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8《少年爱因斯坦》教案(新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少年爱因斯坦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少年爱因斯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少年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掌握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少年爱因斯坦的生平简介a. 爱因斯坦的出生和家庭背景b. 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和学术成就c. 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和贡献2. 第二课时:少年爱因斯坦的科学探索a. 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独特见解b.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c. 爱因斯坦的科学方法和研究过程3. 第三课时:少年爱因斯坦的人格特质a. 爱因斯坦的独立思考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b. 爱因斯坦的谦虚和勤奋c. 爱因斯坦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4. 第四课时:少年爱因斯坦的影响和启示a. 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对后世的影响b. 爱因斯坦的人生经历给我们的启示c. 爱因斯坦的名言和格言的解读三、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课文,了解少年爱因斯坦的生平经历和科学成就。
2.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少年爱因斯坦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表达中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2. 阅读理解: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写作表达:评估学生对爱因斯坦的理解和感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少年爱因斯坦》课文2. 参考资料:关于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科学成就的资料和图片3. 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设备、笔记本等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情景,激发学生对少年爱因斯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爱因斯坦的生平经历和科学成就。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爱因斯坦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理解进行讲解,补充背景知识和深入解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少年爱因斯坦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少年爱因斯坦教案语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少年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理解他对于科学的热情和执着追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主人公的科学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真理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 爱因斯坦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和他的科学思想。
2. 爱因斯坦对于科学的热情和执着追求。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
2. 如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深入了解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
2.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共同探讨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
3. 情景教学:通过情境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爱因斯坦的生平,引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掌握相关知识点。
3.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共同探讨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
4. 情景教学:通过情境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6.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和他对科学的热情。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并理解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表现出对科学的热爱,有追求科学真理的意愿。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
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课文,了解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
2. 邀请科学家或科学工作者来校讲座,分享他们的科研经历和感悟。
七年级下《少年爱因斯坦》教案
七年级下《少年爱因斯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爱因斯坦的成长过程。
2.学习爱因斯坦爱科学、爱学习、勤于发问、思索、钻研的精神。
3.学习本文丰富、生动的语言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重难点1.抓住人物积极主动学习的特点分析人物。
2.文章细节描写的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对于爱因斯坦这个名字是很熟识的,多少年来,这个名字作为一种力气,一种象征,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井田我们来学习《少年爱因斯坦》,哪位同学能向同学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爱因斯坦?二、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读准一下词语的读音。
孤僻害羞涓涓细流2.文中写了爱因斯坦的几件事?(1)三岁时,沉醉于母亲的钢琴曲,表现出对音乐的早慧。
(2)四五岁时,被袖珍罗盘迷住,转动着大眼睛寻求答案。
(3)五六岁时,由于情愿渐渐独立思索,所以答复教师提问,反响迟钝。
(4)六岁时,要求拉小提琴。
(5)七岁时,还没有学会说话。
(6)十岁时,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
(7)十二岁时,已能独立证明数学定理。
3.讲解以下词语早慧:心智发育比寻常人早。
涓涓:细水漫流的样子。
不解之缘:难以分开的缘分。
害羞:大方,举止不自然。
遏止:阻挡。
跃跃欲试:形容心理急迫地想试试。
流连忘返:流连风光或某种事物,舍不得离开,而忘了回去。
