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课堂实录2 苏教版

合集下载

《师说》教学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师说》教学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师说》教学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班级高一(8)班《师说》是文言文中王牌中的王牌,战斗机中的战斗机。

当我们受到白眼冷遇,冷嘲热讽,不公平歧视时,我们总会从老祖宗的八宝箱中气宇轩昂的拿出这块《师说》的伤痕累累的盾牌和破烂不堪的遮羞布,来遮蔽自身的软弱和苍白。

当《师说》彻底离开语文教材,不再让学生默写,背诵之时,便是我们老师彻底翻身,幸福像花儿开放时。

尊严、幸福、公正、公平。

设计的整体框架:《师说》议论文的特征,所谓“文章合为时而作”的特点,设计一个主问题:这篇《师说》写给谁看的?串联个个散落的点,完成一个文和言和谐统一的整体。

师:荀子的《劝学》意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怎样做好学生。

文章通过比喻和对比手法,勉励学生内心要有学习的冲动,即学不可以已。

要善于借助外部力量,即善假于物也,另外必须端正学习态度,积累坚持再加专心,这样才能学业有成。

今天要上的《师说》是论述怎样做老师,怎样做优秀老师的一篇论说文。

标题中的“说”就是议论文体的标志。

(从学过的知识引渡过来,把两篇的议论文打通,然后能找出这两篇文本的特性,即怎样说理或者说理的技法的解读)师:说到老师的话题,大家最熟悉不过了,如果说要给好老师定些标准?你会定哪些标准,(学生自由说,比如学识渊博,态度和蔼,公平公正。

老师相机评)(问题设计贴近现实,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不流离于话题)师:优秀老师的标准各有各的不同。

唐代特级教师,高考研究专家韩愈老师是怎样谈论这个话题的呢?我们先自由朗读《师说》,老师布置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从书本中就可以找到答案(学生自由朗读)(初步熟悉文本,这里韩愈面前为何要加“高考专家”这样的现代感的修饰词,还是为下文打埋伏。

)师:韩老师写给谁看的?生:李氏子蟠。

师:这四个字怎么读?(学生很容易在氏后面断开,读错,师纠正)(这是教学细节处理,文言断句是一个重要知识点,怎样讲解这些知识点,通过语言实践,让学生犯错,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师:确实是写给李蟠的。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师说2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师说2

师说一、韩愈的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某某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早春呈水部X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二、韩愈名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选自《马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选自《进学解》大凡物不得其平那么鸣。

——选自《送孟东野序》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选自《送董昭南游某某序》士穷乃见节义。

——选自《柳子厚墓志铭》三、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

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主X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风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四、写作背景唐代仍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X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五、韩愈所说的“师〞有什么独特的含义?既不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六、课后附录翻译大体说来万物不得其平就要鸣。

草木是没有声音的,风挠动使它鸣。

水是没有声音的,风吹荡使它鸣,它涌溅是有东西在拦遏它,它急流是有东西在阻塞它,它沸腾是有东西在炙烧它。

XXX《师说》课堂实录

XXX《师说》课堂实录

XXX《师说》课堂实录在XXX的《师说》课堂里,老师向学生解释了“师说”这个词的正确解释——论从师。

他强调了文章中“师”字的多义性,需要学生们注意区分。

学生们也向老师展示了他们对作者XXX的了解,包括他是唐代人、河南河阳人,是散文大家,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等。

老师还背诵了课文,并解释了其中的一些短语和词汇。

最后,学生们认为这篇文章讲的是从师的必要性。

师:很好,这是另外一组对比,“百工之人相师”与“士大夫族群聚而笑相师”的对比。

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层差异和价值观念的不同。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XXX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生:主要是批判当时的学风,呼吁恢复古代的学风。

师:非常好,XXX在文章中批判了当时学风的堕落和浅薄,呼吁恢复古代的学风,强调了师德的重要性。

这也是我们今天需要研究和传承的。

好了,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大家可以回去复一下。

生:“XXX、XXX、XXX、XXX”。

师:对,这里的“师”是指老师。

那么我们可以把这个论点和论据归纳成一个板书吗?学生组合成下面的样子)圣人无常师XXX、XXX、XXX、XXX师:好的,接下来我们看看最后一段。

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口译一遍。

(一生译)师:这段主要是一个总结,作者重申了从师的重要性,同时也批评了不从师的不良风气。

请问这个段落的用词和语气有什么特点?生:用词正式,语气严肃。

师:对,这个段落用词正式、语气严肃,是对前面几段的总结和强调。

好的,我们今天的课程到这里结束了,希望大家能够深刻理解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同时也能够在研究上重视师生关系,勇于从师,不断进步。

