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课程比较
中外高中数学教材比较
中外高中数学教材比较研究一、香港、台湾地区及国外(以下简称“境外”)高中数学教材的特点1.提供丰富背景,引导探索感悟,强化应用意识境外许多优秀教材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突出数学的有用性。
如日本教材充分突出数学应用的工具性,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比如,其中的一套教材在每一章开头都配上与本章课题相应的图案,“平行与合同”一章的标题图是一架静电复印机在复印。
讲等式的性质时联系天平称量,讲函数时联系电灯的亮度等。
新加坡的教材也很好地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不过,他们没有把“应用”单列成一块,而是体现和渗透于整个课程中,贯穿始终。
不是人为地拼凑应用问题,更不是先有纯粹的数学知识,然后才有数学知识的应用。
美国教材更是将数学的有用性发挥到极至,如其UCSMP教材中的三角函数部分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芝加哥1951年—1981年的月平均气温、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一年中有代表性的10天的白昼时间、单摆、风车等与三角函数有关的问题被安排在例题、习题中。
境外教材普遍重视数学交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探索、发现的机会。
如英国教材重视对问题的开放化,美国教材中有《数学万花镜》、《数学游戏》、《错在哪里》、《想想看》、《数学史话》等栏目,有的教材还在引入概念时提供启发发现的原型(思考题),以引导探索的方式进行知识呈现。
很多美国教材都有供进一步研究的参考书目、供进一步了解或研究的相关网址等。
在知识呈现方式上,同样也强调增强探索性。
如美国UCSMP教材中三角函数一章有这样一个问题:大风车的轮子顶点离地面45英尺,轮子以每分钟2周匀速运动。
某人登上车轮,10秒后到达顶点,……。
这个作业告诉你如何导出这个函数关系式。
……。
在对这个问题的探索性活动结束后还给出了一个“实习作业”:到娱乐公园收集有关风车轮的尺寸和转速,并用一个模型来描述人在风车上离地面的高度与登上风车的时间的函数关系。
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于探索、发现,更是境外教材普遍使用的。
中外课程考核方式的差异性对比与学生满意度的调查研究——以南京工程学院中芬合作办学项目为例
XUE SHU ZHENG MING 中外课程考核方式的差异性对比与学生满意度的调查研究——以南京工程学院中芬合作办学项目为例苏若愚,李希润,袁筱钰,徐逸洲,蒋 静(南京工程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或项目的活动[1]。
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它在成为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新途径的同时,也带来了外方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有力推动了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与发展[2]。
据调查,国内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对于外方老师在教学方式和考核上的满意度得分较高,而对中方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师能力上的满意度得分较高,学校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教学模式的各个维度以及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着异同。
南京工程学院与芬兰奥卢大学合作举办的本科教育项目(以下简称“中芬项目”),采取“4+0”的培养模式。
学生入学即同时注册南京工程学院和芬兰奥卢大学的学籍,全部4年在南京工程学院学习。
该项目所有课程的考评由奥卢大学和南京工程学院共同完成,其中80%以上的专业核心课程由奥卢大学的优秀教师教授。
在全新的“4+0”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中探索双方课程考核方式的差异和学生满意度的调查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
本研究以考核方式为主要内容,对比其差异性并对学生满意度进行测量,同时利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数学建模等方法,探讨中外合作办学双方的课程考核方式的差异以及学生的满意度,进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一、中外课程考核方式的差异在“中芬项目”中,中方与外方课程考核方式最重要的差异就是考核比例上的设定。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考核可划分为两大类——考试课程和考察课程,考试课程的方式大体上以“70%期末考试+30%平时成绩”为主,考察课程的方式主要以“70%学生提交作品和课程设计作业+30%平时成绩”为主。
“中芬项目”中的中方的考核方式基本与之相同,没有过多的变化。
中外小学数学课程的比较
韩国
日本
新 加坡
数 与 运算 ; 何 【 几 刮
数 与计 算 ; 与 汁 量
整数 、 数 、 分 小
形 ; 量 ; 系 计 关
・
2 .韩 国 当前数 学课 程 改革 的 主要 特 点 ( ) 建 基 础 性 与应 用 性 相 结 合 的 、 别 化 的 课 1构 差
程 体 系 韩 国将 1 2年 的 基 础 教 育 分 为 两 段 。 j 前 0年 为
成功
中外小学数学课程的比较
评 价 坼 会 ” I A) 导 并 F 血 人 (E 倡 } 1 4 .我 国 戡 学课 程 的 其 它 特 点
・
洲 5 0多 个 国家 或地 区 参 加 实施 的 数 学 与 科 学 教 育 的 比较研 究
我 国 只 参 加 了 T MS 1 S课 程 方 面 的研究。
三类 :
・
模式 和代数 : 何 与空 间感 : 几 数
据 分 析 ; 计 和 概率 。 统
・
英国
● ●
数; 形状 ; 空间 及计 繁 : 据 处 理 。 数 数; 空间 ; 量 ; 率 和 数 据 ; 数 计 概 代
・
澳大利亚
●
3 数 学 课 程 的 重 点
在每 个年 级 都 有 一些 课 题 是 课程 关 注 的 重 点 关
T MS I S是 由 “ 际 教 育 成 ; 国 啦
经 典 的 欧 几 得 几 何 仅 仅 把 几 何 作 为培 养 空 间 观 念 , 理 能 力 和 问题 解 决 的媒 介 。 海 将 直 观 几 何 , 推 上 实
骑 儿 何 与论 儿 何 相 结 合 的 改 革 尝 试 获 得 丁 初 步 的
中外课程教材体系的比较
中外课程教材体系的比较
中外课程教材体系的比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1. 教学目标:中外课程的教学目标有所不同。
国外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国内课程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
2. 内容框架:国外课程的内容框架灵活多样,强调以问题为中心和学科整合,注重跨学科教学。
国内课程的内容框架相对固定,主要按照学科进行划分,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
3. 教材编写:国外课程教材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教材编写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
国内课程教材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教材编写更加注重考试的内容和格式。
4. 教学方法:国外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合作性和实践性,强调探究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倡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
国内课程注重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以讲授和听讲为主。
5. 评价方式:国外课程的评价方式更加多样化,注重学生的综合评价和能力评价。
国内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注重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应试能力的评价。
综上所述,中外课程教材体系在教学目标、内容框架、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每种体系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需求
