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说课课件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说课比赛的课件课件

初中数学说课比赛的课件课件

初中数学说课比赛的课件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数学教材第七章《平面几何图形》的第三节“角的度量与应用”。

详细内容包括:角的定义,角的分类,角的度量单位,如何使用量角器,以及角的性质和相关定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角的定义,能区分不同类型的角。

2. 学会使用量角器,准确测量角的度数。

3. 掌握角的性质和相关定理,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角的度量单位换算,角的性质定理的应用。

重点:角的定义,角的分类,角的度量,角的性质定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学具:学生用练习本,量角器,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校园内的角度实例(如国旗的倾斜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角度。

2. 知识讲解(15分钟)(1)角的定义: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周角。

(3)角的度量:介绍量角器,讲解角的度量方法。

(4)角的性质定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角的开合大小有关。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如何利用量角器测量角度,并举例说明角的性质定理的应用。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用练习本和量角器测量角度,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角的定义2. 角的分类3. 角的度量方法4. 角的性质定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测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判断其类型。

(2)利用角的性质定理,证明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

2. 答案:(1)锐角、直角、钝角(2)证明: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边相等,所以两个底角相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角的度量和性质定理的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角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如物理中的力的分解、地理中的方向测量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阐述;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的安排;6. 板书设计;7. 作业设计;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初中数学说课标说教材 PPT课件 图文

初中数学说课标说教材 PPT课件 图文
综合与实 践
第23章 旋转 第24章 圆 第27章 相似 第28章 锐角三角函数
第26章 反比例函数
第29章 投影与视图

第10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第20章 数据的分析

第25章 概率初步


第1章 有理数
第2章 整式的加减

第3章 一元一次方程

第6章 实数


第8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9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第14章 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第4章 图形认识初步
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第7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11章 三角形

第12章 全等三角形

第13章 轴对称

第17章 勾股定理

第15章 分式
第18章 四边形
第16章 二次根式 第19章 一次函数 第21章 一元二次方程 第22章 二次函数
数学活动 课题学习
韩张中学说课标说教材
制作人 赵全星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
编写体例
内容结构
立体式整合
教学建议
编写特点
内容标准
说课标
课程目标
说教材
研 说 内 容
说建议
评价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 与利用建议
说课标
1. 课程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 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里程碑上的数说课课件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里程碑上的数说课课件
设计意图: 1、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2、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由学生给学生讲授锻炼学生能力,体现了生生互动。
活动四: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1. 一个两位数,数字之和为8,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互换后所成的新数比原数小18,则原数为 ( )
A. 26
B. 62
C. 53
D. 35
(二)处理引例问题的设计思路
本题的重点是: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组 本题的难点是: 1.通过审题,找出汽车在三个时间段匀速行驶的相等关系; 2.根据里程碑上的数字变化,表示出汽车行驶的路程。 (这一点 在课前热身已经突破)
突破以上难点具体做法是:如何找出汽车在匀速行驶过程中 的相等关系,教材中只给出了“从路程相等上找相等关系”的思 路,但是对于引例而言,不仅仅可以从路程相等找相等关系,还 可以从速度相等或里程碑上的数字和行驶路程的关系来找相等关 系,根据八年级的特点,我的设计是,不给暗示,不把学生的思 维限制在教材预定的程序中,而是给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小组讨 论,并及时作出中肯的评价,让他们在交流过程中获得信息。这 种设计使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使难点层层得 以突破,顺利完成引例的教学目标。
2. 已知一个三位数,个位上的数字为x,十位上的数字为y,百位上的数字为z,则这个三位数可表示
为( )
A. xyz
B. x+y+z
C. 100x+10y+z D. 100z+10y+x
3. 已知一个两位数,如果把这个两位数的个数数字与十位数字对调,则所得的两位数比原两位数小9,
设原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为x,个位数字为y,则可得到方程正确的是 ( )
➢评价反思
✓教材学情 ➢教法学法 ➢教学程序 ➢评价反思

