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建置沿革

合集下载

由《企盼郧阳》说“郧阳”地名的几个有关问题

由《企盼郧阳》说“郧阳”地名的几个有关问题

第6卷第3期 湖 北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No.3 Vol.6 2003年9月 Journal of Hubei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 Sep.2003[收稿日期]2003-06-02[作者简介]余学明(1950— ),男,湖北应城人,现任孝感市农办助理调研员,主要研究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

·29·[文章编号] 1671—8178(2003)03—0029—03说“郧阳”地名的几个有关问题——兼与曹相进同志切磋余学明(孝感市农办,湖北 孝感 432000)[摘 要] 文章认为“郧阳”之名出现距今不足600年,它未曾作过市名;“郧县”并不年轻,其名问世早于“郧阳”200年;“郧县”得名“郧关”,“郧阳”之名由“郧乡”、“郧县”而来;“郧”字并不很生僻,将郧县更名“郧阳县”既有历史意义,亦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郧阳;郧县;郧关;郧乡;更名;历史意义;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 K928.6 [文献标识码] A曹相进《企盼郧阳》(载《中国方域》2003年第2期;以下简称《企》文)情文并茂,集可读性、学术性、启示性于一体。

其文以“企盼郧阳”为题,“呼唤‘郧阳’再现”,笔者大为赞同。

然细读全文,亦发现有若干值得商榷之处。

一 “郧阳”之名出现距今 不足600年,未曾作过市名“郧阳”之名,始见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以郧县为治所而设立的郧阳府。

“郧阳”作为政区地名由此开篇,迄今527年。

《企》文以“古老的郧阳”为第一个标题是有道理的。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二《湖广一·郧阳府》载:“郧阳府僻在荆北一偶,接壤雍豫。

明初流逋甫定,成化中寇起,乃设重巨控制,为中原巨镇。

正德中添设总兵,旋罢。

”“成化初,又有刘千斤之乱……会兵讨平,增设防守……未几召回。

不数年,流民复聚,左都御史原杰至处置,附籍丁口,设府县以统理之,都司卫所以控制之。

34——关于将“郧阳汉江四桥”列入十堰市“十三五”规划的建议(郧阳)

34——关于将“郧阳汉江四桥”列入十堰市“十三五”规划的建议(郧阳)

关于将“郧阳汉江四桥”列入十堰市“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十堰南临武当,北接汉水,自然风光旖旎,山水资源丰富。

十堰虽是国家级园林城市,但市区无大型河流经过,一直以来被冠以山城的名号。

郧县撤县改区后,郧阳区正式成为市区的一部分,十堰由山城向山水城转变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但目前十堰市区和郧阳区之间主要通过十堰大道相连,发展空间十分受限。

安阳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地势开阔,水面广阔,是未来城市发展的理想之地。

如从安阳镇至青山镇之间规划建设一座“汉江四桥”,市区则可通过四桥实现跨江发展。

2014年,我区“一江两湖四区六镇”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修编时,已将“郧阳汉江四桥”作为城市未来发展重要控制性节点工程。

“郧阳汉江四桥”及两岸接线工程全长约6公里,其中:桥梁长1.5公里,接线工程长4.5公里。

北岸接杨溪罗沟至安阳一级公路,南岸接市区东环路至青山镇碾子坪一级公路。

规划建设“郧阳汉江四桥”,一是可使十堰市区向江边迈进的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促使市区融合发展区域由带状向块状转变,推动市区融合发展。

二是四桥建成后,十堰可把安阳作为未来城区发展的主阵地,凭借安阳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轻松实现跨江发展,使汉江真正成为城市内河,进而迅速带动环郧阳湖区域快速发展,对于加快市区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三是对我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融入十堰市主城区步伐,促进汉江生态经济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以及十堰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2015年是全市“十三五”规划布局谋篇的关键之年,是郧阳改区的开局之年。

及早谋划建设“郧阳汉江四桥”,对于推动市、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因此,建议市发改委将“郧阳汉江四桥”建设纳入市“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储备库,并在“十三五”期间启动建设。

