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猫》的隐喻手法赏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中的猫》的隐喻手法赏析

以海明威的作品《雨中的猫》为研究对象,以作品中隐喻的运用分析为切入点,从谋篇布局、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刻画等三个层面对作品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探讨。通过分析,可以更好地体会一代文豪是如何在其作品中运用隐喻手法来达到艺术效果的。

标签:雨中的猫;隐喻;运用;赏析

作为一种艺术符号,隐喻具有暗示性,暗示性的产生和这种艺术符号形态的构建模式紧密相关。主体没有明确表达其内在情感,而是故意隐藏了自己的内心世界,遮蔽了心灵。他/她吝啬地取出一点充满想象空间的意象,让接受主体也就是读者自己体会并理解。而艺术之所以存在生命的根本,就是她将虚幻的意义与具体的形象融合在了一起,而这种新的结合,一定会引发人们本能的好奇与冲动,去体会主体的快乐、忧伤、希望和绝望。而读者的理解一定是建立在自身的生活与情感经历之上的,所以当人们重塑艺术主体的情感与意义时,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版本。也就是说,时代的变迁,读者的变化,背景的差异,会使人们不断创造出带有自身影子的新的意义,而新意义产生的过程便使得隐喻这种艺术符号有了永恒的艺术价值。

《雨中的猫》(Cat in the Rain)是海明威于1923年创作的一篇以女性为主体的短篇小说佳作,后收录在《在我们的时代里》。它讲述了一对美国年轻夫妇到意大利旅游,因外面下着雨而只能待在旅馆里的小故事。故事短小而简单,中心内容是讲述这对夫妇百无聊赖之时,太太不经意中发现有只猫蜷缩在窗外的桌子底下躲雨,于是心生怜悯,想要把它抱到楼上来,出去寻猫的时候,猫却不见了,回到旅馆房间向丈夫抱怨。正在这时,旅店老板差使女侍把一只大玳瑁猫送到了她面前,故事到此戛然而止。《雨中的猫》在谋篇布局、环境描写、人物刻画等各个层面,处处充满象征和隐喻。

一、谋篇布局

海明威在生活中就是个爱猫之人,所以在他的作品中,猫和女人总是存在着或内或外的联系。这一点在不少其他作者的作品中也不难发现,文人倾向于把猫和女人联系在一起,或许他们认为猫与女人共享着一种阴柔的气质。尤其是如果这个女人置身于一种情感孤独的背景中时,作者十分愿意让她拥有一只代表孤寂的猫。在小说中作者并没有直白地向我们描述女主人公的情感,但有猫的陪伴,背景情感就不言而喻了。就像故事一开始作者描述的那样,“他们是唯一一对留宿在旅店的美国客人”。“他们从房间里出出进进,经过楼梯时,一路上碰到的人他们都不认识”。绵绵的小雨洗刷着眼帘,屋外的景色被遮蔽了本相,纪念碑不再有情感的温度,广场上冷寂空旷,海水发出沉闷却愤怒的吼叫。这一切,构成了以灰黑为基调的水彩画,让看画的人的心情也变得压抑而忧伤,从而更好地烘托了女主人公的寂寥。

猫——是这个故事的灵魂引导,女主人公内在的情绪随着她见猫、寻猫而发生着起伏变化,揭示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初新女性充满矛盾、彷徨、苦闷与挣扎的生活困境。尽管叙述者对故事中人物之间的深层关系没有做任何交代和评论,然而作者正是通过运用隐喻对情节、场景、人物等精心设计与巧妙安排,让读者能够从多个角度深切体会并理解一个被惆怅、孤独失落、苦闷、空虚的心绪所笼罩的美国新女性,渴望回归传统性别角色但又迷惘彷徨、患得患失、充满矛盾与挣扎的内心世界。小说中的每段场景描写和每个人物角色的设计都体现出作者的深刻用意,海明威力求通过景与物的描写烘托主题,通过小说中人物关系编织客观真实,反映当时女性窘迫的生存状态,既达到了恰如其分地反映和批判现实的创作目的,也反映了海明威对20世纪初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一些前瞻性思考,揭示了新女性“有限回归”这一主题。

