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文献研究与专家共识法的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候研究

基于文献研究与专家共识法的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候研究

基于文献研究与专家共识法的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候研究原发性痛经是指在排除妇科疾病的情况下,经前或经期出现的疼痛症状,常伴有生活质量下降、工作和学习效率下降等问题,给女性朋友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原发性痛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依据。

本文将通过文献研究与专家共识法,探讨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候的研究,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一、文献研究1.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病因病机关于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病因病机,早在古代医籍《内经》中就有详细的记载。

《素问·经脉别论》中指出:“帝曰:女之经藏何如?岐伯曰:有病之经曰经痛,经痛之始生于风寒湿热。

帝曰:经痛非其病乎?岐伯曰:此病之中本也。

”可见,中医认为原发性痛经与外感邪气、情志不畅、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密切相关。

现代文献研究也证实,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雌激素、前列腺素、儿茶酚胺等生理活性物质分泌失衡有关,而中医则认为这些生理活性物质的失衡是由于经络气血不畅所致。

2.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证候根据《中医临床诊断疾病标准》中对原发性痛经的分类,可将其分为肝郁型、气滞型、血瘀型、瘀热型、虚寒型等多种中医证候。

肝郁型主要表现为情志不畅、胸闷胁痛、月经不调等;气滞型主要表现为腹部胀痛、情绪不宁、舌质淡红等;血瘀型主要表现为月经色暗、不畅或伴有血块、腹部胀痛等;瘀热型主要表现为腹痛、月经不畅且颜色深红等;虚寒型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少、颜色淡、腹痛缓解等。

这些中医证候分型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依据。

3.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在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治疗和调理饮食。

针灸疗法主要是通过穴位刺激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常用的穴位包括关元、足三里、太冲等;中药治疗常采用活血化瘀、温经散寒、调和气血的方法,如当归、川芎、姜黄等药物常用于治疗原发性痛经;调理饮食则是通过对月经周期进行合理调理,避免食用寒凉生冷之物。

这些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且具有一定的疗效。

原发性痛经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

原发性痛经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

原发性痛经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一、概述原发性痛经,作为育龄女性中常见的健康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妇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它特指在月经期间,女性出现的腹部疼痛、坠胀、腰酸背痛等症状,这些症状往往没有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而更多地与功能性因素有关。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在青春期女性中尤为显著,达到了3050,尽管在育龄期女性中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其对女性生活质量的影响仍然不容忽视。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明确。

研究显示,子宫收缩异常、前列腺素水平升高以及神经系统异常等因素均可能参与其中。

子宫收缩幅度增大和频率增加可能导致子宫缺血和疼痛,而前列腺素作为炎症介质,其水平升高同样可以引发子宫收缩和疼痛。

原发性痛经患者还可能存在痛觉过敏和痛觉阈值降低等神经系统异常。

在治疗方面,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以非甾体抗炎药、口服避孕药等为主,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调节体内激素水平等途径缓解疼痛症状。

非药物治疗则包括热敷、按摩、心理治疗等,旨在通过改善生活习惯、缓解心理压力等方式减轻疼痛。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也具有一定的疗效,其通过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等原理,调节女性体内环境,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目前对于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仍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探索,对于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价也需要更加全面和客观。

未来原发性痛经的研究将继续关注其发病机制的深入探讨以及新型治疗方法的研发,以期为广大女性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案。

1. 原发性痛经的定义与流行病学特征原发性痛经,又称为功能性痛经,是指女性在月经期间出现的一种常见妇科症状,其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疼痛、坠胀,有时伴有腰酸背痛,通常不伴随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

这种疼痛多为痉挛性,有时疼痛程度较为严重,可影响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年龄、遗传、内分泌、生活习惯等,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中医对痛经的病理分析与治疗

中医对痛经的病理分析与治疗

痛经 - 中医妇科痛经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晕厥,给工作生活带来影响。

痛经好发于15-25岁及初潮后的6个月至两年内,是妇科最常见症状之一。

痛经分为两类:1.原发性痛经: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今天讲的就是这个);2.继发性痛经: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

中医也称作“痛经”,或称为“经行腹痛”。

病因病机中医中医学认为痛经的发声与素体因素及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

非行经期间,冲任气血平和,致病因素不能引起崇仁、胞宫瘀滞或不足,故不发生疼痛,而在经期或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泄溢,胞宫气血由气盛血旺至经后暂虚,气血变化急骤,致病因素乘时而作,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

