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人教版)元素(第一课时)-1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课时 元素》优质教案
第1课时元素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及在生物体内的含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2.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各元素的含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建立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元素组成物质、微粒构成物质的认识。
情境导入我们每天都在食用“加碘食盐”,这里的“碘”是指什么?老人小孩都需要补钙,这里的“钙”是指什么?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元素提出问题1.一种元素是不是只有一种原子?2.元素和原子是什么关系呢?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原子不变,元素是否发生变化?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1.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对元素含义的理解。
(1)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
如H2O与NH3,H2与He质子数相同,却不是同种元素。
(2)定义中的“一类原子”不能说成“同种原子”。
“一类原子”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一定相同的原子。
(3)元素概念中的“原子”包括中性原子和离子,如Cl(原子)和Cl-(离子)都是氯元素。
3.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故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肯定不变。
4.元素的种类及分布。
(1)种类:①金属元素;②非金属元素;③稀有气体元素。
(2)地壳中各种元素按含量由多到少依次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其他元素。
(3)生物细胞中居前三位的为“氧、碳、氢”元素。
探究点二物质的组成与构成提出问题前面我们学习了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今天又学习了元素,它们与物质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归纳总结元素与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知识拓展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元素原子区别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②宏观概念③只能组成物质,不能构成物质①既讲种类,又讲个数②微观概念③可构成分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相互联系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与元素是个体与总体的关系,原子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板书设计课题3 元素第1课时元素一、元素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上3.3 元素 第一课时 教案
[推论](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根本区 别为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不同,但中子数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
(2)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过渡]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
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在地壳、生物细胞、海水、空气中的含量分别是多少
类原子叫元素。
[板书]一、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思考]怎样区分氢元素和氧元素?
[归纳]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也就是说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
[提问]前面我们学过物质的构成可用原子表示,现在又知道元素可以表示物质的组
成。用原子表示物质的构成和用元素表示物质的组成有什么区别呢?
[板书]4.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原子的种类、元素的种类均不变,
[板书]二、分子、原子、元素、物质之间的关系
[结论] 上述关系图表明了微观粒子与宏观组成间的关系。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知道,元素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它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现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质就是由这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
教学内容
课题 3 元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4 教学难点 e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
认识统一起来; 知识与能力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
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
24
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3
[板书]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人教版九级化学上册3.3元素(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3 元素(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理解元素在化学变化中种类不变;
3.了解元素在自然界大体分布情况;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 发展勤于思考、归纳总结的思维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
难点:元素的概念和对物质描述。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课题3 元素
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课题:元素(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道元素的含义,能从宏观、微观角度对物质进行正确描述;2、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包括宏观,微观),能正确书写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识记常见的元素符号;3、了解常见的元素含量分布,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认识统一起来。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意义教学难点: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的认识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视频】黄金搭档之小孩送礼篇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注意到过“加钙牛奶”“加碘食盐”“富晒大米”以及广告中经常出现的“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含铁酱油”等等,这些物质中的“钙”“碘”“硒”“铁”“锌”指的是什么呢?其实这些指的都是元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元素有关的内容。
二、新知讲授【思考】在上节课我们提到:相对原子质量就是用一种碳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要明确是碳12原子作为标准呢?【讲解】碳12指的是有6个质子和6个中了构成原子核的碳原子,除了这种碳原子外,还存在着6个质子与7个中子或8个中子构成的碳原子。
这三种碳原子中子数不相同,质量还会相等吗?它们虽然中子数各不相同,但它们的质子数都为6,化学上将质子数为6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多媒体】不仅是碳原子,其它的原子也存在着类似情况【师生总结】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师:利用化学方法分析众多的物质,发现组成物质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就像可拼写出数十万个英文单词的字母只有26个一样。
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而碳酸钙是由碳、氧、钙这三种元素组成的。
【思考】元素的种类与核外电子数是否有关?【讲解】元素用于描述宏观物质的组成,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如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讨论】在下列化学反应中,仅应物与生成物相比,分子、原子和元素是否发生变化?【师生总结】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3 元素(第1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3 元素(第1课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的第3章第3节,主要讲解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性质和元素周期表的组成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元素的基本概念以及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为后续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涉及的重点是元素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难点是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和元素周期表的组成。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元素的概念,包括元素符号、性质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组成;–掌握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能够正确地给定元素写出其符号;–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组成,包括周期、族和周期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运用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使学生对元素和元素周期表的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练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和性质;–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周期规律。
2.教学难点:–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周期规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化学元素的内容,试探学生对元素的理解。
