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史记知识点整理版
史记文言文篇目知识点总结
史记文言文篇目知识点总结一、《太史公自序》《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序言,由司马迁亲笔写就,是全书的开篇。
通过自序可以了解司马迁的写书动机,以及他在历史研究上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二、本纪本纪是《史记》的第一篇,共计八十纪,主要讲述了各个君主的生平事迹和政绩。
这些君主有的勇武果断,有的仁政明智,有的昏庸暴虐,而司马迁在本纪中较多地表现出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三、表表是《史记》的第二篇,共计三十四表,主要收录了历史事件的年表和重要世系等资料。
通过表可以了解各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过程,对于了解整个历史进程非常有帮助。
四、世家世家是《史记》的第三篇,共计三十七家,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世族和重要人物。
通过世家可以了解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各种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影响。
五、列传列传是《史记》的第四篇,共计七十一传,主要是对历史上的伟人和名臣进行详细的评述和介绍。
司马迁在《列传》中对这些人物的形象塑造非常成功,通过列传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各种风云人物和他们的贡献。
六、后记《史记》的后记包括《报任少卿书》和《续汉书》,主要是对司马迁自己的一些心得和研究成果的总结。
后记可以让读者了解司马迁的学术思想和写书理念,对于理解《史记》有一定的帮助。
七、《史记》的价值和影响《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的经典之作,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通过《史记》,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有着极大的帮助。
八、《史记》的不足之处《史记》虽然是中国古代史书的经典之作,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笔法清新朴实,但有时候显得过于简单和直白,没有太多的修辞和隐喻;另外,在对待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上,司马迁有时候过于主观,对一些历史事实和人物评价存在偏颇。
以上就是《史记》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史记》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史书,更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史记选读基本知识点复习总结梳理(一)
史记选读基本知识点复习总结梳理(一)引言概述:《史记》是我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长篇历史巨著,记录了从夏朝到汉朝初期的历史发展。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价值。
本文旨在对《史记》的选读基本知识点进行复习总结梳理,帮助读者加深对史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正文:一、《史记》的作者司马迁1. 司马迁的生平和成就2.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动机和目的3. 《史记》在古代史学中的地位和价值4. 司马迁的学术思想和写作风格5. 司马迁对后世历史学家的影响和启发二、《史记》的组成和结构1.《史记》的总体框架及各种体裁的应用2. 《史记》的布局和章节划分3. 《史记》的内容和主题分类4. 《史记》的编纂思想和方法5. 《史记》的特点和价值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三、《史记》中的重要历史人物1. 始皇帝秦始皇2. 诸葛亮3. 孙权4. 刘备5. 清朝的康熙帝四、《史记》中的重要历史事件1. 秦朝的统一战争2. 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3. 唐朝的开创和繁荣4. 辽金元时期的战争与交往5. 明清时期的政治改革和军事挑战五、《史记》中的历史观点和学术争议1. 司马迁对中国封建制度的看法2. 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3. 司马迁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与评价4. 《史记》中存在的历史资料的真实性问题5. 司马迁历史写作思想对当代历史研究的影响与启示总结:通过对《史记》选读基本知识点的总结梳理,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部古代史学巨著的价值和意义。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是一部对中国文化和国家历史的解读和反思。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史记》的精髓,对中国历史有更全面的了解。
史记必备知识点总结
史记必备知识点总结1. 史记的起源和发展史记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史记主要是由一些宫廷官员和学者们撰写的。
这些史记的内容主要是记录当时的政治事件和宫廷内斗,形成了一种以政治为主题的史记体裁。
随着时间的推移,史记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体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
2. 史记的写作特点史记的写作特点主要包括客观、全面、真实和立场鲜明等几个方面。
首先,史记要求作者客观地记载历史事件和人物,不偏不倚地呈现历史的真实面貌。
其次,史记要求作者对待历史事件和人物要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要尽可能地呈现出历史的全貌。
再次,史记要求作者要真实地记录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事实,不能加以歪曲或伪造。
最后,史记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展现出作者的立场和观点,这种立场鲜明的史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史记的一种特色。
3. 史记的分类史记可以根据其内容和体裁的不同进行分类,其中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即以体裁和内容为标准的分类。
以体裁为标准的分类主要包括叙事史记、编年史记、日记史记和读史记几种主要的体裁。
叙事史记是以叙述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的体裁,它要求作者要对历史事件进行一定的虚实加以掌握,并通过叙述形式来呈现历史事件的发展。
编年史记则是以历史事件的时间为主要内容的体裁,它通过按时间顺序的编排来呈现历史事件的发展。
日记史记是以日记的形式来记录历史事件的体裁,它要求作者要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来记录历史事件。
读史记则是以学者的观点和评论来记录历史事件的体裁,它要求作者要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以内容为标准的分类主要包括政治史记、军事史记、经济史记、文化史记等几种主要的内容分类。
4. 史记的主要内容史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背景等几个方面。
首先,史记要求作者要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的记载和描绘,要尽可能地呈现出历史事件的全貌。
