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济会与晚清史晚清倒台前夜的上海金融崩盘

合集下载

清朝末年五次金融风潮

清朝末年五次金融风潮

清朝末年五次金融风潮作者:赖晨来源:《金融经济》2017年第03期对外资开放的清末,就因对金融市场没有任何监管,曾发生五次波及经济全局的金融危机。

金融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缺乏监管的金融市场危机四伏。

对外资开放的清末,就因对金融市场没有任何监管,曾发生五次波及经济全局的金融危机——1866年因两场战争引起的风潮、1883年的倒账风潮、1897年的贴票风潮、1910年的橡胶股票风潮和1911年革命时期的钱庄倒闭风潮。

1866年:两场战争带来的风潮1866年,因为美国南北战争、太平天国战争的结束,导致上海金融动荡。

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世界棉花供小于求,每磅棉花由2便士飙升到7便士,棉业投机成风,华北棉花也成为外国商人追逐的对象。

这期间就有4家英国银行的分行在上海和香港设立分行,它们分别是:汇川银行、利华银行、利升银行和利生银行。

这些银行在经营国际汇兑业务和外汇投机中,斩获颇丰,股票市价大幅上涨。

利华银行面值10磅的股票,市价就高达25磅。

但是随着美国内战结束,棉花供应趋于正常,棉价猛跌,除了国际棉价走低之外,一些中国奸商总在棉花中掺水后再打包,借此增重牟利,英商船上的棉花过了赤道之后全部腐朽发霉,于是汉口、上海棉花滞销,棉价进一步下跌。

1864年6月1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战争结束了。

在上海避难的中国人纷纷回原籍,难民大批出境还乡,上海租界人口迅速回跌,原先兴盛一时的房地产受到很大冲击,地价暴跌,房租下降,许多开发商破产了;与房地产配套的相关产业,船坞、煤气厂、砖窑以及锯木厂、金工厂和俱乐部也纷纷倒闭。

最终,在沪外商银行遭受灾难性打击,11家银行中6家倒闭,许多棉花商、地产商、建筑商也一蹶不振,甚至自杀。

1883年:倒账风潮“倒账”是中国传统金融用语,指的是钱庄、票号、银号等金融机构放出去的账(贷款)收不回来。

因“倒账”而蒙受损失,俗话说“吃倒账”。

1880年至1883年,上海掀起投资工业的高潮,工矿企业股票高涨,吸引了大批投机资金,1882年9月,股市很牛,熊市也在酝酿之中。

共济会

共济会

关于共济会共济会,Freemasonry,字面之意为"自由石工"(Free-Mason),全称为"Free and Accepted Masons",其起源目前并没有确定的说法。

根据其公式文献《共济会宪章》(THE CONSTITUTIONS OF THE FREE-MASONS,传说1701年写成,初版出于1723年)第一部《历史篇》的解释,共济会起源于公元前4000年-这一年称为A.L.(Anno Lucis,"光明之年"),他们自称为该隐的后人,通晓天地自然以及宇宙的奥秘。

在共济会传说中如此记载:"……这伟大的学问究竟从何而来?听吧,如同《创世记》第四章中记载的那样,早在大洪水之前有一个名叫拉麦的人,他是该隐的后代。

拉麦有两个妻子,一个叫亚大,一个叫洗拉。

亚大生了两个男孩,他们是雅八和犹八,奇拉生了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他们是土巴该隐和拿玛。

这四个人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科学的探索:雅八是第一个研究"地理"的人类,他将家养山羊和野羊群分并且第一次使用石材和木材建造房屋;犹八是世界上第一个音乐家;土巴该隐发现了冶炼钢铁的技术;最小的妹妹拿玛发明了纺织技术……"这一段记述和《创世记》中并无两样,然而共济会的故事还有后话:"……四兄妹知道自己对自然的探索会引起神的震怒,宇宙的伟大建筑者必将以水火惩罚窥视神之秘密的人类。

在洪水来临之际,他们为了让伟大的学问流传人间,特地将知识镌刻在两根石柱之上,其中一根称为'亚伯'-它不会因火而毁坏,另一根称为'拉特拉斯'-它不会毁于水中。

其中一根石柱终于被一个人发现,他是三重伟大的赫尔墨斯(Hermes Mercurius Trismegistus),将伟大的学问的一小部分传授给人类。

(赫尔墨斯为埃及神明透特的希腊名,其人在传说中为自然科学和自然哲学的大宗师、现实身份和神话中的身份已经不可分,通常被作为自然科学的一种拟人化)……"接下来便是古代共济会的登场,这部分记载开头引用《创世记》第10章和第11章:洪水消退之后,神因挪亚的虔诚而喜悦,并且决定不再毁灭人类。

中国最大危险是汉奸尤其是金融汉奸

中国最大危险是汉奸尤其是金融汉奸

中国最大危险是汉奸尤其是金融汉奸2016-01-08 15:16:35 何新中华网论坛何新:中国最大危险是汉奸,尤其是金融汉奸——论当前全球金融及政治危机总根源中国经济危机之时,通过安插在中国的一批内奸和木马,诱导中国实施错误的内外路线和政策,中国出现重大瞎折腾,才可能使得中国被战败以至四分五裂尽管与中国相比美国军力强大,但是当前从军事上美国仍并没有战胜中国的绝对把握。

为此,美国利用中国部分精英人物的怯战投降心理,不断威慑和吓唬中国人。

美国不断在南海和黄海搞军事演戏,目的即在于此。

美国同时在对中国已经发动一系列看起来似乎不是战争的软战争——包括疫苗战争、人工病毒战争、转基因战争、粮食猪肉战争以及文化和媒体战争等等,试图从肉体到精神上削弱和分化中国人,从基因及遗传上让中国人种断子绝孙。

美国更有意识地通过共济会、光明会的学术(例如朝圣山学会)影响,利用已经培育和渗透多年的一批经济学和生物学中的“海龟”和“木马”们,混乱中国人的理性思维。

当前中国已经成长为相当巨大的经济体,国力已经足够强大,中国的战略空间也有足够的延展和纵深度。

因此如若发生中美对抗,中国并不可能被美国从正面击败。

但是美国共济会通过已经安插在中国的一批内奸和木马,通过诱导中国实施错误的内外路线和政策,却可能使得中国被战败以至四分五裂。

如果目前中国正在遭遇的经济困难通过美国木马的配合操作,最终发展成为大型社会动荡,这更是美国所求之不得的结果。

中国就有可能因此而失去几十年来的全部经济和文化发展成果,使中国真正成为美国转嫁其危机的最大牺牲者。

一个最简略的模型:全球金融政治危机的总根源(修订补充稿)【wanshi的说明:本文原稿是JCZ先生给本博信箱提供的文稿。

何新先生读过后,谈了一些评论和观点,可反映何新对于大事件可能迭发的2012年以下国际局势的思考。

wanshi根据何新授意,执笔对该文做了全面的补充和修改。

何新认为,互联网是一个可以直接联通四面八方的最好媒介,因此委托本博特予转载。

晚清民国三次股市崩溃 买橡胶股不知橡胶为何物

晚清民国三次股市崩溃 买橡胶股不知橡胶为何物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晚清民国三次股市崩溃买橡胶股不知橡胶为何物导语:过去一周,我国哪里最“疯狂”?答案是股市!感觉没去炒股都不好意思跟人聊天。

但股市有涨就有跌,有大泡泡就有崩盘之时,大起大落才是股市过去一周,我国哪里最“疯狂”?答案是股市!感觉没去炒股都不好意思跟人聊天。

但股市有涨就有跌,有大泡泡就有崩盘之时,大起大落才是股市的常态。

这种“大起大落”在新中国成立前的近百年中屡见不鲜。

让我们回顾一下晚清民国的三次股市大崩溃,以为镜鉴。

炒股者从不问公司业绩好坏早在1860年代,洋行股票就开始在上海问世。

之后,在洋务运动的驱动下,第一只华商股票—轮船招商局于1872年底开始交易。

接下来,江南制造局、开平煤矿等现代工业企业、矿业企业相继发行股票。

正如1882年9月2日的《申报》所评论的:“今华人之购股票者,则不问该公司之美恶,及可以获利与否,但有一公司新创、纠集股份,则无论如何,竞往附股。

”就是说根本也不管你公司是干什么的,是蒸蒸日上还是面临倒闭,总之你敢发我就敢买。

于是大起大落的刺激来了。

1883年10月,对矿业股票的过分投机导致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危机。

当时矿业股票暴跌,形同废纸。

于是股市崩盘,股民血本无归,纷纷上天台思考人生。

买橡胶股不知橡胶为何物1910年爆发的橡皮股票风潮,让早期的中国股民再次体验到股票不可爱的一面。

所谓橡皮,是当时上海人对橡胶的称呼。

1903年,英国人麦边在上海组织了一家蓝格志(橡胶产地名)拓殖公司,吹嘘其经营范围包括开辟橡胶园、挖石油、采伐木材等,然后开始招股,但虚假宣传了五六年生活常识分享。