4.复习课文的重要语段(一)师生互动,检查朗读成果。
1.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什么?2.你对少年爱因斯坦作的哪件事印象最深?3.爱因斯坦有独立思索得性格,也表现在他对四周事物思索并得出正确推断和行为的”准则,写了一件什么事来表现他思索的性格?(二)合作与探究:让同学们为你解决文中的疑难杂症。
1.如何理解“普鲁斯军国主义充满着校园,很多孩子艳羡骑着马刀,骑着战马的军人,呼喊着狂热的口号”?2.为什么说欧几里得平面几何学是神圣的?阿尔伯特读着这本书由为什么会肃然起敬?3.请找出文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
三、课堂小结。
七年级语文下册少年爱因斯坦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少年爱因斯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了解少年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及其对科学的热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少年爱因斯坦》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探讨他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少年爱因斯坦》的内容,把握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
2. 分析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四、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爱因斯坦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2.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少年爱因斯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爱因斯坦成长经历的理解和感悟。
3. 展示分享:鼓励学生通过展示的方式,分享自己对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和追求的理解。
4. 启发引导:教师通过提问、点评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教案设计示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学生阅读课文《少年爱因斯坦》。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回答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爱因斯坦成长经历的理解和感悟。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爱因斯坦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展示分享(10分钟)1. 学生通过展示的方式,分享自己对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和追求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016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8《少年爱因斯坦》教案(2)(新版)语文版
8.少年爱因斯坦课标要求1.整体感知,理解文章重点语句的含义。
2.学习少年爱因斯坦勤学好问、爱思考的优秀品质。
3.领会描写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理的作用。
[学法点悟]学习本文,可以采取“略读”的方法。
“略读”是指快速浏览的读。
略读的目的在于粗知文章大致的内容,越是“略读”越能筛选捕捉到文章最主要的信息。
阅读时要快速捕捉有效信息,充分发挥人的直觉思维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可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少年爱因斯坦的故事。
然后,分组讨论交流这些故事反映了少年爱因斯坦在学习方面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领会人物肖像描写方法之一——“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的作用,并在自己作文时恰当运用。
[整体感知]这是一篇由别人写的传,主要是介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少年时代的学习经历,作者抓住爱因斯坦与众不同的特点,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来表现他的聪明好学。
文章结构有什么特点?全文按怎样的顺序,叙述了少年爱因斯坦哪些学习经历?反映了少年爱因斯坦在学习方面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这就是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疑难解析]质疑:全文可分为几部分?概括各部分大意。
解惑:全文有33个自然段,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4):简介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智力令人担忧。
第二部分(5—33):叙述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
质疑:全文按怎样的顺序,叙述了少年爱因斯坦哪些学习经历?解惑:按时间顺序叙述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
①三岁时,陶醉于母亲的钢琴曲,表现出对音乐的早慧;②四、五岁时,被袖珍罗盘迷住;③五岁时,上学独自思考;④六岁时,要求拉小提琴;⑤七岁时,还没有学会说话;⑥十岁时,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⑦十二岁时,独立证明数学定理。
质疑: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反映了他在学习方面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解惑: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好奇,爱读书,爱思考,爱提问,爱钻研。
[语言揣摩]1、“我的小宝贝,你听懂了吗?瞧你那一本正经的样子,像个大教授似的,你怎么不说话呀……”这句话中用“一本正经”形容三岁的阿尔伯特听音乐时的认真样子。
七年级语文下册少年爱因斯坦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少年爱因斯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少年爱因斯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及其对科学的贡献。
(3)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法,深入了解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和品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爱因斯坦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少年爱因斯坦》,理解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及其对科学的贡献。
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法,深入了解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和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板书课题:少年爱因斯坦。