其次,史记也要求作者要对历史人物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描述,要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事迹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便读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人物。
《史记》知识点总结
《史记》知识点总结《史记》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历史著作之一,被誉为史学宝库。
本文将总结《史记》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史记》简介《史记》由司马迁所著,共分为十二卷纪传体和十纪本纪两大部分。
它以记述中国历史为主线,包括了从上古到汉朝初年的历史内容。
2. 编写目的《史记》的编写目的是为了纪录和阐述历史真相,澄清历史上的谬误和偏见,以确保后世能够了解真实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3. 重要内容3.1 本纪《史记》的本纪部分记录了中国历史上各个帝王的事迹,包括其生平、功绩、政绩等。
这部分内容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描绘,展现了各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状况。
3.2 纪传体纪传体是《史记》中的另一个重要部分,通过记述历史人物的生平和事迹来展示其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的贡献。
其中,最著名的纪传是《五帝本纪》、《夏本纪》、《商本纪》等。
3.3 评传《史记》的评传部分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批判。
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表达了自己对他们品德和行为的看法,并且对后世有所启示。
3.4 文字留传《史记》采用了不同于古代其他史书的写作风格,采用了朴素、简洁明快的文字。
这种风格使得《史记》易于被后人理解和传诵,也成为后世历史文献的楷模。
4. 对后世影响《史记》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它成为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里程碑,不仅将历史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对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结语《史记》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经典之作。
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及人物等方面的情况,为我们了解历史和塑造未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史记》知识点梳理汇总复习资料doc
引言概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一部中国历史专著,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载了从上古到汉代初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内容丰富多样,开创了中国史书的编纂风格,影响深远。
正文一、《太史公自序》的重要性《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序言部分,其中包含了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和意图,阐述了他撰写《史记》的动机和理念。
《太史公自序》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为读者了解《史记》的背景和立意提供了重要线索。
小点详述:1.司马迁的身世与学术背景2.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动机和目的3.《太史公自序》的文风和修辞手法4.《太史公自序》对后世历史学的影响5.《太史公自序》的文学价值与审美追求二、史书的分类及《史记》的重要地位史书是中国古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史记》作为中国古代史书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地位。
小点详述:1.史书的分类与特点2.《史记》与其他史书的关系及差异3.《史记》对后世史书的影响与传承4.《史记》的主要特点与创新之处5.《史记》的地位与意义三、《史记》的传世与演变《史记》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传抄、刊定和传播的过程,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多个版本。
这些版本不仅在内容上有所差异,还在注释、编排和传承等方面存在一些特点。
小点详述:1.《史记》的传世史与抄本研究2.《史记》的早期刊本与版本传承3.《史记》的版本差异与文本校勘4.《史记》的注释与评价5.《史记》的影响与流传四、《史记》的历史价值与批评《史记》的价值不仅在于记载了丰富翔实的历史事实和人物形象,更在于其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独特的史观,成为了后世史学研究的重要依据。
《史记》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需要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批判。
小点详述:1.《史记》的历史价值与重要意义2.《史记》的历史真实性与偏见性3.《史记》的历史思想与史观4.《史记》的文学性与艺术性5.《史记》的争议与批评五、《史记》的影响与接受《史记》作为中国古代史书的经典之作,不仅在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在韩国、等东亚国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传承。
《史记》必考知识点最全整理
《史记》必考知识点最全整理
目录
1. [简介](#简介)
3. [作者](#作者)
5. [内容概述](#内容概述)
7. [重要知识点](#重要知识点)
9. [结论](#结论)
简介
《史记》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著作,相传为西汉司马迁所作。
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记过、纪传两种文体形式,综合记
载了从上古到汉文帝刘恒即位前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
作者
《史记》的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
作为一个卓越
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凭借丰富的知识和深入的研究,完成了这部划
时代的著作。
内容概述
《史记》总共包括130篇,共计55万余字,分为本纪和列传两大部分。
本纪主要记载了历代君王的事迹和治国方略,列传则详细描述了各类名人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重要知识点
以下是《史记》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五帝和三皇时期的传说与历史
2. 夏、商、周三代的兴衰演变
3. 周朝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4.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各国兴衰
5. 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和建立封建制度
6. 汉初的英雄豪杰和政治斗争
7. 汉武帝的改革和疆域扩张
8. 其他各个朝代、统治者和重要人物的事迹
结论
