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课程修读之比较研究
中美会计学博士生培养比较研究
( 一)招生规模 根据 中美 1 0所高校招生主页披露的信息 ,
以“ 会计 系” 会计 学院” 或“ 为统计 口径 , 搜集 整理出招生规模情况
如 表 3和表 4所 示 。
表 3 美国 2 1 0 2年 会计 博 士项 目招 生 规 模 大 学 名 称 拟 招 生 人 数 ( 年 招 生人 数 很 稳 定 : 每 德 克 萨斯 大 学 奥 斯 汀 分校 3 人 ~5 芝 加 哥 大 学 2 ~3人 斯 坦 福 大 学 2 人 ~6 伊 利 诺伊 大 学香 槟 分校 3 ~6人 密 歇 根 大 学 2 ~3 人
比较与借鉴 I o ai nA dR frn e mp r o n e e c C s e
中美会计学博士生培养比较研究
广 东商学院会 计学院 张荣武
会计学是当今世界的热门专业 ,会计教育与会计研究水平决
定着会计学科的发展 ,而博 士生培 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会计教 育与会计研究水平。 自美 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 分校 1 3 9 9年颁发全 球第一个会计学博 士学位 以来 , 经过积极探索 、 锐意 改革 , 国会 美
会计博 士项 目著名高校 , 包括 : 上海财经 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北京 大学 、 门大学 、 厦 中山大学 。 本文着 眼于第一手资料 , 并结合作者在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学见闻 ,通过对 中美会计学博士生培养
进行 比较研究 , 以期 为改进 中国会计学博士生教育 、 追踪 国际学术 前沿 、 小中国会计学博 士生培养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 、 缩 提升 中 国会计 国际话语权 , 提供参考依据 。
计学博士生教育取 得了极大成 功, 享有至 尊级 的周际地位 , 被公认 为“ 国际学术金标准 ” 。截至 2 1 , 0 1年 美国约有 9 个 会计学博 士 5 点。中国的学位制度起步较晚 。1 8 年厦门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 91 被批 准为中国首批会计学博士点 ;9 2年葛家澍教授招收 了中国 18 第 一位会计 学博 士生 , 标志着中国会计学博士生教育的正式开始 ; 18 9 5年培养出中国第一位会计学博士 。截至 2 1 年 ,中国有 5 0 1 6
中美医学博士培养模式的差异研究
二、考核与培养模式的不同 美国 PhD研究生教育通常采用宽进严出的政策,除了 课堂教育,各种学术交流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7]。佛大 每周都有不少于 1天的外请专家讲座,包括学院间、实验室 间、相同领域不同学校间的教授交流、跨学科的研究探讨。 每周实验室内部有读书会和科研汇报会,每位学生轮流汇 报杂志上发表的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最新的科研动态等,汇 报自己的课题已获得的研究结果,与导师和同实验室成员 探讨分析实验结果,规划下一步的实验内容。进入 PhD培 养模式的学生并非所有都能完成 PhD培养并拿到 PhD证 书,一般在第二年,有一次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学生与导 师协商后申报考试时间,此次考试旨在考核学生是否具备 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是否具备进一步
数能得到学习机会。目前住院医师轮转制度,我国临床医 学人才“5+3”标准化、规范化培养体系的培养计划与之类 似[2]。MD,是指 MedicalDoctor,医学 PhD是指一种获得从事 医学研究许可的学位,在美国想要从医,只有拿到 MD学位 的学生,参加 美 国 执 业 医 师 资 格 考 试 后 才 能 当 医 生,拿 到 MD学位的学生也是可以攻读 PhD学位的,但只拿到 PhD学 位的学生,是不允许当医生的,只能在医学院或研究所里做 研究工作。在佛罗里达大学(佛大)附属医院,第二年的眼 科实习学生有机会自行选择是否参与实验室研究,一部分 选择继续攻读 MD学位,放弃 PhD学位,一部分将实验室工 作作为选修科目,利用假期,选择实验室导师,参与部分实 验室工作,只有极少数选择攻读 PhD,完成 PhD培养后再返 还医 院 继 续 MD的 培 养,最 后 获 得 MD和 PhD的 双 重 学 位[5]。
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概览与对比分析
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概览与对比分析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和科技强国,在高等教育领域也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推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概览,并对两国研究生教育进行对比分析。
一、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概览1. 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研究生教育也随之蓬勃发展。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涵盖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层次。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数已经达到了数百万人,其中博士生招生人数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改善研究生培养环境,积极推行双一流高校建设,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等举措。
中国还不断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合作,鼓励研究生开展科研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为培养更多高水平、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好的条件和平台。