湖北省历朝历代(县市区)地名演变史

湖北省历朝历代(县市区)地名演变史

湖北省历朝历代(县市区)地名演变史湖北省历朝历代(县市区)地名演变史1、武汉—是武昌、汉口,各取一字;2、武昌区—原名:沙羡县、汝南县、江夏县等;3、汉口区—原名:江夏;4、汉阳区—原名:汉津县;5、江夏区—原名:沙羡县、汝南县、武昌县等;6青山区—原名:沙羡县、武昌县、汝南县、江夏县等;7、黄陂区—原名:西陵县、石阳县、木兰县、黄陂县、梁兴县;8、新洲区—原名:黄冈县、新洲县、邾县等;9、襄阳市—原名:雍州、南阳、顺阳、襄樊(襄阳、樊城,各取一字)等;10、老河口市—原名:酂县、阴城县、南乡县、顺阳县、光化县、乾德县、筑阳县、谷城县等;11、枣阳市—原名:广昌县、蔡阳县等;12、宜城市—原名:鄢县、襄枣宜县、荆钟宜县、忠县等;13、襄洲区—原名:襄阳县、相阳县等;14、南漳县—原名:思安县、伊庐县、中庐县、临沮县、上黄县等;15、谷城县—原名:筑阳县、宜禾县、扶凤县、泛阳县、郿县、义成县、万年县、山都县、安养县、乾德县、光化县等;16、保康县—原名:房陵县、亓乡县、沮阳县、潼阳县、大阳县、重阳县等;17、宜昌市—原名:巫县、郡县、夷陵县、宜州、拓州、硖州、彝陵州、东湖县等;18、枝江市—原名:旌阳县、长宁县、松滋县等;19、宜都市—原名:宜昌县、夷道县、宜都县、枝城市等;20、当阳市—原名:郢县、江陵县、鄀县、武宁县、长宁县、安居县、绿林县、昭丘县、荆台县、荆门县、长林县等;21、远安县—原名:临沮县、高安县等;22、五峰县——原名:长乐县(福建重名、改五峰)等;23、兴山县—原名:长宁县、秭归县等;24秭归县—原名:长宁县、归州等;25、长阳土家族—原名:佷山县、清流县、方山县、宜昌县、盐水县、巴山县、长杨县、长乐县等;26、十堰市—原名:郧阳、均州等;27、丹江口市—原名:均陵县、武当县、均阳县、郧乡县、均州、均县、光化县等;28、房县—原名:房陵县、光迁县等;29、竹溪县—原名:上庸县、武陵县、新丰县、郧县等;30、竹山县—原名:上庸县、孔阳县等;31、郧西县—原名:上庸县、上津县、郧乡县、郧县等;32、郧阳区—原名:长利县、锡县、堵阳县、郧乡县、齐兴县、广福县、安福县、郧县、上津县等;33、荆州市—原名:江陵、荆宜、荆南、沙市、荆沙等;34、洪湖市—原名:州陵县、江夏县、建兴县、玉沙县、附廓县、文泉县、沔阳县等;35、监利市—原名:州陵县、华容县、玉沙县等;36、石首市—原名:建宁县、石首县等;37、松滋市—原名:高成县、孱陵县、松滋县等;38、公安县—原名:梅园县、孱陵县、江安县等;39、江陵县—原名:华陵县、紫陵县、安兴县、广牧县、长宁县、枝江县、潜江县、江陵县等;40、孝感市—原名:孝昌、江夏郡、安陆郡、德安府、汉阳府等;41、汉川市—原名:安陆县、甑山县、汉阳县、汉川县等;42、安陆市—原名:滠阳县、沙羡县、沌阳县、京池县、吉阳县等;43、应城市—原名:应阳县、应西县、应城县等;44、云梦县—原名:安陆县、云梦县等;45、孝昌县—原名:环阳县、云梦县、孝感县、孝昌县等;46、大悟县—原名:礼山县、安礼县、罗礼应县、礼南县等;47、黄冈市—原名:西陵县、黄州、蕲春县、西阳县、信安县、永安等;48、麻城市—原名:长风县、赤亭县、阳城县、彭城县、齐安县、信安县、北西阳县、歧亭县、梁丰县、蔴城县、麻城县、黄冈县等;49、武穴市—原名:寻阳县、蕲阳县、齐昌县、永宁县、蕲春县、广济县、武穴等;50、团风县—原名:西阳县、邾县、木兰县、黄冈县、黄州市、团风县等;51、浠水县—原名:蕲春县、希水县、蕲水县、浠水县、兰溪县等;52、罗田县—原名:蕲春县、高陵县、安丰县、东安县、义安县、直水县、罗田县、兰溪县、蕲水县、英山县、胜利县等;53、英山县—原名:红山县、英山县等;54、蕲春县—原名:蕲春县、蕲阳县、蕲水县、齐昌县、蕲州、罗州等;55、黄梅县—原名:寻阳县、蕲春县、蕲阳县、永兴县、新蔡县、苞信县、黄梅县等;56、红安县—原名:黄安县、红安县等;57、恩施市—原名:沙渠县、施州、施州卫、恩施县、恩施市等;58、利川市—原名:南浦县、盐水县、郭县、清江县、利川县、属龙渠县等;59、建始县—原名:府存县、巫山县等;60、巴东县—原名:彝陵县、东湖县、巴东县等;61、宣恩县—原名:施南县、东乡县、忠峒县、忠建县、木册县、高罗诸土司县、宣恩县等;62、咸丰县—原名:乌飞县、开夷县、清江县、感化州县等;63、来凤县—原名:乌飞县、恩施县、来凤县等;64、鹤峰县—原名:拓溪县、容美县,容阳县等;65、随州市—原名:随州、随县等;66、广水市—原名:黾县、平春县、平阳县、永阳县、应山县等;67、仙桃市—原名:竟陵县、建兴县、沔阳县、玉沙县、监利县、郭县、文泉县等;68、潜江市—原名:竟陵县、华容县、江陵县、华陵县、紫陵县、霄城县、潜江县等;69、咸宁市—原名:江夏县、沙羡县、咸宁县、永安县等;70、赤壁市—原名:沙羡县、蒲圻县等;71、崇阳县—原名:隽县、宗阳县、崇阳县等;72、嘉鱼县—原名:沙阳县、蒲圻县、嘉鱼县等;73、通城县—原名:上隽县、下隽县、隽州、锡山市、乐化县、蒲圻县、唐年县、宗阳县、通城县等;74、通山县—原名:通山县、下雉县、阳新县、永兴县、通山县等;75黄石市—原名:鄂县、雉县、阳新县、武昌县、永兴县、大冶县等;76、大冶市—原名:武昌县、阳新县、永兴县、鄂州、大冶县等;77、阳新县—原名:雉县、闰光县、阳新县、奉新县、安昌县、永兴县、富川县、武昌县、兴国县等;78、鄂州市—原名:鄂县、武昌县、寿昌县、鄂城县、鄂城市等;79、天门市—原名:竟陵县、守平县、霄城县、景陵县、天门县等;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

略论郧山书院

略论郧山书院

略论郧山书院郧山书院是今湖北省十堰市郧阳中学的前身,修建于郧阳府城东北角。

在明代统治者重视书院建设的大背景下,郧山书院诞生并在众多名士的关心支持下向前发展。

本文依据文献考证了郧阳巡抚的历史沿革,探讨了于湛与郧山书院的关系,梳理了郧山书院的历史沿革。

旨在追溯郧山书院悠久的传统,继承和弘扬其优良的办学治学传统。

标签:明代;郧阳;郧山书院;教育《明史·选举志》载:“迄明,天下府、州、县、卫所,皆建儒学。

教官四千二百余员,弟子无算,教养之法备矣。

”明代统治者十分重视书院建设,大力倡导学校教育,不遗余力地进行官学的建设。

正因为如此,出现了“盖无地而不设之学,无人而不纳之教,痒声序音,重规叠矩,无间于下邑荒徼,山陬海涯。

此明代学校之盛,唐宋以来所不及也”的局面。

郧山书院即是在此背景下,由郧阳巡抚于湛于明朝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在府署东北所建。