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学习效果。
中外体育课程目标比较分析
要 组成 部分 , 同其 他课程 一样 ,其 主要任 美 国体育 教育 学者看 来 ,首先 学校体 育要 围绕 身体 活动来 描述 ,它表 达 了一个受 过
务 都在 于实现 国家 的教育 目的和学校 教育 为培 养人 服务 ,要 为人 的发展服 务 ,最大 体育 教育 的人 ,在运 动基础 知识 、运动 能
方式 的理念 。具 体来说 , 育的最 终理 念 , 教
实际指 导意 义不够 ,比如 “ 有 良好 的心 具
1 中美体 育课程 目标 比较 分析
就 是评 价人 的潜 能是否 得到 充分展 现 ,人 理 品质 ,表现 出人 际交往 的能力与合 作精
的个性 是否得 到 张扬 ,人 的主体人 格是 否 神 ” 应 当算作 教育 的一个 总 目标之 一 , ,这
标 打下坚 实基 础 的重要 方式之 一 。这种 思
从 两 国体 育 课 程 标 准 对 比来 看 ( 表 国 “ 在体 育运动 过程 尊重 自我和 他人 ”则
表 1 中美体育课程 目标 比较
新课程标准颁布后的体育课程 目标 美国 《 国国家体育标准》修订稿 美
想 得到美 国政 府和 体育 专业组 织或 机构 的 高度 重视 ,并为此制 定 了一系 列 的体育 教 育发 展计划 ,如今 已形成 比较完 善成 熟 的 体育 教育 体系 ,并不 断地得 到丰 富发展 。
7 l 钐 21 年 1月总第1 期 8 l 00 1 5
体 育 教 育
d i O 9 9 . s 64 1 1.00 1. 2 o: . 6 /i n17 - 5x2 1 1 4 l 3 js 0
中外体育课程 目标 比较分析
冯 海 波 ,杨 国庆 ’ 刘 文 魁 ,
中外中学德育课程比较
中外中学德育课程比较是中学德育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
1995年北京海淀区决定取消初中升高中的政治科考试,这一课题研究对于政治课改革来说又具有了突出的现实意义。
多年来我们注重德育内容的研究而缺乏对德育课程的研究。
注重本国的课程研究而缺乏与别国课程的比较。
近年来我们从课程模式角度探索中外中学德育课程比较,有不少新的发现。
一、中外中学德育课程模式比较所谓中学德育课程模式是指典型的相对稳定的中学德育课程的教学类型。
现代教育学研究成果已总结归纳出多种中学德育课程的模式特征。
我们重点分析三种国外各具代表性的模式特征和三种我国中学德育课程模式特征。
(一)英国中学的“体谅模式”体谅模式是以道德情感教育为主要特征的模式,亦可称为“情感模式”。
创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英国道德研究机构在中小学在校生、毕业生及社会各界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编写了中小学德育教材《生命线》和教师指南书《学会关心》。
英国在中学德育课程中提出生命线系列教育,他们试图表明,为他人活着是值得奖励的。
他们要求学生善于体察和理解他人的需要、兴趣、情感和关心他人的学习、生活与工作。
生命线体谅模式教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这部分围绕人们在家庭、学校或邻里中所经历的人际关系问题创设情景。
例如通过宣读或板书表示出一种体谅的情境,其次请全班学生写出如果自己处于此情境中会有怎样的所作所为,再让学生选择一种行为分角色进行扮演,然后由班里同学对角色者的行为进行评论,最后师生共同讨论、总结。
这部分内容还可以让学生站在当事者双方的立场上进行考虑,或从旁观者的角度来思考,有的还从同学关系、种族、文化、政治冲突等矛盾分歧设计情境。
第二部分是“证明规则”。
这部分针对学生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启发学生讨论法律、常规、原则、社会规则等内容,对不同规则的冲突或规则同自己爱好的冲突进行分析。
采用的方式,仍然是设置情境、提问、角色扮演。
中外教育模式的比较
中外教育模式的比较教育是一项永远不会过时的事业。
每个国家的教育模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各国教育模式之间的比较,不仅有助于相互借鉴,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教育体系。
本文将比较中外教育模式的不同之处。
第一部分: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育模式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中外教育模式之间的教学方法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国外,教学方法倾向于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并指导他们的学习过程。
而中国的教育模式,则更注重教师的权威性和学生的听教。
第二部分: 课程设置教育模式的核心是课程设置。
中外教育模式之间的课程设置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国外,教育有着广泛的选择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课程,并且可以在学校与外部机构之间灵活切换。
而中国的教育模式,则较为统一和规范,学生必须学习规定好的课程和教材。
第三部分: 考试方式考试是衡量学生成就的基本手段。
中外教育模式之间的考试方式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在国外,考试倾向于强调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试卷通常会设置实际情况的问题,并要求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而中国的教育模式,则更加注重掌握知识,考试试卷更倾向于理论性问题。
第四部分: 学科设置学科设置是影响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外教育模式之间的学科设置也存在巨大差异。
在国外,学科设置较为多元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的学科。
同时,在文化课的基础上,国外的学校也很注重培养学生的特长,如音乐、体育、戏剧等方面。
相比之下,中国的学科设置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基础性。
结论综上所述,中外教育模式之间的差异很大,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考试方式和学科设置这四个方面。
虽然我们不能说哪个国家的教育模式更好或更差,但是可以说中外教育模式各有千秋,各有特点。
相信以后的发展,会越来越多地弥合各国教育模式之间的差异,成为一个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的教育环境。
中外美术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
中外美术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中外美术教育课程在内容、方法和目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外美术教育课程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异同之处。
一、内容比较中外美术教育课程的内容差异主要体现在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学习上。
在中国,美术教育更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学生需要学习中国古代绘画技法和名家作品。
而在西方国家,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艺术形式和风格。
此外,中外美术教育课程在艺术素描和色彩理论的教学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美术教育更加注重素描的基本功训练,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写生和模仿来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
而在西方国家,美术教育更加注重色彩的运用和表现,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和创作来掌握色彩的运用规律。
二、方法比较中外美术教育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师生互动和传统的教学方式。
老师通常会给学生提供具体的绘画技法和范例,学生需要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而在西方国家,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
老师通常会鼓励学生自由发挥,通过实践和创作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此外,中外美术教育课程在评价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技术水平和作品的完成度。