2. 自读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 讲解课文:(1)教师讲解课文,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和品质。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查阅资料,深入了解爱因斯坦的科学贡献。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爱因斯坦的敬佩之情和对科学的热爱。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和品质。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少年爱因斯坦》。
2. 写一篇关于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和品质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和科学贡献。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爱因斯坦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爱因斯坦的形象感知。
七年级语文下册少年爱因斯坦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少年爱因斯坦》教案(语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中的精彩片段。
(2)了解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内容进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尊敬科学家、勇于探索未知的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文章中的精彩片段。
(2)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
(3)了解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难点:(1)对文章中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
(2)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评价文章内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称爱因斯坦为“少年爱因斯坦”?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精彩片段。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章中的难点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2)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评价文章内容。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练习。
(2)教师点评学生练习成果,及时反馈。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复习课堂所学内容。
(2)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年级语文《少年爱因斯坦》教案1
七年级语文《少年爱因斯坦》教案1【教案1】《少年爱因斯坦》【教学目标】1.了解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了解爱因斯坦对科学的贡献。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分析爱因斯坦对科学的贡献。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少年爱因斯坦》课文。
【教学过程】【导入】1.引入话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少年爱因斯坦》,你们知道爱因斯坦是谁吗?他对科学有什么贡献吗?2.让学生回答问题,并提醒学生留意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和对科学的贡献。
【阅读理解】1.给学生阅读课文《少年爱因斯坦》。
2.学生阅读完成后,进行讨论和解读。
-爱因斯坦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孩子成长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的?-爱因斯坦对科学的理解和贡献有何特点?-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让其进行朗读并解释其含义。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扩展活动】1.让学生分组互动,模拟爱因斯坦的思考和实验过程。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科学问题进行探索,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实验设计。
-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并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实验结果。
-其他组的同学进行提问和讨论。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写作活动】1.让学生选择一个科学家,写一篇科普文章。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学家,并了解其成长经历和对科学的贡献。
-学生可以参考课文的写作风格和结构,写一篇介绍该科学家的文章。
-学生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呈现,如图文结合、PPT演示等。
-学生进行互评和交流,提出改进建议。
【作业布置】1.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爱因斯坦的读后感。
【课堂总结】1.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对爱因斯坦成长经历和科学贡献的理解。
2.鼓励学生培养科学探索的兴趣和思维方式。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通过阅读理解和写作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和对科学的贡献,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少年爱因斯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少年爱因斯坦》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少年爱因斯坦》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
2、领会人物肖像描写方法之———“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的作用。
3、学习少年爱因斯坦勤学好问爱思考的优秀品质。
+4、了解爱因斯坦的生平其他事迹。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了解他勤学好问勤于思考的优秀学习品质。
(1)“略读”指导“略读”是指大致的读。
略读的目的在于粗知__大致的内容。
阅读时要快速捕捉信息,充分发挥人的直觉思维的作用,初步把握__的主要内容,体会__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读1.请同学给生字注音:孤僻( )腼腆( )遏( )止涓涓( )细流2.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少年爱因斯坦的故事。
一人讲一个即可,可按年龄段划分。
课文提供的材料有:(1)三岁时,陶醉于母亲的钢琴曲,表现出对音乐的早慧;(2)四五岁时,被袖珍罗盘迷住,转动着大眼睛寻求答案;(3)五岁时,因为愿意慢慢独立思考所以回答老师的提问反应迟钝(4)六岁时,要求拉小提琴;(5)七岁时,还没有学会说话;(6)十岁时,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7)十二岁时,已能独立证明数学定理。