1.气滞血瘀: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血不能随气流通,以致经血滞于胞宫而作痛。

2.寒凝血瘀:久居潮湿之地,或经期冒雨涉水,或过食生冷,寒湿之邪客于胞宫,血得寒则凝,以致经行不畅而作痛。

3.湿热瘀互结:素多抑郁或恚怒伤肝,肝气郁结;更合经行、产后,摄生不慎,或洗涤不洁,不禁房事,湿热之邪内犯胞中,稽留于冲任,肝气与湿热搏结于胞脉,发为痛经。

4.气血虚弱:素体虚弱,或脾胃素弱,生化乏源;或大病、久病伤耗气血,以致精血不足,胞脉失养而作痛;或体虚阳气不振,血失温运,胞宫阳虚寒凝,经水滞行而作痛。

5.肝肾不足:先天禀赋不足,肝肾本虚,或多产房劳,损及肝肾。

精亏血少,冲任不足,胞脉失养,经将净血海更虚,故而作痛。

现代医学认为生殖器局部病变、内分泌及神经、精神等因素有关。

子宫过度前倾或后倾、子宫颈管狭窄、子宫内膜增厚及异位、盆腔炎等都可出现痛经。

西医辨证施治气血瘀滞痛经·气滞血瘀证(dysmenorrhea with syndrome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气血郁滞,经血不利,不通则痛,以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为常见症的痛经证候。

原发性痛经的文献及临床研究

原发性痛经的文献及临床研究

原发性痛经的文献及临床研究一、概述原发性痛经,也称为功能性痛经,是年轻女性中极为常见的妇科症状。

它主要指的是在月经期间或月经前后出现的下腹部痉挛性疼痛,通常不伴随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

这种疼痛往往影响女性的日常生活,甚至可能导致工作和学习效率的下降。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复杂,通常认为与内膜管型脱落、子宫发育不全、子宫屈曲、颈管狭窄等多种因素相关。

不良体姿、体质因素、变态反应状态以及精神因素等也被认为是可能的诱因。

原发性痛经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病史和详细的体格检查,尤其是妇科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盆腔器质性病变。

对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目前主要采取的方法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疏导、热敷、按摩等,旨在缓解患者的疼痛和焦虑情绪。

药物治疗则包括口服避孕药、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减轻疼痛,但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

随着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越来越多的中医治疗方法被应用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中,如血府逐瘀口服液、艾灸配合耳穴等,这些方法在改善痛经症状、调节凝血状态等方面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

原发性痛经作为一种常见的妇科症状,对女性的生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深入研究和探讨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实践价值。

1. 原发性痛经的定义与流行病学特点原发性痛经,也被称为功能性痛经,是一种在女性月经期出现的疼痛现象,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痉挛性疼痛,有时痛感剧烈,甚至需要卧床休息。

这种疼痛通常发生在月经即将来潮前或来潮后的数小时内,并持续在月经期的前48至72小时,是年轻女性中极为常见的健康问题。

从定义上来看,原发性痛经不伴随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即经过详细的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存在明显的异常。

这一特点使得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往往与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肿瘤等密切相关。

针灸治疗痛经67例分析

针灸治疗痛经67例分析

针灸治疗痛经67例分析痛经是指妇女在月经期或月经前后期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者剧痛难忍,有时甚至伴有恶心呕吐的病症。

本病以未婚女性较为多见。

对于痛经的治疗,方法较多。

但在临床实践中,应用针灸治疗本病证,简单、廉价,取效迅速,效果优于其他疗法.笔者近年来采用针灸治疗痛经,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7例中,均为女性,年龄最小16岁,最大37岁;病程5~8年8例,2~4年18例,2年以下41例.诊断符合痛经诊断标准,所有病人均排除器质性病变。

2.治疗方法治疗取穴实证:三阴交、中极、次髎、地机;气滞血瘀者,配太冲、阳陵泉;寒邪凝滞者,配归来;腹胀者,配天枢。

虚证:关元、三阴交、足三里、气海;气血亏虚者,配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配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配悬钟.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治疗宜从经前3-5天开始,直到月经期末,连续治疗2-3个月经周期.辩证取穴,针刺后运用相应的补泻手法,留针20min,期间配合G6805―I型电针仪,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

寒邪甚者和虚证加灸,每穴灸3壮。

每日1次,10日为一疗程。

3.治疗结果疗效标准临床治愈﹕经1-3个疗程治疗后,痛经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随访半年无复发;显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有效﹕治疗后症状稍有减轻,因劳累、情绪波动后时有复发;无效﹕3个疗程治疗后,病情无好转。

