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3《用气球驱动小车》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用气球驱动小车》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用气球驱动小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用气球驱动小车》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4课。
本单元以物体的运动为研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索力与运动的关系。
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重力、弹力等力的概念,以及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本课通过用气球驱动小车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反冲力,了解力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同时也为后续学习摩擦力、浮力等力的作用奠定基础。
本课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聚焦:通过提出问题“气球是怎样使小车运动起来的?”引发学生对气球驱动小车原理的思考。
2.探索:让学生尝试用气球驱动小车,并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在探索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气球喷气的方向与小车运动方向的关系,以及如何控制小车的运动。
3.研讨:组织学生讨论气球是如何使小车运动起来的,反冲力的特点是什么,以及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反冲力。
4.拓展:介绍更多利用反冲力的例子,如火箭、喷气式飞机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2.了解反冲力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并且反冲力的大小与喷出气体的多少、喷气的速度等因素有关。
3.认识到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应用了反冲力的原理。
(二)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组装用气球驱动的小车,并让小车运动起来。
2.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气球喷气的方向与小车运动方向的关系。
3.能够对反冲力的作用进行猜测,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三)科学态度目标1.对探索反冲力的现象表现出兴趣和好奇心。
2.能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活动,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3.愿意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具有创新意识。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反冲力在科技领域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三、教学重点1.认识反冲力的概念和特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3《用气球驱动小车》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3《用气球驱动小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用气球驱动小车》这一节内容,属于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运动和力”,该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各种运动形式和力的作用,来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而这一节内容,正是通过用气球驱动小车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变化。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周围的物体和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
他们在前三单元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科学概念和实验操作,对于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变化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关系的理解还比较表面,需要通过实验和操作,进一步加深理解和体验。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操作,体验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变化,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操作,体验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变化,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概念和术语,来解释和表达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变化。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实验和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表达,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究。
六. 教学准备1.物质准备:气球、小车、绳子、剪刀、胶带等。
2.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三单元所学习的内容,如:“我们之前学习了哪些运动形式?”、“力的作用有什么效果?”等。
然后引入本节内容:“今天,我们将用气球来驱动小车,看看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变化。
”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实验器材,并简要介绍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同时,教师强调实验的安全性,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遵守实验规则。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学生需要用气球、小车、绳子等器材,制作一个能够由气球驱动的小车。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2《用气球驱动小车》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2《用气球驱动小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用气球驱动小车》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和探究气球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小车的动能的原理。
教科书通过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能量的转化这一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还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气球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气球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原理。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并进行合理的观察和记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气球、小车、绳子、记录等。
2.教室环境布置:将教室分成几个实验小组区域,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验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简单的动画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能量转化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步骤,明确实验要求。
同时,展示实验结果,激发学生的兴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观察和记录是否准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如何使小车跑得更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气球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原理及其应用。