2. 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美国一直以其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享誉全球,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之一。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大类,拥有众多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和专业学院。
根据美国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每年有数十万名研究生毕业,并且有相当一部分留在美国从事科研工作或者进入高科技企业工作。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倡自由研究和学术合作,非常重视学术和专业实践的结合。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还非常重视学术自由和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和课程,并且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术选择和资源支持。
1.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对比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更多地注重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基础理论研究的训练,以求培养出能够胜任专业技术岗位的应用型人才。
美学教育的知彼与提升——读《中美大学美学课程比较研究》有感
国 大 学 美 学 课 程 改 革 的 思 考 与 建 议 等 方 面 阐述 了考 察 研 究 成 果 。前 言 部 分 交 代 了 本 论题 的理论 基 础 和具体 研 究方 案 , 十 六 种 附 录虽 为 翻 译 , 却 见 出 作 者 的学 术 视 野 与 持论标 准 , 让 读 者 藉 此 看 到 美 国 大 学 美 学
基 本 中断 。 改 革 开 放 之 后 , 我 们 在 科 学 技 术 领 域 急 起 直 追 , 人 文 领 域 则 是 “恶 补 ”。
传 统 营 造 的 精 神 氛 围 影 响 了 人 们 的 行 为 习 惯 和 价 值 标 准 。人 们 对 美 的 态 度 , 是 后 天
教 育 的结 果 。 因此 , 现 代 大 学 的美 学 课 程 , 成 为 人 文 学 科 不 可 忽 视 的部 分 。 中西 学 人
2 0世 纪 3 0年 代 的 底 色 , 与 恩 格 斯 所 批 判 的 旧哲 学 体 系 没 有 根 本 不 同 。 而 在 此 前 ,
西 方 学 界 已 经 经 历 了 “转 向 ”, 各 种 新 的 学
求 美是人类 的天性 , 是 “万 物 之 灵 长 ” 有 别 于其 他 动 物 的 神 性 所 在 , 而 后 天 的 提
2 0 1 3年 6月 第3 0卷 第 3期
枣庄学院学报
J OU RN AL OF Z A OZ HU AN G U NI V ER S I T Y
J u n . 2 01 3
V0 I _ 3 O N0. 3
美 学教 育 的知 彼 与提 升
读《 中 关大 学 美学课 程 比较研 究 》 有 感
胡小林
美学教育的知彼与提升——读《 中美大学美学课程比较研 究》 有感
中美博士后制度对比及其启发
中美博士后制度对比及其启发摘要:中美两国的博士后制度在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博士后制度在管理体制、招收方式、经费来源等方面的异同,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其好的做法,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博士后工作大有裨益。
关键词:中美两国博士后制度对比启发一、中美博士后制度的相同点两国博士后制度在其设立初衷、社会认可度以及招生范围和特点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第一,博士后制度都得到社会支持,特别是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第二,博士后制度都是为了加强科学研究进行招生,从事博士后研究人员大都是获得博士学位年轻学者。
第三,博士后招生单位都是在学术水平较高、学术气氛较浓和较好的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以及科研实力较强的企业科研机构工作。
第四,博士后制度都具有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并举的双重效果,达到出人才、出成果的双重目的。
第五,博士后研究均具有较高水平,选题具有跨学科的特点。
第六,博士后研究的工作期限,都具有临时性、过渡性的特点。
二、中美博士后管理的区别由于中美社会环境、科技和教育发展状态、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不同,博士后制度及其发展过程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1.主导和制约关系不同美国博士后制度走的是招收机构自行管理、自我约束、自主发展的道路,其发展方向和规模受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市场机制的调控与制约。
美国博士后制度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主要在经费投向、科技政策以及在官方机构设立的博士后项目上,对博士后事业发挥导向性影响作用。
我国博士后制度则是由国外引进,政府主导的组织实施的,由人事部牵头,由政府各有关部门的领导组成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管委会的办公室设在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具体负责各项管理职责。
招收博士后的单位必须经过管委会专家组择优评审认可,并在政府主管部门指导下开展工作。
2.招收和管理模式多样性不同在美国,博士后制度没有正式明文法规确定,是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为大多数人认可的习惯作法。
美国招聘和管理博士后的模式多种多样,作用和特点各不相同,博士后的概念比较模糊,招收单位对博士后的解释也有所不同。
中美博士生培养内容的比较与借鉴
我 国博 士生课 程 设置 上 的特点 并不 突 出 ,这 是 与美 国差距 较大 的地方 。
2 实践 活 动的 比较 .
