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配套习题及答案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3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3章战国时期的教育1.分析战国时期私学兴盛的原因。
答:自公元前475年起至公元前221年止,中国进入了战国历史时期,私学兴起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呈现出鼎盛的状态,无论在其规模、人数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上。
促使私学兴盛的主要原因在于:(1)经济状况战国时期是个社会大转变时期,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在奴隶制的母胎里逐渐成熟,生产力大解放,生产大发展,经济状况大为改观,为更多的人脱离物质生产从事脑力劳动,为思想、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丰裕的物质产品和更宽广的活动舞台。
(2)养士之风盛行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争雄加剧,一国之内公室与私门的争斗也愈演愈烈,因之养士之风大盛,士阶层的活跃,为战国时期私学和思想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广泛的社会基础。
由于各国执政者竞相养士,使士成为一种受人青睐的职业,于是,士就成了人们择业的对象,人们竞相学习做士,形成一股社会风气。
由于士需经过一定的学习与训练才能造就,因此人们需要拜师求学,这就促进了私学的大发展。
(3)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发端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儒墨之争,形成蔚为大观的诸子纷争局面则是在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呈现出相当复杂的局面,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影响和吸取。
为了发扬本学派的观点,各家就大力的提倡教育,对其进行宣传,大量兴办私学也成为主要的方式,也直接推动战国时期私学的兴盛。
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和百家争鸣展开,促进了私学的繁荣,可以说有多少家学派就有多少家私学,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则为儒、墨、道、法四家私学。
2.试述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与意义。
答:(1)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稷下学宫的出现意味着先秦士阶层发展的登峰造极,也表现了养士之风的制度化。
作为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稷下学宫与之前的官学、与同时代的一般私学、与以后时代的官、私学校相比,都显得独具特色。
①稷下学宫的性质ⅰ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由于养士、用士是稷下学宫的基本目的,这就决定了它是由齐国官方出资举办的学校,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8章 明朝的教育
第8章明朝的教育1.述评明朝的文教政策及其具体表现。
答:(1)文教政策明太祖朱元璋深刻地认识到学校教育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
因此,早在立国之初,就确立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
(2)具体表现①广设学校,培育人才明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学校教育。
在中央,明朝便有南北两个国子监,同时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学校,从而从京师到郡县以及乡村地区,建立起了学校教育网络。
明初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个朝代。
②重视科举,选拔人才明朝选拔人才的制度原来主要有两种:荐举和科举。
后科举日重,荐举日轻,士人都以科举登进为荣,而荐举则名存实亡。
科举日益成为明朝最主要的选士制度。
明朝科举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
“科举必由学校这样,科举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学校以科举考试为目的,两者紧密结合,共同为当时的社会政治服务。
③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明朝统治者广设学校,重视科举,是为了培养和选拔他们所需要的治术人才。
因此,在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同时,也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重要的有以下三点:a推崇程朱,删节《孟子》;b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c屡兴文字狱。
2.明朝官学制度具有哪些主要特点?答:明朝官学按其设置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官学体制较为完备。
明朝官学制度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作为最高学府的国子监有许多新发展①放松学生入学资格的限制,根据学生的不同来源,分为举监、贡监、扇监和例监等;②创立监生历事制度,使学校培养人才与业务部门使用人才直接挂钩,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提高人才素质;③实行积分法,使起源于宋,发展于元的这一方法,更为完善。
(2)地方官学得到空前发展官学不仅按地方行政区域设学,而且也按军队编制设学,“教武臣子弟”,还在全国谷物财货集散地和土著民族聚居地设学。
因此,明朝地方学校的普及,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朝代。
(3)社学制度更趋完善社学产生于元朝,明朝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社学制度,大加提倡,在全国城镇和乡村地区广泛设立,并在招生择师、学习内容、教学活动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成为对民间儿童进行初步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11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第11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1.概述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内容,它对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有何历史意义?答:洋务运动开始后,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以及近代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中国思想界涌动着一股资产阶级启蒙思潮,即人们常说的早期改良主义思潮。
以及后来应用西方思想进行维新运动,并把这种思想指导实践改革活动的维新派,他们在对社会的改良过程中也触及到教育领域。
(1)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内容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即早期改良派阶段、维新教育实践阶段以及维新变法时期,在每个阶段都独立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并付诸实践。
其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早期改良派维新教育总的特点是渐次推进的,以薛福成、郑观应、马建忠等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派在改革封建传统教育制度,培养新型人才上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实现整体改革方案,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改革科举制度、建立近代学制、倡导女子教育等。
