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三顾茅庐》教案(共45张)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三顾茅庐》教案(共45张)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故事,描绘了刘备为请到卧龙诸葛亮三次上山拜访的情景。
该故事展现了刘备的仁德、诸葛亮的智谋以及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体现了忠诚、智慧、毅力和坚定的品质。
本课为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已经学习了一定的文言文,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部分学生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全面深入地分析故事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三国演义》这样的古典名著感兴趣,但可能会对文言文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本。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学会欣赏古典名著,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刘备的仁德、诸葛亮的智谋,培养忠诚、智慧、毅力、坚定的品质;学会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树立远大的理想。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分析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欣赏古典名著,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刘备和诸葛亮为例,分析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精品教学课件
啐( cuì ) 醺( xūn ) 解元( jiè ) 商酌( zhuó ) 锭子( dìnɡ )
作 揖( yī ) 腆着( tiǎn) 荼 毒( tú ) 星宿( xiù ) 攥 着(zuàn)
检查预习 词语解释
带挈:提携。文中的意思是“让你沾我的光”。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唯唯,答应的声音。 尖嘴猴腮:形容人面部瘦削,相貌丑陋。 摸门不着:意思是被骂晕了,不知该怎么办。 不省人事:指人昏迷,失去知觉。 商酌:商量斟酌。 不由分说:不容人分辩、解释或说明。
积累拓展
学校话剧社准备将《范进中举》改编成课本剧。请你发 挥想象,添加细节,选择课文中的某一个片段,改编成一 幕课本剧。
你还有什么疑惑?
请与同伴交流!
小 结 与 思 考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 什么收获?
课后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 么? 还有什么疑问吗?
课后作业
1.基础型作业: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本课时练习。
知识必备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 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 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 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 、 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 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 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 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知识必备 文学常识
科举制度
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 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 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具有分科考 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 由报考。
故事背景
广东学道周进到广州上任后先考了两场生员,第三场是 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来进行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 时已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考了二十余次,但始终是一 个童生。周进遭遇与范进类似,于是他对范进格外关照,让 范进在童试中得了第一名,取得了参加举人考试的资格。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基础全练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带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guàn()耳。
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nǎn()。
(1)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
(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如雷guàn()耳晋谒.()愧nǎn()(3)画线句子对人物进行了_______描写,并使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4)“疏”有下面三个义项。
文中“疏懒”的“疏”意思应为()A.分散 B.事物间距离大 C.疏忽,粗疏2.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欲伸大义于天下。
译文: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B. 挟天子以令诸侯译文: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C.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译文:可把他作为外援,而不可谋取。
D. 是殆天所以资将军。
译文:这是懈怠的天拿来资助将军的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
B.汉室末胄,涿郡愚夫。
C. 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
D.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
4.《三顾茅庐》节选自________,该书描写了________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作者_______,_____(朝代)小说家。
能力提升品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
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
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
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
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
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一积累运用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末胃(wèi)倾颓(tuí)箪食壶浆(dān)B. 谬举(miù)纶巾(lún)顿开茅塞(sè)C. 拜谒(yè)存恤(xù)金帛礼物(b6)D. 疏懒(shū)愧赧(nǎn)东连吴会(huì)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未审.得入览否审:________(2)但恨.亮年幼才疏恨:________(3)五反.而方得一面反:________(4)言罢,飘然自去.去: ________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B.《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C.《三国演义》记叙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
D.本文主要记叙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表现了诸葛亮“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的政治才华。
4. [2018北京朝阳区期末]《三国演义》塑造了“智绝”诸葛亮的形象。
你认为下面三个选项中哪个评价最能体现诸葛亮的智慧?请结合小说中的具体情节谈谈。
A.刘备赞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B.周瑜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C.徐庶自叹不如:“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真当世之奇才,非可小觑。
”5.. 下面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亮乃.一耕夫耳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B.先生之.言此非聘大贤之.礼C..而.智术浅短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D.挟天子以.令诸侯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课内阅读6.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政治蓝图和策略分别是什么?请摘录原文回答。
基础提升7. [2018黑龙江哈尔滨中考]《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葛亮—火烧新野 B.曹操—火烧乌巢C.关羽—火烧赤壁 D.陆逊一火烧连营8. [2018湖南岳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3.三顾茅庐》优质课教案_6
教学手段:演示文稿,演课本剧,思维导图
技术准备:课本剧排练,自制表演背景及配乐,补充文中涉及的文化知识,录像。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知识与技能:疏通文意,感受小说波澜曲折的情节,据情节理解人物形象,进而学习“摇曳”这种叙事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补写对联、填写表格、设计思维导图、讲讲初三故事学习摇曳之法,并学以致用,构思生活故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探摇曳之法,品仁君之礼——《三顾茅庐》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是否属于
跨学科主题教学
否
学科
语文
学段:第四学段
年级
9年级
相关
领域
阅读教学与写作
教材
书名:语文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8年6月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实施者
指导者
课件制作者
其他参与者
以下内容、形式均只供参考,参评者可自行设计。
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一定要是“三”呢?让学生感受到“三”的妙处:常言道事不过三,四则繁冗,二显单薄,三刚刚好。并引导大家回忆刚刚学过的《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里边的“三”,《曹刿论战》中针对“何以战”的三问三答;《邹忌》中的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