结果治疗67例中,临床治愈50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51%。

4.病例介绍患者,女,27岁,经行腹痛5年。

患者5年前,因感受寒湿后开始经行腹痛。

现腹痛难忍,大汗淋漓,月经量少,色黯有块,腹痛得热痛减,伴有头痛、周身乏力,食少纳呆,二便正常。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诊断﹕痛经。

取穴﹕中极、归来、三阴交、秩边。

取上穴每日针刺1次,中极、归来针上加灸,每穴3壮,三阴交、秩边只针不灸。

经治疗10次,其痛乃止。

以后每月经来潮前5天进行温针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痛经而止。

痛经(中医妇科学)

痛经(中医妇科学)
证候分析:肝郁气滞,瘀滞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经前、经时气血 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故经行小腹胀痛、拒按;冲任气滞 血瘀,故经行量少、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后,胞宫气血运行稍 畅,故腹痛减轻;肝气郁滞,经脉不利,故乳房、胸胁胀痛;舌紫 暗或有瘀点、脉弦或脉涩有力均为气滞血瘀之征。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当归川菖赤芍桃仁红花延胡索五灵脂枳壳香附乌药牡丹皮甘草
方中桃仁、红花、川菖、赤芍活血化瘀;延胡索、五灵脂化瘀止痛; 当归养血活血;香附、乌药、枳売理气行滞;牡丹皮凉血活血;甘 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理气活血,祛瘀止痛之功。
疼痛剧烈伴见恶心呕吐者,酌加吴茱萸、生姜、半夏、陈皮和胃降 逆;若小腹胀坠或痛连肛门,酌加姜黄、川楝子、柴胡、升麻以行 气升阳;若小腹冷痛,酌加艾叶、小茴香以温经止痛;若兼经期延 长,经色紫暗,质黏稠,口苦咽干,舌红苔黄,为肝郁化热之象, 酌加栀子、连翘、黄柏、夏枯草以泄肝经郁热;若肝郁克脾,症见 胸闷、食少,酌加鸡内金、茯苓、陈皮以健脾。
【诊断要点】
1.病史
有经量异常、不孕、放置宫内节育器、盆腔炎等病史。
2.症状
每遇经期或经行前后有小腹疼痛,随月经周期性发作,甚者疼痛 难忍,可痛及全腹、腰甑部,或有外阴、肛门坠痛,或伴有呕吐、 汗出、面色苍白、手足肢冷,甚至晕厥,经将净时疼痛渐缓。也 有部分患者在经血将净或经净后的1〜2天,始觉小腹隐痛。
3.检查
(1)妇科检查:原发性痛经患者,妇科检查多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部分患者可见子宫体极度屈曲、宫颈口狭窄等。继发性痛经患者, 多有明显的阳性体征: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多有痛性结节、子宫粘 连、活动受限,或伴有卵巢囊肿;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子宫体多呈 均匀性增大,局部压痛明显;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子宫常呈后倾 后屈,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等炎症征象。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一、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经(TCD 编码为:BFY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ICD-10 编码为:N80.901)或/和子宫腺肌病(ICD-10 编码为:N80.0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临床常见证候: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湿热瘀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3个月经周期。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经(TCD 编码为:BFY070)和子宫内膜异位症 ICD-10 编码为:N80.901)或/和子宫腺肌病(ICD-10 编码为:N80.003))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符合西医诊断但无痛经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有以下情况者,不进入本路径:(1)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直径>5cm或短期内明显增大者。

(2)疼痛节律改变,痛经进展或呈持续性。

(4)影像检查有实性或乳头状结构,彩色多普勒超声示病灶血流丰富,阻力指数(RI)低。

(5)血清CA125明显升高(>200U/ml)。

(6)治疗期间有生育要求者。

痛经临床分析

痛经临床分析

痛经临床分析痛经,也称为经痛,是指女性在月经周期中经期或经前出现的持续或间断性下腹部疼痛。

痛经是女性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之一,不仅会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工作和学习的不顺利。

本文将对痛经进行临床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这一问题。

一、痛经的症状1. 下腹部疼痛:痛经的主要症状是月经期或经前期下腹部的钝痛或绞痛,疼痛的程度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2. 伴随症状:在痛经过程中,一些女性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腹胀、恶心、呕吐、头痛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使患者更加不适,同时也增加了对病因的分析难度。

二、痛经的病因1. 痉挛性痛经:痉挛性痛经是最常见的痛经类型,多数由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引起。