《师说》课堂实录

《师说》课堂实录

《师说》课堂实录师:上一节我们学〈师说〉学哪里了?生:两个自然段。

师:好,那我就来抽查背诵前两节!生:啊?你没布置背诵的作业啊!师:我现在不是布置了吗?给你们三分钟时间准备。

生:(开始强记。

有不少人塞住自己耳朵,教室里书声琅琅)师:(三分钟后)古之学者必有师,1, 2——生:古之学者必有师。

……(少数人第二段后半局部不熟,开始边偷看边背诵)师(与生一起背):不错,前面的已经很熟悉了。

从“爱其子”这里开始,还需要强化一下。

再来一次,爱其子,1, 2——生:爱其子……师:好,我们背了这么长时间,知道这两节写的是什么吧?你来说一一生:教师的作用。

正确的选择教师。

抨击当今社会不从师的陋习。

师:当今一一社会?生:当时。

师:好,你把握得比拟准确。

下面我们来看第三节。

文字不多,我想请哪位给我翻译一遍。

王力,你来王:圣人无常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师郑子、衰子、师襄、老聃。

孔子学习郑子、在子、师襄、老聃。

师:这里的“师”什么意思?生(齐):“以……为师”。

王:孔子拜郑子、苣子、师襄、老聃为师。

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郑子这些徒弟,不是人,不,是人,重来,知子这些人,他们的才能比不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所以学生不必不如老师,错,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才能。

闻道有先彳爰,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己。

接受道理有先后之分,学问技能有各自专门的研究,如此罢了。

师:王同学纠正得非常及时,好。

我想几个词语的意思一一常(固定的)、师(以……为师)、不必(不一定)、而已(罢了)。

师:这段在说什么?生:师生关系。

师: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你们觉得有道理吧?生:有。

师:你们能超过我?生:当然。

生,韩愈说得好,多年以后,如果我也是语文老师,我会超过你水平的可能,如果我不是语文老师而从事别的职业,那是“术业有专攻”,也不好比拟高下了。

《师说》课堂实录

《师说》课堂实录

《师说》课堂实录<i>教学评价</i>《师说》课堂实录之我见这是一节很优秀的语文课,是一节从分体现新课改精神的语文课,结合我的教学实际,特作如下分析:开篇导入新课形式很新颖,以学生身边故事为例,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有说服力。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么好的开端预示着这将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接着分析课文,这位老师善于抓注文体的特征,让学生找出韩愈的观点,其实就是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适合于高中生的议论文教学。

然后让学生讨论师生之间的关系,这也体现了议论文的特点,议论文要求论据能为中心论点服务,这位老师让学生积极地讨论,并从理论上分析,用实例进行论证,这让学生明白要想使自己的观点能站住脚,就要举出恰当的实例,否则就不能自圆其说,甚至自相矛盾。

这样一堂课下来不仅教会了学生怎样分析课文,而且学会了怎样写作议论文,这可谓一举两得。

这篇教学设计的最大优点就在于老师的巧妙设问,循循善诱。

新课改要求在课堂上老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工具,老师应该是学生的引路者,在真理面前老师跟学生是平等的。

这位老师的这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整个一堂课就像是一次访谈节目,而老师就是那位善于引导的主持人,他并不是要夸夸其谈,而是要善于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让每位同学都参与课堂上来,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这正是新时代的《师说》。

而且这位老师有相当好的语文功底和语言表达能力,他能让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转,这就需要老师有渊博的知识,本文的老师知识渊博,不断地引经据典,将学生的回答提高了几个层次。

另外学生的思维是很开阔的,如果没有老师的正确引导,那将是天马行空,夸夸其谈,而这位老师真不逊于主持人,巧妙的设问,巧妙的引导,合乎时机地总结归纳,让学生顺着老师的要求去讨论去发表观点,这样既维持了课堂秩序,又让学生学到了东西。

我相信这样的课堂真正的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真正的体现了新课改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102《师说》课堂实录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2《师说》课堂实录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课堂实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教学重点1.学习第二段,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