小学科学32用气球驱动小车(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32用气球驱动小车(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一、任务描述本次任务是编写教案,主题是用气球驱动小车。
教案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及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小车,在实践中学习气体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气体的特性和气体的推力产生的原理。
2. 技能目标:掌握用气球驱动小车的制作方法,并能进行实际操作。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1. 了解气体的特性,理解气体可以产生推力的原理。
2. 学会用气球驱动小车的制作方法。
四、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气体的特性和气体推力原理。
2.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气体推动小车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充满气体的气球,引导学生观察气球的特性,了解气体可以占据空间并具有推动作用。
2. 知识讲解(10分钟)简单介绍气体的特性和气体推力的原理,帮助学生理解气体在实践中的运用。
3. 制作小车(30分钟)分发制作小车的材料,包括纸板、吸管、气球等。
通过指导学生按照图纸进行剪切、装配,制作一个可以装上气球的小车。
4. 实验操作(30分钟)分发气球给学生,并让他们将气球充满气体。
指导学生将气球固定在小车的后部。
让学生在桌面上放置小车,将气球的嘴部捏住不放,并快速放开。
观察小车的移动情况,通过实验探究气球推动小车的原理。
5. 总结与讨论(10分钟)带领学生总结实验中的观察结果,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充满气体的气球可以推动小车。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出自己的观点。
6. 拓展延伸(20分钟)分组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小车,并利用气球进行实验。
鼓励学生展示他们设计的小车,并通过比较和分享来促进交流和学习。
七、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制作小车和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和表现。
2. 学生完成小车设计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来学习气体推动小车的原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用气球驱动小车》教案
用气球驱动小车【教学目标】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就是反冲力。
2.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就要对物体施加力。
反冲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3.会组装用气球反冲力作动力的小车。
4.会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反冲力大小的关系。
5.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6.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7.意识到要把实验现象转化为支持观点的证据。
8.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9.体会到可以用反冲力作为动力驱动车辆、火箭、飞机等物体运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
改变喷气管粗细和气球充气量会影响小车的动力大小。
【教学重点】组装用气球反冲力作动力的小车,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反冲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并用实验数据证明小车运动快慢与反冲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神火飞鸦》,史书上记载的军用火箭"神火飞鸦"外型如乌鸦,用细竹或芦苇编成,内部填充火药,鸦身两侧各装两支起火" , "起火"的药筒底部和鸦身内的火药用药线相连。
作战时,用"起火"的推力将飞鸦射至100丈开外,飞鸦落地时内部装的火药被点燃爆炸。
视频《鹞式喷气式飞机》、《发射火箭》。
把气球充足气放开,气球会怎样运动?我们能用气球驱动小车吗?当我们不小心将吹足气的气球放开时,我们看到气球会无规律地乱飞,不妨多试几次,仔细观察松手的瞬间,气球真的“无规律”地乱飞吗?气球喷出的气体能推动气球飞起来,能不能用气球做动力,驱动小车动起来呢?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二、讲授新课把气球吹足气再松开口部,观察并画出气球喷气方向和运动方向,试着做出解释。
实验材料:气球若干个。
实验步骤:(1)将气球吹足气, 一只手捏紧气球口,另一只手张开放在气球口,慢慢松开气球口,感受喷出的气体。
(2)再次将气球吹足气,一只手捏紧气球口,另一只手张开放在气球上方,慢慢松开气球口,感受气球上升的力。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用气球驱动小车》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用气球驱动小车》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章节的第2课,主题为"用气球驱动小车"。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气体的特性和运动的力的作用,并能够设计并制作一个能够利用气球驱动的小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气体的特性,例如气体的可压缩性和扩散性。
-理解力的概念,了解力的作用和运动中的力。
-掌握用气球驱动小车的原理和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气体的特性。
-能够设计并制作一个能够利用气球驱动的小车。
-能够观察和描述小车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情况。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气体的特性和运动的力的作用。
-用气球驱动小车的原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气体的可压缩性和扩散性的概念。
-掌握用气球驱动小车的原理和方法。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习过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对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但对于气体的特性和气体的运动方式可能还不太清楚,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老师出示一个充气气球,并问学生:你们有没有玩过气球?气球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老师解释气球的特点:气球是由气体充填而成的,气体可以被压缩和扩散。
第二环节:学习气体的特性-老师将一个充气气球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用手指捏住气球的一部分,并观察气球的变化。
-学生观察后,老师引导学生发表观察结果:当我们捏住气球时,捏住的部分会变形,说明气体是可压缩的。
-老师再次展示一个实验:用香水喷雾在教室中,观察香味的扩散。
-学生观察后,老师引导学生总结:香味扩散到教室的各个角落,说明气体具有扩散性。
第三环节:讨论力的作用和运动中的力-老师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小车前进的力是什么?如何产生力?-学生思考后,老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当我们用手推动小车时,我们的手对小车施加了力,推动小车前进。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用气球驱动小车》教科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气球释放气体产生力的基本概念。当气球释放气体时,它对周围的空气产生推力,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中的力的作用。这个力可以用来推动小车,展示了力的实际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看气球驱动小车的原理。这个案例将展示如何利用气球产生的力来驱动小车,以及如何调整力的大小和方向。
举例:在讲解气球释放气体产生力的原理时,可以结合课本插图,让学生观察气球膨胀和收缩的过程,理解气体流动性和力的作用。
2.教学难点
(1)力的方向与大小:学生难以理解力的方向与气球驱动小车运动方向的关系,以及如何调整力的大小以改变小车的运动速度。
