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简析影片 《放牛班的春天》的影响
从《放牛班的春天》中看行为主义心理学
从《放牛班的春天》中看行为主义心理学摘要一位富有才华却失败的音乐家马修到一家学校担任学监,这个学校被成为池塘之底,这个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严厉的制度构成。
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待这些孩子,对学校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绝。
他热爱音乐创作,他用爱心关怀孩子,在他的执着下,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引导他们的心灵。
当然,最后的结果是音乐净化了孩子的心灵,也对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教育宽容仁爱心理音乐在国庆之前的心理电影赏析课上我们班看了一部名为《放牛班的春天》的电影,让我感触很深,心里久久才平静下来。
1.影片概述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位富有才华却失败的音乐家马修作为代课老师到被称为“池塘之底”的学校去教书的事情,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学校各项严厉的惩罚手段、管理制度。
让马修产生了一种想改变学校的管教制度的想法,他反对用强权制度压迫学生的校长,他在乐谱上写下了专门为孩子们谱写的歌曲,试着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孩子们冰冷已久的心,想让他们的心重新换回希望。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由于种种的原因,孩子们的思想,心灵都受到了极大冲击,特别当时学校的口号是:犯规,惩罚。
随意关禁闭。
为了制服叛逆的学生,也是为了自己的方便,学校的教师几乎有点残酷地对待学生,教师们个个行为乖戾,行动令人匪夷所思。
他们忘记了说笑,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情趣与品位。
在他们眼里,看什么都觉得是坏事,这几乎成了职业习惯,或者说思维定势。
每天如临大敌,与学生没有任何情感的交流。
但是马修却是和蔼地对待这些孩子,就是从这时开始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差生了不同的影响。
校长奉行习惯性的咆哮如雷加大棒政策,马修学监坚持温和诙谐、善良宽容作风。
1.1行动——反应的教育模式以“行动——反应”为口号的校长自然扮演着刻板冷酷的行为主义者,频繁而花样繁多的惩罚措施便是他的强化手段。
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反应,这种强化是非常及时而有力度的——校长在惩罚犯错的学生时,其态度可说是雷厉风行、不遗余力。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令人心驰神往的电影,它以其深刻的情感和动人的音乐,让观众沉浸在一个充满温暖和希望的世界中。
首先,影片的音乐是令人难忘的。
每一首歌曲都充满了情感,让人感受到主人
公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尤其是那首《Vois sur ton chemin》,它的旋律和歌词深
深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感受到了主人公们对生活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向往。
其次,影片通过对主人公们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特别是
主人公克莱门特,他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困难后,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明白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这种内心的成长和蜕变,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最后,影片中对友情和师生关系的描绘也是令人动容的。
主人公们之间的相互
扶持和鼓励,以及老师们对学生们的关爱和呵护,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温暖和力量。
这种友情和师生之间的情感纽带,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总的来说,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通过其深刻的情感和动人的音乐,让观众感
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以及友情和师生关系的温暖和力量。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催泪的影片,更是一部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希望和温暖的力作。
我相信,每个观众在观影之后都会对自己的人生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赏析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赏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
不同于行为主义者,人本主义者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
在经典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通过马修老师在“池塘之底”中对于学生的教育过程,充分反应出人本主义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影片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教育方面启发,本文通过对影片所展现的教育理念进行分析。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了一位名叫马修的失意老师被分配到了一个名字叫作“池塘底”的问题学校里做学监的故事。