初中数学说课课件2

初中数学说课课件2

环节三:归纳定义
课堂小结与练习: (1)本节课所学知识及依据; (2)去分母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最后做课堂 练习,巩固本节知识。
环节四:拓展延伸
x 1 2x 1 解方程: 3x 3 2 3 设计意图:
利用变式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去分母和以前知
四、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归纳定义
反思小结
拓展延伸
环节一:创设情境
引言 : 这件是英国伦敦博物馆珍藏的珍贵文物 —— 纸莎草文书, 是古代埃及人用象形文字写在一种 特殊的草上的著作,至今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了。 在文书中记载了许多有关数学的问题 · 其中有一个 这样的问题: 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 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 (1)能不能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2)能尝试解这个方程吗? (3)不同的解法有什么各自的特点?
一、教材分析
3、教学重难点 教 学 重点:会通过"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 学 难点:探究通过"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 一次方程
二、 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 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 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 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 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 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 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教材分析
2、学情分析: 一.存在问题 1、概念理解没有到位; 2、缺乏应变能力; 3、审题能力不强,错误理解题意。 二、今后教学思路 1、强化纲本意识,注重“三基”教学 2、强化全面意识,加强差生转化工作 3、强化过程意识,培养思维过程 4、教学中要重在凸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分 析能力。 5、多做多练,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6、关注过程,引导探究创新。

初中数学说课课件ppt

初中数学说课课件ppt

课程大纲
第一章:数与代数 数的概念及运算
代数式与方程
课程大纲
函数与图像 第二章:几何初步
线和角
课程大纲
三角形和四边形
第三章:概率与统计
圆和扇形
课程大纲
概率初步 统计初步 数据分析和表示
01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
总结词
传授数学基础知识
详细描述
通过讲解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等,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 打下坚实基础。
考试反馈与指导
为学生提供考试反馈,指 出问题并给出建议,帮助 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并调整学习策略。
课堂表现评价
课堂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 是否能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提出疑问等。
学习态度与习惯
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如是 否认真听讲、做笔记、积极与同学 合作等。
课堂表现反馈
及时给予学生课堂表现反馈,指出 问题并给出建议,帮助学生了解自 己的学习状况并调整学习策略。
学生参与度
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参 与度,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课
堂中。
教学工具的使用
教学方法是否充分利用了各种教 学工具,如PPT、实物、软件等

学生反馈反思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如何,是否能够反映出学生 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学生课堂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是否能够反映出他们 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学生反馈意见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本次课程的看 法和建议,以便改进未来的教学。
01
教学展望
未来教学内容规划
代数部分
加强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核心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代数思维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 圆垂直于弦的定理说课PPT