解决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不同方向和大小力的作用效果,从而突破这一难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气球释放气体产生力的原理:气球在释放气体时,对周围空气产生推力,从而驱动小车前进。重点讲解气体的流动性和力的作用效果。
(2)掌握气球驱动小车的制作方法:包括气球的捆绑、小车的组装等步骤。着重强调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3)运用科学探究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们深入理解气球驱动小车的原理和力的作用。整体来看,课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也有一些地方值得我反思。
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在动手制作气球驱动小车时,对力的方向和大小把握得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力的概念,通过实际操作让他们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以便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2)团队合作:在制作和测试气球驱动小车的过程中,如何分工协作,发挥团队优势。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2《用气球驱动小车》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2《用气球驱动小车》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气球驱动小车》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一个实验活动。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学习到能量的转化和简单的机械原理。
教材以实验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机械原理也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能量转化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理解能量的转化和简单的机械原理。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能量转化的概念。
2.简单机械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探索和发现能量转化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小车、气球、绳子、剪刀等。
2.教室环境布置:确保实验区域安全,桌椅摆放整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能量?能量可以转化吗?”2.呈现(5分钟)展示实验材料,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步骤。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能量转化的规律。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能量转化还有哪些应用?”学生举例说明,教师点评。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能量转化实验,下节课分享。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能量转化的概念和简单机械原理。
本节课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能量转化的现象,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2《用气球驱动小车》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2《用气球驱动小车》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气球驱动小车》这一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气球驱动小车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科学的乐趣,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气球和小车都不陌生。
但是,对于如何使用气球来驱动小车,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解答他们的疑问。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球驱动小车的原理。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气球驱动小车的原理。
2.重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球驱动小车的过程。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3.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气球、小车、绳子、剪刀等。
2.教室环境布置:确保教室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验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气球和小车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展示气球驱动小车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收获。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实验,使小车跑得更远?学生自由讨论,提出改进方案。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次实验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强调气球驱动小车的原理。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设计一个更具创意的气球驱动小车实验,下节课分享。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整理实验步骤和原理。
教学过程各环节时间分配:导入5分钟,呈现5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3《用气球驱动小车》教案
本节课的教学实录显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能力的培养。学生们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呈现环节,教师利用PPT清晰地展示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在操练环节,学生们动手操作,积极参与;在巩固环节,学生们通过小组交流分享实验结果,提高了交流和分享能力;在拓展环节,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了思维能力;在小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提高了自我评价能力。
11.操练(15分钟)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自己动手操作,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12.巩固(10分钟)
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3.拓展(5分钟)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学生进行讨论。
14.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5.拓展环节
在这个环节,我们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学生进行讨论。他们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一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6.小结环节
在这个环节,我们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他们纷纷举手发言,表达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和感悟。这一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
六.教学准备
6.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气球,小车和其他实验材料。
7.教师准备实验演示用的气球和小车。
8.教室环境布置,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验操作。
七.教学过程
9.导入(5分钟)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2《用气球驱动小车》(教案)
1.作业布置:
-制作小车: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的小车,可以使用气球作为动力。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实验总结。
-思考题:提供一些思考题,如“为什么气球充气后能驱动小车?”“影响小车运动距离的因素有哪些?”等,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3.影响小车运动距离的因素。
②关键词:
1.气压:气球充气后,内部气体压强增大,对外界产生压力。
2.小车:利用气球驱动小车,观察小车运动情况。
3.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小车运动距离的因素。
③句式:
1. "气球充气后,体积变大,对外界产生压力,这就是气球驱动小车的基础原理。"
2. "制作小车需要考虑它的稳定性、重量和驱动装置,这些都是影响小车运动距离的关键因素。"
1.理解气球充气后体积变大,对外界产生压力的基本原理。
2.学习使用剪刀、胶带等工具制作简易小车。
3.观察和记录气球驱动小车时的运动情况。
4.探究影响小车运动距离的因素,如气球的充气量、小车的重量等。
5.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使小车行驶更远。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能力: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记录等方法,探究影响小车运动距离的因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的引擎原理、气球的飞行原理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组织学生参观科研机构或与科学家进行交流,了解科学研究的实际过程和科研人员的职业经历,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职业规划意识。
-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竞赛或科学俱乐部,与其他对科学感兴趣的学生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用气球驱动小车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用气球驱动小车教学设计【教材简析】《用气球驱动小车》选自教科版(2017年新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二课。
本单元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利用物体的重力拉动小车,意识到了运动与力的关系,为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本课的教学活动,则是帮助学生加深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理解,建构科学概念“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完本课之后,学生可以理解如何运用各种力使小车发生运动,为本单元其他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本课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教材编排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课本安排了学生在生活中常玩的气球,通过把气球吹足气、气球怎样在运动中展开、动手安装一辆喷气小车、解释气球为什么能推动小车运动、研究怎样使小车行驶得更远等活动,让学生明白了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更远,则需要用更大的力。
课本中还列举了生活中火箭、喷气式飞机等利用反冲力的例子,让科学回归于生活。
【教学活动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2.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就要对物体施加力。
反冲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科学探究目标1.会组装用气球反冲力作动力的小车;2.会研究小车运动快慢、距离与反冲力大小的关系;3.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科学情感、态度目标1.发展进一步认识运动和力的兴趣;2.意识到要把实验现象转化为支持观点的证据;3.体验合作的重要性;4.感受祖国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可以用反冲力作为动力驱动车辆、火箭、飞机等物体运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2.知道改变喷管粗细和气球充气量会影响小车的动力大小,初步了解如何设计动力强大,行驶得更快、更远的车辆。
【教学重难点】重点: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难点:对小车反冲运动的解释。
【教学方法】谈话引导法、科学探究法、比赛激趣法等。
【教学准备】教师:小车反冲运动实验套材、气球、喷嘴、打气筒、记录单、课件、喷气式飞机等图片。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3《用气球驱动小车》说课稿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3《用气球驱动小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用气球驱动小车》这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个实践活动。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够了解到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
教材以气球作为驱动源,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和分析气球的膨胀和收缩对小车运动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能量的转化。
二. 学情分析针对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科学概念,对于观察和实验有一定的经验和兴趣。
但是,对于能量转化这一抽象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起能量转化的直观感受。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气球膨胀和收缩对小车运动的影响,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气球膨胀和收缩对小车运动的影响,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理解能量转化的过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讲解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和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气球膨胀和收缩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兴趣。
2.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气球膨胀和收缩对小车运动的影响,记录实验结果。
3.分析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气球膨胀和收缩对小车运动的影响,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
4.总结讲解: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能量转化的过程。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用气球驱动小车》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学生材料:实验用玩具小车1辆、大小不同的气球2个、不同粗细的气球喷管、胶带、长线一根、夹子一个、支撑条(用于支撑气球)、活动记录表。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聚焦(导入)
1.出示气球并演示,提问:
(1)把气球充足气放开,气球会怎样运动?
动,加深对反冲力的理解和把握。
备注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反冲力的例子?
3.播放相关视频
4.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5.布置课后作业:制作一个
喷气动力船。
1.观察图片,思考回答。
2.列举生活中利用反冲 力原理的实例。
3.观看视频,了解相关喷气动力
4.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5.课后制作喷气动力船。
引导学生结合反冲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开展课后探究活
(2)我们能用气球驱动小车吗?
1.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明确本节课的研究内容是用气球驱动小车。
从学生的生活常识入手,交谈讨论,聚焦本课的研究问题。
探索一:观察喷气与运动方向
1.预测:气球喷气方向与气球运动方向有什么关系呢?
