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清朝迷雾 咸丰皇帝为何不重用曾国藩?
历史趣谈咸丰为什么要骂曾国藩虚伪?不喜欢曾国藩?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咸丰为什么要骂曾国藩虚伪?不喜欢曾国藩?
导语:笔者认为,老曾的家书是写给自己看的,是为缓解压力的,正如夜行人大喝一声,不是用来吓鬼的,而是用来给自己壮胆的。
曾国藩性格受父母...
笔者认为,老曾的家书是写给自己看的,是为缓解压力的,正如夜行人大喝一声,不是用来吓鬼的,而是用来给自己壮胆的。
曾国藩性格受父母影响
都知道老曾的励志名言:“打掉牙齿和血吞。
”受了挫折和委屈,忍一口气,以后争一口气。
这是从正面解读,然而,凡事看两面,在忍气发奋的同时,却也是在积累情绪垃圾,埋头生闷气。
隐忍而争气的人,往往是喜欢生闷气的人。
老曾的秉性,先从曾妈妈这一代人分析开来。
老曾的母亲姓江,在娘家过得衣食无虞,嫁到曾家,在经济上却很不如意。
这江太性格好强,因此喜欢自己给自己壮胆,“好为自强之语”。
嘴硬的同时,生过不少闷气。
而曾爸爸是个性格懦弱的人,经常被曾爷爷训斥,估计也生了不少闷气。
曾爸爸和曾妈妈性格方面的一些负面因素,对曾大哥还是有消极影响的,曾国藩在1854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的家书中也有交代:“吾自服官及近年办理军务,中心常多郁屈不平之端,每效母亲大人指腹示儿女曰:‘此中蓄积多少闲气,无处发泄’。
”可见老曾受父母影响,是个爱生闷气的人。
家书背后的委屈显示谦虚姿态咸丰却骂他虚伪
老曾这人本性是争强好胜的,但他喜欢表现出温良恭俭让的姿态。
大家都不傻,你喜欢装,总有人戳破你。
例如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
生活常识分享。
君臣心理博弈!曾国藩奏折写的巧妙,“明骂”咸丰,暗夺兵权
君⾂⼼理博弈!曾国藩奏折写的巧妙,“明骂”咸丰,暗夺兵权曾国藩在咸丰⼆年七⽉开始回家丁忧守孝三年,尚未过数⽉,就被咸丰下旨召回“办团练”。
满清中,汉⾂获得兵权的先例极少,为何曾国藩可以在太平天国肆虐时从众朝⾂中脱颖⽽出,并成功获得独⽴于⼋旗和绿营的兵权?这都要从这纸“批评皇帝”的奏折说起。
咸丰元年曾国藩任礼部侍郎,给咸丰皇帝写了⼀封“预防流弊”的奏折,粗略统计,全⽂共三千字,批评皇帝⾏为、⽤⼈、⾏政上有13处错误,⽽且⾔辞颇为激烈。
⼤清朝堂之中,还没有⼈敢拿⾃⼰的⽣命为代价去对皇帝的⾏为⼤加批评指责,况且⽂⽓旺盛,尖刻峻利,简直把这个刚上任⼀年多的⼩皇帝贬低的⼀⽆是处。
这在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清来说是极其“⼤逆不道”的事情,如奏章⾏⽂过程中对皇帝的性格、⼼理承受能⼒等尺度把握稍微偏差,就会⼈头落地。
当然,这虽是死罪,却也是曾国藩最聪明的地⽅,曾国藩向来善⽤性命和道德作为筹码,进⾏⼼理博弈。
此番,他不但⽤这封奏折“骂了”皇上,还未⽇后夺得兵权打下坚实基础,因为在这封明⾯看起来匡正君王的奏折中,出现了不少对皇帝⾏政⽤⼈的⼼理暗⽰!曾国藩的奏折写的⾮常精彩,包括对咸丰皇帝性格的拿捏,⼼理的暗⽰,道德匡正,事⽆巨细,都在曾国藩的掌控之中。
全⽂⼤体分五段,第⼀段是开场⽩,曾国藩先以请教和商量的姿态引出第⼆段的批评。
第⼆段是为渗透渐进,先从道德礼仪的⽅⾯切⼊,说咸丰不重视礼仪,这些细节可能影响国家⼤事。
曾国藩这个开头是极为聪明的,因为他本⾝就是礼部侍郎,上谏礼仪⽅⾯的事情是分内之事,也在情理之中,且这是对皇帝最不痛不痒的。
紧接着话锋⼀转,从穿着住⾏⽅⾯扯到国家⼤事,⾔⽈:“⼩者瑾所其不必瑾,则于国家之⼤忌必有疏漏⽽不暇深求者矣。
……即如⼴西⼀事……”。
意思是⼩事都不讲究,国家⼤事还会认真吗?⼀句话顺理成章的把这篇奏折从礼仪约束讲到⼴西的太平天国军务,并且开始教皇上如何“⽤⼈”。
曾国藩:就拿⼴西的事⼉来说吧,⽤⼈才是当头⼤事,侦查地理、粮草补给那才是后应该关⼼的。
历史趣谈揭秘左宗棠为什么瞧不起曾国藩?左宗棠与曾国藩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左宗棠为什么瞧不起曾国藩?左宗棠与曾国
藩
导语:左宗棠与曾国藩的关系:左两人都以“刚强”闻名。
左宗棠的刚是竣烈严厉、锋芒毕露之刚,他曾自谓:“丈夫事业,非刚莫济”。
而曾国藩的刚虽
左宗棠与曾国藩的关系:左两人都以“刚强”闻名。
左宗棠的刚是竣烈严厉、锋芒毕露之刚,他曾自谓:“丈夫事业,非刚莫济”。
而曾国藩的刚虽然是外柔内刚,但强度丝毫也不逊于左氏。
他说自己:“素有忿很不顾气习,偏于刚恶。
”两刚相遇,必有一伤。
在长沙他对左宗棠虽然表面上一直笑脸相迎,但是越谦虚的人其实自尊心往往越强,在和左宗棠相处的过程中,他已经忍足了一肚子恶气,现在左宗棠如此不礼貌,他再也不想忍气吞声、虚与委蛇了。
一
曾国藩与左宗棠的首次见面,是在咸丰二年(1852)十二月二十一日傍晚。