课与选修课两大板块 , 但在具体 的课程设置上 , 往往比较
偏 重于本 专业 的专 业课 程 , 结构 相对 单 一 , 不 同的学 校 且 相 同学科 的课程设 置 大致 一样 。 首先 , 种课 程设 置虽 然 这 便于进 行教 学 质量和 学 生素 质 的综合 评估 与 监督 ,但 在
6 2
l与 思借 考鉴
中美博士 生培 养 内容 的比较 与借 鉴
文/ 郭 品
【 要】 摘 博士生教 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 , 博士生教育的质量是衡 量一个 国家高等教 育发达程度和文
化 科 学发展 水平 的 一 个 重要 标 志 。 士 生培 养 内容是 确 保 其质 量 的 一 个 重要 方 面 , 博 文章 对 中 关博 士 生培 养 内
容 的 比较 与 分析 , 为我 国博 士 生培 养提 供 了有 益 的借 鉴 。
【 关键词】 博士生
培养 内容
比较
美 国的 博 士 生 教 育在 借 鉴 和 移 植 欧 洲 模 式 的基 础 上 , 意改 革创 新 , 锐 日益 成为 当今 国际社 会公 认和仿 效 的 成 功范 例。我 国 自 18 年建 立新 的学位 制度 以来 , 士 0 9 博 生教育 发展迅 速 ,并 已初步 形成 了具 有我 国特色 的博 士
性 、 备各种 素 质 、 具 做任 何事 都追 求优 秀 的知识 分子 。其 课 程 围绕着学 生 的兴趣 设置 , 具有很 大 的灵 活性 , 学生 给
一
个广 大的学 习空 间 , 以发 挥他们 的特 长 与爱 好 , 可 为其
中美研究生教育差异比较及启示
中美研究生教育差异比较及启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美之间的教育交流越来越频繁,研究生教育也成为了中美教育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中美两国教育体系的差异性,中美研究生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就中美研究生教育的差异进行比较,并探讨其中的启示。
一、教育体系的不同在中美两国的教育体系中,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研究生教育是以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主,学制一般为2-3年和3-5年。
而在美国,研究生教育则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1-2年和4-6年。
在中美两国的教育体系中,研究生教育的学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二、培养目标的不同在中国, 研究生培养更加注重学术研究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目的是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和创新人才。
而在美国, 研究生培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包括创新能力,领导力,以及在跨文化背景下的适应能力。
两者之间的培养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三、师资力量的不同在中国, 研究生导师和教授在学术研究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并且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力度也比较大。
而在美国, 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教授更多的是作为学生的导师和指导者,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术自由空间。
两者之间的师资力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四、科研资助的不同在中国, 政府和学校对研究生的科研资助力度比较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课题组的科研项目获得一定的科研经费。
而在美国, 学校更多的依靠企业和社会提供的科研资助,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博士项目或者科研实验室获得科研经费。
两者之间的科研资助也存在着不少的差异。
五、学习氛围的不同通过对中美研究生教育差异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研究生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科研资助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同。
这种差异性为中美研究生教育的相互借鉴和交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差异性。
中美研究生教育中教学方法的差异较大。
在中国, 研究生教育注重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依赖于导师和教授的指导。
博士研究生教育评估的探究与思考——中美比较的视角
考 试 是研 究 生 培 养 过程 中不 可
缺 少 的组 成 部 分 , 是 研 究 生 教 育 这 重 视 专 业知 识 的 学 习及 知 识 掌 握程
一
、
中美博 士生教 育评估 的比较
中, 仅有 三 分 之一 实 行 学分 制 , 余 其 均 是 学年 制 。 与美 国相 比 , 中国 的学
度 的 证 明 。通 过 考试 可 以检 查 学 生 阶 段 和 最 终 的 学 习成 果 , 而 可 以 从
找 出 长 处 与 不 足 , 时 地 进 行 巩 固 适
验 学生完成学分 的情 况 , 以找出 可
3 6
1 评 教价 育
博 士研 究 生教 育评 估 的探 究
— —
中美比较的视角
文/ 郭
【 摘
品
要 】 士 研 究 生教 育 是 高等 教 育 的 最 高层 次 , 质 量 是 衡 量 一 个 国 家 高 博 其
等 教 育发 达 程 度 和 文 化 科 学发 展 水 平 的 一 个 重要 标 志 。为 了保 证 博 士 生 的培 养质
两 国在 博 士 生培 养 过 程 中存 在 的 问 题 , 而 进 行 改进 , 高博 士 生 培 养 从 提
的质 量 。由此可 见 , 国博 士 生完 成 两
与改 进 。考 核 制 度 也 是两 国博 士 生
教 育 评估 的 重要 方 面。
美 国博 士 生 培 养过 程 中 实行 严 格 的 资格 考 试及 淘 汰 制 ,入 学 率 很
学 分 的 情况 是 评估 博 士 生教 育 质 量
中美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比较研究——基于厦门大学与斯坦福大学的案例分析
高
校
教
育
管
理
第 6卷
课 2门 , 分 大 于 等 于 6学 分 ; 修课 1门及 以 学 选
要在 他们学 习的前两 个学 年完 成研 究方 法核 心课
略, 比如跨 学科 的辅修计 划、 范的研究方法训练 、 规 兼具勤工助 学性 质的助教 与助研制度 、 严格的博士 学位 候选
人 资格考试 、 强大的政策执行 力度等对我 国博士研 究生的培养是有借 鉴意义的。
关键词 :厦 门大学 ; 斯坦福大 学; 高等教 育学 ; 博士研 究生 ; 养制 度 培
等教育学 的博士研究生课程 总学分应大于等 于
1 分, 2学 大约 20学 时 , 4 一般 在 第 一学 年 内完 成 。 其 中公 共学 位课 2门 , 学分 等于 4学分 ; 专业 学位
① 中美两国对高等教育研究 的定位不同 , 美国一直视高等教 育为一个研究领 域 , 因此其研 究生培养 中仅仅将 高等教育作 为一个 具体的研究方向 ; 而我 国一直致力于将高等教育学发展成 为独立 的学科 。因此 , 同样是以高等教育研究 为例 , 本文针对我 国时称其为高 等教育学研究生教育, 在针对美 国时则称其为高等教育方向的研究 生教育 , 而统称时为了方便理解 , 仍称作高等教育学研究生教育 。 ② 资料来 源 : 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厦 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方案 (0 1 ) 。 2 1 级 》
育 、 等 教育 社 会 学 、 高 高等 职 业 教育 、 高等 教育 原
理与方法、 大学 文 化研 究 、 高校课 程 与 教 学论 等 ,
研究 院在 我 国高等 教育研 究史 上具 有奠 基性 的地
位, 处于 国 内高 等 教育 研 究 的领先 水 平 。而作 为 美 国 的一 流 大学 , 坦 福 大学 教 育 学 科 的研 究 生 斯
中美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
8 6.