学生通常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作品,并通过考试或评比来评价自己的绘画水平。
而在西方国家,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方式。
学生通常需要通过创作和表达来展示自己的艺术理念和思想。
三、目标比较中外美术教育课程的目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美术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使其能够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而在西方国家,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
此外,中外美术教育课程的目标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中国,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而在西方国家,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自由表达。
《中外文化差异比较》课程标准
《中外文化差异比较》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中外文化差异比较》课号:097D91X所属学院:旅游学院适用专业:旅游管理、导游课程类型:选修1、前言近代以前,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在与西方基本隔绝的环境中独步东亚。
但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东方文化遭到了西方文化的无情冲击。
在一定的程度上,传统的中国封建社会是在西方的侵略压力下开始近代化、现代化的。
这个过程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一个文化碰撞、文化比较、文化选择的过程。
从文化比较的角度来观察这一过程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认识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全新视角。
更重要的是,这个文化碰撞、比较、和选择的过程还远没有结束。
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东西方文化冲突这一老话题又一次在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变的鲜活起来:是全盘西化还是比较多地坚持旧体制,还是开创一条有中国特色又吸收了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照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抛弃嫁接文化的梦想,寻求一条中国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是固守传统对集体目标、团体利益的强调,还是尽可能地学习西方的个人主义生活方式……老问题换了新形式继续摆在我们面前。
要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完成五四时代开创的未竟事业: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平心静气和鞭辟入里的分析;对西方文化不是作由外而内的审视,而是浸润其中,把握精髓,为正确的文化改造和复兴创造坚实的理论基础。
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代课题对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非常有益的,也是本门选修课的努力方向。
1.1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导游专业的任意选修课程,专为导游专业而设置。
《中外文化差异比较》课程是一门涉及中外哲学、历史、宗教、民俗、文学、语言、艺术等广阔领域的综合学科,它兼具历史性、民族性、社会性、时代性。
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极强的、边缘交叉的人文学科。
作为高职高专学生,他们是未来旅游从业人员的中坚力量,其知识更应广博,应该具有较高的中外文化素养,尤其是分析辨别中外文化,客观科学地认识中外文化本质差异,为将来分析、处理在旅游活动中出现的文化差异问题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中外教育比较研究课程设计
中外教育比较研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外教育体系的基本结构、特点及发展历程;2. 使学生掌握我国教育政策、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3. 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教育制度、教育方式及教育理念,培养其国际视野。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比较中外教育差异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见解、倾听他人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教育的自豪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2. 增进学生对世界各国教育的尊重和包容,培养跨文化沟通意识;3.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改革与实践的热情,培养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旨在通过中外教育比较研究,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介绍我国教育体系及政策:包括我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教育体系的结构、义务教育阶段的特点、高中教育的改革方向等,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分析国外教育体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对比其教育制度、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等,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3. 中外教育比较:从教育体制、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4. 教育改革与实践:探讨我国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分析成功案例,提出改进意见,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5.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应教材第五章内容。
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科学、系统地组织,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
教学进度安排如下:第一周:我国教育体系及政策介绍第二周:国外教育体系分析第三周:中外教育比较第四周:教育改革与实践第五周:案例分析及讨论教学内容与教材紧密关联,确保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提高教学效果。
幼儿园中外文化课程对比 幼儿园文化教育
幼儿园文化教育一直是家长和教育者关注的焦点。
在幼儿园中,文化课程也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幼儿园文化课程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差异。
通过对国内外幼儿园文化课程的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对幼儿教育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指导孩子的成长。
1. 中国幼儿园文化课程中国幼儿园的文化课程主要包括语言、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的内容。
在这些文化课程中,语言课程是最重要的,包括汉语、英语等语言的教学。
在数学课程中,主要教授基本的计数和简单的数学概念。
音乐和美术课程则注重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体育课程则着重于培养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运动技能。