子宫收缩过度会导致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引发疼痛。

2.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异位到子宫以外的部位,如输卵管、卵巢等,引发月经期疼痛。

该病因导致的痛经往往伴随其他症状,如性交疼痛、排便疼痛等。

3. 性情绪因素:情绪波动、情绪压力和紧张不安等都可能导致痛经加重或发作。

4. 遗传因素:痛经可能与遗传有关,若母亲或姐妹有痛经史,患者本身也容易出现。

5. 其他原因:除上述病因外,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盆腔炎症等也可能引发痛经。

此外,某些病理性因素如宫外孕、子宫内膜癌等也会导致痛经。

三、痛经的诊断和治疗1. 诊断: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如妇科超声、宫腔镜等,医生可以对痛经进行准确定位和病因分析。

2. 非药物治疗:对于一些轻度的痛经患者,可以通过非药物方法进行治疗。

如保持适当的休息和放松、应用热敷物理疗法、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等。

3. 药物治疗:对于痛经症状较重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具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常见的药物包括止痛药、抗炎药以及荷尔蒙类药物等,具体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痛经严重且病因明确的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选择。

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异位灶。

痛经(门诊路径)

痛经(门诊路径)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

(2)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

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l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

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和子宫增大、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子宫内膜异位症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CT 及MRI)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CA125水平轻、中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法。

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2)子宫腺肌病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超)、血清CA125等提示。

(二)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

(三)证候诊断1.寒凝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2.气滞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②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多或少。

舌脉: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涩。

痛经中医证型临床文献研究

痛经中医证型临床文献研究

痛经中医证型临床文献研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痛经;证型分析;文献研究中医药治疗痛经历史悠久,具有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患者易接受等优势,但大部分临床报道文献也存在方法学等方面的问题,其中涉及痛经中医证型名称不规范、标准不统一等亟需解决的难题。

本研究采用频数表数理统计方法,对现代期刊杂志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痛经文献证型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和评价,得出中医治疗痛经证型分布情况。

1 方法1.1 检索策略1.1.1 电子检索清华同方医学期刊数据库CHKD(1994-2005)165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1978-2006)1 192篇。

检索主题词为痛经,副主题词为中医疗法、中药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

1.1.2 手工检索查阅所检索文献(尤其是综述类文献)的参考文献以察缺补漏。

手工检索2006年以及建国以来至1978年有关中医药治疗痛经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

1.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治疗疾病为痛经或原发痛经的文献;涉及中医证型研究、观察的文献,包括老中医经验文献中关于证型内容的文献。

一稿两投的文献按一篇处理;临床观察文献中无证型分类的病例数。

1.2 设计文献评价表、输入数据及证型统归设计文献评价表,包括文献的年代、作者、Jadad评分、诊断标准、证型分布、病例数分布、治疗、备注栏等,先进行预评价,完善评价表的内容,然后建立随机对照试验(RCT)、临床观察、老中医经验3个数据库并输入数据。

参考《中医诊断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证型进行统归。

1.3 文献评价方法RCT文献采用Jadad质量计分法[1],分为1~5分,1~2分为低质量研究,3~5分为高质量研究,非盲法的半随机或准随机试验(即采用交替分配病例的方法)、没有报告退出或失访者计为0分。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软件的频数分析方法,统计各证型出现的频数、频率,简称为频次法;另一方面,计算各证型报道的病例数及其在涉及总病例数中的百分比,简称为病例法。

中医治疗痛经病研究论文

中医治疗痛经病研究论文

中医治疗痛经病研究论文xx年xx月xx日•引言•中医对痛经病的认识•痛经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临床案例分析目•中医治疗痛经病的优势与局限•研究结论与展望录01引言痛经病高发人群及趋势中医理论对痛经病的认识中医治疗痛经病的优势与特色研究背景与意义分析痛经病的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探讨中医对痛经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总结中医治疗痛经病的疗效判定标准研究目的与问题文献综述收集与整理痛经病相关的文献资料,对中医治疗痛经病的方法、疗效等进行系统梳理。

专家访谈邀请中医专家就痛经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深入探讨,整理分析专家观点和建议。

临床案例分析选取一定数量的痛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医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深入分析,为中医治疗痛经病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与结构02中医对痛经病的认识痛经病是指妇女在经期或经前后的时间内,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坠胀或伴有腰酸、恶心、呕吐、头晕等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一种疾病。

定义中医将痛经病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种类型,实证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寒凝等,虚证则以气血虚弱、肾气亏损为主。