在几乎所有人看来,这里的孩子都是毫无希望的坏学生,而学校的校长也以残暴的惩罚手段来管制学生。
但马修把这些“坏”学生成功组建成一个合唱团,重新树立起来孩子们的自信。
这部电影制作优秀,相信看过影片的人都会从这部电影中得到许多启发。
今天我将从教育心理学实施教育的角度分析校长和马修的两种教育方式和不同教育下产生的不同结果,以及谈谈我对教育的一些看法。
一、问题孩子从何而来电影中的校长说:“永远不要指望他们把变好。
”但是这些“坏”孩子真的无药可救吗?当马修让他们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梦想时,孩子们有的想当消防员,有的想当牛仔,有的想当战斗机驾驶员,还有的甚至想当拿破仑……可见这些孩子并不是无药可救的,他们依旧向往着美好,他们依旧充满着希望。
那么这些坏孩子是从何而来的?(一)莫翰奇,单亲家庭爱的缺失出于各种原因,莫翰奇在一个单亲家庭中长大。
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得到的爱也更少,单亲家庭的孩子在与其他家庭的孩子对比时往往缺乏自信和动力,容易消沉孤僻,逃离集体抱怨他人。
也因为失去了亲人,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更加珍惜活着的亲人。
莫翰奇的母亲为了支撑起这个家,长时间在外工作,对莫翰奇缺少亲情的陪伴。
长时间的孤独感让莫翰奇感觉自己是被母亲遗弃了的孩子,于是也开始了自暴自弃不思进取。
也由于从小以来缺乏亲情的陪伴,莫翰奇性格变得多疑敏感,他远离人群,喜欢沉默,甚至还排斥别人的友善。
但是当看到母亲在辛苦打工时,又泪流满面。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它以其深刻的情感和动人的故事,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首先,电影中展现的主题是令人动容的。
故事发生在一个乡村学校,讲述了一位新来的音乐老师克莱门特如何改变了一群被社会遗弃的学生的生活。
这个故事深入探讨了教育和人性的关系,揭示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潜力。
观众们不禁会思考,如果每个人都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关怀,他们会有怎样的成长和改变。
其次,电影中的演员表现出色。
弗朗索瓦·贝莱昂在饰演克莱门特这个角色时,将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通过音乐和关怀,逐渐获得了学生们的信任和尊重。
而放牛班的学生们也展现了出色的演技,他们真实地传达了角色的情感和成长。
观众们能够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希望和喜悦,这让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和感人。
此外,电影的音乐也是其亮点之一。
音乐在整个故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克莱门特通过音乐的力量,为学生们带来了希望和改变。
观众们可以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深入感受到每个人内心的情感和变化。
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沟通方式。
最后,电影的拍摄和剪辑也非常出色。
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镜头语言,将故事中的情感和细节完美地呈现给观众。
剪辑的处理也非常精细,使得整个故事节奏紧凑而又引人入胜。
总的来说,《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它通过深刻的情感和动人的故事,引发了观众们的共鸣。
观众们不仅仅是被故事所吸引,更是被其中的情感和人性所触动。
这部电影让我们思考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潜力。
无论是音乐、演员表演还是拍摄剪辑,都让这部电影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前儿童行为分析举例子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前儿童行为分析举例子导读:,并改变了孩子们以及他自己命运的故事。
影片获得了全球奖最佳电影奖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
影片题材陈旧,却是一部极具教育意义的作品。
《放牛班的春天》海报代久远,但其中蕴含的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的教育理念依然值得我们思考。
马修和校长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一、教育理念的冲突:行为主义者与人本主义者的对立《放牛班的春天》体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教育行为的影响,以及其产生的不同结果。
虽然人本主义心理学有自身缺陷,但是这种理念促进个体发展是实施教育的重要前提,影片中男主人公的人本主义思想使得这部作品处处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校长的刻板对新同事也不例外(1)缺乏建设性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越是压抑,就越是恣意妄为以观众的眼光来看,只看到校长习惯性的打骂政策与马修学监的温和诙谐、宽容善良两种作风和人格的鲜明对比。
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却反映了两种教育理念和心理学流派的对立。
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以客观的方法研究人类的行为,从而预测和控制有机体的行为。
以"行动和反应"为口号的校长自然代表着刻板冷酷的行为主义者,花样百出的惩罚措施便是他的强化手段。
校长对学生的管理模式可以说把行为主义的教育理念发挥到了极致。
这种管理方式虽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表现出来就是学生们在人前噤若寒蝉,规规矩矩仿佛机器人,而在背后则是捣乱破坏无所不为。