然后教师明确“三复情节”的概念:经过三次重复才能完成的情节叫“三复情节”。这种三复情节在我国古代小说中特别常见,并让学生回顾名著中的“三复情节”。如:《三国演义》中的三气周瑜,陶恭祖三让徐州,荆州公子三求计;《水浒传》中的三打祝家庄、三拳打死镇关西、三败高太尉、施恩三入死囚牢;《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等。
《隆中对》
《隆中对》它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
下面,我就六个方面展开说课。
先看第一部分:本课的地位。
《隆中对》出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这篇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它的核心部分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这篇对策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
人们常说“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还可以为下一课《出师表》的学习垫定基础。
下面说学生情况。
九年级学生积累过一些文言虚词,如:以、之、其、因、于、而等;实词也有一定量的积累,但其掌握不够牢固。
一般同学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文言语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能基本翻译距今较近的文章,但对于《隆中对》距今年代更远的文章,学生在学习时字音认读尚有一定难度,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更存在难度。
接下来说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及确定: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这个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完成的,所以教学重点是: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及确立:作者始终围绕着诸葛亮对策这个中心思想,围绕着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写议论。
结构布局为清晰十分严谨,这是学生学习全文的一个关键,更是一个难点。
接着看第四部分:学法。
九年级学生已完全具备搜集信息的能力,有一定的语文综合能力,但如何更好地解决调动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手,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制定如下学法指导:1、将课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利用网络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形成对三国文化的初步感知。
2、将语文学习与历史学习结合起来。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学习本课将文史结合起来势在必行。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再到西晋统一天下的这段历史应在课文当中有所体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课件(42张PPT)
刘
联 孙
抚
隆 中 对 策
总的形势: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靠人谋取胜,不可与争锋。 “今操已拥……此诚不可与争锋”
江东国险民附,人才济济,不可谋取。 “孙权据有江东……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可取。“其主不能守……将军岂可有意乎” 益州也可取。 “刘璋闇弱……。” 刘备的有利条件。 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总揽英雄,思贤若渴……
概括诸葛亮一生功绩。
隆中对
陈
பைடு நூலகம்
下对上回答 此为“对策”
寿
作者:陈寿
西晋历史 学家,著 《三国志》。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 蜀志•诸葛亮传 》,作者 是陈寿字承祚,晋朝安 汉人,史学家,所著 《三国志》共65 卷,记 载三国时期魏 、蜀、吴 的历史。
关于《三国志》
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 代表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 洁描述和重点刻划,从而突出 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物征,文 学价值很高。《三国志》在二 十四史中,与 、 、 《汉书》 《史记》 《后汉书》一起被称为“四史” (前四史)。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 一起 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 尽 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战胜 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 谋划 挟持 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确实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 依附 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 被 谋取 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 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大概 将军岂有意乎?
6、建立根据地后,诸葛亮 告诉刘备进一步怎么办?
6.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但如何“信大义于 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葛亮进一步为刘备 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应该如 何行动。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23课隆中对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23课隆中对一. 教材分析《隆中对》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请教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故事。
课文通过对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刘备的仁德、诸葛亮的智慧以及他们共同追求的国家理想。
本文语言简洁、情节紧凑,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隆中对策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品质和智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热爱,激发学生追求理想、坚定信念的决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句式和语法结构。
2.针对措施: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翻译课文,加强对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启发式教学等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标记生僻词语和句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分享学习心得。
4.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刘备、诸葛亮的品质和智慧,体会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三顾茅庐说课稿
三顾茅庐一.说教材地位:这篇课文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上第六单元的课文,本课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节选。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
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深刻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
学好这一课,对于学生感悟人物形象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本单元都是古典名著的节选,所以同学们已经学习过《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等名篇,所以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说的有关知识及欣赏小说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
九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基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已初步形成,所以我把着眼于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能力确立本文重点、难点。
加之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第一课时已经完成疏通文意的任务,所以我把本文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确立为:1.知识与能力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
感悟刘备真诚的礼贤下士的人物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习并深入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侧面烘托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物的精神,体会真诚的人性之美。
4.教学重点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学会欣赏小说的常用方法。
5.教学难点把握文章思想内涵,感悟人物形象的人性之美。
三.说教法和学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本文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只要处理得当,是很容易吸引所有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的。
因此,我采用以下教法:阅读复述法起到整体感知的作用启发引导法引领学生在品评人物、探究文旨。
板书及多媒体辅助法既能纲举目张,又能总结提升,使一些问题和要点形象化。
扩展讨论法起到扩展学生视野,增强学习的自主性的作用。
《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建议中曾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觉得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与参与者,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法的指导。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3.三顾茅庐-课件
次写到关羽和张飞?