2.准确把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中“师”与“道”的实际内涵。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有着"文起八代之衰"的称号,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师说》这篇文章,感受一番这位大家的风范。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全文,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基本明确文章大意(这部分完成后,教师需要对文章重点词语、部分重要句子作出点拨,切不可直接过掉)二、"向谁说"?师:注释中说到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自己的学生李蟠的,文章中有没有说明?生:有,最后一段师:请你读出来生: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韩愈赠李蟠《师说》的原因是什么?生:六艺经传皆通生:不拘于时生:能行古道师:老师总结一下,也就是李蟠是一个全才,懂得多,而且不受当时时俗的限制,有自己的想法,能行古人从师之道的人,所以韩愈才赠送给他。

我想当时这样的人应该很多,韩愈选择李蟠的"关键"是什么?生: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师:这才能体现李蟠"与众不同"之处三、"说"什么?师:"能行古道",从师之道,文章哪些地方说了从师之道?生: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课堂实录

师说课堂实录

导语:《师说》文中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出了以儒家思想为师,表现了他不顾流俗,锐意改革世风的进取精神。

以下是苏教版师说课堂实录,供大家参考。

一、导入师:同学们在初中学过韩愈的作品,请同学简单介绍韩愈的情况。

生:韩愈是唐朝文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生: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对。

而且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除此之外还要记住,他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在诗歌创作上也卓有成就,和孟郊开创了“韩孟诗派”。

注意题目中的“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议论,像《马说》;可以叙事,像《捕蛇者说》,但总体为了说理,属于议论文。

师: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自由读一遍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的停顿读好。

二、研读课文(一)学生大声读课文师:我们一起学习第一段。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还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还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说出你的观点并且说明理由。

生:我认为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整篇文章围绕它展开论述。

师:而且用一个“必”加以强调。

同时“古之学者必有师”是有潜台词的,针对韩愈所处时代的风气,揭示了一种现实。

生:现实中某些人是不从师学习的。

生:我觉得应该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之学者必有师”太笼统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更像一个论断,而且揭示了从师学习的原则,“从师”就是“学道”,更具体。

师:两位同学说的都有道理。

但这篇文章不同于我们平时写的议论文,这两句揭示了从师的必要性,揭示了从师的标准——学道,合在一起更全面更严密,更像一个总纲。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气指数最高,但属于给老师一个权威的界定,不是中心论点。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课文,要声音洪亮,还要体现班级风貌。

(二)学生再大声齐读课文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从中找出五个重要词语——像典型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重点实词、虚词等等,再从翻译角度选一个典范句子。

《师说》课堂实录及点评

《师说》课堂实录及点评

《师说》课堂实录及点评《师说》课堂实录及点评XXX《师说》(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及点评实录:XXXXXX点评:XXXXXX(该课为全市教研活动公开课,是探讨文言阅读教学的优秀课例)传统篇目研讨课的教学难度其实很大,尤其是像《师说》这样历久弥新的必选必教的老牌加王牌传统篇目。

要上得让反复听过教过的听者觉得有东西、有意思、还有那么点启发,同时让这再一次的尝试获得较广泛的认同,这种挑战是需要教学智慧的。

在选择空间极小的情况下,XXX应对了这个挑战。

从五中语文科组集体备课,到XXX老师带领市中心组老师亲临磨课,最后在市教研活动中终于获得了认可。

相信XXX在此过程中收获良多,相信听课的各位也有所感悟。

以下我们首先对这节研讨课做一个回顾,以交流看法。

欠缺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课堂实录点评课前准备:生读《师说》直到上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上节课,我们进行了自读提问,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初步扫清了字词障碍。

并抓住“师”字,重点研读了首段的前八句,明确了XXX“尊师重道”的主张。

我想请一位同学诵读前八句,大家推荐一位同学吧。

(生谈论,推荐某生。

)师:好,这位同学,请你来诵读第一自然段前八句。

(该生诵读。

生鼓掌。

)师:掌声证明了你的实力!确实读得不错。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扣住这个观点句,围绕“愚、圣、学”三个字来继续研究课文,看看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某生诵读此句,重读了“久”和“难”字,并在“也”字后面停顿。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样?生:我觉得他读得很有感情。

师:读出了怎样的感情?生:师道不传,道统难继,感到很痛心。

师:我认同你的观点。

大家关注这句话的内容,似乎还有言外之意,请看大屏幕。

【投影展示:嗟乎,(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而)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积惑难解,故人变得越来越……)】生:人变得越来越愚。