○2维新教育实践维新派普遍认为改革教育、培养新式人才是实现变法维新的基础,因此,维新教育实践活动便成为维新运动的基本内容。
主要措施包括:兴办学堂,一类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另一类学堂是在办学类型与模式、招生对象、教学内容等某个或某些方面对洋务办学观念有所突破,领风气之先的学堂;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维新派还通过创办各种学会和发行报刊来宣传维新思想,主要有《万国公报》、《强学报》、《时务报》等。
○3维新变法运动维新变法针对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设立京师大学堂,对大学堂的性质、办学宗旨、课程、入学条件、学成出身、教习聘用、机构设置、经费筹措及使用都作了详细规定;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设立经济特科,以选拔维新人才;讲求学习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计划设立铁路、农务、茶务、蚕桑等实业学堂,广派人员出国游学游历,设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奖励开设报馆,开放言论,书籍、报纸免税等。
(2)维新教育的历史意义○1早期改良派的教育思想启蒙,导致甲午战争后维新教育思潮的一触即发,并迅速转化为维新教育运动。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
精彩摘录
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 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教育的基本方式为身教与言传 历史特征就是“学在官府 “庠”、“序”、“校” 养老和教学兼行的机构“庠” 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 乡学设立于闾的称为“塾”,设立于党的称为“庠”,设立于州的称为“序”,设立于乡的称为“校”。 其目的是培养尊神重孝勇敢善战的未来统治者。 能按儿童年龄的发展提出不同要求,家庭教育的过程有较明显的计划性。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孙培青所著的《中国教育史》(第3版)的考生,也 可供各大院校学习中国教育史的师生参考。教育类国内外经典教材习题详解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当前国内外各大 院校教育类权威教科书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专 业课程的参考教材,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定参考书。这些 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内容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课(章)后习题一般没有答案或者答案简单,这给许多读者在学 习专业教材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与国内外教材配 套的复习资料,整理了各章的笔记,并对课(章)后的习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第3 版)》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中国教育史权威教材。作为该教材的学习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第3版)》为主,并结合国内 其他著名的中国教育史教材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主要对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第3版)》的 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3.精选考研真题,补充难点习题。 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全国统考和部分院校近年的中国教育史考研真题和相关习题,并提供 了详细的答案。所选考研真题和习题基本体现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突现当前热点。本书 的笔记整理了部分高校老师讲授中国教育史的讲义和上课笔记,而习题解答则参考了国内外教材的配套资料和相 关参考书,如有不妥,敬请指正,在此表示感谢。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2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第2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有哪些历史性变化?答: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夏朝,随着奴隶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形成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私有财产的形成,出现了阶级分化,原始社会开始解体,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夏朝。
奴隶社会教育,在本质上是为奴隶制的政治、经济服务,适应着它的需要,因此奴隶社会教育制度与奴隶社会的进程是一致的,形成于夏朝。
(1)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夏朝形成了最早的奴隶教育制度,相对于氏族社会教育时期,产生了一系列的历史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夏代己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文字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促使教育发生着质的变化,掌握文字是奴隶主贵族中的文化人,借助文字接受教育的只是少数贵族的子弟。
②教育工作是国家的重要事务,由国家行政管理机构中六卿政务官之一的司徒主管教化。
③夏代学校的设置上,王都设有“序”,起初是教射的场所,后来发展成为奴隶主贵族一切公共活动的场所, 也是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地方也有学校称作“校”,利用其来进行军事训练,而成为习武的场所。
④为适应这种政治需要,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
⑤在教育内容方面,统治者很重视军事教练,此外注重宗教教育和人伦道德教育。
2.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答:《诗》、《书》、《礼》、《乐》、《易》、《春秋》。
3.春秋时期历史性的教育变革有何表现?答: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崩溃而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阶段,经济上出现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新势力逐步夺取政权,建立封建的社会制度。
相应的,教育也发生了变革,主要表现在:(1)官学开始走向衰废。
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出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文化下移”的现象,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为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条件。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14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第14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1.评述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
答:(1)“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产生1929年3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提出《教育方针及实施原则案》,认为应当确立全国统一的教育方针和实施原则,并指出“中华民国今后之教育,应为三民主义之国民教育”。