2. 外国幼儿园文化课程相比之下,外国幼儿园的文化课程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不同。
在一些西方国家的幼儿园中,重视启发式教学和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除了语言、数学、音乐、美术和体育课程外,外国幼儿园的文化课程还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内容,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3. 中外文化课程对比在中外幼儿园文化课程中,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在课程设置上,中外文化课程的重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中国幼儿园注重基础语言、数学和艺术的教学,而外国幼儿园更注重启发式教学和跨学科教学,涵盖的课程更加广泛。
在教学方法上,中外文化课程也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幼儿园以教师主导的教学为主,而外国幼儿园更注重孩子的自主学习和启发式教学。
再次,在教材选择上,中外文化课程也有所不同。
中国幼儿园的教材更注重基础和传统,而外国幼儿园的教材更注重创新和实践。
4. 幼儿园文化教育的意义中外文化课程的对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不同文化对幼儿教育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中的优秀教育理念和方法,促进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发展。
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指导孩子的成长,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和设计合适的文化课程,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5. 结语幼儿园文化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课程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差异。
义务教育道法课标异同对比
义务教育道法课标异同对比义务教育道法课程是我国义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培养学生品质的重要手段。
中国历史上从古代至今和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相关课程体系,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中外道法课程的异同点。
一、中外道法课程的异同1. 异同点:强调内容不同从内容上来看,中国的道法课程强调儒家学说,包括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等等,旨在培养学生应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能力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
而西方国家的道德教育内容则是以基督教伦理道德为主,强调个人的责任与义务,并且也注重公民意识问题。
2. 异同点:时间安排不同在课程时间安排上,中国的道法课程安排很充足,时间往往占有一定的时间比例,有长达一个学期的内容;而外国很多国家的道德教育内容多是穿插在其他课程当中,没有专门的设立教育课程。
3. 异同点:教学方式不同中国的道法教育以强调教师的教学为主,倾注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就是为了完整地讲述相关内容。
而外国,则更多地使用经验分享、探究、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会通过游戏、互动等方式来实现学习目标,使得道德教育的形式更加生动和富有乐趣。
二、中外道法教育的改进鉴于中外道法教育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我们可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具体解决方法,来更好地推动道法教育的改进。
1. 更加身体力行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军训、社会实践等形式,更好地让学生学以致用。
学生的身体力行比简单听道更容易落实成为一种自我意识。
2. 更加注重实践道法课程的重要性在于实操,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通过小组讨论、任务学习等方式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践性工作中,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实际剖析能力。
3. 加强基础理论学习涉及学科的道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储备,使他们在课程学习得到体现的同时,也会对自己的理论能力产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结语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中外道法课程在呈现方法和教育体系上各有千秋,虽然在专业知识的细化形象上实施相当的差异,但最终的教育功效是大同的,就是对学生自身的品德修养和为社会立根铸牢的付出。
交通安全教育中外对比(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逐渐普及,交通事故频发,交通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各国都开展了交通安全教育活动。
本文将从交通安全教育的外国和我国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特点和优劣。
一、交通安全教育的外国现状1. 美国美国是世界上交通事故发生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为了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美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以下是美国交通安全教育的主要特点:(1)全民参与:美国政府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
(2)法律法规支持:美国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对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3)学校教育:美国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从小培养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4)交通安全活动:美国政府组织各种交通安全活动,如交通安全知识竞赛、交通安全宣传月等,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
2. 日本日本是世界上交通事故发生率较低的国家之一。
以下为日本交通安全教育的主要特点:(1)注重家庭教育:日本家长从小就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培养孩子的交通安全意识。
(2)交通安全宣传:日本政府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3)交通安全教育课程:日本学校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课程,培养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4)交通安全设施:日本政府加大对交通安全设施的投资,提高交通安全保障水平。
二、我国交通安全教育现状1. 全民参与度不高我国交通安全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全民参与度仍不高。
许多人仍然存在侥幸心理,不遵守交通规则。
2. 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我国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较为完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执法力度不够、执法不严等问题。
3. 学校教育重视程度不足我国部分学校对交通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足,没有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导致学生交通安全意识薄弱。