师:这个因果论断其实暗含了一个“愚”字。

122《师说》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docx

122《师说》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docx

1.2.2《师说》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贝I」、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吋安配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1)通假字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①之:古之学者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助词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取独句读Z不知之,倒装标志作《师说》以贻之之,代词②其:其为惑也其,代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人称代词其可怪也欤其,副词,表推测于其身也其,人称代词(3)词类活用①耻学于师(形意动)②吾从而师之(动一意动)③句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二、分析课文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2)分析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屮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Z所存, 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 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明确:a.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爱其子于其身也结论:“句读Z不知,惑Z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结论:“师道Z不复,可知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英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背诵2.第3段(1)学生朗读。

(2)分析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

122《师说》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16.docx

122《师说》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16.docx

1.2.2《师说》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一、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贝I」、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C、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2.培养学生尊敬师虚心求教的美德.二、教学重点1学习第二段,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2.准确把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中“师”与“道”的实际内涵.3.背诵课文.三、教学难点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点拔法(対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拔)2.激疑,讨论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然后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

(如对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师”“道”问题的理解),3.探究阅读法(如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探究)4.多媒体投影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吋分析第一段1.提问;本段可分为儿层?概括每层大意。

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可分三层:前两句为一层,总说教师的职责;三、四两句承“解惑”,谈从师的必要性;最后三句承“传道”,谈择师的标准,即以“道”为师。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提问: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本段运用了下定义、作结论的方法来说理。

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

《师说》课堂实录

《师说》课堂实录

品读第一段师:请同学们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自由读一遍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觉得读得满意吗?生:不满意。

师:原因在哪里?生:(有的)读得太生了。

(有的)读得太快了。

(有的)没读出感情。

师:读得生、读得快,好解决,多读几遍、注意读的速度就好了。

但读不出作者的感情就要下点工夫了。

咱们一块儿试试,先看第一段,根据这段文字的内容,结合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仔细揣摩一下,看看到底应该怎么来读?(板书:诵读的“拐杖”: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生自由揣摩小声读)师:请几位同学来读一下,自由举手发言。

读之前’要告诉大家:你将要用什么样的口气来读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依据是什么?(板书:诵读的追求之一:自己的口气——作者的感情)生l:我用高高在上的口气读出韩愈对学生的教训口气,因为本文是作者写给他的门生的。

(然后读第一段)生2:我用忧虑的口气读出韩愈对当时社会不从师风气的担心,因为作者是忧国忧民的,从写作背景上可以明确看出作者是为了抨击时弊才写的,给门生李蟠不是真实意图。

(然后读第一段)生3:我用谦虚的口气读出韩愈对自己的要求,因为虽然本文抨击时弊,但是作者要表达的毕竟是自己的一种认识,他内心深处肯定在想“不管怎么样,我应该向比我强的人学习”。

(然后读第一段)生4:我用一种客观冷静的口气,就像鲁迅一样的口气(众生笑),读出韩愈对“从师”问题的恳切、深刻的认识,因为在当时“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情况下,他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问题,一方面很生气,一方面又特想让别人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太谦虚了不足以表达这种效果,必须是庄重、冷静、很深沉的样子。

(然后读第一段)师:连老师也有些激动了,我教《师说》这么多遍还从来没想过第一段可以有这么多的读法。

上述几位同学的读法大家比较赞同哪一种读法?(通过学生举手情况看出大多数同意生2和生4的读法)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学们的读法都有道理,都有想法,到底哪一个能更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感情?我的看法倾向于生4的读法。

师说教学实录

师说教学实录

师说教学实录《师说》教学实录上课前几分钟,视频播放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上课铃响起)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我们刚刚听到的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唱出了对老师怎样的情感?生:(七嘴八舌地)尊敬,爱戴,理解,敬佩……师:其实,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出示课题】师:题目“师说”如何理解?我们以前学过带“说”的什么文章?生:(异口同声地)《马说》。

师:马说者,说马也;师说者——说师也(学生齐答),韩愈会告诉我们怎样的从师之道呢?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了解信息。

生:自由朗读课文几分钟后,学生读完停下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读了几遍之后,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为谁而作?生:“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从文章的最后一段可以得知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年轻人的。

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李蟠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学生讨论代表发言)生: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②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③ 能行古道(多媒体展示)师: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高中语文:《师说》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师说》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师说》课堂实录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先给大家讲一件真实的故事。

咱们学校有一位叫&times;&times;的数学老师,[有人点头]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