学生们被压抑得越厉害,背后的报复也就更加地恣意妄为。
行为主义者的做法的弊端在这一生动的案例中暴露无遗,影片中校长将人视为动物,只有简单的、刻板的行为训练,却忽视了人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因素。
仅以行为主义的标准来衡量的话,校长的教育手段也颇多可指责之处,问题在于他的强化只注重负面的惩罚却忽视了正面鼓励引导,注意力全放在学生所犯的错误上,对他们的顽劣行为极力压制,却对学生们的正确反应熟视无睹,更不会及时加以引导成为积极反应。
《放牛班的春天》赏析
《放牛班的春天》赏析第一篇:《放牛班的春天》赏析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落叶悠扬《Les Choristes》,译为“放牛班的春天”。
朴素流畅的电影里,没有使用复杂的特技,也没有豪华大片电影里华丽的画面,一个小小的微笑,细细的皱纹却让人觉得如此温暖!天籁般的音乐,感人的故事,完美的画面让我感悟到一种心灵上的洗礼与震撼。
在这部清新的电影里,感受最深的,或许就是那完美的音乐的触动,和马修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微妙的二元关系的构建。
我想,不管是谁,我们都能感受到灵魂随音乐旋律的波动,导演巧妙地运用音乐作为电影的催化剂,展现了音乐净化灵魂,排解寂寞,放松精神,使人获得一种巨大的享受的作用,对音乐的感受,有人曾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治性情的熔炉。
”天籁般的童声,让每个人都深深地沉醉其中。
也正是音乐,让池塘之畔的问题少年们找到了他们所喜爱的东西,他们的顽劣、暴力、孤僻、叛逆等等被音乐引导,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意义所在。
抽烟,打架欺负别的孩子,捉弄老师,所有的恣意妄为都是作为对压抑的一种反抗,表示他们的不理解和显示自己的存在,当他们受到鼓励,找到音乐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填补心灵的空虚的时候,我所感觉到的是每个生命里怀揣的梦想,以及音乐所释放出来的童心,可爱,还有对马修老师的感激之情,音乐让一切变得简单,变得美好。
音乐作为一种润滑剂改变了这所学校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谩骂和惩罚不再是学生与老师的唯一交流,“犯错,处罚”不再是唯一的手段,老师和学生也可以一起踢球,唱歌。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天使的脸庞,魔鬼的心肠”也并非他们所愿,正如老校工麦神父所说:“真为这些可怜的孩子打抱不平”,“他们也并不是无可救药”。
音乐担负起了这座沟通的桥梁,打开了学生封闭的心灵。
音乐,带来了放牛班的春天,也带来了马修创作的春天,甚至是整座学校的春天。
体罚式教育和诱导式教育。
我们可以看到,对学生教育的两种模式,以校长为代表的体罚式教育法,还有以马修老师为代表的诱导式教育法。
放牛班的春天
从学习与教育心理角度看《放牛班的春天》汉语言文学师范世承140100392 顾佳妹如果以我们的第一印象来概括“池塘之底”的孩子们,无非是“问题”二字。
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源不仅仅是他们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更是由于校长较为极端地使用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他们进行教育。
这群孩子对于校长的畏惧与服从,实际上类似于“条件反射”。
因为学生一旦有了错误的出现,依据校长奉行的“行动——反应”,校长及学校的其他教员不会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是通过关禁闭、劳动、暴力体罚等方式来使他们做出所谓“正确”的反应。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以动物实验为基础,电影中校长无疑是将孩子们视为动物,仅仅进行简单的,刻板的行为训练,而无视他们内心丰富的活动和情感因素。
这就是校长的行为主义教学的弊端所在。
这种处罚不断地刺激学生,学生为了免受处罚,便会在表面上被动服从,实际上内心却充满了敌意。
所以在这所学校中,这群孩子亟需的学习,不是知识的获得,而是情谊基础上的人格的成长。
与校长这位行为主义者完全对立的马修的人本主义教学,做到了这一点。
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和意愿。
尽管他们顽劣,但是对于自己的未来还有认真的憧憬。
因为这种比较积极的信号的存在,他主动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并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价值观方面的适宜的教育。
对于佩皮诺与郭邦,他主要以鼓励为主,没有因为他们能力不够而将他们排斥于合唱团之外,而是给予他们适当的职位与适当的尊重。
使不自信的他们获得从内而外的被认同感与归属感。
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他并不像校长那样使用重罚,而是通过温和的方式让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
误伤神父的孩子,承担起照顾神父的责任,最终在实践中产生了愧怍,得到了自发式的教育。
这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一方面体现,那便是教师应该成为一个真诚的、可信赖的有感情的指导者。
此外,马斯洛认为人类存在两种潜在的力量,一股是防卫的力量,使人有退缩倾向,不愿意接受挑战。
校长的行为实际上诱发了这群孩子内心的这种力量的形成,学生们在情感上对于校长的反抗与防卫,转化为他们对学习的消极。
人本主义对行为主义的胜利——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心理观探析
这个新来的学监虽然没有保住 自己的
饭碗 ,被 因 失 去嘉 奖 机 会 而 气 急 败坏 在 学 生 的心 田里 生 根 发 芽 ,生 长 成 为
的校长辞退 ,但是他培育的善的种子 理 学 不 同 的理 念 。被 称 为 西 方 心理 学 保护孩子们 终生成 长的参 天大树 。
识 ,主 张 以行 为 为 心理 学 的研 究对 象