1 郧阳巡抚历史沿革在五帝时期的前半叶,郧阳地域属于南方三苗族的西北部边陲。

夏商时期,郧阳地域是梁、豫、荆三大州的交界地区,主要属梁州。

秦汉时期,郧阳地域分属南阳郡和汉中郡所辖。

三国魏时期,郧阳属魏之荆州(今河南新野县)辖区。

晋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在郧关置郧乡县。

《水经注·沔水》载:“汉水又东过郧乡县故城南,谓之郧乡滩,县故黎也。

即长利之郧乡矣。

《地理志》(即《汉书·地理志》)曰:‘郧关’。

”1唐朝郧阳地域设有三州八县:即均州、房州、商州和武当、郧乡、丰利、房陵、永清、竹山、上庸、上津等。

元朝郧阳地域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襄阳路之均、房二州所辖。

明初,郧阳地域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襄阳府所辖。

明宪宗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朝廷在郧县置郧阳府,并设郧阳巡抚、湖广行都指挥使司于此,不久又设了下荆南道。

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后郧阳府(府治郧县,辖七县,七县即郧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上津县、郧西县、保康县)、襄阳府(府治襄阳县,今襄阳市襄城区)归郧阳巡抚管辖,名义上亦是湖广布政使司所辖。

郧县人文历史

郧县人文历史

郧县人文历史郧县人文历史人文图片展郧阳建置沿革郧本乡名,置关于乡,曰“郧关”。

郧县以汉水“长利”有“郧关”而得名。

郧县在夏时,为豫州之西域。

商时,武王伐纣,联合庸、卢、濮、蜀、微、彭等方诸国。

郧县西南境内有堵河,古称“庸水”,属庸国辖地。

西周时期为周的疆域。

春秋时,楚子伐麇,至于锡穴(今五峰辖地),故为麇国故地。

后楚师灭麇国、绞国,郧县境地遂属于楚。

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秦攻楚汉北地入上庸,辖地遂属于秦。

秦统一六国后,隶益州汉中郡。

汉因秦制,锡属益州汉中郡,于郧县境内置长利县。

西汉长利有“郧关”,与锡并属汉中郡。

东汉建武六年(30年),长利并入锡县,仍属汉中郡。

三国时,郧县属魏兴郡。

魏在锡立堵阳县(今县西25公里处韩家洲)。

晋太康四年(283年)析锡县复汉长利县。

太康五年(284年),改长利县为郧乡县,属魏兴郡,县境内魏兴郡的郧乡县属地,隶荆州。

南朝,郧乡县属梁州魏兴郡。

齐时,分魏兴郡,东境属上庸,郡北境置齐兴郡,又分郧乡县置齐兴县,为齐兴郡治,领六县,在县境为齐兴、郧乡二县,属梁州。

梁太清一年(547年),于梁州齐兴郡置兴州,改齐兴郡为南始平郡,后复改为齐兴。

于是,兴州所领在县境为齐兴郡的郧乡、齐兴二县。

为广福郡所领广福县。

广福当分齐兴置,而郧乡为兴州及齐兴郡治所。

又置郧州,所领郡县无考。

西魏改梁州为丰州。

隋废广福郡,改广福县为安福县,与郧乡县同属豫州淅阳郡。

唐武德一年(618),置南丰州,领郧乡、安福、堵阳三县。

堵阳当分郧乡置(在今郧县内),又分郧乡县置长利县(在今郧西县境)。

武德八年(625年)废南丰州,以郧乡、堵阳、安福属均州。

唐贞观二年(628年),省堵阳、安福二县入郧乡,并省长利入郧乡,废均州,以郧乡县属淅州。

贞观八年(634年),废淅州复为均州。

郧乡县属均州。

唐天宝一年(742年),改均州为武当郡。

唐乾元一年(758年)复为均州,隶山南东道。

宋时,郧乡县仍属均州武当郡,隶京西南路。

明清郧阳府志述略

明清郧阳府志述略
采用纲目体,卷志为纲,纲下列门目。与前志比较,是志星野、艺文不充门目,是排目表述中的
一大特点,对其后同治版《郧阳志》有影响。上海图书馆藏原版嘉庆郧阳府志的复印本为《郧志 汇编》之六。
(七)清嘉庆《郧阳志补》
《郧阳志》刊印12年后,原主修王正常,又于嘉庆十四年(1809)纂《郧阳志补》一卷。上
海图书馆藏其原版复制品为《郧志汇编》之七。
万 方数据
38
中国地方志
2007年第12期
基础上,“以史为据”进行“校正、删补”,“上下万千年间,郧之事事尽此一书”。是志今郧无 存。
(四)清康熙《湖广郧阳府志》 康熙《郧阳府志》始修于康熙十九年(1680)。知府刘作霖纂修,知府杨廷耀续成并刊刻。 刘作霖,字尉三,武清举人。康熙十年(1671)至二十二年(1683)任郡守,时杨来嘉、谢泗等 叛附吴三桂,平叛时撰《进取房陵五议》。郧阳迭遭战乱,旧志藏版不存,“作霖雅航之史,虽军 书旁午犹搜辑郡乘”,“积劳而卒,民哭之为立碑”。杨廷耀,字彤华,奉天海州人,贡士。康熙 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1683~1685)任郧郡守,续修刘作霖未竣之郡乘并刊刻。《湖广郧阳府志》
共42卷,卷首为序言、图经,卷之一至卷之二十八分别为:总考、星野、城池、形势(附山
水)、公署、秩官、学校、裥祀、风俗、兵政、物产、赋役、水利、铺舍、关堡、津梁、宦绩、 选举、人物、忠孝、列女、褒封、古迹、仙释、陵墓、流寓、事记,卷之二十九至四十二为艺 文,共13类,14卷:敕、赋、词、歌、诗、疏、书、序、记(上下)、碑、议、铭、文等。是
36
中国地方志
2007年第12期
明清郧阳府志述略
张培玉
提 要:明清时期主要编修了8种郧阳府志,其实用价值体现在:不仅是编修十堰市新志书必不可少的基

郧县旅游景区简介

郧县旅游景区简介

郧县旅游景区简介来源:郧阳文化网日期:2009年10月13日(一)郧阳文化旅游开发区(和平岛旅游度假区):郧阳文化旅游开发区位于汉东南岸,郧县柳陂三门处和平岛上,该岛原名叫“光石山”。