初中数学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 圆垂直于弦的定理说课PPT
2、在探索垂径定理的过程中,对部分学生来说存在着困 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之外,还应扮演“雷锋”的角色,适时指导帮助,多给 学生一些赞许鼓励,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七、教学反思:
3、本节课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新课引 入部分证明直径平分弦这一结论时,不能只 局限于学生添加半径作为辅助线这一结果上 ,还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帮助学生对之前所学 的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几种方法进行回顾, 以使证明方法系统化,不单纯为一节课服务 ;其次,题型设计稍显单一,课后训练题量 不够,可以再找一些基础训练和典型题型, 让学生加深对垂径定理的理解;另外,本节 课只有垂径定理推论的具体内容,但没有相 应的习题训练,可在下节课进行系统设计。
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有关圆的图 形,也喜欢动手操作,会对本节课比较感兴趣。同时,学生在之 前的学习中,已明确了学习具体程序,并能充分利用导学案, 具备了学习活动的经验基础。
3、学生已有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进入初三,学生思维活跃, 求知欲强,对探索问题充满好奇,但学习积极性有所减退,自 我意识增强。同时,由于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 基础不一,两极分化较明显,在合作交流、探索新知等方面发 展很不均衡,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等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异。
22
OD=OC-CD=(R-7.23)m
C
在Rt△OAD中,由勾股定理,得
OA2=AD2+OD2 即 R2=18.52+(R-7.23)2
A
D
B
R
解得:R≈27.3
O
∴赵州桥的主桥拱半径约为27.3m.
设计意图:回到情境引入,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等三角形》全章说课课件(共20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等三角形》全章说课课件(共20张PPT)
在学习过程中继续体验数学思想 及方法的应用 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 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 认识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 人合作的重要性; 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 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 性;感受证明过程的严谨性以及 结论的确定性。来自目课 标程内容标准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材资源 利用教材现有的思考、探究活动、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数 学教参的知识拓展与延伸等资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有序的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动手实践、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完成 认识上的飞跃 课外资源 数学课外活动小组 充分利用课外学习小组进行一系列的实 际操作活动,比如寻找超市的位置,测量河的宽度,激发学生 探究知识的欲望; 计算机、多媒体 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通过演示三 角形平移、翻折、旋转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对应边、对应角的概 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全等三角形》全章说 课课件
目 录
课程目标
说课程标准
内容标准 教材编写特点
说教材
教材编写体例及目的 内容结构 立体整合
教学建议
说建议
评价建议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课程目标
探索并掌握全等三角 形的性质与判定以及 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 定定理;掌握基本的 作图技巧以及推理证 明的格式及基本的推 理技能;体会证明的 必要性;
评价建议
对于课堂的评价方式采取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进行。但是评价的方向不是结果的对错,引导学生通过这道题所 得到的方法技巧是什么,即总结的“副产品”。 课下的评价,借助后黑板,有“谁是数学状元”的活动。同 时可借助作业本、章节测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堂结束不进行当堂检测,我习惯于课前检测,这样可以留 给学生一天的缓冲时间解决问题,同时通过课前检测很好把学生 的注意力拉过来。

优秀数学说课课件ppt课件ppt

优秀数学说课课件ppt课件ppt
课堂互动
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竞赛等, 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高课堂互
动性。
课外拓展
布置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引导 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
学习反馈
及时收集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04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设计
情境导入
通过创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际情境,引起学生 的兴趣和思考。
复习导入
说课目的
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说课,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 教材,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 质量。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说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可以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和 能力。
02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概述
01
02
03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解一元二次 方程的解法。
涉及知识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标准形式 、配方法、公式法、因式 分解法等。
练习题
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知识拓展
引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数学文化、历史背景等,拓宽学生视野。
思维训练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题目,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05
教师素养与要求
教师基本素养
专业知识储备
01
教师需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能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和
公式,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优秀数学说课课件ppt
目录
• 引言 • 教学内容分析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设计 • 教师素养与要求 • 教学效果评估
01
引言
课程背景
当前数学教育的趋势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数学教育越来 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 力。
数学课程的重要性

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说课稿课件

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说课稿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过程与方法 理解作函数图像的方法与代数方法各自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理解方程与函数的联系,体会知识之间的普遍 联系和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 行为与创新 通过对本节课的探究,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 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主菜单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具,学具的准备 教学流程 布置作业
教材分析
《 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 》是北 师大版初中数学学科新课标教材 八年 级上册第五单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6 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次 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这为过渡到本节 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而本节内容又是 学习方程与函数的基础。因此,在方程 与函数的学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在本节课开头,我引导学生用“探索----研究---发现”的方法,来获得知识,掌握知识.不过在这 个过程中,可能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比较差,因 此在这方面我打算更多的引导以解决学生不足 之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 步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认真探 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 环节 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引导;第 二环节 自主探索,建立“方程与函 数图像”的模型;第三环节 典型例 题,探究方程与函数的相互转化; 第四环节 反馈练习;第五环节 课 堂小结;第六环节 作业布置.
第三环节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与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特殊情况
目的:进一步揭示“数”与“形”转化关系.通过想一想,将两直线的 另一种位置关系:平行与方程组无解相结合,这是对第二环节的有益补 充。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 的习惯. 效果: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展示了方程与函 数的相互转化.进一步挖掘出两直线平行与的关系。 第四环节 反馈练习 目的:4个练习,意在及时检测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效果:加深了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就是对应的函数表达式所组成的方程 组的解的印象,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转化的能力,使学生进一 步领悟到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题的重要性.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11.1.1 三角形的边说课课件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11.1.1 三角形的边说课课件