不起眼 的秃发矮个子音乐老师 :克雷 芒马修。整个学校 因为他的到来 而逐 渐的改变 ,学生和老9' 也在他 谱写  ̄f iJ fF 的音乐声 中重新发散 出人性的光彩。
当然 ,除 了那 个 严 厉 的校 长 。最 终 ,
是 实验者 ( 纵者 、控 制者 ) 操 通过 各 学 习, “ 是一种 活动通 过对所遇情境 种 实验情境 ,通过强化的形式 ,使被 试对 象达到行为的改变。他 们的想法 是一厢情愿 的,因为他们 没有考虑被 华 生是 第 一 个扛 起 行 为 主 义 大 试对 象 自身 的特点及其积极主动性。
t - 二 二二二二二二二 二二二二二二 二二二 囹 霪分— — — — — — 于. — — — — — — g 1 百 二 谪 =
’
人本圭义对行为圭义的胜利
— —
电影 放牛班的■天 心瑗讽螺析
[ 摘要 】电影 《 放牛班 的春 天 》所展现 的教 育故 事体 现 了行 为主义心理 学和人 本主 义心理 学思 想对教 育行 为的影 响以及其 产 生的不 同结果 。作 为心理 学 的 两大流 派 ,行 为主 义心理 学和人 本主 义心理 学均 有其 贡献和 价值 ,但 是 ,在 复杂 的教 育领 域 中 ,本 着人 本主 义的理 念去促 进 个体发展 应该是 实施教 育 的 重要 前提 ,也正是人 本主义的思想使得这部 电影 处处散发 着尊崇人性的光辉 。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深受触动的电影。
它以一个小小的放牛班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音乐、友情和希望的故事。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音乐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成长、自由和追求梦想的电影。
首先,电影中的音乐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感动。
音乐是这部电影的核心,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故事中的主人公克莱门特老师以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改变了整个班级的生活。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音乐才华,但他们以前从未有机会展示出来。
通过音乐,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声音,也找到了自己的自信。
这种音乐所带来的情感共鸣,让我不禁为他们的成长和进步而欢呼。
其次,电影中的友情和团队合作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放牛班的孩子们来自各个不同的背景,他们之间存在着种种分歧和矛盾。
然而,通过音乐的力量,他们逐渐团结在一起,成为了一个紧密的团队。
他们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努力实现他们的梦想。
这种友情和团队合作的精神,让我深深地感动和敬佩。
最后,电影中的希望和梦想也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鼓舞。
克莱门特老师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力和才华,他用音乐唤醒了他们的梦想。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无论我们来自何处,无论我们的才华有多大,只要我们有梦想并为之努力,我们就能够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总之,《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它通过音乐、友情和希望,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感动和共鸣。
它告诉我们,音乐可以改变人的生活,友情可以战胜困难,梦想可以改变命运。
这部电影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并激励我追求自己的梦想。
我相信,这部电影将继续影响和激励更多的人。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社会寓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这部电影在情感描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寄宿学校,主人公克莱门特老师在这里面对着一群调皮捣蛋的学生。
他们之间的互动充满了喜剧与戏剧性,让人忍俊不禁。
但随着剧情的深入,我们逐渐感受到了这些学生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尤其是主角莫里斯,他天赋异禀的音乐才华却被埋没在放牛班的日常生活中。
他们的情感被电影细腻地呈现出来,让观众们在欢笑与泪水中与他们产生了共鸣。
其次,电影通过反思教育体制带来的问题,给观众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在电影中,学校的校长严格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来管理学生,忽视了每个学生的个性与需求。
而克莱门特老师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教育模式,他用音乐的力量唤起了学生内心的激情与自信。
这引发了观众们对于教育体制的反思,我们开始思考,是否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与发展空间,让他们能够发现自己的潜能与热爱。
最后,电影中的音乐元素也是其亮点之一。
音乐作为一种跨越语言与文化的艺术形式,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
在电影中,莫里斯的音乐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渴望。
这些音乐作品不仅美妙动听,更是与剧情相得益彰,为电影增添了一份神秘而动人的氛围。
总的来说,《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充满温情和感动的电影。