2003年,郧县与天津市和平区建立友好区县关系后,该岛被命名为“和平岛”。

总面积5平方公里,与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依山相连,与郧县县城隔江相望,距十堰市区只有20多公里,209国道穿腹而过,银武高速公路在此留有互通,是新修编的郧县县城“一江三镇”三大组团之一,是一处专门作为旅游度假而规划的临江旅游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蓄水后,和平岛周围水域面积将达到30多平方公里,和平岛将成为鄂西北地区最大的一个江中岛,还有10多个小岛与之相望,加之与其相连的道教圣地武当山,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和水天一线,碧波浩淼的汉江,和平岛必将成为一处绝佳的旅游度胜地。

项目内容:和平岛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滨江公园,高级住宅,休养度假设施,水上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特色岛屿建设等。

(二)郧县国家地质公园郧县国家地质公园核心区位于郧县柳陂镇,东距县城约8公里,南距十堰市区约23公里。

景区所辖“一园八区”。

主题景区青龙山恐龙蛋化石园,区域面积2.5平方千米,划分为科普游览区,综合服务区,生态保护区,观光体验区四大区域,主要建设:郧县国家地质博物馆,主题广场,恐龙雕塑,恐龙蛋化石展示长廊,地质公园标志碑,地质景观墙,恐龙时代餐厅,燕窝群,恐龙游乐园,恐龙湖水上游乐园、办公管理中心,游客接待中心,科普展示中心及恐龙夏令营等互动体验项目。

该区的恐龙蛋化石具有埋藏浅、数量多、种类全、分布集中、保存完好的特点,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

尤其是龙蛋同在一个区域共生,在全世界还属罕见。

目前已由香港华袤控股公司前期投资500万美金开发经营,计划在5年内将其建成国家4A级旅游区。

2008年10月下旬日正式开园接牌.(三)湖北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湖北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汉江以南,堵河西岸、黄龙水库临岸的郧县红岩背林场,距316国道10公里,距十堰市区16公里,平均海拔800米,主峰海拔1827.4米,总面积约78平方公里,境内峰岭峦连,山势绵延,沟壑纵横,植被茂密,气候温和,景色宜人,空气清新,年平均气温在14℃左右,森林覆盖率达92%,是秦巴山脉一大绿色屏障、是鄂西北的一大天然氧吧、是距十堰市区最近、保持最为完好的一块原始森林。

郧县

郧县

郧县共有国土面积3863平方公里。

所辖18个乡镇,2个国营农、林场,539个村(居)委会,3118个村(居)民小组。

全县14.4万户,总人口59.6万人。

郧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系秦岭、大巴山余脉之间。

跨东径110°07′-110°15′,北纬32°25′-33°15′,南距车城十堰市37公里,东接水利枢纽丹江口市,北连河南淅川,西邻陕西商南,素有"东控荆襄、西制汉水、南连川东、北承商洛"和"鄂之屏障、豫之门户、陕之咽喉、蜀之外局"之称,既是鄂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和连接中国中部地区的经济走廊。

境内地质构造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形成了复杂多姿的地质结构。

地表外形西高东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向汉江河谷倾斜。

最高海拔苍浪山1874米,最低海拔汉江河谷160米。

全县共有耕地面积36.62千公顷,其中水田面积6.66千公顷,水域面积16.17千公顷,山地面积2480平方公里。

我县地处亚热带过渡性地区,属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南北气候兼有。

因此光照充足,热量资源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

年均日照总时数为19847小时,年平均气温13-16℃,年积温4800-5000℃,无霜期为244天,平均降水量在823.8毫米左右,年均降雨天数在97-147天之间。

郧县历史悠久。

夏,为豫州之西域。

商,属庸国之辖地。

西周,为周的疆域。

春秋,为麋国故地,后属于楚。

秦,隶益州汉中郡。

汉,设长利县。

"三国",属魏兴郡,晋太康五年改长利县为郧县,隶荆州。

南朝,属梁州魏兴郡。

隋,属豫州淅阳郡。

唐,属均州,后改均州为武当郡。

宁,为京西南路。

元14年,郧乡县改称郧县。

明成化12年,设郧阳府。

清,属湖北省布政使司。

民国时期,隶属关系几经变换,后为湖北省第十一、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郧阳——精选推荐

郧阳——精选推荐

郧阳现在的⼗堰地域,古称郧阳,位于鄂、豫、渝、陕毗邻地区,秦巴⼭区腹地,汉江中游,汉江在境内流程216公⾥,襄渝铁路⾃东向西穿境⽽过,⽼(⽼河⼝市)⽩(⽩河)公路、316和209国道纵横其间。

20世纪60年代,中国第⼆汽车制造⼚(今东风公司)建于这⾥。

境内还坐落着世界⽂化遗产——武当⼭,占建筑群,南⽔北调中线⼯程主要⽔源区三其境内。

⼗堰市是⼀座年轻的汽车城、旅游城、⽣态园林城和区域性中⼼城市。

概述 郧阳府是明朝成化⼗⼆年开设的,⼀直延续到⾟亥⾰命时期才废⽌。

它经历了半个明代和整个清代时期,共⽣存了435年,跨越4个多世纪。

设府前,在我国长达上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境内从未建⽴过相对完整、统⼀的郡府建置,所辖地是分散⾪属于周边郡府的,⽐如汉代今天的郧县等地属汉中郡、丹江⼝市则属南阳郡;宋代郧县等地属均州,房县、⽵⼭等地属房州,上津属商州;元代辖地属襄阳路(河南⾏中书省)与兴元路(陕西⾏中书省)等等。

郧阳传说 ⼀个地名就是⼀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个地名就是⼀段传奇的历史故事,⼀个地名都有它独特的来历。

