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新修订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指导我国义务教育数学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全国各地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在总结前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数学教学的最新发展和成果,对我国义务教育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格的规范。
该标准的实施,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课程目标。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这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四个方面。
数学知识是指学生掌握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数学技能是指学生掌握的数学计算、证明、推理等能力;数学思想是指学生形成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观念;数学方法是指学生解决问题的数学策略和方法。
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他们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素养。
二、课程内容。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课程内容包括数与代数、几何、函数与方程、统计与概率四个部分。
数与代数部分主要包括数的性质、整数、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与不等式等内容;几何部分主要包括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定理;函数与方程部分主要包括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像、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等内容;统计与概率部分主要包括统计调查、统计图表、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等内容。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全面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三、教学方法。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
这些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学生将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四、评价标准。
2011版《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新课标学段目标(1-3)
2011版《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新课标学段目标(1-3)2011版《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总目标知识技能●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考●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3年级)知识技能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
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完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学段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第一学段(1~3年级)数与代数第一学段(1~3年级)图形与几何第一学段(1~3年级)统计与概率第一学段(1~3年级)综合与实践第二学段(4~6年级)数与代数第二学段(4~6年级)图形与几何第二学段(4~6年级)统计与概率第二学段(4~6年级)综合与实践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情况修改完善课标稳步推进课改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与特征数学课程标准与现行数学教学大纲的比较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第一学段(1~3年级)一、数与代数二、空间与图形三、统计与概率四、实践活动第二学段(4~6年级)一、数与代数二、空间与图形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应用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第一学段(1~3年级)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第二学段(4~6年级)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第三学段(7~9年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课程标准(2011版)中八大核心概念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八大核心概念包括:1.数感2.符号意识3.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4.数据分析观念5.运算能力6.推理能力7.模型思想8.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一、数感。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二、符号意识。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三、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四、几何直观。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五、数据分析观念。
数据分析观念主要是指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六、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七、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八、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下面我谈谈对数感和创新意识的理解数感是一种内隐的、非结构的程序性知识,他不是与生俱来的,数感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通过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能完成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需要长时间逐渐培养。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这是对我国数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进行全面解读,希望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一些帮助。
首先,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
根据标准,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和数学情感。
这一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良好的数学思维和创新精神。
其次,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
此外,标准还强调了数学教学内容的整合性和发展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再次,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标准还强调了数学教学应当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最后,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标准要求数学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良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此外,标准还要求数学教师应当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提高,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素质。
总之,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是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当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这一标准,不断完善数学教学内容和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我国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本文对于大家有所帮助,谢谢!。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电子稿)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学段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第一学段(1~3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二学段(4~6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三学段(7~9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附录 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6、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7、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 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8、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 己的想法。 9、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 估算。 10、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探索简单的规律。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 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 量的估计; 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 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第一学段1-3年级)数与代数-数的认识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 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 ;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 3、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 的大小。 4、再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5、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 分数。 6、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 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7、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6、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 和合数。 7、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理解 百分数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 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8、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 9、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 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第一学段(1-3年级)数与代数-数的运算