关于共济会历史真相大揭秘

关于共济会历史真相大揭秘

关于共济会历史真相大揭秘共济会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组织,其成员活动于社会各行业和领域,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共济会历史真相,欢迎阅读!共济会历史真相自1991年苏联解体至今,已20年,许多深藏幕后的历史秘密逐渐浮出了水面。

历史证明,恐怖阴谋确实存在!在苏联体系解体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神秘的隐形共济会之手的有力操纵。

在沙皇时代,俄罗斯一直由共济会13家族之一的诺曼夫家族统治,直到末代沙皇出卖了共济会秘密并公开反对共济会,此时暗藏在俄罗斯贵族中的会员多此企图暗杀沙皇未成功(包括列宁的父亲和哥哥),直到列宁将沙皇统治推翻为止。

在犹太人直接统治俄罗斯的时代(即苏联建国到斯大林被心脏病死亡期间),俄罗斯及其他加盟共和国一直是由犹太其产国际负责管理运营,该组织由共济会大东方会所(又称巴比伦会所)分裂而来,在美国(犹太人通过共济会暗中控制)和苏联(犹太人抛开其产国际直接领导)的同时支持下,1948年以色列建立,在苏联的500多万犹太人开始大量向以色列移民,到现在只剩不到150万人还留在俄罗斯(大部分在彼得堡),1993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犹太人不再亲自掌控俄罗斯。

俄罗斯历史学家О.А.普拉托诺夫在《俄罗斯荆棘之冠:共济会历史1731-1995年》一书中,从世界共济会秘密组织在苏联境内外的活动入手,曝光共济会对苏联解体进程中的催化性作用。

一些苏共领袖与共济会建立联系,并非始于80年代改革时期,而是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60和70年代。

戈尔巴乔夫与共济会的最初联系,可能是发生在他在意大利休假时期。

А.Н.雅科夫列夫与共济会的联系是他在美国和加拿大出任大使的期间。

但关于戈尔巴乔夫共济会身份最有分量的证明,是关于他与世界共济会高层代表的密切接触,和1992年所披露的戈尔巴乔夫是共济会最高国际机构“彼得伯格俱乐部(三边委员会)”的成员。

据西方透露,戈尔巴乔夫和三边委员会联系的中间人是著名的犹太金融家、共济会高级会员、以色列特工机构“摩萨德”的著名间谍索罗斯。

上海市档案馆藏近代中国金融变迁档案史料续编

上海市档案馆藏近代中国金融变迁档案史料续编

上海市档案馆藏近代中国金融变迁档案史料续编上海市档案馆藏近代中国金融变迁档案史料续编近代中国金融变迁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主题,它涉及到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方方面面。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我特别研究了上海市档案馆藏的近代中国金融变迁档案史料,并根据深度和广度的要求,撰写了本篇文章。

一、概述1.1 金融变迁的背景和意义金融变迁是指近代中国金融系统从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的发展和演变。

这一过程对于中国的经济现代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代中国金融变迁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可以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金融发展的历史轨迹提供重要的参考。

1.2 上海市档案馆藏的价值上海作为中国现代金融的重要中心,拥有丰富的金融史料资源。

上海市档案馆收藏了大量的与近代中国金融变迁相关的档案资料,这些珍贵的史料为我们揭示了近代中国金融变迁的实质和内在规律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近代中国金融变迁档案史料的分类与整理2.1 金融机构档案近代中国金融变迁档案史料中的第一类是与金融机构相关的档案。

这些档案包括了银行、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等各类金融机构的设立、运营和管理方面的文件。

通过研究这些档案,我们可以了解到近代中国的金融机构的组织架构、经营情况以及金融政策的实施情况。

2.2 金融政策档案金融政策档案是近代中国金融变迁档案史料中的另一类重要资料。

这些档案包括了政府发布的有关金融政策和法规的文件以及相关的会议纪要。

通过研究这些档案,我们可以了解到近代中国政府对金融发展的战略思考和政策调整。

2.3 金融商业档案近代中国金融变迁档案史料中的第三类是与金融商业相关的档案。

这些档案包括了商业企业、商品交易、外贸、金融交易等方面的文件。

通过研究这些档案,我们可以了解到近代中国金融商业的发展动态和经济活动的特点。

三、近代中国金融变迁档案史料的价值与应用3.1 学术研究的意义近代中国金融变迁档案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对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档案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丰富的实证材料,帮助他们揭示和分析近代中国金融变迁的法则和规律。

一个世纪前上海“橡皮股票风潮”始末

一个世纪前上海“橡皮股票风潮”始末

一个世纪前上海“橡皮股票风潮”始末在晚清,华商股票经理往往是在茶楼里边喝茶边交易股票的。

金融危机尚未彻底褪去,全球经济正在艰难复苏。

在21世纪头一个10年的年终岁末,中国的经济界和投资界,聚首在“光荣与梦想”的大词之下,回眸中国资本市场20年的风雨历程。

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也不妨把目光投向100年前。

1910年的“橡皮股票风潮”,连同1883年的金融风暴和1921年的“信交风潮”,把上海的金融业推向了绝境。

上海1776年就有了钱庄行会组织。

图为邑庙内园钱业公所。

100年后的我们发现,在绝境中生长出来的,也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关键词:制度、规范、监管、理性的投资者、业绩真实的上市公司、健康平和的社会大环境……1910年,上海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橡皮股票风潮”,导致大量钱庄倒闭、商家歇业,许多投资者倾家荡产,因失败而自杀者近百人。

一百年后回头来看那场金融风暴,值得人们记取的警示依然不少。

一、价格暴涨令投资者对橡皮公司股票趋之若鹜清朝中叶开始,上海已经呈现出一片经济繁荣的景象。

金融的逐渐兴起,更为上海逐渐成长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提供了诸多条件。

而在金融初步兴起的过程中,一系列金融风暴,在考验着这座城市的风险承受能力。

民国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经纪人铜牌。

橡胶制品为中国民众所知道,是晚清时候的事情了,在当时的上海,橡胶被称为橡皮,经营橡树种植业的公司则被称为橡皮公司。

到了20世纪初,汽车工业的兴起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并带动了橡胶业的发展。

世界市场上橡胶由于供不应求,其价格处于频频上涨的趋势之中。

早在1906年之前,上海的橡皮股票买卖就出现了,不过华商很少问津。

一个名叫麦边的英国商人,直接推动了橡皮在上海备受追捧。

1903年,他在上海创设了兰格志拓植公司。

清末著名报人姚公鹤的《上海闲话》,有过这样的描述:上海橡皮股票公司之成立也,在光绪三十四年秋间,完全为某外人所组织。

某外人为此事作伪之原动力,而该公司则为其犯罪所在地也。

世界金融体系崩溃的历史进程(上)

世界金融体系崩溃的历史进程(上)