2.讲述实验方法:把气球吹足气再松开口部,观察并画出气球喷气方向和运动方向。
本课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设计了两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感受气球喷气时所产生的力和气球上升的力,体验力产生的方向和气球运动的方向,试着作出解释;
第二个活动是用气球驱动小车,通过组装一个气球动力小车,测量气球小车能行驶多远,用什么办法使小车行驶得更远,进一步认识运动与力的关系。同时,在活动中思考气球喷气为什么能推动小车运动,让小车行驶更远的原因。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2用气球驱动小车》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2 用气球驱动小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用气球驱动小车》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以及能量的转化。
教科书通过提供一个生动有趣的实验——用气球驱动小车,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力的作用,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动手操作,观察气球的充气量、小车的重量等因素对小车运动距离的影响,从而加深对力的作用效果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于力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但可能不够深入。
他们在操作实验时,可能对于如何控制变量,如何观察和记录数据等方面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帮助他们理解实验结果背后的科学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以及能量的转化。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以及能量的转化。
2.难点:如何控制实验变量,如何观察和记录数据。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科学原理,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小车、气球、细线、测量工具等。
2.教室环境布置:确保实验区域安全,无障碍物。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力的现象,如硬币被吹走的实验,引发学生对力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步骤,明确实验要求。
同时,向学生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以及能量的转化等科学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控制气球的充气量、小车的重量等变量,观察和记录小车的运动距离。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用气球驱动小车》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用气球驱动小车》教学设计方法:用气球喷气产生的反冲力推动小车)2.活动一:感受气球喷气时所产生的力和气球上升的力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气球喷气时所产生的反冲力和气球上升时所产生的力,并试着解释力的方向和气球运动的方向。
3.活动二:用气球驱动小车学生通过组装气球动力小车,测量气球小车能行驶的距离,并探究气球大小和喷嘴粗细对反冲力大小和行驶距离的影响。
学生需要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和推理思考,从而得出结论。
4.讨论总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根据实验结果,讨论气球大小和喷嘴粗细对反冲力大小和行驶距离的影响,并把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进行综合考虑,提出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解释。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这些研究结果迁移应用到一个相对复杂的情境里,比如对火箭动力系统设计的简单思考。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气球小车实验,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感受反冲力是如何推动物体运动的,以及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到反冲力的大小。
同时,通过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和推理思考,让学生得出结论,并把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进行综合考虑,提出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解释。
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建构更高层次的概念和理解运动与力的关系。
同时,本课也需要在实验材料、操作方法、记录单设计等环节进行精细化设计,以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方法的思考:气球小车的运动方向与气体喷出的方向有什么关系?学生需要思考气球小车的动力来源是什么,以及气体喷出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之间的关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炼出“反冲力”的概念,并帮助学生理解反冲力的产生、作用方向和作用结果,以达成共识。
玩懂方法:学生需要轮流操作气球小车,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为了提高效率和结果的准确性,教师可以通过“玩”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正确的操作规范,如打气筒的使用方法和跑道的使用规范。
玩出问题:在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例如打气量对小车行驶远近的影响和喷嘴粗细对小车行驶远近的影响。
小学科学32用气球驱动小车(教案)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32用气球驱动小车(教案)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教案名称:用气球驱动小车引言:小学四年级学科教育的重点之一是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本教案将介绍一种简单而有趣的实验,在学生中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技能。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了解气体的特性并学会运用气体驱动小车。