分类痛经病的定义与分类痛经病的病因复杂,常见的原因包括情志不舒、感受寒邪、房事过度、饮食不节等。

痛经病的病机主要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即气血瘀滞或脏腑、经络失养所致。

病因病机痛经病的病因病机调理气血痛经病的治疗应注重调理气血,促进气血流通,以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辨证论治痛经病的中医治疗应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脉等表现,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预防调护中医治疗痛经病应注重预防调护,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复发。

整体观念中医治疗痛经病应注重整体观念,综合分析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病程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痛经病的中医治疗原则03痛经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在中医理论中,痛经病通常与“气血瘀滞”有关,中药治疗主要从调理气血、温经散寒、止痛等方面入手。

痛经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探讨

痛经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探讨
主要 症 状 ,疼 痛 多位 于下 腹 部也 可 发 射 至腰 骶 部 、外 阴与 肛 门。疼 痛 常于 经前 数小 时开 始 ,月 经第 1天疼 痛 达高 峰 , 多呈痉 挛性 , 持续 2~3 天 后缓 解 。 痛 经者 可伴发 恶心 、 呕吐 、 腹 泻 、头晕 、 乏 力等症 状 ,严 重者 出现面 色苍 白 、四肢厥 冷 、 出冷 汗等症状 。
库 存 中释 出而 松解 平 滑 肌 收缩 ,为心 血 管疾 病 治疗 上 的一 项 重 要 进 展 。应 用 硝 苯 啶 ( Ni  ̄d i p i n e ,尼 福 地 平 ) ,商 品 名 : 心 痛 定 、利 心平 2 0~ 4 0 ag r 治 疗 原 发性 痛 经 。给 药后 1 0— 3 0分 钟 子 宫 收缩 减 弱或 消 失 ,肌 肉收 缩振 幅 、频 率 、 持续 时 间均下 降 , 基 础张 力减 少 , 同时疼 痛减 轻 , 持续 5 小时, 无特殊 副反 应 。 3 . 1 . 5 维生素 B 6及镁一 氨基酸螯合物 利用 维生 素 B 6促进 镁离 子 ( Mg 。 ) 透过 细胞膜 ,增加胞 浆 内 Mg “浓度 之作 用 ,来 治疗 原发性 痛经 。每 日量 2 0 0 mg , 4周后 可见 红细 胞镁 含量显 著增 加 。亦可 与镁一 氨基 酸螯合 物合用 ,每 种各 1 0 0 m g ,日服 2 次 ,治 疗 4 6 个 月 ,痛经 的严重 程度 及持续 时 间均呈进 行性 下降 。 3 . 1 . 6 棉酚及 中成 药 醋 酸棉 酚 2 0 ag r , 日服 1 次 ,连 用 3~ 6个 月 ,治疗 原 发 性 痛 经疗 效 可达 9 5 % 以上 。但 可 能产 生 明显 副反 应 ,如 乏 力 、心悸 、恶 心 、水 肿 、头 晕 、潮 热 、厌 食 、渗 透 性 腹 泻 等 ,严 重 的 还 可发 生 血 小 板减 少 ,低 钾 血 症等 。 中成 药 有 桂 枝茯 苓 丸 或桃 仁 承气 汤 ,每 日量 5 g ,分 次 于早 、晚餐 前3 0 mi n服 用 ,连 续 3 0天 。有 人报 道缓 解率 可达 8 0 %,未 发 现有 消化道症 状及 皮疹 等副反 应 。

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

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

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痛经是妇科临床常见病证,西医妇产科将痛经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继发性痛经是指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所引起的痛经。

原发性痛经以青少年女性多见,继发性痛经则常见于育龄期女性。

西医治疗尚无令人满意的方法,中医药治疗痛经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少的优点。

从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文献研究部分系统论述古代医家对痛经的病因病机、证治规律等的认识,以及现代中西医研究进展等,以指导我们的临床诊断、治疗及科学研究;临床研究部分,通过观察具有温经散寒除湿、理气化瘀止痛作用的加减温经汤的临床疗效,来探讨加减温经汤治疗原发性寒湿型痛经的作用机理。

研究方法:文献部分通过学习中医经典原著和中医妇科专科医籍并进行归纳整理,同时查阅了现代医家关于痛经的文献资料,从中西医诸方面对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证治规律、理法方药及其进展等进行论述;临床部分则运用《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温经汤进行加减(自拟方名加减温经汤),治疗34例原发性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并作治疗前后的自身比较,观察其临床疗效。