世界金融体系崩溃的历史进程(上)自1997年冬季亚洲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无数的文章和报道在多数情况下未能在全球背景下把握这次亚洲金融危机因而也就没能强调以下事实即此次亚洲金融危机只是世界金融体系崩溃的一环为了理解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规模和深刻原因仅仅回顾和研究近几年的事件是不够的现在全球危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年前牵涉到整个战后的金融和经济史在我们的研究中金融危机的产生可以回溯到不迟于60年代中期当时西方经济政策中的某些根本性转变开始渐露端倪首先是在英国后来又传至美国世界金融危机的第一个公认的症状是导致1967年英镑危机和1968年美元危机的通货不稳定它还最终在1971年8月彻底瓦解了布雷顿森林金本位制这个病理过程在70年不断深化导致了80年代的第三世界债务危机和世界金融市场上巨大的投机泡沫的出现自90年代初以来随着金融泡沫在全球侵略性的扩张以及所谓的“衍生市场”的兴起全球金融体系的沉疴进入“晚期”此时的金融体系已是注定要毁灭的战后历史的若干个阶段将二战后时期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和一个中间阶段对我们的分析工作是很有用的第一个时期是战后重建和发展时期(1945~1963)从1964年至1966年是一个过渡阶段其间在西方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经济社会政策转变从1967年至今是第三阶段这是全球金融和经济体系不断劣化并最终导致今日严峻危机的30年1、战后重建和繁荣发展的时期(1945~1963)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对健康的、实物性的经济增长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这包括战后欧洲(特别是欧共体的西德、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的经济重建和复兴;美、苏两国强劲的工业和技术进步;许多所谓“第三世界”国家如中国、印度和部分南美国家有了真正的经济发展总的来说社会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两大经济集团都以人均实物产出的增长为目标而达至这个目标的途径也都是对工业、农业和基础设施等资本密集型项目进行大规模投资这段时期在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议和其他相关安排的保证下货币相对稳定这些安排包括相对固定的货币平价金本位支持下的美元所扮演的中心角色以及相对严格的货币银行管制贸易协议准许政府通过合理的关税、补贴、价格支持、支持性信贷和税收政策等多种手段保护和扶持本国生产者在食品和关键工业部门尤其如此一般而言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的政府不鼓励投机而是鼓励在基础设施、工业和农业领域进行公私投资它们的政策强调高技术资本品的生产和人口科学素质的提高金融利润主要产生于实物的制造和贸易结果就是整个金融体系有真实的实物经济作强大后盾然而-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去世使美国带着种种问题进入了战后世界罗斯福的战后政策是消除英、荷、法的殖民体系与苏联、中国及其他国家一起开创一个世界范围的工业发展时期1945年4月罗斯福的突然去世之后继任者杜鲁门的经济政策没能利用美国在战争期间建立起来的高水平的工业去帮助战后世界的发展反而带来了1948~1949年的经济衰退这是战后一系列经济衰退中的第一次1954年艾森豪威尔试图以信贷扩张的手段带动新一轮的经济复苏在短期繁荣之后这项政策从1957年起引发了另一次严重的金融衰退当时还是一名工业咨询人员的林顿拉鲁什对美国、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特别注意到1957年的衰退作为战后经济“转折点”的重大意义并得出结论说除非改变当时流行的经济政策取向否则西方经济就会向一系列国际货币危机发展他预言这种危机将在60年代末爆发拉鲁什评论说艾森豪威尔的信贷扩张已导致了不健康的消费信贷“泡沫”——特别在汽车销售方面——而没有刺激对作为工业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之基础的资本品的投资在美国工业发展处于阶段性停滞的条件下凯恩斯学派用大规模信贷扩张刺激经济的方法加剧了浪费性的消费品和服务的增长以及行政和销售人员的不必要的增加从而加速了对短期利润的追求这增加了经济中每单位实物产出的整体成本而以工业技术进步为前提的生产率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信贷的扩张伴随着美国经济实质效率的下降在西欧各国工业制造能力迅速扩大的同时美联储的政策导致了美元对西欧货币的快速贬值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危机拉鲁什警告说不改变导致1957~1959年经济衰退的根本性政策错误西方政府将以一种极其错误的方式处理即将到来的货币危机并引起灾难性的后果事实证明他的预言完全正确然而在危机间歇期内美国经济在肯尼迪政府(1961~1963年)领导下曾有一次相当正确的政策转向肯尼迪实施的税收政策鼓励工业企业投资于新技术从而提高了生产率这与肯尼迪的载人空间计划(最终将人类送上了月球)和高科技军事计划是紧密联系的这些计划都是通过政府投资来推动技术发展和扩大、改进科学和工程人员教育这些政策与阿登那、戴高乐时代西欧持续的、资本密集型工业和技术发展一道保证了大多数西方国家相对较快的现代化和技术创新2、过渡阶段(1964~1966)不幸的是肯尼迪于1963年11月22日被杀在继任者林登约翰逊和英国工党首相哈罗德威尔逊的领导下以前的资本密集型工业发展政策被抛弃了鼓励投资于生产性部门和新技术的各项政策被一步步废除新的政策取向是创造消费品和非生产性服务的巨大膨胀从而在中短期内取得较高的倾向回报率尽管肯尼迪政策的某些正面因素持续到1967年他的遇刺标志了一个具有决定性经济后果的政治转折点理解这次政策转变的根本性内涵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美国直至60年代初期人们仍理所当然地认为美国繁荣、财富和力量的源泉在于其工业、农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传统的“美国体制”总是倾向于让国家鼓励对科学和技术进步进行长期生产性投资支持大规模基本建设扶持新兴工业部门并以“保护主义”政策培植国内生产即使进入60年代之后美国人仍普遍认为如果准许所谓“市场力量”遵循货币收益最大化原则不受政府干涉和调节地统治整个经济过程那么任何工业经济都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为了保持一个现代化的以科学和技术进步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政府必须起积极的作用它必须经常介入以保持长期投资的生产性导向控制投机和浪费限制“市场力量”的以长远公共利益为代价的短期利润取向相似的国民经济原则在其他西方国家的工业发展中也被采用成为这些国家战后重建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此背景之下使于约翰逊政府并为其后历届美国政府所继承的经济政策转向其实质是对于传统的工业经济的“美国体制”的彻底抛弃这个根本性的政策转向反映在开始流行于60年代中期的“消费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等概念上这种驱使从英美逐渐传播到其他西方工业国家许多人认为既然美国有全球最大最有力的经济又是军事超级大国那么它一定应该对近几十年来世界经济中出现的每一个错误负主要责任不过尽管“金融癌症”的传播与美国近30年的经济金融政策息息相关但上述说法至少忽略了以下两个重要因素首先传统的美国工业体制本身就是近30年“金融癌症”的最大受害者同在美国海外广泛流传的神话相反比之于60脑袋现在美国经济的生产基础要弱得多美国大部分人口的物质生活水准和教育文化水准也要低得多1997年已有超过100万个美国家庭宣布破产所谓“信息社会”带来的经济繁荣的表象将我们的注意力从以下事实引开了即美国经济事实上已不能在实物层次上满足自身的需要它必须依赖于工业设备和消费品的大量净进口美国1997年的实物贸易逆差大于1980亿美元其次对于更广泛历史背景的详细研究毫无疑问地证明最终导致“金融癌症”的那些政策并不起源于美国这些政策要古老的多它们起源于英帝国后来被那些英裔美国金融寡头通过所谓“亲英的东海岸权势集团”进口到——或更准确地说几乎是像殖民地一样强加于——美国的这些英裔美国金融寡头总是与传统的“美国体制”作对而且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同英国王权及英国情报部门有联系一部美国史就是亲英的、寡头的倾向与传统的共和倾向斗争的历史在本世纪初代表传统“美国体制”的麦金利总统被暗杀亲英的西奥多罗斯福上台这意味着英裔美国寡头集团事实上已经接管了美国然而“美国体制”集团的影响一直保持到50年代甚至更久原因之一就是英裔美国权势集团出于军事和其它因素的考虑认为仍有必要保持一个强大的工业基础可是在著名的英国贵族伯兰特罗素所主张的战略教条的影响下这种情况开始改变了罗素认为科学和技术的无限进步造成了对于人类生存的威胁其表现形式就是核武器只要主权国家能自由地发展其科学研究和工业能力他们总能造出核武器因此罗素及其追随者认为能使世界保持安全的途径是①消除国家主权以有利于建立一个“世界政府”的专制权力;②停止工业化的扩散限制获取工业技术;③消除科学和技术进步本身至少将其臵于严格控制之下罗素政策的第一个突破是1958~1959年美苏在赫鲁晓夫和艾森豪威尔领导下所达成的协议尽管这些协议对西方经济政策的深刻影响只是在几十年后才充分显露出来它们当时就已极大地推动了放弃广泛的科学和工业发展政策而开始采取所谓“后工业社会政策”至60年代中期局势已很明朗英裔美国权势集团已完全接受了罗素的政策并开始转向“后工业社会”从那时起寡头集团已或多或少地控制了美国经济、金融和外交政策达30年之久世界金融体系30年的癌症(1967~1997)过渡阶段结束于1967年当时一系列爆炸性的金融危机正如林顿拉鲁什所预言的那样开始后来的历史表明60年代末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危机决非暂时或周期性现象从战后初期卓有成效的“美国体制”政策所作的根本性转向为世界经济种下了致病的癌变基因在这30年历史进程中金融体系的疾病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以各国政府和组织不得不面对和应付的危机为标志历