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
第二学段(4-6年级)数与代数-探索规律
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 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 例的量。 3、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 上画图,并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 量的值。 4、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 实例,并进行交流。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三会六素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三会六素养三会是指会说、会辩、会用。
六素养是指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
在“课程目标”部分相较于2011版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
在2012版中,正式提出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以三个维度展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以此为基本逻辑进行表述。
数学眼光:抽象能力(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数学思维: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数学语言: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应用意识。
在2011版中着重强调了: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般称“十大概念”。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在2022版的课程标准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与2011版的“十大概念”区别不大,剥离出了一个次级维度的“量感”,整合成了“九个核心素养”。
但是,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出“抽象能力”作为单独的一个问题所需要重视之处。
在2022版课程标准中,专门将小学和初中学段的核心素养进行了区分:小学阶段(11个):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初中阶段(9个):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在对比中,我们发现:1、初中阶段不再关注相对微观的数感、量感,而是相对高位的关注抽象能力;2、“推理意识”与“推理能力”有什么区别?“意识”、“观念”和“能力”之间的差异是什么?这些必须要更加深入的思考;在“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及其内涵”的表格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涉及初中学段的“表现”将“抽象能力”与小学阶段的“数感”和“量感”做出了明确区分,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并且将小学阶段的“推理意识”和初中阶段的“推理能力”等做出了明确的界定,“推理意识”要求是“初步感悟”,“推理能力”要求则是“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题或结论的能力”,两者是明显不同的。
数学课程标准2011
二、课程基本理念
• 1、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人人获得,不同发展
• 2、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符合认知 规律。
• 3、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 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
•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 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 教师教师教学。
• 在基本技能教学中,不仅掌握技能操作的 程序和步骤,还要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
教学建议
• 四、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 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 如何组织学生探索,鼓励学生创新? •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 如何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对数学感兴
• 5、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
三、课程设计思路
• 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 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 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 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 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 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 议
教学建议
• 一、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教育价值,通过长 期的教学过程,逐渐实现课程的整体目标。
• 二、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1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3)一、课程性质 (3)二、课程基本理念 (3)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7)一、总目标 (7)二、学段目标 (8)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2)第一学段(1~3年级) (12)一、数与代数 (12)二、图形与几何 (13)三、统计与概率 (14)四、综合与实践 (14)第二学段(4~6年级) (14)一、数与代数 (14)二、图形与几何 (15)三、统计与概率 (17)四、综合与实践 (17)第三学段(7~9年级) (18)一、数与代数 (18)二、图形与几何 (21)三、统计与概率 (26)四、综合与实践 (27)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27)一、教学建议 (27)二、评价建议 (33)三、教材编写建议 (38)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43)附录 (46)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46)附录2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47)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2011)
3、关于学生数感的培养
A、重视低学段学生对数的感觉 的建立,并在数感培养上处理好 阶段性和发展性的关系。 B、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和实 例,培养学生数感。 C、让学生多经历有关数的活动 过程,逐步积累数感经验。
二、符号意识
1、数学符号最本质的意义 就在于它是数学抽象的结 果。 2、数字、字母、图形、关 系式等构成了数学的符号 系统。
3、符号意识所包含的内容:
A、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 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B、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 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C、是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 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 式。
4、关于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
A、在各学段紧密结合概念、 命题、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 的符号意识。 B、结合现实情境培养学生的 符号意识。 C、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发 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
1、鼓励“质疑——发现问题 和提出问题”。
2、鼓励“在做中积累经验”。
3、教师要带头做。
七、推理能力
合情推理
2、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多经历“猜想-证明”的问题探索 过程。
观察实际情境 发现提出问题
修改
八、模型思想:
抽象成数学模型 得到数学结果
检验
不合乎实际 合乎实际
可用结果
九、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是含义主要体现在: 1、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 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问题。 2、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 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 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应用意识的培养:
1、注重知识的来龙去脉。
2、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 培养学生的用意意识。 3、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 好的载体。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1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9一、总目标. 9二、学段目标. 10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6第一学段(1~3年级). 16一、数与代数. 16二、图形与几何. 18三、统计与概率. 19四、综合与实践. 20第二学段(4~6年级). 20一、数与代数. 20二、图形与几何. 23三、统计与概率. 25四、综合与实践. 26第三学段(7~9年级). 26一、数与代数. 26二、图形与几何. 31三、统计与概率. 40四、综合与实践. 42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43一、教学建议. 43二、评价建议. 54三、教材编写建议. 62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70附录. 75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75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78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以下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体现的学习评价观
以下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体现的
学习评价观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恰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微观背景
