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解析

合集下载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一、《观沧海》【东汉末年】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人简介:曹操(155年-220年),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龟虽寿》、《短歌行》等。

《观沧海》是一首四言诗,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他的诗以气魄雄伟、情感深沉、慷慨悲凉风格见称。

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感慨,既有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又有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在艺术表现上,语言质朴,意境宏大,常以壮阔的景象来烘托自己的豪情壮志,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2、诗的创作背景建安十一年(206 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

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 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在田畴的指引下取得胜利。

在凯旋的途中,曹操经过曾是秦皇、汉武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于是将自己的豪情壮志写进了这首《观沧海》。

3、诗歌译文与赏析•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运的很啊,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吧。

这首诗是乐府题材,最后两句是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没有直接关系。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寄情于景,北伐归来的曹操面对北方已定的局面,虽已是秋天,但他看到的却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盎然生机,心中所想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壮观之景,正如曹操想要安定天下的雄心壮志。

初一上册第四课古诗词四首

初一上册第四课古诗词四首

初一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作者曹操。

1.重点字词:-临:到达,登上。

-碣石:山名。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内容理解:-这首诗通过描写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先写实景,再写虚景,虚实结合,表现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和诗人的壮志豪情。

3.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

1.重点字词:-左迁:降职。

-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龙标:地名,在今湖南黔阳。

2.内容理解:-这首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被贬官而作,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牵挂。

-诗的首句以杨花、子规起兴,既点明了时令,又渲染了凄凉的氛围。

-后两句以奇特的想象,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名句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将自己的愁心托付给明月,让明月陪伴友人直到夜郎西,想象奇特,情感真挚。

三、《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

1.重点字词:-次:停留。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客路:行客前进的路。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风正一帆悬:顺风行船,船帆高悬。

-海日生残夜: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江春入旧年:江南的春天已到,旧年未过。

2.内容理解:-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蕴含着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3.名句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这两句诗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四、《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

【部编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一、曹操《观沧海》曹操【整体感知】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名句含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诗歌主旨】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整体感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白话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1.词中写到的“遗篇”是指____(人名)的组诗《____》。

2.结合具体词句,简析词的“时空美”。

3.这首词上阕写景寄情,下阕怀古抚今,请说说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曹操观沧海2.上阙“白浪滔天”从下到上,“秦皇岛外”由近及远;词人视通万里,写出了阔达辽远的境界。

下阙“往事越千年”由今及古,“今又是”又由古及今;词人思接千载,寄托了鉴古颂今之豪情。

全词拓展了空间,拉长了历史,时空交错,富有张力,尽显词的时空美。

3.词人鉴古颂今,抒发坚定乐观、奋发进取、改天换地的自豪欣慰之情。

(意思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观沧海》为《步出夏门行》组诗的第一章。

这首诗作于曹操屯军无终之时,诗中描写登山所见海上雄浑壮观的景色,是古诗中写景的名篇。

原诗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本题考查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

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

“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

“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也取自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素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素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策马东来,到达碣石山,前来饱览壮观的大海。

海面浩渺,山岛耸立,岛上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繁密。

大海在萧瑟的秋风中,波涛汹涌澎湃。

日月的运转仿佛就在大海中运行;星光璀璨的银河仿佛就生于大海的胸间。

今日观赏大海真是幸运极了,且让我写下这首诗,倾吐宏伟的心愿。

赏析:落笔点题,豪情勃发,交代了诗人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写登上所见,语言质朴,直陈其事,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总写海和山,着力渲染大海苍茫动荡的气势;草木欣欣向荣,把大海点染的生机勃勃;再写大海风起浪涌的景象,声势浩大,惊心动魄,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接着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创造出一个宏伟开阔的意境;虚实结合,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以及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

情感: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翻译:柳絮已经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流。

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路走到夜郎的西边。

赏析:开篇是写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

"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

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次句由写景转为叙事,正扣题面。

“五溪”是偏远之地,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闻道”为听说,可见诗人得知挚友被贬时的惊愕痛惜之情。

接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由写景转为抒情寄慨,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安慰、同情和关切之情。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笔记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笔记

古代诗歌四首【第一首:《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二首:《望岳》】作者: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第三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第四首:《静夜思》】作者: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序】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历史的风貌,以及我国文化的深厚内涵。

本次笔记将围绕七年级上册的四首古代诗歌展开,通过逐一解读和分析,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些古诗的内涵和意境,以及作者的生活背景和情感表达。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古代诗歌的世界,感受其中的韵味和情感。