史表明在每一个关键转折点上所采取的决策总是使问题更为恶化并为下阶段更严重的危机准备了条件这些决策的共同重点在于对由不数据增长的债务“泡沫”和投机性金融资产引起的问题它们总是试图通过牺牲越来越多的实质经济来“喂饱”泡沫的方式加以解决与此同时它们还成功地为这些泡沫的增长清除各种壁垒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政府和主要组织的这种非理性、自我毁灭式的行为构成了过去30年经济史最重要的特征很明显世界金融体系的问题及其之所以被容忍了这么久的原因在于一些植根于国家政府和组织的思维习惯深处的错误在本文余下的部分中我们将把注意力集中到世界经济的“金融癌症”发展的几个关键点上我们将特别关注在不同的阶段各国政府所采取的行动及其影响转折点一1967~1971年货币危机和经济政策的新马尔萨斯主义转向我已描述了1964~1966年的根本性政策转变是如何与越战引起的通货膨胀及其它因素一起为始于1967年英镑危机的一系列货币危机准备好条件的不幸的是对1967~1971年货币危机的反应没能使经济政策转回到健康的工业发展上来而后者本来是能够稳定美元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在助理财政部长保罗沃克尔、乔治舒尔茨、米尔顿弗里德曼及其他人的建议之下先是约翰逊在1968年3月后来是尼克松在1971年都发出了让金融体系与真实经济“脱钩”的信号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决定停止以黄金支持美元的地位这给战后布雷顿体系下的货币稳定划上了句号它为洪水般的金融和商品投机打开了闸门为通向“浮动汇率制”铺平了道路削弱了良性的长期计划增加了国际性长期投资与贸易的风险与金本位和固定货币平价的废除相伴美国的政策使美元加速流向“离岸市场”在那里没有对利息的限制事实上几乎没有任何限制相当大的一部分外流美元涌入了英联邦国家这是以伦敦为中心的所谓“欧洲美元”市场的开始到1979年已有超过1/3的美元在海外流通这些钱成了离岸欧洲美元银行根据“凯恩斯乘数”进行信贷创造的基础由于美国国内银行的潜力仍被美联储的政策所限制不断增长的欧洲美元信贷开始通过加拿大等离岸中心市场流入美国银行体系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欧洲美元信贷泡沫”的增长成为美国和其他国家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美国金融政策越来越成为海外美元市场的“囚徒”转折点之二1973~1975年的石油冲击西方的政策不仅没有设法使“美元泡沫”包括以伦敦为基地的欧洲美元市场受到控制反而以不断增加的流入量使这个泡沫越鼓越大在70年代中期石油冲击的帮助下泡沫以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代价迅速膨胀了起来毫无疑问油价的大幅上涨是英美权势集团掌握的大银行和石油公司以人为的方式策划和哄炒起来的油价陡涨四倍制造了新泡沫即第三世界债务泡沫同时也是英美银行和石油卡特尔对世界工业经济的掠夺这些虚假的债务没有被冻结或一笔勾销达到高利贷水平的“浮动利率”和不断发出新贷款用于还旧贷款(即所谓的“滚动还债”)还使这些债务泡沫迅速扩大这种政策同IMF从80年代开始强制推行的管制政策一起将大多数发展中经济推进破产的深渊而且极大地限制了工业国家高技术资本品的出口70年代后半期金融癌症已到了性命攸关的地步林顿拉鲁什和他的合作者提出了一项可行的替代政策方案并在各国政府和组织中广泛传播拉鲁什关于成立“国际发展银行”的建议目的在于重建新的金本位制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这个建议于1976年被提交联合国大会稍后法德两国对卡特政策的破坏性经济政策和“浮动汇率”政策的抵制在1978年达到高峰在这一年它们决定建立欧洲货币体系(EMS)和欧洲货币基金(EMF)后来拉鲁什又呼吁把EMS和EMF建设在为以最初的“国际发展银行”所体现的原则为基础的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核心部分之一当然他希望能将美国等国尽可能早地纳入这个新体系中不幸的是这些创议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其中包括对几位主要欧洲工业家和政治家的暗杀这些人都热心于第三世界的工业的发展到80年代初欧洲的亲工业潮流已被严惩削弱了后果之一是如今的欧洲金融聪明和共同货币计划同一种货币学派的、反发展的政策联系到了一起而后者同1976~1978年的亲工业倾向是截然相反的转折点三1979年的“利率冲击”不可避免地华尔街泡沫、欧洲美元泡沫和第三世界债务泡沫的进一步增长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新当选的英国撒切尔政府和不久后保罗沃克尔领导下的美联储不公没有着手解决潜在的真正问题反而推行了极端的货币主义“休克疗法”将利率提高到美国内战以来最高的水平这种政策加上沃克尔和卡特政府强制施行的信贷控制等手段给了美国经济的工农业基础以沉重一击仅仅几年之内数十万的农场主和中型工业企业被毁掉在许多工业部门美国经济的实物产出在3年内下降了30%至40%.直至今日美国工业和农业仍未从1979~1981年的“休克疗法”中恢复过来这种毁灭性的高利率政策的后果当然不局限于英美两国欧洲美元贷款的利率从1978年初的7%上升至1980年初的20%.世界贸易也经受了自1958年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但更主要的是利率上升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可怕的打击他们用欧洲美元贷款支付他们的石油进口而欧洲美元的利率通过伦敦银行间拆借利率已翻了一番一夜之间这些国家不得不支付两倍于他们借钱时所预计的债务利息这次“休克疗法”的反对工业经济和发展中国家的性质在1970年末纽约外交关系委员会(CFR)的一系列研究报告中得到充分体现成立于一战后的外交关系委员会是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旁系衍生物是英裔美国权势集团最重要的政策机构在以“80年代计划”为名出版的一系列书籍中外交关系委员会公开地主张推行一种在一定程度上使世界经济在控制下解体的经济政策这种政策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摧毁有利于第三世界工业发展的力量通过对民族国家经济实施决定性的打击一条通向“全球化”的道路将被开辟出来而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将在“全球化”中被取消转折点四1982~1983年的拉美债务危机利率的急剧提高和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冲击”使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了无法忍受的境地并直接导致了拉美的债务危机从1978到1982年的四年间拉美国家(包括墨西哥)的官方债务从1565亿美元增至3228亿美元与此同时超过780亿美元的流动资本离开了拉丁美洲而所有这些都没有大量流入的投资作为补偿对这种掠夺行为的最强烈的抵抗来自墨西哥总统洛佩兹波蒂略1982年5月波蒂略与拉鲁什商讨了拯救墨西哥经济的措施过后不久拉鲁什起草了一份拉美国家经济政策这项名为“洛雷斯行动”的方案核心在于拉美国家应建立起“债务者卡特尔”和一个共同市场目的是争取公平地重组债务并开创一个大陆范围的以实物经济原则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局面1982年8月初当“洛雷斯行动”计划公布的时候墨西哥事实上已停止了支付外债资本在恐慌中纷纷逃往国外整个金融体系开始解体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波蒂略开始实施拉鲁什方案中的关键部分为了恢复对经济的控制实行了严格的货币管制宣布暂时性的外债停付以及银行系统的国有化除了这些紧急措施以外波蒂略还努力寻求其他拉美国家特别是阿根廷和巴西的支持力图建立起一个面对外国债权人的统一政策不幸的是由于一些拉美国家的动摇和胆怯由于外部的强大压力全面实施“洛雷斯行动”计划的历史机遇被错过了拉美国家政府一个接一个地接受了债权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条件美国国务卿乔治舒尔茨在波蒂略向联合国发表演讲前夜就在一次讲话中强调了把IMF变为强迫第三世界还债的“世界警察”的建议这个政策体现在IMF的“管制政策”(Conditionalites)和“结构调整方案”中债务国将被强迫进行货币贬值;消除对生产部门及食品等基本商品的国家补贴;对公共开支进行大幅度削减不论怎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结构调整方案”的结果都是大多数人民生活水准的下降搁臵对经济的生产性基础的投资通过贬值大量增加债务负担就其所称的解决债务问题的目的而言IMF的政策遭到了可悲的失败另一方面这个政策的确带来对于陷入“债务陷阱”的第三世界的巨大掠夺到90年代中期发展中国家每年都向工业化国家尤其是英美金融机构提供数百亿美元的净资本流入根究联合国国际儿童紧急基金(UNICEF现更名为国际儿童基金)的统计自穷国流入富国资本从1983年的每年60亿美元增长至1990年末的每年300亿美元考虑到原料和初级产品价格的暴跌这种资本流出的实物经济成本至少是上述数字的两倍而整个80年代从发展中国家流入美国的资本就高达4000亿美元以上尽管有这样大的资本外流第三世界国家的债务仍然持续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的数字1980年全世界109个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总额约为4300亿美元包括一年期以上的公私债务从1980年至1986年付息3200亿美元还本3320亿美元因此这期间发展中国家为4300亿美元的债务支付了6520亿美元然而1986年这些国家的债务总额竟高达8820亿美元这巨大的新增债务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用于新投资的;债务泡沫的增长几乎完全是由于高利率和发新贷还旧债的“滚动还债”(Roll-Over)方式至1994年109个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总额已高达16000亿美元在墨西哥波蒂略的民族经济政策很快就被逆转了由IMF和债权银行推行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布雷迪计划”结果只是延缓了危机而真正的问题却更严重了这为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埋下了种子。