3.小组讨论交流。
(1)这些故事反映了少年爱因斯坦在学习方面具有哪些优秀品质?了解: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好奇,爱读书、爱思考、爱提问、爱钻研。
这些优秀学习品质值得大家学习。
(2)从文中找出表现少年爱因斯坦优秀学习品质的文字,读一读,议一议。
4.请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不甚理解的问题。
启发:可从多角度思考并提出问题,如对句中词语的理解,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对写法方面的疑惑之处等等,均可提出疑问。
估计学生会遇到的问题:(1)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例:“我的小宝贝,你听懂了吗?瞧你那一本正经的样子,像个大教授似的,你怎么不说话呀……”参考: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
七年级语文下册 8《少年爱因斯坦》教案 (新版)语文版
8. 少年爱因斯坦一、教学目标:1、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经历;2、了解爱因斯坦的性格品质;3、学习文中画眼睛的描写方法。
一、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爱因斯坦(1879—1955),著名物理学家,生于德国。
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入瑞士籍,1933年因受纳粹政治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
1940年入美国籍,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并在此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
因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于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人之一,他创立的相对论的观念和方法,对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具有“改变世界”的重大意义。
(二)课文生字词孤僻.pì腼腆miǎntiǎn 遏止è涓涓细流juān(三)词语解释孤僻:孤独怪僻。
早慧:心智发育比平常人早。
闲暇:空闲。
旋律:声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
涓涓:细水漫流的样子。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
充斥:充满。
羞怯:羞涩胆怯。
雄心: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腼腆:害羞的样子。
俗称不好意思遏止:阻止。
井然有序:形容非常整齐有条理。
大名鼎鼎:名气很大。
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如醉如痴:形容入迷于某种事物而失去自制的神态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又自我陶醉的模样。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不解之缘:难以分开的缘分。
爱不释手:因喜欢而不舍得。
流连忘返:留恋景色或某种事物,舍不得离开,而忘了回去。
(四)研读课文1、全文可分为几部分?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4):简介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智力令人担忧。
第二部分(5—33):叙述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
年龄经历三岁时陶醉于母亲的钢琴曲,表现出对音乐的早慧。
四五岁被袖珍罗盘迷住,转动着大眼睛寻求答案。
五岁时因为慢慢独立思考,回答老师的提问反应迟钝六岁时要求拉小提琴。
七年级语文下册少年爱因斯坦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少年爱因斯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
(2)学会通过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查找资料、整理信息的方式来深入了解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尊敬科学家、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
(2)学会通过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和对科学事业的贡献。
(2)如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爱因斯坦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爱因斯坦有什么了解?(2)学生分享对爱因斯坦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少年爱因斯坦》。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
(2)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爱因斯坦的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和对科学事业的贡献。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和贡献的短文。
2.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深入了解爱因斯坦的生平和事迹,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科学实验和爱因斯坦的经典名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2. 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少年爱因斯坦教案语文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感受他伟大的科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查找资料,丰富自己对爱因斯坦的了解。
(3)学会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欲望。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品质。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爱因斯坦生平事迹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物理学知识的理解。
2. 对爱因斯坦贡献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
(2)学生查找资料,丰富自己对爱因斯坦的了解。
3. 合作探讨:(1)小组内讨论课文内容,分析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5.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思考:如何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感受他伟大的科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查找资料,丰富自己对爱因斯坦的了解。
(3)学会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七年级语文下册少年爱因斯坦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少年爱因斯坦教案语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少年爱因斯坦》。