人物形象
导思3.刘备和诸葛 亮分别是怎样的人?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1.关羽和刘备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关羽劝说刘备不要再去拜访诸葛亮了,刘备 坚决的态度表现了他思贤如渴的诚心和实意。
2.为了进一步证明论点,作者又列举了哪些事例? 【答案】张飞的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本题运用语言描写作用分析法。张飞的这句话反映 了他粗暴、鲁莽、急躁的性格特点。
3.如何理解“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 一举动?
【答案】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一 举动,表现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谦恭和诚意。
4. 作者多次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谦恭态度,有什么作用? 【答案】一方面写出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诚心和态度, 另一方面从侧面交代了诸葛亮的“不俗”。
5. 诸葛亮为什么称刘备为“俗客”? 【答案】诸葛亮故意称刘备为“俗客”,是为了再次 对刘备进行考验。
2.【难点探究】试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的形象。 【答案】刘备:有兴复汉室的抱负,能放下架子,诚心诚意 地请诸葛亮出山,具有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善于发 现、重用人才。 诸葛亮:具有远大的抱负,希望辅佐明君,成就一番事业。 他清高自许,原则性很强。他眼光敏锐,对当前的形势看得 非常透彻。他深谋远虑,对今后形势的发展了如指掌。
23 三顾茅庐
小 说
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它是由根据《三 国演义》第37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 中的部分内容改编而成。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 新人教版
受刘皇叔之恩, 不容不出
知恩图报
待我功成之日, 即当归隐
淡泊名利
课文解读
5、通读全文,结合相关语句,分析关公、张飞、 玄德、孔明的形象特点。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 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 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 于斯人之甚也!”
稳重、顾全大局
课文解读
5、通读全文,结合相关语句,分析关公、张飞、 玄德、孔明的形象特点。 “……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
导入新课
“三顾茅庐”说的是三国时期的 故事。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 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 成佳话。然而古来君主礼贤下 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 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 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 要深入了解,请走进今天的课 文—《三顾茅庐》。
关于罗贯中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山西并州 太原府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 小说的鼻祖。代表作品《三国志通俗演 义》( 即《三国演义》)。罗贯中生于 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 不苟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罗贯中编著 的小说还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背景链接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 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刘玄德)听 徐庶(徐元直)和司马徽(司马德操)说诸葛亮很有学 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 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 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 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 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 就催着要回
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 妨暴,此躁何人故无、竟礼自!鲁去便莽了引!我、等”到直庄爽也不
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参考资料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十三课隆中对一、整体把握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
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它为“隆中对”。
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劝说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并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使战略后方得到巩固;待到时机成熟,再从荆、益二州出兵,北定中原。
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发展前景所作的天才预见。
人们常说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历史人物传记主要是表现主人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突出作用。
这篇课文虽属节选,但仍可从中看出诸葛亮在推动汉末的纷乱局势向三国分立的方向发展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全文大致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按传记的一般体例写主人公年轻时代的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为下文写他的天才预见张本,其余无关的细节则一概略去。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这件事本来也有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作者只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和向刘备提出“枉驾顾之”的建议,由此引出刘备“三顾茅庐”一事,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
第三部分(第3至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这是全文的重点,刘备怎样问、诸葛亮怎样答,都写得相当详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天才预见。
第四部分(第6段)是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也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课文选材精当,详略分明。
历史人物传记,叙事既要重点突出,又要保持事件的完整性,有些事情不可不说,但又不宜多说,这就要求选材得当、语言精炼。
课文这个特点十分突出。
例如刘备访诸葛亮源于徐庶的推荐,这本来需要说明徐庶为什么推荐诸葛亮、刘备为什么接受徐庶的推荐,为什么亲自去邀请等等。
对这些问题作者都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了回答:“先主屯新野”,说明刘备当时处境极其困难,需要贤人来帮助他;“卧龙”一喻和上文的“谓为信然”,说明诸葛亮在徐庶心中的地位;“先主器之”则表现了刘备对徐庶的重视和信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 第23课《 三顾茅庐》
学习目标
1.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学习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3.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三顾茅庐”。 刚才我们观看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历史上有名的 一段佳话,它根据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改 编而成,生动地再现了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那么, 小说是如何表现这一情节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 作,共同去体会其感人之处。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回答:谁“三顾茅庐”干什么?