曾国藩回湖南本是为母亲办丧事。
没想到恰逢太平军横扫两湖,皇帝命他出任帮办湖南团练大臣。
曾国藩墨绖出山,这一天赶到长沙。
到了馆舍,换过衣服,匆匆洗了把脸,曾国藩就坐下来,与前来迎接的湖南巡抚张亮基及其幕友左宗棠展开长谈。
论身份,在座的三人中,左宗棠最为卑微。
曾国藩是在籍侍郎,也就是前副部长。
张亮基是一省之主。
而左宗棠出身仅是一个小小的举人,身份不过巡抚的师爷。
然而谈起话来,左宗棠却成了主角儿。
他不等张亮基开口,就详细介绍起长沙的防务安排,指手划脚,滔滔不绝,一副大权在握、舍我其谁的神态。
一声不吭的张亮基似乎倒成了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曾国藩出生时其曾祖做一个梦注定他不能当皇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曾国藩出生时其曾祖做一个梦注定他不能当皇帝
导语:在近代史上,有两个关于皇帝的迷,一个是袁世凯为什么要当皇帝?一个是曾国藩为什么不当皇帝。
两个都是军权在握,都被视为清朝的最后顶梁
在近代史上,有两个关于皇帝的迷,一个是袁世凯为什么要当皇帝?一个是曾国藩为什么不当皇帝。
两个都是军权在握,都被视为清朝的最后顶梁柱。
两人的选择却不同。
比如,是不是要把平叛进行到底。
曾国藩把平定太平天国这件事情完成了,而袁世凯则在平定辛亥革命时,放了水,出工不出力。
现在有个认识说清朝是辛亥革命推翻的,其实不全是。
辛亥革命有它的作用,但没有大到可以包揽的地步,袁世凯的作用不可忽视,他完全有机会平定辛亥革命,但他最终选择跟孙中山合作,忽悠满清退了位。
而关于当皇帝,曾袁两人的选择又不同,袁世凯最终是当了皇帝,结果被世人痛骂,而曾国藩没有当皇帝。
也被一部分人痛骂,说他没有志气。
可见,历史人物真的不好混,干什么都难调众口。
袁世凯,脑洞老师先不说,咱聊聊曾国藩为什么不当皇帝。
曾国藩手下有十万湘军,而且战斗力强,论实力,应该有博一把的机会。
而且也有人劝曾国藩当皇帝。
在咸丰帝死的时候,清朝局势动荡,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从咸丰帝指定的顾命八大臣中夺回了权力,开始垂帘听政。
这个时候,可以说是造反的好机会。
生活常识分享。
曾国藩要官,咸丰不给,最后用四个字挟制咸丰!千万别低估老实人
曾国藩要官,咸丰不给,最后用四个字挟制咸丰!千万别低估老实人所有人,生来注定要背负着一些东西,有些是使命,有些是责任,有些是感情,有些是道德,有些是家庭,凡此种种。
而自己像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人,虽心中天地广阔,可手脚却挣脱不开那二寸钢钉。
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的煎熬中,苦等与幻想成了最为致命的精神毒药,麻痹着痛苦的身躯,麻痹着奔放的灵魂。
命运已然至此,不主动尝试去改变什么的人,最终都将成为温水里的青蛙,挣扎至死。
曾国藩之所以被历史奉为毁誉参半的“半圣”,就是因为在苦守道德约束时,并没有忘记自己才是命运的掌控者。
一个饱受“道德”约束的老实人,要被现实压迫到何种地步才敢对强权发出奋力反抗?曾国藩在与咸丰“挟兵讨官”这件事儿上给我们上了精彩的一课,生动演绎了什么叫“慈不掌兵,善不为官”。
在晚清历史上,曾国藩的升迁履历相当精彩。
之所以称为“精彩”,必定要有大开大合之”起伏“。
凭借圆滑世故谱写出“十年七迁”这样罕见的“火箭式”履历,只能算“起”。
晚清官场善“做官”者数不胜数,论“起的快”,曾国藩绝非最优秀的一个。
但说“伏”,论升官“慢”,曾国藩绝对算的上功劳最大,升官最慢的一个,尤其在咸丰时期。
曾国藩在职从二品礼部侍郎时,回家丁忧三月就被咸丰调去当团练大臣,组织民兵抗击太平军,咸丰的套路就是死马当活马医。
“朕的大清都快亡了,还管什么祖制?”咸丰打破了汉人不能掌兵权的祖规,下放四十多位团练大臣回乡募勇抗击太平军,曾国藩是其中四十分之一,是立功最多的一个,也是受咸丰压制最多的一个。
曾国藩到地方后,原本在京城的从二品身份就变成了“空衔”,团练大臣又不是钦差大臣,在京城有实权又能如何?空降到长沙之后,地方官员可不吃这一套。
也就是说,曾国藩创业阶段是“三无”人员。
没钱。
咸丰皇帝不给军饷,需曾国藩自己挨家挨户去“化缘”,说白了就是四处“要饭”。
没权。
曾国藩在地方毫无实权,面对地方官员的压迫和绿营兵的打压,毫无实权的曾国藩只能在夹缝中求发展。
揭秘:左宗棠pk曾国藩,两位大佬决裂成谜
揭秘:左宗棠pk曾国藩,两位大佬决裂成谜曾国藩与左宗棠,都是晚清决策层大佬。
在那时,他们有如一对最佳拍档,一起匡扶满清,一主文治,一重武功,尽心尽力,相得益彰,也是以同列“中兴四大名臣”。
左宗棠与曾国藩他们二人,出身、经历啥的,都极相似。
他们相差一岁,是湖南同乡,是同龄人,曾是下上级关系,都是汉人,都是读书人,都人品不错,都是国之干才,都雄才大略,都是同道中人,都在同一利益圈子,也不乏漂亮的合作。
曾对左,有提携知遇之恩,左呢,实际也长期给曾擦屁股扶他上位,按道理理当互相心心相惜才对。
