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与解析
初一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
初一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分别是《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解析:-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海的地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了海水的荡漾、山岛的耸立、草木的繁茂以及秋风中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景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魄,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关系不大。
2.主题思想:通过对大海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胸怀天下的壮志豪情。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解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鸣,渲染了一种凄凉哀愁的气氛。
-“闻道龙标过五溪”,表明诗人听到好友王昌龄被贬谪到龙标,地处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托给明月,希望明月能伴随着友人一直到夜郎以西,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牵挂之情。
2.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牵挂。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解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描写诗人在旅途中,乘船行驶在青山绿水之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上涨,江面宽阔,风顺帆悬,展现了一幅宏大开阔的江景图。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在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旧年未过,新春已至。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一、《观沧海》【东汉末年】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人简介:曹操(155年-220年),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龟虽寿》、《短歌行》等。
《观沧海》是一首四言诗,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他的诗以气魄雄伟、情感深沉、慷慨悲凉风格见称。
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感慨,既有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又有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在艺术表现上,语言质朴,意境宏大,常以壮阔的景象来烘托自己的豪情壮志,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2、诗的创作背景建安十一年(206 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
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 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在田畴的指引下取得胜利。
在凯旋的途中,曹操经过曾是秦皇、汉武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于是将自己的豪情壮志写进了这首《观沧海》。
3、诗歌译文与赏析•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运的很啊,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吧。
这首诗是乐府题材,最后两句是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没有直接关系。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寄情于景,北伐归来的曹操面对北方已定的局面,虽已是秋天,但他看到的却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盎然生机,心中所想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壮观之景,正如曹操想要安定天下的雄心壮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学生版+解析)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准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诵读积累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知识点01 了解诗歌体裁和诗歌诵读的知识。
【即学即练1】(一)、了解本课涉及哪些古代诗歌体裁?参考示例: 《观沧海》是四言诗,这是历史最悠久的一种诗体,盛行于先秦时代。
《诗经》集四言诗之大成。
也属于乐府诗,即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闻王昌龄左迁标遥有此寄》是绝句。
《次北固山下》是五律,它们都要遵循格律。
《次北固山下》的四联:(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领联)潮平两岸间,风正一祝悬。
(对偶联)(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对偶联)(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前”“基”“年”“边”是押韵的字,都是平声韵。
目标导航《天净沙·秋思》是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这篇作品的具体名称。
散曲的不同曲牌,对于句式、字数、平仄也都有相应的要求,只是不像格律诗那样严苛,允许添衬字,有的曲牌还可以增句,押韵也稍灵活,平仄韵通押。
下面以《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为例,简单说明相关的格律问题。
《天净沙·秋思》的平仄(“△”为可平可仄,曲中仄声常区分上、去二声)△平△仄平平,△平Δ反平平,仄仄平平去上Δ平平去,△平△仄平平。
(二)、古诗节奏划分有哪些规律?参考示例:(1)四言诗歌,主要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
初中部编语文教材系列之:七(上)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全解(原创精品,精心校正,含题目和答案)
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选自《》,这是诗人《》的第一章,作者,字,政治家、家、。
著有《》、《》,诗歌《》、《》、《》、《》等。
第二部分:重点字词注释①东:②临:③以:④观:⑤何:⑥澹澹:⑦竦峙:⑧丛生:⑨丰茂:⑩萧瑟:⑪洪波:⑫行:⑬若:⑭星汉:⑮幸:⑯甚:⑰至:⑱以:⑲咏:⑳志:第三部分:诗歌中心归纳这首诗是曹操,途中登临时所作,诗人景象,表现了,抒发了。
第四部分:内容要点梳理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以“”字总领全篇,流露了的心情,显示了“”的气势。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写了,荡漾的海水和耸立的山岛,相衬,并济,显示了。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结合,具体真实描画了。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和,使一幅海山秋色图平添了浩荡磅礴的气势,表现了诗人。
两个“若”字表明这里写的是景。
5.这首诗结合,抒情,在海水、山岛的景物描写和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浪漫想象中,融入诗人。
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选自《曹操集》,这是诗人《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第二部分:重点字词注释①东:向东②临:到达,登上③以:来④观:看⑤何:多么⑥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⑦竦峙:耸立⑧丛生: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⑨丰茂:茂盛⑩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⑪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⑫行:运行⑬若:好像⑭星汉:银河⑮幸:幸运⑯甚:很⑰至:达到极点⑱以:用来⑲咏:歌吟⑳志:志向第三部分:诗歌中心归纳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与解析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名句填空《观沧海》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
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
这为千古名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作者李白(701年-762年11月30日),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赏析
《观沧海》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出自沧海之中,灿烂的银河也好像出自沧海里面。
这两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出大海的气势和威力。
表达了曹操的博大胸怀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答案:这两句诗选取了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凄哀啼叫的子规点明季节时令,渲染了悲凉凄楚的氛围,生动地表达出了漂泊之感和离别之情。
2.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答案:拟人。
将明月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答案:①点明时令,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②“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③借凄凉落花烘托诗人的落寞心情。
《次北固山下》赏析: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以小景和大景互相映衬,画面非常精彩,为后人所称道。
2、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①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
(翻译诗句)②江中日早,残冬立春,虽是寻常意思,但诗人锤炼字句,“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
(修辞)③本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在诗人笔下,既是美景,也是哲理。
(哲理)《天净沙秋思》【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户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梳理古诗词 1古代诗歌四首
1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文学常识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与其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
品诗歌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想要一统天下的远大抱负。