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这是吉林油田高中著名的一桩“公案”,其中的是非指向不难判断。

由此导入课文,可以巧妙地体现尊师重教问题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授课者补记,下同。

] 生甲:我认为这位家长的观点是正确的![?]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就是靠毛泽东才名扬天下的,没有老师照样可以自学成才。

[糊涂!这位家长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他抹杀了教师在学生成才过程中的作用。

该生在这个问题上认识错误,有一定的代表性,大有澄清的必要。

]生乙:我不赞成那位家长的意见,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培养,没有老师,就没有当代文明;没有老师,人类只能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蒙昧时期。

[偏激!两个人的观点都偏激片面。

一个彻底否定了教师的作用,一个又无限夸大了教师的作用。

看来,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唯物辩证法的教育。

但现在还不是结论的时候,赶快打住,转入课文,而后再从课文生发开去展开讨论。

对!这节课的格局就应该如此。

]师:同学们的发言说明了对教师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

现在我们先研读《师说》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韩愈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然后再请同学们深入讨论。

[学生看书。

有的圈点课文,有的轻声议论,有的作沉思状。

教师巡视课堂,不时停下来回答学生的提问,几分钟后,讨论开始。

]师:好了,请同学们考虑,韩愈的观点是什么?你怎么看? 生丙:韩愈认为老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个认识应该说是对的,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教师的本质特征。

师:那个时候,老师传的什么道?授的什么业?生丁:传的是儒家之道,讲授的是六艺经传。

师:非常好,儒家的鼻祖是谁?生众:孔子。

《师说》课堂教学实录

《师说》课堂教学实录

《师说》课堂教学实录《师说》课堂教学实录师: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师说》。

哪位同学说说,“师说”这两个字怎么解释。

生:关于老师的说法。

生:关于老师的观点。

师:都不准确。

这两个字,课文下面没有给出注释。

正确的解释应当是——论从师。

说,是一种论述文体;师,是从师的意思。

请记住,这是我们在这篇文章中遇到的第一个“师”字。

这篇文章中“师”字多次出现,讲法不尽相同。

我们要注意区别。

师:请一位同学再解释一下作者。

生:韩愈,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师:他是什么朝代的人?哪里的人?生:唐代,河南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西)人。

师:老师再补充一下,韩愈,是我们韩家的骄傲(学生笑),他是司马迁之后的又一个散文大家,他的文章“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雄奇奔放而又曲折变化,可说是汪洋恣肆,苏洵曾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

”下面请一个同学把“标题”和“作者”均板书到黑板上。

今天,老师有点“犯懒”,不想板书,请同学们自己在笔记上,按照老师往常板书的样子,整理一个像样的板书。

看看哪位同学整理得有条有理。

(一个同学黑板上板书“师说”、“韩愈”。

)师:下面我试试,给同学们背诵一遍课文,看看能不能背诵过全篇。

(学生鼓掌)(师背诵完课文之后,学生热烈鼓掌)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开头出现了两个“师”字。

这句怎么翻译?生:古代学习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两个师,都是名词,是老师的意思。

师:是不是这样更好——老师,是承担传播思想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这句是讲老师的什么方面?生:是讲老师的作用。

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请自译一下。

生: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而不去从师,那些成为疑惑的东西,最终得不到解决。

师:这里出现了第四个“师”字,怎么讲?生:名词,老师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教学实录浙江省温岭中学田继松师:这节课先请同学用自己美丽的眼睛看一段很不美丽的视频。

(播放视频“这就是偶们的课堂”)生:(看)(视频内容介绍:一个大约有名学生的班级正在上地理课,课堂上睡觉的,说话的,打闹的,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不知何故,一位坐在第一排的左耳戴着耳环男生走上讲台,一手摘掉正在讲课的老师的白色帽子。

全班狂笑,但老师对此并不理会,继续“地理”。

不久,“耳环男”把一个矿泉水瓶扔给了一位坐在倒数第二排的男生,此男随即把扔来之物扔向老师。

“耳环男”手指老师,打开京腔:“那就傻!弄死他。

”全班再次狂笑。

“你骂我?你上不上课?咱们一再讲,你们不要影响别人。

”老师有点无奈。

“耳环男”:“你讲课吧。

”老师有点生气:“你这样,我怎么讲课?”。

半分钟后“耳环男”突然发飙:“老师,老师,问您一问题”。

见老师没有理会,“耳环男”很生气,冲向讲台,手伸向老师的头部,并做出打人的姿势。

有一位学生说:“别闹了,别闹了。

”“耳环男”在同学的喝彩中回到了自己的座位,脸上露出一种胜利者的微笑。

)师:经央视记者的调查,刚才同学看到的事情是真实的,发生在今年月份北京海淀艺术职业学校“全能班”的课堂上。

同学们看完视频想说点什么吗?生:(沉默)师: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生:我已经出离了愤怒,心中只有无尽的悲哀,悲哀现在有些学生无耻到连畜生都不如的程度。