可这两人,不说暗地,即便明面里,历来关系似乎都不和。
尤其是左,对曾国藩似乎是公开表示看不起,态度很不友好。
可能只是说,两人都是有大局观之人,多事存亡之秋,知道一切以国事为重,况且也没到水火不容之地,私人恩怨有意淡化,是以不至于公开撕逼,互相敬而远之的心理,肯定是有的。
晚清“中兴名臣”曾左之争,自晚清以来,一直都是有意思的掌故。
权门之下,只有同盟,没有私交,固是古来惯例,但曾左关系,还尤其特殊。
二人之分歧,是不该有而又实有,若现又若隐的。
何以会出现,我过去开始读晚清史时就很迷惑。
在仕途上,左宗棠起步非常晚。
他是大器早成,可长期怀才不遇,没有路子。
国家不幸左公幸,如果不是恰好遭逢太平军的乱局,估计他一辈子都不能出头。
左宗棠他是大才,年纪轻轻就在老家湖南扬名,但是他最大的问题,在于不擅长考试。
不管他怎么折腾,就是不能中进士。
在过去,科场就是高考的加速包,没个进士文凭护身,就连混体制的资格都没,等于是断了“正途”。
40多岁了,还只是个师爷的角色。
不得已,委曲求全给湖南巡抚骆秉章作点幕后参谋工作。
但是,他与曾国藩相识很早,并且曾国藩对他有知遇之情。
甚至可以说,曾国藩是他左宗棠的恩人,他后半生能有那些辉煌成就,曾国藩在幕后指挥若定,劳苦功高。
很明显,倘若没得曾国藩开始的赏识、提携,拔其于微贱,没有围绕曾国藩为核心的“朋友圈”的大力裁成,左公实难冒头,即便可凭才干小有所成,恐怕也难以持久。
曾国藩死嗑咸丰和天下官员的原因分析
曾国藩死嗑咸丰和天下官员的原因分析曾国藩在晚年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我早年在京的时候啊专门爱批评那些大人物,官越大我就越不害怕,那么另外一个有大名大位的大人物呢叫做赛上萼,塞上萼也是朝中重臣,那么咸丰元年咸丰刚上台,广西呢就爆发了农民起义,那么咸丰呢就慌忙派这个接替了穆杖萼的这个首席军机大臣塞上萼前去瞻仰,其实塞上萼呀不是一个带兵打仗的料,而且呢这个人还特别贪生怕死,所以当初一派他的时候曾国藩呢就认为不妥,曾经呢建议皇帝换人,但是咸丰啊没听他的话。
后来的事实证明啊曾国藩有先见之明,塞上萼一到了广西胡乱指挥贻误军机,太平军一到呢他又带头逃跑,结果清军呢是一败涂地,所以咸丰二年咸丰就把这个塞上萼抓起来,交给刑部治罪。
同样大部分人想当老好人,想放这个塞上萼一马,只有曾国藩不同意,曾国藩说带兵打仗犯的错误呢非同寻常,打仗是军国大事是吧,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危,你不好好打仗都不严肃处理那以后谁还好好带兵啊,那国家这个安全能有保障吗?所以一定要坚持原则,他说以军务关系重大一处罪名亦从众者不当比照成立,军务关系重大所以呢处理一定要比这个条文的规定还要从重,那么刑部开会大伙儿呢也只好听曾国藩的,哎从重役处,最后这个塞上萼也给革职了。
本来曾国藩这个人呢,我们说过是一个特别爱交往的人是吧,在北京呢朋友很多,哎他又热心肠,喜欢帮助人,所以在北京啊本来他人缘是非常好的,但是这两件事儿一出来可就不一样了,因为祁善呢是门生故旧遍天下,塞上萼呢也是人脉非常广满朝都是他们的人。
曾国藩这个愣头青一下子就打破了官官相护的这个官场的潜规则,于是呢就让他成了官场上的公敌,等这两个案子审完许多人呢就不跟曾国藩来往,助攻贵人键值或隐蔽志不与同席,什么意思呢,就是有一次有一个人家里呢生了个小孩,请满月酒,请了很多人曾国藩也去了,一看那个东边那个脚上有一个桌子还有个空位,桌上坐的还都是他认识的人,曾国藩于是就一屁股坐下了,正想跟大伙儿打招呼,结果发现他一坐下这些人都站起来了,人家都纷纷一言不发跑到别的桌去坐,这桌呢就剩下曾国藩一个人,你说这饭还怎么吃呢,曾国藩呢就感觉非常难堪,所以他到这个时候才发现了自己这个坚持原则呀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历史趣谈慈禧执政期间为何要重用汉人?满族懦弱无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慈禧执政期间为何要重用汉人?满族懦弱无能
导语:满清入关时,那可是满人的天下,中枢高官全是满人把持的,满人权倾一时,比当时的汉人的地位可谓高人一等。
讲白了汉人那时候就连给他们的做
满清入关时,那可是满人的天下,中枢高官全是满人把持的,满人权倾一时,比当时的汉人的地位可谓高人一等。
讲白了汉人那时候就连给他们的做奴才的资格都没有。
这种政治体制以及“重满抑汉”的用人制度一直被清朝皇帝坚持。
但这种格局被慈禧太后打破了。
为了巩固政权,表示满汉平等,清廷也尽可能的吸纳汉族士人参政,但一些重要的职位如军机大臣,特别是首席军机大臣,一般都是由满人担任;而各地的总督巡抚也大多为满人。
由此,满人往往在朝廷和地方上占据了重要职位,地位远远比汉人显赫。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曾经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满人贵族相继离去,他们的子孙往往不学无术,沦为了纨绔子弟,满人的整体素质大为下降,大多数的政务和军事活动往往需要依赖汉人,而那些八旗子弟早已沦为了老爷兵。