《史记》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里程碑,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读《史记》,我们可以获得关于古代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加深对中国历史的理解。
国学基础《史记》核心知识点2023
国学基础《史记》核心知识点2023《史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巨著,被誉为我国古代史学的鼻祖。
它由司马迁于西汉初年创作,在描写中国历史的同时,也融入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价值观。
一、《史记》的背景和主旨《史记》的创作背景是当时社会动荡、封建秩序崩溃的时期,司马迁深感历史的教训和尊严的侵害,决心要通过这部著作来洗刷史书之误、救治世人之累。
《史记》的主旨是"夫唯无知,知无不为之谋",即唯有深入了解历史,才能在未来的实践中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史记》的体例和内容《史记》由纪传体和表纪体两大部分组成,前者以人物为主线,后者以年表为主线。
其中包括了"五帝本纪"、"天官书"、"诸侯年表"、"封禅书"、"太史公自序"和"本纪"等。
1. 五帝本纪:五帝本纪是《史记》的开篇,主要记载了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和帝舜五位古代帝王的历史及功绩。
通过对这五位帝王的描述,司马迁展现了他对于理想国家的设想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2. 天官书:"天官书"是《史记》中记载着历代迁徙活动的一部分,主要是为了记录中国古代帝王的南迁北徙和前后统治者的变迁。
3. 诸侯年表:《史记》中的诸侯年表是以年-事的形式,具体记载了各个诸侯国的历史沿革、君主世系和重要事件。
这是丰富《史记》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后来历史学家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4. 封禅书:《史记·封禅书》是《史记》中的一篇文章,它记载了封禅的具体内容和仪式。
封禅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仪式,是君主祭天保国、示庙治祥的一种形式,也成为了古代封建王朝统治的象征。
5. 太史公自序:《史记》的自序是司马迁对自己创作《史记》的陈述,这段文字中,他以自己的经历为例,阐述了一个历史学家的职责和使命,也是对后世历史学家的激励和启示。
《史记》文言知识整理
这是我制定的《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指导意见》里的一段话,望高三老师们参考。
“改变以往复习不重视《<史记>选读》的观念, 因为从高考题看,来自《<史记>选读》的考查点甚至多于必修教材,而我们在高二时又只是选修了部分篇目,因此,本阶段,教师要重视对《<史记>选读》的复习。
教师要分工合作,对《<史记>选读》逐篇梳理,力争通过复习,大大丰富学生的文言知识库,特别是实词库”。
《〈史记〉选读》重点文言词语整理工作很重要,也很费时费力,希望备课组老师分工合作,仿照《伍员之死》和《张骞》的整理模式进行整理,力求呈现重点,并前挂后连,将复习过的内容及时回顾进去,形成文言知识体系,我也会陆续补充完善。
《〈史记〉选读》重点文言词语整理伍员之死重点掌握:一、委,①致送,呈献,付于。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就让张仪假装离开秦国,用丰厚的礼物作为见面礼呈献给楚王,表示愿意侍奉楚王。
币,礼物;质,通“贽”,见面礼)《屈原列传》②丢弃,散落——花钿委.地无人收《长恨歌》二、俾(bǐ),使。
——俾.众周知;俾.有所悟。
三、望,怨恨。
——若望.仆不相师(好像抱怨我不听您的劝告《报任安书》)四、幸,希望。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希望你多方面打听打听,我不能随随便便就答应你)《孔雀东南飞》——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拖了很久没有回信,希望不要怪罪我。
过,责备。
报,回信)《报任安书》五、谢,告诉,——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六、吊,①慰问。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②祭奠死者——死则往吊.哭之七、殊,①很,极。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不同——殊.途同归课文例句:1、委.国为臣妾:把整个国家交给吴国作吴国的臣妾。
委,致送,交付。
2、俾.无遗育:使他们没有后代。
俾,使。
3、乃反怨望.:却反而有怨恨情绪。
望,怨恨。
史记每章知识点总结
史记每章知识点总结
本章主要介绍古代文明的起源,讲述了人类从狩猎采集时代到农业时代的转变,以及农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同时还介绍了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和古中国等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第二章:古代文明的辉煌
本章主要介绍古代文明在各个方面的辉煌成就。
包括古埃及的金字塔、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国家、古印度的吠陀文化和婆罗门制度、古中国的礼乐制度等。
同时还介绍了这些古代文明在科学、技术、艺术和思想方面的成就。
第三章:古代文明的传播与交流
本章主要介绍古代文明的传播与交流。
包括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和古中国之间的交往与交流,以及它们对西亚、中亚、南亚和东亚其他地区的影响。
同时还介绍了古代文明之间的贸易、外交和文化交流。
第四章:古代文明的衰落与灭亡
本章主要介绍古代文明的衰落与灭亡。
包括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和古中国在自然灾害、外来入侵和内部矛盾等因素下的衰落与灭亡。
同时还介绍了古代文明的遗产与继承。
第五章:古代文明的影响与启示
本章主要介绍古代文明对现代世界的影响与启示。
包括古埃及的宗教思想、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建设和法律制度、古印度的数学和医学、古中国的思想和政治制度等。
同时还介绍了古代文明的启示对当代世界的意义。
《史记》知识点总结
引言概述:《史记》是我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著作的巅峰之作。
它以纪事本末的方式,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两千多年历史,对我国历史的记载和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史记》中选取五个重要的知识点进行阐述,包括《太史公自序》、《封禅论》、《五帝本纪》、《楚世家》和《扁鹊仓公传》。
正文内容:一、《太史公自序》1.司马迁的著作意图和写作动机。
a.司马迁通过撰写《史记》旨在纠正史书的混乱和不实之处,强调史书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b.司马迁认为历史是为了教化后世,通过文史的记载使人们明白事物的因果关系和历史的发展规律。
2.《太史公自序》的文学特点。
a.司马迁运用了自然景物的描写来突出历史人物的伟大和历史事件的重要性。
b.司马迁通过视角转换的方式来增强叙述的艺术感和阅读的趣味性。
二、《封禅论》1.封禅制度的起源和演变。
a.封禅制度最早起源于黄帝时期,是一种祭祀天地的仪式。
b.封禅制度在周朝得到进一步发展和规范,成为了统治者合法性的象征。
2.封禅论的内容与意义。
a.封禅论主要阐述了封禅仪式的具体步骤和祭祀对象。
b.封禅仪式的举行是为了维护天道,并体现了君主与天地之间的关系。
三、《五帝本纪》1.五帝时代的特点和贡献。
a.五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五帝分别是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
b.五帝时代的政治制度相对简单,以尧舜时期的“三皇五帝”制度为代表。
2.五帝本纪的纪实性和艺术性。