“郧”本乡名,置关⼦乡,⽈“郧关”,郧县因汉置长利县有“郧关”⽽得名。

郧县明成化12年设郧阳府抚治。

关于“郧阳”,“郧关”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个动⼈的神话故事。

很久以前,现今郧县这地⽅还叫不出什么地名,⽣活在这⾥的庶民⽇出⽽作,⽇落⽽息,⼈间清平,⽇⽉安宁。

然⽽好景不长,有⼀⽇⽟皇⼤帝不知为何⼤发雷霆,刹时间天空雷电交加,狂风骤起,⼭摇地动,飞砂⾛⽯,整个宇宙天昏地暗,似乎世界的末⽇到了。

狂风过后,⼀块巨⼤的陨⽯从天⽽落,刚好落在郧县和郧西的交界处——⽕车岭的⼭梁上。

落地后的陨⽯分阳⾯和阴⾯,阳⾯称之谓“陨阳”即今郧县;⽽陨⽯阴⾯所指⼜恰是“陨阳”之西,故称“陨西”,即今郧西。

伴随陨⽯落下的陨⽯⾬,皆被烧成红⾊⼟壤,在今郧西县城东临的⼭岗上,均为⼀⽚⿊红⾊⼟岗,据说就是陨⽯⾬所致。

当陨⽯从天空坠落到地⾯后,引起⼈们的纷纷议论。

郧阳地区的人口、农业与环境

郧阳地区的人口、农业与环境

人口变化趋势
自然增长率
郧阳地区的自然增长率保持在较低水 平,人口增长主要依靠机械增长,即 人口迁移。
迁移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郧阳地区的机械增长趋势不断增强 ,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和 县城周边地区。
02
郧阳地区的农业
农业发展现状
01
02
03
农业产值
郧阳地区的农业产值逐年 增长,成为当地经济的重 要支柱。
人口分布
郧阳地区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 和县城周边地区,而农村地区的 人口分布较为稀疏。
人口结构与特点
年龄结构
郧阳地区的年龄结构相对较为年 轻,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随 着老龄化程度的提高,老年人口
的数量和比例也在不断增加。
性别结构
郧阳地区的性别结构比较均衡,男 女比例基本保持一致。
文化程度
郧阳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大 部分人口的学历都在初中以上。
郧阳地区的人口、农业与环 境
汇报人:文小库 2024-01-05
目录
• 郧阳地区的人口 • 郧阳地区的农业 • 郧阳地区的生态环境 • 人口、农业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 郧阳地区可持续发展策略
01
郧阳地区的人口
人口数量与分布
人口数量
郧阳地区的人口数量呈现出不断 增长的趋势,根据最新数据,该 地区的人口已经超过了一百万。
农业劳动力
该地区拥有大量的农业劳 动力,大部分从事传统农 业耕作。
农业用地
郧阳地区拥有广阔的农业 用地,主要种植水稻、小 麦、玉米等作物。
பைடு நூலகம்
农业产业结构
种植业
种植业是郧阳地区的主要 农业产业,占据了较大的 比重。
畜牧业

郧县旅游景点

郧县旅游景点

郧县旅游景点
郧县位于湖北省南部,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以下是郧县的几个著名旅游景点:
1. 张伯驹故居:张伯驹是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故居位于郧阳镇,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两层楼房,展示了他的生平事迹和建筑成就。

2. 郧阳古城:郧阳是郧县的县城,也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

郧阳古城有悠久的历史,曾是汉代、唐代和明代的重要军事要塞,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文物。

3. 荆山风景区:荆山是郧县的著名风景名胜区,有着险峻的山峦和秀丽的自然景观。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山水相映的美景,还可以爬山、徒步旅行、观鸟等。

4. 重阳宫:重阳宫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位于郧阳镇。

这里有着古老的道教寺庙和庙会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5. 石钟山国家森林公园:石钟山位于郧县境内,是湖北省最大的国家森林公园之一。

这里有着茂密的森林、奇峰怪石和清流瀑布,是远足、露营和观光的好去处。

以上只是郧县旅游景点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地方,如郧西县的大洪山、丹江口市的龙阳峡等。

湖北十堰简介

湖北十堰简介

湖北十堰简介湖北省简介:湖北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部的一个省份,简称“鄂”,位于东经108°21′-116°07′,北纬29°05′-33°20′之间。

湖北省地理位置重要,是长江中下游地理中心和交通枢纽。

省会及最大城市是武汉市。

十堰市简介:十堰市,简称“十”,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山水城市,是湖北省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

该市地理位置优越,是西北湖北通往陕西、河南的交通要道。

历史沿革:十堰市地处秦蜀之间,是中国古代交通要地。

历史上属于襄阳、襄州、蜀州、保康等地。

至西汉时期,十堰已经成为重镇。

唐代置峡州,宋代置丹江府,清代置保康府。

1949年建成十堰地区行署,1955年正式划归为地级市。

地理环境:十堰市是一座典型的山地城市,地势平均高程700米以上。

气候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度16℃,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相对干燥。

境内山川纵横,森林覆盖率高达45%。

人口与民族:截至2020年,十堰市人口总数约为874万人,是湖北省第五大城市。

境内主要居民为汉族,少数民族有苗、土家、回、藏等。

经济发展:十堰市是湖北省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其中汽车、机械、铝材等行业占据重要地位。

近年来,十堰市积极发展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以养生文化、湿地生态、红色旅游等为主打特色。

文化与旅游:十堰市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境内有茅家埠古镇、秦岭神木、张家川野生动物园、曹家祠堂等著名景点。

同时,十堰市也是全国最大的养生旅游目的地之一,有淇河温泉、李白温泉等温泉资源。

教育与医疗:十堰市是湖北省重要的教育和医疗基地之一,境内有十堰市教育学院、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师范大学附属外语学校等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十堰市人民医院、十堰市中心医院等三级医院。

明代郧阳、南赣二巡抚辖区考

明代郧阳、南赣二巡抚辖区考

二;…一历史地理…第十三辑\■■••明代员15阳、南赣二巡抚辖区考靳润明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自宣德以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即逐步形成总督、巡抚的相对固定的辖区,并演变为实际上的高层行政区划。

明朝总督、巡抚的设置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朱元璋奠定基础的明朝政治体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皇帝权力高度集中与地方权力相对分散。

明初的地方行政制度承袭元朝,由行省总揽地方军、政、司法大权。

洪武九年(1376)废除行省制度,原行省内的权力最终一分为三,由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分隶兵、刑、钱谷”①。

这样做的结果是,地方权力过于集中的情况得以纠正,但也随之出现了新的弊端,即地方三司互不统摄,极不利于应付地方上出现的重大突发事件。

明宣德以降,阶级、民族诸矛盾不断尖锐,地方各种突发事件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势下,中央派遣官员驾驭地方三司,统一事权就是势在必行的了。

谭其骤先生对此有过精当的论述$“自宣德以后,或因边防有警,或因地方不靖,又陆续在全国各地派岀备有中央政府一二品大员职衔的'总督'「巡抚',集所督所抚地区的军务、察吏、治民大权于一身,遂成为最高级的封疆大吏。

