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境上邑”——琅琊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境上邑”——琅琊镇作者:賀中
来源:《青岛画报·今日青岛》2018年第02期
登臨琅琊,感慨萬千,在西海岸新區——這片厚重的土地上,從原始社會到春秋戰國,再到秦皇漢武,五千多年來曾經上演過多少風雲際會、鐵戟沉沙。

悠久的歷史給這座城市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歷史的足跡烙印在了這片大地的記憶裡,歷史的注腳銘刻在了經久滄桑的碑石和古建築中,歷史的典故給了當地人得以拍著胸脯娓娓道來的不朽話題和自豪情感。

春秋時期,齊桓公在西海岸新區(原膠南一帶)設置琅琊邑,被讚譽為“東境上邑”,至少讓9位帝王樂不思蜀;如今,這座擁有30多處歷史名勝和古文化遺址的縣級優秀旅遊城市,將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寓於壯美的山海風光中,讓海內外遊人戀戀不捨,仍不愧於“東方勝地”的美譽。

2015年5月,考古專家對琅琊台遺址進行了大面積發掘,歷時36天的考古,讓專家們有了意想不到的重大發現:首次在小台發現了陶制排水管道,並新發現多處夯土坡遺跡,為青島作為東方海上絲綢之路起航點之一,增添了有力證據。

琅琊台,琅琊文化的凝聚點
驅車來到琅琊台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美麗的海濱風光。

龍灣碧波蕩漾,層層銀色的浪花徐徐推進,簇擁著彎月形的金沙灘,尤其是每遇5級以上東南風,龍灣就會呈現出萬千銀龍奔騰聚會的場面,這就是蔚為神奇的“琅琊台觀龍”奇觀,令海內外遊人歎為觀止。

琅琊台有“大台”、“小台”之分。

“其中大台是一處建築規模氣勢宏偉的秦代高臺遺址,從
山體上部多處土層斷面可以看出,上面覆蓋較厚的黑土層,與附近山上顏色截然不同。

夯層柱
洞歷歷可見,局部裸露石體。

石質黃褐色。

”考古專家鄭祿紅介紹說,這些都可以證實此處是人工築成,可以想像當年人們用車推、肩挑、背等勞作方式築台場面是何等浩大。

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描繪當時的琅琊台“孤立特顯,出於眾山上,下週二十餘裡,傍濱巨海”,它“台基三層,層高三丈,上級平敞,方二百余步,高五裡”。

現在的琅琊台依然可見台分3個層次,遞級而上。

它海拔183.4米,山下環台周長7.5公里,平坦的台項周長130米。

這裡極有可能是秦漢時期的一個祭祀禮儀中心。

而在琅琊台所在台西村東北,考古專家也發現一座台面積100平方米、高近20米的夯土台,這是“小台”。

“小台”的夯土台現存體量之大,為山東地區之最,全國也非常少見。

“從斷裂面可清楚看到以鐵棍作為夯土的龍骨,這與中國土木工程一般用木材作龍骨有很大區別。

”鄭祿紅介紹。

《史記》記載:春秋時期,齊國已有八神,其中“四時主”就建祠在琅琊山上。

西元前472年,越王勾踐初築琅琊台,同秦、晉、齊、楚等國君主在臺上歃血盟誓,共同尊輔周室。

歷史上許多帝王以遊歷琅琊台為樂,齊恒公、齊景公遊琅琊數月不歸。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五巡天下,三次登臨琅琊台。

始皇二十八年(西元前219年),秦始皇南登瑯琊台,在勾踐築台的基礎上,構建琅琊高臺,臺上建造祭祀四時主神祠,並刊石立碑,紀秦功德。

”站在高臺之上,鄭祿紅說起琅琊台的歷史變遷,秦二世、漢武帝、漢宣帝、漢明帝等都有登遊琅琊台的記載。

秦始皇在琅琊台兩次接受徐福上書,遣徐福發數千童男童女入海求長生不老藥,但徐福最終到達日本不歸,使這裡成為有文字記載的中日關係的源頭;徐福東渡的壯舉在日本、韓國及東南亞許多國家和地區有很大影響。

琅琊台猶如一部厚重的歷史書,是琅琊文化的一個重要凝聚點。

在琅琊台景區,由徐福殿、雲梯、禦路、琅琊刻石、秦始皇遣徐福東渡求仙群雕像等組成的建築群古樸典雅,盡顯秦漢之風。

信步登上琅琊台頂,頓感天高地闊,空氣清新,環視四周,海變幻,漁帆點點,氣象壯觀,不禁感歎:難怪秦始皇選擇這裡築台,難怪他三次登臨,留忘返,樂之忘歸!
琅琊港,2000多年古港見證海上絲路
漁民老周,居住于琅琊古港邊上,祖輩以捕撈為生。