4.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我国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宣传手段单一,缺乏创新,难以吸引人们的关注。
幼儿园中外文化比较课程
幼儿园中外文化比较课程一、背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孩子可能会与不同国家的人交往。
因此,了解外国文化、尊重外国人和竞争对手是非常重要的。
幼儿园作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应该着重培养孩子的跨文化交流、适应多元文化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更全面发展的人。
为此,国内外的许多幼儿园开始开设中外文化比较课程,以促进幼儿园儿童的中外文化交流与比较。
二、中外文化比较课程的定义中外文化比较课程是指在幼儿园或其他教育机构开设的一门课程,旨在培养儿童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进行比较和交流的能力。
三、中外文化比较课程应包括的内容1、外国故事、绘本和游戏介绍:通过引入外国故事和绘本,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外国人的生活方式、家庭结构和习俗,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2、外语学习:学习外语是了解外国文化和交流的重要手段。
适当的外语训练有利于幼儿早期语言发展和语言学习能力的培养。
3、外国文化特色介绍:包括外国节日、食品、民俗、音乐、舞蹈、体育等方面的介绍,使孩子们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互影响,增强文化鉴赏和接受能力。
4、中外文化比较:学习不同的文化会带来一些挑战和机会。
通过中外文化比较,幼儿将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了解不同文化对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5、文化交流活动:交换学生和文化交流活动可以增强幼儿与外国孩子的关系,增强幼儿的合作精神和社交技能,增加对其他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四、中外文化比较课程应遵循的原则1、与儿童的发展阶段相适应:针对幼儿的认知和语言水平,课程内容应该具备一定的简化和启示性,能够引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2、注重孩子的感受和理解: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和理解过程,要尽量避免幼儿在比较过程中产生偏见或歧视。
3、多学科渗透,形式多样:利用幼儿园中的所有教学资源,通过表演、游戏、手工、科技等形式,将中外文化比较渗透到各个领域,有效地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4、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比较课程要注重实践操作,使幼儿在实际应用中体验中外文化差异和相互影响。
高等数学中外教材对比分析
高等数学中外教材对比分析高等数学是大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材起到了承载知识和指导学习的关键作用。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既有本土编写的中文教材,也有来自国外的英文教材。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外高等数学教材的特点和优劣,旨在评估其适用性和帮助学生做出合理选择。
一、教材内容覆盖面比较中文教材通常以国内大学教学大纲为基准,内容更加贴近我国教育体系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些教材在内容安排上系统、全面,包含了大部分高等数学的核心知识点,并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比如,经典的《高等数学》系列教材,从微积分、线性代数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都有涉及。
而外文教材则更多以国际通用课程标准为依据,强调统一性和全球化视角。
这些教材的内容会更加广泛,覆盖范围更广,但对于我国学生而言,可能会涉及一些与国内教学大纲不完全一致的内容。
综上所述,中文教材更贴近国内实际需求,而外文教材更具有全球视野。
学生在选择时要根据个人需求和学习目标进行权衡。
二、教材语言表达方式比较中文教材以中文为主要表达工具,无论是文字、例题还是习题都使用汉字进行阐述,容易理解和掌握。
中文教材的语言表达直白,易于学生消化,并配有丰富的图表和实例辅助。
这对于那些对英文理解能力稍差或者对数学专业术语理解尚浅的学生来说,更为友好。
而外文教材则以英文为主要表达工具,对英语水平要求较高。
外文教材中所使用的术语和表达方式往往更加精炼准确,但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总体而言,中文教材在语言方面更加适合我国学生,而外文教材对英文能力要求较高。
三、教材习题设计比较中文教材在习题设计上通常更加贴近教学实际和学生考试需求。
习题种类丰富,覆盖材料掌握的各个层次和难度,涉及理论、计算、证明等多种类型。
这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供了丰富的训练资源。
与此相比,外文教材的习题往往更加注重理论证明和思维拓展,对学生思维逻辑和推理能力的要求更高。
这对于追求深入理解和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挑战和锻炼。
课程的中外权威教材体系比较评析
中外权威教材体系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下是对中外权威教材体系进行比较评析的一些常见要素:
1. 内容覆盖范围:
-中外权威教材体系都会囊括相应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核心概念。
-外国权威教材体系可能更注重前沿研究、学科拓展和国际视野,而中国权威教材体系可能更注重本土化、文化特色和应试教育。
2. 知识深度和广度:
-外国权威教材体系通常更加注重理论和抽象概念的解释,推动学生从基础到高级知识层次的逐步掌握。
-中国权威教材体系往往更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实用性和操作性,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现实问题解决。
3. 教材编写方式:
-外国权威教材体系可能更加注重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和学习过程。
-中国权威教材体系通常更注重教师的讲授和指导,强调教师的角色和对知识的传授。
4. 教学方法和手段:
-外国权威教材体系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小组合作学习、案例研究、实验操作等,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中国权威教材体系可能更侧重于讲授和听讲的教学方式,尤其在大型班级和考试压力较大的情况下。
5. 评估方式:
-外国权威教材体系常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包括项目作业、论文写作、展示演讲等,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
-中国权威教材体系通常更注重考试和考核,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教材体系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和教学环境来确定。
中外权威教材体系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结合多种教材资源和教学方法,以提供更有效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中外古代课程内容的特点
中外古代课程内容的特点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古代课程内容各不相同,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首先,从中国古代的教学角度来看,课程内容主要是“儒家”学说,更关注崇尚“道德精神”。
例如,就传统教育而言,儒家思想,内容以《论语》和《孟子》为主,学习礼、乐、书、史、礼仪等。
此外,还会学习一些体育锻炼,如下棋、绘画、诗文篆刻等。
另一方面,从西方古代来看,课程内容则以“古希腊哲学”为主,更关注“思想理论”。
