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1.1 认识三角形(1)教案

合集下载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认识三角形 教案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认识三角形 教案

1.1 认识三角形一、学情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小学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三角形中的有关概念,及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并总结归纳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与传统教材相比,更加注重与丰富的现实情境的联系,并加强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要求。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基本组成部分,会用符号、字母正确表示三角形,理解“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理解“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情感与价值观:初步体验数学的图形,培养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难点: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过程较为复杂,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准备:四根木棒,三角板,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图片展示,几幅铁塔的图片,从中勾勒出三角形,并提问:图中这些铁塔,你觉得是由一些什么形状的支架构造而成的?学生肯定会回答“三角形”。

进而提问:这些三角形支架的构成是否是随随便便的三个铁棒呢?然后拿出事先准备的三根木棒(其中一根的长度超过了另外两根的和),请学生来搭搭三角形。

学生肯定搭不出来,设置悬念,引出课题。

(二)开门见山,引出新知师:拿三根一样长的木棒,搭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展示,并提问,这就是一个三角形,同学们对于三角形都认识,有谁能给三角形下个定义吗?学生各抒己见,也许会认为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注意引导学生概念中两点:一点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另一点三条线段“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三角形的概念:由不在同意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多媒体展示概念)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有三角形的例子吗?你能举出几个吗?生:自行车的三角架,飞机的机翼,房顶框架图等等。

也许学生不能举出房顶的框架图,但教师可以引出,进而多媒体展示房顶框架图,并设置问题如下:师:请问这个房顶框架图中有多少个三角形?生:共五个。

浙教版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上册《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浙教版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上册《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浙教版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上册《认识三角形》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认识三角形》是浙教版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上册的第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定义、分类以及其性质。

通过学习这个单元,学生将能够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练掌握三角形的定义,能够准确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三角形。

•掌握三角形的分类,包括按边长分类和按角度分类的方法。

•理解并应用三角形的性质,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等。

能力目标•能够灵活应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能够通过观察和推理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三角形,并给出相应的证明。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定义及判断准则。

•三角形的分类方法及特点。

•三角形的性质,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等。

四、教学难点•如何灵活应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通过观察和推理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三角形,并给出相应的证明。

五、教学准备•课件:包括三角形的定义、分类和性质的示意图和例题。

•教辅材料:包括三角形的练习题和探究性问题,供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

六、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首先,我将通过一些引导性问题和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与其他多边形之间的区别。

比如:什么是三角形?它有哪些特点?学生可以积极参与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步骤二:三角形的定义和判断准则在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的特点后,我将介绍三角形的定义和判断准则。

通过示意图和示例,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并学会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三角形的方法。

步骤三:三角形的分类方法和特点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定义和判断准则后,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通过讨论和举例,介绍按边长分类和按角度分类的方法,并告诉学生每种分类方法的特点。

步骤四:三角形的性质在学生了解了三角形的分类方法后,我将介绍三角形的一些重要性质,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等。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认识三角形》说课稿3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认识三角形》说课稿3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认识三角形》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基本分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理解三角形的性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教材的编排上,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将三角形的认识放在了第一课时,这是因为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几何图形,很多后续的几何知识都会涉及到三角形。

因此,让学生在初中阶段一开始就对三角形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后续的几何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他们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等基本几何概念,也对图形的分类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三角形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大多数学生可能只停留在三角形是一个有三条边的图形的层面上。

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提升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能正确识别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2.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升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教学难点: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和性质,以及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几何模型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的认识三角形,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如自行车的三角架、三角尺等,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理解三角形的本质特征。

3.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三角形实例,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基本分类,并能识别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教案