【交流点拨】刘备三顾茅庐寻求智者诸葛亮的帮助。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刘备准备第三次去拜见 诸葛亮。 第二部分(2-3):刘备与诸葛亮见面的情形。 第三部分(4):诸葛亮随刘备出山。
3.作者链接。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山西太原人,名本,字贯 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 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 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 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 《三遂平妖传》等。
4.背景链接。 汉末,黄巾起义,天下大乱,曹操把持朝廷,孙 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 葛亮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卧龙 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前两次去均未遇见,课 文讲述了刘备第三次去请诸葛亮的经过。
第六单元 23 三顾茅庐
精彩开篇词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 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 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 实。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 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 子 当 如 孙 仲 谋 ”“ 大 江 东 去 , 浪 淘 尽 , 千 古 风 流 人 物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令后人叹服不已。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3隆中对 (共42张PPT)
读顺课文
1、检查预习。 2、注意的字词:
陇亩(lǒng)梁父吟(fǔ)徐庶(shù) 诣(yì )屏人曰(bǐng)倾颓(tuí )度(duó) 信大义(shēn)猖蹶(chāng
jué)夷越(yí ) 存恤(xù)殆(dài)吴会(kuài) 沔(miǎn)殆(dài)刘璋(zhāng)存(xù) 胄(zhòu)诸戎(róng)箪食(dān shí)
当堂训练
1.下列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每自比于管仲 比至陈 B.凡三往,乃见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 孤不度德量力 度已失期 D. 谓先主曰 秦王谓唐雎曰
翻译句子 1.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他)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 时的人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
通“以” 一起 占据,割据
郡者不可胜数shŭ。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 然志犹未已
尽
表示比较、或者 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小 人少
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然而 终于
战胜 凭借 成为
不仅
挟持
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 xié 天子而 遂迷,不复得路 而且 谋划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 驻扎 当时 器重、重视 拜见 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 岂 是否
岂直五百里哉
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之)俱来。” 愿意 和、跟、同 一起 庶曰:“此人
屈尊 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 枉驾 顾之。” 接近、趋向 拜访 元方入门而不顾 招致、引来 相顾惊疑
译文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 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 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 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 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 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 去拜访他。"
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十三课隆中对有关资料一、作者简介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
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
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谴黜。
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
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二、课文中几句话的历史背景1.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中平六年(189),灵帝崩,少帝即位。
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从。
进乃召董卓(时任并州牧)带兵到京,欲以胁迫太后。
卓未至,何进为宦官所杀。
卓将兵迎少帝于北邙,随后又废黜少帝,立灵帝少子刘协为帝(即汉献帝)。
各地割据势力于是借反对董卓为名,纷纷拥兵自立,形成了大分裂局面。
2.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袁绍集团在董卓集团被消灭后是北方最大的军事势力,但曹操在建安五年(200)的官渡之战中击败了他。
在战前的一年,袁绍已拥有冀、青、并、幽四州,但在攻曹的问题上举棋不定。
曹操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于是趁其踌躇之机,降张绣、刘勋,攻刘备、昌,以巩固自己的战略后方,然后回兵官渡,与袁绍对阵。
当时袁绍的数十万众悉集官渡,而曹操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粮亦不足,但曹操的谋士荀认为袁绍是“布衣之雄”,“能聚人而不能用”,坚决主战。
曹操听从了他的意见,又用荀攸计,烧掉了袁绍的运粮车。
在决战前夕,袁绍的谋士许攸叛绍降操,劝操偷袭袁绍的粮仓,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亲自带兵出击,结果取得完全的胜利。
在这次战役后,曹操又用了七年时间,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3.刘璋暗弱,张鲁在北。
可参阅下面两段史料:①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
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陵死,子衡行其道。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三顾茅庐课件新人教版
一、字音字形
1.识记生难字
拜谒.(yè) 缚.(fù)
jiǎo(侥)幸 纶.巾(guān)
末胄.(zhòu) 愧赧.(nǎn)
赐.教(cì) 殆.(dài)
倾 tuí(颓) 存 xù(恤)
2.读准多音字
(1)衣冠.:guān
(2)民殷.国富:yīn
应 nuò(诺) 鹤氅.(chǎng) 谬.举(miù) 沔.(miǎn) 箪.食(dān)
3.核心图解
三、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撰有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残唐 五代史演传?和杂剧剧本?风云会?等。