清末上海的股市悲剧

清末上海的股市悲剧

纳 了足 足 10万 两 的认 购 资金 。 6
两 大 关 。 在 似 乎 并 没 有 多 大风 险 的 橡 胶 巨额 利 差 之 外 ,橡 胶 股 票 的 高 流 动 性 具 有 更 强 的吸 引 力 。蓝 格 志
拓 殖 公 司 等 携 手 外 资 银 行 联 手 坐 庄 ,先是从银 行悄 悄地贷款 出来, 为股 东 们每 三 个 月 发 一 次 红 利 ,每 股 派 红 高达 1 . ,这 相 当 于票 面 25两
清 末上 海 的股 市 悲剧
◇ 《 国运 10 :清帝 国的改革突 围》【 99 澳大利亚】 雪珥 著
这 是 11 9 0年 3 月 中 旬 , K t o a B ho 橡 胶 置 业 有 限 公 司在 上 海发 are 行 新股 、进 行 申购 的 第 一 天 。 股 票
原定 的发行 时 间为上 午 1 0时 ,但
个用秸杆和草搭成 的窝棚里。有
6 2
飙升。
国 惨 败 ,要 赔 偿 日本 高 达 2 两 白 亿
落 ,吸引着那些追求暴利或许仅 仅 是追逐安全的各种资金。
外 资 在 上 海 股 市 上 快 速 制 造 着
根 据 统 计 。被 这 些 橡 胶 股 票 吸
银 ,且付款期限很急 ,只能在 国际
金 融 市 场 上 融 资 。这 是 有 史 以来 最
纳 的 中 国资金 总数 高达 40 00多万 两 白银 。 将 近 国 家 财 政 年 收 入 的 一
大的一张贷款订单 ,西方各 国各展
所 长 ,激 烈 争 夺 。大 清 国 为此 发 行 了 大 量 的 公 债 ,加 上 一 些 外 资 企 业 ,如 怡 和 、老 公 茂 、瑞 记 、鸿 源 等 发 行新 股 ,给 上 海 股 市 注 入 了生 机 。 在这 之 前 ,专 门 从 事 证 券 买 卖 的 洋 商 们 已 于 19 8 1年 建 立 了 上 海

揭秘:导致清政府破产的1910年上海橡胶股灾阴谋

揭秘:导致清政府破产的1910年上海橡胶股灾阴谋

揭秘:导致清政府破产的1910年上海橡胶股灾阴谋中外合谋制造的一夜暴富神话,使远东金融中心上海首尝投机的巨大机会与风险。

一夜暴富神话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先生发明了第一辆汽车之后,轮子开始代替人类的双腿奔跑,种橡胶树割生胶生产轮胎随之成为那个时代里众人瞩目的高科技产业。

世界对橡胶的需求急速扩大,1908年,英国橡胶进口值为84万英镑,1909年便增加至141万英镑。

伦敦市场,1908年每磅售价2先令,至1909年底涨至10先令,1910年春更是达到12先令。

在世界金融中心伦敦,人们对橡胶股票的炒作日渐升温。

东南亚是橡胶的理想种植地,由于离中国近,又有大量华人华侨分布其间,因此,欧洲人在东南亚的橡胶园喜欢把总部设在远东最大的金融中心上海,以便融资。

这些公司鱼龙混杂,有的已在当地购买了橡胶园,只需等待出胶甚至已经开始出胶;有的刚刚购买土地,树苗还没种下去;也有的根本没去过东南亚,只是在地图上找了几个名字,就开始在上海招股。

他们一般都是先取得驻上海的外国银行的支持,然后在报纸上大做广告,极力宣传公司的美好前景,并声称它的股票可以在外国银行按票面价值押借现款,从而不仅赢得上海华商的信任,连在上海的洋人、洋行也大量卷了进来。

洋人不停地把伦敦的市场行情传播到上海:一家公司发行100万英镑的股票,结果半小时即告售罄;一种面值10元的股票,最高时涨到180元;另一种面值100元的股票,最高时涨到700元。

这类行情极大地刺激了上海投资者的信心,从而推动上海橡胶股票的疯涨。

宣统元年12月1日,兰格志公司的股票为920两,到次年2月19日便上涨至1675两,另一家橡胶公司地磅公司的股票宣统元年1月10日是25两,一个半月后即涨到50两,不少人实现了一夜暴富的神话。

在如此利好的刺激下,有些人甚至还没弄清橡胶为何物,就已投身这场股票大潮。

当然,这场大潮中的弄潮儿,要数上海的银钱业---钱庄与票号。

而其中的佼佼者,当属正元钱庄陈逸卿、兆康钱庄戴嘉宝、谦余钱庄陆达生。

1910:上海金融危机启示

1910:上海金融危机启示

1910:上海金融危机启示清政府对上海金融危机的懵懂无知以及地方官不顾大局斗气泄愤,终致一场持续数年的大萧条【网络版专栏·随笔/闵杰】受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上海的股票市场一泄千里。

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深陷其中,以及散户投资者的疯狂行为,这一事件对中国经济构成了持续不断的冲击,严重破坏了此前数年蒸蒸向上的经济势头。

这一幕,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中国。

1910年7月21日,上海的正元、兆康、谦余三家大钱庄同时倒闭,亏欠其他钱庄和银行款项700万两白银,上海市面猛烈震荡,形成恐慌的第一道冲击波。

同年10月8日,中国最大的银号上海源丰润倒闭,累及各地17家分号,恐慌波及全国,形成恐慌的第二次冲击。

1911年3月21日,著名的票号上海义善源倒闭,牵连外埠分号23家,形成第三波冲击,恐慌达到极点。

这场金融风潮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为百余年来所罕见。

受金融恐慌的冲击,破产的商号和企业不计其数。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从1903年以来连续六年的上升势头被打断,大萧条延续了数年之久。

这场恐慌被称做“橡胶风潮”,它的直接原因是上海商界和金融界参与了国际资本的橡胶投机活动。

当时上海人把橡胶叫作橡皮,所以习惯上又称为“橡皮股票风潮”。

20世纪初,由于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造成国际橡胶资源紧缺,价格暴涨。

1908年伦敦市场橡胶每磅售价2先令,1909年底涨至每磅10先令,1910年春达到最高点12先令,国际资本大量转向了橡胶资源开发。

南洋群岛是各国投资的重点地区,到1910年初,为开发南洋橡胶资源而成立的公司达到122家。

在伦敦金融市场,橡胶股票最快的销售速度是100万英镑的股票在半小时之内销售一空,国际橡胶投资已接近疯狂。

中国最大的资本市场上海被深深地卷入了这场国际资本橡胶投机活动。

据《泰晤士报》估计,在开发南洋的122家橡胶公司中,至少有40家公司开设在上海,大多由上海的洋行经办并代售股票,并在上海的外国银行开户,这40家公司的资本总额高达2500万两。

世界上最大的秘密组织

世界上最大的秘密组织

世界上最大的秘密组织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世界上最大的秘密组织——共济会。

小编要说明一下,在 ' 该隐的记号 ' 中已经涉及到共济会的起源,在 ' 耶稣会的真相 ' 中也对共济会有所了解。

在此基础上我们来讲述共济会,就能很好地理解金融危机、圣经预言和世界历史的结束以及之间的关系 …世界上最大的秘密组织共济会聚会场所的标志,圆规 + 曲尺这是一个支配世界的阴谋组织,也是主宰世界的一个神秘力量。

共济会又称 ' 美生会 ',因为它的英文名 'MASON'(石匠)之意,会员之间称为兄弟。

共济会正式出现的最早记载始于1717 年的英国,但是它的起源和共济会自己的传说和章程里面都提到了公元前4000 年该隐的时代,这个我们在 ' 该隐的记号 ' 中已讲到过了。

1723 年正式出版了第一部共济会的宪章——共济会章程。

他们秘密结社,互称兄弟,精诚团结,同舟共济。

预言之灵里面也多次提到秘密组织,他们精诚团结,同舟共济,所以人们习惯地把他们称为 ' 共济会',这不是一般的兄弟会,这是一群世界精英,他们为了控制世界而相互支持。

