织学生交流两种统计图,你
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3、教师小结: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到哪个
量多,哪个量少。

而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整体和部
分的关系。

汇报点评:(略)
学生独立完成
统计表并绘制
条形统计图。

1、五人小组
交流。

2、全班交流。

课堂检测巩固练习:
说一说:观察下面的统计图,说一说你获得了
哪些信息。

出示教材第62页条形统计图。

先让学生自己
读图,再说一说,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白了什么?
有何想法或感受。

学生练习。

用学过的知识
解决实际问
题。

拓展延伸:
看图回答问题
出示教材第62页男女生身高分布照片.
第(1)题学生读图后交流。

第(2)题引导学生用量角器、直尺等工具,仿照上面的统计图,自己画一幅扇形统计图,并与同学交流。

总结
全课(3分钟)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应用我们这节课的知识与统计方法,利用课余时间统计咱们班的学生身高,并制成统计表、统计图,做出自己的分析。

板书设计
身高的情况
收集数据填写图表绘制统计图分析描述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从中进行观察、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思维发散能力。

在教学条形统计图的组成是,我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一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

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直观感受统计图的结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操作学习,尝试着自己来绘制条形统计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