经大会议决的教育宗旨和实施原则,于4月26日由南京国民政府正式以《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通令颁行,其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同时配套公布的还有《三民主义教育实施方针》,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如何落实“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作出了具体规定。
至此,“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最终形成。
(2)“三民主义”教育的实施原则为了落实和强化“三民主义”教育,1931年6月,在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以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民国教育宗旨及其方针政策。
同年9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57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分别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社会教育、蒙藏教育、华侨教育、派遣留学生等八个方面,规定了具体的实施“目标”和“纲要”(包括课程、训育、设备三个细目)。
1931年11月,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对1929年与教育宗旨配套公布的实施方针进行修订,并再次公布“三民主义”教育实施方针。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及其实施原则与方针至此完备。
2.国民政府为加强对学校教育的管理和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答: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由于注意教育问题,并能根据政治和经济需要来发展教育,其统治时期和统治区域的学校教育事业较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有所发展。
(1)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与废止1927年6月,国民党教育行政委员会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模式,在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地方试行大学区,以取代民国以来中央政府教育部和省级教育厅。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5章 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5章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1.试述魏晋时期教育制度方面出现的新变化。
答:魏晋时期的教育事业,总体上呈衰落景况,但仍有许多值得后世承继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成就,在教育制度上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科教育得到发展。
设了律学、书学、算学、文学、医学等实用学科的学校,丰富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内容,也拓展了教育的职能,使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地方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不仅普遍设置州郡学,而且建立了州郡学校教育制度,这是我国正式实行地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3)私学得到发展,并成为教育的台柱。
私学多为名师大儒开办,不仅质量与规模超过官学,而且分布面更广,类型多样化。
(4)家庭教育得到重视。
士族十分重视家族教育,并以家学为专业,出现了许多儒学世家,家训、家诫等有关家教的著述也大量出现。
(5)落后地区文化教育事业起步与发展。
当时随着人口大迁移,文化教育也南迁西移,这样促进了文教事业在落后区域的传播与发展。
(6)少数民族教育的兴盛。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重视儒学教育,大力发展学校教育事业,这些措施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准,加速了这些地区的封建化进程,促使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形成共同的文化、思想。
2.比较南北朝学校教育之异同。
答:南北朝时期处于长期的分裂和朝代更替的过程中,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包括北魏、北齐、北周。
南北朝之间的教育既具有共同点,又具有不同点,具体分析如下:(1)南北朝教育的相同点①南北朝的各个朝代中,都注重对教育的发展和兴盛,推进教育体制的完善,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来一个较为完善的教育体制,保障教育的质量和进步。
同时由于朝代的更替,战乱的发生,学校教育处于时断时续的状态,在乱世中也没有发挥出自身的正常作用。
②南北朝无论中央官学,还是地方官学,都崇尚学校教育中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基本上是以经学为主要教授内容。
③不论南朝还是北朝,都盛行博涉的学风,以至罕有纯粹的儒门学者,官学学官也大多为博学洽闻之士,这是与汉代学风不同之处。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12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第12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1.评述《壬子癸丑学制》的内容、性质和特点。
答:1912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因当年为阴历壬子年,故称该系统框架为“壬子学制”。
“壬子学制”公布后至1913年8月,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一系列法令规程,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这套学制的内容、性质和特点主要表现在:(1)学制的基本内容学制规定整个教育期限为17〜18年,纵的方面分为三段四级:初等教育(包括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两级);中等教育4年(一级);高等教育(也只一级,但分预科3年、本科3~4年)。
此外,下设蒙养院,上有大学院。
横的方面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师范教育分师范学校和高级师范学校两级。
实业教育有甲种实业学校和乙种实业学校两种,分农业、工业、商业、商船等类。
(2)学制的性质“壬子癸丑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较全面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
它也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到1922年新的学制出台前,虽有局部调整,但其整体结构框架基本保持不变。
(3)学制的特点壬子癸丑学制仍保持以小学一大学教育为骨干,兼重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的整体结构。
其明显特点是:○1缩短了学制年限。
主要表现在初、中等教育段,初等小学校、高等小学校、中学校各比癸卯学制减少了1年,有利于普通教育的普及和平民化发展,学制总年限缩短了3年。
○2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
突破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限制,体现了资本主义文化的男女平等观念。
○3取消对毕业生奖励科举出身,废止清末高等教育中的所谓保人制度,大学不设经科,有利于消除教育中的封建等级性、科举名位思想和复古气息。