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对教育体制的反思以及音乐的独特运用,给观众们带来了深刻的共鸣。
这部电影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力和独特之处,只要给予机会和关爱,我们就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令人动容的电影,它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真实的故事情节,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感动和共鸣。
首先,这部电影的剧情非常引人入胜。
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乡村,讲述了一群被社会边缘化的学生和他们的音乐老师之间的故事。
这些学生因为不良行为而被送到了一个严苛的寄宿学校,他们被视为“问题学生”,被剥夺了自由和快乐。
然而,当音乐老师克莱门特先生的出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他用他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对音乐的热爱,激发了学生们内心深处的潜能,让他们重新找到了自信和快乐。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扣人心弦,让观众无法转移目光。
其次,电影中的角色塑造非常出色。
克莱门特先生被扮演得淋漓尽致,他的坚持和对学生们的关爱令人感动。
他不仅教授音乐,更是给予学生们温暖和支持,让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而学生们也各具特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困境,但他们在音乐的魔力下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这些角色的真实性和情感的传递,让观众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
最重要的是,电影传递出的主题和情感令人难以忘怀。
《放牛班的春天》探讨了教育体制对学生的影响以及音乐的力量。
它提醒我们,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力,只要给予他们适当的关爱和机会,他们都能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电影中的音乐也是情感的载体,它能够温暖人心,激发人的情感,让人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这部电影让观众反思了教育的本质和对孩子们的期望,引发了对人性和情感的思考。
总之,《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充满感动和共鸣的电影。
它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真实的故事情节,让观众深刻地反思了教育和音乐对人们的影响。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触动人心的艺术品,值得每个人去欣赏和思考。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通过细腻的叙事和真实的情感,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感动和共鸣。
首先,这部电影在情感上给我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影片通过展现主人公们的成长历程和内心世界,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孤独、挣扎和渴望。
特别是主人公克莱门特,他通过音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也在音乐中找到了自己的情感寄托。
他的坚持和努力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其次,影片通过细腻的叙事和精彩的表演,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美好。
放牛班的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性格各异,但他们在音乐的世界里找到了共同的归属感和友谊。
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让我感受到了友情的力量和团队的重要性。
同时,电影也揭示了教育制度中的问题,让人反思如何更好地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和需求。
此外,电影的音乐也是其亮点之一。
影片中的音乐旋律优美动人,让人陶醉其中。
音乐不仅是主人公们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是观众与电影建立情感联系的桥梁。
每一首音乐都带给我无尽的感动和共鸣,让我在观影的过程中沉浸其中。
总的来说,《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感人至深、充满温情和思考的电影。
它通过细腻的叙事、真实的情感和美妙的音乐,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这部电影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人生和情感的重要性,也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无论是音乐爱好者还是对人性故事感兴趣的观众,都不容错过这部令人难以忘怀的佳作。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解读
《放牛班的春天》呈现了一个充满希望和温馨的故事,鼓励观众关注教育的人性化和对个体的关怀。它提醒我们重视每个人的独特才能和内在潜能,鼓励我们相信音乐和教育的力量,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放牛班的春天》强调了音乐的力量和教育的重要性。音乐成为了情感表达和个人成长的媒介,它打开了学生们内心的窗户,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艺术天赋。