b第一章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1.1 认识三角形(1)【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1. 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2. 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并会初步应用它们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展示一组图形,如:铁塔、桥梁、房顶三角架等.问:从图中你能找出比较熟悉的几何图形吗?(学生可能会回答:线、角、三角形、四边形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提出问题.) 二、学习概念,探求规律1、讲一讲:根据学生自己所画的三角形,让他们先讲一讲什么叫三角形,然后教师予以规范,板书概念: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强调“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首尾顺次相接”的重要性. 相关概念:三角形的边: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三角形的内角:每两条边所组成的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记法:三角形的符号为“△”.如图,三角形ABC 记作△ABC. 边:AB 、AC 、BC. 角:∠A 、∠B 、∠C. 3、三角形内角的和的规律板书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几何语言:如:如图,在△ABC 中,∠A+∠B+∠C=180°.4、提出问题:在小学里已学过三角形的一些初步知识,你知道有哪些三角形?学生可能会回答: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并展示教科书第4页三角形按角分类图. 三、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几何语言:把△ABC 的三个顶点A 、B 、C 的对边BC 、AC 、AB 分别记为a. b.c ,就有a+b>c,a+c>b, b+c>a. 四、理清思路,体验转化.1、问题:长度为6cm, 4cm, 3cm 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因为6+4>3 ,4+3>6 ,6+3>4所以可以组成三角形.2、例1 判断下列各组线段中,哪些能组成三角形,哪些不能组成三角形,并说明理由.(1)a=2.5cm, b=3cm, c=5cm.(2)e=6.3cm, f=6.3cm, g=12.6cm.CBA1.1 认识三角形(2)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线的概念.2.会画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线.3.能通过画图发现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线的特殊位置关系. 课堂研讨 一、复习引入 (1)什么叫三角形呢?一个三角形有 个顶点, 条边, 个内角, 个外角,和三角形一个内角相邻的外角有 个,它们是 角,若一个顶点只取一个外角,那么只有 个外角.(2)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为哪几类? (3)三角形按边来分可分为哪几类? 二、探索新知1、三角形的中线:如图:取ΔABC 的边BC 的中点D ,连结AD.线段AD 就ΔABC 的中线. 连结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该顶点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三角形的中线. 一个三角形有3条中线.试一试,在上图中画一画. 这些中线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吗? 试一试:画出下列各图的中线.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如图:画ΔABC 的角∠BAC 的角平分线AD. 线段AD 就ΔABC 的角平分线.你能用一句话描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定义吗?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就叫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一个三角形有3条角平分线.试一试,在上图中画一画. 这些角平分线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吗? 试一试:画出下列各图的角平分线.ABCD3、三角形的高线:如图:从ΔABC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AD.线段AD就ΔABC的高线.你能用一句话描述三角形的高线的定义吗?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线.一个三角形有3条高线.试一试,在上图中画一画.这些高线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吗?试一试:画出下列各图的高线.4、你发现了什么样的特殊位置关系?(交于一点)三、新知应用例2 如图,在△ABC中,AD是△ABC的高线,AE是△ABC的角平分线.已知∠B=60°,∠C=40°.求∠DAE的大小.四、课堂小结1、三角形有几条角平分线?有几条中线?有几条高线?2、通过画图你发现了什么?3、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中线和高线及角平分线有何特殊的位置关系?1.2 定义与命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定义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能力目标:了解命题的结构,会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教学过程: 1.定义概念的教学引入定义这个概念: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2.完成做一做请说出下列名词的定义:(1)无理数;(2)直角三角形;(3)角平分线;(4)频率;(5)压强. 3.命题概念的教学1、练习:判断下列语句在表述形式上,哪些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1)对顶角相等; (2)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4)a ,b 两条直线平行吗? (5)鸟是动物; (6)若42=a ,求a 的值; (7)若22b a =,则b a =. (8)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教案