2. 学习新课步骤一:元素的概念和性质1.通过展示元素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元素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元素的性质。
2.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元素的基本性质,如原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
步骤二: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1.讲解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包括元素名称的缩写和拉丁文名称的转换规则。
2.通过多个实例,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掌握元素符号的命名方法。
步骤三: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周期规律1.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组成,包括周期、族、主族和副族的概念。
2.通过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布局。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讲解: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同一种类的原 子质子数一定相同,可能中子数是不同 体会“类”的概念,得出元素的概念 的,只要这质子数相同,科学上就将这些 氧原子归为一类,统称氧元素。为了让同 学们更好的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再打个比 方。 投影 2:蔬菜 举例子,打比方(土豆、茄子、白菜) 板书:课题 3 元素 讲解并板书:我们之前还一直在学习物质 的构成,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质。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第 2 页(总 5 页)
课堂变化及处理 主要环节的效果
天然气 观看视频
构成两种物质的分子不同 (每个小组有两个水分子和一个二氧 化碳分子模型) 学生回答:氧原子 读表格 3-1,分析表格中纵列的数据, 得出原子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电 子数决定。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两种分子中的氧原子是否为同一种类 的理由和依据。 组间交流:可能的依据 1、质子数决定 2、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 3、核外电子数决定。 阅读:学习导航资料卡片
课堂变化及处理 主要环节的效果
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说出水和氧气组 成。
看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回忆:化学变化的本质 小组活动:分子模型的拆装与组合。 体会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组间交流与归纳:化学变化前后原子不 变,元素的种类就不会发生改变。 甲烷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两种 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首 页
授课时间: 2016 年 10 月 18 日 课题 第几 课时
元
素
课型
新课
1
课 时 教 学 2. 通过分析一些熟悉的化学变化形成“化学变化前后元素不变的观 目 标 点” 。 (三维) 3. 通过元素概念的建构,学会从一类事物中抽象出共同特征,从而获
1.通过回忆、查阅资料了解元素的涵义,能说出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 决定;说出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通过自己动脑思考、小组讨论、 组间交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与元素、分子、原子的区别 和联系,并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认识事物,初步形成“世界 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观点。
初三化学(人教版)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例编号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上学期
课题
元素(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名:化学九年级上册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插片拼插、插片分类、原子分类等活动,体会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构建元素概念。
2、通过分析不同物质的组成与变化,理解元素与物质、原子的关系,应用元素观解释相关事实或预测分析。
【活动2】用不同颜色插片,表示相应物质。
【小结】通过拼插,直观体会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质的过程。
7
分
钟
环节二
构建元素概念
【类比】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原料。
【活动3】对插片进行分类。
【小结】分类标准多样性。
【活动4】对原子进行分类。
【小结】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6
分
钟
环节三
利用元素分析物质
3、完善微观粒子与元素结合,分析物质组成与化学变化的角度,能够全面分析纯净物的组成,并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教学重点:元素概念的构建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构建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3
分
钟
环节一
复习
引入
【复习】回忆原子构成分子,微观粒子构成物质。
【活动1】用不同颜色插片,表示O2,H2O,H2,CO2,CO。
【活动5】从元素的角度,分析物质的组成。
【活动6】从元素的角度,分析化学变化。
【小结】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
【练习】分析未知物质的组成。
初中化学 元素教案
初中化学元素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 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 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二、重点、难点:1. 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2. 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元素周期表挂图、实物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复习提问:(1)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2)什么是原子相对质量?2. 情景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物质,让学生认识到物质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
引入元素的概念。
3. 讲授新课:一、元素(板书)讲解:无论是木炭中的碳原子,还是二氧化碳分子里的碳原子,它们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都是6,说明它们都含有碳元素。
又如:二氧化碳分子里的氧原子与氧气分子中的氧原子其核电荷数都是8,称为氧元素。
4. 课堂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如铁、氢、氧等。
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具有独特的核电荷数。
掌握元素的概念和符号的书写是化学学习的基础。
第二课时:1. 复习提问:(1)元素的概念是什么?(2)如何正确书写元素符号?2. 讲授新课:二、元素符号(板书)讲解:元素符号是表示元素的简写,通常用元素的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
如:碳元素符号为C,氧元素符号为O。
3. 课堂互动:让学生练习书写常见元素的符号,如铁、氢、氧等。
引导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
4. 介绍元素周期表: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学会在周期表中查找元素的位置。
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重要信息,如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元素性质等。
3.3 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3 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化学元素,学习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2.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及其基本特点;3.掌握通过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标识元素,并能够根据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确定元素的基本属性;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特点;2.教学难点:掌握通过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标识元素,并能够根据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确定元素的基本属性。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复习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
2.出示元素周期表,提问学生关于元素周期表的问题,例如:元素周期表是怎么排列的?元素周期表有几个周期?有什么特点?第二步:学习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1.讲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和命名规则,例如:元素符号是用来标识元素的缩写,一般由元素名称的英文首字母组成。
2.示范几个元素符号的命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律。
3.给学生发放元素符号的练习册,让学生自行完成符号的命名练习。
第三步: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特点1.通过投影仪或白板,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图。
2.解释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则,包括周期、族和原子序数等概念。
3.指导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中不同元素的位置和特点,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特点。
第四步:学习通过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标识元素1.引导学生通过元素周期表上不同元素的位置,找出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的对应关系。
2.教学示范几个元素的标识方法,并让学生通过练习书写元素的符号和序数。
第五步:实验探究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1.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自然材料,例如:矿石、土壤、水等。
2.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出假设:这些自然材料中是否包含某些元素?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选择合适的方法提取和检测元素,记录实验结果。
