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新课标、考纲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等数据,引导学生讨论原子序数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让学生自主发现变化规律,建构元素周 期律(表)模型。并利用模型分析和解释一些常见元素的性质。
在元素周期律(表)教学中,应注重帮助学生建立基于“位-构-性”关系的系统思维框架,提 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活动建议 实验及探究活动:利用自制分光镜或者光谱仪查看不同元素的原子光谱;利用计算机作图,描
假说 (推测)
实验 (验证)
《物质结构与性质》主干知识
能量观
原子结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分子结构
晶体结构
微粒间相互作用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在不同模块中体现
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对官能团的认识中, 应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解决实际问题
选修“物质结构与物质”模块的学习中,提升“宏 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发展水平
必修“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和化学反应规律”的 学习,建立“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基本意识
《物质结构与性质》 新课标、考纲研究
一、适应新形势
新高考方案的变化
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变化 减少必修课程,减轻学生负担,全面均衡发展;(合格考试) 增加选修课程,加大选修容量,保障课程选择;(等级考试) 开发校本课程,突出兴趣培养,促进个性发展;(综合素质评
价)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科思想方法是化学核心素养的实质 微粒运动思想;分类思想;守恒思想; 动态平衡思想;唯物辩证思想; 绿色化学思想。
◇ 认同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可认知性是探索物质世界的前提 ◇基于证据的判断、推理和探究能力,是学习、研究化学学科的必备品格 和关键能力 ◇从宏观现象入手,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分析研究,并运用
能从原子价电子数目和价电子排布的角度
1.3 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表)
解释元素周期表的分区、周期和族的划分。
认识元素的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等 能列举元素周期律(表)的应用。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 能说明构建思维模型在人类认识原子结构
现周期性变化是导致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能论证证据与模型建立
(能量不连续),电子可以处于不同的能级,在一 核外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
定条件下会发生激发与跃迁。
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描
知道电子的运动状态(空间分布及能量)可通 述主族元素第一电离能、电负性变化的一般
过原子轨道和电子云模型来描述。
规律,能从电子排布的角度对这一规律进行
1.2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宏观 辨识 与 微观 探析 素养 水平
三、新课标研究
主题一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内容要求】
【学业要求】
1.1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能说明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与宏观物体运
了解有关核外电子运动模型的历史发展过程, 动特点的差异。
认识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
能结合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
知道电子运动的能量状态具有量子化的特征 洪特规则书写和说明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
•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 • 学科大概念统领 • 明确主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业要求 • 删减、调整、整合部分内容 • 提供主题教学策略、学习活动和情景素材建议 关键:认识知识与能力和素养的关系
建立从知识到能力和素养的通道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 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 特征是
《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课程观
结构—性质 —用途
化学—技术 —社会
类比—假设 —论证—建模
一、适应新形势
二、观念与思路
1.认识方式的转变: 测不准 量子化 统计 概率
2.教学方式的转变: 探究过程、学科思想、思维方式
认识物质结构的基本思路
认识物质结构的基本角度
认识物质结构的基本方法
模型 (解释)
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 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专业学科“核心素养”
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基本品质、基本态度等几个方面
●学科能力是学生发展化学核心素养的保障 理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
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分区、周期和族的元素原子 及其发展之间的关系。
核外电子排布特征,了解元素周期律(表)的应用 能简要说明核外电子运动规律的理论探究
价值
对研究元素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意义。
教学策略 关注学生在必修阶段对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和元素周期律(表)的已有认识,利用氢原子和多
电子原子光谱所产生的复杂现象,引导学生反思已有理论模型的局限,建立新的原子结构模型。 借助科学史的故事和素材多角度展示人类对微观结构的认识过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在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表)关系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提供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
述原子序数与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等数据的关系,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变化的关系; 根据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自主设计、绘制元素周期表。
调查与交流讨论:交流讨论元素周期表中区、周期、族的划分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从核外电子排布的角度解释主族元素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原因;利用 电离能、电负性的数据,讨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变化规律;查阅有关元素的电负性资料,解释 元素的“对角线”规则,列举实例予以说明。
化学符号、模型表征,是化学学科的基本认知方式 ◇掌握物质化学变化和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能运用逻辑思维对物质及其 变化现象进行分析推理,是认识、创造新物质的基础和途径 ◇在研究、利用、创造新物质的过程中,能自觉遵循科学伦理具备社会可 持续发展的观念,具有交流合作意识,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标准内容 【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实施建议】
解释。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高低顺序,了解原子 能说明电负性大小与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
核外电子排布的构造原理。
电子能力的关系,能利用电负性判断元素的
认识基态原子中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强弱,推测化学键的极
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等。
性。
知道1~36号元素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