”②明朝的督抚始终是差职而不是正式地方官,实行这样的制度,既防止了元朝之弊,又匡正了本朝之偏,在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督抚的辖区(特别成是巡抚辖区)也就随之逐步演变实际上的一级政区了。

终明一代,督抚辖区虽然发挥着政区作用,但始终未成为正式政区,所以史书对此记载语焉不详,需要进行细密的考订才能恢复其面貌。

巡抚辖区的划定和演变尤其复杂。

从辖区类型方面看,有的地跨布政司,有的基本等同布政司,还有的大大小于布政司事从辖区变迁程度方面看,有的变迁相当频繁,辖区盈缩极大,有的相对稳定一些。

本文选择的两个巡抚辖区,地跨几个布政司,辖区盈缩大而频繁,而且又都是因安辑流民而设,所以在明朝巡抚辖区中有相当的典型性。

鉴于学术界对此尚未展开深入研究,故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

湖北最需要改名的3个城市,其中2个在鄂东,是你的家乡吗?

湖北最需要改名的3个城市,其中2个在鄂东,是你的家乡吗?

湖北最需要改名的3个城市,其中2个在鄂东,是你的家乡吗?这世间万物都是自己的名字,这是你与其他事物区分的标志!地方也是一样,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名字,而这个名字不仅仅是身份区别的需要,同时往往还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因此可以说,一个城市的名字,就相当于城市的脸面,代表着城市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的文化内涵,对于一个城市的宣传和发展至关重要!而湖北13个地级城市中,有三个城市需要改名以促进城市的形象宣传,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来看看有没有你的家乡?(本文纯属娱乐,请勿认真对待)湖北第一个需要改名的城市是十堰市。

十堰中的这个“堰”字是指在河流中间砌一个堤坝,把水拦住,用来浇灌农田的,这就是堰,可以说非常土。

而十堰,是解放后1950年才出现的地名,根据没有什么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那十堰应该改名为什么呢?郧阳,郧阳最早起因于3000多年前的“郧关”,而到了西晋又设立了郧乡县,再到明朝时期,公元1464年正式设立郧阳府,清朝沿袭之;而解放后又先后设立郧阳专曙和郧阳地区,直到1994年才撤销郧阳地区,设立十堰市。

由此可知,郧阳存在了5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而十堰仅60多年,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化。

所以,如果将十堰市改名为郧阳市,不仅好听,还可以弘扬该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利于城市文化的发掘和经济发展!湖北第二个需要改名的城市是鄂东地区的黄冈市。

我们知道,黄冈原本一直都是一个县,直到1941年抗日战争开始,才逐渐演变成地级行政区划名称的。

而黄州一名始于南北朝时期,从公元620年开始设立总管府以来,1300多年的时间,一直都是属于地级单位,管辖着鄂东诸地,可谓历史渊源深厚。

而黄州的文化更是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唐代的杜牧被贬黄州,赴任时路过麻城,留下了流传千古的绝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而后来的苏轼更是在黄州写下了千古名篇“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以及“东坡赤壁”和“东坡肉”文化遗产,是今天黄州城市文化的主体。

中国第一个特区——郧阳府辖4省9州八府65县

中国第一个特区——郧阳府辖4省9州八府65县

中国完全可以建立一部制度史。

从夏代开始,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就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完善,日臻成熟。

一种国家制度的日臻成熟不仅仅在于制度的完备性和完善性,重要在于制度机制能够适时地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地产生新的制度,特别是决定着社会发展、历史进步和国家兴盛的重大的特定制度。

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圳特区实行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种特定制度,为中国社会制度的伟大变革,产生了举世瞩目的作用。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因此也进入一个崭新的范畴。

深圳因此而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代名词和时代符号。

许多学者由此而开始研究常规制度下的某种特定制度的酵母、杠杆和引擎作用。

此前500年,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当时意义上的特区,在特定的制度下,解决了特定区域里的特定问题。

此事发生在明朝,发端于湖北,特区首府在郧县,时称郧阳抚台,名谓郧阳抚治。

一、辖四省之域八府九州六十五县的大特区郧阳特区特大,辖湖广、河南、陕西和四川等四省的八府九州六十五县。

八府为郧阳府、襄阳府、荆州府、安陆府、南阳府、西安府、汉中府和夔州府;九州为均州、裕州、邓州、商州、金州、归州、荆门州、夷陵州和宁羌州。

最大地域范围东起河南漯河、湖北簰州湾、湖南岳阳一线,西到甘肃与陕西交界处;南起湖南岳阳至重庆云阳一线,北到陕西洛南至河南漯河一线。

辖域涵盖了大巴山主脉以北部分、秦岭主脉以南部分、江汉平原大部、整个南阳平原和几乎整条汉江,辖域面积2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20万。

郧阳抚治有很大的朝廷直属成份,是朝廷特设的一个行政区划,故而称台。

巡抚制度对于明朝而言是一种崭新的制度,虽然类似巡抚的做法在明代之前的唐初甚至北周就已经有过,但那都是临时性的差遣。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遣皇太子朱标巡抚陕西,也属于临时差遣。

既是临时差遣,也就不是既定制度,带有很浓的临时动议色彩,这与御史出巡在形式上有相同之处,当然使命不同。

御史出巡重在监察,事毕复命;而巡抚的使命是“巡行天下、安抚军民”。

十堰市人民政府关于撤销郧县设立郧阳区有关事宜的通知-十政发〔2014〕38号

十堰市人民政府关于撤销郧县设立郧阳区有关事宜的通知-十政发〔2014〕38号

十堰市人民政府关于撤销郧县设立郧阳区有关事宜的通知正文:---------------------------------------------------------------------------------------------------------------------------------------------------- 十堰市人民政府关于撤销郧县设立郧阳区有关事宜的通知十政发〔2014〕38号郧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湖北省调整十堰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4〕118号)、《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十堰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鄂政发〔2014〕52号)文件精神,现就撤销郧县设立郧阳区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撤销郧县,设立十堰市郧阳区,以原郧县的行政区域为郧阳区的行政区域,郧阳区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金沙路1号。