次北固山下文学常识王湾,洛阳( 今属河南) 人,唐代诗人。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倚长江而立。
写作背景诗人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当船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诗人心中的情思,便产生了这一千古名篇。
品诗歌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这是一首羁旅诗。
全诗借景抒情,描写了早春作者在北固山下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怀亲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文学常识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合称“李杜”。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边塞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因此有人称他“王龙标”。
品诗歌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此诗是李白因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诗歌开头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奠定了全诗悲凉的基调,后又借明月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遭遇不幸的同情。
天净沙·秋思文学常识天净沙,曲牌名。
马致远( 约1251—1321 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
《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曾长期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困窘潦倒。
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品诗歌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此曲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清冷、苍凉的秋日晚景图,抒发了漂泊异地的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文本解读
《古代诗歌四首》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观沧海》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 207)八月,曹操大破占据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剩余权力,基本一致了北方;九月,他在归程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作背景:王昌龄的宦途屡经挫折,开元二十七年( 739)贬放岭南,天宝元年( 742)谪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天宝七载( 748)再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
据《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此次左迁 (古时尊右卑左,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即生活小节失于检点。
李白在东南地域遨游时期,得知王昌龄此次的不幸遭受,深表怜悯和关切,立刻写了此诗,遥寄给他,以带去一点安慰,分担他的愁苦,从中可见李白的侠肠和肝胆。
《次北固山下》写作背景:王湾是洛阳人,一世中,“尝来往吴楚间”。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对江。
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天净沙·秋思》写作背景:马致远年青时热中功名,但因为元统治者推行民族高压政策,因此向来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世都过着流浪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窘迫落魄一世。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2.文题解说《观沧海》: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代加的。
乐府诗本是合乐的,能够歌唱。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
《次北固山下》:在北固山下停宿。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为曲牌名,“思”即思路。
3.要旨《观沧海》:经过写海洋的宏伟壮阔,抒发生者想要平定中原、一致天下、立功立业的壮心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是唐朝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安慰的一首七绝。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异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模糊的梦幻,经过对光景的描绘,表露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怜悯之意,表达诗人对朋友的深沉感情。
【部编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一、曹操《观沧海》曹操【整体感知】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名句含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诗歌主旨】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整体感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白话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第一单元 第四课 古代诗歌四首-【教材解读】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4古代诗歌四首知识助读•细梳理助读资料1.文题解读《观沧海》“沧海”即大海。
诗题交代了事件“观沧海”,简洁明了。
此诗写的是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所观赏到的沧海的壮丽景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量有此寄》“闻”,听说。
“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作者的朋友。
“左迁”,降职。
“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
诗题交代了写作本诗的缘由。
《次北固山下》“次”,停宿。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诗题交代了写诗的地点。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
“秋思”是题目。
“秋”是特定季节,“思”是题眼,“秋思”概括了全曲的内容,透露出游子思乡的愁绪。
2.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写个人远大的抱负,气势雄伟,格调慷慨悲壮。
著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他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
与杜甫合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汲取营养,使其诗歌具有独特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代表诗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
其诗流传不多。
有文献记载:“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目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朗读中展开想象,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
标体会诗歌中借景抒情、动静站合、情景交融等写作方法的特点。
导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航称最者不过一二。
”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
最著名的诗即《次北固山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素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策马东来,到达碣石山,前来饱览壮观的大海。
海面浩渺,山岛耸立,岛上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繁密。
大海在萧瑟的秋风中,波涛汹涌澎湃。
日月的运转仿佛就在大海中运行;星光璀璨的银河仿佛就生于大海的胸间。
今日观赏大海真是幸运极了,且让我写下这首诗,倾吐宏伟的心愿。
赏析:落笔点题,豪情勃发,交代了诗人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写登上所见,语言质朴,直陈其事,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总写海和山,着力渲染大海苍茫动荡的气势;草木欣欣向荣,把大海点染的生机勃勃;再写大海风起浪涌的景象,声势浩大,惊心动魄,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接着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创造出一个宏伟开阔的意境;虚实结合,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以及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
情感: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翻译:柳絮已经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流。
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路走到夜郎的西边。
赏析:开篇是写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
"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
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次句由写景转为叙事,正扣题面。
“五溪”是偏远之地,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闻道”为听说,可见诗人得知挚友被贬时的惊愕痛惜之情。
接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由写景转为抒情寄慨,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安慰、同情和关切之情。