○4规定一学年度为三个学期,另外,壬子癸丑学制不采纳清末中学的文、实分科的做法,取消高等学堂,只设大学预科,这都是较大的改革。
2.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对清末教育进行了哪些重要改革?并分析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答: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1月3日,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1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
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讨论教育起源问题,对认识教育发展有什么启示?答: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颇受一些研究者的关注,既是教育史研究的范畴,也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
(1)就现行的研究成果而言,最根本的就是要探讨三个问题,一是教育是否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二是动物和人在可受教性上是否有本质区别;三是人是否必需教育。
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在教育理论的发展史上人们的看法并不很一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教育的心理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2)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除以上所述各种观点外,还有教育起源于以劳动为核心的人生发展说、教育起源于军事训练说、教育的知识授受起源说等等,同时也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教育逻辑起点的探讨,至今未能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但其理论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3)教育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是整个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点,涉及教育理论研究的各个层面,需要有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学科为依托,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所有课题中,教育起源是最具“历史感”,最负重的课题。
讨论教育起源问题,历史地考察教育现象,有助于了解教育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加深对今日教育的认识。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公社时期主要的教育活动有以下儿个重要方面:(1)生产劳动的教育氏族公社时期劳动经验己较为丰富,使用的劳动工具己有显著的改进,这些生产工具的使用以及生产经验,需要在氏族成员之间进行推广,更需要年长经验丰富者传授给年青一代。
(2)生活习俗的教育未成年的男女也可旁听氏族长主持的公共事务民主集会讨论,接受民主精神的教育,年长者对未成年人进行尊敬长辈、听从指导、照顾孤老、爱护幼小、发扬团结互助精神的教导,举行成年礼仪式,对其体力、智力、毅力等方面进行考验和教育。
(3)原始宗教教育原始宗教活动在氏族公社时期极为普遍,这类活动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占卜等多种形式,其中含有不同程度的教育因素。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1、2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根据传说,中国古代五帝时出现的学校是()。
A.庠B.序C.成均D.校【答案】C【解析】《礼记·文王世子》郑玄注引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因此中国古代五帝时的学校被称为“成均”。
“庠”是氏族储存公共粮食之所,由老者看管,所以也成为老人聚集活动的场所,也是氏族敬老养老行礼之地;“序”产生于夏,最初是教射的场所,后来发展成为奴隶主贵族举办一切公共活动的场所。
2.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
A.生物界B.模仿C.生产劳动D.动物本能【答案】C【解析】教育起源说一共有四种:(1)神话起源说;(2)心理起源说;(3)生物起源说;(4)劳动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这种模仿心理就是教育的基础。
“生物起源说”的代表是19世界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托尔诺,把人类社会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与动物的本能混为一谈,从而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
“劳动起源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而提出的,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因此选C。
3.原始社会时期,开始出现了养老和教学兼行的机构(),这种机构是学校的萌芽。
A.庠B.序C.成均D.校【答案】A【解析】“庠”是氏族储存公共粮食之所,由老者看管,所以也成为老人聚集活动的场所,也是氏族敬老养老行礼之地,“庠”兼有两方面的重要活动,即养老与教育。
这种机构是学校的萌芽。
4.氏族公社时期,主要的教育活动不包括()。
A.生产劳动的教育B.生活习俗的教育C.体格和军事训练D.六艺教育【答案】D【解析】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包括:(1)生产劳动的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的教育;(4)原始艺术的教育;(5)体格和军事训练。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笔记答案
中国教育史笔记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答: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原始生活的需要和生产技能是相应的。
原始人类的教育意识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将知识传授给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很低,但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教育的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摆脱教育与生活混同的状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教育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序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6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第6章晴唐时期的教育1.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对其教育的发展有何作用?答:在儒学德治思想的主导下,隋唐在开国之初都曾实行崇儒兴学政策,作为推行教化的根本;又兼利用佛教与道教,作为控制民众思想的工具;积极发展科举,作为选拔人才、改进吏治的重要途径;提倡民间办学,听任私学发展,以补充官学。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对其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就教育制度而言,以儒家为代表的经学教育体系仍然是隋唐时期封建教育的核心,另外还有学习道经的崇玄馆,开创了道举取士。
实际上每一座道观、佛寺都是一座带有宗教色彩的学校,接受教育的道士、僧徒并不少于儒生,教学的形式方法也自成系统。