共济会包括了世界名流政要,大家所熟知的名流:歌德、马克· 吐温、莫扎特、海顿、菲德烈大帝等等都是共济会的成员,当然更与我们直接有关的是:美国从它建国以来签署' 独立宣言' 的56 位开国员勋中有53 位是共济会成员,历任美国总统从华盛顿开始几乎都是共济会成员,只有被暗杀的林肯和肯尼迪不是的。

等一会儿我们会提到肯尼迪。

这座华盛顿的雕像下面就带着共济会的标记。

英国的王室共济会成员的比列也是非常惊人,乔治 3 世、4 世、6 世,爱德华7 世、8 世等等都是的。

大家非常熟悉的查尔斯、戴安娜是属于新纪元运动的成员,而新纪元运动正是共济会的一个小派别。

历史解密解密清末曾爆发五次金融危机民族资本家遭打击

历史解密解密清末曾爆发五次金融危机民族资本家遭打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解密清末曾爆发五次金融危机民族资本家遭打击
导语:1864年6月1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战争结束。

上海的难民大批还乡,上海租界人口迅速回跌,原先兴盛一时的房地产受到很大冲击,大批房屋
1864年6月1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战争结束。

上海的难民大批还乡,上海租界人口迅速回跌,原先兴盛一时的房地产受到很大冲击,大批房屋空置,出现大批烂尾楼,地价暴跌,房租下降,许多开发商破产了;与房地产配套的相关产业:船坞、煤气厂、砖窑以及锯木厂等纷纷倒闭。

金融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缺乏监管的金融市场危机四伏。

对外资开放的清末,就因对金融市场没有任何监管,曾发生5次波及经济全局的金融危机——1866年因两场战争引起的风潮、1883年的倒账风潮、1897年的贴票风潮、1910年的橡胶股票风潮和1911年革命时期的钱庄倒闭风潮。

1866年:
两场战争带来的风潮
1866年,因为美国南北战争、太平天国战争的结束,导致上海金融动荡。

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世界棉花供小于求,每磅棉花由2便士飙升到7便士,棉业投机成风,华北棉花也成为外国商人追逐的对象。

这期间就有4家英国银行的分行在上海和香港设立分行,它们分别是:汇川银行、利华银行、利升银行和利生银行。

这些银行在经营国际汇兑业务和外汇投机中,斩获颇丰,股票市价大幅上涨。

利华银行面值10镑的股票,市价就高达25镑。

但是随着美国内战结束,棉花供应趋于正常,棉价猛跌;除了国际棉价走低之外,一些中国奸商总在棉花中
生活常识分享。

1910年的大股灾_人生故事

1910年的大股灾_人生故事

1910年的大股灾话说如今一些人无所事事,整天坐在电脑前盯着K线图发呆。

时而兴奋大叫,时而唉声叹气。

没错,这些人就是股民。

兴奋时,他们激动得砸电脑;悲伤时,他们痛苦得砸电脑。

都21世纪了,这些人炒个股一点都不淡定。

炒股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玩意,至少100多年前就有了股票,这都是大清股民玩剩下的,当你还在为股市的涨跌大呼小叫之时,大清的股民早已含笑九泉了。

你赔掉车子、房子算啥,大清股民连裤头都赔进去了。

大清炒股就是这么刺激,我们穿越过去体验一把。

世界这么大,应该到大清去转转。

兰格志股价从100两狂涨到1000两时间退回到1910年3月的上海。

想去大清炒股,必须去上海,因为上海是大清帝国的金融中心,是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那时没有电脑,没有互联网,你想躲在山沟里炒股根本不可能,股票无法买卖不说,信息都无法流通。

而1910年又是炒股最疯狂的一年。

此时,世界橡胶业发展迅猛,资本疯狂进入,各种橡胶公司纷纷成立。

随后,众多橡胶公司蜂拥到上海租界里的众业公所上市。

想购买股票,先到外国人创办的证券交易所外面等着吧,没有蛮拼的力气你都排不上队。

初春的上海,乍暖还寒。

上海众业公所外人头攒动,大批股民拥挤着排队等候购买橡胶股票,有些人半夜搬着铺盖卷就来占地方,维护秩序的警察不停呵斥着一些不守规矩的股民。

有路人好奇,问排队的人:“你们这是在干什么?”排队的说:“买橡胶股票啊!”路人又问:“啥是橡胶?”排队的摸摸后脑勺,不好意思地说:“我也不知道,反正大家都买。

”你不要笑,事实就是如此。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啥是橡胶,更不知道为何有那么多橡胶公司。

反正大家都买,很多人便跟风买股票。

当时有一种股票名气最大,那就是“兰格志”。

兰格志股票最小面值100两银子,买股票可不是买白菜,那时的100两银子约相当于今天2万元。

所以,想做大清股民的还不能是一般人,基本都是中产阶级了。

不过也有很多怀揣暴发户梦想的底层屌丝,经不住报纸与朋友忽悠,四处借钱,甚至变卖家当购买股票。

大清王朝的金融海啸

大清王朝的金融海啸

大清王朝的金融海啸贴票风潮,大上海又遭浩劫:上至富豪下至妓女都想贴上一票话说光绪23年,大上海发生了一场来势汹汹的贴票风潮。

所谓的“贴票”,通俗地说就是指借贷双方在办理贴现业务时的一种特殊金融手段,比方说,某一位客户存入钱庄1000块钱,钱庄按规定开出面额1100元的远期庄票一张,庄票到兑现期后,客户可以凭票到钱庄支取1100元钱。

这相当于约定俗成的钱庄和客户调换了个位置,是客户借钱给钱庄使用,钱庄支付高额的利息给客户。

当时的大上海到处烟雾缭绕,吸食大烟的烟馆是遍地开花。

贩运鸦片能赚大钱是妇孺皆知,因此鸦片商就拼命向钱庄借钱,放手开展业务。

钱庄的资金被借光了,就以高息吸纳储蓄,弄来钱就马上贷出去。

虽然这种贴票借贷方式是金融业的一种另类经营,但是物极必反,假若违反了金融业的规矩,就将遭到经济规律的严重惩罚。

据说首开此先例的,并且疯狂抬高利息的是潮州帮的一位姓郑的商人开办的协和钱庄。

他这一倒腾,登高一呼,效仿者千军万马。

因为此法吸收存款极快,有的钱庄就专营贴票业务,被称为贴票钱庄。

贴票钱庄一多,大家就要展开竞争,致使利率越抬越高,贴票率甚至高达60%。

说到这儿,大家是不是觉得似乎耳熟能详了,这不就是非法集资吗?可不是吗?当时人们见贴票来钱快,就全民总动员,有借贷的、有变卖衣物的,有卖儿卖女的,上至富豪,下至妓女,甚至还有卖老婆的……都拿出了压箱底的钱来凑热闹,谁都想贴上一票,占个大便宜。

事情发展的结局,大家肯定都能猜到了。

结果就如同电视上时常播出的片段:利率越抬越高,集资的钱庄越来越多,钱庄之间资金挪腾不动了,也就到了资金链要断裂了。

这个大崩盘的日子,终于来了!一个月后,大上海几十家钱庄不约而同倒闭,接着所有的贴票钱庄全军覆没,还连累到一批压根就没有沾边儿的钱庄,金融大亨们跳楼自杀的消息频频传出,前天杜大人想不开自杀了,昨天宋大人破产跳楼了,上午张大人失踪了,下午黄大人全家携款外逃了……。

许多资本家停业、破产、工人失业成了盲流,饿殍遍野,大上海又遭浩劫。

共济会的近代历史洪门纷争1

共济会的近代历史洪门纷争1

共济会的近代历史洪门纷争11,共济会与新教国家共济会主要源于英国,尤其是在“光荣革命”和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这时英国政府与被赶下台的詹姆士二世的支持者仍有激烈的冲突,在法国和西班牙的支持下,詹姆士二世几次发动“王党起事”(Jacobite rebellions)。

所以当时统治的英国政府对无论何种形式的秘密结社都有很大的戒心。

大家也许对共济会那种神秘的入会形式感兴趣,但在当时宗教教派冲突严重升级的历史条件下,如果不采用秘密的方式来保全自己,共济会可能早就被冲突中的任何一方吃掉了。

在秘密行事这方面,共济会与天主教的耶稣会倒是有很大的共通之处,以至当时许多国家(尤其是北欧新教国家)同时视耶稣会和共济会为威胁,同时打压。

在各种打压和限制下,共济会在18世纪前期的欧洲一直很不爽,但在北美的英国殖民地他们找到了新的空间。

北美的第一份“共济会章程”(The Constitutions of the Free-Masons)由美国独立运动领导人之一------本杰明·富兰克林编印发行,美国开国元勋亦多为共济会成员。