b第一章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1.1 认识三角形(1)【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1. 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2. 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并会初步应用它们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展示一组图形,如:铁塔、桥梁、房顶三角架等.问:从图中你能找出比较熟悉的几何图形吗?(学生可能会回答:线、角、三角形、四边形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提出问题.) 二、学习概念,探求规律1、讲一讲:根据学生自己所画的三角形,让他们先讲一讲什么叫三角形,然后教师予以规范,板书概念: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强调“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首尾顺次相接”的重要性. 相关概念:三角形的边: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三角形的内角:每两条边所组成的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记法:三角形的符号为“△”.如图,三角形ABC 记作△ABC. 边:AB 、AC 、BC. 角:∠A 、∠B 、∠C. 3、三角形内角的和的规律板书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几何语言:如:如图,在△ABC 中,∠A+∠B+∠C=180°.4、提出问题:在小学里已学过三角形的一些初步知识,你知道有哪些三角形?学生可能会回答: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并展示教科书第4页三角形按角分类图. 三、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几何语言:把△ABC 的三个顶点A 、B 、C 的对边BC 、AC 、AB 分别记为a. b.c ,就有a+b>c,a+c>b, b+c>a. 四、理清思路,体验转化.1、问题:长度为6cm, 4cm, 3cm 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因为6+4>3 ,4+3>6 ,6+3>4所以可以组成三角形.2、例1 判断下列各组线段中,哪些能组成三角形,哪些不能组成三角形,并说明理由.(1)a=2.5cm, b=3cm, c=5cm.(2)e=6.3cm, f=6.3cm, g=12.6cm.CBA1.1 认识三角形(2)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线的概念.2.会画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线.3.能通过画图发现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线的特殊位置关系. 课堂研讨 一、复习引入 (1)什么叫三角形呢?一个三角形有 个顶点, 条边, 个内角, 个外角,和三角形一个内角相邻的外角有 个,它们是 角,若一个顶点只取一个外角,那么只有 个外角.(2)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为哪几类? (3)三角形按边来分可分为哪几类? 二、探索新知1、三角形的中线:如图:取ΔABC 的边BC 的中点D ,连结AD.线段AD 就ΔABC 的中线. 连结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该顶点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三角形的中线. 一个三角形有3条中线.试一试,在上图中画一画. 这些中线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吗? 试一试:画出下列各图的中线.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如图:画ΔABC 的角∠BAC 的角平分线AD. 线段AD 就ΔABC 的角平分线.你能用一句话描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定义吗?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就叫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一个三角形有3条角平分线.试一试,在上图中画一画. 这些角平分线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吗? 试一试:画出下列各图的角平分线.ABCD3、三角形的高线:如图:从ΔABC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AD.线段AD就ΔABC的高线.你能用一句话描述三角形的高线的定义吗?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线.一个三角形有3条高线.试一试,在上图中画一画.这些高线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吗?试一试:画出下列各图的高线.4、你发现了什么样的特殊位置关系?(交于一点)三、新知应用例2 如图,在△ABC中,AD是△ABC的高线,AE是△ABC的角平分线.已知∠B=60°,∠C=40°.求∠DAE的大小.四、课堂小结1、三角形有几条角平分线?有几条中线?有几条高线?2、通过画图你发现了什么?3、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中线和高线及角平分线有何特殊的位置关系?1.2 定义与命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定义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能力目标:了解命题的结构,会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教学过程: 1.定义概念的教学引入定义这个概念: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2.完成做一做请说出下列名词的定义:(1)无理数;(2)直角三角形;(3)角平分线;(4)频率;(5)压强. 3.命题概念的教学1、练习:判断下列语句在表述形式上,哪些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1)对顶角相等; (2)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4)a ,b 两条直线平行吗? (5)鸟是动物; (6)若42=a ,求a 的值; (7)若22b a =,则b a =. (8)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认识三角形》教案1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认识三角形》教案1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认识三角形》教案1一. 教材分析《认识三角形》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为后续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图示,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图形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学生可能还存在模糊的认识,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对于图形的分类和判定可能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教学中加强练习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提高学生对于图形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难点:三角形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实例和图示,直观地展示三角形的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通过小组讨论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4.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图示,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展示和解释。

2.准备一些三角形实体模型,供学生观察和操作。

3.准备一些练习题,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你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的性质?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三角形实例和图示,让学生观察和思考三角形的特征。

例如,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如自行车三角架、三角尺等,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的形状和作用。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三角形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3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3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 认识三角形》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三角形的特征、性质和分类。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各种分类,掌握三角形的性质,为后续学习三角形与其他多边形的关系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对图形的认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他们对三角形的认识还停留在初步阶段,对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三角形的概念,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深化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分类和性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2.难点:三角形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2.教学素材:三角形图片、实际问题案例等。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如:自行车的三角架、三角形的建筑结构等,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对这些三角形有什么认识?”让学生自由发言,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三角形。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三角形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让学生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三角形的概念,加深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 认识三角形》教案3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 认识三角形》教案3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 认识三角形》教案3一. 教材分析《认识三角形》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平面几何知识出发,通过实例引入三角形的概念,接着介绍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最后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能够正确识别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难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应用,特别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引入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三角形的性质。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练习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如自行车的三角架、三角形的建筑结构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引出三角形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三角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三角形的性质。