【一、《登鹳雀楼》解读】1.1《登鹳雀楼》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通过“白日”和“黄河入海流”描绘了自然景观,凸显了自然的宏伟和广阔。

1.2诗人通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不甘心平凡的心境,展现了一种永不满足、追求进取的精神品质。

1.3这首诗唤起人们对自然景色的向往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理想和追求的态度,给人以启迪和鼓舞。

【二、《望岳》解读】2.1《望岳》描绘了作者对泰山的向往和景仰之情,通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2.2诗中还融入了作者的历史情怀和对国家兴衰的关注,展现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3这首诗歌以对山川的歌颂,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神韵和崇高情感,也启示了人们对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解读】3.1李白以对友人的送别之情,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中情感真挚,形象生动,极富诗意。

3.2通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描绘了别离时的惆怅和离情,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情不舍。

3.3这首诗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表现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别离的难舍难分,也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沧桑和命运无常的感慨。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古代诗人的思想、情感和对世界的观察。

在七年级上册的第4课中,我们接触到了四首古代诗歌,分别是《登鹳雀楼》、《赋得古原草送别》、《登乐游原》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四首诗歌不仅在形式上各具特色,而且在内容上也表现出了古代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以下将对这四首诗歌逐一展开解读。

1.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通过对登高所见的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壮美的感受。

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现了诗人对这种壮美景色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以豪迈大气的笔调,展现了诗人豁达开阔的胸怀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2.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诗人通过对古原草的描绘,表达了对离别的深情。

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句反映了古原草的生命之短暂,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表现了草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坚韧不拔。

整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与离别的思考和感悟。

3. 《登乐游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通过对乐游原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表现了诗人对碣石和沧海壮阔景色的向往和追求,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展现了诗人对闲适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以豪放大气的笔调,展现了诗人豁达开阔的胸怀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4.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诗人通过对古原草的描绘,表达了对离别的深情。

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句反映了古原草的生命之短暂,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表现了草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坚韧不拔。

整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与离别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对这四首古代诗歌的解读,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同时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译文及赏析(部编版人教社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译文及赏析(部编版人教社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译文及赏析一、曹操《观沧海》曹操【整体感知】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名句含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诗歌主旨】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整体感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白话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七上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原文

七上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原文

七上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解析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一、简介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

逝世于安徽当涂县。

其父李客,夫人有许氏、刘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

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王湾(约693年-约751年),字号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玄宗先天年间(712年)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

后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

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

汉族,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

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杂剧家。

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一、曹操《观沧海》曹操【整体感知】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名句含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诗歌主旨】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整体感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白话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___ 菩萨蛮①___ 【宋】李清照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间。

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请对“睡起觉微寒"中“微寒”一词作简要赏析。

___(2)“香消酒未消"一句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___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塞上忆汶水【元】曹元用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①沙碛:沙漠。

②苑马:西域大宛所产的马。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___(2)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___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题目。

【甲】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乙】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月夜》用小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中的“独"字。

B.杜甫的《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联,是对妻子的外貌描写,写出了她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C.刘方平的《月夜》第一、二句通过明暗的对比来衬托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

D.刘方平的《月夜》第四句从视觉角度表现春天的来临,富有创造性。

(2)虽然两首诗都写了“月夜",但两诗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析。

___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①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图文解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图文解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图文解读观沧海课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

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故事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课文翻译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以,来。

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

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若:好像。

其:代词,代大海。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

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

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四、问题解疑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这句诗。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样子。

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动荡,一望无垠,只有山脚下的山岛突兀耸立在海心。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4课古诗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4课古诗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4课古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解析诗句含义。

1.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这两句就是说诗人曹操向东登上碣石山,为的是去观赏大海的景色。

就好像我们现在出去旅游,到了一个有名的景点,曹操登上碣石山就像我们爬上山顶去看大海一样,充满了期待。

2.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澹澹”这个词是形容海水水波荡漾的样子。

你可以想象一下,大海的水面啊,就像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在轻轻地摇晃着它,起起伏伏的。

“山岛竦峙”呢,就是说海中的山岛高高地挺立着。

就像大海里突然冒出来几个高大的卫士,很有气势。

3.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这两句是说岛上树木长得很茂密,各种各样的草也长得很茂盛。

你看,这海岛可不像那种光秃秃的石头岛,而是充满了生机,就像一个绿色的小世界。

4.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萧瑟的秋风呼呼地吹着,大海里巨大的波涛汹涌而起。

这时候的大海就像被激怒了一样,波涛一个接一个地涌过来,那种场面可壮观了,就像一群大力士在比赛谁能把水推得更高更远。

5.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这几句可就厉害了。

诗人说啊,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大海里升起又落下似的;银河里星光闪烁,看起来好像也是从大海里冒出来的呢。