陈 斌 ・中关学术型博士研 究生培养模式 比较研 究
5 4 4 0 3 5 3 O 2 5 2 O 1 5 1 O 5 0 0 O O 0 O 0 O 0 O O 0 O O 0 O
O 0 O 0 O O 0 O O O
4 0 3 8 61
/
b ’ 一 1 9 5 0 1
二、 中美博士研究 生培养模式解读
笔者从厦 门大学选取 2 l 位在美国获得博士学 位 者或 在美 国 有 访 学 经 历 的专 任 教 师 作 为 访 谈 对 象, 围绕 中美 博 士研究 生培 养模 式进 行 了深度 访谈 。
博士 生教 育调 整 发展 时期 , 由 于世 界 各 国学 生 不 断
向美 国涌入 , 美 国博 士 生 教 育 开始 注 重 国际 化 的竞 争 与合作 , 以及 跨 学科 人才 的培 养 。
作者 简介 : 陈斌 ( 1 9 8 8 ~ ) , 男, 江西南 昌人 , 厦f - Lk 学教育研究 院博 士研究 生.
一
研究 生教 育 的呼声 日益 高 涨 , 1 8 7 6年约 翰 ・ 霍普 金 斯大 学 ( J o h n s Ho p k i n s Un i v e r s i t y ) 的创 立 , 标 志着
美 国研 究 生教 育 的正式 确立 。 【 3 第 三 阶段是 1 9世纪
士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生 教 育 主 要 借 鉴 德 国模 式 。1 8 6 1年 耶 鲁 学
的关 键 因素 。随着 高 等 教育 大众 化 的深 人 发 展 , 我 国博 士 研究 生 的培养 面 临严 峻 的挑 战 。如何 有 效改 善博 士 研究 生 的培 养 模 式 , 提 升 博 士 生 培 养 质量 成
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概览与对比分析
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概览与对比分析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研究生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其研究生教育体系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从教育体系、招生规模、课程设置、科研和创新、国际化水平等角度对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进行概览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两国研究生教育的异同及发展趋势。
一、教育体系在中国,研究生教育由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共同管理,涵盖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层次。
硕士研究生教育包括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类型,主要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则着重培养学术研究和科学创新能力。
而在美国,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层次,硕士研究生教育注重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博士研究生教育则更倾向于培养学术研究和科学创新能力。
二、招生规模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近年来得到了快速扩张和提质增效。
据统计,2019年中国全国共招收硕士研究生约86万人、博士研究生约5.7万人。
而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相对较小,每年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分别在几十万人和数万人左右。
可以看出,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远大于美国,但在质量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课程设置在中国,研究生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研究生公共课程等。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在向多元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
而美国的研究生课程设置相对更为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自由选课,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实践性和个性化,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
四、科研和创新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一直强调对学术研究和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
与此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研究生科研项目的资助和支持力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而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更加强调学术自由和研究创新,学生自由选择研究课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顶尖大学的科研项目,促进了科研和创新水平的提高。
浅析中美研究生教育的差异
浅析中美研究生教育的差异作者:俞慧君来源:《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2014年第11期摘要:本文对比了中国和美国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从招生制度,学制,教育模式以及科研环境四个方面阐述了两个国家教育的差异,以期为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教育模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创新,需要源源不断地涌现创新型高层次人才。
高校是为社会提供创新型人才的最佳场所,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教育体系。
本文对比了中美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招生制度,学制,教育模式以及科研环境,旨在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中美研究生的招生制度不同中国研究生院招生主要以考试为主,面试为辅;而美国研究生院招生的招生形式则以学生申请,择优录取为主。
除了少数保送生外,中国的学生要进入大学,必须要经过竞争激烈的高考。
中国大学研究生的招生制度与之相似,以一年一度全国统一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试结果为主要录取标准。
尽管近年来,国内也开始引入面试环节,但如果考试成绩不合格就没有面试资格。
不可否认,这个制度最大程度的减少了人为因素,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但同时它也造成了以考试成绩“一锤定输赢”的情况。
学生在考试中的发挥成了最关键的环节。
不管学生的平时成绩如何优秀,只要没有得到理想的考试成绩,就会被各大高等学府拒之门外。
同时,这种考试制度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缺乏对学生其它方面能力与才华的考核。
美国的研究生招生形式相对灵活,更侧重对学生的全面考察。
除了硬性条件的规定,比如托福、GRE成绩、学习成绩(GPA)等,还给学生提供软性的表现途径——学生需要提交个人陈述以及几封推荐信。
因为没有统一的入学考试,学校招生时很重视平时成绩(GPA)。
学生需要在大学期间一直表现优异才能在研究生入学申请中占有优势。
与中国的考试制度相比,这种方式能更全面的考察学生的成绩。
学生不会因为一次的失误或者意外情况而痛失入学机会。
中美体育博士培养比较研究
03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两国在体育博士培养方面的不足和问题,提出相应的 改进建议,提高两国体育博士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02
中美体育博士培养体系概述
中国体育博士培养体系
培养目标
中国体育博士培养体系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 创新能力和领导力的高级体育人才,为我国体育 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和人才储备。
中美体育博士培养应加强国际化交流,为博 士生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促进其国际 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THANK YOU.