同时,教师给出一些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分类等,让学生进行抄写和记忆。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认识三角形》教案2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认识三角形》教案2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认识三角形》教案2一. 教材分析《认识三角形》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为后续学习三角形的判定和计算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学生可能还存在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实例和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难点:三角形性质的推导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例和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准备三角形模型或教具,用于展示和操作。

3.准备练习题和拓展题,用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三角形吗?三角形有哪些性质呢?”让学生回忆和复习已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讲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通过PPT或板书,展示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和分析给出的三角形实例,判断它们的类型,并说明理由。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1.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三角形及其三角、三边关系》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1.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三角形及其三角、三边关系》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1.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三角形及其三角、三边关系》教案第1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1.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三角形及其三角、三边关系1、结合具体实例,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与外角的性质。

2、会正确合理地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体验探索过程,学会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敢干实践及合作交流的习惯.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画了一个三角形,甲说他所画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为30o、80o、100o;乙说他所画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为40o、60o、80o。

你能判断他们谁说的是真的吗?为什么?结论:三角形内角之和为180°。

那同学们知道三角形内角之和为什么会等于180度吗?让学生分组讨论,想出验证方案。

基本上有三种方案:第一组:用量角器量出已画的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并将它们相加,观察有何结论?第二组:用剪刀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观察有何结论?第三组:将三角形纸片记为△ABC(如图),分别取AC、BC的中点D、E,连结DE,过D、E作DF⊥AB于F,EH⊥AB于H,依次把△CDE,△ADF,△BEH沿DE、DF、EH折叠,得长方形DFHE,发现什么结论?(教师根据各组学生所得到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

)CBA例1:如图,在△ABC中,∠A=45°,∠B=30°求∠C的度数。

解:∵∠A+∠B+∠C=180°(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C=180°-(∠A+∠B)=180°-(45°+30°)=105°变式1:在△ABC中,∠A=45°,∠B=2∠C,求∠B、∠C的度数。

变式2:在△ABC中,∠A=∠B=2∠C,求∠B、∠C的度数变式3:在△ABC中,∠A:∠B:∠C=2:3:5,求∠A、∠B、∠C的度数。

变式4:在△ABC中,∠A+∠B=∠C,求∠C的度数。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 认识三角形 教案1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 认识三角形 教案1

1.1 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o2、理解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3、合适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的性质简单的几何问题4、了解三角形的分类【教学重点、难点】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o的性质是本节重点。

2.例3是立体图形,涉及的角之间的关系不易辨认,是本节难点。

【教学过程】1,合作学习:①请每个学生利用手中的三角形(已备),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或剪)下来,然后把这三个角拼起来,然后观察这三个角拼成了一个什么角?②请学生归纳这一结论,教师板书: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O2、三角形内角和性质的应用①口答:△ABC中,∠A=45O,∠B=60O,求∠C②△ABC中,∠A=57O18,,∠B=46O49,。

求∠C③△ABC中,∠A=∠B,∠C=110O,求∠A,∠B④△ABC中,∠A:∠B:∠C=1:2:3,求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3、由上题得出图中三角形的形状①②得出的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这样的三角形称之为锐角三角形③得出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这样的三角形称之为钝角三角形④得出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这样的三角形称之为直角的三角形若一个三角形为Rt△,那么它的其余两个锐角互余。

4、三角形的外角:①定义:三角形的一边和另一边相邻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由图得:∠BCE+∠ACB=180O而∠A+∠B+∠ACB=180O∴∠BCE=∠A+∠B从而得到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②外角也并不一定绝对,要会看一个角之是内角还是外角。

5、练习:1)△ABC中,∠ACD=120O∠A=50O ,求∠B、∠ACD2)如书本例题3),已知,在△ABC中,∠C=Rt∠,D是BC上一点,已知∠1=∠2,∠B=25O,求∠BAD数。

6:小结:②角形的内角和性质②认识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并能准确寻找外角和内角7,布置作业1.1 认识三角形(第2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的定义,并能熟练地画出这两种线段2、能应用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的定义及画图是本节课的重点,利用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的性质解决有关的计算问题是本节难点。

【最新浙教版精选】浙教初中数学八上《1.1认识三角形》word教案 (1).doc

【最新浙教版精选】浙教初中数学八上《1.1认识三角形》word教案 (1).doc

精品【初中语文试题】1.1 认识三角第一章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1.1 认识三角形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