(2)传统的儒家教育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也积极吸收佛教、道教的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及其组织管理的特点,这为以后书院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就教育思想而言,由于统治者大都兼重儒、佛、道,不独尊一家,所以隋唐时期的教育思想也呈现出杂糅融合的特点,许多教育家都是出入于佛老而归结于儒家的人物。
(3)科举制度把选才与育才的标准和要求一致起来,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因为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名位,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都强烈要求进学读书。
科举制度的产生在客观上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
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这对于当时教育上出现的重文轻武、重经轻算、重成人轻儿童的陈规,或多或少进行了冲击,具有进步意义。
2.隋唐时期在教育制度上有何创新?答:隋唐时期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相对于前朝的教育制度,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1)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中央加强了对教育的领导,成立了专门负责管理教育事业的政府机构一一国子监,并对教育管理的模式作了探讨。
模式之一是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级管理,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地方官长史领导。
模式之二是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并举,以统一管理为主,中央设有国子监,负责统一管理教育事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题集锦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和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和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_》、《___》、《__》、《》、《__》、《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六经)二、单项选择题()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 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A《千字文》B《史籀篇》C《三字经》D《急就篇》()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A、射B、御C、诗D、数()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A、孝B、礼C、忠D、仁()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A、孟子B、孔子C、荀子D、老子三、判断题()1、西周时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
()2、西周时期还没有出现按年龄大小入不同类型学校的情况。
()3、孔丘对弟子们普遍传授的主要教材是《诗》《书》《礼》《乐》。
( ) 4、孔丘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思想中,“性”是指先天素质,“习”是指行为习惯。
( ) 5、私学是出孔子首创的,这也是孔子中国传统教育的杰出对贡献之一。
()6、孔子所提倡的“爱”是无差别的“爱”,而墨子所提倡的“爱”是有差别的“爱。
()7、孔子的“六艺”教育中,“书”是指教学生识字、写字,以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
四、名词解释题1、学在官府:2、六艺:3、"有教无类":五、简答题1、为什么说学校的产生是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2、简述西周“六艺”教育的内容和特征。
3、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六、论述题1、试述私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育发展的贡献。
2、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3.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学派和??学派。
2、???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着名学府,制定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3、在关于人性的认识中,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是;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是???;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是。
4、墨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或“贤士”,5、孟轲的教育理论基础是““6、孟轲提出的“五伦”分别是““、法家关于教育实施的主张是“??????????????????”。
8、《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是,,???;“八条目”是??、??、??、??、??、??、?????????、”。
9、《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10、我国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着是《》。
二、单项选择题()1、“学在官府”不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2、真正揭开“百家争鸣”序幕的是哪个学派?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3、“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是由谁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来的?A、荀子B、孔子C、孟子D、庄子()4、“化性起伪”是谁提出的?A、荀子B、老子C、庄子D、孔子()5、最早把自然科学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的是哪个学派?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6、提出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是哪个学派?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7、道家的教育主张是什么?A、“不言之教”B、“以法为教”C、“兴利除害”D、“化性起伪”三、判断题( ) 1、孟子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扩充人固有的“善性”的过程。
()2、墨家教育中所谓的“博乎道术”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文史知识的教育。
()3、稷下学宫是战国初期文化教育中心,各家私学的集散地,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4、荀子所讲的人性探讨的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类属性,也就是人类的社会性。
孟子所讲的人性探讨的是人先天带来的自然性。
四、名词解释题1、稷下学宫:2、明人伦:3、虚壹而静:4、三纲领八条目:5、豫时孙摩:6、教学相长:四、简答题1.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2、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
3.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五、论述题1.从“人性论”入手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作用观的异同。