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福祉国家”思想,他认为政府应该赋予公民基本的公义;柏拉图著有《理想国》,他提出了“理想国家”的概念,指的是社会以及政治的最优状态。
其它还有著作《安泰俄斯游记》《亚里士多德家族政治》《礼记》《历史》等,包括一些关于宗教、科学、政治、文化的相关学科。
总的来说,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古代教育课程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中国古代教育更关注精神层面,主要强调“道德精神”;西方古代教育则较为注重理性思维,侧重“思想理论”。
而在当代,课程内容更加多元化,不同国家存在差异。
回顾古代,中国的教育以“儒家”学说为主,重视自己的优秀传统,认为道德精神是重要的。
而西方古代教育则以“古希腊哲学”为主,更多地着眼于思想理论,强调政治及文化改革,特别是提出了福祉国家和理想国家等理论。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教育更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西方古代教育更重视理性思维。
因此,古代课程内容不可忽视其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让学生从中得到一定的认知,是古老的学术见解的精华,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同时,在古代课程内容的学习中,也可以让学生受到某种文化熏陶,更好地认识世界,对对外文化的积极探索,以及对中外文化的理性综合认知和深入分析,都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因此,古代课程内容虽然和当代有所差异,但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应当被继承和发扬。
我们可以从更深入的角度去了解古代文化,加强对古代信仰思想、礼乐、文学及宗教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和阐释,这样才能更好地探索历史,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
中外中学德育课程教法比较
中外中学德育课程教法比较除了中学德育课程的总体模式特征之外,在具体的授课方式、方法上,中外德育课程也有明显的区别。
(一)隐蔽性与直露性分析国外德育课程、教法,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大多采用较为含蓄、隐蔽的做法。
例如,美国有的课文标题是《三条腿小凳》、《友谊广告》,内容是讲自信心的三个条件和与朋友发展友谊、加强集体观念。
用“三条腿小凳”暗喻三个自信心条件,用友谊广告这一艺术形式宣传同学友谊、集体观念。
这种做法显得活泼、亲切与美国教材相仿的我国中学德育课程教材就显得较为直露、生硬。
例如将“自觉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作为课文标题,其直露就像标语口号。
(二)活动教学与“满堂灌”通过对中外中学德育课程在教法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国外德育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的参与,其教学大多采用“活动教学”或“情境教学”方式,而我国教学大多采用教师“一言堂”、“满堂灌”。
例如英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课,本身就设置了一系列活动情境,每节课都让学生参与表演、评比,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习。
而我国德育课程活动设置很少,几乎每节课都坚持教师讲授为主。
国外学生用书,许多是半成品,学生可以在书本上边学习,边记录,边做作业;而我国学生用书大多是从头到尾印满了字,没有空白留给学生填写设计。
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我国德育课程不够重视学生的参与。
(三)多种教具与一支笔在教学用具的采用方面,国外中学德育课程采用大量的彩色图片、漫画、教学软片、教学音乐带、教学录像带、中英文格言、谚语及辅助教材的故事性读物。
例如,新加坡编写的《他们走过的路》,介绍优秀的古代名人故事,他们还选用歌星演唱课文内容,灌成录音带引入教学。
另外还有专门的教学录像。
这些教学用具的普遍采用,使他们的德育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
与之相比,我国中学德育课程辅助教材显得过于单调,不仅很少专用的教学录像,而且教科书中只有少量的插图、照片。
教师授课常常是只凭一支粉笔,从头写到尾。
综上所述,在具体的授课方法手段方面,国外优秀的德育课程有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国际互认本科课程与中外合作办学的区别
国际互认本科课程与中外合作办学的区别以国际互认本科课程与中外合作办学的区别为标题所写的这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国际互认本科课程和中外合作办学逐渐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这两种模式都在促进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提升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这两种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比较。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国际互认本科课程是指通过国际间的协议和认可,使得学生在完成一定学分要求后,可以获得国际认可的学位。
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选择在国内或国外的院校学习,并通过学校间的合作协议,将所修课程互相认可。
而中外合作办学则是指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中外两校共同制定课程设置,并由两校的教师共同进行教学。
这种模式下,学生在校内完成学业后,可以获得两所学校联合颁发的学位。
三、师资力量与教学质量国际互认本科课程一般由两所院校之间进行合作,学生可以选择在国内或国外的院校学习。
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从两所院校的师资力量中受益,并且可以接触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学资源。
而中外合作办学则是由两所院校共同派遣教师进行教学,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一致性。
四、学生交流与国际视野国际互认本科课程的学生可以选择在国内或国外的院校学习,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学生可以融入不同的学术环境,结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同学,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
而中外合作办学则是通过学校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与国外学生交流学习的机会,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五、学位认可与就业前景国际互认本科课程的学生可以获得国际认可的学位,这对于学生的就业和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可以选择在国内或国外就业,具有较高的国际竞争力。
而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则可以获得两所学校联合颁发的学位,这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中外电影比较课程标准
中外电影比较课程标准课程概述中外电影比较课程旨在通过深入研究中外电影的艺术特色、历史发展、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电影艺术。
本课程将系统介绍中国电影与外国电影的代表作品,比较其创作手法、表达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异同,提高学生对电影艺术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课程目标1. 了解中外电影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中国电影与外国电影的主要代表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2. 分析并比较中外电影的创作手法、表达方式和审美观念,探讨其文化背景和社会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电影鉴赏能力,提升其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提高其分析和评价电影作品的能力。