曹操的想象力可太丰富了,他把大海想象成了一个能包容日月星辰的超级大容器,这大海在他眼里简直就是一个神秘而又伟大的存在。

6.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这两句呢,是一种套语,就是说很幸运啊,用这首歌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就像我们现在说“真高兴啊,写首诗来抒发一下自己的心情”差不多的意思。

二、赏析诗歌的妙处。

1. 景色描写生动。

- 曹操把大海写得特别生动。

从海水的波动,到海岛的挺立,再到岛上的树木百草,最后到大海在秋风中的波涛汹涌,就像给我们画了一幅大海的全景图一样。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写作背景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公元 207 年 , 曹 操 亲 率 大 军 北 上 。 追 歼 袁 绍 残 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 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 颂的名篇。
有感情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大海
观沧海
jié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临:到达。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强化训练营
1、《观沧海》一诗选自 《曹操集,作》者 ,
字 曹操,
的孟政德治家、东军汉事末家年、诗人。他的
诗以
见称。他与其子大方悲、壮 合称为“三
曹”曹。丕 曹植
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乐府体 诗四;言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 首 感怀写景诗。
3、《观沧海》诗中最能反应作者的博大胸襟 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 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 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 示出游于无家可归之意。
“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 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 加引动游子的乡思。
“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 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 侧面反应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 的心情。
9、《次北固山下》抒发对故乡亲人思念之情的
诗句是: 乡书何处达 , 归雁洛阳边 。
请说出我国不同朝代的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 汉代: 赋
唐代: 诗
宋代: 词 元代: 曲 明清: 小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选自《李太白全集》
创作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 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 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闻闻/王王昌昌龄龄/左左迁迁龙龙标标遥/遥有有此此寄寄

初一上册语文书第四课古诗

初一上册语文书第四课古诗

初一上册语文书第四课古诗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诗句解析。

1.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这两句超级直白地告诉我们,曹操向东登上碣石山,为的就是看大海呢。

就像我们现在说“我到山顶去看日出”一样简单直接。

他站在那个碣石山上,眼睛就朝着大海的方向望去,一场大海的视觉盛宴就要开始啦。

2.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水何澹澹”,这是在说海水呀,那海水波动得可厉害了,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在不停地晃荡。

“山岛竦峙”呢,远处的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面上,就像一个个威严的士兵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和那晃荡的海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这两句把视线从海水和山岛拉到了岛上。

你看,岛上的树木可多啦,一丛一丛地长在一起,就像小伙伴们聚在一起玩耍。

百草也长得特别茂盛,感觉整个岛都是生机勃勃的,充满了绿色的活力。

4.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这时候,秋风呼呼地吹起来了,那风可有点凉飕飕的感觉呢。

在秋风的吹拂下,大海里巨大的波浪一个接一个地涌起来,就像一群奔跑的骏马,气势汹汹的,特别壮观。

5.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这几句可就厉害了。

曹操看着大海,觉得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就好像是从大海里面出来的一样。

那些闪烁的星星,也就是银河里的星星,看起来也像是从大海里冒出来的。

这就把大海写得超级大,大到好像能包容天地间的一切。

就像大海是一个超级大的口袋,把日月星辰都能装进去呢。

6.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这两句有点像曹操看完大海后的感叹。

他觉得自己特别幸运,能够看到这么壮观的大海,然后就用唱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不过这里的志向到底是什么呢?也许是他像大海一样广阔的胸怀,想要统一天下的抱负之类的吧。

二、整体赏析。

这首诗呀,就像一幅画卷一样。

一开始,曹操站在碣石山上看海,给我们展现了大海的全貌,海水波动、山岛耸立。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走近 诗人
李白(701—762)出生于西域,幼时 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 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 莲居士,被称为“诗仙”。代表作有 《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 《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背景链接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 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 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 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 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 贬为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 方的友人。
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暮春,“杨花”给 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而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 归去”,对它们的描写给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感情 基调。
“五溪”一词可见王昌龄被贬之地的荒远, 路途的艰辛,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 苦,以及李白的深切关怀之情已力透纸背。
解读诗歌 2.请从修辞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 做简要赏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望月怀远》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 《雨霖铃》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朗读诗歌
内容理解
降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布谷鸟, 又称杜鹃
杨花落尽子规啼,
柳絮已落尽,杜鹃鸟声声哀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内容理解
我寄愁心与明月,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原文
古代诗歌四首
1、《观沧海》
曹操(两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座小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3、《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代)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
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
4、《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