(2)了解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只有勤奋学习、不断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2.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1. 对课文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
2.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方法。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少年爱因斯坦》的相关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介绍视频,引导学生对其产生兴趣。
(2)简要介绍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少年爱因斯坦》,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回答相关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难点。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讲解爱因斯坦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实践与应用(1)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少年爱因斯坦教案语文版_1
8.少年爱因斯坦王滨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少年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理清文章思路。
过程与方法理解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作用;特别是“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少年爱因斯坦勤学好问爱思考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结合具体事例,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学习少年爱因斯坦勤学好问爱思考的优秀品质。
难点领会人物肖像描写方法――“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据说爱因斯坦小时候在七岁以前还没有学会说话,而他说出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抱怨牛奶太热了,目瞪口呆的父母问他为什么以前一直不开口说话,谁料这个小天才回答:“因为,以前的一切都没有什么问题呀!”那么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他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呢?今天我们就来自读一篇文章《少年爱因斯坦》(二)简介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是著名的物理学家,生于德国,后迁居美国。
加入美国籍。
他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并在这个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
因为他在物理学方面的杰出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自读指导1在小组内通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初步了解少年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了解他勤学好问勤于思考的优秀学习品质。
3找出文章中自己认为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句,并说出其特点及作用。
(四)自读反馈。
1请同学给生字注音以及体会词语的含义孤僻pì匀称 chèn 闲暇xiá沉浸jìn 遏è止泛滥làn性格腼腆miǎntiǎn一本正经:形容庄重、严肃的态度。
(此处无贬义)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井然有序:形容安排、布局整齐有条理。
井然:形容整齐的样子。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
鼎鼎:盛大的样子。
如醉如痴:形容入迷忘我的样子。
雄心勃勃:满怀远大理想和抱负而精神旺盛的样子。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少年爱因斯坦第课时教案语文版7
8.少年爱因斯坦王滨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少年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理清文章思路。
过程与方法理解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作用;特别是“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少年爱因斯坦勤学好问爱思考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结合具体事例,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学习少年爱因斯坦勤学好问爱思考的优秀品质。
难点领会人物肖像描写方法――“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据说爱因斯坦小时候在七岁以前还没有学会说话,而他说出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抱怨牛奶太热了,目瞪口呆的父母问他为什么以前一直不开口说话,谁料这个小天才回答:“因为,以前的一切都没有什么问题呀!”那么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他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呢?今天我们就来自读一篇文章《少年爱因斯坦》(二)简介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是著名的物理学家,生于德国,后迁居美国。
加入美国籍。
他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并在这个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
因为他在物理学方面的杰出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自读指导1在小组内通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初步了解少年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了解他勤学好问勤于思考的优秀学习品质。
3找出文章中自己认为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句,并说出其特点及作用。
(四)自读反馈。
1请同学给生字注音以及体会词语的含义孤僻pì匀称 chèn 闲暇xiá沉浸jìn 遏è止泛滥làn性格腼腆miǎntiǎn一本正经:形容庄重、严肃的态度。
(此处无贬义)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井然有序:形容安排、布局整齐有条理。
井然:形容整齐的样子。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
鼎鼎:盛大的样子。
如醉如痴:形容入迷忘我的样子。
雄心勃勃:满怀远大理想和抱负而精神旺盛的样子。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下《8少年爱因斯坦》word教案 (6)
《少年爱因斯坦》
【学习体验】
一、自学体验
1、走近作者:王滨,著名
3、掌握下列划横线字的读音。
孤僻()棕色()沉浸()腼腆()