结果与结论:理论研究可知:原发性痛经因病机复杂多样,因素体薄弱、肾气欠盛,或子宫发育不良,致经血排除困难而腹痛;或感寒淋雨、贪凉饮冷,或久居湿地,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宫致寒凝经血,血行失畅,不通则痛。

其主要病机为寒湿凝滞,客于冲任,胞宫经血运行不畅,故不通则痛。

其证型有虚实之分,实者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虚者为阳虚内寒、气血虚弱、肝肾虚损等,而其中以寒湿凝滞型最为多见;临床研究表明:阿胶黄精丸具有温经散寒除湿、理气化瘀止痛,调补气血,滋养肝肾,温经散寒等作用,治疗原发性寒湿凝滞型痛经,临床疗效显著。

已婚的妇女,多是继发性痛经,如果女性痛经时还伴有腰疼、发烧、月经量增多、下腹部坠痛、体温升高,经血颜色为淡茶褐色或者气味。

痛经14个证型的中医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痛经14个证型的中医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经行腹痛
[概念] 经行腹痛简称"痛经"。是指妇女在月经期或行经前後小腹疼痛难忍的症状。如果 经期仅感小腹或腰部轻微胀痛,这是正常现象,不属"经行腹痛"范围。
[鉴别]
常见证候
肝郁气滞经行腹痛 经前或经行小腹坠胀而痛,经量多少不定、血色或红或紫,亦可夹有血块,经行 不畅,胁痛乳胀,烦躁胸闷,舌质正常或紫黯,脉弦。肝郁日久化热,则证见口 苦,目赤,眩晕,胸胁闷脤,月经色紫粘稠,便秘溲赤,舌质暗红,脉细数或弦 数。
3
经行身痛
[概念] 经行遍身作痛,经後消失者,称为"经行身痛"。"痹症"身痛,不属本条讨论范围。
[鉴别]
血虚经行身痛 经行遍身酸痛麻木,经量多色淡,面色萎黄,小腹隐痛,头晕目眩。舌淡,苔薄 腻,脉细。
外感风寒经行身痛 经行遍身骨节酸痛,恶寒发热,鼻塞头痛,无汗,月经量少不畅,小腹凉痛。舌 淡,苔薄白,脉浮细而紧,若恶风有汗,则脉浮细而缓。
肝肾亏损经行腹痛与气血两虚经行腹痛:两者同为虚证。
肝肾亏损经行腹痛,多由禀赋不足,肝肾素弱,或因房事不节,阴精暗耗,经後 血海更虚,胞脉失养所致。临床表现为:经行过後,小腹隐痛,血量较少,周期 延後,腰酸膝软,头晕耳鸣,舌淡红苔薄,脉沉细。治宜补益肝肾,理气止痛, 方用归芍地黄汤或一贯煎加减。
气血两虚经行腹痛,多由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之後,气血虚弱,运行无力所致。 临床表现为:月经量或多或少,色淡质稀,面色(白光)白或萎黄,精神倦怠,头晕 心慌,语言低微,倦怠无力,舌苔薄白,质淡,脉虚细,治宜补气养血,方用当 归建中汤或三才大补丸。
痛经14个证型的中医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经行头痛 经行身痛 痛经 经行腹痛

中医痛经辨证 临床案例

中医痛经辨证 临床案例

中医痛经辨证临床案例
临床案例一:
患者:女性,25岁
主诉:经期痛经,经血颜色深红,质稠,经量较多,经期延长辨证:舌红苔黄,脉弦滑
诊断:气滞血瘀证
治疗:方剂活血调经汤
药物组成:
当归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赤芍10克,丹参10克,生姜5克,炙甘草5克,生地黄15克,金银花
10克,茯苓10克,白芍10克。

方剂用药原理:活血调经汤主要通过活血化瘀、舒经通络的作用来改善经期痛经症状。

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等药物能活血化瘀,消除经血中的淤血;丹参、金银花、茯苓等药物能行气活血,解表退热,有助于舒经通络;生姜、炙甘草能调和药性和加强方剂的药效。

临床案例二:
患者:女性,30岁
主诉:经期腹痛,痛经伴腰酸背痛,情绪烦躁,口苦口干,大便干燥
辨证:舌体偏红,苔黄腻,脉弦滑
诊断:肝郁气滞,热结便秘证
治疗:方剂柴胡疏肝汤加味
药物组成:
柴胡10克,川芎6克,丹参10克,生姜5克,大黄10克,黄芩6克,白芍10克,炙甘草5克,当归10克,益母草10克,枸杞子10克。