2023
《中美体育博士培养比较 研究》
目录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中美体育博士培养体系概述 • 中美体育博士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比较 • 中美体育博士导师制度与科研能力培养比较 • 中美体育博士学术成果与评价标准比较 • 中美体育博士培养未来发展趋势与建议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研究背景
中国和美国都是体育大国,拥有庞大的体育产业和体育教育 体系。两国在体育博士培养方面各有特色,但目前缺乏深入 的比较研究。
导师指导方式
美国体育博士导师的指导方式较为灵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中国则更注重 传统的教学模式,导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执行相对较为固定。
师生互动与关系
美国体育博士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较为平等和开放,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权和发言权。而 在中国,师生之间的等级观念较为明显,学生的自由度和发言权相对较少。
要点二
科研项目与经费
美国的体育博士在科研项目和经费方 面表现较为突出。这可能与美国在体 育领域的整体科研实力和资金支持有 关。
要点三
学术影响力
综合来看,中美两国体育博士的学术 影响力都很高,但在具体领域和研究 方向上存在差异。
中美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培养比较研究
中美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培养比较研究中美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培养比较研究教育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基本工具,为师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门学科。
在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学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的重要发展方向。
中美两国是全球教育技术领域的重要大国,中美教育技术学研究生的培养也备受瞩目。
本文就中美两国的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培养进行比较研究分析。
1、研究生培养模式目前,中美两国的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通常是在教育学院开展的,学制通常为2-3年,由教育技术学院负责开展,主要包括课程学习、研究生创新实践、研究生指导等内容。
而在美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通常由技术学院、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等多个学院共同负责。
美国的教育技术学研究生课程通常是跨学科的,包括计算机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学生需要选修适合自己的选修课程,课程学习的年限通常为1-2年。
美国的研究生培养还注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研究生需要进行独立的研究,完成科研项目,取得科研成果。
2、课程设置中美两国的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培养中,课程设置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教育心理学、多媒体技术、教育管理学、教育评价、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
研究生主要学习计算机技术方面的知识,了解各种教育软件、教育平台等信息技术应用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也需要接受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的一些原理和规律。
在美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课程设置包括计算机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的课程。
学生需要针对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适合的选修课程。
关于计算机科学方面的课程,除了学习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知识外,学生还需要学习人机交互、虚拟现实等方面的知识。
研究生还需要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
3、科研能力培养中美两国的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培养中,科研能力培养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概览与对比分析
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概览与对比分析近年来,中国和美国都在高等教育领域内迅速发展。
其中,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两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据统计,截至2018年,中国研究生总人数已经达到了300万,而美国则超过了150万。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和美国研究生教育都处于领先地位。
首先,从研究生数量来看,中国的研究生总数已经超过了美国。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素质的普及。
但是,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较大,研究生人数也天然较多。
因此,在研究生人口规模上,两国并没有直接可比性。
其次,从学位体系来看,中国和美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硕士学位可以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两种,而博士学位则只有一种。
此外,近年来,中国的硕博连读方案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在美国,研究生院通常提供硕士和博士学位,而且硕士学位可以细分为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
此外,美国的研究生院也提供联合学位(例如MBA、JD、MD等)。
第三,从研究生培养模式来看,两国也存在一些区别。
在中国,研究生通常需要完成一定的课程学习和研究工作,并撰写论文,才能毕业获得学位。
而在美国,研究生通常依靠导师制度进行研究培养,并且通常需要进行论文答辩才能毕业。
此外,从研究生质量上来讲,在国际上,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一直被认为是最好的,而且美国的大部分高端研究和创新都是由研究生及其导师完成的。
而近年来,中国也在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力量和精力。
不过,在产研学结合、趋向实用等方面仍需加强。
总体来看,中国和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在数量、体系、模式、质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两国在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都面临着提高教育质量、创新培养模式、实现产研学结合等诸多挑战。
因此,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两国应该加强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对方的优点,共同推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中美博士点培养质量评估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美博士点培养质量评估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近年来,随着中美两国高等教育与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与合作,中美博士点的培养已成为中美教育合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对博士点培养质量的评估也愈加重要。
然而,由于中美两国教育体制不同、传统文化差异、评估标准不同等因素,中美博士点培养质量评估的方法、标准、结果不完全相同。