a.五帝本纪中的许多传说和神话被视为历史的真实,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和想象。
b.五帝本纪中虽然有些夸大和夸张的成分,但司马迁通过辟谷、刑德等方式突出了五帝时代的政治和道德风气。
四、《楚世家》1.楚国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
a.楚国是春秋时期一个重要的国家,与齐国、晋国等鼎盛一时。
b.楚国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影响力,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2.《楚世家》中的名人和事件。
a.《楚世家》中有很多著名的楚国人物,如屈原、项羽等。
史记大题知识点归纳总结
史记大题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秦本纪《史记》以秦本纪作为开篇,详细记载了秦国的历史,包括秦国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其中涉及了秦穆公、庄襄王、始皇帝等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以及秦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迁。
秦本纪中还包括了秦国与其他国家的战争、外交和对内统治的裁决,这段历史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奠定了基础。
二、前言、太史公自序在全书开篇,《史记》的前言和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家世背景、学术观点以及创作动机和出发点。
太史公自序中对历史研究的意义和方法进行了论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历史学理论之一,不仅为后来的历史学研究提供了借鉴,也为《史记》后续篇章的撰写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十二本纪《史记》的十二本纪分别记载了先秦各国的历史,包括夏、商、周、晋、楚、齐、鲁、燕、韩、魏、秦、唐。
在这些本纪中,每部分别记载了各国的历史沿革、重要事件、主要统治者的事迹,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特点进行了详实的描述。
这些本纪对中国古代历史学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也是《史记》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经典的重要原因。
四、世家《史记》的世家部分记录了先秦诸侯、大夫及其后裔的家族史、家训、家风和历代成就。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列传,这部分记录了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成就和思想,有些列传还附以评价和分析。
由于这些列传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和评价较为客观和深入,对于了解历史人物的贡献和性格特点有着极大的帮助。
《史记》的世家部分为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士、名将和伟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对后人有着极大的启迪作用。
五、表《史记》还包括了历史上许多重要人物的年表、主要事件的时间表和各种统计表格,从而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各时期历史的变迁和重要事件的发生。
这部分内容为读者深入了解古代中国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六、本记《史记》的本记部分包括了七十篇不同专题的历史研究,详细记载了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和现象的发生、原因、影响以及历史人物的言行。
这部分内容对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历史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也为后人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七年级语文下册《史记》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语文下册《史记》知识点归纳1. 《史记》是什么?《史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书之一,是西汉朝代的史学家司马迁所著。
主要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前秦末年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故事。
2. 《史记》的特点- 完整性:《史记》记载了广泛的历史事件,涵盖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全面性。
- 纪传体:《史记》采用了纪传体的形式,既包含了记事的纪传部分,也包含了评论和评价的叙述部分。
- 文笔优美:司马迁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手法,使《史记》的语言生动有趣,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性。
3. 《史记》的主要内容- 本纪:记载各个历史时期的帝王和重大事件。
- 表:列举了各个历史时期的诸侯国和各种官职名称。
- 纪:按年代顺序记述重要事件和人物。
- 志:记载了历代典章制度、典籍文献、地理、音乐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 传:对历史人物进行详细的传记。
4.《史记》的重要性- 历史价值:《史记》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 文学价值:司马迁的文笔优美,使《史记》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 影响力:《史记》在中国历史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被后世的历史学家所推崇和研究。
5. 《史记》的研究方法- 注重主次:针对篇章结构,注重主题内容,抓住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 分析评价:理解并分析司马迁的评论和评价,掌握其思想观点。
- 多角度思考:从不同角度思考历史事件和人物,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 结合实际:将《史记》中的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增强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
以上是七年级语文下册《史记》知识点的归纳,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注意:该文档是基于对《史记》的常规认识整理而成,具体资料请以实际阅读为准。
史记选读基础知识梳理
一、廉颇与蔺相如1、通假字可与不不,通“否”。
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