2、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并会初步应用它们来解决问题。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

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

教学准备:刻度尺 图钉若干 细线 硬纸板教学过程:问:从图中你能找出比较熟悉的几何图形吗?(学生可能会回答:线、角、三角形、四边形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提出问题。

)二、学习概念,探求规律1、讲一讲:根据学生自己所画的三角形,让他们先讲一讲什么叫三角形,然后教师予以规范,板书概念: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相关概念: 三角形的边: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

三角形的内角:每两条边所组成的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记作:三角形的符号为“△”。

如图,三角形ABC 记作△ABC 。

边:AB 、AC 、BC 。

角:∠A 、∠B 、 ∠C2、练一练: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1、小刚想做一个三角形的零件,现手头上40cm 、90cm 长的铁条,想去商店里再买一根,一到商店发现商店里只有这样几种规格的铁条:40cm,50cm,60cm,90cm,130cm ,你说,小刚应该买那种的铁条?要想买对啊,必须要了解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你觉得你对三角形了解多少呢?生活离不开三角形。

2、展示一组图形,如:铁塔、桥梁、房顶三角架等。

3、对于三角形,你们已经了解了哪些方面的知识? C B ADCB A(1)、请你找出图中有多少个三角形?(2)、练习:教科书第5页第1题。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并与同伴交流各自找出的三角形。

3、说一说: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看到的三角形例子。

三、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我们知道三角形是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形成的图形。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导学案:1.1认识三角形(1)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导学案:1.1认识三角形(1)

1.1 认识三角形(1)【学习目标】1、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3、了解三角形的按角分类4、理解“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课前自学,课中交流】1、直线的基本性质:经过两点有且只有,简称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线段的性质:在所有连结两点的线中,,简称两点之间,.3、一般地,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4、等于360°的角是,等于180°的角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角指的是大于小于的角.等于90°的角是,小于直角的角是,大于直角有小于平角的角是.5、阅读书本第4页上面部分,完成下列填空:由的三条线段连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角形”由符号“”来表示,如右图所示,顶点是、、的三角形记做,读作.6、小学我们已学过关于三角形角的性质“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并完成书本第4页“做一做”。

由上学期学过的两点之间,线段,可以得到关于三角形边的性质:.请阅读书本第5页图1-3及相关内容,注意文本语言和几何语言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7、仿照例题的写法完成:由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1)1cm,2cm,3.5cm (2)4cm,5cm,9cm (3)6cm,8cm,13cm8、下列各组数都表示线段的长度,•试判断以这些线段为边是否能组成三角形.①a+1,a+2,2a+4(a>0);②a,b,a+b(a>0,b>0);③a,a+4,2a+5(a>0).【课中尝试提高题】1.如图,在△ABC中,D是AB上一点,且AD=AC,连结CD.在下面各空格中填入“>”或“<”,并说明理由.(1)AB AC+BC(2)2AD CD2.如图所示三条线段a,b,c能组成三角形吗?你是用什么方法判别的.3.已知平面内三个点A,B,C之间的距离满足关系式AB+BC=AC.画图说明点A,B,C的位置关系.4. 有四条线段,它们的长分别是2cm、3cm、4cm、5cm,以其中的三条线段为边长,共可组成几种不同的三角形.5. 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条分别为3cm、4cm,则第三边的长可以是 cm.(只要写出一个)6.请你思考“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句话对吗?请你证明,可用实验方法来验证.归纳:如果知道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为a和b(a>b),则请你用含a和b的代数式表示第三边c边长的取值范围<c<.7.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条分别为3cm、4cm,则第三边的长的范围是:。

八年级数学浙教版上册教案:1-1认识三角形

八年级数学浙教版上册教案:1-1认识三角形

八年级数学浙教版上册教案:1-1认识三角形教学目标(一)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二)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三)了解三角形的按角分类(四)理解“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学情分析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是我们在小学就已经熟悉的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构造较为复杂图形的基础。

学生在学习了图形的初步认识后安排了本教材的内容,它既是对以前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和深化,同时也为学生以后观察几何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做了很好的铺垫。

教材安排了让学生动手做三角形,使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重点: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难点: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过程较复杂.情境创设,引入新课请学生带着一个谜语(三个头,尖尖角,我们学习少不了)欣赏一组图片,引出课题。