迟钝()泛滥()羡慕()
涓涓细流()大名鼎鼎()
4、积累词汇:
1)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孤涓羞滥
狐捐差槛
弧娟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不解之缘:
爱不释手:
井然有序:
跃跃欲试:
流连忘返:
二、合作探究
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找出文中三次典型的对少年爱因斯坦眼睛的描写,并体会作用。
5、说说关于学习、思考方面的名言警句。
三、延伸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章,说说对文中眼睛描写的体会。
一个晴朗的早晨,公路上车水马龙,有两辆自行车相撞了。
两位主人同时摔倒,又同时爬了起来,用充满埋怨但又含着一丝谅解的目光望着对方。
那目光一接触,又立即触电般地闪开,两位主人再次跨上车向着不同的方向骑去------既没有响雷班的令人厌恶的争吵,也没有亲切的令人欣慰的道歉。
一切,就在那含蓄的目光的交流中悄悄结束了。
四、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
【学习感言】。
少爱因斯坦优选教案篇 语文版七某年年级下册教案
《少年爱因斯坦》教案1作者: 加入日期:06-02-12少年爱因斯坦一、教学目标1、了解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
2、领会人物肖像描写方法之———“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的作用。
3、学习少年爱因斯坦勤学好问爱思考的优秀品质。
+4、了解爱因斯坦的生平其他事迹。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了解他勤学好问勤于思考的优秀学习品质。
1.)“略读”指导“略读”是指大致的读。
略读的目的在于粗知文章大致的内容。
阅读时要快速捕捉信息,充分发挥人的直觉思维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读1.请同学给生字注音:孤僻()腼腆()遏()止涓涓()细流2.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少年爱因斯坦的故事。
一人讲一个即可,可按年龄段划分。
课文提供的材料有:(1)三岁时,陶醉于母亲的钢琴曲,表现出对音乐的早慧;(2)四五岁时,被袖珍罗盘迷住,转动着大眼睛寻求答案;(3)五岁时,因为愿意慢慢独立思考所以回答老师的提问反应迟钝(4)六岁时,要求拉小提琴;(5)七岁时,还没有学会说话;(6)十岁时,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7)十二岁时,已能独立证明数学定理。
3.小组讨论交流。
(1)这些故事反映了少年爱因斯坦在学习方面具有哪些优秀品质?了解: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好奇,爱读书、爱思考、爱提问、爱钻研。
这些优秀学习品质值得大家学习。
门)从文中找出表现少年爱因斯坦优秀学习品质的文字,读一读,议一议。
4.请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不甚理解的问题。
启发:可从多角度思考并提出问题,如对句中词语的理解,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对写法方面的疑惑之处等等,均可提出疑问。
估计学生会遇到的问题:门)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例:“我的小宝贝,你听懂了吗?瞧你那一本正经的样子,像个大教授似的,你怎么不说话呀……”参考: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
文中形容很认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少年爱因斯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经历;
2、了解爱因斯坦的性格品质;
3、学习文中画眼睛的描写方法。
一、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爱因斯坦(1879—1955),著名物理学家,生于德国。
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入瑞士籍,1933年因受纳粹政治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
1940年入美国籍,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并在此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
因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于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人之一,他创立的相对论的观念和方法,对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具有“改变世界”的重大意义。
(二)课文生字词
孤僻.pì腼腆miǎntiǎn 遏止è涓涓细流juān
(三)词语解释
孤僻:孤独怪僻。
早慧:心智发育比平常人早。
闲暇:空闲。
旋律:声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
涓涓:细水漫流的样子。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
充斥:充满。
羞怯:羞涩胆怯。
雄心: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腼腆:害羞的样子。
俗称不好意思
遏止:阻止。
井然有序:形容非常整齐有条理。
大名鼎鼎:名气很大。
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如醉如痴:形容入迷于某种事物而失去自制的神态
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又自我陶醉的模样。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不解之缘:难以分开的缘分。
爱不释手:因喜欢而不舍得。
流连忘返:留恋景色或某种事物,舍不得离开,而忘了回去。
(四)研读课文
1、全文可分为几部分?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4):简介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智力令人担忧。
第二部分(5—33):叙述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
2、按照时间顺序,归纳出爱因斯坦都有些什么经历?
经历
陶醉于母亲的钢琴曲,表现出对音乐的早慧。
袖珍罗盘迷住,转动着大眼睛寻求答案。
因为慢慢独立思考,回答老师的提问反应迟钝
要求拉小提琴。
还没有学会说话。
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
已能独立证明数学定理。
3、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孩子?
爱因斯坦是一个沉静而孤僻、相貌丑陋的孩子,他语言发育很迟缓,语言表达能力极差,但是他却有着不同寻常的音乐天赋,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富有正义感,并且勤学好问,在
十几岁时就具有很高的科学天份。
4、传记主要是写人物的主要经历以突出人物的特点,本文主要写了他三岁、五岁、十岁、
十二岁时的事,从中反映了爱因斯坦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好奇,爱读书、爱思考、爱提问、爱钻研。
这些优秀的品质值得大家学习。
5、文中多处描写了爱因斯坦的眼睛,找出文中描写少年爱因斯坦的眼睛的文字,并体会这
对表现人物起什么作用?
①“难道小阿尔伯特是低能儿?是傻子?”他们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因为从孩子那双忽
闪的棕色大眼睛里,流露出多么明亮的光彩啊!
(从眼睛流露出的光彩给人希望,他是个聪明的孩子。
)
②只见他歪着头,闪着聪明的眼睛,在那儿认真地听呢。
从那变化的眼神和表情中,显然
被其中的音乐陶醉了。
难道他理解了吗?