2、一词多义负: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使: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遣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乃使其从者衣褐让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引: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左右欲引相如去拉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徒: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幸: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而君幸于赵王宠幸以:以勇气闻于诸侯凭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3、古今异义词请指示王指示:古义:指给人看今义:上级对下级的说明未尝有坚明约束者约束:古义:条约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得罪:古义:得到惩处今义:冒犯明年复攻赵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进宣言曰宣言:古义:扬言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今义:鄙卑下贱4、词类活用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左右欲刃相如刃,名词作动词,用刀杀乃使从者衣褐衣,名词作动词,穿而相如庭斥之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完璧归赵完,使动用法,使...完整秦王恐其破璧破,使动用法,使...破碎宁许以负秦曲负,使动用法,使...承担毕礼而归之归,使动用法,使...回去且庸人尚羞之羞,意动用法,以...为羞耻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意动用法,以...为先;后,意动用法,以...为后5、文言句式判断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史记》文言文知识点
《史记》文言文知识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对于学习文言文的人来说,《史记》是一座丰富的知识宝库。
以下为大家梳理一些《史记》中的文言文知识点。
一、实词1、通假字通假字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现象。
在《史记》中,如“距关,毋内诸侯”中的“距”通“拒”,“内”通“纳”;“张良出,要项伯”中“要”通“邀”。
2、古今异义古今词义的差异也是需要注意的。
例如,“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今义则指山东省。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非常”,古义指意外的变故,今义为程度副词,很。
3、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
以“信”为例,“信可乐也”中意为“实在”;“愿陛下亲之信之”中意为“信任”;“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中意为“信用”。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能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名词用作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意为“驻军”;动词用作名词,“此亡秦之续耳”中的“续”,意为“后继者”;形容词用作名词,“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意为“交好的人”;名词作状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中的“夜”,意为“在夜里”。
二、虚词1、而“而”在文中用法多样。
可表并列,如“劳苦而功高如此”;表转折,“今人有大功而击之”;表承接,“拔剑切而啖之”;表修饰,“吾尝跂而望矣”。
2、以“以”有“因为”“凭借”“把”“用”等意思。
如“以其无礼于晋”中是“因为”;“何以战”中是“凭借”;“秦亦不以城予赵”中是“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中是“用”。
3、之“之”可作代词、助词、动词。
作代词,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作助词,有“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等用法,“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中是“的”,“夫晋,何厌之有”中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作动词,“辍耕之垄上”中是“到,去”。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者,……也”“……,……也”“……者,……”等。
2024年史记文学常识
7、孔子名丘,字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正是通过这种“影响和作用”,在经济形态的基础上、政治形态的中介作用下产生的观念形态即文化,又反过来渗透于、熔铸在经济活动、政治制度和被纳入人的活动范围内的自然物质之中。就其实质而言,文化属于观念形态,包括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哲学思潮、风俗习惯,是人们的理论世界、价值世界、意义世界。文化就是文化,它不是经济本身,不是政治本身,更不是物质本身,但经济活动、政治制度和被纳入人的活动范围内的自然物质又具有文化的内涵,体现着文化的独特的社会作用。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1]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记述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中国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1]
20、三皇:天x、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完整版)史记文化常识
《史记》文化常识整理:唐俊阳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十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二十岁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走遍江淮、中原。
元封三年,司马迁继其父司马谈任太史令。
此后,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
著书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名称:或称《太史公》、《太史公记》、《太史记》、《太史公书》。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据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
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
秦汉职位渐低。
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
取材:相当广泛,包括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
司马迁对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疑难,或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创作初衷: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以修史为使命。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遗憾、忧愤而死,死前嘱咐儿子:“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司马迁答:“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志完成史著。
《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虽然司马谈、司马迁都自称以续写《春秋》之后的史事为己任,但《史记》记录的史实并非直接承接着《春秋》记录的部分,而是包含了后者。