课程内容1. 导论- 电影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中外电影的历史发展概述- 电影作品的分类和评价标准2. 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 中国电影的审美观念和创作手法3. 外国电影- 外国电影的历史发展脉络- 外国电影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 外国电影的创作手法和审美观念4. 中外电影比较- 中外电影的创作手法比较- 中外电影的审美观念比较- 中外电影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影响比较5. 实践与鉴赏- 观看和分析中外电影代表作品- 撰写电影评论和鉴赏心得- 组织电影讨论和分享活动课程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占总评的30%。
2. 电影评论:撰写两篇电影评论,每篇占总评的20%。
3.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占总评的50%。
课程资源1. 教材:中外电影史、电影艺术理论等相关教材。
2. 参考书籍:中外电影评论、电影作品分析等相关书籍。
3. 网络资源:电影网站、影评博客、在线视频等。
课程安排每周一次课,每次课时长为2小时。
课程安排如下:1. 第一周:导论2. 第二周:中国电影(起源与发展)3. 第三周:中国电影(主要流派与代表作品)4. 第四周:外国电影(历史发展脉络)5. 第五周:外国电影(主要流派与代表作品)6. 第六周:中外电影比较(创作手法)7. 第七周:中外电影比较(审美观念)8. 第八周:中外电影比较(文化背景与社会影响)9. 第九周:实践与鉴赏(观看和分析中外电影代表作品)10. 第十周:实践与鉴赏(撰写电影评论和鉴赏心得)11. 第十一周:课程总结与讨论以上为中外电影比较课程的标准安排,具体内容和进度可根据学生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课程比较(一)—中美基础教育课程研究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课题批准号:XJK03AJ001学科分类: 基础教育课题负责人: 许云昭(副省长,湖南省人民政府)主要成员:石鸥,周德义,刘丽群,王昌善,段发明,吴小鸥,张倩,方成智,雷冬玉等一、课题的立论根据(一)课题的提出三、四百年前,美国的大部分土地还是草莽未辟的处女地;两百多年前,这里还没有取得自由发展的权利,然而仅仅一百多年来(独立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却极为迅速并一跃而居世界首位。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美国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取得令人惊异的成果?美国的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科技一直处于领先、社会进步明显、文明程度高、综合国力非常强大,难道是偶然的现象吗?如果没有大规模高质量的人才基础与知识支撑,这种发展可能吗?而人才基础与知识支撑显然是教育的作用。
美国的教育从整体上来讲有它独特的长处,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们的前期研究《差距与超越——中美教育管理的比较研究》(作者:许云昭等)对此已有系统分析,现在要进一步追问的是,为什么美国的教育能较好地促进着经济发展和科技飞跃?美国的教育是通过什么中介达到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学校培养人才和创新知识的内在结构和运作机制是怎样的?初步研究表明,这需要我们到美国学校的课程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因为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课程,这是立国根基,所以课程一直是各国教育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课程在教育改革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历次重大社会事件都导致美国的教育改革,而历次教育改革都把课程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如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上天给美国朝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于是从50年代末开始展开了一场持久的、大规模的课程改革,推动了全球的课程改革运动;70年代中后期的“恢复基础运动”、80年代“高质量教育”改革、以及近年来颁布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案》以及《美国2061计划》等,课程无不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继而成为其国际竞争的核心和关键,课程始终都是国家竞争的基础,始终是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基本保证。
目前,我国正如火如荼地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管理等问题上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但究竟如何改、在哪些方面改、以什么方式改、改到什么程度等,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而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结合国情,而另一方面学习和借鉴他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经验是非常必要的,由此,美国的基础教育就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本课题力图在对美国宏观教育有所了解的基础之上,对美国学校的课程体系作全面的研究,以探寻美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最后达到在借鉴中超越差距的目标。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课题的研究价值显然,要使我们上述预期目标得以实现,必须站在比较的角度上加强对美国课程的研究,研究它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研究它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研究它的成效和得失原因等,惟其如此,才能更有效地借鉴,更有可能超越。
但翻遍有关教育方面的文献,我们却遗憾地发现,国内这方面的系统研究非常贫乏:一是缺乏系统研究。
目前国内对中美教育的比较研究,较大程度上局限于从教育财政、教育经费、教育管理等方面来展开的,对中美课程的比较研究鲜有涉猎。
如果说有,也只是一些零散的、局部的、介绍性的研究。
这些研究或者从某门学科入手如数学、语文课程的研究,既比较不够,也缺乏系统性,仅仅从这些零星的研究中我们是无法把握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全貌和整体,因而也就无法很好地借鉴和吸收。
为此本课题力图从课程决策、课程管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多方面着手,以此来展现美国课程的全貌。
二是缺乏深入研究。
在一般意义上,国内有关外国教育状况的介绍是相当多的,尤以美国为最。
但我国在研究美国课程时,侧重于介绍课程的现象和课程改革的现状,而对现象后面的本质、为什么要改革以及怎样改革等根本性的问题缺乏深入研究。
因而人们在究竟能否借鉴,在多大程度上借鉴,在什么条件和情景下借鉴美国课程的一些做法等问题上不知所措,其结果导致实践上的或盲目照搬,或全盘否定,或断章取义。
三是缺乏动态研究。
目前国内无论是就美国某一学科的研究,还是对美国某一阶段课程现状的介绍,研究多从静态入手,孤立地去看待某一现象,如此一来,难免片面而有失偏颇。
实质上,课程具有“跑道”(course)的涵义,它本身是一个进程,这要求我们必须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思索和研究课程。
如课程的运作机制、不同阶段课程的连续性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为此,本课题将从中美基础教育课程的比较入手,对美国学校课程展开全面、深入、动态的比较研究,以期对美国课程的现状、特点和特色以及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对我国课程改革能否借鉴美国课程改革经验、在多大程度上借鉴、哪些方面借鉴、通过什么方式来借鉴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其意义和价值是深远的:拓展了理论研究领域。