二、鉴于郧阳区是一个具有明显县级体制特征的市辖区,撤县设区后,保留原县级管理体制不变。

郧阳区的各类机构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置,所需人员编制和经费自行解决。

按法定程序办理郧阳区设立街道办事处工作。

三、严格按照国务院“约法三章”的要求,不新建政府性楼堂馆所、不增加财政供养人员、不增加“三公”经费。

四、郧阳区设立后,市政府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郧县撤县设区后对其扶持政策保持不变的通知》(鄂政办函〔2014〕104号)文件精神,并在编制规划、制定计划、安排项目和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五、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厉行节约的规定和国家土地管理法规政策,加大区域资源整合力度,优化城市总体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水平。

六、撤县设区工作要统筹安排,稳妥实施,保证各项工作正常运转。

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严肃人事财经纪律,严禁侵占国家、集体财物,确保不因撤县设区影响社会稳定、影响当前工作、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目标的实现。

明清历任郧阳抚治

明清历任郧阳抚治

明清历任郧阳抚治
•鄖陽撫治
郧阳抚治,初名荆襄抚治,全称抚治郧阳等处地方兼提督军务,为明朝中后期设立的一个巡抚职位。

此职为郧阳民变而设置。

清朝时,仍置此职,至康熙十八年裁撤。

沿革
•成化元年,设置,初名荆襄抚治,后改,最初设置河南的南阳府、襄阳府、湖广的荆州府[1]。

•成化四年,湖广巡抚所辖的德安府归属。

•成化八年,撤销,辖区归还河南巡抚。

•成化十二年,恢复。

辖区包括湖广巡抚的安陆州、沔阳州,河南巡抚的郧阳府、襄阳府、荆州府,以及南阳府下的南阳县、淅川县、唐河县、汝州、邓州、桐柏县、南召县、伊阳县等;陕西巡抚下的汉中府、西安府下的商县;四川巡抚下的菱州府东部。

•成化十五年,菱州府别属四川巡抚。

•正德二年,罢免,原陕西巡抚外地,其余归属湖广巡抚。

•正德五年恢复。

•嘉靖十四年,承天府改属应天巡抚。

•隆庆元年,承天府归还,随后又改属应天巡抚。

•万历九年,罢免。

•万历十一年,恢复。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军攻破襄阳府,此后抚治罢免。

•清朝顺治二年,设立郧阳巡抚,潘士良(1645年—1647年在任)、赵兆麟(1647年—1653年在任)、朱国柱(1653年—1654年在任)、胡全才(1654年—1656年在任)、张尚(1656年—1660年在任)、白秉真(1660年—1662年在任)、王来任(1662年—1664年在任)担任,康熙三年裁撤。

康熙十五年复设,杨茂勋(1676年—1679年在任)担任,康熙十八年再次裁撤。

湖北13个地级市的市名由来

湖北13个地级市的市名由来

湖北13个地级市的市名由来1、十堰堰,意为拦河蓄水大坝。

“十堰”作为地名,其得名有两种说法。

说法一:十堰地名始于明朝。

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薛刚纂修《湖广图经志》载有:“十堰,在县(今郧阳区)南,因溪筑十堰,以灌田。

”这是关于十堰地名的最早记载。

说法二:始于清朝中叶。

因居民在百二河和犟河拦河筑堰十处以便灌溉,十堰由此得名。

1967年,因建设我国第二汽车制造厂的需要,成立十堰办事处。

1969年,十堰办事处撤销,设置十堰市。

1973年,升格为地级市。

1994年,郧阳地区和十堰市合并,仍称十堰市。

2、襄樊【水驾山而上为“襄”】《方舆记》:“谏水亦名襄水,荆楚之间,水驾山而上者,皆呼为襄。

襄,上也。

犹《书》所谓怀山襄陵也。

” 这里“驾”意为超出、(驾)在……上面;“上”意为漫上、冲上;“襄”为动词,意为逆流。

“水驾山而上”意为水沿山麓从低处向较高处漫流逆行。

“陵”为名词,意为大阜、平丘、低台地;“怀山襄陵”,指浩大的洪水逆行漫滩、沿山麓荡涤逆行、决越低阜。

《襄阳县志》曾描述襄水为“城西南诸山水所汇,每岁夏秋泛涨,民地万余亩辄为泽国,渠渐淤塞,遂致冲及城濠。

”这就是说,古襄阳城南、西南一线,古时候经常涨水,涨水时水沿山麓从低处向较高处漫流逆行。

“水驾山而上者称之为襄”,故襄阳古城南、西南的水为“襄水”。

“襄水”本来是泛称逆行而上的水,后来专指古襄阳城南的水。

襄水名称由此而来。

清同治《襄阳县志·山川》云:“襄水,则凡西南诸山所出之水,由长渠入汉者皆是也。

”《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地名词典》“襄水”条:“襄水又名襄渠,今名南渠。

”补注:南渠,源于襄阳城南扁山(古称柳子山)西麓的泉水坑处(今尹集凤凰村太山庙,有数孔泉眼,俗称“活水窝子”,终年涌水不断),泉水沿宋家包北侧,经转子山、关路口北流,汇磨旗山东麓杨家岗流出的泉水,继续北流,经麒麟店汇孙家冲所流溪水,进入营盘,汇虎头山冲所流溪水,东流经琵琶山、真武山、羊祜山、郑家山,绕岘首山向南流,于观音阁旁注入汉水。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实行市领
导县体制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1994.10.22
•【字号】鄂政发[1994]142号
•【施行日期】1994.10.22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区划地名
正文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郧阳地区与
十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通知
(鄂政发[1994]142号)郧阳地区行政公署,十堰市人民政府:
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湖北省郧阳地区、十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批复》(国函[1994]98号)现就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撤销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实行地、市合并。

将原郧阳地区的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划归十堰市管辖。

原郧阳地区的丹江口市由十堰市代管。

二、地、市合并后,市政府的机构,应根据党的十四大和八届人大会议精神,本着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体现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置。

其人员在国家核定的行政编制内调整配备。

由省编委组织研究,提出具体方
案,报省委、省政府审定后下达。

三、地、市合并后,市人民政府新的组成人员按法律程序产生并任命。

一九九四年十月二十二日。

说说十堰市的来历

说说十堰市的来历

说说十堰市的来历十堰是因为在百二河上垒石为埂,拦蓄河水,共修筑十道堰,以灌溉农田而得名的。

《湖广图经志》载有:“十堰,在县(今郧县)南,因溪筑十堰,以灌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十堰域属汉中郡锡县。