(2)从B→C路线最短. 然后老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这条路线为什么是最短的? 学生举手回答:“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AC+BC>AB ① AB+AC>BC ② AB+BC>AC ③ 即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师提问:(1)由不等式①②③移项,你能得到怎样的不 等式?
(2)通过刚才得到的不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归纳: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教师出示教材第3页例题. 分析:(1)“用一条长18 cm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2)有一边长为4 cm是什么意思,哪一边的长度是4 cm?
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 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底 等边 边和 三腰 角不 形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之后师生共同归纳三角形的分类方法.按不同的标准 分类,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三)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探究:画出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点出发, 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点,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 线的长一样吗?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画图然后进行讨论,并思考问题, 然后教师指定学生回答问题. (1)小虫从点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有如下几条路 线: a.从B→C b.从B→A→C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老师出示一个用硬纸板剪好的三角形,并提出问题; 小学中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那么你能不能给三角形下 一个完整的定义? 老师出示教具,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教具,然后给出三 角形的定义.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 形叫做三角形.
二、探究问题,形成概念 (一)探究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1.三角形的顶点及符号表示方法. 2.三角形的内角. 3.三角形的边. 教师继续利用教具向学生直接指明相关的概念. 学生注意记忆相关的概念. 教师再出示另外剪好的三角形,各顶点字母与原来不同, 然后通过新三角形让学生巩固刚才的有关概念.

初中数学说课稿课件.doc

初中数学说课稿课件.doc

初中数学说课稿课件初中的数学,同学们知道怎么样才能学好?相关的知识了哪些?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提醒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

它在数学的开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

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根底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知识与能力:掌握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开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感受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让学生体验自己努力得到结论的成就感,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数学.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领悟中理解.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猜测和推理的能力.他们在小学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拼接),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另外,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教法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和本节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稳固”的模式, 选择引导探索法。

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身观察,大胆猜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实验操作,模型构建3.回归生活,应用新知4.知识拓展,稳固深化5.感悟收获,布置作业(1)图片欣赏勾股定理数形图1955年希腊发行美丽的勾股树xx 年国际数学的一枚纪念邮票大会会标设计意图:通过图形欣赏,感受数学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2)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设计意图: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反映了数学实际生活,产生于人的需要,也表达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从而引出下面的环节.1.等腰直角三角形(数格子)2.一般直角三角形(割补)问题一: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有何关系?设计意图:这样做利于学生参与探索,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问题二: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也有这个关系吗?(割补法是本节的难点,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不仅有利于突破难点,而且为归纳结论打下根底,让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通过以上实验归纳总结勾股定理.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归纳出勾股定理的雏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验了从特殊——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解决开头情景中的问题,前呼后应,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增加学以致用的乐趣和信心.根底题,情境题,探索题.设计意图:给出一组题目,分三个梯度,由浅入深层层练习,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开展.知识的运用得到升华.根底题: 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长为3,斜边为5,另一直角边长为X,你可以根据条件提出多少个数学问题?你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吗?设计意图:这道题立足于双基.通过学生自己创设情境,锻炼了发散思维.情境题: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设计意图:增加学生的生活,也表达了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节重点: 灵活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本节难点: 如何添加辅助线
复习: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两条线段垂直的判断方法。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E在AC上,D 在BA的延长线上,AD=AE,连结DE。
求证:DE⊥DC。
D
A
E
B
C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E在AC上,D 在BA的延长线上,AD=AE,连结DE。
求证:DE⊥DC。 D 证明: 延长DE交BC边 于F点
A
(证明略)
E
B
F
C
图1
D
A
已知:如图,在 △ABC中,AB=AC,E 在AC上,D 在BA的延长线上, AD=AE,连结DE。 求证:DE⊥DC。 B 证明: E
过C点做AB的平 行线,交DE的延 长线于N点
C (证明略)
F
图2
N
D
A
E
已知:如图,在△ABC中, B AB=AC,E在AC上,D 在BA的延长线上, AD=AE,连结DE。 求证:DE⊥DC。
课题名称: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主讲教师:丁晓菊 课件设计:丁晓菊
2002年4月1日
教学目标: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他们。 并让学生获得“如何作辅助线”的体验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和发散思维解决问题的 能力。 3、渗透对立统一,以不变应万变的辨证唯物主义 思想方法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已知:如图,△ABC中,AB=AC,D点在A B上,E点在AC的延 长线上,且BD=C E,连结DE,交BC于F 求证:DF=EF A