《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译文及赏析(部编版人教社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译文及赏析一、曹操《观沧海》曹操【整体感知】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名句含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诗歌主旨】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整体感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白话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部编版七上】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习题及答案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古诗词目录: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一、《观沧海》曹操【原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习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分析:D 解析:“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分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一、《观沧海》曹操【原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作者】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这样评论《三国演义》中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此人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战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战是赤壁之战,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背景】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主题思想】《观沧海》描摹了大海气吞山河、笼涵宇宙的雄伟景象,抒发诗人雄浑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统一祖国的愿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材解读古诗重点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材解读古诗重点内容一、《观沧海》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观”,诗中描绘实景的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林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描写虚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诗中“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句写出了岛上景物的生机勃勃的特点。
3、汉乐府是配乐诗,最后一句是配乐时加的,其中“歌以咏志”提示了诗歌抒情的特点。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集中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从写景与表现精神品质两方面作些分析。
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写出大海包蕴万千的气势,描绘出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借景抒情,诗人以沧海自比,展示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5、这首诗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理想。
6、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想象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这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8、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9、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渲染了沧海苍茫动荡的气势。
10、在这些山水景物描绘中,你感受出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这是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渴望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诗中景物描写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其中与“左迁”相联系的意象是“杨花、子规”,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理解与同情。
2、诗中的词语“过五溪”和“到夜郎西”,很好地说明了作者为王昌龄“愁”的原因。
3、诗人撷取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作用是什么?点明季节、时令。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赏析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这一课包括《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四首古诗词。
《观沧海》是一代枭雄曹操的代表作,创作于建安十三年秋。
他北征乌桓,取得初步性胜利,征途之中正好路过碣石山,碣石山正是当年秦始皇、汉武帝这些帝王登临过的地方,于是雄心壮志在其内心澎湃,于是攀登上了最高峰,一首恢弘的诗篇应运而生。
首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直呈其事,中间几句气魄雄伟,“日月……““日月升落,银河璀璨,都好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一样”。
诗句苍凉高古,雄健古硕,抒情抵达最高峰,不亏为“建安风骨”。
最后两句为配乐而歌。
此后不久曹植也交上了《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都表达了这类诗人的建功立业的胸襟和抱负。
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正是这些诗歌之遗绪。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气氛。
于景物择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啼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这些都含着凄婉悲伤之意。
第二句是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叹惋惜。
“五溪”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概括,显示出李白对友人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第三句直抒胸臆,借明月抒怀,对友人进行由衷地劝勉和宽慰。
与之相近的明月意象多在古诗词里呈现:“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隔千里兮共明月”“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是天涯相隔,明月随人的想象。
末句又一次点名路途险远,但有明月相伴,有友情相随,友人也应该能得到一些宽慰吧。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想象力。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他是洛阳人,一生“常往来吴楚间”。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诗人一路行来,当舟停泊在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两岸阔,残夜归飞雁,触发了诗人的情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四首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四首1.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 解析。
曹操这老哥啊,跑到碣石山这个地方,就为了看看大海。
你看那大海啊,水波荡漾的,那叫一个壮阔(水何澹澹)。
海上还有山岛高高地挺立着(山岛竦峙)。
岛上呢,树木长得密密麻麻的,各种各样的草也特别茂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这时候秋风呼呼地吹着,大海里巨大的波浪就像发疯了一样涌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最绝的是,曹操他老人家觉得啊,太阳和月亮就好像是从这大海里升起又落下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那银河里的星星啊,也像是从大海里冒出来的一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最后那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像是他在感慨完大海的宏伟之后,兴奋地喊一句“太棒了,我得写首诗来表达我的心情”。
这首诗把大海写得特别有气势,曹操的那种雄心壮志都在这诗里藏着呢。
1. 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 解析。
你看啊,杨花都落光了,这时候杜鹃鸟(子规)在那叫得可凄惨了。
李白听到他的好朋友王昌龄被贬到龙标这个地方去了,而且还得经过五条溪水那么远的路(闻道龙标过五溪)。
这李白就想啊,我怎么能表达我的担心和忧愁呢?他就想出了一个特别浪漫的办法,他说我把我的忧愁之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让这明月跟着你一直到夜郎的西边(随君直到夜郎西)。
就好像是让明月当一个快递员,把自己的关心给王昌龄送去。
李白真是个很有情义的人,而且这诗写得特别有画面感,杨花、子规、明月这些意象一出来,那种哀伤和牵挂的感觉就出来了。
1. 原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 解析。
诗人在旅途当中呢,他走的路在青山的外面(客路青山外),坐的船在绿水的前面(行舟绿水前)。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___ 菩萨蛮①___ 【宋】李清照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间。
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请对“睡起觉微寒"中“微寒”一词作简要赏析。
___(2)“香消酒未消"一句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___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塞上忆汶水【元】曹元用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①沙碛:沙漠。
②苑马:西域大宛所产的马。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___(2)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___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题目。
【甲】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乙】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月夜》用小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中的“独"字。
B.杜甫的《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联,是对妻子的外貌描写,写出了她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C.刘方平的《月夜》第一、二句通过明暗的对比来衬托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
D.刘方平的《月夜》第四句从视觉角度表现春天的来临,富有创造性。
(2)虽然两首诗都写了“月夜",但两诗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析。
___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①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
赏析初一第4课古诗
初一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古代诗歌四首》是初一上册第四课,包含的四首古诗,它们分别是《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