雖然現在生活好了,不指望捕魚賣錢,但他始終不肯停下捕魚的營生。

用他的話說,要把祖先傳下來的技藝永遠傳下去。

今天的琅琊港,與古時相比,只是一個漁港,海面上幾艘小漁船不時傳來馬達的聲音,那是漁民出海或歸港的信號,夕陽下,海浪拍打著礁石,漁民在各自的船上忙碌著。

根據眾多歷史史料記載,2000多年前的秦國,琅琊港日漸繁榮,成為當地政治、經濟、文化、商貿的中心,也為古琅琊港的興旺發達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琅琊港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著名五大港口之一,這五大港口中以琅琊港的名聲最為顯赫。

”對於琅琊古港的歷史,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林玉海再熟悉不過。


介紹,春秋時期,會稽港(紹興)、句章港(寧波)、琅琊港(膠南)、碣石港(秦皇島)、芝罘港(煙臺),被稱之為中國古代海港的鼻祖。

當時,琅琊港的海域十分廣闊,包括琅琊台周圍的唐島灣、古鎮口灣、龍灣、琅琊灣、陳家貢灣、棋子灣等,都留下了青島古海上絲路的痕跡。

林玉海說,齊國和吳國都是歷史上的海上軍事強國,擁有那個年代龐大的艦隊和一定規模的海港,兩國海上戰事在客觀上也刺激了港口和航海事業的發展。

唐代,琅琊港為南方通往北方的主要港口。

《諸城縣誌,山川考》載:宋代,琅琊港為山東與高麗通商的重要港口,《文昌雜錄》也記載:宋代使臣出使高麗,即從琅琊港渡海。

元代,“海運漕糧至琅琊以供京都”,琅琊港為南北水運“皇糧”的重要樞紐。

明代,琅琊港由於倭寇的搶掠而航船稀少,漸漸成為民間通商的小港口。

如今,作為當地漁民捕撈作業停靠的漁港碼頭,古港邊上現代化的造船廠,依然在向世人講述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琅琊郡人口曾達17萬
僅憑想像,難以描述兩千多年前琅琊古城到底是什模樣。

早年,《美國科學院通報》雜誌上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遙遠國度裡的帝王印跡——琅琊台遺址群調查與闡釋》。

作者是美國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教授加里,費曼、研究員琳達,尼古拉斯和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方輝教授。

他們曾多次對琅琊進行聯合考古。

他們調查發現,秦漢時期,琅琊聚居人口已經達到了17萬人之多。

當時的人口急劇膨脹,也是由於秦始皇三巡琅琊和中央集權管理制度帶來的效應。

眾多考古界的專家稱,從文明開拓角度看,帝王秦始皇在琅琊的“印跡是如此深厚”,當屬創世般的帝王。

司馬遷對此寫有文字留給後人:為尋求長生不老藥。

“當時始皇為修建琅琊台求長生不老仙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這不是一般的地方力量能完成的,完全是國家層面的壯舉。

”多次參與琅琊遺址考古工作的北京故宮博物院考古專家王睿認為,當時,始皇將三萬戶人口遷入琅琊,形成了一個規模宏大的古城。

而琅琊古城,古時又稱齊邑、琅琊郡城等。

眾多的歷代地理著作、方志著作中都有記載,琅琊古城就在琅琊台之下。

始皇帝統一中國,建立大秦帝國,分天下36郡,齊地東部沿海地區屬琅琊郡,治琅琊,為當時全國36郡中唯一的濱海郡城和港城合一的中心城市。

在秦漢時期琅琊大規模的航海求仙活動,是人類航海史的奇跡,也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開端。

齊國時為琅琊邑,秦時設琅琊郡,到了漢高帝時,稱琅琊王國,文帝更名為郡。

“琅琊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擁有極為豐富的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自古以來就是經濟、文化發達地區。

”林玉海介紹,最遲在春秋末年,琅琊已經成為經濟繁榮、人口眾多、航海貿易發達的中心城市。

可以說,發達的史前地域文化使這一地區在東周與秦漢時期,一直是東方沿海政治、經濟、文化和航海中心,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關於琅琊,歷史文獻多有記載,相關問題也已經許多學者考辯論說過。

但由於缺乏實物資料證明,與之有關的許多問題歷來都是眾說紛。

由於琅琊在中國早期歷史發展中及對外交流的重要地位,也是青島作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東方起航點之一的重要證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