所以共济会在美国的发展比欧洲顺的多,可以说,没有美国就没有共济会的发展壮大。

至于以后共济会的美国会员是否利用其社会地位和秘密的行事方式来进行各种秘密活动,那是后话。

2,共济会与其他欧洲国家以及各宗教教派的关系共济会在欧洲的景况随着19世纪的革命而得到改善,虽然许多国家对共济会仍有戒心,但随着宗教自由政策在欧洲的普及,加上共济会对成员的信仰要求比较宽松(只要信仰上帝declare a belief in a Supreme Being),共济会在西欧迅速发展。

这回轮到天主教和东正教坐不住了,罗马教廷好几次下达命令严禁教徒加入共济会,一个团体势力大到让罗马教廷如此惊恐,在历史上是不多的。

在东正教的俄国,共济会也被认为带有法国革命色彩而遭到查禁。

另外,由于共济会有封闭的社团形式和秘密的入会/行事方式,使外部世界对共济会的运作感到十分神秘,以至产生了“共济会阴谋论”。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大股灾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大股灾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大股灾股市在今天已成为很多人投资理财的一个重要所在。

其实早在1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股市,而且在短短几十年间就发生了三次大股灾。

胡雪岩垮台引起股市下跌1850年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股市,最早是一些在华的外国人从事外企的股票投机,后来一些中方买办看到有利可图,也加入进来。

洋务运动兴起后,很多近代意义的中国企业开始出现,为了融资的需要,这些企业也开始发行股票,进入股票市场。

经过20多年的培育,中国股市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从1870年代开始,上海股市开始疯涨。

许多商人和投机者大肆追捧新上市的中方企业股票。

因为在他们眼中,这些企业多半是官督商办,有着很强的官方背景,经营上也少有竞争对手。

在投机者的追捧下,这些企业的股票开始疯涨,当时轮船招商局的股票一开始一股只有几十两,短短几个月便上涨到近300两,而开平矿务局的股票也在短时间内从不足十两涨到百余两。

受股市疯涨的刺激,不仅普通投机者开始大量涌入,一些钱庄也不甘人后,开始将钱庄资金投入股市。

钱庄逐渐成为股市中的主力军,其用于拉升股价的资金几乎全为钱庄的流通资金,而在这些资金大量进入股市后,由流通资金变成企业的生产资金,也就意味着市场流通货币开始减少,这离股灾的爆发就不远了。

而这次股灾的诱因与当时鼎鼎大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垮台密切相关。

胡雪岩在短短几十年间,依靠灵活的手腕在官场和商场长袖善舞,很快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

他所掌握的阜康钱庄营业区域遍布大江南北。

在这次股市繁荣之中,阜康将掌握的大量流通资金投入股市。

正当阜康大肆牟利时,作为阜康的老板胡雪岩突然垮台,这使得阜康发生挤兑风潮,由于无力应对,阜康只得宣布倒闭。

阜康的倒闭令早就岌岌可危的股市终于崩盘,股价一泻千里。

开平矿务局的股票1883年5月还是每股210两以上,并且很难买到,到了8月,其股价已跌至120两,而有人则"愿意以115两或更低的价格随意出让"。

到了10月,开平股票每股只值70两,到1884年则跌落到29两。

最新-军统与汪伪在上海的金融血战 精品

最新-军统与汪伪在上海的金融血战 精品

军统与汪伪在上海的金融血战
军统与汪伪在上海的金融血战
文/方明
中储占领了沦陷区的市场,军统上海站马上付诸行动,给汉奸们制造了一系列的恐怖案。

上海的汉奸报纸不甘示弱,立马换上新内容以血还血,以牙还牙!军统如再杀中储一人,就枪毙人质三名!
混乱的金融界
抗战初期上海市面上流通的纸币非常混乱。

有重庆的法币、日本的老头票、日本军部发行的军用票、华北临时政府的联银票、南京维新政府的华新票等。

1940年5月,汪精卫的国民政府由第三号人物周佛海负责,成立了中央储备银行,以统一币制,掌握财权。

不久,中央储备银行便发行了中储券,沦陷区人民称为。

但租界上一律拒收,上海银钱业同业公会也发起了抵制。

此时的李士群,在与丁默邮此二人均为投敌的原军统人员,叛变后执掌了汪伪特务机关七十六号的争权夺利斗争中取得了上风,担任汪伪警政部次长,握有七十六号实权。

他的名义上司便是周佛海。

周佛海把李士群找去,说道老百姓不用,日子一长,我们要垮台!士群,你要用手枪和炸弹为开路。

于是,上海的银行、钱庄、大公司及大小商店,在几天后就都接到了七十六号的警告信……如再拒绝使用储备银行票,将立即以武力对付!
几天后,上海亚尔培路跑狗场附近,重庆中央银行的办事处来了两个面色阴沉的长衫礼帽客人。

两人走近柜台,拿出一两黄金兑成法币。

走的时候,却忘了他们的旅行袋。

几乎在同一时间。

国际饭店后面中央银行的另一办事处,一名邮差骑着自行车,将一只木箱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济会与晚清史:晚清倒台前夜的上海金融崩盘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1、1911年爆发革命的导因是1910年上海的金融危机亲历辛亥革命的革命家吴玉章曾经回忆说:辛亥革命的直接导因和前奏是四川保路运动。

由于保路运动发生,四川地区发生民变和兵变,清廷调湖北军力前往弹压。

湖北兵力空虚,于是革命党乘机起事,遂发生武昌起义。

吴玉章对辛亥革命的这一看法至为重要。

但是很少人知道,保路运动的起因是上海金融市场所爆发的一系列金融危机,而这场挖空清廷国库财力也重创民间金融力量的金融危机,是共济会控制的国际金融投机家所发动的。

1910年6月,上海金融市场骤然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金融危机,将全国卷入恐慌之中。

1910年7月,上海正元、兆康、谦余三大钱庄同时倒闭,受其牵连,中国金融业两大支柱源丰润和义善源相继倒闭,恐慌波及各省,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为近百年来所罕见,这就是著名的“橡皮股票风潮”,一场由股票投机引起的金融危机。

受这场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国从南到北,破产钱庄和商号不计其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自1903年以来连续6年的上升势头被打断,大萧条弥漫全国,延续10年之久。

这场金融危机导发的清政府财政危机,迫使清政府采纳盛宣怀的建议决定打铁路财政的主意,欲以修铁路的名义筹集外资,出卖路权。

这一举措,严重损害已经投资建立了铁路股份公司的民营资本,因此发生了在四川反响最激烈的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直接催化出1911年10月的辛亥革命。

兹综合有关资料,略述其始末如次。

2、晚清上海金融市场空前飘红仿佛是为宣统新朝献礼一般,1909年的大清股市一片飘红,牛气冲天。

据学人雪耳文中提供的数字:发行面值为100两的麦边旗下的“蓝格志拓殖公司”股票最高竟然被拉抬到1000两以上,以它为代表的橡胶(15370,-15.00,-0.10%)板块,引领大盘一路飙升。

这是上海众业公所(The Shanghai Stock Exchange,当时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在这年搬迁到外滩一号后,迎来的第一个牛市。

在洋务运动及军政改革中欣欣向荣的大清国,此时俨然成了世界金融中举足轻重的角色,其活跃程度与资金进出量远远高于东京、香港,已经成为亚洲经济的主要发动机。

自从大清国开始改革开放后,股份制和股票这些舶来品,迅速被引进、消化和吸收,并彻底本土化。

在第一轮史称“洋务运动”的改革中,尽管没有专门的交易场所,上海的股票交易照样牛劲十足地雄起。

面值100两的内资企业股票,在1882年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几乎翻番暴涨:轮船招商局,过200两;长乐铜矿,过220两;开平煤矿,过150两,甚至摸高到237两;鹤峰铜矿,过170两;上海电报局,过200两……在西方财技的引领下,中国人一夜暴富的欲望终于有了个释放的渠道。

据资料显示,当时仅矿务企业就筹集了白银300万两,其市场交易额估计在1000万两以上,相当于8~10艘北洋舰队主力军舰的造价。

但炒股发财的梦想刚刚入港,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军舰气势汹汹地在上海口外摆出了入港的架势来,股市立即一泄如注。

不少股票跌破面值,股民们不是深度套牢就是割肉清仓。

只有少量企业,如机器织布局等,趁低吸纳,倒在熊市中把先前因为内讧和腐败造成的损失弥补了一点回来。

上海股市沉寂数年后,甲午战争中大清国惨败,要赔偿日本高达2亿两白银,而且付款期限很急,只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融资。