生:尊重老师和长辈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全社会都得呼吁:“救救我们的孩子。

”生:都是应试惹的祸。

如果不加快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改革的步伐,这种情况会层出不穷,性质会更加恶劣,国人会感到更加悲哀。

师:情绪激动,言辞激烈,群情激愤,向有辱国格的不良学生开炮,说明我们的同学都是有良知有正义感。

鲁迅说:“辱骂和恐吓决不战斗。

”控制情绪、平息怒火、理性反思,这才是我最想看到的。

这段视频引发你哪些思考?生:“子不教父之过”,应该追究家长的责任,现在很多家长都是只只养不教,把教育孩子的责任都推卸给学校。

国家应该立法,对不履行教育孩子义务的家长进行处罚。

生:工业化的浪潮冲淡了“尊师重教”的传统道德观念,师生关系日益紧张,国家应该制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政策,使我们国家的教育早日进入良性发展。

生:“为人粗鲁意味着忘却了自己的尊严”。

视频中的孩子其实是在践踏自己的人格,他们粗鲁、荒唐的行为表明他们自己是披着人皮的兽。

学校对此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因为根本不重视学生的公民教育。

生:在现代社会中,尊严是公民理性的重要内涵之一,并不仅仅是“师道尊严”,我们的学校应该切实加强公民道德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的公民,而不是考试的机器和上重点人数。

生: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是现代教育的两大核心。

教育如果仅仅是为了获得所谓的专业知识,而不是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培育,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残缺的。

师:同学的发言体现出了很高的水平,我不好意思说得太多,害羞地让嘴巴运动几下,让它保持说话的功能。

这段视频只是当代学生厌学的一个缩影,中国学生厌学现象严重了。

严重到什么程度呢?竟然把庄严无比的国歌改成“教育版国歌”。

怎么改?起来\不愿做学奴的我们\把我们的课本砸进教育局的大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每个学生都被迫发出决死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端掉教育部的老巢\前进!前进!\端掉教育部的老巢\前进!前进!前进进!生:(笑)师:同学们都笑了,我知道你们的笑是含泪的笑。

生活任何一个的时代的人,都会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的一些制度感到不满,这种不满情绪使人不断对社会制度进行革新,也就是说人对社会制度不满推动了社会进步。

教育制度是社会制度的最要的组成部分,任何一个社会时期的教育制度都不是令人满意的。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使出身低贱的人没有施展才华机会,到了隋朝被科举考试取代,相对来说教育公平,但严重的束缚了人的思想,于是到了清朝末年被废除了。

现在的高考制度比历史上任何一种考试制度都公平科学,没有任何理由拒绝它,先接受它适应它,等到自己有能力以后再去改变它,为教育制度的改革与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生:(点头)师:厌学古今有之,不用说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连历史上最强盛的唐代也存在厌学现象,厌学是怎样产生的?厌学的后果是什么?怎样解决厌学问题?今天我们来看看唐宋八大家的带头大哥韩愈是怎么说的。

生:(翻到《师说》)师:课文会背了吗?生:(回答不一)师:要抓紧时间背下来,否则韩愈又要写文章骂你厌学,韩愈会因文章而流芳百世,你会因厌学而什么万年,我就不说了。

生:(笑)师:我们先把课文齐读一遍,每组一段。

生:(齐读)师:韩愈在哪一段介绍和批判了唐代版的厌学?生:第二段。

师:下面我们梦回唐朝,看一看唐代版的厌学。

哪位同学愿意用悲愤的心情朗诵唐代版的厌学呢?生:(朗诵)师:厌学是不是唐代出现的新鲜事物呢?生:不是。

师:何以言之?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能劳驾你到前面来翻译这个句子吗?生:(翻译)师:哪儿没有处理好?生:(略)生:(略)师:(订正)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也”用在句中表停顿。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生:(记)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也”用在句中表停顿。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师:厌学现象存在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如果非要加一个期限,那就是一万年。