更要命的是,这种趋势到了晚清更是愈演愈烈,八旗子弟往往成天遛狗斗鸡,出入戏院茶楼,靠着祖上的功劳只会享受。
对于祖制“重满抑汉”,慈禧当然心知肚明,但她垂帘听政以后各地军情急如星火,太平军仍旧盘踞江南,捻军和回乱也时时威胁着清廷的心脏地区,这些心腹大患,无一天不让她胆颤心惊,坐卧不安。
可是再看看她身边的那些满族亲贵,除了妄自尊大便是懦弱无能,真正有才华,能够安邦治国、统兵作战的满人官员几乎都死绝了。
自从太平天国起义后,国内战祸延绵达10年,而朝廷还没有垮台,其原因就是汉人的团练武装抵挡住了太平军的进攻,而这些汉人将领,
生活常识分享。
曾国藩惹毛了咸丰帝
他颤抖着双腿,费了好大的力气才迈下车子,见前面果然停放着一顶四人抬的蓝呢轿子,轿的前面没有军兵,没有太监,却站着一位双手举杯的红顶子的官员和两名侍卫。因有段距离,面目却看不真切,在京师,红顶子而乘蓝呢轿的除非是……
穆彰阿不由心底一动,急忙放开胆子紧走两步。
常大淳说完,竟不用人扶,迈开步子,当先走了出去,赶过来的侍卫惊得一愣一愣的。
曾国藩跟在后边打趣地说道:“中丞大人这病好得真快!”
常大淳脸一红,笑道:“昨儿老友从福建给我捎了一斤沱茶,味道颇好,愚兄这是赶着让老弟尝鲜呢?”
曾国藩心中暗道:“看供状前,开水也没一口,如今看了供状,倒赶着让我喝茶了!”
但咸丰帝却以“朕知道曾国藩查赈劳顿辛苦,但因兵部事繁,尚书保昌又病危,挨顺天府乡试后再行休憩”而没有准假,这倒大出曾国藩的意料之外。曾国藩想:该不是自己上的两个折子出什么事了吧?
转天,钦命礼部侍郎曾国藩为是科顺天武乡试大主考的圣谕,下到各部院。曾国藩这才释然。
是科顺天府乡试的副主考为兵部右侍郎沈北霖。
进了签押房,常大淳一面让曾国藩更衣,一面自己升了炕,一面又让侍卫泡了壶浓浓的茶出来。
常大淳亲自给曾国藩斟了杯茶,道:“为兄先向老弟赔罪!想不到赵二被前任保举到四品顶戴,还敢做此胆大妄为之事!还把洋人拉出来吓唬我等,真真可气!”
曾国藩接茶在手道:“不知中丞大人还有何见教?”
常大淳道:“但听吩咐,愚兄遵命就是。”
当下也不说破,从袖中拿出赵二的供状,说道:“常中丞病成这个样子,本部堂原是不该来扰烦的了。可这件事情却关系到中丞大人的进退前程,本部堂如不来,又怕愧对大人。大人看看吧。”
曾国藩说着,很随意地把供状递过去。
历史趣谈:咸丰皇帝不肯重用曾国藩 原来是因为听了这句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咸丰皇帝不肯重用曾国藩原来是因为听了这句话
导语:自太平军起事后,咸丰可算是遭够了罪,白天黑夜地翻过来忙,都觉得时间不够。
更让他觉得晦气的是,花了那么多力气,成效却越来越低。
前线
自太平军起事后,咸丰可算是遭够了罪,白天黑夜地翻过来忙,都觉得时间不够。
更让他觉得晦气的是,花了那么多力气,成效却越来越低。
前线送过来的奏折,不是说这里让人给捅了一刀,就是说那里挨了一棍,久而久之,皇帝的自信心大受打击,都不怎么敢相信自己也能赢了,直到曾国藩的崛起。
尽管曾国藩当初出任时,有言在先,守孝期间不接受奖励或升职,但咸丰仍授他以署理湖北巡抚一职,并赏戴花翎。
署理的原因,就是考虑到曾国藩尚在守孝期间,一旦守孝期满,代理即可转正。
然而仅仅七天之后,咸丰又急匆匆地收回了这一任命。
具有戏剧性的转折出现在一次君臣谈话之后,谈话的主角,一个是咸丰,另一个是军机章京彭蕴章。
咸丰跟他聊天,起初只是想抒发一下自己的好心情,没指望从这个木讷的小军机身上得到什么高见。
咸丰说:“你想不到吧,曾国藩这么一个书生,竟能建成奇功。
”
彭蕴章当然也是书生,这话听了足以让他浑身醋味儿乱冒。
于是来了一句:“曾国藩不过是前礼部侍郎,一个老百姓罢了。
小小老百姓,在乡间竟然能够一呼百应,随者以万人计,这恐怕不是国家之福吧。
”
就是这么不阴不阳的一句话,让咸丰脸色大变,沉默了很长时间。
生活常识分享。
清朝秘闻:曝光曾国藩与咸丰帝的权力之争经过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朝秘闻:曝光曾国藩与咸丰帝的权力之争经过导语:咸丰七年(1857年),曾国藩借父丧之机,向咸丰帝摊牌索要更大权力。
清廷以为太平天国行将覆灭,断然令曾国藩在籍守制。
不料三年后,江南大营咸丰七年(1857年),曾国藩借父丧之机,向咸丰帝摊牌索要更大权力。
清廷以为太平天国行将覆灭,断然令曾国藩在籍守制。
不料三年后,江南大营再次崩溃,太平天国基本控制了富庶的江南地区,切断了清王朝赋税、漕粮的主要供应渠道。
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起义的烈火迅速从广西燃向全国,此前清廷依靠的八旗与绿营不堪重用,为湘军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机会。
随着湘军兴起,国家的一些重要权力也逐渐移向地方,转入汉人手中。