C E
F 发散思考: 如果把已知中的BD=CE与结论 DF=EF互换,而其它条件不变, 那此题是否成立?
谢谢莅临指导!

再见!
证明:
F
C
过B点做AC的平 行线,交DE的延 长线于G点
(证明略)
图3
G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E在AC上,D 在BA的延长线上,AD=AE,连结DE。
Q
求证:DE⊥DC。
证明: 过B点做DE的平 行线,交CA的延 长线于Q点 (证明略) A
D
图4
E
B
C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E在AC上,D 在BA的延长线上,AD=AE,连结DE。 R 求证:DE⊥DC。
E
图8
B
M
F
C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E在AC上,D 在BA的延长线上,AD=AE,连结DE。
求证:DE⊥DC。 D 证明: 过D点做AC的平 行线,交BC的延 长线于H点,并 延长DE交BC于F 点 (证明略)
A
图9
E
B
F
C
H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E在AC上,D 在BA的延长线上,AD=AE,连结DE。
求证:DE⊥DC。 D 证明: 过A点做DE的平 行线,交BC于R 点,并延长DE交 BC于F点 (证明略) B
R
F
A
图中AR这条线段 的引出可以看成 是:
1、过A点做DE的 平行线 E 2、过A点做BC的 垂线 C 3、∠BAC的角平 分线
图10
4、BC边的中线
D A A
D
D
A
E E CB C
E
证明:
过E点做BC的平 行线,交AB于K 点,并延长DE 交BC于F点 A
图7
K
(证明略)
B
E
F
C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E在AC上,D 在BA的延长线上,AD=AE,连结DE。
求证:DE⊥DC。
D
证明: 过E点做AB的平 行线,交BC于M 点,并延长DE交 BC于F点 (证明略)
A
E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E在AC上,D 在BA的延长线上,AD=AE,连结DE。
求证:DE⊥DC。 D 证明:
过A点做BC的平 行线,交DE于P 点
(证明略)
A
P
图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E
B
C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E在AC上,D 在BA的延长线上,AD=AE,连结DE。
求证:DE⊥DC。 D
D
证明: 过C点做DE的平 行线,交BA的延 长线于R点 (证明略) A
图5
E
B
C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E在AC上,D 在BA的延长线上,AD=AE,连结DE。 求证:DE⊥DC。 O 证明: 过D点做BC的延 长线,交CA的延 长线于O点,并 延长DE交BC于F 点 (证明略) B F C A D
B CB
D
A
E B C
除了第一种辅助线的作法外,大部分 同学能发现其余的辅助线都是作了AB 的平行线,AC的平形线,BC的平行线 和DE的平行线,。
D A E A
D
E
B
C
B
C
练习
第一题 已知,如图,AB=AC,BD⊥AC于D,
求证:∠BAC=2∠DBC
A 发散思考: D 此题是否可以通过加倍∠CBD, 另作∠FBD=∠CB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