四、作品在线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 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表达魏、蜀、吴三国 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 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小说塑造了诸葛亮、刘备、曹操、 孙权、关羽、张飞等一系列著名的艺术形象,其中的“失街亭〞 “空城计〞“斩马谡〞“草船借箭〞等故事,至今为广阔群、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点拨:刘备:求贤假设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抱负。关羽:稳重、 顾全大局。张飞:鲁莽、直爽。 2.诸葛亮在向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及有关策略之后,为什么没有立 即容许刘备要他出山的请求?这又说明了什么? 点拨:因为此时诸葛亮对刘备的诚意并没有完全放心,所以仍然 以拒绝的态度试探。由此可见,诸葛亮极为慎重,对自己将要辅佐 的人必须完全信任,才能托付。
其他读音:guàn 其他读音:yān
组词:冠军 组词:殷红
二、重要词语 1.拜谒:拜见。 2.失礼:违背礼节。 3.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4.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5.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6.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7.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8.经世奇才:有整治天下的罕见才能。 9.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招来有才德的人。 10.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诸葛亮)。 11.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12.顿开茅塞:原来心里好似有茅草堵塞着,现在突然被翻开了。形 容突然理解、领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此诚不可与争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国险而民附益州险塞
C.利尽南海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将军岂有意乎将军岂愿见之乎
2.下面语句用现代汉语表达,不准确的一项是(C)
A.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基础练习:
1、读课文,画出生字,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解释: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意思是
自董卓已来已,通“”意思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陇亩好每时莫之许友善信然屯器谓……曰与俱来就见屈致枉驾顾由是遂诣凡乃见因屏汉室倾颓窃命孤度德量力信用猖獗已计安已来不可胜数众寡非临…,抑亦谋挟令诸侯争锋国险而民附援囹利尽此用武之国殆资险塞天府之土因暗弱殷存恤胃信义著总揽岩阻戎夷越修政理身箪食壶浆诚如是日
3、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4、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积累∙欣赏
《蜀相》唐·杜甫·七律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学习路径】
☆☆导入课文:《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选文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具有鲜明的史书特点。
4.“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
▲▲▲思考练习
1、一词多义:
谓谓为信然谓先主曰
已然志犹未已自董卓已来已历三世
信谓为信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义著于四海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
用遂用猖獗贤能为之用此用武之国
2、词性活用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壶:
3、句式(翻译出来)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君与俱来。
(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教案
课文题目:《隆中对》课堂类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重点难点】
1、朗读文言课文。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运用贤能体恤百姓加强民族团结改善睦邻关系对内革新政治等
▲▲▲智力练习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③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
【注】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拊(fǔ):抚摩。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数讨山越(屡次)⑵君宜顾之(拜访)
⑶遂往诣蒙(到)⑷肃于是越席就之(接近,靠近)
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⑴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不探寻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
⑵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吕将军功名一天天显扬,不可以用原来的态度对待他。
C.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这完全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百姓谁能不用箪盛饭,用壶装酒来迎接您呢?
3.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
A.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②兴汉三策:据险、联盟、用武
③鱼水君臣
▲▲▲创作园地:介绍评价一位你熟悉的三国人物。
教师学生批注栏:
【翻译】丞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两朝的开创与辅佐老臣竭尽忠心。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赏析】诗人游览武侯祠,描写了武侯祠周围的景色,抒发了对诸葛亮崇敬的心情及深切的缅怀。而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更让诗人倍感惋惜。全诗内涵深刻,感人至深。
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勇而有谋,文武双全,勤奋好学,学而有成。
9、拓展习题
①凡三往,乃见。即是三顾茅庐的故事。
②对对联
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
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③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对文中涉及的人物进行了解。
☆☆分析本文结构设计。
诸葛亮志向高远
徐元直推荐贤才
刘玄德三顾茅庐
诸葛亮隆中对策:①避曹让孙
4、诸葛亮怎样分析当时形势?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用原文回答)
曹操:
孙权:
刘表:
刘璋:
张鲁:
曹操:不可争
明察天下形势,提出策略孙权:
刘表、刘璋荆益二州:
5、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6、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
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
7.细读节选的文字回答,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原先轻视,后来吕蒙出了五个计谋之后,转为尊重和亲近。
8.根据节选文字,联系下面材料,你认为吕蒙是个怎样的人?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鲁肃过蒙言议,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节选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改动)
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
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