统治者既要依靠湘军镇压农民起义,又恐其尾大不掉,不情愿将权力拱手相让,由此展开了清廷与以湘军集团为首的地方势力对权力的争夺。
晚清湖南地方军队被称为湘军。
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起义的烈火迅速从广西燃向全国,此前清廷依靠的八旗与绿营不堪重用,为湘军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机会。
随着湘军兴起,国家的一些重要权力也逐渐移向地方,转入汉人手中。
统治者既要依靠湘军镇压农民起义,又恐其尾大不掉,不情愿将权力拱手相让,由此展开了清廷与以湘军集团为首的地方势力对权力的争夺。
太平天国起义迅猛发展,湘军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显,湘军集团逐渐取得地方军政大权。
咸丰五年(1855年),清廷任命胡林翼(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湘军重要首领——编者注)署理湖北巡抚,与他同在武昌主政的是湖广总督官文。
清代官制中总督偏重军政,巡抚偏重民政,军权应归于官文。
可官文贪鄙庸劣,见识浅薄,只因是满洲正白旗贵族而为咸丰帝所重用,所部军队战斗力极差。
胡林翼抚鄂之初,官文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曾国藩打了胜仗反遭慈禧动怒训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曾国藩打了胜仗反遭慈禧动怒训斥!
导语:曾国藩是晚清时期清朝最为倚重的四大重臣之一,在他手里统领着当时朝廷最为强大的军力,但有一次曾国藩得胜后得到的不是慈禧嘉奖而是训斥!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清朝最为倚重的四大重臣之一,在他手里统领着当时朝廷最为强大的军力,但有一次曾国藩得胜后得到的不是慈禧嘉奖而是训斥!
当曾国荃把收复金陵的消息第一时间奏报紫禁城时,整个北京城轰动了。
慈禧眉开眼笑,奕訢却板着脸,毫无欢喜之情。
慈禧认为他不合群,此时最应该普天同乐。
奕訢却不无忧虑地指出,曾氏兄弟又上了一层楼,只怕咱这楼不够他们上的了。
慈禧悚然,翻脸像翻书一样,发出圣旨给曾国荃,不是表扬,而是严厉斥责:“你在奏报中说攻破外城后就跑回雨花台老营休息,你身为主帅,却不和将士们共进退,成何体统?!幸好祖宗保佑,你的部队侥幸成功,否则,必拿你是问!”
他妈妈的!曾国荃暴跳如雷,心如乱麻,老子拿下金陵,这是震铄古今的巨功,你不嘉奖就算了,竟然还斥责我,这他妈的还有天理吗?!
他一面说,一面竟拔出宝剑,无人知道他要干什么,但大家都一拥而上,把他按住,跟他商量着说,要冷静,等曾大帅来了再说。
曾国藩抵达金陵后,听说了紫禁城的圣旨和曾国荃的举止,大为恐惧。
他好言好语劝说老弟,推己及人,咱们应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他们这样做,肯定有他们必须这样做的理由,咱们应找出这种理由。
曾国荃一语道破:“狗屁,他们就是看咱们坐大了,心生恐惧。
”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他被奉为千古第一完人 为何却得不到咸丰重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他被奉为千古第一完人为何却得不到咸丰重用
导语:他为官慎独慎审,和睦邻里兄弟、谨守孝道、克勤克俭,读书专而有恒,在为官、处世、治家、教子、识人、交友、养生等方面都展现出了极大的智
他为官慎独慎审,和睦邻里兄弟、谨守孝道、克勤克俭,读书专而有恒,在为官、处世、治家、教子、识人、交友、养生等方面都展现出了极大的智慧,被世人奉为“千古第一完人”,他就是曾国藩。
话说太平军的起义让咸丰皇帝遭了不少罪,就算他日理万机也觉得力不从心,毕竟花了那么多力气,却并没有什么成效。
可是即使这样,咸丰皇帝却依旧不肯重用曾国藩,如今想来,个中缘由真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在曾国藩崛起之前,咸丰是以夜继日的忙啊,但天不遂人愿,前线就没传来过捷报。
接二连三的失败让咸丰内心很是焦急,可又无可奈何。
慢慢地,咸丰似乎习惯了这样的状态,根本没了信心。
然而随着曾国藩的掌权,湘潭大捷,岳州、城陵矶大捷,甚至武昌克复大捷的消息接踵而来,让咸丰眼前一亮,看到了希望。
咸丰依稀记得在京时,曾国藩跟打了鸡血一样,拼着命地往上递意见书,当时还有点嫌弃呢,没想到竟是个宝!再说当时在籍官员办理团练的大概有四十五人之多,可除了曾国藩,那些人不是半途而废,就是销声匿迹了,谁都没整出个样子来,显然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嘛。
咸丰暗自心想,幸亏当初留了一手,要不然现在内忧外患的,正值用人之际,这样的人才却不重用,那岂不是要落下一个不会用人的骂名吗?