影片中的音乐旋律和歌声表达了情感的深度和纯真,同时也传递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音乐成为了学生们追求自由、表达自我和超越现实困境的途径。
《放牛班的春天》同时也探讨了社会对于个体的期望和刻板印象对人的影响。学生们在学校里被定义为问题学生,被剥夺了展现自我的机会。影片通过展示他们的潜力和独特才能,呼吁观众超越刻板印象,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和关爱。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触动人心的电影,它在音乐的翅膀下,展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纽带、对梦想的追求以及个体在教育中的成长。通过温情和感动的故事,它鼓励观众相信自己的潜力和追寻内心真正的热爱。
这部电影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和成功的过程中,不要忘记关注人性的光辉和每个人独特的价值。它呼吁教育者和社会给予学生更多关爱和鼓励,让他们在自由、创造性和充满希望的教育环境中展现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解读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以音乐、友情和师生关系为主线,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对自由、梦想的追求。
故事发生在一个乡村寄宿学校,主要讲述了一群问题学生和他们的音乐老师克莱门的相遇和改变。克莱门通过音乐的力量,激发了学生们内心的潜能,带给他们信心、自尊和希望。
人本主义与行为主义下的教育——对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解析
人本主义与行为主义下的教育——对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解析摘要:影片体现了基于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理念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影响,哈杉校长的体罚、禁闭以及劳动等手段是明显的行为主义疗法,马修则运用了人本主义疗法中罗杰斯的当事人中心疗法,以音乐为主要手段,用爱来教育学生。
似乎从过程和结果上来说,这是人本主义对行为主义的胜利,我的观点是,真正的教育智慧不仅仅是基于某种理论而采取相应的行动,而是这种教育必须以爱为目的。
我想重点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在教育中的运用以及理论运用的智慧。
关键词:教育;人本主义;行为主义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与学校是重要的社会化场所,教育也主要是在这两个地方进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影响一个人的最大因素,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影片中许多问题少年都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足而成为行为有偏差的少年,被期待通过学校教育改变其行为,使其走向正轨,然而学生真正发生改变却是因为一个老师。
一、行为的共同要素:刺激-反应——哈杉校长基于行为主义的教育(一)通过改变环境来影响行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就是一种可以外部观察的有机体的反应,其本质是人对外界的适应,刺激一反应是有机体所有的行为的共同要素[1]。
其主要观点是强调环境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可以通过对外部因素的改变来塑造与修正行为。
学校里的问题学生的各种捣乱行为刺激到了校长,校长的反应则是采取种高压管治手段,给学生创造一种高压环境,一种监狱管理式的学校环境,冷冰冰的师生关系,通过体罚、禁闭、劳动、取消家长探视和娱乐活动等来约束学生。
然而学生们对这一刺激的反应仍是加倍调皮捣蛋和无法无天的恶作剧,甚至伤害老师,因此陷入了一种“刺激一反应一刺激一反应”无限的恶循环。
(二)正强化与惩罚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中的强化、惩罚等理论在影片中也有所体现。
斯金纳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的绝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而人的操作性行为主要是受强化规律制约的,行为之所以形成或改变都是强化的结果。
放牛班的春天 影片赏析
影片中还有那些细 节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或使你受到启发吗?
多年以后,如果你已经为人师 或者为人父母,有机会重新观看 这部影片,一定又会有新的启迪 和收获。。。。。。
“永远别说永远,凡事 都有可能”——马修。
回忆影片镜头,马修老师是如 何感化、教育他们的呢?
接下来,我们试图从加德 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马斯洛的 需要层次理论来理解影片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框架中相对独立地存 在着七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 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 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 加德纳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不同程度地 拥有上述基本能力。由于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 表现出个体的智能差异。
两个心理学流派的强烈碰撞
行为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以“行动——反应” 为口号的校长,采用 习惯性的咆哮如雷加 大棒政策,频繁而花 样繁多的惩罚措施便 是他的强化手段。