因此,开展中美博士点培养质量评估的比较研究,对于进一步推动中美教育合作、提高博士点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中美博士点培养质量评估的方法、标准、结果等方面的异同,挖掘出两国博士点培养中具有典型代表性和成功经验的案例,并加以总结和提炼,以期为未来中美博士点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本研究拟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内容将主要涉及中美博士点培养质量评估的方法、标准、结果等方面的异同,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
同时,选取两国博士点培养中具有典型代表性和成功经验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
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中美博士点培养质量提高的建议和措施。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将:1. 汇总和比较中美博士点培养质量评估的方法、标准、结果等方面的异同,探索两国教育体制的异同和评估标准的影响因素。
2. 分析两国博士点培养中具有典型代表性和成功经验的案例,挖掘出其中存在的共性和差异,从而为未来中美博士点培养提出可行性建议。
3. 提出一些具有可实施性的建议和措施,以推动中美博士点培养质量的提高。
五、研究意义1. 本研究将全面比较中美博士点培养质量评估的方法、标准、结果等方面的异同,为中美教育合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2. 本研究将总结和提炼两国博士点培养中具有典型代表性和成功经验的案例,为未来博士点培养的改革和创新提供可行性建议。
3. 本研究将提出一些具有可实施性的建议和措施,以促进中美博士点培养质量的提高,为两国高等教育和科技领域的合作发展做出贡献。
中美博士后制度的比较研究
中美博士后制度的比较研究金锡华 刘丹华 屈 洋Ξ自1985年11月我国建立博士后制度以来,博士后工作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博士后研究人员已经成为一些高等院校、科究院所单位科研工作的重要力量,十多年来我国的博士后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博士后制度也必须不断改革、完善和创新。
美国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已进行了一百多年。
我国的博士后制度主要是借鉴美国博士后制度建立起来的。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美博士后制度的研究,引发对我国博士后制度的一些思考。
一、美国博士后制度发展历程及现状美国的博士后几乎是在美国第一批大学设立博士学位不久就产生了,美国博士后研究的历史生动而具体地体现了美国大学科学研究的历史。
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全美各大学中首次设立了一项研究基金,对优秀的年青学者提供资助,最初的目的就是培养青年学者和推进科研。
当时有152人申请,10人获资助。
后来资助名额又增加到20名,在最初的20人中有4人已获博士学位,人们称之为“博士后”。
美国的一些学者对此项基金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希望在大学推广。
他们认为:大学对传播知识贡献很大,但扩展深度相对有限。
如果将用于教育方面经费的1/10用于研究,美国不久就会在世界科技伟人中占据适当位置。
1915年哈佛大学教育部宣布每年选拔两名教师,他们将被提供“有利推动新的科研工作的一切设备,教育部成员准备为此提供一切必要的协助。
”这两名教师必须已获博士学位。
1919年美国国家科学研究理事会从洛克菲勒基金会得到50万美元,去支持一项有研究津贴的全国性计划。
设置这个国家研究基金的目的,是使一批最有希望的研究人员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不停顿地继续他们的研究工作。
1922年在洛克菲勒基金会捐资下设立了医学研究基金,1923年设立了生物学基金,1924年又设立了国际交流基金。
除上述基金外还有其他一些基金,例1925年建立的吉根海姆研究基金和一些大学例如加州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大学本身提供的博士后研究基金等都对推进博士后研究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美高校博士培养比较分析
中美高校博士培养比较分析王婷婷厉英珍孙晨在大多数国家,要从事学术研究,或者是在某个研究领域独当一面,博士学位是必不可少的。
二战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博士培养规模日趋壮大。
而美国,因为其拥有多所世界知名的高校,并且拥有高水准的导师,所以据统计2014年,426家美国有博士授予权的学术机构共授予54070个研究型博士学位。
相比美国,中国的高等教育起步要晚得多,1983年,中国自己培养的首批十八名博士毕业。
不过,中国高等教育近些年发展速度非常快,2014年中国博士生招生规模已达到71020人,年增幅保持在3%左右。
尽管如此,美国的博士生教育仍旧如他山之石,值得中国各高校学习和借鉴。
一、培养条件从学校排名来看,美国拥有世界级名校的资源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2017QS世界大学排名表来看,排名前30的大学中,美国就占了半壁江山,总共有15所名校入选。
而其中的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更是名列世界大学排名榜的前四位。
而中国的名校资源就弱很多,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也仅有三所高校入选世界大学排行榜前30名,分别是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且排名分别位居第25名,第26名和第30名。
从师资学历来看,美国一流大学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很高,其中加州理工学院高达99.7%,哥伦比亚大学有97.2%,哈佛大学有95.6%。
而中国高校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远低于美国,据统计2014年中国高校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仅达到20.05%,在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则更低,仅为15%左右。
从师生比来看,美国高校的师生比较高,见表1,分析了七所美国前十的研究型大学的师生比情况,可见这些大学的师生比都在1:10以内,最高的麻省理工学院师生比在1:3。
师生比高更有利于推行精英教育,博士生质量也高。
表1 美国7所大学师生比情况学校 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师生比1:5 1:7 1:6 1:6 1:4 1:61:3数据来源:https:///best-colleges/rankings/nati onal-universities而随着近年来高校的连年扩招、高考热和考研热等的持续升温,中国高校的师生比一直很低,见表2,2012-2016年我国高校师生比基本保持在1:17左右。
中美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美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美两国的高等教育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具竞争力的教育体系之一。
目前,中美两国学术界与业界之间的协作和交流正在增加,这包括了学生和教师的互访和合作、科研项目的联合申请、技术的转移和实践经验的分享等。
在这种背景下,中美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两国高等教育培养体系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目的及研究问题本研究旨在比较中美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培养模式,探索两国培养模式间的差异及原因,以及如何借鉴和融合两国优秀的教育资源和经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本研究将针对以下几个问题展开探讨:1.中美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是什么?2.中美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培养模式存在哪些差异?3.中美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培养模式差异的形成原因是什么?4.国际化视野下如何借鉴和融合两国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培养模式?三、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为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部分。
在理论分析部分,将结合相关文献和专家访谈,分析中美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并对比两国培养模式的差异以及形成原因。