作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韩愈对此是怀里抱冰——寒透了心。

从哪些语气词可以看出?生:(略)师:嗟乎矣焉;呜呼欤也!(板书)这些语词表达韩愈对从师学习风尚缺位的悲痛心情。

生:(记)嗟乎矣焉;呜呼欤也!表达韩愈对从师学习风尚缺位的悲痛心情。

师:现代版厌学几乎是全生参与,唐代版的厌学主要是哪类人参与?生:士大夫师:他们是怎样厌学的?是不是整天泡在网吧里玩游戏?生:(笑)师:同学都很想知道古人是怎样厌学的,有什么后进经验值得同学更新升级,你能不能读相关的语句?生:(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同学会感谢你。

我们只要在电视上看到赵本山和宋丹丹就会笑,唐代的士大夫听到什么就发笑呢?生: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师“族”什么意思?生:类师: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生:(记)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师: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则群聚而笑之。

”“则”怎么解释?生:连词,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

师:“而”表什么关系?生:修饰。

师:就成群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

生:(记)就成群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

师:厌学是一种时尚,如果一个人躲在家里偷偷地笑,有谁知道我厌学啊?所以我要出去和“厌友”一起笑。

生:(笑)师:这些“厌友”讥笑人家的理由是什么?生: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差不多。

生:(记)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差不多。

师: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彼此彼此,还满嘴弟子老师,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次一举吗?生:(笑)师:到底是谁在放屁?生:士大夫师:看他们继续放屁: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羞”什么用法?生:意动:以……为羞,感到羞耻。

师:士大夫是指官僚阶层和还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他们是社会精英应该垂范百世,做历代读书人的榜样。

可以他们由社会精英堕落到社会精怪,竟然嘲笑有志于读书学习的人,这不是“鼻涕往上流——反了”吗?韩愈能不悲痛吗?悲痛就要“呜呼”,这是中国特色。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生:(记)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师:韩愈对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感到十分的痛心,对士大夫的丑陋嘴脸感到十分气愤。

韩愈是谁?他是唐宋八大家的带头大哥,大哥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在这一段里面韩愈严厉地扇了哪些人的巴掌?请同学快速地阅读语段,看看这一段里面出现了哪几类人?生(阅读、找人)师: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一段里面出现了几种鸟?生:三种鸟:今之众人、爱子耻师的家长、士大夫之族师:三种鸟,几类人呢?生:两类人:古之圣人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三鸟二人。

最可恶的最是士大夫,他们不学无术、酒囊饭袋、脑满肠肥,却露出黄牙耻笑那些悬梁刺股的人。

真是躺在茅坑边睡觉——不知臭。

用什么方法让士大夫知道自己有多臭?生:(略)生:(略)师: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让香妃娘娘跟他们比一比,一下。

生:(笑)师:在第二段,韩愈是不是用对比,用啊?生:(笑)是师:分三组进行对比,进行。

最先进行的是哪一组?生: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

师:以孔子为代表的圣人,他们身上有什么闪光点?生: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他们的才华高,但还要从师学习。

师:“也”表句中停顿,“焉”语气词。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

生:(记)“也”表句中停顿,“焉”语气词。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

师:圣人学习的态度是很认真。

不是有个成语叫“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在齐国学习、欣赏《韶》乐。

音乐很好听,孔子很入迷。

他三个月吃肉都感觉不到肉是美味的东西,整个心思都放到音乐里面去了。

孔圣人是三月不知肉味,而今之众人呢,他们是零秒钟不知肉味。

东坡肉太好吃,红饶肉也不错,回锅肉太难吃了。

生:(笑)师:×××,请你到前面来翻译句子。

生:(翻译: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师:(订正)众人:指一般人,古今异义。

“也”句中表停顿。

“而”表转折关系。

“耻”意动用法。

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生:(记)众人:指一般人,古今异义。

“也”句中表停顿。

“而”表转折关系。

“耻”意动用法。

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师:圣人本来高、学问好、再学习,那就不是人是神了,一般人本来低、学好少,再耻学,那就不是人是人的祖宗猿猴了。

都是炎黄子孙,差距咋就那么大呢?请听韩愈分解。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所以”古今同义,表原因。

“其”,副词,表推测语气,相当于“大概”“或许”的意思。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生:(记)“所以”古今同义,表原因。

“其”,副词,表推测语气,相当于“大概”“或许”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