方剂用药原理:柴胡疏肝汤加味主要通过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的作用来改善经期痛经症状。

柴胡、川芎、丹参等药物能疏肝解郁,平肝舒筋,减轻经期腹痛症状;生姜、益母草、当归等药物能补血调经,滋养肝肾,改善经血的质量;大黄能通便泻热,改善便秘症状。

以上临床案例仅供参考,中医辨证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中医药治疗。

痛经妇女患者42例 临床治疗分析

痛经妇女患者42例 临床治疗分析

痛经妇女患者42例临床治疗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痛经治疗痛经为妇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凡在月经期及其前后出现下腹痛、坠胀、腰酸,或合并头痛、乏力、恶心等其他不适,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者,称为痛经。

其疼痛和不舒适的程度因人而异。

一般可分为原发性和续发性两类,原发性痛经好发于青春期妇女,多发于初潮后的6个月至2年内。

国内报道其发病率为29%~61.3%。

据统计有将近50%的女性曾经历过痛经。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痛经妇女患者42例,年龄17~29岁。

平均年龄23岁。

1.2病因痛经的发生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

研究表明痛经患者子宫内膜和月经血中PGF2α和PGE2含量较正常妇女明显升高,尤其是PGF2α含量增高是造成痛经的主要因素。

另外,痛经也与子宫平滑肌不协调收缩,造成子宫供血不足,导致厌氧代谢物积贮,刺激疼痛神经元有关。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还受精神、神经因素影响,疼痛的主观感受也与个体痛阈有关。

无排卵性子宫内膜因无孕酮刺激,所含PG浓度甚低,一般不发生痛经。

1.3临床表现月经前后及行经期间可有轻度下腹疼痛、坠胀、腰酸、乳房胀痛及乏力等,属于生理现象。

原发性痛经的主要表现为痉挛性疼痛,多自月经来潮后开始,以行经第一日疼痛最剧,持续2~3日后缓解。

疼痛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可伴发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妇科检查无异常发现。

1.4诊断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诊断多无困难。

月经期下腹坠痛,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临床即可诊断。

继发性痛经常在初潮后数年方出现症状,多有月经过多、不孕、放置宫内节育器或盆腔炎病史,妇科检查有异常发现,必要时可进行B型超声检查、腹腔镜、宫腔镜、子宫输卵管造影等辅助检查。

2治疗2.1一般治疗重视精神心理治疗,阐明月经时轻度不适是生理反应。

痛经病例书写的基本要点

痛经病例书写的基本要点

痛经病例书写的基本要点痛经,即妇女在月经期间出现腹部疼痛的症状,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

为了更好地记录和分析痛经病例,病例书写成为医生们的重要工作之一。

本文将介绍痛经病例书写的基本要点,以便医生们更好地进行临床研究和诊疗。

病例书写是医生将患者的病情、病史和治疗情况等详细记录下来的过程。

对于痛经病例的书写,应包含以下内容:1. 患者信息在病例的开头,需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以便于管理和沟通。

2. 主诉和就诊时间在病例的第一部分,应记录患者的主诉和就诊时间。

主诉应详细描述患者的症状,如腹痛的性质、程度、发作频率、发作时间等,并注明症状的持续时间。

3. 既往病史此部分应详细记录患者的既往病史,包括但不限于月经史、婚育史、手术史、家族史等。

对于月经史,应注明首次月经时间、月经周期、经期和经量等信息,以便更好地了解患者的月经情况。

4. 检查结果此部分应记录患者的相关检查结果,如妇科检查、超声波检查等。

对于妇科检查,应注明宫颈、子宫和附件的大小、形态和触痛等情况,以便医生进行全面评估。

5. 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和检查结果,医生应提供相应的诊断。

在诊断时,应遵循国内外的相关诊断标准,并详细说明依据。

6. 治疗方案和效果评估此部分应详细记录医生给予患者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等,并记录治疗效果的观察结果。

对于治疗结果的评估,应详细描述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后的复发情况等。

7. 随访和建议此部分应记录医生对患者的随访情况和建议。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如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注意事项等。