影片中代表人物
校长教育的结果和弊端:
1、刺激-反应的联结当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其表现就是学生在校长面前噤若寒蝉,规规 矩矩仿佛机器人,而在校长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 所不为;并且,当面被压抑得越厉害,转过身来 作为一种报复,也就更加地恣意妄为。 比如被冤 枉后放火的孟丹。 2、他的强化只着重于负面惩戒而忽视正面鼓励, 永远只把眼睛钉在学生所犯的错误上,对他们的 淘气顽劣行为极度敏感,而对他们的正确反应熟 视无睹,更别说及时加以引导,促使其转化为积 极反应。学生们无时无刻不被告诫着不许这样做, 不许那样做,却没有人来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 怎样做。
人本主义心理学
永远面带微笑的 马修老师摒弃了 体罚、关禁闭, 相信人的内在潜 力,努力发现孩 子身上的闪光点, 犯事大家受罚,皮鞭和被监禁暴 力淫威下,尘封的心灵开始扭曲,如以葛贺 克为代表的攻击性儿童,他用残忍的方式砸 伤麦神父;以贝比诺为代表的孤儿——缺少 依恋而孤僻,甚至抑郁的儿童,天天在无望 中守望希望;单亲家庭中问题儿童——对音 乐极有天赋,但又自尊心十足,相当敏感的 莫翰奇。
用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简析影片 《放牛班的春天》的影响
用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简析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的影响每个人心中都有春天,只是寒风呼啸的隆冬过于漫长,没有人鼓起勇气挖掘心中一直存在且不曾离去的春天,马修老师帮孩子们找到了属于他们的春天。
该片讲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佩皮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马修遗下的日记,莫安琪慢慢回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当马修老师作为代课老师进入这间外号叫“塘低”的男子寄宿学校,一切都在发生微妙的改变。
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学校的校长只顾自己的前途,残暴高压。
华生的行为主义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人的发展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
华生认为,学习的决定条件是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所以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
学校的校长一直奉行着体罚,只要学生犯了错误,就会受到惩罚,这种惩罚就是一种外部刺激,校长认为体罚可以使学生产生恐惧从而控制学生的行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学生们的恶作剧愈演愈烈,这种做法夸大了教育和环境的作用。
斯金纳强调行为矫正,不论何时,成人都应注意不去强化儿童的不良行为,对待影片中孩子们的不良行为,校长没有采取循循善诱,而是一味的体罚禁闭,反而强化了孩子们的行为。
个体学习的行为就是由特定条件引起的反应,个体当前行为的后果改变了未来的行为,或者个体模仿了他人的行为。
在塘底学校,所谓的问题儿童都会被送到这里来接受教育,当孩子们被送进来时,内心已经自我认识自己是一个问题儿童,再加上校长和老师的严厉的对待,变相的体罚,孩子们做错了事情只会受到惩罚,然后孩子们相继模仿。
然而,没有老师对他们循循善诱,马修老师做到了。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当马修老师第一次走进教室,孩子们因为调皮将马修老师的资料袋疯传,校长听见教室里的吵闹声,冲进教室,孩子们因为惧怕校长的体罚鸦雀无声,然而,马修老师隐瞒了事情的真相。
以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为例谈人性化教育观
以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为例谈人性化教育观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主要讲述了1949年法国乡村一个落魄但才华横溢的音乐家马修在人生的低谷来到一所叫“池塘之底”的专为“再教育”问题少年而设置的寄宿学校任音乐教师,并通过自己对学生真诚的关爱.用音乐打开了学生封闭的心灵。
善良的马修用音乐触动学生的心灵。
为他们此后的人生开启了一扇希望之门。
整个故事传达了温情的人性化教育理念。
一群本性善良却非常调皮的学生,一位温和而爱护学生的教师,构成了整个故事的框架。
在这个寄宿学校里,学生的调皮捣蛋让人感到恐怖,而所谓的“行动一反应”规则也让人寒心,如果有学生犯了错误,全校师生就立即集合,如果在三秒内找不到肇事者,所有学生都要被关禁闭,而且取消所有的娱乐活动,禁止任何外来探访。
直到找出肇事者为止。
高压管治和体罚禁闭使得学生加倍调皮和进行无法无天的恶作剧.甚至对教师和牧师进行人身伤害。
初来乍到吃尽了苦头的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不仅是人类进步的传承者。
而且是灵魂的工程师。
因此,师德应该包含三个方面:教导做人的道理,即传道;传授学业知识,即授业;引导、培养学生发展。
即解惑。
马修在看到这些被关在一个沉闷阴冷的学校的学生后.他希望用音乐唤起这些学生的兴趣,教会他们一种正确的思维、生活方式。
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
是甘于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高尚情操。
即使所面对的学生是公认的顽劣不堪,甚至沾染恶习,他也依然像一个传教士一样孜孜不倦。
虽然一开始消沉过,但依然耐心坚持,全身心地投入.并对学生充满关爱。
《放牛班的春天》用易于被大众接受的艺术形式电影探索严肃的教育问题.即人性化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青少年的心是脆弱而稚嫩的.如何精心呵护并培养青少年身心健康茁壮地成长,是教育者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简析影片