按道理说,咸丰都知道了,怎么也该重用曾国藩了吧。
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就在咸丰授以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一职刚刚七天的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曾国藩称帝之谜 手握重兵为何不造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曾国藩称帝之谜手握重兵为何不造反?导语: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运动威胁清王朝统治时,通过组建湘军,掌握地方大权,到1863年湘军攻下南京后,曾国藩已经控制了整个统治集团,就军事实力而言,他比清政府已经超出了很多,若曾国藩振臂一呼,从满朝人的手中夺回统治权,应当说并不困难,但但他没有这么做。
曾国藩为何拒不称帝?一般归结为四点原因。
首先,从曾国藩自身而言,曾国藩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忠君卫道的观念根深蒂固,造反的可能性不大。
而且,曾国藩熟读史书,也深知造反会给中国带来极大灾难。
晚清时期的中国,列强环绕,已经经不生活常识分享。
与曾国藩“掰手腕”的咸丰毕竟不是崇祯
与曾国藩“掰手腕”的咸丰毕竟不是崇祯作者:暂无来源:《领导文萃》 2017年第19期□吴敏文一明朝的后继者清朝,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传到咸丰一代,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曾国藩是咸丰朝平定太平天国的第一功臣,在事关军政大局的问题上,对咸丰的瞎指挥从不盲目听从;无论在朝还是在外带兵,与咸丰之间的争执所在多有,比较突出的与咸丰“掰手腕”就有三次。
1850年3月,道光殁,咸丰登基。
为体现新朝新气象,3月20日,咸丰登基的第11天,便由内阁明发上谕求言:凡九卿科道,有奏事之责者,于用人行政一切事务,皆得据实直陈,封章密奏,俾庶务不致失理,而民隐得以上闻。
7天后的3月27日,咸丰接着由内阁明诏求贤,令各省督抚保举“才德兼优、诚信任事”之人。
曾国藩饱读圣贤之书,以天下为己任,为新皇帝的求言求贤令所鼓舞,连上数道奏章,却久等不见回音。
既无皇上召见,亦无下旨施行。
曾国藩于是在咸丰二年四月,向咸丰上了一道《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奏疏核心的寓意,是希望皇帝不要“自矜”,把臣下的意见不当回事,“诚恐一念自矜,则直言日觉其可憎,佞谀日觉其可亲,流弊将靡所底止”。
虽措辞委婉,但明白无误地指责了咸丰的行为。
这还了得!故“咸丰帝览奏大怒,捽诸地,立召见军机大臣,欲罪之,祁寯藻叩头称‘主圣臣直’者再,季芝昌亦请恕其愚直,帝意乃解,且深嘉国藩之敢言,命署刑部侍郎”。
这可以算是曾国藩与咸丰的第一次“掰手腕”。
曾国藩能够在惹怒咸丰之后不仅全身而退,而且加官,祁寯藻的“主圣臣直”起了关键作用。
祁寯藻的四字看起来是“顺毛捋”,实则绵里藏针。
“臣直”二字,表明祁寯藻是认同曾国藩见解的,只不过直言说出的是曾国藩而已。
而“主圣臣直”四字,可以解释为“有圣主,才有直臣”,也可以解释为“容得下直臣,才是圣主”;咸丰“深嘉国藩之敢言”未必为真,但祁寯藻确实抓住了咸丰想做圣君、明君的心理,如果连臣下的直言都容不下,咸丰不就有昏君之嫌了吗?二此后不久,曾国藩就因母亲去世而回湖南湘乡老家丁忧守孝了。
大清王朝之谜--曾国藩与左宗棠谁厉害
大清王朝之谜--曾国藩与左宗棠谁厉害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在湖南举办湘军,便和左宗棠有了交往。
其后在镇压太平军过程中,两人更是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但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两人为了各自的名利而交恶,乃至绝交。
曾国藩与左宗棠交恶是确有其事,还是两人表演给清政一府看的一出双簧……曾国藩与左宗棠两人同为湖南同乡,自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丁母忧在湖南原籍举办湘军,便和左宗棠有了交往。
当时左宗棠为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幕僚,因公务书信往来不绝,交情日厚。
曾国藩后来因率领湘军镇压太平军,地位显赫,督两江,领四省。
曾国藩素来知人善任,网罗人才,由他推荐而受提拔的不在少数,一时出现了天下提镇无不出于曾帅的传言。
左宗棠虽未进士及第,但凭着自己的才干,此时已名满天下。
曾国藩军中自然不能漏掉了像左宗棠这样的人才,左宗棠在咸丰十年(1860)被曾国藩聘为幕僚。
此时清朝与太平军的战争处于胶着状态,正当用人之际,由于曾国藩的极力推荐,左宗棠被清朝任命为四品京堂候补、襄办曾国藩军务的头衔,随后被曾国藩派往湖南招募湘勇。
这年6月,清政一府有意调左宗棠前往四川督办军务,曾国藩认为左宗棠可以独当一面,现在突然要调走左宗棠,无异于断其臂膀,于是曾国藩婉言谢绝了清廷的谕旨,从中可见曾国藩对左宗棠多么器重。
随着安庆的克复,湘军为完成对天京的包围,进一步牵制天京外围的太平军,曾国藩决定对浙江出兵,那么选谁为统兵将领呢?曾国藩首先想到的是左宗棠。
曾国藩认为,左宗棠平时用兵取势甚远,审机甚微,可挑大梁,不可久居人下,埋没人才。
曾国藩不但把驻扎在赣浙边界的湘军统归左宗棠节制,而且给了他向皇帝的专奏权和征收厘金权。
从此,左宗棠青云直上,在对浙用兵中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才干,和中兴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共称“曾左李”。
此时曾国藩对左宗棠的信任已是无以复加。
往来书信中处处对左宗棠以兄相称,而自谦为弟曾国藩对左宗棠十分信任,左宗棠也摸透了曾国藩秉性,二人配合,相得益彰。
历史趣谈:晚清政府的几步错棋 咸丰帝遗嘱政治隐患极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晚清政府的几步错棋咸丰帝遗嘱政治隐患极大
导语: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内忧外患,民族矛盾越加严重,阶级矛盾也日益激化。
清政府国力日益不足,形成了西强东弱的客观形势。
就在这样的情况
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内忧外患,民族矛盾越加严重,阶级矛盾也日益激化。