4.学生小组展示实验结果,让全班学生共同探讨和总结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3元素(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1.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共同探讨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小组合作,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元素是什么?为什么元素是化学变化的基础?”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2.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元素的本质特征。
3.鼓励学生自主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激发他们的思考。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3元素(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基于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3元素(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以“原子结构与元素概念”为主题。这一课时是学生从初中化学过渡到高中化学的重要阶段,对于他们来说,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概念是构建化学知识体系的基石。
在课程开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如原子核和电子云。然而,他们对元素的概念及其分类、周期表的排列等方面的理解还较为模糊。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元素的概念,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5.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我按照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的顺序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呈现出逻辑性和连贯性。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化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二、教学重点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
三、教学难点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符号的书写四、教学过程[引入]碘盐、高钙奶、加铁酱油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名词,你知道这里的碘、钙、铁指的是什么?。
[板书] 课题3元素[设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讲解]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板书]一、元素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补充说明] 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提问] 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回忆] 课本中指出: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
[补充] 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3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口头提问、实验报告、小组展示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8.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查阅资料、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减少对学生的依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该作业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深入了解各类元素的特点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信息整理能力。
3.设计一道关于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题,并给出解答。
通过设计题目,学生可以站在出题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加深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生活实际,找出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日常用品,并分析其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分配一个特定的任务。例如,一组研究金属元素的性质和用途,另一组探讨非金属元素的特点。每个小组需要合作完成一份简短的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这样的讨论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还能够加深他们对元素性质和分类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巩固学生对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理解。我会设计一系列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和简答题。这些题目将涵盖元素符号的书写、元素周期表的解读、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我会鼓励学生在纸上独立完成,并在完成后进行小组间的互相批改和讨论,共同找出正确答案。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工具,理解其结构对于掌握元素知识至关重要。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元素周期表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如何运用周期表解决实际问题。
2.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
元素符号的书写是化学基础技能之一,但学生在掌握过程中容易出现混淆。重点在于让学生熟练记忆元素符号,并掌握正确的书写规则。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3.3元素(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 教材版本 授课班级 一.教学设计导航图 元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九年级二班 课型 章节 授课人 新授课 第三单元第 3 题(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教学内容概括 自我评价 教学重难点 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二.教学分析 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发 现过程和对新知识的体验与探索,将认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中引导学生懂得合作、讨 论与交流,实践与探究,查阅资料等多种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 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是让学生形成清晰的元素概念。 在原子结构信息的引导下, 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点, 然后导出元素概念;再次呈现两组原子结构信息,让学生练习,并巩固元素的定义;接着自学 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 元素组成的”认识观;通过阅读元素符号的表格,归纳元素的简单分类;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 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最后,通过字母组合游戏、元素与健康、物质中 的元素组成练习来加深本节课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
(一)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策略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不同化学教学内容及化学学科特征开展不同形式的探究式教 学,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是 学习者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直觉外在信息, 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本节课的学习中,先引发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学生在初中的高一的时候,就已经对原子 的结构有了基本的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以此为起点,加深学生对原子结构理解,帮助学 生继续完善原子结构的知识网络。 六.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七.教学流程 复习提问:原子的结构是怎么样的? 回顾小结:原子的结构 微观粒子 讲授新课: 三、元素(板书) 讲解:通过对原子的进一步认识,讲授元素的概念 投影:原子的结构图与元素的定义。 1、元素的定义(板书) 提问:如何确定元素的种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完善微观粒子与元素结合,分析物质组成与化学变化的角度,能够全面分析纯净物的组成,并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教学重点:元素概念的构建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构建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3
分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上学期
课题
元素(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名:化学九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2年6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插片拼插、插片分类、原子分类等活动,体会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构建元素概念。
钟
环节一
复习
引入
【复习】回忆原子构成分子,微观粒子构成物质。
【活动1】用不同颜色插片,表示O2,H2O,H2,CO2,CO。
【活动2】用不同颜色插片,表示相应物质。
【小结】通过拼插,直观体会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质的过程。
7
分
钟
环节二
构建元素概念
【类比】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原料。
【活动3】对插片进行分类。
【小结】分类标准多样性。
【活动4】对原子进行分类。
【小结】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6
分
钟
环节三
利用元素分析物质
【活动5】从元素的角度,分析物质的组成。
【活动6】从元素的角度,分析化学变化。
【小结】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
【练习】分析未知物质的组成。
4
分
钟
环节四
总结
提升
【活动7】分析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小结】1.元素描述物质组成。
2.元素组成物质的多样性。
3.元素在化学变化中的守恒。
【总结】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