在实证研究部分,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中美两国高校的教职工、学生和企业HR相关人员进行调查,旨在深入了解两国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创新培养模式并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
四、研究意义与预期贡献通过研究中美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贡献:1.为中美两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互相了解和借鉴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证数据支持。
2.对中美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培养模式进行全面探讨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创新的培养思路。
3.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课程修读之比较研究包水梅1,谢冉2(1.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2.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摘要】文章通过对中美两国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修读模式的比较,论析了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课程修读模式的影响及其差异。
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应建立跨学科选修课程制度,重视研究方法课程的设置,推行助教制度,加强学业考核制度的执行力度,丰富课程教学方式等,以保障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课程;社会背景;差异;策略【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18(2012)05-0084-04【作者简介】包水梅(1981—)女,甘肃武威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编辑;谢冉(1977—),女,河南南阳人,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课程修读是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教育教学计划的核心,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修读模式的形成发展深受其所在社会背景的影响,是一定社会文化、体制等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本文以厦门大学和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为例,对两国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修读状况进行具体比较和理论解释,以期为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中美两国不同社会背景对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课程修读模式的影响中美两国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及其修读方式都遵循“把忠于文化根源、种族渊源和本地社会内部的结合作为首要目标和作为思考问题逻辑的起点。
”[1]1.基于不同政治体制的考察中国是中央集权制国家,教育受到政府的直接领导,各级各类学校的一切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管理都要服从国家政策。
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也遵循这样的逻辑。
国家通过公共政治课的开设,旨在使博士研究生切实解决好政治方向问题,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并用以观察社会问题,分析社会思潮及指导科学研究。
基于此,各高校中,文科各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统一开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课程,理工农医科各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统一开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
因此,政治课的设置无疑是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典型的中国特色。
而且,集权制决定了我国的制度变迁往往习惯自上至下的强制性推进,在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同样如此。
这样的形式容易引发“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逆反心理,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的政策过多,学院等基层组织疲于应付,只好使很多政策流于形式,这就形成了一种惯性,无论是来自上层的强制性的政策还是来自基层组织基于教育基本规律而设置的好的制度规范都容易被走过场,比如我国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教育课程修读中的一系列考核要求以及资格考试制度等,往往形同虚设。
美国是地方分权制国家,这种政治管理制度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分权制使美国联邦政府没有管理教育的权限,也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全国性教育管理组织,高校享有相当的独立与自治权,国家无权统一规定大学的课程,大学能够根据社会需求灵活设置课程类型和内容。
同时,大学内部的各所学院都是一个独立经营的系统,这同样和美国联邦式的政治制度一脉相承。
美国大学并没有如我国的研究生院一类的对全校研究生教育进行统一管理的部门,院系及学术委员会、教授有较大的学术自主权力,院系甚至教授本人往往既是政策制度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因此一切有利于博士生培养质量的规范制度都能贯彻到底,学生也能够结合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对学院的教学计划和开设的课程进行积极主动的选择。
2.基于不同文化传统的考察不同的文化传统,孕育和塑造着不同的高等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建立在小农经济基48江苏高教2012年第5期础上的伦理政治型文化。
重视伦理人情,强调“三纲五常”的等级观念,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走向与基本性格。
从人的道德属性来诠释人性,通过格物致知掌握统治之术,通过正心、诚意、修身加强道德修养,以达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强调社会整体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的群体意识和社会本位[2]。
这种文化传统深深地嵌刻在中国的教育教学之中,如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教学思想中重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继承和对学术权威的尊重;培养方式重视群体、忽视个性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典型表现。
也正是因为这种文化观念的影响,目前我国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课程修读中学生参与程度低,研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难以推行。
而重视人情伦理的文化则直接导致我国博士生一旦入学,碍于师生情面和人情关系等,很少有老师或学院会给学生课程考核、资格考试不及格并淘汰学生。
而西方文化体系蕴含着典型的科学与理性的文化精神。
重视个体,重视科学、理性的文化精神决定了西方高等教育的性格,即以科学教育为主旨,无论是教育价值观、教育内容、教学方法都凝聚着强烈的科学与民主精神[3]。
重视个体的文化特征反映在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课程修读模式中就表现为:课程教学中强调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以及对知识的拓展和创新能力;科学、理性的文化精神则决定了美国人历来对价值的判断以事实为依据,讲原则和制度,而不是顾及人情面子,反映在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就是其课程考核和资格考试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实施,达不到考核要求的学生被淘汰是很普遍的事。