西汉郡置沿袭秦制,十堰隶属汉中郡之长利县(今郧县)。

东汉建武六年(30年)长利入锡县,隶属汉中郡,十堰域地复属汉中郡之锡县。

建安二十年(215年)析汉中郡置上庸郡。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得汉中,当时十堰属上庸郡。

三国时期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蜀将孟达举郡降魏后,曹丕改房陵为新城郡,十堰属新城郡。

魏明帝曹叡太和二年(228年),曾立锡郡,十堰属锡郡。

三国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年),省锡郡,以锡县属魏兴郡。

魏高贵乡公(曹髦)甘露四年(259年)新城郡复置上庸郡。

此后,十堰域属魏国荆州上庸郡。

西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曾分益州与梁州,后因战乱而虚悬。

但郡置沿袭三国,十堰域属荆州上庸郡。

太康四年(283年)析锡县复置长利县,十堰属长利县。

太康五年(284年)置郧乡县,十堰属魏兴郡。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三年(347年),桓温伐蜀,克成都,复立梁州于汉中,十堰录属汉中郡。

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三年(407年),梁州刺史移治魏兴(郧乡),则十堰即在州治。

南北朝时期,刘宋孝武帝刘骏孝建元年(454年),梁州侨立南北二上洛(侨陕南为北上洛,侨长利为南上洛)。

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年),以实土划给侨郡县(土断),使二上洛定治于长利(长利今郧县)。

郡属有郧乡县、锡县(汉水南岸有长利县、长利帮城及锡穴,锡在长利之西),十堰在南朝刘宋时代,地属梁州魏兴郡之长利(长利属梁州,南北二上洛属雍州,十堰在长利)。

齐高帝建元二年(480年),置齐兴郡,十堰域属齐兴郡。

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年),淅州复为西魏所有。

是南朝萧齐时代,十堰属北魏淅州。

南朝陈武帝陈霸先永定元年(557年),梁兴州刺史席固,以州降西魏,西魏改为丰州(州治设在均县),后移州治于武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郧本乡名,置关于乡,曰“郧关”。

郧县以汉水“长利”有“郧关”而得名。

夏时,为豫州之西域。

商时,武王伐纣,联合庸、卢、濮、蜀、微、彭等方诸国。

郧县西南境内有堵河,古称“庸水”,属庸国辖地。

西周时期为周的疆域。

春秋时,楚子伐麇,至于锡穴(今五峰辖地),故为麇国故地。

后楚师灭麇国、绞国,郧县境地遂属于楚。

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秦攻楚汉北地入上庸,辖地遂属于秦。

秦统一六国后,隶益州汉中郡。

汉因秦制,锡属益州汉中郡,于郧县境内置长利县。

西汉长利有“郧关”,与锡并属汉中郡。

东汉建武六年(30年),长利并入锡县,仍属汉中郡。

三国时,郧县属魏兴郡。

魏在锡立堵阳县(今县西25公里处韩家洲)。

晋太康四年(283年)析锡县复汉长利县。

太康五年(284年),改长利县为郧乡县,属魏兴郡,县境内魏兴郡的郧乡县属地,隶荆州。

南朝,郧乡县属梁州魏兴郡。

齐时,分魏兴郡,东境属上庸,郡北境置齐兴郡,又分郧乡县置齐兴县,为齐兴郡治,领六县,在县境为齐兴、郧乡二县,属梁州。

梁太清一年(547年),于梁州齐兴郡置兴州,改齐兴郡为南始平郡,后复改为齐兴。

于是,兴州所领在县境为齐兴郡的郧乡、齐兴二县。

为广福郡所领广福县。

广福当分齐兴置,而郧乡为兴州及齐兴郡治所。

又置郧州,所领郡县无考。

西魏改梁州为丰州。

隋废广福郡,改广福县为安福县,与郧乡县同属豫州淅阳郡。

唐武德一年(618),置南丰州,领郧乡、安福、堵阳三县。

堵阳当分郧乡置(在今郧县内),又分郧乡县置长利县(在今郧西县境)。

武德八年(625年)废南丰州,以郧乡、堵阳、安福属均州。

唐贞观二年(628年),省堵阳、安福二县入郧乡,并省长利入郧乡,废均州,以郧乡县属淅州。

贞观八年(634年),废淅州复为均州。

郧乡县属均州。

唐天宝一年(742年),改均州为武当郡。

唐乾元一年(758年)复为均州,隶山南东道。

宋时,郧乡县仍属均州武当郡,隶京西南路。

宋末省上津县入郧乡县。

至元十四年(1277年),郧乡县改称郧县,属均州。

明太祖洪武一年(1368年)复置上津县。

成化十二年(1476年),于郧阳城置郧阳府,又分郧县南门保置郧西县(即唐时长利县故地)。

于是,郧县疆域与其他5县合为郧阳府治,属湖广布政使司。

清康熙三年(1664年),分湖广布政使司为湖北布政使司等,郧县属湖北布政使司,直至清朝灭亡。

民国时期,郧县先后隶属湖北省襄阳道郧阳府、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23年(1934年),改属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36年(1947年)12月30日,郧县城解放,时属豫陕鄂第四专署(两郧专署)。

1950年3月,划归湖北省建制,隶属湖北省郧阳专员公署。

1952年12月,郧阳、襄阳专署合并,郧县改属襄阳专署所辖。

1965年6月,国务院批准恢复郧阳地区行政公署建制,郧县复归郧阳专署。

196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十堰市(县级市),1973年升格为省辖市(十堰由郧县十堰镇彻底与郧县分离,时称“郧阳”、“二汽”、“十堰”三足鼎力局面,各位其主,级别一样,互不管理)。

1994年9月29日,国务院批准郧阳地区行政公署与湖北省十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体制。

郧县隶属十堰市所辖。

2014年9月9日,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复撤销郧县,设立十堰市郧阳区,以原郧县的行政区域为郧阳区的行政区域,是继十堰第四个行政区(张湾、茅箭、武当山)
汉江师范学院艺术系建设(海天)张杰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