1.教师语言评价单一
在我校目前的教学状态下,教师对于课堂评价的重视程度不够,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形式多停留在语言评价和检测性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在语言评价方面也常局限于“很好”“不错”等过于简单的语言,没有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2.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在学生方面,有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基础非常薄弱,对于学习的价值认知不足,进入中学后由于基础薄弱及学习方法和态度都存在些问题,从而成为班级后进生。
在初中阶段学生可塑性很强,可能由于老师的引导或者一句鼓励从而决心努力,最终走向优秀。
也可能由于老师的一句批评,从而一蹶不振,然后在后进生行列停滞不前。
改善数学后进生的学习状态,增强能够学会数学的信心成为数学教学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3.师生关系紧张
在师生关系方面,在农村拆迁改造这个背景下,农村中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显著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目的非常不明确,学习态度散漫。
在教师努力教学与学生学习态度差的日益对比下,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混日子不学习行为非常焦躁,陷入由于恨铁不成钢而不、断批评的迷圈中,最终出现后进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更加敌对的状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3)一、课程性质 (3)二、课程基本理念 (3)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6)一、总目标 (6)二、学段目标 (7)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0)第一学段(1~3年级) (10)一、数与代数 (10)二、图形与几何 (10)三、统计与概率 (11)四、综合与实践 (11)第二学段(4~6年级) (12)一、数与代数 (12)二、图形与几何 (13)三、统计与概率 (14)四、综合与实践 (14)第三学段(7~9年级) (14)一、数与代数 (14)二、图形与几何 (16)三、统计与概率 (20)四、综合与实践 (21)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22)一、教学建议 (22)二、评价建议 (26)三、教材编写建议 (30)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3)附录 (36)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36)附录2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37)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2011版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1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和应用广泛性,决定了数学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独特作用。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是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基础。
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新的教学要求----“双基”变“四基”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 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 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 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 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 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
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
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
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
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数学课程
课标修改稿: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
科学语言与工具 ……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
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
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基础性、普及 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实验稿)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与过去的提 法相比:出发点不变(人人、不同的人);有更 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 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 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4.新的理念表述
理念“6条”改“5条”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原《标准》第
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 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 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原课标: 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 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 修改后: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新增)——教 学活动(合并)——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化? 如何落实课程标准?
二、掌握新课标的特点
1.新的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
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放在首位 强调学生获得“四基” 重视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 明确了结果性目标和过程性目标的术语
2.新的课程标准的性质
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 述。
是所有学生能够达到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 求。
5.新增加的提法
•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 •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 •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 注重启发式 •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 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6.新的数学观
原课标: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
பைடு நூலகம்
“双基”变“四基”,为数学教师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要求数学教师必须为儿童 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数学 基础、数学准备和发展方向,促进儿童 的健康成长,使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素 养,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 “双基”变“四基”,任重而道远。
常用的小学数学思想方法:
对应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方法、比较思 想方法、符号化思想方法、类比思想方 法、转化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集 合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统计 思想方法、极限思想方法、代换思想方 法、可逆思想方法、化归思维方法、变 中抓不变的思想方法、数学模型思想方 法、整体思想方法等等。
9.新的主要关键词(十个核心关键词)
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 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 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原课标: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 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 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 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 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 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 要组成部分。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三亚市第九小学 王盛会 二0一二年八月
一、关于课标的修订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是什么? 这次课程标准修订是如何组织开展的,
经历了哪些过程? 对修订结果如何把关? 修订的课程标准如何进一步突出德育的
时代特征? 课程标准修订后容量与难度上有什么变
东北师范大学前校长史宁中教授指出:
“‘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演绎和归纳,这 应当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主线,是最上位 的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的四大育人功能:
一是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二是可以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三是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
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
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
得到不同的发展。
------- (修订稿)
7.新的数学教学观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 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 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 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服务于评价,是对课程进行评价的依据。 隐含教师是课程开发者而不是教材执行者。 是国家课程质量的主要标志,具有严肃性和正统
性。
3.新的课程核心理念(三句变两句)
实验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修订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