清政府国力日益不足,形成了西强东弱的客观形势。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政治体制竟一波三折,引发一系列错误,更使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日趋紧张,多重矛盾交织,形成了积贫积弱的恶性循环。
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处置不当,咸丰皇帝被迫跑到承德避暑山庄,最后死在北京故宫之外。
在继承人问题上,咸丰帝的遗嘱留下了很大的政治隐患。
他一方面考虑到皇后无子,贵妃幼子继承大统,将会出现皇后与母后专政间的矛盾,他设想出一个八大臣赞襄、两宫皇太后各执一印(皇后用“御赏”印、那拉氏代载淳用“同道堂”印)的政治体制,以求达到互相牵制的效果,这是咸丰帝死前的精心安排。
谁曾想到,他将六弟奕訢排除在体制之外,使之不能参与朝政,这就开启了政局不稳的先兆。
咸丰帝死后,肃顺等赞襄王大臣深知身为皇子生母的西宫那拉氏潜在的政治危险,就采取了“抑西扬东”的策略,从礼仪封号上先后为东宫、西宫封号,以示嫡、庶之别,通过对西宫的贬抑,以图分化两宫皇太后。
迫于情势,西宫慈禧太后不仅主动拉拢东宫慈安太后,还联合此时在京师与英法联军谈和的恭亲王奕訢,内外联手,最后除掉了肃顺等八大臣,不仅使双方生命得以保全,而且政治生命也得以延续。
同治初年,奕訢以议政王名分主持朝政,实握相权。
慈禧太后实握帝权,把持朝政,出现了帝、相、后并存的政体,这种以太后之尊听政的慈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典故】胡林翼劝说曾国藩当皇帝为何会失败
【历史典故】胡林翼劝说曾国藩当皇帝为何会失败反还是不反,这是个问题咸丰皇帝的突然驾崩,让驻扎在安庆英王府的曾国藩惊恐不已。
他清楚地知道,一场更大的战争厮杀,已经扑面而来。
为了那至高无上的权力,一场血雨腥风的战斗,已经不可能避免。
不管朝廷局势如何变化,该尽的臣子礼仪还是要尽到的。
所以曾国藩下令,湘军暂时延缓进攻,所有大军披麻戴孝,并在主营内设置大行皇帝的牌位,所有文武百官对其三跪九拜,并且放声大哭。
正当文武百官天天哭得一塌糊涂的时候,胡林翼从湖北姗姗而来。
他自然也要对着咸丰皇帝的牌位大哭一场。
放声痛哭后,曾国藩为其置办酒宴,为这位好友接风洗尘。
在酒足饭饱后,这两人就开始了秉烛长谈,就当前的局势交换了各自的意见。
他们两人的这段对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诡异的对话。
因为这段对话的内容,相当“劲爆”,一旦传出去,曾国藩肯定必死无疑。
但是这些对话的内容,却被记录在了《曾国藩家书》中。
这实在是让人无法想象。
在这次对话中,曾、胡除了对咸丰皇帝壮年驾崩惋惜外,他们谈的最多的就是当朝权力的重新分配。
曾、胡认为,咸丰皇帝在临终前,宁可指派八个顾命大臣管理朝政,也要把自己的亲弟弟恭亲王排除在外,如此冷落这位德才兼备的亲弟,肯定会给大清留下一个深深的隐患。
因为这个原因,曾国藩和胡林翼一致认为,由于新皇年幼,今后的大清政权,一定会出现太后、恭亲王、八大辅政大臣三足鼎立的局面。
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国家的事情就难办了,湘军的事情就更难办了。
如今的湘军因为攻陷了安庆,已经威震天下,但是曾国藩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
虽然湘军名噪一时,但是如果不找到一条归路,湘军一定难逃“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命运。
所以此时此刻,一定要从这三股势力中找到一个安稳的靠山,这甚至比和太平军战斗都要重要。
话虽如此,但是没有人知道朝廷的三足中谁能最终获胜,更没有人能知道谁将掌握这最高的权力,因此曾国藩心里根本就没底,他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在不知不觉之中,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他们谈话的屋子已经变成了黑漆漆的一片。
论曾国藩与皇权间那场波谲云诡的权术之争-公务员理论与实践论文
论曾国藩与皇权之间那一场波谲云诡的权术之争引言罗尔纲曾指出,19世纪中期,“在当时太平天国与清朝两个阵营斗争里面,湘军隐然成为第三个势力”。
当曾国藩处于政治旋涡中心的时候,只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以娴熟的政治谋略化险为夷。
正如对其弟曾国荃说:“古来成大功大名者,除千载一郭汾阳外,恒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谈何容易?愿与弟兢兢业业,各怀临深履薄之惧,以冀免于大戾。
”咸丰七年(1857年)三月,曾国藩以父丧为名,委军奔丧,奏请守制终身。
咸丰帝未解其意,不准其奏。
曾国藩乃上奏直陈苦衷,声称自己“虽居兵部堂官之位,而事权反不如提镇”。
明确提出,“细察今日局势,非位任巡抚,有察吏之权,决不能治军;纵能治军,决不能兼及筹饷”。
他公开向清廷摊牌,职位不高无实权,咸丰帝这才弄清了他的用心。
咸丰下谕“著照所请,准其先开兵部侍郎之缺,暂行在籍守制”。
不但不给他督抚之位,还夺了他已有之权。
曾国藩只好坐镇湘乡,遥控局面,并让其部众造言:“涤公未出,湘楚诸军如婴儿之离慈母。
”绝不服从其他任何人的指挥调度。
曾国藩居家守制一年零四个月,复出之后,让胡林翼主要出席与清廷的抗争。
在这方面,胡林翼确实技高一筹。
咸丰十年(1860年)春,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
胡林翼抓住这一时机,大造舆论:“朝廷能以江南事付曾公,天下事不足平也。
”他又设法利用郭嵩焘等人打通肃顺的关节,终于达到目的。
曾国藩掌握两江权柄后,胡林翼曾写信对他说:“大局安危,只看丈是否放手放胆而已……有此一副大本领,而还不肯放手,吾且怨丈矣……不包揽把持,任人作主,则兵不能择,饷不能节,却又必乏财矣。
”这是选自曾国藩集团与清廷周旋政治纠葛中的一件事,在曾国藩带领自己的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之时,侍郎的陈旧乌纱帽仍然戴在曾国藩头上,当然,曾国藩对“客寄虚悬”的处境极为不满,揣测大概他如是想:我做得很多,为什么却还是处在较低的官位。
受到朝廷的排挤,面对多疑的咸丰,表面温驯谦恭,内心却也是愤懑不甘,一来上奏诉苦,二来,从“虽居兵部堂官之位,而事权反不如提镇”,意思是这样的官位没有什么实权,倒也不如地方的提镇能揽到地方实权。
咸丰皇帝为什么让胡林翼当湖北巡抚,却不让曾国藩当?