二、环境描写

众所周知,海明威对小说场景的选择是非常挑剔的。在海明威的世界里,某一个故事只能发生在它的那一种场合而且没有任何可替换性。因为舞台和场景本身就可以节省大量的语言而直截了当地代替描述(苗木兰:2002)。《雨中的猫》一文也不例外,故事发生的场景看似随意实则为作者刻意而为之:故事背景中所出现的人、物、景普遍存在着一种冲突性——美国人投宿一家意大利旅馆;这家旅馆虽拥有面朝大海和公共花园的美景,却在这里出现了战争纪念碑。战争纪念碑是绝不可能与花园美景联系在一起的,顾名思义,他是让人们深切而沉痛地回忆战争的残酷历史并缅怀为之牺牲的人们,他带来的情感是沉重而忧伤的,而公共花园和花园里那位在天气好时出来作画的画家则让人们如沐春风,呼吸到的是幸福。渲染静谧祥和的气氛。作者将他们放在同一幅画面下,带来的是战争与和平、流血与鲜花的相依相存。而读者的情感也在这样一种依存的关系中达到一种平衡。海明威利用战争纪念碑这一个形象,充分说明了在作者的中心思想中,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创伤不可忽视。除了让故事以一种欲扬先抑的情感铺排让读者首先平静心情之外,“花园”与“战争纪念碑”并存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作者要揭示一种冲突,一种在故事发生的背景下无法调和的冲突,也就是女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中追求与压抑之间的左右不定与矛盾。而大海同样对于海明威来说充满着未知的神秘与战斗的精神,海是整个大自然永恒魅力的象征。作者这样描写:“海水在雨中冲上沙滩,留下一条长长的线,然后退回去又冲上来,再冲出一条长长的线。”海水一次次地冲刷着沙滩,海水的离去又在沙滩上留下了一条条的线,这大自然最神秘的力量画出的线则暗示了女主人公的生命轨迹——在巨大的阻力中不顾一切追求幸福。而这种对幸福的渴望,也仅仅是遵从了人类的天性,即人拥有情感的本质。而“空无一人的广场”则恰恰说明了主人公此时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贫瘠与荒芜,从而更加反映出渴求的强烈。因此我们可以说,故事的一开始,作者就定好了故事发展的基调并且为之后的发展埋下伏笔。另外,“雨”是这个故事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背景,不管是文章开始提到的“花园”、“战阵纪念碑”还是主人公与读者的心情,都被雨淋湿了,雨伴随着故事一步步地发展,伴随着女主人公的心情一次次起伏,一直到故事的结尾。海明威很喜欢写雨,也善于写雨。所以在极短篇的叙事中,雨或具体的或抽象的意象出现了十次之多。其中两次出现在美国夫妇的对话中,而其他的意象主要被用来描述故事所处的背景情境。除此之外,一些与雨相关的或者类似的意象则是贯穿全文,比如海、水、湿等词语。

他们在故事中不断被重复,表面上是为故事交代了背景中的自然现象,实际上是为了渲染气氛,烘托出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世界。就像故事开始描写的那样:“公园里有大棕榈树,天气好的时候,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带着画架的艺术家。艺术家们都喜欢面对着公园和海的旅馆的那种鲜艳的色彩。”海明威给他的读者精心绘制了一幅充满和谐与静谧情感的画卷,人们享受到了他带来的美好,感受着其中的美妙与安宁。这其实是一种简单的欲扬先抑,为后面的转折埋下情感的冲突点。“天正在下雨。雨水打着棕榈树滴下来,海水夹着雨,望着空荡荡的广场”。之前亮丽明快的景色在作者急转的笔锋之下瞬间失去了光彩,灰色调霎时笼罩了画卷,同时也压抑了读者轻松迸发的情感,转而引出了暗藏的悲伤面。“不断冲刷的海水和空无一人的广场,徒添几分凄凉和孤独”。自此开始,雨便不停了。它不断地冲刷着人们的内心,使之越来越潮湿,越来越压抑。而此时纪念碑的引入更是与之相呼应,让冰冷的情感加倍降温。雨下得更大了,其实是心变得更湿了,更冷了。体会全文贯穿的情感线便不难发现,雨已经不仅仅代表它自己的自然属性,也变成了抒情的工具,揭示了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激烈斗争。这也正是作者一贯偏爱的写作手法——抑而不漏地描述人物的心理,却因为有了那么多的辅助意象而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作品人物的精神世界,正如作者本人所言:“如果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而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意旨,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董衡巽1980:85)文章最后一句:“这会儿,天很黑了,雨仍在打着棕榈树。”此时的雨,同样,意在表明主人公雨中寻猫未果而内心不断增长的焦虑与不安。

三、人物形象的刻画

1.女主人公的形象

“雨中的猫”在文章中虽然是真实存在的一个角色,但它决不仅仅代表它自己,它的命运已经与女主人公的命运捆绑在一起,——至少在女主人公眼里是这样的,所以它其实是对女主人公的映射,也成为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女主人公对她发现的那只淋雨的猫顿生同病相怜的情绪,所以她要救它,救猫是一种本能的驱动,如果不是因为自己也处在情感世界的凄风苦雨中,她或许不会有这种冲动,救猫实际上变成了自我拯救,如果猫得救了,是不是自己也能弥补情感上的缺失而获得安慰呢。当丈夫说“让我去吧”,她说“不,我去”,这时的她扮演着丈夫希望她拥有的那种独立与坚强的形象,不顾外面的大雨,拒绝了丈夫的帮助,执意要亲自去抱回雨中的猫,甚至情急之下忘了打伞,这是典型的“新女性”的作为,也是违背了女主人公女性情感本质的一种形象。然而,这样的坚强形象在旅店老板面前瞬间消失了,她似乎又重新找回了她苦苦追求的女人在男人面前的柔弱与渺小感,女主人公却在店老板面前产生了渺小感。虽然坚持要去,可没有伞,她还是被满天风雨挡住去路,而此时被特意描写的屋外披着雨衣冒雨前行的陌生男人形象,更加衬托出了她的无助感和对“保护伞”的渴望。所以,此时的“伞”不仅仅是她挡住风雨而需要的工具,也是让她清楚地意识到在强大的男人面前自己如此渺小的媒介。她觉得自己渺小或许还因为她未能寻回那只雨中的猫所产生的挫败感。从女主人公对店老板的喜欢程度看出,她内心非但不排斥这种渺小感,还生出”自己无比重要”的幸福感,显示出了她对传统柔弱女性形象的认同。于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