8. 结论在病例的结尾,应总结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并提出相关的结论。

结论部分应简明扼要,突出关键信息。

对于痛经病例的书写,应注意以下要点:1. 书写规范应使用清晰的字迹和专业术语,注意书写规范,避免出现错别字和乱码等问题。

同时,应采用易于理解和整洁美观的排版,以便阅读和后续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经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在妇科中,比较常见的症状就是痛经,会对工作以及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本文主要对痛经患者的临床治疗及诊断进行探讨,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xx 年 1 月 -20xx年 1 月收治的 50 位痛经患者,患者的年龄在 18~24 岁之间,年龄平均为 20.1 岁。

临床症状主要为头晕、乏力、以及呕吐等,在进行妇科检查以后,无异常情况。

患者主要为痉挛性疼痛,疼痛部位一般在下腹部位,也会放射到大腿内侧或者是腰骶部位。

患者多为在月经来潮以后出现疼痛,疼痛开始时间最早在月经前的 12h,在 2 ~3 d 以后疼痛得到缓解。

有 5 位患者为轻度痛经,有 10 位患者为中度痛经,有 35 位患者为重度痛经。

有 14位患者已婚,有 36 位患者未婚,有 5 位患者曾生育。

1.2 方法
在诊断时,需要同盆腔炎、子宫肌瘤以及子宫腺肌病等区分开。

轻度痛经患者,首先对其进行精神与心理方面的治疗,可以让患者听轻音乐,使患者的身体得以放松,向患者解释在月经期间,身体有所不适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不用过度的紧张。

一些患者对月经的了解不够充分,在月经期间经常会有恐惧不安的情绪,或者是由于过度的紧张都会使体内的雌激素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痛经。

中度痛经患者,在
精神以及心理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物理治疗方法,患者不能喝冰水,将热水袋放在腹部位置,每次维持几分钟,这能使患者的身体维持温暖,有助于血液循环的加快,将肌肉松弛,特别是发生充血与痉挛的部位。

对于重度痛经患者,可以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无避孕需要的患者,在月经来时服用布洛芬,每天 3~4 次,每次 400 mg,或者是服用氟芬那酸,每天 3 次,每次 200 mg,持续服用 2~3 d。

对于有避孕需要的患者,可在月经前 5 d 开始使用炔诺酮,每天 1 次,每次215 mg。

可以对排卵产生抑制作用,使前列腺素的浓度减少,进而起到止痛的作用。

1.3 判定疗效标准
痛经症状未得到明显的改善,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判定为无效;重度痛经患者在治疗后明显好转,在月经期间,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不大,判定为有效;患者月经期间或者是经期前后,没有发生下腹部疼痛,但是伴有稍许不适,不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判定为显效。

2 结果
在 50 位痛经患者中,通过治疗,有 2 位患者无效,有 8 位患者有效,有 40 位患者显效,有效治疗的概率是96%。

疗效分析见附表。

附表痛经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结果
3 讨论
过度的忧虑恐惧或者是精神紧张都容易引起痛经,相关研究表明,
焦虑以及抑郁会对痛觉产生影响,痛经患者发生焦虑以及抑郁的概率要比非痛经者高,但是在痛经发生机制中情绪因素的参与仍然不是很明确。

此外,饮酒以及吸烟会提高发生痛经的概率,同时也与运动、遗传等因素有关系。

目前对于发生痛经的原因仍然不是很明确,通常情况下认为主要同子宫缺血以及过度的收缩有关系,精神与内分泌是对其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引起原发性痛经的主要原因就是子宫释放以及合成前列腺素,在子宫的肌肉中,含有胆碱能神经以及肾上腺素,其中肾上腺素同痛经有着直接的联系。

切除骶前神经能起到治疗痛经的作用,在足月妊娠以后能缓解痛经症状。

通常处于青春期的少女没有排卵的情况,也没有孕酮所产生的刺激,前列腺素的浓度比较低,一般情况下不会有痛经的情况。

在排卵的月经周期中发生痛经,可以证明在排卵以后所释放的自体激素同痛经有着紧密的联系。

对于原发性痛经患者来说,子宫内膜中的前列腺素升高是导致痛经的主要原因。

对于未孕的女性来说,含有精氨酸的血管加压素会引起子宫收缩,同时会降低局部位置的血流量,由此可见血管加压素是导致痛经的重要原因。

在本组的 50 位痛经患者中,通过相应的治疗,都能使症状得到有效的改善。

服用避孕药也可达到止痛的效果,对于在避孕方面有需求的患者比较适用,具有较高的有效率。

在临床中,布洛芬与氟芬那酸治疗痛经的效果较为理想,可以达到 80% 的有效治疗概率。

综上所述,对于痛经患者来说,要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疼痛,并且配合治疗,能使症状得到缓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