史记知识点(一)
史记知识点(一)引言概述:《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巨著,由司马迁撰写完成。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史记》的知识点进行阐述,包括史书的意义、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历史学方法、内容特点和影响等。
正文内容:一、史书的意义:1. 史书是记录人类历史的重要载体,对于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2. 史书记录了历代各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历史素养。
3. 通过史书,人们能够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从而对今天的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
二、作者及其写作背景:1. 司马迁是《史记》的作者,他是一位卓越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曾担任过刺史、博士等职务。
2.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处于一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政治与文化的多重冲击和变革。
3. 《史记》的写作背景深受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个人遭遇影响,使得作品更具鲜明的时代痕迹和个人色彩。
三、历史学方法:1. 《史记》运用了辩证史观和实证史观的方法,立足于历史事实,力求纠正历史错误和谬误。
2. 在《史记》中,司马迁注重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追溯了各类事件的根源和演变过程。
3. 司马迁采用了让史书更加真实可信的方法,如引用典籍、记录各类史实、听取各方意见等。
四、内容特点:1. 《史记》以纪传体为主,既有纪传部分详细记载历代君王及重要人物的事迹,也有表和书部分记载了各类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
2. 史书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极大的帮助。
3. 《史记》对于史书的体例方法、历史散文以及政治家的思考等方面都进行了重要的创新和改进。
五、影响:1. 《史记》成为了后世中国史学的重要典范和著作,被誉为古代史学皇冠上的明珠。
2. 《史记》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影响了中国史学的研究方法和体系的建立。
3. 《史记》在东亚地区诸国流传广泛,对于东亚地区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结:通过对《史记》的知识点的阐述,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史书的意义和作者的背景,还能深入掌握史书的写作方法、内容特点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史记》文化常识
《史记》文化常识1.《史记》的体例和相关文化常识司马迁(前145—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任太史令。
因替李陵辩护而受到“腐刑”。
一度想到自杀,但“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完成历史巨著《史记》的创作。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
它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
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又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
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
“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之外,还有书信,《报任少卿书》和赋《悲士不遇赋》等。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一部有五十二万多字的巨著。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的文学成就叙事艺术:文学性的叙事态度,即“寓褒贬于叙事之中”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的人物传记富于戏剧性的故事在细节方面进行虚构“互见法”人物形象塑造艺术: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数量众多的特点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类型丰富的特点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个性较鲜明的特点语言艺术司马迁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抛弃了铺张排比,形成淳朴简洁、疏宕从容、变化多端、通俗流畅的散文风格。
《史记》中极少用骈俪句法,文句看起来似乎是不太经意的,偶尔甚至有些语病,却很有韵致、很有生气。
因为司马迁在叙述中始终是倾注情感的,根据不同的场面,出于不同的心情,语调有时短截急促,有时疏缓从容,有时沉重,有时轻快,有时幽默,有时庄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史记》第五单元知识梳理之一
《<史记>选读》第五单元 知识梳理(一)
学习目标
1、梳理第五单元的文言实词 2、掌握重点实词的含义
实词是有实际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 语。它通常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具有数量大、变化多 的特点。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知识。
患 1、动词 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 2、名词 此人不死,必为吴患。
担忧,忧虑 忧患,祸患
1、动词(经过)荆轲尝游过榆次
过
(拜访)愿足下过太子于宫\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 《鸿门宴》
责备
一日,大母过余曰
《陈情表》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赤壁之战》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如:“亦足王也”“於期乃前曰”
“王”“前”的本意“帝王”“前面”带入句子解释不通, 而换上相关的动词“称王”“上前”则通顺。因此,可判断这 两个名词在句中用做了动词。
2.看语法结构
——看该词是否处于动词位置,起到动词的语法作用。
如:“项王军壁垓下”“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盖聂怒而目之”
句子中的“壁”“后”后面跟名词“垓下”“大将军”,根据 “主谓宾”的句子结构,宾语之间应是谓语。通过语法结构发现, 三个词处在谓语位置上带宾语,起到了动词的作用。前两词宜解释 为动词“修筑营垒”“落后”;“目”后面跟代词“之,代荆轲”, 应译为“用眼睛瞪”。
——《垓下之战》 ——《荆轲》 ——《伍员之死》
解
jiě
解剖、解答、解救、理解
jiè
押解
xiè 涣散,松弛