三角形的概念提出1.教师给每组学生准备3条白纸带,让学生动手拼一个三角形,并展示在黑板上,并说说是怎么拼出来的?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可由学生完成,教师加以完善)“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在拼三角形的同时,有2组同学的纸带因为长度不符合组成三角形的条件,所以没办法拼出三角形的,就让他们把不完整的三角形也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为什么这样的三条纸带不能拼出三角形?”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拼三角形的过程中体验三角形的概念的得出,安排2组学生不能拼出三角形,为后面“三条线段满足任何两边之和才能组成三角形”做铺垫。

三角形的表示.1.为了区分黑板上的四个已经拼出的三角形,我们可以给每个三角形取个名字,怎么表示?选择第一组的三角形为例,示范三角形的表示方法,符号表示“△ABC”,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

2.请另外三组的学生为自己的三角形取上名字,并表示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三角形命名的意义,并让他们为自己拼出的三角形命名,体验到从中的快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1.1 认识三角形(1)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 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2. 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并会初步应用它们来解决问题.3.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在与其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合理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二、过程与方法采用“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提高”,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树立三角形的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增强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丰富的实例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展示一组图形,如:铁塔、桥梁、房顶三角架等. 相关以往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内容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个性化教学思路及改进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从图中你能找出比较熟悉的几何图形吗?(学生可能会回答:线、角、三角形、四边形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提出问题.)二、学习概念,探求规律1、讲一讲:根据学生自己所画的三角形,让他们先讲一讲什么叫三角形,然后教师予以规范,板书概念: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强调“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首尾顺次相接”的重要性. 相关概念:三角形的边: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三角形的内角:每两条边所组成的角(简称三角形的角).记法:三角形的符号为“△”.如图,三角形ABC 记作△ABC.边:AB 、AC 、BC. 角:∠A 、∠B 、∠C. 2、练一练:(1)请你找出图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并指出每个三角形的边与内角. (2)练习:教科书第4页第1题.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并与同伴交流各自找出的三角形.3、三角形内角的和的规律将三角形纸片记为△ABC ,分别取AC 、BC 的中点D 、E ,连结DE ,过D 、E 作DF ⊥AB 于F ,EH ⊥AB 于H ,依次把△CDE ,△ADF ,△BEH 沿DE 、DF 、EH 折叠,得长方形DFHE ,发现什么结论?(教师根据各组学生所得到DCBACB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b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板书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几何语言:如:如图,在△ABC 中,∠A+∠B+∠C=180°. 4、提出问题:在小学里已学过三角形的一些初步知识,你知道有哪些三角形?学生可能会回答: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并展示教科书第4页三角形按角分类图. 三、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在学生的讨论,教师的点拨之下,完善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出结论: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几何语言:把△ABC 的三个顶点A 、B 、C 的对边BC 、AC 、AB 分别记为a. b.c ,就有a+b>c,a+c>b, b+c>a.问题:其实三角形的这个关系,我们可以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解释.(教师进行不断的点拨,让学生顿悟出,可以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解释) 四、理清思路,体验转化.1、问题:长度为6cm, 4cm, 3cm 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因为6+4>3 ,4+3>6 ,6+3>4所以可以组成三角形.但是每次这样判断,需要三次,显然比较麻烦,有没有这样的一个办法,只需要一次判断?先让学生回答讨论,结合教师的适当点拨,总结出最好的办法:只要让最长的边跟另两条边比较,如果最长的边小于两边之和,就可以组成三角形.因为这样意味着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例1 判断下列各组线段中,哪些能组成三角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哪些不能组成三角形,并说明理由.(1)a=2.5cm, b=3cm, c=5cm.(2)e=6.3cm, f=6.3cm, g=12.6cm.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解题过程(注意学生书写的严密性、规范性.)问题:将任何两线段的和改为两线段的差,又将出现怎样的结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还有以下结论: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差都小于第三边.解后反思: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的简便方法是:①用较小两边的和与最大边的大小比较.②也可用最大边与最小边的差与第三边的大小比较.3、练习:教科书第5-6页2、3题.五、归纳小结,充实结构.1、这节课你了解了什么知识?2、你掌握了哪些方法用来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六、布置作业.1、教科书第6页作业题.2、作业本(1)1.1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瞬间灵感或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