2、试述《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在秦统一文字的过程中,狱吏_____对小篆进行改进,简化成为_____,这种字形和我们今天的楷书已经很接近了。
2、“立五经博士”的文教政策是_____统治的时期确立的。
3、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员,标志着_____的正式设立。
4、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称为_____?。
5、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采用_____?的形式。
6、汉灵帝时设立的_____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7、汉章帝建初四年召开经学会议,讨论结果经班固编成《》。
公元175年在蔡邕的建议镌刻于太学门外的石经称“_____”。
8、在汉代识字教育所采用的字书中,流行最广且一直保存至今的只有《?????》,它的编者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_____。
9、王充的主要着作是《》,他理想的培养目标是_____??。
二、单项选择题()4、“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A、汉武帝B、秦始皇C、周文王D、唐太宗()5、汉代着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4、“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A、唐代B、汉代C、秦代D、周代()8、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三、判断题()1、秦朝实施“以吏为师”的教育制度,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加强了民众的法制意识,因此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大进步。
()2、秦始皇“书同文字”的文教政策破坏了文化的多样性,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3、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的政治思想为汉高祖采纳,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文教政策使儒学成为封建教育的主流。
四、名词解释题1、三大文教政策:2、三纲五常:3、次相授受:4、文翁兴学:5、“设科射策”:五、简答题1、?秦代在文教政策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2、概述董仲舒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六、论述题1、论述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作用及影响: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NO)一、填空题1、魏文帝时制定“”,太学弟子每两年进行一次考试,按通经的多少授予不同等级的官职,将选官考试与教育考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2、西晋咸宁二年(276年)晋武帝下令立,以后发展成为与太学相区别、面向高层官僚子弟的学府,开中央官学教育分别士庶的先例。
3、南朝宋元嘉十五年(438年) 开儒学馆,翌年又设立、、,改变了汉代官学中儒家独尊的格局,也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实际变化。
4.《?????????》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
二、单项选择题()1、西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再设的一个中央官学机构是什么?A、国子学B、宫邸学C、四门学D、鸿都门学()2、《颜氏家训》是由谁写的:A、颜之推B、颜渊C、颜元D、颜真卿三、判断题()1、东晋时期创办国子学的目的是为了“殊其士庶,异其贵贱”。
四、名词解释题1、九品中正制:五、简答题1、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见解?六、论述题1、什么是“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它对教育有什么影响?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唐太宗诏令_____ 、_____等考定五经文字,并对五经经义进行统一解释,由皇帝钦定,题名为《》,颁行天下,成为儒生学习的正宗课本,也是科举考试的依据。
2.唐玄宗发布《求儒学诏》,亲自注《?????》,颁布行天下。
唐文宗还镌刻石经,以维护儒经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史称“”。
3.唐代来日本来唐学习的人员可分为三类,分别是、、。
4.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和。
5.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基本任务是???????????????????????????????????。
6、科举考试中的殿试、武举、糊名等制度方法都是统治的时期开创的。
7、经过唐朝200多年的发展,科举考试终于形成了??、?、、和五种考试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1、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个历史时期?A、魏晋南北朝B、唐朝C、隋朝D、宋朝()8、韩愈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着特点是什么?A、人才思想B、教学思想C、师道思想D、“性三品”思想()6、“六学一馆”是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A、隋代B、宋代C、唐代D、汉代三、判断题()1、唐朝初年科举制度的创立,实现了选士制度由推荐录用向考试录用的大转变。
四、名词解释题1、六学二馆五、论述题1、试述唐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
2、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3、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四书》包括《》、《》、《》、《》。
它是由编定的。
2.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主持发起,史称“”;第二次是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第三次由主持发动,史称“”。
3.元代京都国子学中的,实际上是一所外语学校。
4.两宋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等。
5.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等。
6.朱熹将人性分成“”与“”两个方面,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
7、朱熹把学校教育明确划分为与两个阶段。
二、单项选择题()1、“升舍”制度是哪个朝代创立的?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2、“学田”制度是在哪个朝代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3、“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哪个朝代?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4、《白鹿洞书院揭示》是谁制定的?A、王守仁B、湛若水C、阮元D、朱熹()5、程朱理学控制科举与学校始于哪个朝代?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6、从“教”、“养”、“取”、“任”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人才的系统理论是由谁提出的?(NO)A、韩愈B、朱熹C、王安石D、王守仁三、判断题( ) 1、“国子监”既是宋朝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又是最高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