《放牛班的春天》的影响
每个人心中都有春天,只是寒风呼啸的隆冬过于漫长,没有人鼓起勇气挖掘心中一直存在且不曾离去的春天,马修老师帮孩子们找到了属于他们的春天。
该片讲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佩皮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马修遗下的日记,莫安琪慢慢回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当马修老师作为代课老师进入这间外号叫“塘低”的男子寄宿学校,一切都在发生微妙的改变。
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学校的校长只顾自己的前途,残暴高压。
华生的行为主义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人的发展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
华生认为,学习的决定条件是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所以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
学校的校长一直奉行着体罚,只要学生犯了错误,就会受到惩罚,这种惩罚就是一种外部刺激,校长认为体罚可以使学生产生恐惧从而控制学生的行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学生们的恶作剧愈演愈烈,这种做法夸大了教育和环境的作用。
斯金纳强调行为矫正,不论何时,成人都应注意不去强化儿童的不良行为,对待影片中孩子们的不良行为,校长没有采取循循善诱,而是一味的体罚禁闭,反而强化了孩子们的行为。
个体学习的行为就是由特定条件引起的反应,个体当前行为的后果改变了未来的行为,或者个体模仿了他人的行为。
在塘底学校,所谓的问题儿童都会被送到这里来接受教育,当孩子们被送进来时,内心已经自我认识自己是一个问题儿童,再加上校长和老师的严厉的对待,变相的体罚,孩子们做错了事情只会受到惩罚,然后孩子们相继模仿。
然而,没有老师对他们循循善诱,马修老师做到了。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当马修老师第一次走进教室,孩子们因为调皮将马修老师的资料袋疯传,校长听见教室里的吵闹声,冲进教室,孩子们因为惧怕校长的体罚鸦雀无声,然而,马修老师隐瞒了事情的真相。
孩子们都以为所有老师都会告发他们,然而马修老师的做法令他们吃惊,孩子们交头接耳。
孩子们开始逐渐喜欢并愿意接受马修老师。
桑代克超越巴甫洛夫之处在于,他提出某个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影响了未来的行为。
因为马修老师对孩子们的宽容,马修老师没有告诉校长孩子们不礼貌的行为的这一做法,影响了孩子们对马修老师的印象,刺激了孩子们,孩子们开始逐渐对马修老师尊敬起来。
在这间“塘低”寄宿学校,大多数孩子都是单亲家庭或者孤儿,他们都存在来自家庭和外界的情感上的缺失。
莫安琦被称为拥有“天使的脸庞,恶魔的行为”的一个孩子,华生的行为主义注重对儿童情绪的关注。
其实他天性善良,只是在学校的环境里缺乏关心和爱护,所以装作无所畏惧,其实内心很脆弱,情绪经常异常。
人本主义注重对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与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
影片中有一个智障的孩子叫孟丹,他被一些科学家定义为白
痴。
孟丹的出现让学校里风波不断,老师、孩子们都拿着异样眼光看他,他放荡不羁,无恶不作,但是马修老师让他加入合唱团,马修老师给他一个肯定自己的机会。
孟丹偷体育老师的手表被当场抓住,马修老师冲着窗口喊着,“他是我唯一的男中音。
”马修老师想要他自我实现,然而,学校的教育方式他无能为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康布斯认为,不同的人既然对同一事实产生不同信念,该事实对不同的人自然具有不同的意义。
因此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不能只从行为表现上去加以矫正,而必须着手设法改变他们的知觉或信念。
在塘底学校,孩子们一旦犯了错误就会遭到体罚,老师和校长以为,只要体罚孩子们就会认识到错误,他们想要通过改变孩子们的行为来纠正孩子们的信念,然而适得其反。
在另一件事情上,马修老师发现莫安琪唱歌的天分,马修老师给莫安琪独唱的机会,因为莫安琪发现马修老师对他的母亲有爱意,莫安琪显得不安,他把墨水浇在马修老师的头上,然而马修老师答应他的母亲一定会让他崭露头角。
合唱的时候莫安琪在一旁烦恼,他准备站起来要开始唱歌时,发现属于他独唱的部分变成了合唱,莫安琪很失落。
在最后公演的时候,独唱的部分还是留给了莫安琪。
马修老师是想让莫安琪知道要学会珍惜和感恩。
马修老师这种方式就是通过其他方式改变人的知觉和信念。
人们自己最终要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这就是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基础。
马修老师面对人生低谷的境地,面对这样一所像地狱一般的学校,一群疯狂的学生,他选择继续改变这些棘手的现状。
根据人本主义的观点,只有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去生活,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完善的人。
只有生活在此时此刻,人才能充分享受生活。
马修老师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孩子们并非无法改变,他们的内心也拥有最原始的质朴和纯真,只是在学校的压榨下,他们只会反抗,所以马修老师引导他们,用他们的本来面貌去生活,当马修老师要离开学校的时候,孩子们用纸飞机表达了他们对马修老师的爱。
马修老师对于孩子们来说更多的像父母一样,马修老师帮助孩子们找到他们内心中真正的春天,挖掘到心中真正的美好。
我们也曾走进迷惘中,我们也曾对前方的道路恐惧害怕,驻足不前,是否有一个人帮我们找到前进的勇气和方向,那个人是谁?你是否还在生活的圈子里来来回回的旋转,找不到出口?也许我们从未注意到,我们还在这死循环中。
马修老师并没有带着大家跨越这些障碍,他带领孩子们开辟了一个出口,用音乐唤醒他们心中对未来的憧憬,找寻孩子们心中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