咸丰皇帝为什么让胡林翼当湖北巡抚,却不让曾国藩当?/咸丰皇帝咸丰五年三月,原湖北巡抚因为城破自杀,朝廷任命胡林翼当了湖北巡抚,成了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
湖北巡抚这个位置,在太平天国战争的背景下非常重要。
因为湖北据长江中游,幅员广大,占有此地,才有可能以中游的物质兵力源源不断顺江而下,节次平定下游。
咸丰四年八月,咸丰曾经一时激动,让曾国藩署理此职,但是仅仅九天之后,就收回了成命。
这是因为当时军机大臣里有一个江苏人彭蕴章。
这个人扒到咸丰皇帝耳朵边说了一句话,改变了曾国藩的命运。
他说了句什么呢?他说:“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
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福也。
”/曾国藩也就是说,曾国藩本不过是以侍郎衔在家守孝的退职官员,和平民老百姓没什么两样.一个老百姓在老家一声呼唤,就能聚集起这么多人跟他卖命,并且所向无敌,这,恐怕不是国家之福吧?咸丰皇帝一听这话,悚然一惊,如同兜头浇了一盆凉水,“默然变色者久之”。
可不是吗?你曾国藩这么厉害,如果你哪天起了异心,你这只生猛的军队,谁抵挡得往?当初汉朝的皇帝用曹操来灭黄巾,结果灭了黄巾,曹操反过来又篡了汉朝。
他不由得汗毛倒竖。
咸丰皇帝头脑中满汉之分这根弦绷得是非常紧的。
所以他马上又下了一道上谕,收回对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的任命。
说,曾国藩你专心办理军务吧,你就不用署理湖北巡抚了。
巡抚我再另派人。
/胡林翼没想到现在,却给了资历远比曾国藩浅的胡林翼。
自咸丰四年二月至今,胡林翼由知府而道员而按察使而布政使而巡抚,由从四品而至正二品,连升五级,速度令人咋舌。
这就是咸丰的用人术。
选择胡林翼,主要是胡的实力远逊于曾国藩,没有尾大不掉之忧。
胡林翼的能力,屡经曾国藩等保奏,早已经简在帝心。
皇帝如此破格提拔,胡林翼一定会感恩戴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朝迷雾咸丰皇帝为何不重用曾国藩?
导语:咸丰以夜继日的忙,结果前线送过来的奏折,不是说这里让人给捅了一刀,就是说那里挨了一棍,久而久之,皇帝的自信心大受打击,都不怎么敢相
咸丰以夜继日的忙,结果前线送过来的奏折,不是说这里让人给捅了一刀,就是说那里挨了一棍,久而久之,皇帝的自信心大受打击,都不怎么敢相信自己也能赢了,直到曾国藩的崛起。
湘潭大捷点开了喜庆的炮仗,然后岳州、城陵矶,甚至是武昌克复的捷报都接踵而来,让人几乎有应接不暇之感。
那情景,仿佛是倒霉了一千年,眼看着就要转运了。
原来人生也可以充满着温暖!要说在籍官员办理团练的不止一个,包括曾国藩在内,合计共有四十五人之多,然而除了曾国藩,没有一个整出样子,不是半途而废,就是销声匿迹。
曾国藩成了今年的主打款,一众官员中,就数他最帅,帅得一塌糊涂,帅得无边无沿。
依稀还记得在京时,这家伙跟打了鸡血一样,拼着命往上递意见书的情景,也幸亏当初留了一手,要不然,现在纵使能收到礼包,也得落下一个不会用人的恶名。
显然这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得赶紧用,重用。
尽管曾国藩当初出任时,有言在先,守孝期间不接受奖励或升职,但咸丰仍授他以署理湖北巡抚一职,并赏戴花翎。
署理的原因,就是考虑到曾国藩尚在守孝期间,一旦守孝期满,代理即可转正。
然而仅仅七天之后,咸丰又急匆匆地收回了这一任命。
具有戏剧性的转折出现在一次君臣谈话之后,谈话的主角,一个是咸丰,另一个是军机章京彭蕴章。
军机章京不是军机大臣,说穿了只是军机处的文书,专门帮着军机大臣们抄抄写写,比如王鼎案中那个给穆彰阿通风报信的陈孚恩,就是军机章京。
由于军机章京实际参与了机要,所以也被称为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