传统上人们的研究视线比较集中于有关中美教育宏观的比较研究,尽管这些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还有待商榷,但真正意义上对中美教育的比较深入到课程的范畴来展开系统研究特别少见。
可以说,这在国内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增加了课程认识的深度。
如果说拓展研究领域是该课题在研究广度上的独特之处,那么它对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深度也是本课题的一大创新。
本课题研究不是泛泛地、作蜻蜓点水般地介绍,而是深入到现象背后的最本质性的问题展开研究。
提升了对课程改革实践的指导意义。
当前,我国的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在此过程中,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是非常必要的,现在的关键不是要不要借鉴的问题,而是如何借鉴、在哪些方面可以借鉴、以什么方式来借鉴的问题,如果从理论上能很好地解答这些问题,它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二、课题的研究方案(一)研究目标为了有效地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我国的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在对美国宏观教育有所了解的基础之上,有必要对美国教育中的课程体系作一较为全面的研究。
系统分析美国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等方面有哪些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进而提出如何借鉴,在何种程度上、何种背景下借鉴,以及借鉴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等具体建议,防止和避免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不良后果的产生:或者不问条件、不考虑国情而全盘照搬国外特别是美国的课程思想和课程实践,或者太强调差异太漠视课程的某些普遍意义而全盘否定国外的课程思想和课程实践,最后达到在借鉴中超越的目标。
(二)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中美基础教育关于“基础”的不同取向研究。
2、美国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研究。
3、中美课程结构的比较研究。
4、中美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
5、中美课程管理的比较研究。
6、中美课程资源的比较研究。
7、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支撑研究。
8、中美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比较研究。
9、美国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
(三)研究方法从整个课程的实施流程来看,本课题特别关注美国的教育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其课程改革目标的,这种目标如何具体化为各科教材,教材的内容如何被教师把握并传授给学生,学生最终接收的内容与课程原有目标的关系,学生接收到的内容是如何转化为内在的素质并如何指导其行为的?换言之,美国课程的具体运作机制如何?它又是如何保障其改革目标的实现的?这样,我们的研究方法就特别看重:文献研究法。
对中美课程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这需要搜集大量有关中美课程的资料,特别是为了获得科学、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查阅大量的文献特别是美国原版英文资料,这是研究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比较研究法。
获得大量相关资料,并不是我们研究的初衷,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才是本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比较既包括纵向的也包括横向的、既有面的比较又结合点的对比,既有静态比较又可以把比较放在动态中进行。
通过全方位、多维度的比较来了解美国课程的全貌。
分析研究法。
同样,比较也不是本研究的最终目的。
在比较基础上进行分析,分析美国课程的特点、特色,分析形成美国课程特色的原因、分析我国借鉴的可行性和困难所在。
(四)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本课题研究最大的特色就是在全面把握资料的基础上,重新澄清了对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认识,在很多方面纠正了以往我们对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片面理解。
如,我们一直都认为美国中小学生“基础”特别差;美国的课程内容五花八门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地方分权的课程管理使得各州各自为政、管理混乱;美国的课程改革应接不暇但总是失败;美国学校缺乏良好的社区或社会教育环境等。
对这些根深蒂固的观点,我们重新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理性的探讨。
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建树。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拓展了理论研究领域。
传统上人们的研究视线比较集中于有关中美教育宏观的比较研究,尽管这些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还有待商榷,但真正意义上对中美教育的比较深入到课程的范畴来展开系统研究特别少见。
可以说,本课题研究在国内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增加了课程认识的深度。
如果说拓展研究领域是本课题在研究广度上的独特之处,那么它对课程研究的深度也是本课题的一大创新。
本课题研究不是泛泛地、作蜻蜓点水般地介绍,而是深入到现象背后的最本质性的问题展开研究。
提升了对课程改革实践的指导意义。
在我国的课程改革中,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是非常必要的,现在的关键不是要不要借鉴的问题,而是如何借鉴、在哪些方面可以借鉴、以什么方式来借鉴的问题,如果从理论上能很好地解答这些问题,它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本课题研究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卓有成效地探索。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本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为学术专著1部,研究报告1篇,学术论文6篇。
它们分别是:《超越差距——中美基础教育课程比较》(专著,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从文化传统看中美教育差异》〔学术论文,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浅议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基础》(学术论文,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8期)、《PDS——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组织》(学术论文,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11期)、《试析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学术论文,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4期)、《论争与危机中的崛起——美国学科结构运动述评》(学术论文,载《教书育人》,2006年第1期)、《解读3W与1H之后的思考——对美国标准改革运动的一点探讨》(学术论文,载《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12期)等。
上述专著和论文的主要论点如下:1、中美基础教育关于“基础”的不同取向。
我国的基础教育一向以“基础扎实”而著称。
与此相比,美国的基础教育似乎要“差劲”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