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张贷款订单,西方各国各展所长,激烈争夺。

大清国为此发行了大量的公债。

原属犹太金融家共济会的东印度公司旗下的一些英资洋行,如怡和、老公茂、瑞记、鸿源等陆续发行新股,给上海股市注入了生机。

在这之前,专门从事证券买卖的洋商们已于1891年建立了一家“上海股份公所”,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家证券交易机构。

但股票市场这时尚未正规化,起初洋商只是在西商总会内借地交易,有时交易干脆在汇丰银行门前台阶边进行,仿佛股票“大排档”。

1900年的庚子事变后,中国再度创下了世界历史上的国家赔款最高纪录。

为了筹集庚子赔款这笔巨资,清政府多数赔款资金不得不继续依靠发行巨额国债。

相关的巨大的资金流直接刺激了上海市场的活跃。

上海股份公所抓住机遇,于1904年在香港正式注册,定名为上海众业公所,交易的范围除中国政府金币公债外,还涉及中国和远东各地的外商公司股票和公司债券、南洋各地的橡胶股票,后来又增加上海市政府和公共租界工部局及法租界公董局发行的市政公债。

巨额资金的流动,在1908~1909年迎来了上海股市的井喷。

3、美国汽车新产业拉动上海股市的橡胶投机正当此时,大洋彼岸的美利坚正在跑步进入汽车时代,新兴的汽车产业带动全球橡胶业飘红腾飞。

盛产橡胶的东南亚(新马泰)成为投资热土,各路资金纷纷前往东南亚跑马圈地。

上海证券市场成为融资的首选地,将近1/3的东南亚橡胶企业选择在上海上市,上海第一次感受到了成为全球金融中心的荣耀。

1909年的橡胶业投资狂潮爆发后,国际券商在上海证券市场吸纳的中国内资资金,多达4000多万两白银,将近大清帝国财政年收入的一半。

这些疯狂集资的橡胶公司,大多都是一些皮包公司,只是在遥远的南洋签约买下了一块地,甚至连橡胶树苗都没种下去。

要维持这个疯狂的游戏,首先要维持人们对橡胶预期收益的高期待,其次还要让人们尝到一点甜头。

这方面,最著名最活跃的投资者是犹太英商麦边洋行,其所成立的橡胶概念公司当年赫赫有名叫“蓝格志拓殖”。

这家根本没有实体的皮包公司,却敢于给投资的股民们在空中画一个巨大的红利饼。

麦边通过犹太共济会的兄弟们联手做局,串通了一批外资银行共同做庄,玩起了高红利吸储圈钱、套钱的“庞氏骗局”。

当年,共济会员、犹太冒险家麦边只是带着一个皮包来到上海滩。

他的洋行先是从关联的银行悄悄地贷款,声称可以为投资股东们每3个月发一次红利,每股派红高达12.5两,这相当于其股票票面价值的12.5%。

然后以这样的高利回报来钓鱼,吸引金字塔式的底座游资入套。

随后,这些关联银行又宣布可以接受麦边的蓝格志橡胶公司的股票进行抵押贷款,这大大增强了蓝格志股票的流动性,于是麦边股价上蹿得无比凶猛。

当年上海的稗官野史曾说后来的黑道大哥大杜月笙曾经帮助麦边洋行“布局”造势。

但是,那年小杜才20岁,还是个没打开局面的“小开”而已,并不具备为外资公司托市的能力。

真正在推波助澜的,是虞洽卿、黄金荣等洋行买办、租界黑佬和华资钱庄等金融机构。

暴利当前,一些华资钱庄纷纷降低贷款门槛,不仅给投机者提供信用贷款,还接受股票质押贷款,间接地参与炒股。

一些钱庄见利忘义,自己干脆也赤膊上阵,利用自己的信贷优势,大发庄票(等于自己印钞),直接参与橡胶股票炒作。

在橡胶企业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合谋下,1909~1910年,大清全国陷进了橡胶股票的亢奋之中。

大量的民间资本和国有资金,通过钱庄和票号遍布全国的渠道,被吸纳到了上海。

连位高权重的租界法院(会审公廨)法官关桐之,也要到处托人情才能买到一点原始股。

他后来说:“买进时30两银子一股,买进后股票天天涨,最高涨到每股90多两。

许多外国人知道我有股票,拿着支票簿,盯到门口,只要我肯卖,马上签字。

”大清国人民终于有机会和世界人民体验一把One world One dream了,尽管梦中写满的只是“投机”二字。

不做梦的人也有,当时有报章指出,上海股票市场已经成为全民豪赌的高风险赌场。

一旦泡沫破灭后果非常严重。

但是这种话当时是没有人能听进去的。

4、橡胶股崩盘直接引发大清帝国的财政崩盘自从大清帝国开办股市以来,上海股市就一直是张巨大的洗钱麻将桌。

无论官办(国有企业)、公私合营(官督商办)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变着花样上市融资,变着名目做庄套钱,根本没有任何人去关注诸如企业管理、财务状况等基本面,企业本身无非成了作为赌具的筹码而已。

当时上海商报报端上曾经有一篇题为《购买股份亦宜自慎说》的文章指出,华人购买股票,“无异乎卖空买空,原价购来,稍增即以售去。

其或有贪小利者,或乘其贵而售去,俟其贱而又买进。

若其所创之业实系一无依据,则既贱之后必不复贵,有因此而丧资者矣。

”股民们“并不问该公司之美恶及可以获利与否,但知有一公司新创,纠集股分,则无论何如竞往附股……至于该公司之情形若何,则竟有茫然不知者,抑何可笑之甚也。

”作者担忧,这和西方的股票市场及股份制差别太大了。

但是中国历来便有所谓“官利”制度,不管公司业绩如何,股东都可以旱涝保收地获得“官利”(股息),投资者实际上将自己看做债主、而非股东。

这一极富中国特色的“官利”制度,一直贯穿在晚清和民国的公司史中,甚至堂而皇之地写入了民国的《公司法》。

在“官利”制度之下,投资者没有动力、也不习惯去过问乃至监督公司的运营。

而同样的,在上海这一由洋人管理的证券市场中,虽没有了官利,但被人为哄抬起来的疯狂股价,令只熟悉“官利”制度的大清股民们更是忘乎所以了。

牛奔总有停下来的时候。

1910年年中,伦敦股市暴跌。

外资银行及券商在上海高位甩抛股票抽取资金回流本国。

上海橡胶股票随之发生全线崩溃,其惨烈远超过1883年的伦敦崩盘。

精明的老外们早就洗脚上岸了,还泡在深水区梦游的几乎都是中国股民。

那些贷款给投机者并自己也大肆炒作的钱庄,也随即倒闭。

钱庄还挪用了大量存放于此的国有资金,这甚至导致应按时向列强支付的庚子赔款都出现问题,引发摄政王载沣雷霆大怒。

在一连串亡羊补牢的处罚行动后,更多与官场过从甚密的钱庄也倒下来,风波便在大半个中国蔓延。

短命的大清宣统朝三岁而终,金融市场的失控是很重要的内因。

上海金融危机的爆发,直接激化了中国商办铁路的困境和政府利用出让铁路路权套取外资的决心。

为此,必须把路权从已经集股入资的国内商人手中低价收回。

于是,爆发了争夺铁路修建权和收益权的保路运动。

而最终导致庞大的大清帝国,最终在铁路问题上出轨倾覆。

[以上资料参看雪耳文“牛背上的大清”。

]5、共济会员麦边命名的“麦边大楼”仍然屹立在上海外滩上但是吊诡的是,1913年,在证交所旧地外滩一号,拔地而起一座宏伟的大厦,其主人就是那位用橡胶把大清架上了“牛”背的乔治·麦边,麦边洋行及蓝格志公司的老板。

在乔治·麦边的档案资料中,无论中英文,都似乎把百年前这段叱咤股市的历史抹得干干净净。

而这座当年叫做麦边大楼的建筑物,至今还是上海外滩的地标之一,傲然屹立在黄浦江畔。

亚细亚大楼(外滩)(Asia Building)位于上海外滩1号,建于1913年-1916年。

这里在开埠初期是英资兆丰洋行的产业,后来转让给美资旗昌洋行,1891年旗昌停业,转归轮船招商局,不久又归属英资麦边洋行。

1913年,麦边洋行拆去旧屋,投资建造了这座7层大楼,1916年建成,因此最初名称为麦边大楼(McBain Building)。

建筑面积11984平方米。

设计者是英资马海洋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