实验材料:1. 小车(可以是玩具车或者自制的卡纸车)2. 气球3. 长细管4. 水瓶5. 针实验过程:1. 准备一个小车(可以是玩具车或者自制的卡纸车)。
确保车轮能够自由转动。
2. 将一根长细管插入气球的一个瓶口,将气球充满气体。
3. 将气球的另一个瓶口用针戳破。
4. 将气球的瓶口贴在小车上,使瓶口的开口与小车轴对齐。
5. 让学生按住气球上的瓶口,然后松开。
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实验原理:气球中充满气体时,气体分子与气球壁、气球外的空气相撞。
当气球的瓶口打开之后,气体会喷出,产生一个反作用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每一个作用力都有一个相等而反方向的反作用力。
所以,气体喷出时产生的反作用力会推动小车向前运动。
实验问题:1. 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时,会发现小车在气球释放气体的过程中加速,但气球释放气体速度越慢,小车的加速度越小。
请学生思考这种现象的原因。
2. 如果将气球用绳子捆绑在汽车后面,气球会向后弹射。
请学生解释为什么这种情况下车子会后退而不是前进。
实验延伸:1. 学生可以在实验中尝试使用不同大小的气球、不同长度的细管,观察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他们可以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比较和分析,以发现规律。
2. 学生可以思考如何改变实验设计使小车能够转向。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可知,通过释放气体的反作用力,我们可以驱动小车前进。
小车的速度和加速度与气球释放气体的速度有关,气球释放气体的速度越快,小车的速度和加速度越大。
当气球完全释放气体后,小车会停止运动。
结论:通过实验,学生了解了气体的特性,体验了使用气体驱动小车的过程。
小学科学32用气球驱动小车(说课稿)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32用气球驱动小车(说课稿)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32用气球驱动小车(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知道气体的特性,并理解气体的特点与其他物质的不同之处;2. 了解气球的原理与作用;3. 探究气球驱动小车的科学原理;4. 实践操作气球驱动小车,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5.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气体的特性和气球驱动小车的原理;2. 教学难点:如何设计实验操作,实现气球驱动小车。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气球、空心轮胎小车、纸杯、塑料吸管、气球泵、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课本及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气氛营造)(教师手持一个充好气的气球,将气球放在桌子上,让学生观察并互动交流)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气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学生:(举手回答)气球能够膨胀、有弹性、轻盈、能飞起来等等。
教师:非常好!气球的确有许多独特的特点,我们今天就要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气球的作用和原理。
2. 多媒体展示(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幻灯片,讲解气球的作用和气体的特性)教师:同学们,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气体。
请看幻灯片,并仔细观察图片上的气球。
(多媒体展示图片)教师:气球可以装入气体,而且能够膨胀,这是什么原理呢?气球的膨胀是由于气体的分子运动带来的,气体的分子运动速度较高,相互之间撞击产生的压力使得气球膨胀。
请大家注意观察。
3. 实验操作(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演示气球驱动小车)教师:现在请看我将如何用气球驱动小车。
(教师拿出一个小车和一个充好气的气球,并将气球套在小车的轴上)教师:接下来我们将会进行小组合作,自己动手驱动小车。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小车和一个充好气的气球)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当我们将气球与小车连接起来后,释放气球的气体会推动小车前进。
请大家试一试。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4. 搭建气球驱动小车原理的模型(学生利用纸杯、塑料吸管等材料,搭建气体传导模型)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气球的膨胀能产生压力,可以驱动小车。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用气球驱动小车》教学设计
《用气球驱动小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的主要任务是以气球小车实验为载体,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感受反冲力是如何推动物体运动的,以及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到反冲力的大小。
并把实验现象转化为证据,最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理性思考建构更高层次概念。
本课教材围绕本单元“运动和力”的核心概念,设计了2个活动,先是感受气球喷气时所产生的力和气球上升的力,体会力产生的方向和气球运动的方向,试着作出解释;第二个活动是用气球驱动小车,通过组装一个气球动力小车,测量气球小车能行驶多远,用什么办法使小车行驶得更远,进一步认识运动与力的关系。
反冲力怎样使小车向前运动,又怎样使小车行驶得更远,涉及到的影响因素众多,因此,本课的研究,可以先从一个相对简单的模型开始实验探究,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到气球大小和喷嘴粗细对气球小车行驶远近的影响上,并通过实验结果,找到一些与研讨问题相对匹配的合理解释。
当然,除了这两个重要因素外,还有很多无法在本节课进行实验探究的其他影响因素,比如小车重量、操作方法、结构组成等,都需要学生通过实验后的推理分析,进行相应的辩证思考和深度论证。
最后将这些研究结果迁移应用到一个相对复杂的情境里(比如对火箭动力系统设计的简单思考)。
【学情分析】和火箭运动的原理类似,当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就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是学生并不陌生,而且可以用生活常识解释的简单现象。
学生也不难想到,如果把气球和小车绑在一起,气球产生的反冲力也可以带动小车的运动,且气球越大,小车运动越远。