以下是四首诗歌的赏析:1.《观沧海》这首诗是曹操在观赏大海时所作,诗中通过对大海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对自然美的赞美之情。
其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直接点明了题目,同时也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
接下来的诗句,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表达了曹操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壮志雄心。
最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则表现了曹操的诗歌才华和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是王湾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其中,“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两句,点明了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同时也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
接下来的诗句,通过写海上日出冲破黎明的黑暗,鼓舞人们积极向前看,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乐观和自信。
最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两句,则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3.《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游览钱塘湖时所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之情。
其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两句,点明了作者的游踪和钱塘湖的地理位置,同时也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
接下来的诗句,通过写湖光山色、莺歌燕舞等自然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最后,“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则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向往之情。
4.《天净沙·秋思》这首诗是马致远在漂泊途中所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生命的感慨之情。
其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通过写凄凉悲惨的秋景和宁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和对生命的感慨之情。
接下来的诗句,“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乔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1«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乔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名句填空《观沧海》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
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枷,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呑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
这为千古名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作者李白(701年-762年11月30日),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拿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
二、背景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
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
三、译文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四、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五、赏析要点:•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六、文本解读1、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
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2、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答: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3、“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答: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
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
《次北固山下》一、作者1、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人。
二、文本解读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连夜行舟的。
既写景乂点出时令。
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黒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
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
“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
中心思想:《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的壮丽画面,写出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漂泊之情,并流露出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怀。
三、问题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是在描绘长江景色。
2、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新事物孕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表达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名句一一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3、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见雁思亲,表现了淡淡的思乡愁绪。
4、这首诗的首联、颔联、颈联都是对偶句。
5、你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一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淼,波平浪静,一叶口帆悠然地飘荡在江面上,恰似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美景。
《天净沙•秋思》一、作者1、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后人把他和关汉卿、口朴、王实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 O他儿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一一被称为“秋思之祖”。
二. 题目解说“天净沙”,曲牌名。
“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里的思念。
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
二、赏析1•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
“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
“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
"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2.此曲描绘了秋天黄昏的景色,烘托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广3句:用九个景物构成一幅水墨画,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4、5句:用了夸张。
表达游子漂泊在外思乡的悲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四、给加点字注音1.竦峙(SOngZhI)2.萧瑟(XidOSQ)3.沧海(Cdng)4.澹澹(ddn)5.碣石(jiQ)6.枯藤(t6ng)(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诗人眼中的大海、山岛、草木的特点。
2.这首诗写得意境宏阔,请结合画线诗句,说说你阅读后的体验。
3.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耙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答案】1.(大海)汹涌澎湃,(山岛)高耸挺拔,(草木)丰盛繁茂2•诗人想象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是从大海的母腹孕疗而出,这让我感受到大海的博大壮阔,体会到激荡在诗人心中的豪情壮志。
3.C(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番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答案】1.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牵挂、担忧、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三)次北固山下【厲】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A.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而这首五言律诗除中间两联外,第一联也是对仗的。
B.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英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料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C.颔联的"潮平两岸阔”,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情景,放眼望去,江而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D.颈联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宜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2.请赏析颔联第二句“风正一帆悬”。
(3分)【答案】1.D2.“正”是指风顺而不猛,“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2分)“风正一帆悬”,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写岀了小船在江面上顺风前行的样子。
(1分)(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就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3.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划,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名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