摄——慑 (威慑、震慑) 属——嘱 (嘱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选读知识点《太史公自序》词类活用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名作动)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名作动)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名作动)于是迁仕.为郎中(名作动)其在卫者,相.中山(名作动)乡射..邹峄(名作动)南.略邛笮昆明(名作状)上.明三王之道(名作状)王.卬于殷(名使动)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为动)故述往事,思.来者(使动)孔子修旧.起废.(形作名)善.善恶.恶(形作动)整洁..百家杂语(形作动)贤.贤贱.不肖(意动)古今异义市长发愤仪表道义其实故事文学彬彬隐约整洁句式此孝之大者(判断句定后)夫子所论,欲以何明(提宾)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被动)后世中衰,绝于予乎(状后)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判断句)《鲁周公世家》词类活用天乃雨.(名作动)东.伐至盟津(名作状)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意动)南面倍依以朝.诸侯(使动)至于小大..无怨(形作名)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形作动)宁.淮夷东土(使动)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为动)古今异义流言句式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判断句)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状后)维长终是图(提宾)周公藏其策金滕匮中(省略)大木尽拔(被动)《高祖本纪》文言知识整顿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大泽之陂( bēi ) (2)高祖常繇咸阳( yáo )(3)乃以秦王属吏(zhǔ ) (4)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xiàng )(5)日夜跂而望归(qǐ ) (6)随刘贾、齐梁诸侯皆大会垓下(gāi )(7)高祖奉玉卮( zhī )2、解释重点词语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大腿)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轻视)昌邑未拔. (攻下)摄.衣谢.之,延.上坐 (提/道歉/请)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示众)乃以秦王属.吏 (交付、委托)非有功伐.. (功劳)还军.霸上 (驻扎)去辄.烧绝.栈道 (就/断 )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 (商定日期)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 (水北面)起为太上皇寿. (献酒献物,祝人长寿) 父兄不能给. (供应,使足)可.四千余人 (大概)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与……交好)乃绐.为谒曰“贺钱万” (欺骗)有功者害.之 (嫉妒)示.鲁父老项羽头 (给……看)萧何为主.吏 (主管、主持)3. 指出通假字(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2)遂坐上坐,无所诎“诎”通“屈”(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卤”通“掳”“憙”通“喜”“解”通“懈”(4)无内诸侯军……距之“内”通“纳”“距”通“拒”(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6)不如决策东乡“乡”通“向”4. 解释古今异义词(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家人:句中古义“平民百姓”今义“家庭成员”作业:句中古义“劳苦工作”今义“学习完毕功课”(2)诽谤者族句中古义:公开批评、议论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句中古义:规约,规章今义:限制使不出范畴(4)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句中古义:没有出息(赖:依恃)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人5. 一词多义解释(1)相吕公者,好相人 (动词,给人看相) 无如季相 (名词,面相)相与共尊汉王为皇帝 (共同、一起)苟富贵,无相忘 (互相)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辅助、协助)(2)固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本来)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坚持)(3)引因重敬之,引入坐 (引领)沛公引兵西 (带领)(4)辄去辄烧绝栈道 (就)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 (总是)(5)解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逃脱)项羽解而东归 (解散诸侯军队) ⑹因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于是、就)高祖因狎侮诸客 (趁机)因张良遂略韩地轩辕 (经由、通过)蒙故业,因遗策 (因袭、沿袭)6、指出词类活用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使动用法使……与众不同)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意动用法以为……奇怪) 降.章邯 (使动用法使……投降)及见怪.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怪现象)沛公从.百余骑 (使动用法使……跟从)都.彭城 (名词活用为动词定都)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意动用法以……为苦)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名词活用为动词安家)秦王子婴素车白马.... (名词活用为动词驾着白马白车) 沛公然.其计 (意动用法以为……对的) 夜.往见良 (名词作状语在夜间)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 (名词作状语在途中)会项伯欲活.张良 (使动用法使……活命)吕媪怒.吕公曰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发火)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赶在诸侯之前) 项羽与宋义北.救赵 (名词作状语向北)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交好)大王起微细..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平民,卑微身份)7、指出特殊句式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判断句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定语后置句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状语后置句诸将过此者多定语后置句此其所觉得我擒也被动句遇彭越(于)昌邑状语后置句此三者,皆人杰也判断句系颈以组状语后置句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定语后置句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判断句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被动句否则,籍何以生此提宾句8、虚词积累(1). 则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就)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如果) (2). 因高祖因狎侮诸客 (趁机) 因与俱攻秦军 (于是)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 (凭借) (3). 以乃以秦王属吏 (把)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而,表承办)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由于)啖以利 (用)可以有大功 (凭借)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动词,以为)(4). 然然恐,不敢不服耳 (表转折,“但是”)否则,籍何以生此 (这样)喟然太息曰 (……样子)9、翻译下列句子。