但除了气球大小,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到小车反冲力的大小,进而影响小车的行驶远近吗?如果有,它们对小车的行驶远近有什么影响呢?如何把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进行综合考虑,从而提出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解释呢?这些都是学生在本课学习中面临的问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性设计,并根据研讨内容的要求,在实验材料、操作方法、记录单设计等环节进行精细化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四上第三单元第3课《用气球驱动小车》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问题导入,我们都玩过橡皮筋,拉一拉会有什么感觉?我们能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吗?橡皮筋是一种用橡胶与乳胶做成
的短圈,一般用来把东西绑在一起。
具有伸长率大、回弹性
好、价格低、使用方便等特点。
用手拉一拉,会感觉到橡皮
筋富有弹性,拉伸后可以缩回复原。
利用橡皮筋的这种弹性
可以驱动小车。
把橡皮筋缠绕在小车车轮的轴上,松开转动
车轮的手,橡皮筋就会带动车轮转动,从而使小车运动起来。
学生交流
讨论,对
之前所学
内容进行
总结回
顾。
旨在了解学
生是否掌握
反冲力驱动
小车的概
念。
讲授新课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实验材料:小车、车轴、车轴套、橡皮筋。
制作步骤:(1)把橡皮筋连接起来,一端固定在车架
上,另一端固定在车轴上。
(2)转动车轮,让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松开手车轮就会转动。
制作须知:(1)橡皮筋套在车架上稍拉伸后,接近车轴位置,不要太长,也不要太短。
太长了,缠绕的前一两圈没有弹力;太短了,多缠绕几圈弹力就太强,车轮容易打滑。
(2)如果车轮多缠绕几圈橡皮筋后开始打滑,可以给小车加上一些重物,如在小车上加一些钩码,直到小车可以顺利向前运动。
制作原理:实验用的小车车轮与车轴是固定连接在一起的,车轴转动就会带着车轮一起转动。
我们把橡皮筋缠绕在小车车轮的车轴上,松开转动车轮的手,橡皮筋就会带动车轴转动,从而使小车运动起来。
小车行驶方向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方向的关系。
当我们把橡皮筋往后绕时,松开转动车轮的手,橡皮筋就会回缩,从而带动车轴向前转动,使小车前进。
当我们把橡皮筋往前绕时,松开转动车轮的手,橡皮筋就会组装橡皮
筋小车过
程按照组
装方法,
将橡皮筋
小车组装
完毕,并
试验小车
是否可以
运动。
各小组分
别实验,
总结关
系。
每次实验
都要从同
一起点开
解决橡皮筋
能否带动小
车轮子转动
这个问题。
在用橡皮筋
带动小车轮
子转动方面
应引导学生
思考,为后
续制作小车
时解决动力
方式提供支
持。
回缩,从而带动车轴向后转动,使小车后退。
研究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先推测一下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然后设计实验检验我们的推测。
实验目的:研究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实验猜想: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行驶得______;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少,小车行驶得______。
(填“远”或“近”)
实验材料:安装好的小车一辆、软米尺一个、橡皮筋若干、记录表一份。
实验步骤:(1)确定一人为操作员,两人为测量员,一人为记录员。
(2)在小车的车轴上缠绕不同圈数的橡皮筋来做对比实验。
建议缠绕的圈数为10、15、20圈,相同圈数各实验3次。
(3)每次实验都要从相同的起点开始,并要准确找到终点,用软米尺测量出距离并及时填好记录表。
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橡皮筋缠绕多圈时要比缠绕圈时产生的力大,因此作用在小车上的力就大。
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行驶得远;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少,小车行驶得近。
实验结论:在一定的限度内,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始,用软
尺测量出
行驶的距
离,并及
时在活动
手册上记
录。
缠绕不同
圈数进行
实验,相
同圈数实
验。
3次,求
平均值。
并记录分
析。
研讨任
务:各小
组之间依
据记录单
的实验数
据,思考
并讨论研
用数据或现
象进行解
释,发展学
生的证据意
识,让实验
取得的证据
与实验结论
联系起来。
数多,它的弹力大,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长,小车行驶得远;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少,它的弹力小,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短,小车行驶得近。
观看视频资料《小车运动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而关系》。
使车轮转动的力来自哪里?使车轮转动的力来自橡皮筋的弹力。
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如手拉橡皮筋时也会感到橡皮筋反抗拉伸的力,这种力就是弹力。
生活中弹力实例有很多,如衣裤松紧带、弓箭、拉力器、弹弓等。
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在一定的限度内,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得越远。
因为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它产生的弹力越大,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越长,小车行驶得也就越远。
尝试让橡皮筋产生不同大小的力。
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我们用力拉动拉力器,会感到弹力,这是由于物体被拉伸导致的;我们按压弹簧时,会感到弹力,这是由于物体被压缩导致的……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形状改变产生弹力导致的。
人们利用弹力还可以做很多事情。
如球类、撑杆跳、蹦床、衣裤松紧带、弹弓、弓箭、拉力器等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准备3根细绳、6根橡皮筋、7个质量相同的钩码,如图所示安装好实验装置,我们会观察到,挂的钩码越多,橡皮筋伸长得越长,它的弹力就越大。
此时虽然每组橡皮筋都是两根,但是产生了不同大小的力,力的大小我们可以依据钩码的数量来判断。
观看视频资料《生活中的弹力》。
讨问题,
总结出研
讨结果。
想办法使
橡皮筋产
地不同的
力。
关于“弹力”
科学的解
释,符合学
生对概念理
解从形象到
抽象的思维
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