3.基于不同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阶段的考察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的长短,对一个国家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修读模式有很大的影响。
因为课程修读模式的完善是一个逐步探索、发展的过程,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不断改革,才能趋于成熟、规范。
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
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新中国学位制度的正式建立,我国研究生教育自此才与学位制度相结合。
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距今只有30年,研究生的培养还处在探索时期。
研究生教育的初步发展阶段决定了目前我国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课程修读模式中课程设置不全面、淘汰机制缺乏、课程内容陈旧等问题在所难免。
而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已长达百余年。
根据德国研究生教育理念于1876年正式创建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标志着研究生教育在美国的真正确立。
通过百余年的发展,美国研究生教育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具有美国特色的、完整的、规范的课程体系,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
可以说,其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结构和修读模式目前已经发展到了非常成熟的阶段,表现在课程类型多样,结构合理,教学方式丰富多样,课程考核制度规范严格等。
二、中美两国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课程修读模式之差异分析1.课程体系结构中美两国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中,要求学生修读的课程门数和学分差别较大。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要求博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大于等于12学分即可,大约240学时,一般在第一学年内就能全部完成。
而美国博士生一般要修读16-20门的课程,比如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对高等教育方向博士研究生最低的课程要求是135个学分。
课程修读数量在两国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区别,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硕、博士是各自独立的学位形式,而美国的博士生教育一般还包括了硕士阶段,因此其修业年限长,学分要求远远比我国的高。
另一方面,也与美国高等教育历来非常重视课程有关,美国高等教育学家赫佛林认为:“课程是学院心脏中的战场”[4]。
基于这样的认识,大量系统的课程学习是美国研究生教育区别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
除了修读门数和学分要求不同之外,课程类型的差异也很大:公共学位课程尤其是政治课的设置是典型的中国特色;而跨学科选修课程要求是美国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独特之处。
比如,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中规定,学生必须通过与研究生学术导师和博士学位计划领导人进行讨论协商后在教育学院之外跨学科修读课程,跨学科学习的内容会在资格考试中被考核。
博士研究生可以通过获得校内其他系科的硕士学位,以代替跨学科课程的选修[5]。
跨学科选修课程反映了美国大学重视通识教育的传统,他们希望通过跨学科选修课程来发展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而受专业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对跨学科修读课程没有具体的要求。
2.课程内容美国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课程内容侧重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微观问题,研究的都是一些非常具体的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以及教育实践中的热点问题、校本问题,比如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方向博士学位课程中设置的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多元文化问题、教育学院的发展问题等。
这可能与美国社会深受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有关;而我国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课程内容侧重基础理论、关注宏大58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命题,比如高等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等。
重视研究方法课程的设置和学习是美国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课程内容区别于我国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比如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方向的博士生课程[6],其8门专业基础课程中除了研讨课程是强调对教育基本理论和问题的掌握外,其他所有课程都是关于研究方法的学习,并且都是必修课;而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博士生课程中,研究方法课程作为选修课还不是每年都开设。
是否重视研究方法课程,一方面是一个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是否成熟、规范的体现;另一方面也与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有关。
西方国家的思维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强调知识的经验论基础,认为一切知识都是对经验、原始素材或实验数据的逻辑分析的构建物[7]。
因此美国研究生教育非常重视研究方法的学习与训练。
而中国人注重直觉体会和感性思维,不善于对感性材料进行深层思考和对事物的精确分析,体现在研究生教育中,就是对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轻视和忽略。
3.课程教学就授课形式而言,中美两国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教育中都在综合采用课堂讲授、研讨、学生学术报告、学术沙龙等教学方式。
但是,从当前我国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授课形式来看,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独立思考、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能力尤显不足,课余与同学交流探讨的机会也不多。
而美国研究生教育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与批判精神,教师授课往往是提纲挈领式,要求学生自己阅读原著,研究生在课堂上是主角,主动性很强,重视讨论、合作和批判精神的养成。
就教学实习而言,中美两国对学术型博士生教学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同,形式上也有差别。
美国博士研究生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助教、助研活动是其制度化的实习形式,且兼具勤工助学的性质。
比如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方向的每一个博士研究生都被要求作为研究助理或教学助理,在一个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或者督导教学中得到集中的强化训练。
相比之下,在我国,虽然部分条件较好的高校会鼓励博士研究生参与实地调研等实习活动,但大部分高校博士生的实践实习往往流于形式,得不到重视。
我国学术型博士生的实习活动还处于一种非系统化的阶段,有待于进一步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