(1)常有大度..生产作业。
..,不事家人译文: 她平素具备干大事业气度,不干寻常人家生产劳作事。
(2)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适当踞.见长者..。
译文: 如果您一定要诛灭没有德政暴秦,就不应当坐着接见长者。
(3)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译文:当时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以为我能宽厚客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样做不吉利。
(4)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否则,籍何以..生此!译文: 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否则我怎么会这样呢?管仲列传知识点活用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名作动)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名作动)管仲既任政相齐(名作动)桓公实北征山戎(名作状)南袭蔡(名作状)富国强兵(使动,使……富,使……强)九合诸侯(使动,使……合)管仲因而信之(使动,使……守信用)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意动,以……为羞耻,以……为耻)然孔子小之(意动,以之为小)召忽死之(为动)古今异义通货积财句式分财利多自与(宾语前置)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判断句)管仲囚焉(被动句)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动句)岂管仲之谓乎(宾语前置)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状语后置)任政于齐(状语后置)不觉得言(省略句)齐桓公以霸(省略句)名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项羽本纪知识点通假字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 (“繇”通“徭”)乃持项王头视鲁(“视”通“示”)乘埶起陇亩之中(“埶”通“势”)活用毋妄言,族矣(名作动,杀死全族)项王军壁垓下(名作动)亦足王也(名作动)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名作动)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名作动)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名作动)直夜溃围南出(名作状)豪杰蜂起(名作状)无不膝行而前(名作状)项王则夜起(名作状)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词使动)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形容词使动)梁以此奇籍(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有奇才)为主死节(为动)古今异义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处所,地点) 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古:流寓本地客民今:客人) 然羽非有尺寸(古:权势今:长度)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古:治理,掌控今:谋划管理)句式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判断被动)与籍避仇于吴中(状语后置)尚不觉寤而不自责(提宾)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定语后置)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项王军壁(于)垓下(省略)名句《垓下歌》胜负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淮阴侯列传知识点一、通假字1.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2.于是信孰视之3.俯出袴下,蒲伏4.虏魏王,禽夏说5.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6.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7.出、背水陈8.东乡坐,西乡对9.兵法右倍山陵10.居常鞅鞅11.人言公之畔12.上怒曰:“亨之。
”13.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二、一词多义虚词1.以信与张耳以兵数万带领今乃辅以张耳用欲发以袭吕后、太子表目“来”2.且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将要且喜且怜之表并列“又”3.而必怒而自将表顺接赵军望见而大笑表顺接4.乃乃敢引兵遂下才大王乃肯临臣居然生乃与哙等为伍居然乃谋畔逆居然5.为不为具备替何为为这禽前为:介词后为:表被动实词1.竟竟漂数十日完毕竟绝去居然2.望日夜怨望怨恨岂望报乎但愿3.绝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离开从间道绝其辎重拦截秦之纲绝而维弛败坏三、活用1.名动有一母见信饥,饭信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议欲下赵2.名状乃晨炊蓐食众辱之欲东下井陉击赵使野无所掠师事之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英雄乌集3.形作动深沟高垒4.使动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水上军开入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5.意动妻患之羞与绛、灌等列四、古今异义1.吾哀王孙而进食古:年轻人今:封王者子孙。
2.若虽长大古:高大今:成长3.愿君留意臣之计古:考虑今:注意,小心4.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否古:态度随和,随意今:镇定,沉着5.山东大扰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6.英俊乌集古:英雄豪杰今:容貌俊秀而又有精神五、句式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判断句2.此乃信之所觉得陛下禽也判断句被动句3.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定后4.否,必为二子所禽矣被动句5.乃为子女所作被动句6.何为为我禽提宾被动7.何以加之六、名句1.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2.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毕1—5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饮,人多厌之者。
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饮蓐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