(写出了他对音乐的入迷,表现他对音乐的早慧。
)
③父亲给他一个袖珍罗盘玩,这个小玩艺可把他迷住了。
他爱不释手,把盘子转过来调过去,可那根针仍然指北。
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寻思着,这是为什么呢?
(虽不会说话,但很善于思考。
)
④他第一次见到阿尔伯特时,发现这个12岁的男孩,虽然性格腼腆,但一双棕色的眼睛却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他觉得这是个不寻常的少年。
(通过对眼睛描写,判定他天生睿智,是个不平凡的孩子。
)
描写眼睛的作用——突出了少年爱因斯坦的聪明、善于思考、与众不同。
总结“画眼睛”在文中的作用:
写人物传记时,突出人物个性的方法,除了心理描写,还可以外貌、神态等的描写。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反映人物性格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6.“对音乐的早慧仅仅是这个孤僻孩子与众不同的一个方面,加之他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又是那样细心,致使家人觉得这个孩子有点毛病
....。
”这句话在课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如何理解划线的词语?
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句中的“有点毛病”并非真的生理疾病,而是指爱因斯坦对音乐的早慧,观察周围事物的细心非同龄人可比,强调了他非同寻常的“特殊”,这正反映了他从小就具有优秀的学习品质。
7、语言揣摩
①、“我的小宝贝,你听懂了吗?瞧你那一本正经的样子,像个大教授似的,你怎么不说话呀……”
这句话中用“一本正经”形容三岁的阿尔伯特听音乐时的认真样子。
②、当他的同班同学还在全等三角形的浅水中扑腾的时候,他已在微积分的大海中畅游
了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爱因斯坦少年时就极富科学天赋。
8. 请同学们把有关爱因斯坦肖像描写的句子找出来。
①小阿尔伯特是个沉静而孤僻的孩子,后脑勺大大的,而且长得很不匀称。
母亲觉得自己生了个丑八怪,祖母觉得自己的孙子太胖了。
②“难道小阿尔伯特是低能儿,是傻子?”他们又否定了自已的想法,因为从孩子那双忽闪的大眼睛里,流露出多么明亮的光彩啊!
③只见他歪着头,闪着聪明的眼睛,在那儿认真地听呢。
④父亲给他一个袖衫罗盘玩,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寻思着:这是为什么呢?
他第一次见到阿尔伯特,发现这个十二岁的男孩,虽然性格腼腆,但一双棕色的眼睛却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他觉得这是个不寻常的少年。
9、你怎样看待爱因斯坦对当时学校教育的不满?你对某些教育方式不满时,是怎样想和怎
样做的?
表明爱因斯坦的正义感,对和平的追求。
1.退学居家自学,就像什么都没发似的
2.屈服心里不爽,但还是认真读书
3.提议提出意见,找校方提意见,照常读书
4.逃走离家出走,闯出自己的一片天下
5.勾结勾结同学,集体造反令老师为难
6.拼命找老师拼,强行令老师改变
(五)中心思想:
这篇文章以时间为序,将爱因斯坦少年时成长的几个小故事串连成文,揭示了积极、自主地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十分有利的道理。
(六)课文引申:
爱因斯坦的名言:
1.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2.A=X+Y+Z
成功=少说空话+正确的方法+大量的艰苦的工作。
3、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严谨的朋友。
4、天才是百分之一的聪明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5、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七)作业设计: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音乐和他结下了难以分开的缘分,他虽然没有走职业音乐家的道路,但那把心爱的小提琴却陪伴了他一生。
(不解之缘)
⑵这实在是对小孩子好奇心的一种挑逗,阿尔伯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了。
(跃跃欲试)
⑶他讲的那些德国古典作品,常常使阿尔伯特陷入沉思,有时竟留恋佳境,舍不得离开,而忘了回去。
(流连忘返)
⑷每当他看到有人在军乐队的伴奏下形容喜悦,自己感到得意或舒适地操练步伐的时候,他不是掉过头去,便是愤愤地说:……(怡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